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乡土文化内涵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6-21 手机浏览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篇1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园景观,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

校园景观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雷同化和单一化现象,在校园景观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上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内涵的表现,亲和力明显不足,不能给学生带来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成了地域和乡土文化的“外来者”。

一、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文化原义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在《中国造园论》中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7)乡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是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乡土文化是在本土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存在于乡土自然风貌当中,存在于乡土特色建筑当中,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了解校园所在区域的本土文脉、地域特征,挖掘乡土资源,从乡土文化中寻找设计语言,是设计出优秀的校园景观的前提。

校园景观作为本土形象和气质的显性标志及感性形象,是一个展示学校自身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平台。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使它既融合于当地环境又能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这个学校和地域的“名片”。

二、新校区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的运用

1、项目概况及所处地域文化特质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校区基地原本是一个农村,到处是农田和农家,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成了场地固有的记忆。在其景观设计中,保留了场地原有肌理,显现了场地原有记忆。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利用乡土文化,挖掘乡土特色,保护乡土资源,尊重场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全国首创的“农村原生态”校园景观。

2、对乡土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某些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6)。同样,校园景观中文化的展现也需要有它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是必要的。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农田密布,山水秀美,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是设计的一大重点。校门入口处种植两簇芦苇映衬左右,采用乡土化和艺术化的方式处理,别具一格;校园里有层层梯田、鱼塘,田园景观成了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冬到春,青青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从夏到秋,黄澄澄的麦穗、稻子和各色菜蔬。其设计有机的生长在原本的自然景观中,而原本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乡土文化内容,使得其景观也显得与众不同、趣味十足。

3、对乡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重庆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地域特色,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景观亭、廊、架等都采用当地民居的形式,从乡土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成了其设计的亮点,使其有机的融合于自然的山水、农作物之间,充满了乡土气息。

4、对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利用当地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塑造趣味雕塑和进行景观细部处理,是其景观设计中营造乡土氛围的关键手段。校内大量运用了本土原生态石材和生活用具中富有特色的陶罐以及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等乡土材料,通过艺术化处理,将不同元素调和在一起,将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有机的呈现了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体现了乡土景观的艺术美。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设计师还通过恢复、再现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激发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通过景观雕塑和返聘农民继续在校园内生活和生产劳动,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乡土生活和生产文化,设计出生动形象的乡土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一种田园式的氛围。

三、乡土文化对校园景观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利用是校园景观凸显特色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景观彰显生命力的本质原因。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元素的使用,使校园景观呈现年代美和时代美,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彰显地域文化。

1、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呈显年代美和时代美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文化,多以乡土材料来表达乡土文化的内涵,如木材、石材、陶罐等。这些本身来自于大自然的乡土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积累,形成一种具有古老感的艺术美,在逐渐附上青苔或者经过天然的风化的同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耐人寻味的年代美。在这个工业化批量复制景观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景观、乡土景观和生态景观的的追求,利用乡土文化设计出具地域乡土特色的校园景观,彰显着时代的审美特征,具有时代美。

2、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

利用乡土文化塑造的校园景观是融合于土地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它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维持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它是人类化的自然、家蓄化的景观、驯化的景观、温顺的景观(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编.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它是顺应自然界的生态景观,不但没有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而且还使自然素材和土地条件得到活用,体现了景观的生态美。它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以人的归属感为出发点,是扎根于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景观,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具有人性美的特征。因此,这样的校园环境具有亲和力,能让师生感觉亲切,产生舒适感、怀旧感和安定感。

3、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彰显地域文化

利用乡土文化元素设计的校园景观,是让人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景观。它将本土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积累、沉淀,增强了地域的个性色彩。它是扎根于地域风土基础之上的设计,灵活运用乡土材料传递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等信息,彰显着地域的文化。这样的校园景观才能起着辅助教学功能,才能作为地域的“名片”,才能在整个景观体系中起着指引作用。

四、结语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乡土音乐素质教育功效

乡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它的纯朴、生机和亲和力,使它能于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具有其他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种背景下,研究探讨乡土音乐的素质教育功效更具有现实性。

一、乡土音乐的素质教育功效

1.乡土音乐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乡土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研究价值。乡土音乐属于美育,美育的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并通过教育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全而和谐的人格。具体而言,乡土音乐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带来丰富、健康的审美体验。

2.乡土音乐的素质教育功效。

(1)回归自然,禀赋纯净。

乡土音乐自然、单纯、真挚,它产生于田间乡野,是老农耕田时的畅喊,是老妇炕头缝衣时的低吟,几乎不需要伴奏,更不需要花哨的外表。它是歌唱者面对天地、面对自己、面对劳动、面对羊群、面对心上人用心而歌的音乐,是歌唱者自己内心最真、最纯的表白。这种自然、纯净的东西往往能让一个人听了后,一下子勾起对自己民族根性的一种追忆,一下子唤醒生命中的某种感动,回归到人性深处千丝万缕的情感。而生活中我们发现最自然、最纯的东西才是最美、最有魅力和最易感化人的。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其中一个内涵就是要人们学会欣赏美、懂得美、创造美,原生态民歌寄托了人对美的追求,把美的标准具体化,把审美趣味具体化,它其中蕴涵着的与生俱来美的东西,在它的文化中彰显出的独特魅力,因而令人感动和震撼。这些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进行,为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起着积极的作用。

(2)以朴素人性为本,热烈奔放和自由。

乡土音乐具有人性化的特点,符合人的需要,维护人的尊严,表白人的需求。无论是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还是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海南的《天涯舞韵》《天籁之声》《印象・海南》等和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都表达了朴素的人性,不愧为结构精巧、韵味浓郁、风格突出、格式规范的精品。通过这些精品感染,学生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将其制作为课程资源包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了解乡土音乐及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喜欢本土音乐,喜欢乡土民间艺术形式。

(3)贴近生活,体现生活本色,是做人做事的好教材。

乡土音乐来自于生活,在它的歌词中总有一些内容是对人的教诲,宣传或排斥一些东西,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这些价值观里,有许多优秀文化因子在里面,如歌颂纯朴、善良、勤劳、勇敢、诚信的品德,教育人们要遵守传统美德,成为健康、高尚的人。如藏族民歌《丰收山歌》:“教会我才能象金鹿般聪慧,培养我才能象青松一样坚强。”这里所唱的内容,长期以来形成了当地主流的观念和生存模式,并受当地人的推崇,对维持稳定当地的生存模式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学唱这些乡土音乐――原生态民歌,歌唱者自身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一方面学习了社会的礼仪、规矩,另一方面获得了进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通行证。通过乡土音乐人们还可以交流思想、看法,受到教育,并达成共识,从而建立和保持更协调、紧密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进行,为塑造当地人的伦理道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如何利用乡土音乐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在庞大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虽然也推行多元题材的音乐素质教学体系,但尚未有将乡土音乐引入素质教育课堂的做法。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将乡土音乐纳入现行的教育体系。

学校音乐教育在采用指令性规范教材学水准的同时,应该规定一定量的自主性教学课时,由学校和教师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原生态民歌,从娃娃抓起,专门进行地域特色民歌教学,使幼儿、中小学生学习、演唱本民族民歌,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甚至第一节音乐课就应教本地区本民族的乡土音乐――原生态民歌,让娃娃们了解自己的根,了解自己的文化,并为此而骄傲。

2.开展乡土音乐为主题的社会活动,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形成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如组织以乡土音乐为主题的电视歌手大赛、学术讲座、音乐会、知识竞赛等,使人们受到优良文化和熏陶。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陆蓉举办了《绣荷包》个人独唱音会,搜集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绣荷包》,并从几十首《绣荷包》中精选了18首不同风格、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绣荷包》演唱。音乐会从歌唱到介绍荷包的文化、历史演变,还介绍了绣荷包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使观众受到很多传统文化的教育。

3.通过乡土音乐的家庭传承进行素质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民歌都是家庭世代相传而流传下来,我们应借用这种形式,把祖辈积累下来的好的生活经验在乡土音乐中传下去。如云南丽江石鼓的洞经古乐会,到现在已历经五代人,一直在演奏《清河老人》、《吉祥》、《元始》、《浪淘沙》这些曲牌,这些曲牌的内容涵盖了庭院洒扫、待客、穿衣带帽、做寿祈福等方面的礼仪,起到了培育后辈、教习礼法、劝学励志的作用。

4.加强乡土音乐人才建设,并贯穿审美教育为导向的素质教育观。

对于优秀的乡土音乐人才,政府应视为国宝高薪聘养,让其安心传承乡土音乐、原生态民歌,开门授徒,使乡土音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同时要选择一部分人才到高等学府进修,学习系统的理论,起到保护和继承乡土音乐的作用,加强培养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与音乐人才。这些音乐人才为其所处地区或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收集、整理、介绍、研究与教学等诸多方面,将会起到桥梁和带头作用。

5.提倡以乡土音乐为核心内容的生态保护区,创建文明城市和乡村。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原生态民歌保护区,设立乡土音乐保护基金,投入资金保护原生态民歌的独特性和生存环境,激发居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当地居民的凝聚力,以乡土音乐提倡的真善美为行为准则,以推乡土音乐崇和歌颂的行为为美,以乡土音乐鞭挞和嘲笑的行为为丑,使居民的文明素质得以加强,创建文明城市和乡村。

乡土音乐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塑造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人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独特性,创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生动活泼地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言根主编.学会学习[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3.7.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

一、走进港文化,放大“草根”科技的“田野性”

科技的母体是文化。文化是孕育科技的“沃土”。科技活动最具鲜明特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行为。我校处于特定的港地域。千年传承积淀的港物质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我校基于“草根”科技活动“田野性”需求,对港丰富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优化组合成满足学生“草根”科技活动的“文化板块”,即港桥文化、船文化、宅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太湖蟹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光电缆文化、农耕栽种文化等,开辟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希望田野”,“草根”科技的“田野性”同时赋予了学生参与的亲近性,揭开了科技的神秘面纱。

通过港文化板块建构,我们建立了“草根”科技活动体系。文化板块生成主题,以溇港桥文化、船文化、宅文化为内涵,开展了《开发溇港文化资源,实践“三模”创意》的“草根”科技主题实践活动,以溇港的茶文化为内涵,开展“品赏家乡的熏豆茶”主题科技实践活动,依照文化板块序列,系统地、有序地、有层次地实施“草根”科技活动主题化策略。

由文化板块生成主题,由主题生成一项或多项科技活动。“草根”科技活动立于溇港文化板块背景下,围绕主题,呈现系列化。主题引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师生自由选择,建构活动载体,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个体的实地观察、调查采访、信息采集、动手实验、开展创意,亲身经历,体验过程。一项活动体验一个层次,一项活动再升一个层次,《放飞希望的风帆——走进溇港船文化》、《溇港的蚕桑》、《溇港熏豆茶之韵》等“草根”科技系列活动,满足了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也迎合每个个体参与的愿望,使学生在以溇港文化为内涵的“草根”科技田野上,扎下了科技活动之根,在科技知识增长,科技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孕育了科技创新的生命。这充分体现我校“草根”科技田野性的价值取向和本真追求。

二、深化“家乡好孩子”活动,彰显草根科技的“育人性”

科技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享受内涵丰富的文化熏陶。这就是科技饱含的育人性。发挥草根科技的育人功能,我们的草根科技凭借自身的特色,与“家乡好孩子”大德育和谐整合,与“家乡好孩子”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小公民社会服务活动密切结合,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万般艺,领万种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扣住“读”,我们通过与草根科技结为一体读科普、读科技文化经典、读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做草根科技的同时,感受科技的人文,科技的品质,科技的美好人性魅力。紧扣“行”,我们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挖掘草根科技活动过程中潜在的育人资源,让学生感悟科技活动社会公民道德,社会责任感,社会的文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起科技造福人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万般艺,领万种情”。我们围绕“做中学”这一中心,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艺实践活动,走亨通电,学习现代通信的高新科技,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三模”,桥模、航模、宅模,制作生态瓶,实践家乡熏豆烘制和沏茶手艺等。一个作品,一种手艺,都承载着内涵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学通信高新科技,领略科技振兴家乡,造福家乡之情,领略“三模”蕴含的科技强国,科技富民之情,通过生态瓶体验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情感,通过熏豆制作、沏茶、走进溇港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人民的友好情感。一个作品的形成,又是探索和情感的深度体验。因此,科技制作让学生获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重享受,夯实爱科学、学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底蕴。

三、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发挥草根科技的“创意性”

草根科技实践活动以社会、自然、学生现实文化生活为背景,走进了本土文化,走进了生动可感的现实世界,走进亲切的生活情境,科技的文化视界被真实地拓展,课程界限被扫除,课程的空间自然放大,内涵更为丰富,渗透弥散力更盛。我们依据于草根科技的本质特征,将科技与劳技整合,以科技文化引领学生的劳技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从物质和精神两大文化层面,开展裁剪、编织、陶制、泥塑、建模、沙盘、饲养、种植等,使劳技制作活动与草根科技活动一体化,既具有科技含量,又有厚重文化内涵,具富有情境性,情趣性。通过涉及文化生活的剪窗花、动画角色、编织中国结、运用制陶、塑泥制作笔筒、器具、装饰物,涉及本土蚕桑文化的养蚕,建防蝇“蚕山”,涉及自然生态的制作培植和饲养两用的生态瓶等,使劳技进入科技领域,让学生走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的境界。

课程引领。我们运用长线课题与短线课题结合的方式,置起了草根科技创意的另一道风景线。长线和短线结合使草根科技活动经历起始阶段,深化阶段和提升阶段,其过程持续生成,学生的科技创意思维触角也随之不断伸展。有了体验的深刻性,也有了创意丰富性。我们把一个长线课题,分解为若干短线课题,即小课题,也称之为“娃娃课题”。一个短线课题,确立一个研究项目,引导多个创意。“变废为宝,走进低碳生活情境创意”是一个长线课题。根据长线课题确定的科技创意主题,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可乐瓶的循环创意活动”,学生个体和群体自主选择创意项目,有利用可乐瓶进行航天科技创意、文化创意、生态环境创意、美化生活环境创意、娱乐、游戏创意。创意的作品与成果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有“乡里巴人”的朴素。高雅也好,朴素也好,都具有科技文化的品位,绽放着探索实践的智慧。

仿真与创意融合是张扬草根科技创意性的有效途径。我们从低碳节能、环保的草根科技创意理念出发,利用废旧纸板、塑料泡膜、线缆、木块等,开展各种仿真创意活动。师生、生生参与,或个体、或小组,从不同的领域,进行火箭、桥梁、船、舰、亭台楼阁、飞机、宇宙飞船、机器人等。仿真作品的科技品位高,从实践走向理性,使草根科技创意提升了层次。科技创意涉及的领域更宽,科技含量更高,文化内涵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