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医学检验病例分析报告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5-21 手机浏览

医学检验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篇1

一、背景

2004年我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线运行,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入崭新阶段。截至2008年底,我市疾病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良好,疫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疫情报告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大部分县(区)硬件设施配置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疫情网络运行稳定,大疫情报告和各专病报告系统工作正常,并能对日常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与反馈。2008年,全市网络直报综合质量指标全面达标,居全省第一,其中网络直报报告及时率99.9%,审核及时率99.98%,江西省“零”报告系统日平均执行率99%,全年无重卡,网络直报单位运转率达100%。

2009年是我市传染病实现网络直报的第六年,为了进一步巩固成绩,及时发现网络直报工作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时有效,市卫生局拟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的

通过现场督导检查,了解基层网络直报实际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第37号部长令)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6月2日)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年1月1日)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1号部长令)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南昌市传染病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程序》(2009年修改版)

四、检查对象

全市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五、检查方式及范围

(一)检查方式

由市卫生局组织市、县疾控中心有关专业人员对辖区各类机构进行抽查。

(二)检查范围

本次现场督导检查内容主要针对2009年开展,部分内容将涉及2008年(见本方案有关规定)。

被检查的单位主要有: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省级综合医院、市级医院、县(区)综合医院为必检单位,另随机抽取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每一县(区)总检查单位不少于4家。

六、检查内容

(一)卫生行政部门

1.本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和完善情况。

2.是否为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提高疫情报告质量提供必要经费保障条件。

是否下拨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设备更新维护、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技术培训、督导检查等专项工作经费(要求有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

3.2008年度是否组织开展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的督导检查,有无表彰奖励及处罚(要求有方案、记录及总结)。

4.是否对辖区医疗机构诊疗记录登记进行统一要求与规范,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放射科及检验科登记簿等登记项目统一设置及规范使用,发文并进行现场督导检查(要求制定下发的正式文件及现场督导检查记录)。

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结果均记录于附表1-1。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监测管理工作

1.1建立对异常监控信息的快速反应流程

动态监视本辖区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完成报告卡的审核、查重等各项工作;重点建立对异常监控信息的快速反应流程,包括对异常信息快速确认、处理应对等环节,以书面监控记录及相关的检查核实报告为准。异常信息主要包括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与流行、不明原因肺炎以及本地罕见传染病或其它不明原因发病、死亡等。

1.2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管理

(1)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传染病零缺报情况、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重复报告等质量进行检查核实与综合评价,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文字资料为准)。

(2)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综合指数率,以传染病直报系统最近一个月的评价数据为准。

1.3传染病监测资料分析利用与反馈

(1)是否开展传染病监测资料日、周、月、年周期分析;当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或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是否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或专题分析报告。

(2)是否及时将常规各项分析报告向辖区报告单位进行反馈(以实际可查的反馈形式为准,如正式发文或网络直报系统反馈)。

2.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开展情况

2008年度是否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检查与评估,对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要求有方案、检查原始记录、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等总结文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是否开展二次督导检查,以文字资料为准。

2008年度是否开展与传染病网络直报有关的专题调研,要求有调研方案及总结等文档记录。

2008年度是否对同级、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对下级在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或答复,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要求以电话或其它书面记录为准。

3.培训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培训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情况。本年度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对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属地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要求有相关资料和培训会议文档记录。请注重培训知识与内容的更新,要求及时将卫生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进行培训落实。

4.网络直报设备配置

网络直报专用台式电脑及笔记本电脑(带无线上网卡)各一台、激光打印机、疫情专用电话。

对各级疾控中心的检查结果均记录于附表1-2。

(三)医疗机构

1.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使用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设置及规范使用情况。根据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市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有关规定,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本,检查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漏登和缺项。

(2)检验科室、影像诊断科室登记及反馈机制

检验科室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影像诊断科室(含放射科、B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检验科室、影像诊断科室是否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必须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

检查方法:查阅检验科室、影像诊断科室登记(包括检验室、放射科、B超室电子登记系统),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登记是否完整;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

(3)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

院内指定有关科室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

院内应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分析文档及反馈记录、相关的机制与流程。

(4)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

确定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组成员(含分管院长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等)、周期、自查内容(是否报告、及时报告率)及奖惩等。发现漏报、不及时报告等方面问题时,能够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有关自查记录、整改文档及总结(自查组成员签字)。

(5)传染病报告设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科室拥有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记录、直报人员进行现场操作。

2.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卫生部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并注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培训、考核文档。

3.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

评价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及时报告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率、完整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

检查方法:查阅2008-2009年度检查当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记录,核实传染病报告情况;复印传染病报告卡,核实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与网络直报信息的一致性。

要求:

①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中随机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15例(门诊病例10例,住院病例5例),乡镇级医疗机构抽取5例。若该单位本年度相关记录中,未查到1例法定传染病,请注明门诊量,并注意查明相关原因。

②病例分布应注意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抽查的相同病种不能超过50%。

③病种:仅抽查急性传染病,应注意抽查呼吸道、肠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如麻疹、流脑、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疟疾、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甲型肝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不含肺结核、乙肝、梅毒、淋病、丙肝。

④住院病例需查阅病案资料,填写病例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

⑤复印10份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从抽查的15例传染病中查找,不足则另行补充,对补充纸质卡片的要求同上。乡镇卫生院复印5份。

对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分别记录于附表1-3、附表1-4。

七、组织与实施

(一)人员安排

本次督导检查分设3个组,每组3人,组长由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员担任,组员由市、县(区)疾控中心专家组成。

(二)日程安排

本次督导检查时间初步定于2009年4月13-17日,督导组成员统一培训时间为4月10日上午。各县(区)的行程安排如下表(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检查日期检查单位检查人员

4月13日进贤县姜小仙、吴景文、李芳、青山湖1人

安义县符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南昌县李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4月14日新建县姜小仙、吴景文、李芳、青山湖1人

湾里区符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青云谱区李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4月15日东湖区姜小仙、吴景文、李芳、青山湖1人

西湖区符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青山湖区李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4月16-17日省一、省精、省肿瘤、省血站、市九院、

省中医院、高新区姜小仙、吴景文、李芳、青山湖1人

省二、市一、省儿童、省人民、市血站、洪都中医院、红谷滩新区符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省四院、省妇保、省胸院、市二院、市三院、省皮院、市男科、经开区李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三)工作程序

1、到达县(区)卫生局,简要介绍检查方案,明确检查任务及日程安排,听取自查工作汇报;

2、到有关医疗机构现场进行检查,并撰写意见书进行反馈;

3、到县(区)疾控机构进行检查,并就检查组对该区检查意见与建议集中反馈,由组长负责,分管传染病网络直报的领导、科室负责人参加。

(四)备查资料

1.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资料清单

(1)本年度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督导检查等相关工作专项经费的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

(2)本年度组织开展的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监督检查正式文件、方案、表彰奖励及处罚记录。

(3)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各种临床诊疗登记的相关文件及督导记录。

(4)辖区部分传染病疫情原稿。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资料清单

(1)对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实时监控记录及异常监测事件反应处理记录。

(2)对辖区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督导检查工作记录、总结。

(3)对辖区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培训的工作记录、总结。

(4)各类传染病监测数据质量评价及分析利用报告。

3.医疗机构检查

(1)院内关于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可疑聚集性症候群、不明原因肺炎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异常事件的处理机制与流程的文档及相关记录。

(2)院内传染病疫情常规分析、通报有关记录。

(3)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工作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考核等有关记录。

(5)本年度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

(6)走访检验科、放射科等临床辅助科室,检查登记本及结果反馈流程。

(7)抽查网络直报人员现场操作演示。

(8)调查内、儿、感染等科室医务人员5名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见附件2。

(五)结果反馈

本次督导检查现场结果由督导组成员以《现场指导意见书》予以反馈;综合评估报告由市卫生局以书面督导评估报告形式予以通报。本次督导检查结果将纳入全市疾病控制工作年终考核评比内容。

附件1

南昌市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及评分表

表1-1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督导检查用表

单位名称:

县(区)卫生局

单位级别:1地市级2县区级

检查内容检查项目满分评分原则得分

1.2009年度下拨用于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与管理的专项工作经费(要有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40分)1.1专项工作经费:①无②有20分①否:0分;②是:满分

1.2如有,专项经费总额:【

】万元,占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总额的比例:【】%20分①5%以下:(实际比例/5)*满分;②5%及以上:满分

2.2008年度组织开展传染病报告监测报告与管理的专项工作经费(要有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40分)2.1检查方案:①无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2.2参与检查:①无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2.3检查总结:①无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2.4表彰和奖励:①无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2.5处罚:①无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3.统一规范辖区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放射科及检验科登记簿登记项目的设置及使用(20分)3.1制定下发正式文件:①否②是10分①否:0分;②是:10分

3.2组织开展对实际执行效果的督导检查:①否②是10分①否:0分;②是:10分

检查单位领导:

检查人:

检查时间:

表1-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督导检查用表

被检查单位领导

检查人

检查时间

附表1-3各级医疗机构工作督导检查用表

被检查单位领导

检查人

检查时间

表1-4

县/区

乡镇

医院/卫生院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登记表

序号科室

类型

(1)患者

姓名

(2)性别(3)年龄(4)职业(5)疾病

名称

(6)病例

分类

(7)发病日期

(8)诊断日期(9)是否

录入(10)是否

及时

录入

(11)报告卡填写是否完整(12)报告卡填写是否准确(13)报告卡信息与网络报告信息是否一致(14)备注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注:①科室类型包括:①内科门诊②儿科门诊③感染科门诊④急诊⑤腹泻病门诊⑥肝炎门诊⑦住院部内科⑧住院部儿科⑨住院部传染科⑩其它,请注明(如呼内、消化内科)

②住院病例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的信息需查看患者住院病案

被检查单位负责人

检查员签名

检查日期:

年月日

附件2

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称:

县(区)

医院

单位级别:1地市级2县区级

1、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通过后,于

月日开始施行。(10分)

2、法定传染病分三类,其中甲类传染病

种,乙类传染病

种,丙类

种。(10分)

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

和乙类传染病中的

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30分)

4、手足口病为

传染病。(10分)

A、甲类;B、乙类;C、丙类;D、未纳入法定传染病

5、请列出以下传染病病种:(20分)

甲类(2种):

乙类(5种):

丙类(3种):

6、当一个患者同时患两种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10分)

A、1张B、2张C、两者皆可

医学检验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翻转课堂;全科医学;随机对照试验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一般以小组为单位,组间协作讨论式学习,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为教学目的[1]。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2],简而言之,就是把课堂上最初进行的教学活动放在课堂外,课堂上的时间用来解决讨论和实验。已有文献报道这2种教学方法的单一运用均存在一定的缺陷[3],如经典的PBL教学小组讨论需要更多教师指导,单独的翻转课堂教学使学习缺乏目的性及启发性。笔者将2种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在老年病科实习的重庆医科大学2013级全科医学生36名为对照组,其中男生34人,女生2人;以2014级全科医学实习生36名为实验组,其中男生31人,女生5人。2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在校理论成绩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给予全科医学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实验组给予PBL全病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组实习生实习周期均为1个月,均完成2个案例教学,每周二集中学习,集中学习之外,由带教老师进行病历书写指导、床旁查体示范,学生跟班查房,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日常诊疗工作。1.2.1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以掌握全科临床常见疾病的医学诊断、体格检查、病历书写、检验结果解读、影像学结果分析为教学目的,教学形式为带教老师每周二进行一次理论授课,时长1h,共4次授课,完成2个案例教学。1.2.2实验组采用PBL全病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2.2.1带教老师给出案例带教老师在实习生入科后,将教学案例告知学生,此次研究设计的2个案例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发肺性脑病和左心衰竭,案例报告患者现病史、既往史,并提问临床诊断依据及确诊诊断需做的检验检查,以及疾病特点概况和最新研究现状。1.2.2.2实习生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利用教材、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查阅并收集相关信息,用于周二授课的学习交流。1.2.2.3课堂小组讨论课堂不再以带教老师讲课为形式,带教老师只需确保学生能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思考,一般进行引导式提问。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找到问题的结论,针对特别有争议性的问题,由带教老师给予解答。讨论的整个过程达到以问题为基础的主动探索式学习的目的。1.2.2.4案例报告翻转课堂小组成员合作将案例、问题答案及讨论内容汇总为完整的病例报告,并以PPT形式呈现并汇报,带教老师针对案例报告,给予再补充和点评。

1.3评价指标

1.3.1病例分析能力考核该评价指标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察实习生病例分析能力,内容涉及理论知识、症状学诊断、检验检查和病例分析。实习结束后,带教老师组织实习生考试,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要求实习生从案例中确定可能的医学诊断、需完善的相关检查、需关注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关治疗方案等,试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理论成绩越好。1.3.2学生自评问卷采用金玉梅等[4]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共包含6个项目,分别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Likert计分,依次为“很大提高”4分,“略有提高”3分,“不曾提高”2分,“有所下降”1分。问卷在实习生完成病例分析能力考核卷后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72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软件SPSS21.0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х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自评问卷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病例分析能力考核卷成绩比较

实验组病例分析能力考核卷理论知识、症状学、检验检查、病例分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PBL全病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研究结果与曹蕾等[5]研究结果一致。笔者认为,PBL全病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知识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通过自主学习、分工协作、讨论分析不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老年病科的患者基础疾病多,病程长,且多迁延反复,这些特点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分析决断能力以应对临床的复杂性,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单向教学方式力所不及的。

3.2PBL全病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适合未来教学改革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缺少了主动思考的灌输式学习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成长[6]。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早已成为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视频、微课、慕课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直观化,微信群、QQ群将通讯即时化。而PBL全病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利用了这些优势。带着问题检索答案,锻炼了医学生知识检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堂的翻转使医学知识内化,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二者必然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4小结

医学检验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骨髓检验报告;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血液学检验》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常见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诊断、协助诊断和疗效观察过程中,临床医师需要反复抽取患者的骨髓送血液科进行骨髓检查,每次检查后检验医师都要填写骨髓检验报告,供临床医师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直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出院为止。因此,骨髓检验报告单的填写质量要求非常高,一份良好的骨髓检验报告单是骨髓细胞特征的全部再现,是检验医师骨髓检验技术和对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能力的高度体现,检验医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识别骨髓细胞形态的能力,写一份合格的骨髓检验报告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常感到非常困难,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与临床实际,对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并让学生通过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全面熟悉、掌握贫血及白血病等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正确为常见血液病下诊断。现将教学方法交流如下。

1.总结出一套骨髓检验报告基本书写模板,要求学生根据所检验的血液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征,按照模板认真填写

根据教材及临床实际,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具有一定规律,但对初学者学生来说,要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单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尽快掌握书写技巧,笔者为学生总结出了一套骨髓检验报告单书写基本模板,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要求认真分析骨髓象,填写不缺项。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计划、有条理地去分析骨髓象,书写报告单,减少了学生走弯路的时间。

1.1一般情况下骨髓象书写基本格式

①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

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比值。

③粒系细胞增生程度,所占比值,以哪1-2阶段的细胞为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④红系细胞增生程度,所占比值,以哪1-2阶段的细胞为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成熟红细胞形态特点。

⑤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值、形态特征。

⑥全片见到巨核细胞多少个,以哪1-2阶段细胞为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点。血小板分布及形态特点。

⑦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1.2常见贫血的骨髓象书写格式

在报告基本格式的基础上,把“4、与3、”对换位置,并要求学生要特别重点描述幼红细胞形态改变,以及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特点,因为不同的贫血,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形态都会出现不同的形态改变,这样有助于贫血的分类和诊断。

1.3常见白血病的骨髓象书写格式

在报告基本格式的基础上,根据白血病发生在哪个系,就将哪个系的白血病细胞改变情况放在第3条描写,第2条不用填写粒红比值,未发生白血病改变的其他系细胞受抑制。

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书写格式:

①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

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③淋巴系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原始淋巴细胞为主,占65%,幼稚淋巴细胞占29%,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型规则,细胞核染色质较粗,核仁1-2个,不太清楚,胞浆量少,退化细胞较多。

④红系及粒系细胞受抑制,细胞形态基本正常。

⑤全片见巨核细胞2个,血小板少见,形态基本正常。

⑥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2.认真批改学生写的骨髓检验报告,找出问题,并及时在课堂上讲评,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一般情况下,就算是照着模板写报告,学生前几次所写的报告都会出现不少问题。如,常有一些学生在报告中没有描述成熟红细胞形态特点,血小板分布和形态,出现粒红比值计算结果错误,忽略第一条“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及最后一条“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等。也会出现不知怎样描述异常幼红细胞形态特点和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难下诊断等问题。还会在报告文字描述中用一些口水话,写错字、涂改字等。因此,每次学生交来的骨髓检验报告,笔者都会认真批改,在报告上注明错误的地方,并把正确的答案也批在报告上。然后统计分析学生出现哪些问题,某种问题出现人数有多少等情况。在下一次的课堂上,笔者就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一一讲评,对学生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予表扬。而且,每一次讲评都做到讲深讲透。

2.1骨髓检验报告中学生问题分析:

2.1.1不填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

这一条有的学生会不写,他们认为没必要,但笔者要求一定要写。因为这一条包含的意义在于检验医师应该首先检查临床医师送检的骨髓片是否是成功抽取的骨髓涂片,如果取材满意,才有对骨髓象进行分析的价值。随后检验医师对骨髓涂片要进行瑞特染色,染色良好的片子,骨髓细胞形态才好识别,才能有效分类骨髓细胞。因此,这一条的书写,可提醒学生要重视以上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是必须的。

2.1.2粒红比值算错

粒红比值是指检验医师所分类的骨髓细胞中全部粒系细胞数除以全部红系细胞数所得的值,这个值可以反映骨髓中粒系细胞和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是否在正常范围,表达方式以正常骨髓粒红比值为例,粒:红=2-4:1,有的同学会写成粒红比值1:2-4,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一般是学生粗心大意和理解错误的结果,必须给予纠正,并说明道理。

2.1.3漏填成熟红细胞形态特点

成熟红细胞形态变化,在常见贫血的诊断中具有较大意义,不同的贫血,成熟红细胞形态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如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中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细胞为主,红细胞中央淡染区不明显。因此,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

2.1.4漏填血小板分布及形态特点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形态的异常,会影响机体止血和凝血的功能,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粘膜容易出血,或出血不止。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常见白血病等患者的骨髓中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或形态异常,检验医师对骨髓中血小板分布情况和形态改变的描述,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患者出血原因,出血程度分析等参考依据,因此也很重要,要求学生不能省略或遗漏。

2.1.5忽略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有些寄生虫病如疟疾、弓形虫病等,在骨髓中可发现相应的虫体或寄生虫滋养体等,如果是血液病合并寄生虫感染患者,发现寄生虫就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有些血液病可在骨髓中发现特殊异常细胞及病理细胞,如骨髓癌转移、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如在骨髓中发现异常的癌细胞、特殊形态的戈谢细胞及尼曼匹克细胞,对相应的疾病有绝对的诊断意义。因此,写这一条,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在观察分析骨髓象时要同时注意观察骨髓中是否存在寄生虫,是否存在特殊异常细胞,不管有没有,都要给临床医师一个明确的回答。

2.1.6异常幼红细胞形态特点和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描述不清

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识别细胞能力不足,二是没有掌握相关血液病的骨髓象特征,看不出特点,抓不住重点,不知该怎样描述。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便结合相应血液病骨髓象进行认真分析,如典型的缺铁性贫血骨髓象幼红细胞改变特点为,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量少,胞浆边缘不整齐、嗜碱性,中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深染。同时加强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投影演示、版图描绘、显微镜下指导,提高学生识别骨髓细胞能力及对血液病骨髓象特征掌握程度。

2.1.7正确下诊断困难

每一份骨髓检验报告都需要下一个诊断意见,为临床医师提出细胞学诊断意见或可供临床参考的意见。骨髓检查诊断疾病的性质一般分为明确诊断、符合诊断、提示性诊断和排出性诊断等,不同的血液病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下不同的诊断,这需要检验人员具有较高的检验技术、较丰富的临床知识、以及将检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于初学者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各种白血病,通过骨髓检查可作出明确性诊断,缺铁性贫血只能做出符合性诊断等。但通过反复实验、修改报告,反复讲解相应血液病的诊断要点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诊断方法。

2.1.8在报告文字描述中用一些口水话,写错字、涂改字

骨髓检验报告要求内容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使用书面、专业语言,而且不能有任何涂改痕迹,因此对学生报告中出现口水话、写错字、涂改字等现象,笔者要求一定要改正,要求学生反复书写、反复修改报告,直到满意为止。并将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学期考试总成绩。

3.特别讲解常用化学染色在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常用化学染色有过氧化物酶染色(POX)、特异性酯酶染色(S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α-NAE)及氟化钠抑制实验,铁染色等。如POX、SE和α-NAE及氟化钠抑制实验对常见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铁染色,对缺铁性贫血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等。因此,要求学生在骨髓检验报告单中,做了化学染色的,必须填写化学染色结果。

4.强调血片检查在骨髓检验中的作用

许多血液病不仅骨髓象发生改变,而且血象也有相应改变。如常见急性白血病,不仅骨髓象可见到大量原始、幼稚白血病细胞,血片中也可查到大量一般绝对见不到的异常原始、幼稚细胞。因此,血涂片的检查和描写对血液病的诊断也很重要,学生也需要重视。

骨髓检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骨髓象、血象、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诊断意见及建议。笔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反复教学,学生可在毕业前基本掌握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验报告书写方法,并正确下诊断,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