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常用的创新思维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6-27 手机浏览

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设问题,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灵感,数学建模

现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技术学校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大家的热门话题。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技校数学创新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数学创新思维是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此类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综合作用,优化组合辩证发展才产生的。其思维品质的基础很大程度是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改变思维过程,寻找新的途径,独创性是指求新颖、求独特、求发展、求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思维的出发点,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中职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已成共识,为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及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结论的灌导者,更应该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施为者,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分析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不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或是计算,而是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比如我在教学数学函数的图象时,首先通过函数的图象来设置一些问题,学生通过函数的图象来进行相位变换,周期变换,振幅变换等关系可以得到函数的图象,通过引导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很容易的就理解和掌握了,也更有信心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再比如,“224是几位数呢?用对数计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兴趣不会太大,若将该问题设计为:“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内传给两人,这两人在一小时内又分别传给另两个不知道这则遥言的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1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吗?”这样一问,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马上被激发,起先谁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经过计算结果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的设计最能引起学生跃跃欲试,又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受到思想教育(传谣速度惊人,影响极坏,不可传谣!)。也就实现了数学教育的人物价值。

二、引发兴趣,挖掘教材潜力,捕捉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明确地概括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分析教科书的主编寄语和教科书的目录、章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解领会教材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灵活与广阔程度,是一种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在数学活动中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因为它常常得到新颖的观念与解答,所以它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虽然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优化组合的结果,但就其本质而言,仍产生于发散思维之后的收敛思维之中。由此可见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例如证明空间中两条异面直线垂直。可分析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种思路方法:①利用垂直的定义来证明②通过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来证明③用三垂线定理来证明④用空间向量原理证明其数量积为零从而证明两线垂直来证明。在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时,可以进行已知条件变,亦可结论变;可添加或减少已知条件,还可以已知条件和结论对换等变化。通过不同的变式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诸多思维中,逆向思维也是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思维品质。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有时正面解题很难,那就不妨改变思维方向,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逆向思维常常可导出全新的思想和方法,因而成为数学解题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数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利用互逆因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定理逆定理的教学、“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中条件与结论的对换后研究、不等式证明中综合法与分析法思维中的互逆性、反证法的应用、举反例的方式等等,均能充分体现思维过程中的互逆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发觉此教育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得学生能透彻理解问题的实质,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通过组合,观察,类此,联想,猜测等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灵感。

爱因斯坦说“真正最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由于创造思维往往是在组合,观察,类此,联想过程中通过思维的优化组合,产生直觉或灵感,进而大胆的猜想结论,然后再通过观察,类此,联想,论证,不断的改造和完善结论,最终实现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以上各种思维的培养,通过观察联想能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大胆的联想、猜测、寻求答案,并能在类此中发现异同,真正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均值不等式的教学中,由二元的结论推广到三元甚至得结论,就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类此、联想、猜测,进而论证其正确性,最终得出结论,实现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三、运用教学建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就目前而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建筑设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拓学中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基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如果不能顺利体现出来,设计方案势必会流于俗套,毫无特色。为了实现创新思维的成功嵌入,设计师应当合理应用可拓学中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将创新思维融入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应用可拓学进行建筑创新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使用合理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对设计思路进行归纳、集中和整理,然后通过文字、图形和数据体现出来。可拓学是建筑设计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思维模式,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创新。

我们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就根据可拓学的知识来提出了逆向思维模式、共扼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以及传导思维模式这四种类型的思维创新模式,做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加以创新的应用,进而逐步建立了一个以可拓学为基础的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体系及方法。笔者对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运用做了以下分析:

1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

我们常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就可以看出逆向思维的一种。和正常的思维模式不同,逆向的思维模式反其道而行,看重变异,注重打破常规。这种思维模式在创新思路方面的应用,对新方法、新思路的出现反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常规逻辑思维模式的指引下,人们往往会从正面、单方向的去思考问题,而逆向的思维方式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逻辑模式,提供给人们反方面多种的非逻辑思考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了创新性思维模式的产生。建筑业特别是建筑设计领域精彩会用到逆向思维的创新模式。在建筑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用常规的思维模式有时很难解决的。但又要体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性,而这时逆向思维模式,往往能让建筑设计师迸发出不一样的灵感。简单点说就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改变一些总是从事情的正面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只有设计师能打破原有的逻辑性,并承受随之而来的风险,逆向思维才可能为建筑设计师带来新的不同的体验。所以,作为任何创新都具备的素质之一的逆向思维模式,能被运用到任何事情的创造和思考中。建筑中的可拓思维就是常常利用非物元、反物元、逆事元等的交换对其进行形式化的描述,最后将其运用于建筑设计创新。像世界著名的卢浮宫的建筑,强烈的反差带来异样惊人的美学。

2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

菱形思维模式是由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种思维能力构成的,是对于可拓性思维模式的综合性慨括。发散性思维加收敛性思维统称为菱形思维,而在此思维的基础上,还有多级菱形思维。菱形思维模式中,收敛性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领域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例如:设计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创新性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目的性问题等。具体来说,设计创作和现实操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创作点创新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这就是菱形思维模式收敛性的可操作性原则问题。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菱形思维的应用过程中还必须特别注意到创新性的问题,确保每一个创作点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建筑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意义等。就收敛的目的性而言,是指创新过程中收敛的结果能够很好地解决建筑设计创新的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矛盾,遵循设计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所设计建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创作,要考虑到建筑物本身的经济问题、场地问题、艺术性问题以及经济性问题等。

3共扼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

每个事物都具有负正、潜显、软硬和虚实四对共轭部,这些共轭部在一定条件时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共轭部的分析是全面认识事物的途径,也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新的方法。采用共轭思维模式来分析事物可以将一个事物分析的更加透彻,同时共轭思维在寻求解决问题、矛盾的途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共轭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对于建筑设计同样具有很大的作用。作为可拓学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共轭思维对于一个事物采取共轭分析以及共轭变换全面地去认识事物,找出其存在的优点以及缺陷不足,进行相互转化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最终实现目标。将共轭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在一定情况之下有利于创新的设计方式的出现于应用,对于建筑创新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就有利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如:如北宋丁渭造的皇城,丁渭的这一思维模式就是运用的传导思维模式。而他在进行考察之后就研究出了总的施工方案,首先将皇城大门前的大道挖掉,用这些土烧砖,这样的方式减少了因运输砖等材料浪费的时间,而挖好的大道引进水便形成了河,这样便可以用船运输木材以及石料,用水也便利,最后的坑可以用施工后的垃圾填埋,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得垃圾有地方可以处理,又便于道路的修整。现代也有一些利用传导思维的例子。如:日本东京体育馆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应用了此种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在设计上考虑到地形高差,因地制宜地采取深埋方法将环境对建筑的限制突破性地转化为该建筑的特色,从而做到了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4传导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

思维模式能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好的思维模式能激发人的潜力,让他们的行为创新性。所谓传导变换是指对一个事物实施变换导致另一个事物所发生的变换,而传导效应就是指传导变换所引起的一系列效应。可拓学中的传导性思维模式全面总结了传统思维模式,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传统思维定式的特点和优势,推动设计师把握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创新形态。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在数据上和经验上给予建设施工最强有力的支持。例如:上海新天地以及周边的商业区的建立就是运用传导效应的成功案例。建筑设计师罗康瑞将传导变换效应应用在他的建筑设计创作中,投资和设计了上海“新天地”商业圈。以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作为建筑设计创作的基础。进一步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创作,在改造建筑的同时投入大量的资金,将石库门旧址打造成集商业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步行街。这种建筑旧区的改造和革新彻底将太平桥区推向了改革的前沿,进而开发和优化了太平桥区周边地区的建筑和环境以及知名度,促进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往往能够激发令人惊喜的新思想和新思路。我们将可拓学中的思维模式运用到对于建筑设计创新中去,对于建筑创新学的发展意义极为重大。现代产品设计通常基于知识的设计,如何在新的需求与环境下,运用各种设计知识推动多样化的设计创新,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裴菁菁.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02)

[2]杨春燕,李兴森.可拓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工程.2012(01)

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我们所说的思维创新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科学文化和理论为支撑点,在各类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向社会提供经济、思想价值,属于一种新观念和新创造的思维模式。思维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能力,在这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社会中,创新能力的大小则意味着竞争能力的大小。社会的任何需求都会体现在学习中,初中的数学教学既要面对社会的新需要也要面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怎样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能够被社会接纳的创新性人才是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创新看似和初中数学的教学没有关联,然而在实际中,创新的思维模式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假如一个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那么他在思考问题时就会比别人更加深入,更加能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可以快速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创新能力不强的同学在课堂上可以听得懂,那是因为有老师一步一步的带领,但是,题目的类型一旦转换,学生就无从下手。这就是造成同学们之间数学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具有创新思维模式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因为,创新思维使他们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爱。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颁布的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注重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重要性。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够再继续全盘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了,因为学生们总是被困在传统的思维框架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思维以及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重要而且是必须的。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种方式是疑问教学。疑问教学就是在教学课堂上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而给出一个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最好来源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就让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变得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学生们如果可以自己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答问题,那么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果同学们在思考过后依然不能解答疑问,在老师的讲解下也会对此疑问印象深刻,这样就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带着疑问听讲,教学效果也会变得非常明显。疑问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先精心准备问题,然后根据课堂情况引导学生们去质疑,去讨论问题,然后再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最后老师可以根据总体的情况解答自己所提出的的疑问,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疑问教学。

如在讲解三角形一章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通俗易懂的问题:要在三个村子中建立一个小学,建立在哪里,三个村子的孩子上学路程是相等的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推算后,教师再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学生会感到疑惑,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样教师既引出课题,又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分析,运用三角形公式和其它的知识计算得出正确答案。正是由于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点是重视最后十分钟。如果只有老师解答同学们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就会有依赖性,思维也会变得懒惰。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晚自习的最后10分钟去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模式。所谓最后10分钟是指,在课堂或晚自习的最后10分钟全部交给同学们自由讨论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不论对错。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可以调动大家去思考问题。思考对数学创新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学生肯思考,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智慧,新颖的思考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三是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老师要时刻谨记加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要相信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时时要思维。不论是书本练习题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大量可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和例子。身为数学老师要多多留意这些,瞅准机会把这些素材和例子拿给学生们,让他们多多思考,多多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学生们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脑子只有越动才会越灵活,创新思维才能早日被训练出来。而老师这时要做的就是统统把它们发掘出来,见缝插针地训练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老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时常灌输创新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的做题思路宽广起来,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独立解题的良好习惯。

第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有了前三种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接下来就要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例题:在一次数学测验中,两班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据图表可知,学生们会非常容易计算得出两班的平均分都是80分,请根据你所学的数学统计知识,预测在本次数学测验中这两个班的成绩哪一个班会更好呢?请你说说预测的理由。

这样类型的题目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经常出现在练习册和试卷中,因为这样的题来自现实世界,题目不难。但是面对“哪一个班的成绩会更好一些”的问题时,就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运用公式计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