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新闻专业毕业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6-29 手机浏览

新闻专业毕业范文

电视台毕业实习报告这半年一直在奔波中。从央视到世界新闻报,再到深圳电视台,再回到北京来。打一枪换个地方,在各种战壕间匆忙游走却到哪里都无所适从。在大学生活进入倒计时阶段,任何回顾性的文字都难免要带上一些个有气无力的喃喃自语,以此给自己一点慰藉并作吓唬低年级的小辈们。这种唬人的念头其实很多人都在酝酿,只不过最后大多在我很卖命实习很圆满中收场。我无意于用这种方式浪费看客的感情,不过借这个机会,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下半年来自己的轨迹。一半是例行差事,一半是发泄。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多年,大多会有种走上不归路的自我放逐感。当然,前提是他还在媒体圈子里混。我这人并没有多少高瞻远瞩,连当初进新闻系也是在阴差阳错的恍惚中完成。不过在这个准圈子里混了三年,自然也沾染了一些圈子里好大喜功的习气。二零零四年七月,在教二那个明亮教室的讲台上,雷蔚真老师负责代表学院向台下二十五个懒散且孩子气十足的学生宣布你们的实习开始了。我的位置距离雷老师不是很远,在这个重要时刻,雷老的表情被我很不小心但很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一种过来人的故作镇定和一丝狡诘。台下这批学生的实习以及以后的命运,似乎早已在他的意念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对于实习,台下的学生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不过实际上就两种:决定工作的,去央视新闻中心实习,为的是毕业时能在那里留下几个;想考研的,自己找个地方弄份实习鉴定有大红公章就行。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新闻人的试行放逐,为了见识一下我泱泱大国第一大台的风范,我没多想就选择了前者。于是在七月中旬的一个我被告知我的发配接收地是央视新闻中心部时段一组。所谓时段一组,就是早间组。所谓早间组,就是夜班。夜班组三班倒,也就是说干一天休息两天。这个待遇很是不错,搞得我上铺的小C很是艳羡。我得以将夜猫子的习性在夜间央视方楼二层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天则回到宿舍蒙头睡觉。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活实在有悖人性。我现在回忆那段时光,马上感觉有千万个苍蝇瓮地冲进脑袋并将其吞食。人说睫毛长的人爱睡觉,我睫毛长,但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我了解自己并不是很嗜睡的人,我能一次性熬个48小时不睡觉,但我却始终没法适应没48小时就要倒一次生物钟的生活。我没有熬过几个班就开始疲倦并开始怠工。到最后虽然我的怠工并没有影响我留下的可能,但几个月下来我欠下的睡眠帐最终让我选择离去。在早间组值夜班,所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其实我是有心睡眠而身不由己啊。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地方台用卫星传送过来的稿子放到对编机上重新一下。这个工作没什么挑战性,因此我的斗志在无用武之地的情境下开始休养生息。说到这里要提醒诸位看官:想做事的兄弟,就找点挑战性的工作,不然斗志会很快消磨光,等哪天你想振作一下都找不到感觉了。我就在那里无意识地消磨着我的斗志。看看HBO的电影,翻翻栏目组的杂志自得其乐。每每自感无聊之时,就开始做起未来的春秋大梦来。我开始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钱多,活少,逍遥,有自己时间可以搞点私活。按照这个标准看,央视部的日子也是过得的。只是最终我实在没法忍受那万恶的夜班,只得拜拜了。在这期间,我还跟CRI的有过一段短暂的邂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她的招聘启事就投了份简历。后来就被通知笔试,然后面试。很轻松的搞定了一切,然后过去上班。主编对我也是颇为照顾,他安排我跟他做头版。在M上我跟他说前辈您要多多照顾我,他回话说没问题你很有灵气。现在想起来,在一个新环境中领导这种赏识还是相当难得的。以后我还碰到过一些领导就没那么好了。于是我又得出个结论:在别人瞧得起你的时候,千万别瞧不起人家,等到你之后被另外的人家瞧不起时,你会很怀念被人瞧得起的时光。这结论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是重要,遗憾的是我当时竟以为有央视的夜班在手,工作便不用发愁,参加CRI的招聘只是练练兵而已。当然,报纸本身有它自己的局限,我知道这个事情做不大。于是带着半分糊涂和半分理智,我向主编提出我要回去考研。主编有些愕然,他肯定明白这是个托辞。当然我也知道在他看来,这无意于一种背叛。在我留下工作证走出CRI的大门一刹那,我有些莫名的怅然,又有点莫名的释然。这种不痛不痒的日子一晃就是半年,我逐渐从央视夜班的迷梦中苏醒过来。这里只会不定时地发一些钱,没有三保一金且不解决户口。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并没什么感受,难道就是央视三天一倒的夜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必须要从头开始找工作。我被迫开始照相,做简历,去招聘会,到处乱撞。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形势并不好,同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我和所有人一样感到彷徨,绝望。而实际上我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心里并没底。直到深圳电视台的出现。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得知深圳台招人信息的。在一个阳光有些刺眼的我去中关村陪一个朋友看笔记本,顺便去了趟北大。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我漫不经心地填写了他们发给我的报名表。之后的第二天傍晚,他们通知我去深圳大厦参加笔试面试。我去了,依然是有些漫不经心。试的题很空,什么应具备哪些素质,媒体应该怎么有竞争力之类,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我答起来竟毫无感觉,四道大题竟只用千把字答完了。接着就是面试,HR问我喜欢做哪类新闻,我说做时政类,他说做民生类你干不干。民生?我只在南方周末上看见有个民生版,似乎也有些深度,做起来也应该不难。于是我马上表示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云云。HR略略点头,跟他旁边两位同伴说还需不需要问其他的,另两位均表示没有问题。临走告别时,一位副考官冲我笑了笑,我知道这应该是个好兆头。十二月底的笔试面试,等到一月中还没结果。同考的人曾打电话过去询问,那边说集团正在高层换血,需要缓

新闻专业毕业范文篇2

新闻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毕业一年薪酬指数、毕业三年薪酬指数、职位级别指数、应届就业率指数、发展前景指数高于各专业平均值,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毕业两年薪酬指数、毕业深造指数、创业指数、舒适度指数、全球化指数、学习压力指数低于平均值。

2就业方向调查分析

2.1毕业最适合岗位调查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最为适合的top5岗位分别是编辑/文案/作家”、市场/公关”、咨询/顾问”、行政/后勤”、学术/科研”。

2.2毕业生去向分布表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去向分布最为集中的top5去向分别是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小型企业”、个人企业/个体户”、外资小型企业”。

2.3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

新闻学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很不匹配和不太匹配的比例为11%和17%,同时,9%和16%的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很匹配”和比较匹配”。该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匹配度指数为中等。

3专业具体景气指数分析

3.1毕业薪酬指数

3.1.1毕业1年薪酬指数

68%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XX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4%。按照十分制计算,新闻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5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3.1.2毕业2年薪酬指数

61%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XX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7%。按照十分制计算,新闻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3.1.3毕业3年薪酬指数

47%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XX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6%。按照十分制计算,新闻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73,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3.2职位级别指数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中,普通职员和中层管理者占据了89%的比例,8%的毕业生成为高层管理者和企业主。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职位级别指数为3.58,与其他专业相比,职位级别指数为中等。

3.3应届就业率指数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中,81%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18%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8.2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3.4毕业深造指数

新闻学专业读研究生和出国的比例分别为7%和1%。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毕业深造指数为0.80,与其他专业相比,毕业深造指数为中等偏下。

新闻专业毕业范文

一位没有新闻从业经历(但有一定采访经验)的大学教授,在教学生如何采访的时候,提出采访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比如选题、资料准备等等,全部流程大概有十几道。按照这样的流程严格训练一段时间,一个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新闻记者基本上就成型了。当然,也有一些进修的学生提出疑问:有些流程,有时候是不得不放弃的。比如,在采访之前是需要一定的资料准备的,但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却是――19:25,你正在吃饭,总编忽然打来电话说,一位中科院院士已经来到我市,将逗留1小时左右,你现在马上赶到机场采访。如果这位院士是记者所熟悉的,那还好;如果不是,再进行资料准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新闻实践中充满了这样的偶然性,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个问题:技术层面的“阳春白雪”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是否更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思维能力训练,而非技巧训练?

某杂志总编的培训方法则是“下里巴人”式的。他的人才观强调的不是高学历,相反,只要有高中学历、会写作文就足够了。从他在网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他几乎认为新闻是一个“技术活”。他培训队伍的办法比较简单,但可能是有效的――

给刚进来的记者,我总是布置三个工作,称之为“三个一工程”:每天写1000字;每天打10个业务电话;每天上1小时网看新闻。(驿钊,《记者培训点滴》)

同样是教采访,大学教授和这位总编的方法,表现出了风格上的不同。其实,这种风格上的不同,几乎在新闻教育(包括大学中的新闻教育和媒体中的新闻教育)的大多数领域,都有所体现。这两种风格不同的新闻教育,我们可以约略地称之为“术”的教育(后者)和“学”的教育(前者)。

这种风格上的不同,却能够折射出新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把新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做一个映照,会更清晰地看出学院教育与新闻实践的脱节问题。

这种脱节可以用“两头空”来概括。这个“两头”,既包括新闻教育的产品――大学毕业生这一头,也包括新闻教育的客户――新闻媒体这一头。新闻教育是要满足这“两头”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两头”都落空了。

先说毕业生。这一头的落空,并不是说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所谓的“落空”,指的是毕业生新闻理想的落空。很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会发现真实的新闻实践与课本上写的、课堂里讲的大相径庭。老师们在课堂里赋予他们的新闻理想,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实现,不少人因此备受打击。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新闻事业也许只能作为一个饭碗而存在。

再说媒体。正像刚才说的,新闻媒体吸收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勤奋,保住饭碗一般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做一下统计,总编们很快便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新闻专业的学生固然上手比较快,但工作若干年下来,编辑记者中出类拔萃的或者比较冒尖的,往往都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许占据了金字塔的中部、底部,但占领“制高点”的愿望往往落空。用业内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其他专业的学生,上手慢、后劲足。

两头落空,使得媒体对新闻教育并不满意;当然,新闻专业毕业生对新闻实践的现状也不满意。

当然,很多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打造专业化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一思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05年推出了4个新闻专业方向:商业和经济新闻、科学和医学新闻、艺术和文化新闻、政治和国际事务新闻。国内,上海财经大学的新闻系已经推出了财经新闻专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财经特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招收体育特长班已经有好几年了,这些特长生将来的目标是搞体育新闻。

但是,是否仅仅有了这样的专业方向就能够培养出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来?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是:国内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增长,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仅就山东而言,已经有若干所以理工科为特长的大学(比如山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等),拥有了自己的新闻传播学院(或者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然,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大学未必就不能建新闻学院;正如刚才所说的,它们恰恰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出一批具有理工专长的新闻人才来――前提是运作得好。

事实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乐观。从现状来看,有的非文科院校的学生,在招生时确实侧重了理工方面,具有文科之外的某些特长;但也有的学校在招生时,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新闻专业招收的学生还是以文科特长生为主,他们和以文科为特色的大学里的新闻专业学生,没有大的区别。

另一方面,也是更大的问题:如何实现跨专业的融合。这永远是个大问题,它既涉及到师资问题,也涉及到教育体制问题。

先说师资。新闻专业的扩张如雨后春笋,但师资的增长则很难有这么快的速度。你能全指望刚毕业的硕士、博士来教学生吗?一个最基本的底线是:新闻学院的老师,至少要40%有过新闻从业经历;这种新闻从业经历至少要有10年。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怎么可能“速生”那么多的师资?

还有个更头疼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要培养复合型的专业新闻人才,但是,如果老师本身就不是“复合型”的,他能教出复合型的学生吗?最终的结果,是“两张皮”:学校请一批其他专业的老师,教教心理学、教教经济学,但这些老师对新闻很陌生;学校当然还有一批搞新闻出身的老师,他们再来教教新闻,说说新闻传播是怎么回事。对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学了两种不同的专业,除非自己很聪明,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融合、如何去做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实践界强调“复合”强调了很多年,大学里的院长们也在着急,但没办法。在“复合”的指导思想下,大学里的老师也只能从思维方式上宏观地指导一下,能不能掌握,就看学生的悟性了。

再说体制。把两个专业拼凑起来不叫“复合型人才”,跨专业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新闻教育的产品――毕业生上;毕业生的很大一部分,是要到媒体工作的。因此,新闻教育跨专业也罢,不跨专业也罢,都要从体制上与新闻实践领域密切融合。在这方面,可以向医学院学习:医学院的临床教授大多是门诊的主任医师。而国外不少大学,也把新闻专业教授发表多少新闻作品作为一个考核指标。这是“术”的层面。在“学”的层面,新闻教育当然可以阳春白雪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两条腿必须平衡,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