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医学检验的理解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7-01 手机浏览

医学检验的理解范文

【摘要】我国的检验医学已发展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医学领域重点学科,检验医学进入了一个仪器自动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性化的新时代。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新的理念需要深化与理解,新事物需要逐步消化与吸收,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总结与提高,因此实践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检验医学;医学检验;工作理念;临床

1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的关系慎密

医学检验又叫临床检验,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实验医学的飞速前进密不可分,以临床医学与生物学三大工程(基因、细胞、蛋白质)为例,如DNA合成技术,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各种电泳技术,细胞和器官培养技术,DNA、RNA提取技术,层析技术等都是21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的聚焦。例如神经生物学迅猛发展,在生物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中,正在崛起的认识科学和行为科学,对精神世界进行研究成为可能,这对于人类思维发展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又如基因技术不仅在遗传病、产前诊断、肿瘤、老年疾病等看到光辉前景,在这些疾病的预防、病程观察及治疗发挥作用,正常基因得以表达,从而使有缺陷的基因错误信息能够获得纠正,使细胞、器官功能恢复正常。通过上述,临床医学面向21世纪发展将对实验医学有更高的要求。

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而现代检验室中,常听到的则是医师所不熟悉的术语,如EQA(室间质量评价),IQC(室内质量控制),PT(能力比对检验)等等。这些检验工作理念的转变,显示了检验管理的科学化。现在也已经建立了很多制度并设立机构进行管理,包括方法标准化、实验室和检验人员资格能力的考核认证、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仪器试剂的质量考核监督、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等等,都有一套制度,甚至立法形成法规。今后国际范围的质量控制,相互承认的资格认证,以及检验方法的国际标准化必将进一步加强。

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目前检验技术正在逐步向“小型化、简单化、床边化”发展,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care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在现代检验科室中,人人参与科研,人人参与同临床对话和对检验结果的阐释,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职位:检验医师。

3加强医学检验实验人员学习临床知识,接触病人开展经常性与临床工作者对话极为必要

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一文中强调了实验室管理的要素就是交流、对话。和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医生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为影响检验结果除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还有临床的用药等治疗措施。如在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同样的例子在输血后可影响血液分析和骨髓检查结果。Schwarz提出“一个实验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实验工作者也要倾听病人的意见。一份有氨味的尿液(碱性)常是病人不了解尿液分析必须留取新鲜尿,是放置一夜后造成的。同样常在门诊看到病人送检的粪便是“正常”的(实际上他不了解要送检含粘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粪便)。这样的例子很多,同病人的沟通、解释也是有益的。我们就碰到女性病人送检有阴道分泌物污染的前段尿,造成结果明显异常。其实用无菌棉签搽拭尿道外口,真正留取中段尿就能避免污染。实验室人员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在与医师对话过程中提出新观点,例如循证医学(Euidencebasedmedicine)就强调实验方法的渊源性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中发现后正确解决。例如出血时间的毛细管刺血法(Duke)在多年的应用过程中既不反映血管损伤,也不证明血小板减少,就要选择敏感的其他方法取代。不看书,不上网就掌握不了新理论、新技术。此外,实践、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4医师到实验室主动与检验人员对话是加强沟通的积极措施

有的医院试行新分配的临床医师(特别是内、儿科)到实验室轮转,了解实验检查项目数周周,这是有助加强医检联系的好办法。医师在开展科研课题时要主动与实验人员联系,指定方案,共同努力完成,也可以邀请检验医师为临床开展讲座,对新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实验因素、临床意义等进行讲述、最好由临床出面邀请实验相关人员到病房参加病例讨论及查房。讨论对话不仅活跃学术气氛,也可以加深相互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JonesRT•EducationintheMedicallaboratoryScience:thePastandFutureDevelopments[J]•MedLabSci•1987,44:388-392

[2]朱忠勇•医学检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临床检验信息,1999,6(3):74-80

[3]GuilesHJ,Ward-CookK•Learningandutilizationofgenericskillsbypractitionersinthefieldofclinicallaboratoryscience/medicaltechnology[J]•ClinLabSci•2006,19(2):104

[4]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治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11(26):649-651

医学检验的理解范文篇2

检验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沟通能力

1、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要求检验医师必须具备独立操作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2]。目前我国检验医师队伍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发挥着检验信息咨询,参与临床诊治的职能,但还没有较好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检验医师队伍,首先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所用试剂情况(灵敏度和特异性)、仪器使用情况、实验操作步骤、影响因素、注意事项,最终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其次,要加强与临床的联系,确保标本采集和运送的正确、化验结果的准确,方便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树立整体“诊”、“治”、“防”、“咨”观念

检验医师队伍首先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对疾病本身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对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影响进行阐述,有助于开展有实用意义的新项目,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指标;其次能把临床知识用于日常检验,从临床上解释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还要了解疾病基本治疗用药和药物对某些检验项目的影响,这样即使发现异常结果,分析时也能判断是否有药物的干扰。这就要求检验医师队伍不断学习临床用药知识,积累经验,才能使其检验结果与临床相吻合。

3、构建沟通平台

(1)构建“医-检”平台:有学者提出构建沟通平台是检验科面临的新课题,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的结合,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科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3]。检验医师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参与临床会诊和查房;解答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和患者的疑惑,使检验融于临床,充分发挥检验指导临床作用,提升检验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价值。(2)构建“检-护”平台:通过沟通,正确采集标本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了不合格标本出现,保证了检测结果质量;检验走入临床,可以使护士懂得实验前的质量控制与他们工作的关系,既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又提高了全程检验质量。(3)构建“医-检-患”平台:患者是医院服务对象,也是检验队伍的服务对象。重视与患者的语言和语气的表达,使医、检、患之间互相理解和配合,营造和谐医疗环境,通过沟通让患者了解医院,了解检验科,了解自己健康状况,提高患者对检验科的信任和满意度,在医院,医患和谐是当今精神文明的主流,检验科首先做好的是咨询沟通工作。

二、把握检验医学发展方向,提高检验队伍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理论不断丰富检验医学,使检验医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临床检验队伍由实验室的“化验员”逐步发展为向临床提供检验信息咨询,参与临床诊断、治疗职能的检验医师,这就要求必须提升检验队伍综合素质。

1、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除了搞好本专业外,检验队伍的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强烈的责任心,不怕吃苦,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认真学习医疗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严防疏忽大意,减少失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服务精神[5]。

2、学历层次、操作技能向高素质发展

目前,检验医学队伍的人员结构,学历层次,技能水平相对落后,加上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已不能胜任学科的发展。虽然每年有上千名检验医学本科毕业生输送到检验队伍,但杯水车薪,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鼓励低学历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提高学历。尽快胜任现代检验技术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从而使检验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达到提高检验医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作用。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是高素质的必备条件

检验医学理论体系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生物学、医用化学、生物学、人文社科、管理学、经营学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要求检验医师应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一起发展[6],在提高临床检验专业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科研素质、外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项目申请,编辑、操作、结果报告、清洗、保养等操作和先进仪器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应用。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已影响他们诊断、治疗的质量,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检验队伍,检验人员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应该熟悉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拓宽思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培养临床检验创新思维

先进国家检验项目能开展1300余项,我国与之相比有差距,一些检验项目也相对落后,要想尽快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首先医院应组织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到国内、国外的先进单位参观、进修,加速提升队伍的专业技能,拓宽为临床服务的范围;其次培养检验医师创新意识,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技术革新,减少误差,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医学检验的理解范文

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依然沿用原来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覆盖面比较窄,专业课依旧是讲授临检、血检、免疫、生化、微检等基础知识,无法适应当前临床科研、质控以及检验设备自动化的要求。同时,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完全适应现在检验科的新技术、新理念;另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具有医院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导致现在高职检验毕业生走向临床岗位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虽然每所院校都聘请一些具有执业资格的兼职教师,但由于不是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相对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也相对不强,学生对绝大多数兼职教师的课程不太满意,进一步造成了教学与临床就业实际的不匹配。

2检验人员工作现状

2.1检验工作对仪器的依赖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检测仪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学检验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医学检验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传统的人工检验模式已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的检验技术所代替。而检验仪器从使用到维护保养更是依赖检验人员的操作,因此,向检验人员讲授仪器相关知识也愈发显得重要。

2.2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日益紧密

近年来,检验质量与自动化程度已明显提高,可是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与临床检验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检验与临床的关系反而出现断截现象,在对疾病的诊断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衔接。因此,加强检验的质量管理,增强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的全程控制,并与临床积极沟通,得到临床的反馈和支持才能真正提高检验的质量和水平。

2.3各医院对科研立项愈发重视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每个学科不容忽视的问题。检验医学专业不仅实践性强,而且是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科研思维和方法的学科。针对目前各个医院和检验毕业生临床就业点对科室人员科研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针对高职毕业生寻求再教育及再发展的特殊性,在高校学习期间让学生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就显得越发重要。

3结合临床就业实际应采取的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改进现有课程结构

以实践体系为主线,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适应就业需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课程内容;结合临床就业实际,在高职检验教育中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增设临床检验仪器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熟悉临检、微检、免疫等各科室常见仪器的维护与使用,并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做好仪器的质控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

3.2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沟通、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缺乏双方情感的共鸣,检验与临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检验人员连班、加班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提供大量的检验数据,甘当临床医生的助手,希望临床医生理解、信任检验科的诊断结果。但临床医生经常会抱怨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及报告的不及时,双方的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将很难确保医疗质量。因此,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方面的教学内容刻不容缓。对于高职检验教育,一方面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检验结果判读的学习,加深检验学生对各类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理解,从而对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初步判断,减少误判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概要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加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专题教育,使学生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善于与临床医生交流,赢得临床医生的信任,减少与临床医生的隔阂,从而真正发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3.3以校院合作为手段,加深学生对检验工作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