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7-07 手机浏览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篇1

关键字:水稻;栽培技术;管理;

前言:水稻有数以万计的品种,并且在技术人员的研究中仍有新的水稻品种不断出现,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杂交水稻为世界水稻产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优良品种的水稻推广的过程中,由于稻农在水稻的田间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水稻的产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稻农常见的水稻田间栽培技术和管理问题,从稻田建设、插秧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对水稻的优产高产提出可行的实现方案。

1.水稻的田间栽培技术

1.1水稻田间栽培的土壤管理

稻田土壤对于水稻的生长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稻田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着水稻生长的环境、所需要的光照以及所处的气候条件等,稻田土壤的养分、疏松程度、金属农药残留等也对水稻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稻田应当具有满足水稻生长的充足的光照条件,所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在十到十五度最佳,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因此稻田周边应当有清洁充足的水源。在稻农进行水稻种植前,应当对稻田土壤进行翻耕,使土壤松软透气,适当使用药物、肥料对土壤进行处理,检测土壤中金属及农药残留应在安全范围内,土壤含氮量也应适中。

1.2水稻田间栽培的秧苗选择

世界共有水稻品种14万余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对于不同土地的适应程度有所偏差,我国拥有辽阔的土地资源,不同地区的土地状态差别较大,因此在选择水稻品种时,应当选择稻种品质能够适应当地土壤环境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能力。在进行水稻育苗后,应当在稻苗生长的适当阶段进行田间插秧栽培,育苗时间短,稻苗小时进行插秧栽培会使得水稻抽穗较晚,影响稻苗的成熟度,而育苗时间长,稻苗较大时会使得水稻抽穗早,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因此应选择育苗时间适中的壮苗进行插秧栽培。秧苗进行田间插秧栽培的气候温度对秧苗的成活率有所影响,需要选择适宜的气候温度进行插秧作业,提高秧苗成活率,具体温度值视地域和水稻品种而有所不同。

1.3水稻田间栽培的设备支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科技兴农项目的推进,我国农用机械也得到了很大的革新。在水稻田间栽培中的农用机械主要有用于翻耕的拖拉机、用于插秧作业的水稻机、用于水稻收割的收割机及相关的加工处理机械等。水稻机在插秧作业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水稻机的应用极大程度的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并且水稻机在插秧作业时能够使秧苗密度均匀、深度适宜。除此之外,与田间管理相关的土地酸碱度、含氮量等指标的检测,环境湿度、温度监测等一系列科技设备的支持使得水稻的田间管理能够从以经验为依据转变为以数据为依据,为田间管理各项措施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

2.水稻的田间管理

2.1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水稻品质

化肥的滥用会导致水稻残留物超标,土地退化,污染生态环境。但化肥在水稻的种植中仍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何科学高效的施肥是合理使用化肥来提高水稻品质的关键。化肥能够为水稻有针对性的提供其生长所需的物质,还能够降低其患病虫害的可能。根据水稻在生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判断水稻是否需要补充某些物质,掌握施用化肥的需求量,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元素的比例,结合高效的施用方法对水稻使用化肥。在防治病虫害时,农药是直接、有效的控制方法,根据不同的灾害情况,确定农药的用法和用量,还应确保农作物农药残留在安全范围内。

2.2及时监测水稻和稻田的状态

对水稻和稻田状态进行动态掌握能够更好的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也是及时响应应用相应对策的关键。结合相关技术设备的支持以及稻农的耕种经验,对稻田和水稻状态做出判断,在杂草、虫害、水稻病害等影响水稻品质的趋势爆发之前及时采取除草、施肥、施药等方法进行处理。合理灌溉、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系呼吸和生长,还可利用灌溉对环境温度的调节使环境适宜水稻生长。

2.3加强水稻的田间综合治理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杂草等其它植物来争夺养分以及病虫害的困扰,水稻的田间治理需要贯穿于自水稻插秧栽培后到指导水稻成熟收割。水稻的田间综合治理具有长期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水稻插秧栽培约十天后,需对田间杂草进行治理,此时应当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使用物理移除的方法还能够帮助稻田疏松土壤,促进稻苗生长。水稻的病虫害应以防止为主,现代许多水稻品种自身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水稻患病风险降低,但在水稻田间管理中仍应加强监管,及时发现稻田中的病虫害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水稻的种植也可与其他农业、养殖业相结合,通过构建有机的生态系统提高总体发展的稳定性,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结语:良好的水稻产量和质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国民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良好的水稻种植需要人力、物力、设备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合适的地区对优良的水稻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的同时,要同时对配套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普及,加强科技下乡力度,才能更好的保证水稻推广的效果,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技术引导工作的支持,方便技术人员对稻农提供水稻田间栽培的咨询和指导。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广8优2168水稻;施肥总量;灌水量

我国是个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大国,其产量的高低与粮食供给关系紧密,与农业发展密切联系。所以,提高我国水稻栽培技术水平,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现有的水稻栽培技术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因此加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水稻要高产,品种选择是前提,科学的栽培模式是保证。目前,水稻的品种有很多。其中,广8优2168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由广8A与GR2168组配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具有高抗病性,属两良种。下面,文章将通过试验研究,探索广8优2168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栽培模式,为指导水稻种植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安排在广东雷州地区,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有80万亩,其中洋田种植面积56万亩,坑田种植面积24万亩;地处亚热带,常年20°-35°的气候温度长达11个月,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热量丰富,日照时长,一年可以种植生产水稻两造。试验品种采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广8优2168。

2.试验设计

为了保证试验效果,突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本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水稻栽培传统模式(CK)、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大田施肥总量为施纯N221.85kg/hm、P2O556.25kg/hm、K2O146.25kg/hm。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移栽后7d施尿素360kg/hm+氯化钾150kg/hm,水分灌溉按传统灌溉方法进行。

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大田施肥总量与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相同,但氮肥底肥用量增加,追肥次数增加1次,即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尿素120kg/hm,移栽后7d施尿素145.5kg/hm+氯化钾150kg/hm,再过65d施尿素94.5kg/hm。水分灌溉一般控制在30mm深,最高不超过40mm深,下大雨水位过深时,将水排至下大雨前水平。2个处理的面积均为3.335hm。

3.试验过程

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CK):2014年5月29日播种,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移栽后7d施尿素360kg/hm+氯化钾150kg/hm+苄・乙可湿性粉剂450g/hm。7月10日用阿维菌素1500mL/hm+速腾1500mL/hm+吡蚜酮150g/hm兑水防治病虫,8月7日用稻腾450mL/hm+翠米300mL/hm+吡蚜酮150g/hm兑水防治病虫,9月6日用稻腾450mL/hm+毒死蜱1500mL/hm+烯啶虫胺150g/hm+拿敌稳150g/hm端防治病虫,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相同。

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2014年5月29日播种,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尿素120kg/hm,移栽后7d施尿素145.5kg/hm+氯化钾150kg/hm+苄・乙可湿性粉剂450g/hm。8月25日施尿素94.5kg/hm。防治病虫与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相同,水分灌溉深度比传统栽培模式要浅,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相同。10月17日用收割机收割。

二、结果与分析

1.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图1所示。

提示:病虫害管理只是保住水稻的产量,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才能帮助水稻增产增收。

2.灌水量调查

6月8日至9月6日调查两种栽培模式区水分灌溉情况,具体见表1、2。由调查结果可知,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灌水量为3852m/hm,比对照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灌水量少730.35m/hm,节水15.94%。

3.产量

提高水稻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而水稻栽培技术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平均产量9773.85kg/hm,比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增产670.95kg/hm,增幅7.37%。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种植,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水稻的生产种植问题。如何改进水稻的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的产量是我国水稻发展的永恒主题。试验结果表明,对广8优2168水稻而言,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为达到高产和资源高效相结合,促进水稻种植持续发展,应推广水肥综合调控模式。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1-0172-01

1现阶段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问题

1.1田间管理工作不到位

田间管理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谓的田间管理具体指的就是在水稻播种以后所采取的管理工作。而在水稻生长过程当中,种植者应当针对水稻展开定期田间管理工作。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就是秧苗的保护与大田水肥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1]。然而,现阶段,水稻栽培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未引起重视,所以严重制约了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应当积极强化田间管理工作的力度,更好地为水稻产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1.2水稻选种与播种不合理

目前阶段,在优质高产水稻栽培种植过程中,品种选择与播种期始终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优质稻种植之前,品种选择与确定播种期十分关键,关乎优质稻产量与效益。体质稻具有抗逆性、抗病性、抗倒性差等特征,所以,选取适应本地栽培的高产高抗优质稻品种,适时早播才能够避免雨水、高温、稻瘟病、黑粉病,稻曲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农户在选种方面缺乏专业性,播种期与其他常规稻一致,所以经常会出现优质稻种植选种与播种不合理的问题。

2关于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要点的阐述

2.1选好水稻品种,做好浸种消毒工作

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选择具备较强抗病性能、高产的品种。同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耕地的土壤条件进行考虑。另外,在水稻品种选择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其出米率与抗逆性进行考量。在水稻浸种之前,种子需在阳光下进行轻晒2-3个小时以提高出芽率和整齐度。浸种消毒处理“三起三落”浸种用强氯精300倍液或咪鲜胺2500倍液消毒处理,用强氯精浸种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免影响发芽率。

2.2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

早稻宜3月15―20日抢晴播种。二晚适时早播不但能确保安全齐穗,而且可减轻穗粒的黑粉病和稻曲病,提高稻谷品质。二晚迟熟品种宜6月14―17日播种,中熟品种宜6月18―23日播种,早熟品种宜6月24―28日播种。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秧苗的品质会直接影响水稻生长的品质,所以需要培育壮秧才能夺取高产。在培育秧苗方面,一定要保证水稻秧苗耐寒且耐旱,能够承受大雨和大风的侵袭,具有良好的抗倒伏性能。所以,在育秧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两剂”育秧。亩大田用434孔塑盘65―70片。在提早培肥秧田的前提下,推广壮秧剂、旱育保姆种衣剂“两剂”育秧。亩大田需壮秧剂早稻0.8公斤、晚稻0.6公斤,壮秧剂按“隔盘施用、上下各半、均匀一致”的方法施用,即摆盘前,将一半壮秧剂与干细土混匀撒在床面上。摆盘后,把剩余的另一半壮秧剂与一侧沟泥捣匀装盘。“旱育保姆”按药与种早稻1:10,晚稻1:6比例拌种包衣,现包现播。晚稻用“旱育保姆”包种,不仅矮化作用强、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而且可以省去烯效唑浸种和喷施多效唑化控等工序。在完成育苗工作以后,需要保证密植的合理性。在水稻栽培方面,并不是密度越高越理想。若密度相对较高,很容易导致相邻水稻的叶片搭接,对其光合作用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影响水稻透气性,最终提高了病虫害发生的机率。另外,如果水稻植株密度过大,也会对水稻养分供应和吸收带来负面作用,使得水稻的营养不均衡。相反,如果水稻种植的密度不高,则会出现兹生杂草和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影响实际产量。一般旱稻亩抛足2.1―2.3万蔸,杂交种5.5万茎Y苗,常规种10万主Y苗,晚稻亩抛足1.9―2.1万蔸,杂交种4.5万蔸基本苗、常规种8万基本苗。

2.3加强田间管理

水稻栽培的过程中,田间管理工作也同样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了肥料、水和草等。在水稻施肥方面,需要将有机肥与无机肥进行有效搭配。对化肥使用的时候,需要保证氮磷钾比例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分别是1:0.5:0.9。应准确把握施肥的时机,必须要施足基肥,结合大田翻耕亩用农家肥500公斤或有机复合肥100公斤、45%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早追蘖肥。抛秧后6―8天,亩用尿素7.5公斤、氯化钾2.5公斤,30%丁苄40克拌匀后撒施追肥除草,增施穗肥。结束晒田于禾苗倒二叶露尖时,亩用尿素2.5公斤,氯化钾5公斤撒施,施肥时灌薄层水,待落干后再灌水。做到以水带肥进入土体,补施粒肥。结合穗期的防病灭虫视禾苗长势,每桶水掺加磷酸二氢钾50克、喷施宝20克、叶面喷施。水稻生长过程中,很容易长出稗草、鸭舌草、千金草、矮慈姑等杂草,如防除不好对水稻长势和产量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结合追施蘖肥撒施除草剂外还应当在分蘖末期将后期长出的杂草清除干净。后期一般使用稻杰,稻喜等除草剂根据杂草叶片数适当增加用药量进行叶面喷施除草。水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所以,田间水份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在秧苗返青期保持寸水层5―7天,待自然干后灌水,分蘖期则应保持3-5厘米水层。在分蘖期后,采取干干湿湿灌溉法,即田g水份让其自然干至不露白再灌水湿透即可,这样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壤通透性,促发禾苗新根,预防早衰,从而提高水稻抗倒伏、抗逆性、籽粒饱满度和结实率。

结束语

进一步推动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并且掌握具体的栽培技术要点,已经成为现阶段备受关注的内容。为此,文章深入研究了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全面提高水稻的生产与培育技术,增强水稻市场竞争力,提升稻米质量。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水稻生产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