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视力的办法范例(3篇)
保护孩子视力的办法范文
关键词:父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使得现在许多家长外出打工,这些外出打工人口中,由于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年幼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照顾,或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这样便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流家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来承担监护教育的儿童。[1]据调查统计,当前我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已成为中国的教育不得不正视的一种新现象,也是我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生活环境
父母进城打工后,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隔代抚养、教养。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特殊关系,使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所谓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学习状况
大多数学习状况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2]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主动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思想道德、行为意识,安全保护意识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父母却离开他们,对他们的错误行为无法及时纠正,隔代监护人的管教并不奏效,再加上年幼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留守儿童身上就会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容易养成不良的道德感念和行为观念。例如:撒谎欺骗,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和呵护,很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或伤害的案例呈上升趋势,这些孩子的人身权益和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四)心理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孤僻、冷漠
(2)脾气暴躁,动易怒
(3)内心封闭,情绪低落,缺乏爱心和主动交流
(4)生活自理能力差
(5)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6)缺乏道德感和抗诱惑能力,有撒谎欺骗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
隔代教育,年龄差距大,知识能力有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问题他们不会分析原因,也不愿意与幼儿园配合,要不就是训斥一顿,要不就是袒护,最缺乏的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平时对孩子要么溺爱娇惯,要么粗暴、冷漠、放任自流。彼此间很难有真正的沟通,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环境较差。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不够关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的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缺少进取心、上进心。
(三)道德行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出现问题。留守儿童自身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更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父母不能时常陪在孩子身边,临时监护人往往职责不明,忽视了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安全问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
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早日脱离贫困落后的农村,把孩子留给祖父母,夫妻双方外出打工,误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他们认为父母外出挣钱,让孩子吃好穿好,由祖父母照顾,就是幸福的。因而,忽视了父母的教育责任,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责任感,出现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水平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感情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在人的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针对留守儿童目前暴露出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应进行普及性教育,以便及时避免隔代教养出现的弊端,让他们了解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行为的不良问题,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方法,了解学前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二)重视净化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安
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父母或监护人要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睦,创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让留守儿童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情感,留守儿童感觉到大家对他的关心、爱护,摆脱缺失父爱母爱带给他的孤单。监护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环境的监管,严格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引导留守儿童增强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对不良环境诱惑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的成长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p#分页标题#e#
(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有三种形式,隔代监护、委托监护和自我监护,父母及监护人应对留守儿童价钱安全意识的教育,不要和陌生人接触,不要单独外出,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如果儿童受到伤害,要立即告诉监护人,让监护人保护自己,或诉诸于法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增强对留守儿童的亲情关心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产生孤僻、感情冷漠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留守儿童家长要多给予亲情关怀。及时经常与子女取得联系,关系孩子这段时间的情绪情感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亲情关怀,让留守儿童不感到无聊、孤单和寂寞。不管什么时候,不要忘记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让他生活在充满爱的阳光里。
(五)强化监管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
应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利。身为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因为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角色意义,母亲通常是孩子早期最有意义的他人。[3]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外出家长要通过打电话、书信等形式经常与孩子联系、沟通。外出的家长还应该与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动态,加强孩子的教育。
(六)建立民工子弟幼儿园
建立打工子弟幼儿园,既顺应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入园的实际需要,又可以让父母自己照顾子女,接受父母完整的爱。但在部分地区,这类幼儿园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园行为不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低。一些幼儿园的饮食卫生条件,难以保证学前儿童的身体将康和营养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应对这些幼儿园采取措施,规范办园行为,督促这些幼儿园尽快达到办园标准,让留守儿童尽快结束留守儿童”的生活,享受父亲母亲的关爱。
(七)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一体化
幼儿园和社区也要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园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要有耐心和诚心,监护人要配合幼儿园的管理,为教育好孩子共同努力,。可以在社区设立留守儿童谈心室”,是家庭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儿童和监护人、教师共同交流,谈心,共同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以诚相待,使留守儿童愿意谈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形成健全的人格,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辛勤养育的父母、精心呵护的人。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130
保护孩子视力的办法范文
中外幼儿园管理经验比较研究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研究幼儿园教育问题,而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发现,当前从教育行为来说中国与发达国家幼儿园的教育行为能力各有特点,中国幼儿园的教育能力并不差,这个要感谢改革开放和信息化的时代,给了许多教师学习的机会。但幼儿园还是存在着发展不均衡,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教育的视界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中外幼儿园发展状况
到目前为止依托于政府机构和公立学校设立的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比例在2011年达到了1∶1.2。高于公办幼儿园,这说明了我国民办幼儿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成为一个重要的学前教育领域不应该被忽略的力量。在快速发展民办幼儿园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在管理能力上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倾斜。所以在谈到我国幼儿园发展时,不能忽视民办幼儿园的存在。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也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而民办幼儿园只要还是中小规模,招生人数不多,投资回报快,这也成为许多风险资金进入的一个领域,但相比较于这种产业的相对繁荣,让我们感到了更多的担忧是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滞后,以及准入制度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考核以及幼儿园产具链和课程的发展都严重滞后,这种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显然在管理上处于劣势。
与中国相比,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幼稚园振兴计划,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扶植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中国不同日本把幼稚园阶段的学前教育也归入了政府补助的范畴,目前把年龄扩展到了三岁入园,在幼儿园学习三年。同时日本文部省除了提供适龄幼儿入园奖励补助费,还向幼稚园提供园舍设施完善费、园具设备完善费等一系列措施,创造条件促进幼儿入园。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都是一样的政策和待遇。而在美国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义务教育,当然家长也可以在家教育孩子,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的更为注重个性的发展,在美国主要是私人幼儿园,美国幼儿园与日本幼儿园又有所不同,美国幼儿园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和心理健康,所以幼儿园的管理也会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意识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与我国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幼儿园来拔苗助长,拿小学课程来辅导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显然是不妥的。
二、中外幼儿园保护和给养的不同
前文笔者提到了拿什么来保护和给养的问题,这里说的保护主要是指法律的保障。在美国为了实现所有的孩子都能进入学前教育幼儿园的目标,美国政府强烈支持公立学校的同时,通过学前教育立法明确的另一个重要的力量——私人幼儿园,在美国私人幼儿园占为多数,与中国家长担忧的恰好相反,在中国许多家长比较担心孩子在私人或者民办幼儿园上学的问题,怕管理不规范、师资队伍没保障、条件太差。而在美国这些一点也不用担心,管理都相当规范,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幼儿园阶段有专门的立法,尊重它们的合法地方并保护孩子受教育的权力和幼儿园管理上的法律支持。在1990就出台了儿童教育法的保护和发展,并固定拨款法在1994正式法律教育目标,这些法律,法规,和私立幼儿园在国家教育管理系统,并给出了私人幼儿园、托儿所的法律地位平等,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私人幼儿园进行了详细的规则。据统计,1993的日本私立幼儿园,幼儿园,儿童总数的58.2%,人数的79.9%,这些数据表明,日本私立幼儿园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通过立法保护利益的私立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日本私立幼儿园发展的私立学校法;振兴私立学校完成特殊教育法制保障。这些法规对民办幼儿园的位置,性质和管理非常详细的要求。同时,这些规定了政府给予私立幼儿园的支持定义的内容以及自身的义务。日本政府有严格的法律,对民办幼儿园,实行科学管理。日本在1956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幼儿园设置标准,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条件标准的公共和私人幼儿园设置提出了统一标准评价标准,特别是把公办和私人幼儿园之间的公平分配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民办幼儿园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从保护幼儿园发展来看没有专门的立法保障是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目前从幼儿园存在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就是没有专门的法律约束管理行为或者说管理手段不能进行有效的统一,没有形成一个在法律保障下的标准。
从给养角度来说,中国学前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给养供应链,这个给养供应链是一个产业链的具体表现。从内容上来说,它必须满足幼儿园办学的人才、设施和教学用具的健康、科学和创新,而给养的缺失也造成了中国幼儿园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外部环境和不成熟的给养造成的,相比于国外发达的国家的给养来说,这一方面是存在严重不足的,其主要区别主要是体现在对幼儿园教学人才的培养和重视,这个必须要有专业的标准,特别是心理评估和考核,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是一名有上岗证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在教学工具上要进行科学的研发和生产,以满足孩子的启蒙和益智的作用,而不能没有规范的没有行业标准的,特别是一些小工厂生产的教学工具和玩具,甚至存在危险性,这样的给养条件和现实,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这也是中外幼儿园管理上的不同。
三、提高我国幼儿园管理的策略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和规划长期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特别是要进行立法,虽然国家近几年来出台了很多政策和制度但是从属于教育法的司法缺陷,把幼儿园阶段的教学与管理与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不加区分显然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从幼儿园管理的本身来说也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来制定长期的发展策略,特别是保障未成年人监护人和幼儿园双方的合法利益,立足国情,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学具产业的蓝海。
有计划地发展幼儿教育,注意发挥国家统筹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有计划地发展幼儿教育,能否考虑像日本一样把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每个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有目标、有方针、有要求、有措施,从而保证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同时国家要统筹规划幼儿教育产业链的科学发展,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产具业的行业标准,给予民办有计划地发展幼儿教育平等的待遇,形成一个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幼儿园模式。
四、结束语
中外幼儿园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学习他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进行借鉴,本文所提出的专门立法和科学给养是整体问题的几个方面,希望有更多的有益于我国幼儿园发展的创新策略出现。
参考文献:
保护孩子视力的办法范文篇3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就告诫我们,幼儿幸福的保障就是安全。
幼儿期是教给孩子有关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萌发孩子安全意识、教给孩子安全知识,使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及救助的方法。孩子的安全与否有赖于大环境的提供和父母的重视,加强安全教育是每一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安全管理,让孩子远离危险
1.注意孩子的居家安全。家长首先要提供安全的居家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家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其次要教给孩子居家的安全知识,如: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灶的使用、药品的标识及使用。第三,让孩子熟记救援资料,学会打急救电话。教会孩子熟记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家中电话、家庭住址以及父母办公室的联系电话,甚至记下附近素有来往,可以随时提供援助的熟人电话,以备急需。
2.关注孩子的饮食安全。父母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习惯。其次要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包括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掉在地上的东西等。然后父母要留意食物的安全食用期限,并且不要给孩子买“吃和玩相混装的食品”,这种食品有时也会对孩子的生命构成威胁。
3.重视孩子的交通安全。父母教给孩子交通规则,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行人交通安全设施:如过马路走天桥、地下通道或人行横道。嘱咐孩子搭乘公共汽车时要留意:如上下车排队;乘车时不在车上走动、喧哗;不将头、手伸出车外。提醒孩子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如不在车后、车底下玩闹;发现有车子在倒车,一定要立即离开等。
4.考虑孩子的心理安全。父母要充当电视广告的审查员,尽可能将不宜孩子观看的电视、广告、录像等从孩子的视线中剔除,以免孩子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症。其次,父母要从孩子平时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中感受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如孩子表现出过度依恋、过分紧张时,父母应注意了解孩子的需要,注意亲子沟通,帮助孩子扩大生活圈。
5.重视孩子的活动安全。家长带孩子外出活动游玩时,首先应注意孩子活动地面的平整度,并教给孩子活动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如活动时避开危险物,不做危险动作。其次,遇到危险时懂得向父母求助。
二、开展安全教育,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1.善于利用生活资源,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学龄前的孩子模仿性强,父母在教给孩子安全知识时,切忌自己违背却要孩子遵守。平时父母应示范正确的安全行为,并向孩子说明理由,使孩子耳濡目染。如父母在做家务时,可一点一滴地教给孩子有关水、电、火的安全知识。其次,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教育相结合,例如:鞋带系得牢固能避免跌倒摔伤,吃饭不喧哗打闹可避免异物进入气管。家长注意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孩子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再次,父母利用社会事件,借助身边发生的例子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如针对电视新闻中报道的“北京一网吧发生火灾”这一事件和孩子一起讨论“发生火灾后,应该如何逃生?”引导孩子关注新闻中有关意外事故的报道,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最后,父母应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孩子练习安全技能。如让孩子在家中当小小安全员,检查厨房、浴室等地方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对父母不安全的行为及时指出、纠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