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教学范例(3篇)
吉他教学范文篇1
论文摘要:福泽谕吉作为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著名教育家,其教育理念中深蕴着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教育伦理思想:“天斌人权”的教育平等观;“德智体”和谐发展观;“三位一体”的环境观;提倡“实学”,培养“独立,,观等。
福泽谕吉(1835-190i),日本庆应义塾的创始人,4(?余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力求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他曾被日本人称为“近代教育之父”、‘旧本的伏尔泰”、“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启蒙家”、“民间的教育部长”、“文明之父”等。在其教育理念中深蕴着教育伦理思想的内容,值得我们今天整合研究。
一、“天赋人权”的教育平等观
福泽谕吉经历过贫寒的生活,感受到日本腐朽的门阀制度,他积极接受西方近代“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并多次强调:“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而在幕府时代法律特权下,好像平民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借来的一样。福泽谕吉认为豪商之于万金和糖果小贩之于分文,其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而守护的心理是一样的,因此他提出天赋人权的教育平等观。教育的权利不分士农工商,人人应该享有。而面对现实中人的贤愚、贫富、贵贱之别,福泽谕吉认为正是由于学与不学造成的。“一国的暴政未必只是暴君酷吏所造成的,事实上又是由于人民无智而招致的灾殃。”因此,他主张通过“劝学”来治愚脱贫,消除不平等的现象。“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体会,而后士农工商各自经营家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可以独立了。‑”他希望消除封建等级的差别,不同家庭背景的人都能接受教育。
福泽谕吉站在人类平等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提出教育的平等还包括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他认为天下既不可一日无男,也不可一日无女。因此,他主张女子也应受到教育。女子在成长中应和男子一样专心于体育锻炼,识文断字,女工针线,书信言辞,整理家务,学会算账,进行道德教育等。而且他认为女子的教育关涉到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注意以造就真正的国民的母亲的女子为目的。计全国人口男女所差无几,大举普及教育之实际,是我所希望的”。国家的独立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在教育平等中才能真正地实现良性的进步。
福泽谕吉积极地宜传教育平等观,并亲力投身于庆应义塾的教育实践。他的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平安,使精神和形体均达到最佳状态”。这些充分反映了福泽谕吉尊重个体、教育平等的伦理主张。
二、“德智体”和谐发展观
教育祈求人全面而最大限度的发展。福泽谕吉曾假设若把孔子、耶稣、牛顿、力士等人的长处结合则可以达到人生的极限,因此他提倡教育中要智育、德育、体育的和谐发展。
福泽谕吉指出:“智就是智慧,就是指思考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具体而言,他认为智慧可以分为私智和公智。私智被其视为机灵的小智,可以理解为个体认知事物的能力,具有静态的特点;公智被其视为聪明的大智,可以理解为个体权衡世事轻重、审时度势的行为能力,具有动态的特征。对人发展而言福泽谕吉更强调智慧中的公智。所谓“德”,福泽谕吉认为:“德就是道德,意思就是内心的准则。也就是指一个人内心真诚,不愧于屋漏的意思。”即理解为人内心的真诚,不在暗中做坏事,提倡温良恭谦让等。他认为德也可分为公德和私德。凡属内心活动的称为私德,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凡表现为社交行为的称为公德,如谦耻、公平、正直、勇敢等。福泽谕吉强调道德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东西,它的作用是通过道德水准的提升,影响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同时,他认为应把私德扩大到公德。因为社会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化,公众领域应通过公德教育的“应然”准则,尊重自由提升境界。
活泼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福泽谕吉把体育视为人生的目的。他认为“虽然文明器械盛行于世,在很多方面机械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来代替人力。但是运用这些有利条件还有赖于人力运用才行。”身体不断运动,才能促使筋骨发达身体健壮,才能为独立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福泽谕吉不同意从幼小的时候就强令孩子读书,而是主张“先成兽身,再养人心”。同时,他认为女子的体育不能轻视,只有身体健壮的女子才会生下四肢发达的孩子,这是对国家的负责。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身体像车夫、思想像哲学家,足能行千里,在福泽谕吉看来就初步成为一个文明的学者。因此,他认为应把体育列为必修课程,根据日本特有的习俗,选择有益的体育活动方式,如柔道、游泳、打猎、赛马、划船、摔跤、赛跑等。
教育的旨归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依托体育之基,以智为本,智德相互作用,以开发人的天赋能力为目标,培养人身心中蕴藏的各种能力,防止教育流向单纯的传授知识。因此,福泽谕吉认为把教育改称为“发育”更为恰当。只有受教育者的德智体和谐发展,才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得以提升。
三、提倡“实学”,培养“独立”观
福泽谕吉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两个具体的教育理念:实学与独立。“所谓学问,并不限于能识难字,能读难懂古文……我们应当把远离实际的学问视为次要,而专心致力于接近人生日用的实际学问。”他大力提倡教学科目应以实学为主,主张培养资本主义近代化所需要的实业家。福泽谕吉在实际考察中由“兰学”转向“英学”,将庆应义塾教学内容完全规定为英学,大力提倡以“接近世间一般日用的实学”来作为主要教育课程。他强调在中学和职业学校开设英语和物理,学习数学、地理、历史、簿记学、商法和经济学等。可见福泽谕吉所提倡的实学不仅指社会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技能,也意味着实验和实证的科学,目的是为了培养让日本富强起来的人才。
“无形的独立”更是福泽谕吉一生追求的精神理念。他力主向先进的西洋文明学习,以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排外主义和西洋文化醉心者不同,福泽谕吉提倡西学以独立自尊理念为前提。独立是没有依赖他人的心理,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由自己辨明事理处置事情,不依赖他人的智慧和钱财,建立一种独立的生活。福泽谕吉认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国民的独立性。他将个人独立作为国家独立的基础,认为没有独立精神的人,就不会深切地关心国家事务;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在国外也不能保持独立的权利。因此,福泽谕吉特别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独立的重要价值。而要实现独立,改变人民的愚昧无知,国家的落后等局面,在福泽谕吉看来取得了独立人格,才能推动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四、“三位一体”的环境观
福泽谕吉认为“一个人从出生以至成人,要靠父母言行的熏染、学校教师的引导、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世俗风气感染而发展、成长”。他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是相互顺承和渗透的关系,要重视“三位一体”教育环境的影响。
首先,家庭熏陶教育,培养习惯。福泽谕吉认为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熏陶孩子心灵的教师。只有以良好的家风作为根本,才能培养出美好的德智习惯并持久不懈地促使其成长。家风不好,教养不周而想使子女身心活泼,在福泽谕吉看来是奢望。福泽谕吉主张在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父母首先必须身心健康且德智具备,日常生活应慎重言行。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能只靠父母口头上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家庭和睦来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儿童的心灵,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同时,福泽谕吉认为家庭教育的成长氛围应遵循白然规律,要注意遗传的重要作用。父母应先观察孩子的体质、智力水平等情况,再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家庭教育。充分重视孩子身体的发育、温饱、空气、阳光和运动等,让孩子在自然的气氛中成长。
其次,学校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福泽谕吉非常重视普及学校教育。他认为无论是发展人的天赋能力,还是让日本文明开化,凡是日本国内的学子,均应人校学习。他在明治初期就积极提倡日本政府以权威推行“强迫教育法”。中日甲午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福泽谕吉对发展学校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更是积极活动,而且他还进一步推崇私学。因为他看到虽然日本在进步,但把日本的教育与欧美相比,有知识技能的人还远远不够。福泽谕吉自己加强创办私学,他认为私立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私立学校既可以节省国家开支又可以为国家培养中坚的人才,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所以福泽谕吉认为官学与私学并不矛盾,两者相互补充,有利于扩大教育的普及,共同促进日本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吉他教学范文
吉伯特于945年出生在奥里亚克,即现今的法国圣西蒙地区,那里如今耸立着他的雕像,成为家乡的荣耀。963年前后吉伯特很幸运地进入奥里亚克的圣格兰德修道院学习,在那里吉伯特受到了很好的拉丁古典文化训练。967年,吉伯特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出现了,来自巴塞罗那的伯爵巴塞尔二世在访问圣格兰德时发现了吉伯特的天分,于是他提议带吉伯特回巴塞罗那,以便使其接受更好的数学和天文训练。这一次相遇改变了吉伯特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西欧基督教世界。
10世纪的巴塞罗那相比于当时基督教世界的其他地区开明很多,而这恰恰受益于“异教徒”——阿拉伯人。兴起不久的阿拉伯人先进入西班牙半岛的当然是军队,但随后不久他们先进的文化构成了第二波冲击浪潮,比前者更隐蔽但影响更深远。来自阿拉伯的影响以一种巧合的方式出现在吉伯特身上。吉伯特在巴塞罗那的导师是阿图主教,一位崇敬阿拉伯文化的开明基督徒,这种崇敬来源于他亲身的经历。巴塞尔二世伯爵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吃了败仗,于是他向科尔多瓦派出一支使团谋求停战,阿图主教恰好是其中一员,这次出使让他见识到了阿拉伯的风俗文化。据记载在科尔多瓦,他被阿拉伯人宏伟的宫殿所震撼,西欧简陋的城堡与它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吉伯特后来谈到这位阿图主教时说,他教给他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数学和科学知识,还有对知识和文化更胜于战争事务的热爱,在那里吉伯特形成了他保持终生的对于数学和天文的兴趣。据说,吉伯特为了得到一部稀有的手稿,竟然用一架浑天仪作交换。这位后来的教皇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知识的热爱而声名远扬,而这和他的导师阿图主教以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经过数年的学习后,969年吉伯特陪同公爵巴塞尔二世前往罗马朝圣,在那里吉伯特遇见了他的第二个贵人。时任教皇约翰十三世很欣赏吉伯特的才学,极力向奥托大帝推荐他作为王储——未来的奥托二世的老师。从此吉伯特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掌权者结下不解之缘,甚至荣辱与共。
奥托二世983年死后,吉伯特开始卷入政治的洪流。年幼的奥托三世被巴伐利亚公爵亨利挟持,吉伯特在科隆叛乱中逃出,给日耳曼人、比利时人和洛林人写信求援。985年在大主教的支持下,吉伯特通过支持休·卡佩抵制法兰西国王洛忒尔从奥托三世手中抢走洛林的企图。而休·卡佩987年成为法兰西国王,终结了卡洛琳王朝。
吉伯特到法国北部的兰斯当了一名执事,不久因其出众的才学被主教阿黛波隆委任为教师。吉伯特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师,他对基督教的七艺都颇有研究,还制作了多种实用的教具、天文仪器和风琴等,并写下著作《论理性和理性的应用》。当阿黛波隆主教于989年去世的时候,吉伯特本来作为指定继承者应该接任主教职务,但当时国王卡佩一脚,将这一职位授予了洛忒尔的私生子阿纳夫,而阿纳夫在仅仅两年后就因为牵谋反叛国王而被罢免。此时,吉伯特才被选为继任主教,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吉伯特的任职受到了多人的反对,于是教皇派出一名使节宣布暂缓任命,而到了995年在一次宗教会议上,阿纳夫的罢免又被宣布为无效,所以吉伯特的主教梦又泡汤了。无奈之下,吉伯特去投奔了年轻的国王奥托三世。
一心想要恢复罗马帝国荣耀的奥托三世996年率兵进入意大利,随后就任命了他的堂兄为教皇约翰五世,而教皇不久就给奥托三世加冕。当时的世俗和教会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嘲弄着世人。得益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吉伯特在998年被约翰五世授予拉文那主教之职。几经波折,到999年约翰五世时候,在奥托三世的支持下,吉伯特终于成为基督教世界的教皇,称号西尔维斯特二世。这个称号也是大有深意的,4世纪的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与君士坦丁大帝关系非同寻常,吉伯特正是影射他与奥托三世的关系,并希望在奥托三世的帮助下,像西尔维斯特一世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支持下一样恢复基督教的荣光。在四年的任期中,西尔维斯特二世大力整治教会。当时的教会腐朽简直是耸人听闻,买卖圣职圣物是神职人员中的家常便饭,甚至高级神职人员非法同居、生养私生子都已经习以为常。针对这种状况,西尔维斯特二世屡次申明只有那些德行高洁之人才能成为主教。但从吉伯特成为教皇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当时教会的独立性岌岌可危,教皇成为各种世俗力量摆弄的工具,当然西尔维斯特二世革除教会弊俗的崇高理想也难以产生现实的影响力。他在教皇位置上刚坐了两年,罗马就发生了叛乱,西尔维斯特不得不离开。奥托三世发动了三次镇压,结果在第三次镇压过程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随后不久,西尔维斯特回到了罗马,在诸种反叛力量的包围下继续做教皇,但没多久,1003年他也去见上帝了。
关于吉伯特有很多奇谈怪论,这在中世纪并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事,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当时崇拜撒旦的人可能并不比崇拜上帝的人少。其中一个怪谈说吉伯特在西班牙期间偷到一本阿拉伯人的魔法书,然后飞回法国。在半路上他得知对方骑着飞毯追了过来,因为那位受害者能够通过观察星象来追踪窃贼。于是他躲在一座木桥下,因为木桥下介于天堂和大地之间,是魔法的死角。
另外一件怪谈更加离奇,有人说他制作了一个会说话的魔法头颅,这个头颅能够告诉他任何问题的答案,并且告诉他他永远不会死去,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条件:他不得去耶路撒冷做弥撒。而后来他的死亡恰恰与此相关:他死前病倒时曾问那个魔法头颅,而头颅告诉他在劫难逃,因为前几天他去做弥撒的教堂就叫做“耶路撒冷的圣十字架”。临终前,吉伯特把各位红衣主教叫到床前忏悔了自己的罪行,并让人把自己活活砍成碎片以赎罪,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被谋杀的。
吉他教学范文
关键词:瑞吉欧教育;借鉴经验;发展过程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出现了一个众人所推崇的教育体系,人们称之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本文探究了关于瑞吉欧教育的文献。第一部分简单回顾瑞吉欧教育的历史发展,包括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背景,从而分析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风靡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探索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特色分析,主要涵盖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包括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开放的、新形态的学习环境。第三部分则通过前两部分的论述预测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建议。
一、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背景
一个教育形式的出现都基于其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也不例外。首先在政治方面,瑞吉欧•艾密莉亚幼儿教育系统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45—1946年期间,意大利政权进行重新改组;其次在经济方面,二战以后,随着冷战出现当时意大利是“马歇尔振兴欧洲计划”最大的受益国之一。受益于马歇尔计划之后,意大利的经济开始缓慢复苏,而后的朝鲜战争又为意大利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在文化方面,众所周知,文艺复兴起于意大利,因而意大利对于文化重视程度超越其他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下,瑞吉欧人很清楚民众所要求的学校是一种新型态的学校,要具有更高的品质。因此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发展,找到属于他们的文化定位。文化已经定位,在推广方面,为了让社会接受他们的成果与发现探索,瑞吉欧人在结合自己的特定文化的基础上,尝试运用与借鉴了很多理论,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以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与帮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二、瑞吉欧教育的特色
瑞吉欧教育之所以被众多国家、众多学者学习研究,是因为瑞吉欧教育体系有其优秀的内容与教育特色。瑞吉欧人在长期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的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学习与称赞。1、瑞吉欧教育的儿童首先,他们对儿童的尊重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不仅把儿童看做一个独立体,更将他们看成独特权利的个体。其次,正如瑞吉欧人所讲的“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他们在教育儿童方面,遵循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经验出发。相对于我们国家提倡与呼吁的“以儿童为中心”,他们似乎做的更好。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并没有完全去执行。最重要的是,在教育上,瑞吉欧人更加强调,“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继而再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得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儿童得到的不仅仅是结果,还有学习的过程。2、瑞吉欧教育的环境提到环境,可能映入脑海的是各大幼儿园五颜六色的墙饰画,各种各样的卡通人物。但是瑞吉欧教育的环境与我们传统的环境创设有着极大的不同。正如美国教育专家对瑞吉欧学前教育学校环境的评价:“瑞吉欧的学校不会是任何地方,也不会在任何地方都能完全复制出来的模式。”瑞吉欧教育的环境是完全开放的、新形态的学习环境。首先,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学校中的建筑结构,空间的配置,材料的投放都是精心挑选专门设置的,以此来激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最让人赞叹的是瑞吉欧的学前教育机构建筑物中心有一个广场,每个活动室的门都面向广场,相互畅通连接,为各班幼儿间的互动创造机会。这种环境不仅能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教育价值。幼儿在长廊中自由玩耍,加之镜子的设立,孩子可以在镜子中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其次,环境的多方利用是其出彩之处。幼儿所处的教室及工作坊的环境布置会随着所开展的项目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强调动态化原则。当然,也会设计供孩子秘密玩耍的小空间,私密空间,再次突出儿童的重要性。3、瑞吉欧教育的课程生成性课程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与大纲要求,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学习生成的课程。而瑞吉欧教育的环境正好是生成课程与与实施的重要因素。由“狮子的肖像”生成的课程,是瑞吉欧教育中典型的案例。通过一个狮子的肖像可以引发许多课程学习内容,狮子的构成、石头的材质、以及这个狮子的故事等等。而影子的学习更是从环境中生成的课程,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影子,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实践与交流,从而认识“影子”,并能自主的学习探索,得到结果的同事,学习过程显得格外重要。
三、趋向预测和建议
瑞吉欧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十分符合当今对人的主体性,他们懂得结合自己的文化去实践探索、去发现成长;对于如何教孩子有独特的理解。然而瑞吉欧教育也存在不足,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去完善。每一个教育体系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向前发展,停滞不前也会让其没落。我们不可能原封不动的学习瑞吉欧教育体系,每一种教育体系的存在都基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与背景。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教育工作者只有对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全面剖析与研究学习,取其精华,结合自己的实际才能使之本土化。总之,在学习瑞吉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以一种对话意识和精神把瑞吉欧教育的思想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我们自己的具有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
四、结语
总之,通过对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的学习,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契机点,将其优秀的部分与我国幼教事业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其形成的因素与环境影响,重视其前卫的儿童教育观,融合瑞吉欧教育的特色,促进我国幼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秋凤.浅谈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对中国幼教的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
[2]曾莉.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中的教师角色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刘永凤.瑞吉欧幼儿教育法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郭莉.瑞吉欧教育经验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