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母婴护理的知识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7-02 手机浏览

母婴护理的知识范文

1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至2012年9月,温馨一病房共收治产妇723人,其中初产妇有568人,年龄为22~35岁之间。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操作一对一的服务模式。

2母婴床旁护理指导

2.1新生儿护理指导指导产妇及家属学会新生儿的照顾及喂养方面的知识:如何观察新生儿的哭声、黄疸、大小便等变化,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新生儿呛奶预防和处理以及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注意事项,鼓励按需哺乳。在病房床旁为新生儿洗澡、抚触,告知洗澡时室温,水温,注意事项,抚触的好处及方法。怎样观察新生儿面色皮肤颜色、是否哭闹等异常情况,注意新生儿的安全,防止烫伤坠落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和处理。

2.2母乳喂养指导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的及婴儿含接姿势,教会产妇如何保持乳汁充足。护理方面的知识。

2.3产妇产后康复指导告知产妇早下床的好处,产后及术后4~6h排尿的重要性,排除宫腔积血,促进收缩,减少产后流血。如何预防产褥期感染,不可盆浴,保持外阴清洁,病房内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产褥期加强运动锻炼,促进机体复原,保持健康体型。以及性生活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知识。

2.4饮食方面指导产后饮食要富于营养、清淡易消化,含有足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和纤维素,在饮食结构上,要做到荤素搭配、米面搭配、干湿搭配品种多样化。

2.5产妇情绪调节指导因为产妇产后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体内的内分泌调节处于不平衡状态,使情绪很不稳定,家属掌握了产妇这一特殊生理变化,体谅产妇的异常情绪,给予多关心和体贴,使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乳汁分泌和身体的恢复。

3体会

3.1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2]。产后护理期间,母婴床旁护理可最大限度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促进产后母婴亲情的交流,保障母乳喂养实施,让尽快适应初为人母的转变,顺利地度过生理、心理的波动,减少产后抑郁。

3.2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提升了产妇与家庭对医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改善了家庭与医护之间的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减少了差错率的发生,并提高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充分尊重产妇及家属的多种权利,通过护士的指导帮助,增加了护患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护士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产妇的信任和赞扬,大大提高了产妇对护士的满意度[3]。

3.3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有力与产妇身心康复,尽快适应母亲角色转变,让产妇能亲自参与新生儿护理及自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体验到作母亲的幸福感,解除产妇的焦虑情绪,并能很快与新生儿互动,建立情感,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使其由关注自我转变为照顾新生儿,促进了母亲角色的转变[4]。

3.4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促进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展床旁一对一指导,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护士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专科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技术更加娴熟、规范,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母婴床旁护理实务手册.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8.

[2]张华,杨桥.母婴床旁护理观察与体会.内蒙古中医药:169.

母婴护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持续改进;岗位管理;规范化培训;示范病房

在开展优质护理的初期,母婴同室运用问题管理模式针对环境、护理模式和排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改进[1],但产科的医疗护理工作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肩负着维护母婴两代人健康安全的使命,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优质护理的纵深层次推进,激发护士能动性,提高护理内涵、专业化水平是产科护理管理人员思考的方向[2]。我科在护理部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推广母婴床旁护理,扎实做好特色健康教育,提高产妇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推行岗位管理,分层次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素质,为母婴提供温馨、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母婴区床位28张,学历组成本科生5人、大专生13人,职称组成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5人、护士8人,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0人、N3级4人、N2级3人、N1级4人以及N0级6人。平均年龄30.9岁,护龄10.8年,床护比为1∶0.6。

2方法

2.1存在问题科室优质护理质量自查,存在以下问题:①"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内涵没有落实到位;②"健康教育"没有体现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满意度较低;③护理人员在分层次培训内容及计划上不够详尽,落实不够到位;④岗位配置不合理,按照一级病房我科需配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2人、N3级3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

2.2持续改进措施

2.2.1成立科室优质护理质控小组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优质护理质控小组,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计划;按PDCA循环分阶段完成实施计划。护理部随时指导、督促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2.2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突出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深入推广床旁护理,完善母婴床旁护理流程,鼓励新生儿父亲在住院期间陪伴照顾母婴,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从细节入手,完善各种流程和制度如母婴入室告知、乙肝疫苗接种告知书、患者隐私保护制度等,充分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各种权利;提供各种便民措施,如为产妇增添哺乳垫,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妇舒适度。

2.2.3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母婴健康教育实施母婴同室每日健康教育实施及评估记录单,制定每日健康教育内容计划,产妇及家庭健康教育掌握评估表,进行评估、反馈再评估、再反馈,切实使每一个产妇每天都能得到护士规范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规范专科健康教育内容,把核心知识上墙,制成专科健康教育处方、小册子提供给产妇及家庭。针对母乳喂养、新生儿常见问题进行预见性宣教如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含接的技巧、新生儿胃容量、宝宝吃到足够奶水的表现、新生儿黄疸、低血糖、呕吐、皮肤问题等等,制作文字生动,产妇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并将风险意识、安全文化、知情告知融入健康教育指导中。

2.2.4开展母婴延伸护理把健康教育指导逐步延伸到出院后的家庭、社区,做好电话答疑、电话回访工作,对有特殊需求及未能独立护理新生儿的人群提供上门访视服务。

2.2.5加强对特殊孕产妇特别关注妊娠丢失、生殖助孕、未婚先孕、母婴分离等特殊孕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尤其是为丧子孕产妇孩子准备花提篮,充分尊重新生儿的个体尊严,并在其床旁悬挂玫瑰花标识,使每一位医护人员知晓。

2.2.6进行岗位合理配置,规范护理人员培训护理部及片区通过岗位的调配,使科室岗位配置达到优化组合:N4级1人、N3级4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每月的培训结果与月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护士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3评价方法将实施优质护理持续改进的2011和2012年的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χ2、t检验。

3结果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2011、2012年进行比较,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情况(见表1)。

4讨论

4.1优质护理持续改进,深化了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体现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即每一位责任护士护理产妇及新生儿时,对母婴进行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外,还要对产妇及家庭一对一的进行康复、健康指导。床旁护理-责任护士一对一的连续、全程优质护理,实现了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知情权,使母婴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针对性强的规范化健康教育,培养了产妇及家属自我照护及照顾新生儿能力,知晓并掌握更多健康教育的知识,促进产妇及家庭各自角色的转变,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实现了护理人员对母婴的"人文关怀";从而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P

4.2合理的岗位配置,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专业化护理质量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论工作年限、职称、能力水平高低干的是一样的护理、治疗,是对人力的一种浪费[3]。通过分层次的对护士实施全员培训,提高护士核心胜任力,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4]。通过系统和多种形式的制度化培训,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持续提高了产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应急意识不断锻炼和演练,应对各类护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工作中预见性的提早给予评估、观察、干预,从而减少或杜绝危重产妇潜在发生危险的倾向,使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也快速提高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罗宏.温贤秀.关晋英等问题管理模式在母婴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1)[J].护理研究杂志,2011,25(7):1749-1751.

[2]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5~8.

母婴护理的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母婴同室;睡眠;健康宣教

自2010年以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在不断深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同时,满意度也在提高,融洽了护患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2013年1月~12月于我科收住的产妇800例,其中阴道分娩560例,剖宫产240例,年龄20~40岁,身体健康无并发症,住院时间在3d以上,均实行母婴同室,健康指导。要求护士对产科相关知识了解全面,专业操作技术熟练。沟通协调能力好。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睡眠质量成为衡量人们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若患者睡眠不好,则可影响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甚至病死率升高[1]。因此,产妇的睡眠好坏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母婴同室能增加母婴接触,有利于按需哺乳,有利于母乳喂养,保护了母亲安全,降低了母婴病死率,提供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促进早日康复。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很多精力和体力,产后要照顾婴儿及自身身体需要调适,以利于康复。产妇作为特殊的人群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因此,在保证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要做到不干扰产妇的睡眠。现总结如下:

1做好健康宣教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常出现某些特殊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改变,到了母婴同室,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经管护士予热情帮助介绍。剖宫产产妇要承受更多的不适,保留尿管引起的不适及饮食的要求和活动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睡眠更差。在宣教过程中,根据对产妇的评估,指导产妇及家属身临其境共同参与,使产妇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安和焦虑,减少产后抑郁。教育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每天睡眠时间累计8~9h。坚持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同时应有正确的哺乳姿势,含接姿势,喂奶方法,减少由于过度充盈引起疼痛,影响睡眠。重视护理,产后30min内即给新生儿哺乳(早吸吮),每次哺乳前要清洁,如有凹陷及时纠正。学会自我护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外阴清洁,5%碘伏棉球外阴擦洗,2次/d,要勤换内衣裤,勤梳头,勤刷牙,预防产褥感染的发生。讲解产褥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婴儿的护理常识,帮助产妇及家人树立育婴信心,讲授育婴技巧。指导产后锻炼,如进行抬腿运动,仰卧起坐运动和缩肛运动等,培养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让产妇感受到回归自然的家庭般温馨护理,无后顾之忧,减轻心理负担,促进睡眠。

2环境方面

睡眠环境与好的睡眠密切相关。首先保持病区安静。休养室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在18℃~20℃,湿度55℃~60℃。严格探视陪侍制度,护理操作或查房应集中进行,做到四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减少噪声,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加强睡眠知识宣教,提高睡眠质量。

3心理护理方面

指导产妇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和乐观的情绪,增强其自身心理和身体调适。通过护士发自内心的爱送去祝福,使护患交流与沟通更畅通。减少产后忧伤和焦虑等不良刺激,而影响乳汁分泌,增加心理负担,影响睡眠。剖宫产产妇多关心干预,术后药物镇痛能有效减轻伤口疼痛,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4出院时的健康指导

内容包括婴儿脐部及臀部清洁卫生,注意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告知对新生儿抚触的好处及方法,婴儿的一般护理知识,预防接种内容等。指导产后锻炼,产后用药注意,产后避孕知识,产后复查及咨询等。产后合理营养,注意荤素搭配,还要多喝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母婴的营养和生理需要,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教育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承担起护理婴儿的重任,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睡眠作为临床上衡量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与生理和心理功能有密切关系[2]。让产妇安心休息,来自丈夫和父母及家属的帮助和支持尤为重要。

通过母婴同室的主动护理,责任护士对产妇身心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病室内时间的增加,使责任护士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护理措施。在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就督促护士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使产妇及家属对疾病知识及基本的婴儿护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增加了产妇与护士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同时,与家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促进了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对医生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