流行病学范例(3篇)
流行病学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网络直报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易出现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现将2014年清流县疫情特征分布如下:
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福建省清流县2014年手足口病报告卡(以发病日期统计的已审检卡,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不包括删除卡)。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病例定义: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重症病例的定义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
1.3、统计分析:用SAS9.0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2014年福建省清流县共报告手足口病251例(重病症9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15.6/10万,无爆发病情和聚集性病例报告。
病情主要来自清流县医院,占86.8%(218/251),其次为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院,分别占10%(25/251)、3.2%(8/251)。在托幼儿童和学生的卡片中,其就读机构信息填写率分别为52.8%(133/251)、20%(50/251)。
2.2地区分布全县十三个乡镇区均有疫情报告,发病数构成以龙津镇89例(35.5%)最高,嵩溪镇45例(17.9%)次之,温郊4例(1.59%)最低。
清流县有5个乡镇报告重症病例。6个乡镇为田源(2例),龙津(2例)、嵩口(1例)、李家(1例)、嵩溪(1例)、余朋(1例)、林畲(1例)。
2.3时间分布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年度呈双峰分布,1-2月低发,3月快速上升并在3-6月形成第1个高峰,7-9月稍有下降;第1.2个高峰分别以4月、6月为峰值,占全年发病率的16.7%(42/251)和15.9%(38/251),8月份发病率最少占1.19%(3/251)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3-6月;占59.7%(5/9)。
2.4人群分布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59:1。以散居儿童为主(61.8%;其次为托幼儿童和学生(38.2%)。最小发病年龄为6个月左右(5例),最大年龄为14岁,以1-2岁为高发42.6%(107/251)。0-3岁各年龄发病率分别为22/10万、107/10万、62/10万。
2.5实验室检测实验室确诊为241例,其中EV71型占68.5%。(OXA16型占18.5%,其它肠道病毒占13%。各乡镇的毒株除龙津以LOXA16型为主(52.8%)外,其它乡镇均以EV71型为主,重症病例中实验室确诊5例,其中以EV713例LOXA16型2例)。
3、讨论:福建省清流县2014年手足口病病死率、重症率EV71型毒株构成比均显著下降,但仍以EV71型为主(72.8%),且总体发病水平上升;幼托儿童构成比增高,县托幼机构的信息填写率为63.6%。由于此病隐性感染比例大,难以鉴别和发现,同时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方式多样且时间长,传播速度快,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故县防控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各地应提高警惕,加强住院病例、重症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患儿就读机构信息的网络报告工作,提高聚集性病例发现的及时性,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严控暴发。
2014年病情呈散发态势,无暴发疫情和聚集性病例报告,但以0-3岁较为高发,发病构成比以龙津、嵩溪较高,居前5位的乡镇区合计全县的64.1%,全年疫情呈双峰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当前尚无特异性疫苗和预防手段,亦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应加强高发地区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防控措施。
实验室确诊病例构成比逐年下降,在各乡镇间差异大,高发地区实验室确诊病例比较低,3-6月发病高峰期间的实验室确诊病例构成比在全省较低水平,提示应加强实验室检测工作,尤其在高发地区和高发季节。
疫情主要报自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96.8%),但由于3岁以下患者,易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故应加强培训以提高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诊治能力,及时发现重症病例,降低病死率。落实责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EB/0L](2009-06-04)
流行病学范文
目的了解2010-2014年湖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全省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报告中湖北省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4年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0-2014年湖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997例,其中间日疟618例、恶性疟352例、卵形疟18例、三日疟9例;本地疟疾病例479例,输入性疟疾病例518例。自2013年起无本地感染病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逐年上升,其中以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上升更为明显。81.85%的病例分布在襄阳、武汉、孝感、宜昌、荆门和随州等6个市;男性病例810例,女性187例,男女性别比为4.33∶1。本地疟疾发病以40~69岁居多,占本地病例总数的78.29%(375/479);输入性疟疾发病以20~49岁居多,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88.22%(457/518)。本地疟疾病例中,职业以农民为主(67.01%);输入疟疾病例中,职业以工人、民工和农民为主(63.90%)。结论湖北省本地感染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但输入性疟疾病例逐年增多,是目前全省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输入性病例;湖北省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被WHO列为全球亟需控制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属不稳定中低度间日疟流行区[2]。历史上,湖北省曾是全国疟疾流行的重疫区之一[23],1963年以前曾有恶性疟和三日疟流行,1954-1955年和1968-1973年分别发生过2次疟疾大流行[4]。经过多年综合防治,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疟疾疫情开始逐年下降,在20世纪80、90年代湖北省共有49个县(市、区)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4]。2010年,湖北省启动了消除疟疾工作。本研究对2010-2014年湖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十三五”期间湖北省消除疟疾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报告中湖北省疟疾病例资料。在病例报告后的1周内由专业技术人员对疟疾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并收集个案调查表。疟疾病例为终审病例,已剔除重复病例。
2方法在ArcGIS10.0软件支持下,调入湖北省各地级市疟疾病情数据库。以湖北省市界地图为基础地图,与市疟疾分布图重叠获取完整的2010-2014年全省疟疾流行图。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发病情况、感染来源以及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进行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间差异的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010-2014年湖北省疟疾疫情2010-2014年湖北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997例,其中间日疟618例、恶性疟352例、卵形疟18例、三日疟9例;本地病例479例,输入性病例518例。自201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2010-2014年全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持续上升,从2010年的39例上升至2014年140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从2010年的28例上升至2014年的105例,2010-2014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占输入性疟总病例疾数的67.95%。
2疟疾病例分布特征
2.1地区分布全省17个市(州)均有疟疾病例分布,报告病例数居前6位的地区分别是襄阳市(240例)、武汉市(230例)、孝感市(95例)、宜昌市(88例)、荆门市(82例)和随州市(81例)。6个市疟疾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81.85%(816/997)。其中,襄阳、孝感、随州市和荆门市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4市报告的本地疟疾病例数占全省本地疟疾病例总数的84.13%(403/479);武汉市和宜昌市以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报告的病例数占全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总数的56.95%(295/518)(表2,图2、3)。
2.2时间分布湖北省全年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5-9月为本地病例报告高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57.83%(277/479);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高峰为1月和7月(图4)。
2.3人群分布
2.3.1性别分布997例疟疾病例中,男性810例,其中本地病例305例,输入性病例505例;女性187例,其中本地病例174例,输入性病例13例;男女性病例性别比为4.33∶1,本地和输入性疟疾病例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76,P<0.01)。
2.3.2年龄分布479例本地疟疾病例中,发病年龄以40~、50~、60~岁居多,占本地疟疾病例总数的78.29%(375/479);其中40~岁年龄组占21.71%(104/479)、50~岁年龄组占23.17%(111/479),60~岁年龄组占33.40%(160/479)。51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发病年龄以20~、30~、40~岁居多,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88.22%(457/518);其中20~岁年龄组占25.29%(131/518例)、30~岁年龄组占24.13%(125/518),40~岁年龄组占38.80%(201/518)(图5)。本地和输入性疟疾病例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1)。
2.3.3职业分布51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工人、民工和农民为主,分别为160例(30.89%)、87例(16.80%)和84(16.22%)。479例本地疟疾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本地疟疾病例总数的67.01%(321/479)。本地疟疾和输入性疟疾病例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输入性疟疾病例来源51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国家,其中由非洲30个国家输入414例,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79.92%,主要输入国家是尼日利亚、利比里亚、赤道几内亚、安哥拉、几内亚和埃塞俄比亚等;由亚洲8个国家输入100例,占病例总数的19.31%,病例主要输入国家缅甸和柬埔寨;境内云南省输入2例,占病例总数的0.39%;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美洲圭亚那各输入1例,占病例总数的0.39%(表3)。
三、讨论
2010年,我国出台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2)年》,该计划提出自2010年开始在我国全面启动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到2015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到2022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56]。湖北省于2010年启动了消除疟疾工作,在2006-2011年实施了第五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2010-2012年实施了全球基金国家策略疟疾项目。项目的实施使得湖北省本地疟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13、2014年全省连续2年无本地病例报告[7]。从2010-2014年湖北省疟疾流行特征来看,湖北省本地感染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疟疾工作初见成效;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输入性疟疾是流行已得到控制或实现消除疟疾地区的潜在威胁和监测工作的重点[8]。目前,除神农架外,湖北省16个市(州)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武汉、宜昌等地,提示这些地区为今后湖北省输入性疟疾防控的重点地区[9]。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疫情与本地疟疾疫情相比,呈现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①输入性疟疾发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主要为20~49岁,职业分布以工人、民工和农民为主,显示目前该类人群是劳务输出和国外输入性疟疾防控的主要群体;而本地疟疾疫情则以40~69岁人群居多,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②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病高峰与本地疟疾病例不一致,这可能与外出务工人员在春节和暑期前后集中回国有关。③输入性疟疾病例感染虫种以恶性疟原虫为主,而本地疟疾病例感染虫种均为间日疟原虫。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来自非洲,由于出境人员普遍缺乏疟疾防护知识和主动就诊意识,而且境外诊疗条件有限,疟疾感染率极高,从而造成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极其严峻[1011]。
根据当前湖北省疟疾疫情和流行特征,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重点人群疟防知识宣传,输入性疟疾患者大部分为青壮年男性,且大多为通过劳务公司输出到非洲从事建筑等行业的务工人员;故而应在劳务输出人员相对较集中的地区加强重点人群疟防知识宣传,在出国检疫机构发放疟疾宣传单、播放宣传片等。②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与商务、旅游、检疫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疟疾发病的监测与管理。③各地应继续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疟疾诊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临床诊治的意识和能力,使患者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④继续落实各项消除疟疾技术措施,巩固现有消除疟疾防治成果。
流行病学范文篇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直径0.6~1.0u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亦可以呈4个菌相联。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以在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本菌属专属需氧菌,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在5%~10%C02、PH7.4~7.6条件下最易生长。本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不同,可以分为A、B、C、D、E、X、Y、Z、W135、H、I、K、L等13个群,还可根据外膜蛋白抗原差异分为20多个血清型。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其中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流行菌株有所不同,近30年来我国流行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B群和c群为散发菌株,但是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本菌裂解可以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重要因素,并可以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均具有传染性,传染期不超过发病后10天,而且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病人作为传染源远不如带菌者重要。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以往国内调查的结果是流行期间A群带菌率高,引起流行的也主要是A群。但是近年来,随着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普及应用,流行特征有所改变,特别是C群流脑出现流行,如2003~2005年安徽省出现C群流脑流行,实验室确诊病例中c群占81.8%,健康人群中C群带菌率最高[1],合肥市的统计也得出相同结果[2]。在非流行期间,B群是最多见的带菌菌群[3-5]。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由于本菌体外生存能力很低,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为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皆易死亡,因此很少间接传播。但生活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成人则在多次流行过程中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故儿童发病率高,特别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在流行期间,发病人群可以向高年龄组移动[6]。人感染后可以产生对该群病原菌的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每年自11月、12月开始上升,次年3月、4月达到高峰,5月、6月开始下降,7~10月降至最低水平。2~4月的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0%~90%[7]。研究发现流脑的发病率与平均气压、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平均蒸发量呈正相关[8]。人感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及新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但是由于推广免疫接种,此周期性已不明显。
病理生理
脑膜炎奈瑟菌与呼吸道黏膜和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可以越过黏膜屏障直接经过上皮细胞或在细胞间引起炎症。细菌经血流播散到脑膜引起脑脊髓膜炎。脑膜以及脊髓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坏死、水肿、充血、出血及通透性增加,引起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增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者脑实质也受累。内毒素可以导致脑血管微循环障碍,脑血管痉挛、缺血和出血,严重者出现脑疝,可以迅速死亡。部分病人由于细菌在血流中不断释放内毒素,可以导致急性、暴发性脑膜炎奈瑟菌败血症。
参考文献
1刘丹青,王斌冰,陈霞,等.安徽省流行性恼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40-43。
2王晓萍,靳玉惠,黄泓艳,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6,12
(1):50-52。
3马福宝,毕诚,陶红.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5,12
(3):602。
4吕晔,许华茹,于秋燕,等.济南市1951~200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态势分析,预防医学论坛,2004,10(6):747―748。
5伏晓庆,尹建雯,高援,云南省2005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调查结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341―342。
6王凌云,曾阳,北京市2000~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