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实用医学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6-19 手机浏览

实用医学范文

医学这门专业实践性强,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虚拟仿真实验是依托计算机技术所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实验方法,这是集触、听、嗅等多种感觉为一体的一个虚拟现实世界,营造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对象及实验环境,让用户能够在此环境下利用虚拟的实验器械完成预定实验项目,在医学各个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医学发展。[1]

二、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的局限

医学院校传统的实验教学在方式方法上都存在局限,限制了医学的深层次提高及发展。[2]第一,实验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医学院校传统的实验教学多采取的是遵循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教师讲解为主的一种比较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所有的实验内容及步骤都是教师拟定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操作,教学属于“讲解—接受”这种单向的传输状态。学生对所有实验仅是实现了机械性完成,很多设计性实验在这种实验模式下都不能正常开展。且这种实验模式下,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掌握不灵活,思维不能科学创新,学习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压制,分析问题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获得应有提高。[3]第二,实验场地及经费限制实验正常开展。医用电子实验的实验对象是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的仪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稍有不慎出现操作性失误就可能导致仪器灵敏性降低,使得患者病情误诊,甚至会带来严重医疗纠纷。加之院校内实验场地有限,教学经费紧张,很多实验都知识涉及最简单的电子操作,而对于很多复杂性的电子操作,因仪器昂贵,多只是教学示教,学生基本没有动手机会,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3]

三、虚拟仿真实验在医用电子实验教学上的应用

将虚拟仿真实验应用到医用电子实验教学上极大改进了医学院校传统实验方法及实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实践机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思维不断创新,学习主观能动性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来讲,虚拟仿真实验在医用电子实验教学上的优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虚拟仿真实验下教学设备极大改善。医用电子实验教学对电子设备要求高,需要学生对各种检验设备性能都深刻了解,但是鉴于设备本身昂贵性,很多实验都不能正常开展。而虚拟仿真实验下,各种复杂仪器都能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够对这些仪器亲自操作,不必担心因操作失误给仪器造成的损坏,实验教学设备丰富,学生能够实现对各种仪器的亲身实践操作。第二,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虚拟仿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对象及实验环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此环境下,利用虚拟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空间进行有效交流,且能够将声音、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体,实验教学内容丰富,更生动形象,学生在这种视觉及听觉冲击下,学习兴趣高,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理解、掌握更为容易,实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2]第三,虚拟仿真实验能打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虚拟仿真实验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打破了传统实验中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下能够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更细致全面观察,甚至是动态观察。比如说要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变化,传统实验教学只是教师对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对这些内容只是机械记忆,记忆不深刻。而虚拟仿真实验下,学生能够通过仪器看到药物在人体每个消化器官内的消化吸收过程,能够看到药物变化过程,这些都能够通过图像显示清晰留在学生记忆力,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对知识理解更为透彻。[3]第四,虚拟仿真实验能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学期考核为教学指挥棒,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总体效果。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宽严相济,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样需要对平时实验教学进行考核。而传统实验教学因仪器及经费限制,很多实验无法顺利完成,而虚拟仿真实验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去创造实验环境,将一些在传统仪器上不可能实现的操作及设计在虚拟情境中去实现,亲身去验证实验的可行性。且将实验考核列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学生就能够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反复多次操作,全面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及操作熟练程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属于学科专业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个现代技术,应用在医用电子实验教学上改善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及方法,打破传统实验中时间及空间限制,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得到了有效创新,具有传统医学实验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医用电子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同真实实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两种实验方式优势互补,势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宾,赵二刚,张颖.虚拟仿真在电子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5,18(3):44-47.

[2]陈新兵,龙晓莉,谢陈跃,等.电工电子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1):45-47.

实用医学范文篇2

2.促性腺激素在超促排卵中的应用雷小敏,曾凡慧

3.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研究进展李秀华

4.吸烟行为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张晶

5.医海拾贝

6.富硒绿茶对小鼠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实用医学进修杂志陈超,叶洪平,ChenChao,YeHongping

7.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王磊,熊友华,高爱中,姜艳,徐亮

8.大黄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及血清脂联素的影响邹秀兰,马葆华,王鹏,MaBaohua,ZouXiulan,WangPeng

9.宜昌市初中学生体格检查结果分析及其干预措施探讨郑伟清,胡茜,ZhengWeiqing,HuQian

10.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邱波,王堂明,李树民,王云,张建明,谢智安

11.晚期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配合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的效果观察陈伟,乔田奎,庄喜兵,张祖平

12.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负压引流封闭(VSD)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辛泽团,牛涛,XinZetuan,NiuTao

13.冷刀锥切术与LEEP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效果比较张伟

14.宜昌市枝江地区老年人口腔卫生健康调查杨金菊

15.螺旋CT对不同年龄正常人颌下腺影像解剖显示的意义分析谭一清,谭光喜,鲁际,张晓磷,余成新,秦桂林,覃晓燕,李海涛

16.胆囊结石并十二指肠瘘继发回肠结石性肠梗阻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张旭辉,夏进东,尚建敏

1.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策略杨小兵,张皓,蒋静,赵鑫

2.防"甲流"不能忽视日常小事

3.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学及实验室检验黄家兵

4.我国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现身学校的警示意义姚佳红,邓青,杨小兵

5.注射"甲流"疫苗后也应注重个人防护

6.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诊治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明全,杜德兵,童晓维

7.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基因及蛋白表达与Ki-67的关系张兆祥,刘宇飞,淡汉进,陈路,黄益玲,高艳,韩林

8.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细胞凋亡及hsp-70表达的影响赵东刚,赵伟,ZhaoDonggang,ZhaoWei

9.rhTNF-α对人凋亡率和膜表面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表达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聂勇,郭贤坤,田园丰,边疆,颜克钧,喻俊峰,王进,李爱军

10.不动杆菌致角膜溃疡1例程文武,江萍

11.宜昌市一起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调查分析张皓,杨小兵,刘军,将静,刘继恒,李贵文

12.甲型H1N1流感定点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操作规程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

13.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及家庭预防性消毒沈超,李慧甫,李枝金,朱彬彬

14.H1N1甲流感现场应急消毒杀虫处置李慧甫,朱彬彬,李枝金

15.肺康复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王志科,陈海珍,WangZhike,ChenHaizhen

16.联合凯时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王子明,梁凯

17.慢阻肺患者更应警惕甲流耿志国

18.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探讨王显飞,戴俊臣,任权,陈予

19.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筋膜室高压症李新志,陈文瑶,董军峰,张建华,孟琳

20.龙血竭胶囊治疗肛裂130例临床观察雷祥玉,黄祖忠

21.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内翻原因分析周游,李新志,卢国强,韩庆斌,曾勇,黄晶

22.中医药对防治"甲流"有帮助

23.高频电火花水针疗法应用体会赵新红,皮晓红,唐武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定义及治疗张珍祥,张惠兰

2.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误诊为麻疹一例宋秀丽,刘川鄂,李小丹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张劲农

4.本刊出刊100期祝贺单位

5.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陈国忠,李蠕幼

6.实用医学进修杂志呼吸操助慢阻肺患者康复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现状王迎难,张劲农

8.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远距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张世忠,曹阳

9.DMSO增强原核表达TAT-EGFP(Apoptin)穿膜效应的研究王琥,钟春燕,柳长柏

10.人sPD-1-F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真核细胞的表达李斌,刘朝奇,史继静,吕佰瑞,覃晓琳

11.长期服用羧甲司坦可防慢阻肺发作

12.小鼠可溶性PD-1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覃晓琳,刘朝奇,李斌,吕佰瑞,杨凡

13.Pilon骨折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分析郑之和,孟琳,李新志,曾勇

14.光导椎板拉钩系统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李新志,张建华,郑之和,董军峰,李霏霰,韩庆斌,王光勇,周宏斌

15.NSCLC介入化疗与传统化疗的临床对照研究李红,周承贵

16.COPD患者肺功能减退可延缓

17.鼻渊舒口服液在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的疗效分析贵萍,方容

18.胸腔镜下行肺叶部分切除术护理洪林

19.钙网蛋白与寄生虫感染免疫秦烨,王艳林

1.面口合谷收的神经科学原理朱兵,梅志刚

2.热灸法机制研究李亮,朱兵,荣培晶,贲卉,高昕妍,何伟

3.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梅志刚,何伟,朱兵

4.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认识与防治卢训丛,石孟琼,刘秋菊

5.耳针效应的形态学基础-来自HRP神经示踪法的证据梅志刚,朱兵,何伟,高昕妍

6.医海拾贝

7.HPV16阳性宫颈组织标本L1蛋白表达的初步检测时艳梅,肖长义,叶红,吴江锋

8.细辛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孙莲芬,袁晓琴,SunLianfen,YuanXiaoqin

9.血清S100-β蛋白的定量指标对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价值高言国,刘彤敏,张彧,GaoYanguo,LiuTongming,ZhangYu

10.垂体后叶素和硝普钠联合治疗大咯血临床观察李东光

11.尿流动力学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陈卓,贾国金,陆雪强,谢雪锋,马强

12.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张旭辉,夏进东,尚建敏,ZhangXuhui,XiaJindong,ShangJianmin

13.小肠造影对美克尔憩室的诊断陈晓林,周建雄,宋浩

14.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作用张祖平

15.针灸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2例陈晖阳,张祖平

16.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周光中,ZhouGuangzhong

17.淫-鹑方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王虹敏,郑九星,徐小萍,刘汉丹,张明君,程启秀

18.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与治法特点陈良金

5.肩胛骨诊断与治疗进展郑之和,李新志,孟琳

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张建华,孟琳,陈文瑶,李新志

7.小鼠PDL1胞外区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效应研究覃晓琳,刘朝奇,李斌,周永芹,杨凡,史继静,吕佰瑞

8.磷酸化P120ctn在宫颈腺癌Hela、鳞癌Caski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张琼,黄晓飞,张昌菊,ZhangQiong,HuangXiaofei,ZhangChangju

9.TLR-4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肺组织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滕林,余昊,李俊明,余静,江建立,刘先哲

10.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姚元章,张连阳,程晓斌,沈岳,何勇,童卫东,鲁开智

11.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23例胸部创伤的院内早期救治王希龙,姚元章,刘朝普,蒋耀光,黄显凯,张连阳

12.髋臼骨折56例手术治疗体会李新志,韩庆斌,郑之和,卢国强,曾勇,熊家伟,胡振国

13.负压封闭引流影响人急性创面TGF-β1表达的研究刘万军,鲍同柱,鄢飞,陈恳,王河洲,向希映,罗代珍

14.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吴中华,代芹芳,付淑芳,陈凤仪

15.结核性胸膜炎82例置管引流致胸腔积液临床观察刘亮,王国蓉,郑玉琼,LiuLiang,WangGuorong,ZhengYuqiong

实用医学范文

关键词: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科研元素

物理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为生命科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研究手段及精密的科学实验仪器。医学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医用物理学实验课程是医学类学生入学后接受的一门必修课,是其他实验课的基础。通过理论及实验教学,使医学专业学生及早了解和掌握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物理原理与技术,并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物理与医学学科交叉的成果,体验运用知识的过程,启发创新意识。

在医学类院校中,虽然学生能意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学模式及实验设备落后,部分内容与当今医学结合不紧密,致使一部分医药类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实验和他们以后的专业不挂钩,学习态度消极。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结合我的实验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实验教学与医学实践结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学物理学教材虽然经过了多次修订,但是其内容与理工学科的教学内容基本类似,与医学实践相关的内容较少,导致了对应的物理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我校临床专业开展的物理实验主要有: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刚体转动惯量测量、电场线测绘、万用表的使用等。这些实验简单枯燥,缺少综合性及创新性,很难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验教学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需要优化实验内容,扩充选做实验,增加和医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课讲授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适当引入和医学相关的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家,并把实验内容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例如,在液体黏滞系数的测定实验中,我们可以从英国的“近代生理学之父”哈维通过解剖学实验总结出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入手,引出血压与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血液的黏度与血压的关系及如何测量液体的黏滞系数,并根据实验原理让学生尝试提出测量液体黏滞系数的实验方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融入实验课堂中。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图片及动画演示,把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充分地展示出来。

二、将科研引入物理实验教学中

1.科研元素引入实验教学的优点

将科研元素引入实验教学中是体现现代教育的高效途径,将有效消除大学生的消极心理。传统医用物理学实验课程都是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而科研性实验与这些实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科研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实验内容,增强自身的实验素质,提高自我动手能力。而且科研一般是研究前沿的现象和理论,许多内容还不完善,这就给实验者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培养其创新能力。

2.科研的探究型实验的构建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删减和医学相关度较小的内容,例如:万用表的使用等。将一些前沿的医学知识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物理实验教学中。例如,在表面张力系数测定的试验中,可以将呼吸过程中肺泡内表面张力的作用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介绍给学生,并进一步指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中,表面活性剂的疗效及不同给药的方式对治疗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一些成熟的科研项目作为实验题目。由教师提出一些和医学相关的综合性试验,通过学校开放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的实验状态。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要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这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综合性实验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在实验设计、验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还可以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与科研素质。

总之,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相应的科研素养及实际观察、操作能力。通过医学物理学的实验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技前沿动向,使学生具备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视野,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