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范例(3篇)
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高中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而数学学科中的差异更加明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顾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则必然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能力发展,甚至使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严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课业负担沉重以及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改革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指按照学习上的差异对班级内部的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并应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要求,以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训练、分层评价等方法来区别地对待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是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都要以层次来区别对待。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根据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原则,其分层教学策略既要考虑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又要维护每名学生的尊严和利益;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根据个体差异为每名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既要确保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出色,又要促进学困生、中等生不断进步。
1将学生分层
通过调查分析初步确定各层、各班的学生人数,然后根据自主性原则,实施学生分层。对于不适应所在层次的学生,若学生自主要求调整层次的,应予以及时的调整;若学生未主动要求调整层次,则可以根据其学习的具体情况,与其谈心交流,说明利弊,动员其流动。若动员后由于不同原因仍然不愿意进行层次调整的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决定,且在教学中应给予关注。总之,须应用动员流动和自愿流动相结合的方式,但最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例如,把同一位老师带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重组,结合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分成水平相近的甲、乙两个班级。对于分好后的班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成绩等方面,进一步将同一班的学生(甲班或乙班)分为综合能力强和弱的A和B两个层次。
2将教学目标分层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整体的要求,教学目标则将这个要求进行了具体化,从而层次化了能力要求、明晰化了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教学目标对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一节时,制订以下教学目标:甲班学生达到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乙班学生达到思考、分析问题及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期以后,甲班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强于乙班。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分层效果的显著。
3将课堂教学分层
教师在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之后,必须给学生提出下节课需要预习的关键点,保证学生预习方向明确,针对性强。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针对预习的知识点,鼓励甲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不断创新。具体的,对甲班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积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启迪他们提出新问题;而对于基础较差的B层学生则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尝试提出问题。这样,对于不同学生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以后,有利于每名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十分有益。
4将学生评价分层
根据对过程的关注,从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预习情况、作业完成质量、课堂上的积极的表现以及考试成绩四个方面去综合分析学生目标的完成过程,时不时地给学生动态性的评价,以此作为分层教学的依据,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状况有正确及时的认识,从而恰当地定位自己。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保证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的评价是客观和准确的,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自我提高,更大地实现自我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一样的评价目标,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状态的转变给予充分肯定。我们对甲班A层学生注重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所以评价以激励为主,甲班B层次的学生侧重的是与A层学生竞争,评价则以鼓励为主;对于乙班A层学生,要使他们坚信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所以评价以鼓励为主,乙班B层学生,要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因而评价以表扬为主。
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词分层施教;科学教导;数学教学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分层教学理念为孩子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持续发展为本,学生问的差异是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教师要堵绝一种模式育人,一种方法教学,一把尺子量人,从内心深处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困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体验成功快乐,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切实将分层教学理念无形的落实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
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层是孩子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的前提。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心中必须清楚在每一个知识版块中每个学生所处的层面,进行准确分层,一般分为A、B、C三层,这种分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有的学生在空间与图形版块可能是A层的,在综合应用方面可能又是c层的,有的学生随时问的推移原来可能是C层的现在已经进步为B层的……,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关注层次的变化,从而改变起跑线的变化,为孩子找准起跑点。
用分层教学理念精心备课是孩子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的基石。一节课的效度高低,备课起决定性作用,全班所有学生能否站在适合自己的起跑线上学习数学,备课时除了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层次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层次梯度与学生层次对号入座。
如在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第二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目标(1)全体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使A、B层学生理解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时位数小够要在前面补0,C层学生会在位数不够时掌握补0的方法;目标(2)AB层学生能准确熟练迅速的进行计算,C层学生能依据计算法则进行正确计算;目标(3)通过完成我会填方框训练,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与学的环节
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与分层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尽己之力学到相应知识,获取成功的体验,品味收获的快乐。在一般的教学中对于体学生要达成的目标,一般让AB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获取知识,c层学生一般在老师的指导、帮助或AB层学生的帮助下掌握知识,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都有一定的收获。如一位老师在设计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AB层学生在老师出示的操作提示下自主进行剪、拼、摆、画、讨论等,老师重点指导、参与C层学生的拼摆,让他们掌握一种推导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巧妙的设计是全班同学都明白梯形的面积计算是(上底+下底)×高÷2,都体验参与学习的快乐。
三、精心设计分层练习作业
针对性的梯度作业练习是孩子符自的起点上学习数学信息的反馈,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是后续教学的新起点确定的依据。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各层学生相对应的练习作业,精心设计基本巩同练习、拓展练习和综合应用练习,也可设计必做题目和造做题目,分层测试卡等。
科学合理分层评价是不同孩子在各自起跑线上努力学习的加油站。评价是一种导向,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兴趣和自信的添加剂,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多几把尺子萤人,以激励为主,及时肯定BC层学生的点滴进步,对A层学生多采用竞争性挑战性评价。如一位五年级数学老师在单元检测评价中每单元会命制难易程度不同的两套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试卷,A层学生90分以上可得一个红星,100分可得两个红星,B层学生8O分以上可得一个红星,90分以上可得两个红星,100分可得三个红星,C层学生65分以上可得一个红星,80分以上可得两个红星,95分以上可得三个红星,100分可得四个红星。
分层教学范文篇3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