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果树嫁接技术方法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6-24 手机浏览

果树嫁接技术方法范文

一、高换原则

1.选择幼树壮树高换高接换种技术主要对象是不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或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种、劣质低产树及密植封行梨园的技术改造。针对幼树、壮树高换,因其生命力强,改接后很快就能恢复树冠和产量;衰老树、重病树和放任不管的树,鸡爪枝多,生长势十分衰弱,高换价值不大,一般不进行改接,可以采取淘汰重建的技术措施。

2.成片改良成片进行品种改良,可方便果农管理,提高现代果树管理技术水平,减轻病虫害传播与危害,快速建立优质、早熟、标准化水果基地。生产中不能采取接半树、留半树的高换方法。如果要考虑当年产量及果农经济承受能力,可采取隔1行或几行的办法进行整行高换。

3.合理布局品种针对四川地区自然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早熟梨上市时间比省外早1个月左右的优势,我们主推更新换代早熟梨品种,适当搭配中熟梨品种,形成早中晚品种合理配套的科学布局,增强市场竞争力。

4.技术措施规范化管理对拟参与高接换种的镇乡、农户、协会及各专业队伍,要根据现有老梨树品种、树龄、树冠和树体结构,参加技术培训,接受现场指导,嫁接技术人员通过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农技部门统一规范嫁接品种、嫁接时间、换桩高度、嫁接方法、嫁接芽数,加强嫁接过程的检查指导和技术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参加高换工作的专业队伍必须进行技术培训,签订合同,保证高换成活率在90%以上,确保改换后的品质与规模。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品种选择高接换种梨芽,要选用芽头饱满、发育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种的一年生枝条,利用其中、上部的芽作为接穗,要求在正常挂果的梨树上采接穗,粗度0.8cm左右。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新品种研发状况、引种试验表现和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及农家乐旅游开发等不同需求来选择品种。高换品种主要选择早熟梨品种,适当搭配中熟梨品种。生产上分褐皮和青皮两个系列,推荐青皮系列品种有:雪新、翠冠、中梨一号;褐皮系列品种有:喜水、鲜黄梨、爱甘水等。高换品种选择,要注意接芽与老品种梨树的亲合性,例如苍溪梨上嫁接雪新梨成活率低,长势差,而嫁接翠冠梨生长良好;金花梨上嫁接雪新梨或翠冠梨生长都十分正常。

2.把握嫁接时机,采取相应嫁接方法梨树高换可以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春季切接是梨树高接换头的最佳时期和方法。最适宜的嫁接时间为树液流动到梨芽萌发前,具体时间为2月上旬至3月上旬。

3.选择合适的树形以前种植的大批老梨园,其密度为45-60株/亩,为了统―树形,方便管理,高换高度一般控制在离地1.0-1.2m,嫁接部位尽量选择10cm以内粗度的枝条,对拟嫁接枝条的桩头长度,一般控制在分枝处8-10cm为宜,切忌过长,以防止老树发过多的萌芽,从而增加去除老品种萌芽(统称砧芽)的工作量;对所有斜生、水平枝都选择把接穗接在侧面,对分枝过高或某方位缺少分枝的梨树,要在主干上以腹接的方式适当补接,以利于降低树冠高度和形成丰产树形,方便套袋、打药和采果。

4.接芽量生产上采用“大抹头”高换法,对全树实行一次性抹头。尽量降低嫁接部位,有利于形成新的树冠。要求对梨树直径在2.5cm以上粗的枝条上。必须开两刀,接两个接穗,在横刀面的南北两侧各插入1个接穗,以利伤口痊愈。根据树冠大小,要求每株梨树接12-20个接芽为宜,过少不利于尽快恢复树冠,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嫁接关键技术多采用切接法,即单枝单芽贴干嫁接技术,将优良品种接穗按健壮芽剪成一个个带接芽的短枝条,带芽枝条长3-5cm,剪取的枝条芽上部短,下部长,然后选好接芽平面和待接处的枝头平面。嫁接时选择平直、光滑的桩头部位,锯或剪去嫁接口上部的枝条,留下的桩头(特别是粗大的桩头)要用锋利的刀倒角削平,然后在皮层与木质部之间用刀向下纵切一刀,切口要垂直、平滑。用锋利的嫁接刀在接穗平顺处选择削好长平面,长平面要削得平整光滑,不毛糙,削口要干净,深度“见木不伤木”,长平面的反方向呈45°角削好短截面,嫁接时形成层必须至少―边对齐,用新的3丝聚乙烯薄膜扎紧,注意绑扎时不要错动接芽位置,确保形成层对齐,最后用聚乙烯薄膜封头,保湿防冻,确保成活。嫁接时要考虑以后各接芽的空间生长分布状况,合理利用空间。

6.科学配置授粉品种只有科学配置授粉品种,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高换时按5:1的比例配置授粉品种。授粉品种要选择品质优良,花期与主栽品种一致,且花粉量大、亲和力强的品种,例如雪新和翠冠梨可相互授粉。

三、嫁接后精心管理,尽快恢复树冠和产量

1.检查成活与除砧芽春季嫁接后15-20天,及时检查成活率,对未成活的可剪去―段重新嫁接,对成活的被薄膜盖住的芽要用针挑开;嫁接芽成活后要及时抹除接芽附近的中间砧萌芽,对离接芽远的新发砧芽可不立即完全抹除,以增加绿叶面积,提升水分和光合效能,保持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平衡。但在5月上旬,必须无条件完全抹除,防止砧芽与优良接芽争水争肥。

2.枝芽管理当接芽新梢长到30cm时要绑缚竹棍等设立支柱,防止大风将接芽新梢折断;接芽新梢长到45-50cm时要及时摘心,促发分枝;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薄膜长进枝条表皮前,用刀片或小刀轻轻垂直方向立划一刀深达木质部,划破薄膜,解除其束缚,利于接芽健壮生长,

3,整形修剪7月上旬通过揉枝、绑缚等方式,进行拉枝造形,开张枝条角度,培育丰产树形,生产上轻剪长放,适度疏枝,尽量少用剪子,多用绳子。

4.肥水管理高接换种梨园要加强肥水管理,1-2年内用量为正常果园的50%6-70%,还可多次喷施0.3%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进嫁接枝条生长发育,尽快扩大树冠,促进花芽分化,恢复产量。

5.加强害防治嫁接梨园头年必须打好封园药,对剪下的树枝运离梨园。春季打好开园药,幼芽阶段注意对梨蚜虫、梨茎蜂和梨黑星病的防治。

四、梨树高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改接良种与改造树体结构相结合对上强下弱树,应当压低中心干的嫁接部位,反之亦然;主枝之间生长不平衡的偏冠树,减少和压低强主枝的嫁接点,抑强扶弱;角度不开张的树,选留角度大的枝嫁接,外侧外芽嫁接。开张角度。大树上嫁接点要按照培养枝组的需要,均匀分布,使接后树体结构合理,达到重塑树形的目的,提高园相和树体整齐度,增加园艺作物的观赏性,为进一步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开发打好基础。

果树嫁接技术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核桃;嫁接;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8-0092-02

核桃树不仅可以作为生态林木,还是一种良好的经济林木,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是一种深受喜爱的干果,也是我国出口创汇中重要的果品之一。核桃多种植于山地、丘陵地区,其嫁接时要求技术手段较高。通过嫁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改良核桃品种,而且利于提升核桃商品价值,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嫁接技术体系尚不完备时其嫁接成活率较低,大大降低了核桃的产量与品质。近年来,核桃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价格上涨,产品供不应求,果农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镇巴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核桃,距今已有20年时间,并且将核桃列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但是前期由于受良种限制,干部群众对良种核桃的认识不足,使得所栽苗木又形成新的混乱,优良品种结果早、品质好,而劣质品种或假嫁接苗则结果迟或不结果,坚果品质差,所以核桃栽培首先要讲良种化栽培。自2004年以来,镇巴地区致力于核桃嫁接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经过大量的研究试验,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核桃嫁接技术体系,大幅提升了核桃嫁接成功率(可达90%以上),并降低了嫁接成本,取得了显著成效[1]。

嫁接作为一种无性繁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是以一种植物的枝芽作为接穗,另外一种植物的根茎作为砧木,将二者接在一起长成一个完整植株的过程。

嫁接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对树木的侵害面积;提高植株耐低温能力或抗日灼力;扩大了根系吸收范围和能力,能利用土壤深层中的磷[2],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嫁接可将树种引入不同的适生区,有效防止种质资源灭绝。

1嫁接原理及影响因素

1.1嫁接原理

嫁接的基础在于植物具备较强的愈伤再生能力以及分化能力。通过在接穗与砧木直接形成愈伤组织,并能顺利将水分、养分通过砧木输送至接穗部位,使接穗成活并与砧木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3]。

1.2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

一是接穗与砧木之间的亲和程度。一般来说,植物亲缘关系越近,则亲和力越强。二是嫁接技术及后期管理,成熟的嫁接技术以及精细的后期管理对提升嫁接成活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三是接穗的质量。接穗应选择生长健壮、充实饱满的树冠中部无病虫害侵染枝条。四是砧木树体的生长势。砧木树体本身生长势弱,嫁接成活率也会受到影响[4]。

2嫁接管理技术

2.1适时嫁接

嫁接时期与植物的种类、嫁接方法、物候期有关,做到适时嫁接有利于提升嫁接成活率。一是春季嫁接。春季是硬枝嫁接的最佳时期,主要在2月下旬至4月中旬,一般在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即可进行。春季嫁接也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春季温度较低,容易出现晚霜危害,切口处愈合也相对较慢。二是夏季嫁接。夏季是嫩枝嫁接的适宜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以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宜。这个时间段内,愈伤组织增殖较快,有利于切口快速愈合。

2.2嫁接环境条件

嫁接林地所处环境条件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其中以温度因素最为关键。当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才能进行嫁接作业。在北方夏季气温高于35℃时树木多处于休眠状态,形成层活动性差,成活率较低。

2.3接穗采集与贮藏

接穗质量情况不仅对嫁接成活率带来影响,对后期植株生长及产量、品质也将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应当加强接穗质量管理,在接穗采集、贮藏以及保鲜等方面做好管理。

2.3.1接穗采集。一是建立无病毒采穗圃。为保障接穗品质纯正、芽体饱满、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可通过优化采穗圃的环境来加以保障,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专门的无病毒采穗圃,进而为嫁接提供高质量接穗。二是接穗母树的选择。采集接穗时,接穗母树的选择尤为关键,优先选取生长势头良好、品种纯正、芽体饱满且无病虫害的母树。三是注意采集部位。接穗所处枝条部位的不同导致其质量、品质各异,通常情况下,以选取接穗母树的中下部接穗为宜[5]。四是接穗采集。硬枝接穗应采集髓心小、充分木质化的饱满枝条;嫩枝接穗应选用枝条中部饱满的叶芽和混合芽,不得使用雄花和瘪芽。五是注意采集时间、方法。接穗采集的时间有2个时期,即休眠期和生长季。休眠期采集接穗应进行接口蜡封,薄膜包扎0~4℃低温冷藏。生长季采集的接穗应除去嫩尖及叶片,一般需带1cm左右的叶柄,通常低温贮藏不得超过3d。

2.3.2贮藏。一是短期贮藏。短期贮藏接穗主要是生长季节采集的嫩枝接穗。贮藏时把接穗扎成捆竖直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上面用潮润的湿布覆盖,贮藏时切忌将水洒到上部,以免使芽变质腐烂。贮藏时应当严格控制贮藏室的温湿度,通常情况下,温度应当控制在10~15℃范围内,湿度不得低于80%。二是长期贮藏。长期贮藏主要是针对休眠期采集的接穗,其贮藏方法较多,也较为普遍,这里不做细叙。但要注意在贮藏前如发现接穗较为干燥,水分含量较低时,应先吸足水分再进行贮藏。

2.4嫁接前准备

2.4.1接穗准备。一是保证水分。嫁接前接穗的水分保持特别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嫁接成活率。在嫁接前,需要让接穗充分吸水12~24h;嫁接过程中,为了防止接穗失水,可将接穗用湿布包裹竖立在盛有适当水的桶中,并避免直接曝晒在日照下。二是选好接芽。在嫁接之前,应检查接芽质量,优先选用色泽淡绿、富含水分的接穗;若接穗木质发红、干瘪发黑,则说明接穗已经变质,应当弃用。因此,在接穗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重水分保持的重要性,确保接穗鲜活是提升成活率与成苗率的关键[6]。

2.4.2砧木树体地准备。砧木应选择一年生以上的健壮苗木,对生长势弱的树,应提前1年加强树木的土、肥、水管理,恢复树势,以满足嫁接的需要,提高成活和成苗率。

2.5嫁接方法

2.5.1芽接。首先,削芽片。优选质优的接芽,在目标接芽的上方0.5cm处、下方1~2cm处下刀,随后用手轻轻掰下芽片。芽片长度为1.5~2.0cm、宽为0.6~0.8cm,通常不带或稍带木质部[7]。其次,切砧木。嫁接处以砧木离地3~5cm处的光滑处为宜,在芽接处用刀切出“T”字形切口,深度刚好达到木质部,但又未及木质部。为了便于芽接,横向切口宽度应当略微宽于芽片宽度,纵向切口与芽片长度保持一致即可。最后,接芽和绑缚。将砧木上芽接处表皮轻轻撬开,将接芽轻轻插入“T”字形切口,使二者充分贴合后用塑料条绑紧。

2.5.2腹接法。在接穗茎部削一长约3cm的削面,再在其对面削1.5cm的短切面。砧木可不必剪断,选取平滑处刀口与砧木呈30~40°角向下切一刀,深度不能超过砧心。随后将接穗轻轻插入贴合,并用塑料条绑紧即可。

2.5.3插皮接。插皮接是枝接中最易掌握、成活率很高、应用也较广泛的一种嫁接方法。要求砧木较粗,直径在3cm以上,且皮层容易剥离的情况下采用,多用于高接换头。在接穗下芽1~2cm背面处,削1个3~5cm的长削面,再在长削面后削0.5cm的短削面。削面形状与切接近似,只是长削面比切接稍深一些,可削到或略超过髓心。

在距地面适宜的高度剪断砧木,用快刀削平断面,选平滑顺直处,将砧木皮层由上而下垂直划一刀,深达木质部,长2~4cm,用刀尖向左挑开皮层。

将削好的接穗在砧木切口处沿皮层和木质部中间插入,长削面朝向木质部,并使接穗的背面对准砧木的切口正中。接穗插入皮层即可,最后用塑料条绑缚[8]。

2.6嫁接质量保证

嫁接质量是影响嫁接成活率以及后期植株生长情况的关键因素,接穗与砧木之间形成层的贴合程度是衡量嫁接质量的重要指标。贴合程度越高,嫁接质量越高,其成活率也就越高。提升嫁接质量的方法:首先,接穗、砧木的削面要保持平滑,尽可能增加二者之间的紧密贴合程度;其次,严格控制切面大小,尽量增大接穗、砧木二者之间同型组织接合面积,以提升愈伤组织增殖速度,加快水分、养分的输送速度;最后,尽量提高接穗、砧木二者形成层之间的接合程度。由此可见,嫁接质量的保证与嫁接工人技术的娴熟程度密切相关。

2.7嫁接后管理

待嫁接后10d左右便可判断核桃树是否成活,如叶柄脱落或芽萌动则说明已成活,对于未成活的需要及时补接。为了避免水分、养分过分消耗,通常每10d左右除萌1次;新梢长到10cm以上时就要开始进行防病处理,一般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200倍液喷施,每隔15~20d喷施1次;在苗木长到30cm以上时给苗木培施钾肥,喷施磷酸二氢钾200倍液2~3次[9];嫁接新梢长至70cm左右进行摘心,以利于安全过冬;田间嫁接当年需进行越冬压倒的埋土或利用塑料包膜包裹进行防寒,翌年春天萌芽期适时出土或解除包裹。

3参考文献

[1]肖爱梅.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杨源.核桃丰产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3]杨文衡,郗荣庭.核桃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3.

[4]杨源.云南核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5]莫尚强.苍溪县核桃育苗不同嫁接方法的比较[J].四川林业科技,2011,6(4):39-43.

[6]李如林.永和县桑壁镇核桃嫁接育苗技术[J].山西林业,2011,8(2):10-14.

[7]付艳华.鄂西地区核桃嫁接育苗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13,10(9):16-20.

果树嫁接技术方法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长江上游生态脆弱贫困地区流域治理与扶贫产业开发相结合整流域推进”试点工作的精神,结合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要求,为着力巩固和发展武都地区花椒产业,以嫁接改良品种提前换代栽植,防止现有椒树老化后再栽植培育花椒幼苗而导致的花椒产量空白期,促进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保障花椒产业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这是一条今后武都花椒产业地区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保证老百姓产量增加和收入翻番的重要途径。

1项目实施的背景和必要性

1.1基本情况

汉林乡位于武都城区以北15km,行政区域面积39.2km2,海拔高度1200~2300m,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80~200d,年降水量360mm左右,属典型的半山干旱地区;全乡辖13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2758户,11737人,共有耕地面积560hm2,人均耕地0.0467hm2,农作物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特色产业以花椒为主;经济收入除农特产品收入外,另有少量劳务经济收入和毛经济收入。由于生态脆弱,条件艰苦,在2011年初,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长江上游生态脆弱贫困地区流域治理与扶贫产业开发相结合整流域推进示范乡”。

1.2花椒产业发展现状

汉林乡花椒产业发展于2003年,于2006年建成现有的花椒适宜区连片覆盖规模,总面积为886.67hm2,其中耕地栽植446.67hm2,荒山荒坡栽植420hm2。目前,处于盛果期椒树约733.33hm2,幼树约53.33hm2,老龄树约80hm2。花椒年总产量达110万kg,2011年总产值为2750万元,户均产值1.18万元,除去务作和采摘成本,人均花椒纯收入为1580元。

1.3制约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汉林乡花椒的品种主要以六月大红袍为主,由于长期大面积栽植单一品种,造成以下日益严重的问题:一是品种退化严重,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二是寿命短,平均树龄一般只有10年左右;三是抗病虫害能力不强;四是椒身刺多,不易采摘,采摘成本高。目前,全乡椒树大多(约733.33hm2)处于7~8年的树龄,如若不及早采取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那么在3年后随着大面积、整片带的花椒树逐渐老化之后,再栽植幼树,在幼树栽植到进入盛果期这一阶段(约需5年),全乡花椒经济收入将会进入空白期,群众将会失去发展经济的强有力支撑,进而影响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从长远来看,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栽植嫁接优良品种,提升花椒品质,并弥补现有椒树老化后的换代空白期,保障花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2比较优势及效益分析

通过大量的调查及实践证明,从现在开始,在现有的椒树行间,栽植采用八月椒树为砧木,嫁接五月梅花椒或六月大红袍花椒为接穗的嫁接改良品种幼苗,是提升花椒品质和填补花椒产业区3年后现有椒树老化及产量出现空白期的有力措施,也是促进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嫁接改良品种椒树与现有花椒的具体优势比较

寿命长,嫁接改良品种椒树,树龄可达25年左右,是现有椒树树龄(10年)的2.5倍;产量高,嫁接改良品种椒树,盛果期单株产量平均可达到1.75kg,是现有的五月梅花椒或六月大红袍单株产量(平均约1.25kg)的1.4倍左右;抗病性强,树在根而不在杆,嫁接改良品种椒树八月椒树作为砧木的,根系是现有大红袍椒树的3倍,耐干旱,抗病性强;品质好,嫁接改良品种椒树,果实颗粒饱满,色泽光鲜,价格竞争优势突出;易采摘,嫁接改良品种椒树,树身无刺,椒粒硕大集中,便于采摘,减少采摘成本支出。

2.2经济效益分析比较

以汉林乡现有的六月大红袍椒树和嫁接改良品种椒树,在正常年景下,每亩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如下。

2.2.1现有的六月大红袍椒树单位经济效益结合汉林乡实际,按每公顷栽植900株椒树,单株平均干椒产量1.25kg,则产出干椒为1125kg/hm2;花椒按60元/kg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则花椒能卖出6.75万元/hm2,需支出人工采摘费3.15万元/hm2,净收入为3.6万元/hm2。

2.2.2嫁接改良品种椒树单位的经济效益按900株/hm2栽植嫁接改良品种椒树,盛果期单株干椒产量1.75kg,则干椒产量为1575kg/hm2;花椒按60元/kg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则能卖出9.45万元/hm2,花椒采摘人工费支出为3.15万元/hm2,嫁接改良品种花椒净收入为6.3万元/hm2。

2.2.3分析比较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栽植嫁接改良品种椒树的综合经济效益每亩增加了75%,从长远的角度,以每25年为一个周期计算,现有椒树品种的寿命为10年左右,盛果期为5年,那么按20年内需栽植两次椒树,两次栽植的盛果期总共为10年;而嫁接改良品种椒树寿命为25年左右,25年内只需栽植一次,盛果期为20年左右。两者相比,嫁接改良品种长远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2.3行间间种栽植法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汉林乡的椒树大多处于盛果期,既要保证现有花椒产业优势,又要提前栽植嫁接改良品种换代椒苗,采取在行间间种栽植方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的做法是在现有椒树之间的行间,间种嫁接改良品种的幼苗,随着嫁接改良品种幼苗的成长,逐渐将两侧现有成年椒树的旁枝自上而下进行削减,以保证嫁接改良品种椒苗成长所需的光照及通风需要,在新植的嫁接改良品种幼苗逐渐进入盛果期时,现有成年盛果期椒树逐渐老化,进入枯果期,逐渐进行淘汰。

在此过程中,单一的来看,虽然削减现有成年椒树旁枝,会使花椒减产,但综合来看,新植嫁接改良品种椒苗初果期的产量,足以弥补成年椒树旁枝削减的产量。因而,整个替代过程,不会出现花椒减产的现象,能达到平稳、循序换代改良的效果。

因此,采用行间间种培育栽植法,既能保证现有花椒产业优势,又能为花椒产业发展长远服务。这一方案是可行的。

3推广嫁接改良品种花椒的推广措施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见成效”的总体目标要求,从2012年秋开始育苗,2013年夏天开始嫁接,秋天移栽到在现有的椒树行间,形成初步规模;到2015年达到新栽植的嫁接改良品种幼苗在行间全覆盖;到2018年,汉林乡现有花椒树大面积进入老化阶段时,新栽植的嫁接改良品种花椒树成长进入盛果期,产生经济效益。

3.1组织措施

3.1.1技术指导由各级政府牵头,带领乡村干部、花椒协会成员、部分群众,到花椒嫁接改良品种换代栽植项目的示范点——武都区两水镇烟敦沟村的农户椒园,进行观摩学习,同时邀请区花椒中心技术员进行现场技术讲解和咨询服务,着重就新品嫁接改良花椒的产量、品质、抗病能力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比较,之后召开研讨分析会议,以达到科学分析、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3.1.2加强宣传由各乡村驻村干部、村干部及花椒协会成员采取组织召开群众会、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座谈等形式,大力宣传新苗栽植及嫁接改良对于花椒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帮扶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市场账、增收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掀起栽植新品嫁接改良椒苗的热潮。

3.1.3椒籽采购由各级农技中心负责,统一采购优质的八月椒籽向椒农发放。

3.1.4培育幼苗由农户用八月椒籽自行培育花椒幼苗,育苗技术由区花椒中心和乡农技站派出技术员进行专业的免费指导。

3.1.5采穗嫁接及移栽由各级农技站统一采购优质的六月大红袍或五月梅花椒接穗,发放至农户;由区花椒中心派出技术员免费培训指导群众嫁接技术;嫁接苗成活后,由群众移栽至现有椒树行间。

3.1.6日常管护由群众自我负责,搞好幼树的施肥、灌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加快树体生长,培养丰产树体。同时对现有成年期椒树旁枝进行合理的削减,做到现有花椒产业规模保持和换代椒苗培育栽植有机结合。该阶段由乡农技站和乡花椒协会负责,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3.1.7合理换代新栽植的幼树成长进入盛果期,根据各地块现有椒树老化程度,对老化椒树进行逐渐清除,新品嫁接改良椒树逐渐全部替代覆盖,花椒换代工作结束。

4技术措施

4.1注重自然更替

使现有花椒产业规模保持和换代椒苗培育栽植有机结合,确保花椒总产量不降低。杜绝盲目砍掉现有成年盛果期椒树,而栽植培育嫁接改良品种椒苗的现象发生。

4.2注重合理选择椒苗栽植嫁接改良的用地

重点选择海拔1700m以下的现有花椒地的行间、四旁;长期未耕作的弃耕地、宜林荒山荒地、已退耕的低产低效地。

4.3注重规范苗木生产,确保苗木安全

重点抓好作为母体的八月椒苗的选籽、育苗以及嫁接用穗的采穗工作。

4.4注重加强椒苗的长期管护

坚持栽管并重,制定管理措施,切实搞好新植椒树幼龄期、嫁接期、初果期的管护,杜绝和防止重栽轻管、只栽不管的现象发生。按照花椒规范栽培技术要求,指导群众搞好幼树的施肥、灌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加快树体生长,培养丰产树体,为今后花椒丰产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4.5注重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花椒产业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