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实验室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7-07 手机浏览

实验室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教学

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建立的重要实验教学平台,是为计算机教学提供有效帮助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一般承担着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验,课余时间为全校师生提供自由上机机会,以及对外培训、为社会提供上机考试等任务,每天使用时间14小时以上。而且现在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用计算机实验教学,从而导致机器资源依旧不足,实验室教师及管理人员工作量加大。实施优化管理,高效、节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机器正常运行,使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规范

制度具有调节关系,形成秩序的独特作用。加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内部管理,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制度保障的虚缺仍是制约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部分学校存在制度的执行力偏软,有章不循现象;或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特别是一些配套性制度缺失或严重滞后,体系化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机器配置低,超负荷运行

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机器大都是成批购买进来的,一些购买较早的机器已经使用很长时间,机器的配置较低,而且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安装多种软件,使得机器的运行速度慢。另外,由于上机学生过多,使用频繁,超负荷运行下故障率高,影响上课效果。

病毒感染频繁,维护任务繁重

由于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个别学生不按规定使用机器,致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私自将个人移动硬盘、U盘等带入机房,大量感染病毒文件滞留在机器内,造成系统及网络的瘫痪甚至崩溃,加大管理的困难。

专业管理人员短缺

近年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自己的从事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维护维修工作的专业技术队伍,这些技术人员可以满足日常机器维护的需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行,技术人员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此外,由于许多学校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明显低于一线教师。因此,部分学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变动频繁,人数不足,不稳定。

加大实验室软硬件的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

场地和设备等是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物质基础

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必须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仪器设备,在这方面,学校领导的决策和支持是关键。

1)注重计算机的选型及配置。由于计算机的更新、淘汰周期较短,选型就非常重要。所选的计算机既要满足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教学需要,又要在技术上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新机种,学习新技术。

2)改进网络化建设。通过校园网连接互联网,提供各种网络服务;通过WindowsNT平台实现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共享打印服务。这样每个上机的学生均可以通过自己使用的计算机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

注重软件建设

为了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实验室的软件必须加强建设,不断更新。如构建丰富的设备运行软件和客户机操作环境支持软件;通过Linux平台实现Web服务;通过NetWare平台实现语言课程教学和操作系统教学等。由于硬盘制造技术的发展,硬盘容量不断增大,常用的教学软件和工具软件可同时安装到计算机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软件包括Windows98/2000、Office组件、VB、VC++、VFP、FrontPage、Photoshop、Dreamware、AutoCAD、3DMAX、MatLab、Oracle等。转贴于

采取制度与技术并行,加强实验室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服务于教学,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逐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验室有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首要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加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验工作得以高效、安全、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一般讲,制度应包括《实验室使用管理规定》《学生实验守则》《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及防护制度》《实验人员职责》以及《应急安全方案》和根据具体实验情况制定的其他各项制度,并将制度在醒目位置上墙,使参加实验的学生都认真遵守,使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

首先,制定《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制度》,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学任务重、上机人数多,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运筹。其次,在对设备的管理上要做到专人负责,对于各种设备的性能指标、环境参数要做到心中有数,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对设备的故障及时检修,并做好认真的登记,使机房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做好经常性的设备检修、维护是管理工作的保障,维护工作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也给实验室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而检修、维护工作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教学任务正常完成。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实验室环境、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的定期维护和及时检修工作,使教学实验室故障率减至最小。而且一旦发生故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确保教学实验室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实行全自动化管理,实现全方位开放

面向学生,扩大开放规模和受益面。以网络为依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每台微机都与本室局域网相联结,局域网与校园网相连,通过校园网又可与互联网相连。学生可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公告版BBS、网络新闻系统、专题讨论组及电子刊物等网络服务功能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存储的大量信息,检索和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这种宽广和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可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上机的趣味性。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实验队伍专业素质

实验室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建于2000年,建系之初,为了给青年老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绿色通道,为了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我系对实验室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进行了调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以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开放运营和信息化管理为目的,将全系实验室设立为公用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向全系乃至全校老师学生全天候开放,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了全系师生的好评。这种实验室不同于传统实验室,大部分传统实验室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综合优势[1],传统实验室存在重复建设、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我系这种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形成了综合性、开放型的实验大平台,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利用率,减少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金,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2]。

1开放式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随着开放式实验室的运行,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1缺乏与之配套规章制度。传统实验室是各学科单独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实验室管理较为封闭,开放式实验室是科学高效的一体化和开放式的管理体系,传统实验室的有些规章制度并不适用于开放式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如值日生登记制度,仪器使用登记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等。1.2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难度。我系实验室由系主任统一领导,实验室仪器购买、规章制度制定等由全系老师商讨进行,实验室具体管理是由二名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实验室规模较小,人数较少,教师(研究生导师)是实验室的管理者,责任明确,容易管理。在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进行日常管理,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身份相对减弱,这种管理模式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他们将不再局限于为一个教研室服务,而是为整个系的实验平台服务[3]。我系有近20多间、约2000m2的实验室,100多位研究生,1000多台仪器,两名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管理这么多仪器设备和人员,难度大大提高。另外,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如何让研究生听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实验室是全天候开放,但实验室管理人员是8h上班,8h之外实验室怎么管理,近几年,高校实验室出现的安全事故大部分是发生在8h之外,也说明怎么确保8h之外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总之,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1.3仪器设备损坏率高。由于是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室所有仪器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形成了吃大锅饭的现象,有些使用者认为仪器是系里的,坏了维修也是系里出钱,就不爱护仪器,少数操作人员甚至没有认真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不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甚至造成仪器的人为损坏,造成仪器损坏率很高[4];另外,仪器损坏没有人上报,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少,不能做到每天对每台仪器进行检查,用坏这台还有另外一台,直到同类型的仪器设备全部都坏了,才会有人来告诉实验室管理人员,造成仪器不能及时加以检修,也不能及时做到保养和维护,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4]。

2深化改革,建立一套安全、高效、有序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

2.1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建设,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实验室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5]。建立健全实验室规则、仪器室规则、实验室安全工作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损坏赔偿制度、仪器维修保养制度、仪器报损制度、危险化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值日生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三废处理制度等规章,从而保证实验室工作各个环节有规可循。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切实有效地保证开放式实验室的正常运作。2.2多管齐下,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第一,明确安全责任。实验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管共用、管用结合”的管理原则。实验室有一名主任负责该项工作,二名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如,实验室值日安排和检查,仪器维护,安全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室安全检查等,保证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将实验室按照功能进行分区,老师根据自己科研分配到一个实验室,这位老师就是该实验室的负责人,负责该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该老师与系里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实验室就由系主任统一领导,实验管理人员具体管理,老师是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的分级管理模式。老师负责的实验室仍然是公用实验室,系里其他老师和学生可以使用,做到专管共用,管用结合。系主任、实验室管理人员、老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究责制,确保实验室的安全[6]。第二,鼓励研究生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研究生是实验室的主力军,也是呆在实验室时间最长的人[7-8],研究生参与管理可以很好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下班后的空缺。根据研究生值日制度,每个实验室由研究生轮流值日,研究生负责关水电门窗、各种实验仪器,负责打扫卫生,实验室管理人员每天对研究生值日情况进行抽查,对值日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不好的同学进行通报批评,表扬和批评送达到全系老师和研究生,表扬和批评的结果与研究生评优评奖及入党联系起来,从而使研究生听从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构建情报系统。利用飞信可以发短信功能,每天定时通知学生进行值日,详细告诉学生值日内容,以免学生忘记,并用飞信将学生值日情况及时通知到每个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利用它把与实验室有关信息及时通报给大家,做到互通无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及时搜集、捕捉信息,综合使用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经验,提升为广大师生服务水平。第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和培训。实现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仅仅靠参与实验室管理赋予研究生以责任显然不够,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和培训[6]。每年针对大四结业学生和研一学生,统一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对培训的人员进行必要的考核。2.3切实加强管理,减少仪器损坏率。首先,设仪器管理员。在每个实验室里,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使用习惯,将高年级研究生设为仪器管理员,使每台仪器至少有1名研究生参与管理和监督,研究生负责监督其他人使用,还负责对新进人员的培训以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报修等服务工作。大型的仪器设备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大型仪器使用实施预约制和签名制,并且做好定期检修工作,确保整套实验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建立仪器使用登记制度,使用仪器前,需要先登记再使用,要登记具体使用时间、内容、机时、仪器设备是否正常、使用人等,登记制度既是查缺补漏、追根溯源的依据,又是一种无形的监督。最后,对仪器设备使用者进行培训。针对大四结业学生和研一学生,统一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面和注意事项。要求每位学生亲自操作,之后,并对培训的人员进行必要的考核。同时,对学生宣传仪器设备的来之不易,仪器的损坏会耽误大部分人的实验进度,让大家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减少仪器的损坏率。2.4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掊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实验管理人员是实验室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在实验室协调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9],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管理队伍是开放性实验室的重要条件[10]。我系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相关会议13人次,仪器厂家培训100多人次,不断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狠抓思想素质,定期对实验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实验管理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4]。

3结语

发现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发展趋势,生物工程系建立了开放式实验室,对开放式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仪器管理等进行了探索研究,形成了形成一套完善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经过实践验证是一种可行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作者:程海娜苗博张雁生周洪波刘新星单位: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晓悦,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2008.

[2]刘新星,蒋昊,申丽,等.资源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90-92.

[3]蔡锦顺,关立增,朴明淑.地方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管理探讨[J].现代交际,2014(5):50.

[4]邓型深,姜吉琼.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2009(27):14.

[5]张煜炯.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80-81.

[6]樊广华,谷淑波,高居荣,等.加强研究生管理保障科研实验室安全[J].实验室科学,2009(5):137-139.

[7]马勇杰.以研究生为主体实行实验室人性化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l6,35(10):253-256.

[8]柯志松,张爱平,苏经迁,等.浅析研究生在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中的主体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234-236.

实验室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病理实验室质量控制医院管理

理系统进行病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形成高效、可操作的行业规范,是我国病理界的当务之急。

与其它医学实验室相比,病理实验室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参照其它医学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加以借鉴,逐渐探索并开始实施病理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说每一个公开服务的实验室都应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按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的操作性文件,就有15189、17025等管理文件。这些文件虽不能完全适合病理实验室,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逐步建立起适合病理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通用规则和系统的管理规范。

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性文件和操作说明书三类文件。质量管理手册应规定该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包括实验室拟提供的服务范围,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服务标准的声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对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和对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承诺等。还应规定质量管理结果及其所用文件的架构,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等。其内容的目录一般包括引言,实验室简介,实验室的法律地位、资源以及主要任务,质量方针,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质量保证,文件控制、记录、维护与档案,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等管理,实验(检验)程序的确认,实验室安全,结果确认,质量内外部控制结果报告,补救措施与投诉处理,与外部的沟通原则,内部审核,伦理学等诸多内容。

程序性文件是一个实验室正常有效的运行的重要保证,对于一个实验室来说,凡是跨过一个区域的科室的工作都应有相应的程序性文件加以规定并认真加以维护和控制,比如标本接收的程序:应规定标本由谁送检,由谁接收,如何接收,以保证标本及时送检并准确无误。所谓维护和控制就是说作为一个正式文件一定定期修订、并注明修订的版次、日期等,确保文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