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6-21 手机浏览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双胎早产;试管婴儿;临床特点;护理

试管婴儿出现双胎妊娠或多胎妊娠率较高,并容易并发早产症状,而早产儿机体发育未成熟,免疫抵抗力较差,病情多变,存活率较低。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双胎早产试管婴儿,给予护理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双胎早产试管婴儿,其中男32例,女18例;出生时间0.5至4h;胎龄29至37周;14例低体重儿,32例极低体重儿,4例超低体重儿;住院时间17至60d。

1.2护理方法

1.2.1临床特点①大多数试管婴儿体重低于1500g,大大增加了输液治疗难度,对婴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②婴儿皮肤未成熟,容易出现严重失水、热量散失、机体损伤等现象。③患儿肺部、呼吸机、胸廓等发育未完全,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窘迫等症状[1]。④患儿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反复性感染症状,且控制难度大。⑤机体代谢不稳定,容易出现耐糖量低、水电解质失衡、酸中毒等现象,导致患儿体温过低。

1.2.2护理措施①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生命体征、面色、体温、皮肤、精神反应等进行严密观察,定时定量给患儿补液,以避免患儿血糖浓度出现过大波动现象,防止低血糖症状的产生。②喂养护理。依据患儿生发育情况,选择适宜奶制品,以满足患儿发育需要,同时避免患儿出现脂肪、蛋白质过低现象;吸吮能力良好患儿可给予人工喂养,若出现疲劳现象,可改为奶瓶喂哺,并控制好奶瓶孔大小,防止患儿出现呛咳。而吸吮能力较差患儿,可给予滴管喂养或胃管喂养;首次喂养时间应在婴儿出生2h范围内,间隔1~2h喂养1次;控制好喂养量和次数,母乳喂养可按照患儿需求喂哺,而配方喂养则应依据婴儿体重进行调整。③感染控制。为了避免感染现象的产生,应给予患儿适量抗生素,并掌握好药剂量及疗程。如给予青霉素抗感染,疗程大约为14d。对患儿脐带、皮肤进行护理,保持脐部、皮肤清洁,以避免败血症等感染症状的产生。早产儿免疫抵抗力较低,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控制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产生[2]。④呼吸护理。为了使患儿呼吸保持通畅,应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患儿口鼻部位分泌物要及时清除,2~3h更换1次,以避免患儿出现呕吐、窒息现象。早产儿呼吸不稳定,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应在喂养前后,给予患儿低流量吸氧,并控制好吸氧时间,以避免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当患儿缺氧症状有所改善后,呼吸恢复正常后,即可停止吸氧[3]。⑤体温护理。依据患儿体温状况对保暖箱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调节,同时患儿身上铺上塑料布,以避免水汽雾化提高环境温度。⑥脑瘫预防。由于早产婴儿脑部组织发育未成熟,在受到外部刺激时不能及时调节,使脑部组织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出现脑瘫症状[4]。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儿营养支持,以促进脑组织发育,提高脑组织抵抗能力。⑦出血预防。当患儿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产生依赖时,容易出现缺乏性出血症,这时可给予静脉补充充足的维生素K1,疗程为3d。或者通过静脉穿刺进行预防治疗,但是在按压头部时动作要轻柔,以避免颅内出血症状的产生[5]。

2.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后,婴儿体温稳定、发育良好、能够自主吸乳、体重有所增加,无任何呼吸状况,存活率为100%。

3.讨论

试管婴儿主要是通过体外受精、胎盘转移方式进行受孕,受孕率较高,但是容易出现双胎妊娠或多胎妊娠症状,最终引发早产现象,而试管婴儿机体功能未发育完全,容易出现感染、呼吸困难、体温过低、出血、脑瘫等症状,对试管婴儿生命健康及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研究我院收治的双胎早产试管婴儿,给予喂养护理、体温护理、呼吸护理等一些列干预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病情观察,及时掌握婴儿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为护理提供依据;喂养护理,保证婴儿营养,增加婴儿体重;感染控制,避免交叉感染;呼吸护理,使婴儿呼吸保持通畅,避免呼吸窘迫症状产生;体温护理,防止患儿体温过低;脑瘫、出血护理,保证婴儿生命安全,提高婴儿存活率。研究结果表明45例双胎早产试管婴儿均发育良好、体温稳定,呼吸恢复正常,体重有所增加。

总之,给予双胎早产试管婴儿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婴儿存活率,保证婴儿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曹春.高危试管婴儿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6):57-58.

[2]黎新.试管婴儿多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山东医药,2009,12(28):72-73.

[3]陆海兰.1例双胎试管婴儿先兆早产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23(24):90.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鸟巢式护理;新生儿护理;应用效果

早产发生率较高,在我国孕妇发生早产的概率约为5%~10%,不同地区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平均约5.6%[1]。早产是一种不正常妊娠,死亡率约为13%~21%[1]。早产儿护理一直是护理重点、难点,备受医护人员与社会大众关注,若护理不当,极易引起小儿哭闹、不安,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引起并发,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鸟巢式护理是一种针对早产儿的仿生护理方法,我院将其应用于早产儿护理之中,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共接产早产儿93例,孕周33~35周,体质量1473~2482g,平均(2234±102)g;Apgar评分8~10分。纳入标准:①孕母未合并有严重并发症;②未合并先天缺陷;③未合并有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应用常规护理46例纳入对照组,应用鸟巢式护理47例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孕周、体重、Apgar评分、分娩方式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照早产儿常规护理路径护理,将早产儿放置于暖箱之中,温度维持在36.5℃~37.5℃,相对湿度55%~65%,以指定配方喂养,2h/次。观察组:给予鸟巢式护理,优选柔软、光滑、优质全棉垫,取1m×1m规格,据早产儿枕骨为长轴,肩骨为短轴,做一四周高约10cm,接口处最短5cm,椭圆形“鸟巢样”围垫,以暖箱预热鸟巢5min,待其温度升至33℃~34℃,放入保暖箱,再将早产儿放入,适当调节“鸟巢”周围领,以保障早产儿四肢、头颈可与棉垫面接触,颈下垫软枕、护肩,维持颈部得到良好伸展,且不受限。

1.3观察指标

胎便出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出生3周内摄入量,全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长率。死亡例,喂养不耐受例。

1.4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对照组胎便初排时间(26±7)h、胎便转黄时间(70±12)h、全肠道喂养时间(15±2)d高于观察组(20±8)h、(51±15)h、(11±4)d,出生3周后摄入量(177±15)ml、体重增长速度(20±4)g/10d低于对照组(229±26)ml、(28±4)g/10d,喂养不耐受14例(30.43)高于观察组4例(8.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产儿孕周越短、体质量越低,身体组织器官功能发育越不健全,并发与死亡风险越大[1]。对于伴有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治疗控制并发症是挽救早产儿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需安排至重症监护室,其临床护理的重点在于生命监护。本次研究将以上高危早产儿排除,以突出护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早产儿死亡率显著下降,极低体重婴儿存活并非奢望,但应注意的是因出生时组织器官发育不健全,早产儿多伴有各种功能障碍,在监护治疗过程中,缺乏正常的生长环境,转归后可能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后遗症[2]。在挽救早产儿生命的基础上,促其功能恢复成为产科护理重要目标。研究发现,早产儿肠道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肠道功能恢复有助于缩短肠内营养供给时间,减轻肠内喂养带来的刺激、不适,协调神经、内分泌功能,促早产儿及早完成初次喂养、获取初乳,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锻炼吞咽反射能力[3]。

本次研究中,运用鸟巢式护理,通过棉垫围护,模仿子宫内的环境,使早产儿获取安全舒适的感受,满足其心理需求,减少哭闹、肢体抽动、挣扎等不良举动发生率,减少机体能力消耗,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喂养耐受率、体重增速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增重一定程度上代表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增重越明显,恢复越好。提示鸟巢式护理有助于促早产儿机体功能恢复,进而改善预后,降低遗留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维持舒适、安全的环境,促机体功能恢复,增加体质量,是无严重并发症早产儿护理重点;“鸟巢式”护理通过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减少外界对新生儿的刺激,满足其心理需要,有助于促早产儿机体功能特别是肠道功能恢复,及早获取初乳,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周婵,黄飞轩,罗剑平,等.基层医院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措施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374.

[2]金二丽.早产儿鸟巢式护理的临床观察与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4):194-196.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篇3

【关键词】大别山地区;早产儿;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86-02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体重低于2500g身长不足47cm的活产婴儿。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出院3年内持续生病和再住院的危险性增加。对于初为父母的家长来说,对早产儿的护理知识缺乏,培训和教育家长如何护理出院早产儿,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生活质量的保障。出院时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直接影响到早产儿的健康。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健康水平,我们对出院的早产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1实施对象

大别山地区,在儿科住院规则治疗,达到出院标准的早产儿家长

2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1纠正新生儿护理的不良习俗:大别山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存在着一些不良习俗,如小儿出生后要喂黄连水,寓意日子先苦后甜,殊不知早产儿情况不同,吞咽反射不协调容易引起吸入;还有刮马牙,认为马牙是病理性;不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均认为是胎黄,是正常的,不予治疗;还有认为佝偻病导致孩子的X型腿或O型腿是小时候没有捆绑所致,所以孩子从出生后就用布把孩子的下身捆成“蜡烛包”,这样大小便不能及时清理,导致皮肤受损,致感染。还有认为坐月子是不能见风和光的,所以房间不通风,光线弱,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且孩子有什么情况不容易及时发现。山区冬季气温低,家家都烧碳火取暖,所产生的气体对人呼吸道黏膜伤害最大,导致小儿患支气管炎或肺炎概率增高。另外还有“洗九朝”,亲朋好友都要看小孩等等习俗。

2.2健康教育内容:早产儿的特点,生活环境的管理,早产儿穿着、喂养,早产儿沐浴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示范指导保暖,鼓励母乳喂养,加强消毒隔离指导,加强皮肤护理等。

2.3健康教育方法:早产儿出院前主要由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针对早产儿所患疾病,采用示范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手教会。

2.4具体操作:示范各种简单医疗工具的使用,如体温计、棉签碘伏、吸鼻器等等,基础护理知识,并要求家长针对各自的孩子亲身体验,达到正确为止。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最适宜的室温是24-26度,相对湿度55%―65%。监测体温的变化,每日测体温,维持腋下温度在36-37左右,寒冷季节更换被褥,内衣及尿布时先预暖后再给早产儿使用,接触早产儿的手必须清洁温暖。由于早产儿体重轻,部分疫苗尚未及时接种,尽量减少请朋好友进入早产儿房间,更不要带早产儿探亲访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喂奶和换尿片前应该认真洗手;奶瓶和用具使用后都要消毒,床单要保持洁净,经常清洗;注意卧室通风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但避免将早产儿放在风口;每天为早产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体重极低的早产儿只能用温水擦洗皮肤,同时注意脐部的护理。早产儿出院后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医生会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做评估,这样可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效果比较好。及时接种疫苗,注意维生素及钙的补充,预防佝偻病。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不足时应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喂奶时注意防呛奶等等;指导家长记录早产儿日记,内容为体温、奶量、大小便、体重等;设咨询电话,对家长在抚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给予免费指导。

3效果评价

由于早产儿家属文化素质的不同性,此健康教育方法通俗易懂,容易被家属在短时间内所接受并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科学热情朴实的形象,提升了医院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