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厨房雕刻艺术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7-30 手机浏览

厨房雕刻艺术范文

第一关:北欧风情VS明式家俱

我喜欢北欧家俱的明媚、轩敞,更喜欢明式家俱的典雅古韵,于是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客厅的风格以北欧风情家俱做骨架,以明式的木雕、小品作点睛的修饰。两个时代、两个国度的家居风格能否和谐统一呢?设计师犯了难,我和先生索性自己动手。我按照一本《明式家俱》图谱“创造”出一款“翘头案”,请学理工的先生按照比例缩小画成图样,制成后放在客厅短墙处。由于我们的明式家俱是淡木色,尺寸也和北欧家俱相宜,因此,两种在优美、简致上异曲同工的艺术化家俱显得脉脉相承,非常自然。

第二关:理想化设计VS初做阶段施工

我对新居的总体设想是:每个房间各具特色,简洁、大方、有回味的总体风格贯穿始终。

在施工前我们专门花钱请设计师根据我们的设想画出一套专业图纸。在此基础上我们自己再边实践边做修正。后来每件家俱都是自己再重新设想并画一套包括主观图、侧视图、效果图在内的图纸的,才使得木匠操作起来与我们的设想尽量符合。因为材料都是自己跑市场买的,设计才能大致不走形。

也有难以沟通的时候,比如玄关处那个圆弧形的吊顶,木匠用墨线始终画不出我们需要的效果,我和先生只能自己动手,先在纸上画小样、放大样,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将纸样复在三合板上……

我的书房设计为中式风格,深色书橱环墙而立,以木线饰橱沿、橱门,铜把手不经意流溢古意。书桌、圈椅、琴桌、琴凳的式样均出自《明式家俱》,我们尺寸上稍加改动,以合适现代起居,请红木厂定制。另外,在原先的铝合金窗上再做了一扇中国式的拐子纹木窗,配木色竹帘,一气呵成。书房窗下临河,自感很有点江南人家的味道。

第三关:完美主义VS实惠路线

追求完美是我的理想,讲求实惠是不得不顾及的现实,两者冲突,难的是要有一点坚持。

比如说厨房吧,亲朋说请木匠打柜架,再去配面板,很实惠。去厨具公司定制,简直属于自愿斩“冲头”一类的憨大。我们想想蛮有道理,毕竟费用相差那么大,一个一二万,一个则五六千,我等上班族,能省则省。但,想想看过的那种设计合理、漂亮实用的厨房展示,想想彼时彼刻的心动,再想想人工与机器制作的差别,斗争哪,心里斗争!结果认为:我们取了一家上海厨具公司制作的产品,是进口货价格的一半,竣工后,先前给我们建议的亲朋很羡慕,说我们这还是值得的。

再说北欧风情家俱,喜欢它的造型,但不太喜欢它的价格――太贵。在某家具总汇看到许多仿照“北欧风情”的,粗看差不多,细观仍有异,手感、观感、材质、造型总差“一口气”,也有一家仿得较接近的,价格起码便宜一半以上,但再去“北欧风情”,瞧瞧感到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好在“北欧风情”那阵正有3折可打,随后,又有样品打折,这样,大小两沙发就比原价低三分之一了。

第四关:寻寻觅觅不言倦

浪漫主义在装修中体现的是一种气韵,具体而微处当需现实主义,要有点踏破铁鞋的精神。

大件还好办,小件零零碎碎的,品种多、数量少,还得讲究搭配,最花费心力。我书房书橱上的把手就是多次去市区几处建材市场觅不得,因为需要铜制的,可看到的都是合金或镀锌的,且式样花哨,不够古典。于是,专程去郊区县城购买,还真觅着了,纯铜制,一种似饺子,一种单环形,是老式的样子,原本想去旧货市场兜全然老式的铜把手的,可新油漆与铜绿斑斑搭配亦似不妥,郊区之行让我如愿了。

再说那几块雕花窗棂,走过虹许路上的明清古典家具店,从店堂看到店后仓库,倒是有看中的,但价格有点“宰”。

一个周末,去了南市藏宝楼,发现一家宁波人开的店铺有还不错的雕花窗棂,花草、人物一样生动精美。价格比原先低四分之三。我很爽气地买了,还与宁波人熟识了,以后又买过旧物。记得有一年去皖南,曾想买那里的雕花窗板,可老公犹豫,于是一直存憾。此番装修,也算补偿。书房里的洒金雕刻床板则来自古镇直。通过雕花木板充分抒发了我对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厨房雕刻艺术范文

朋友见到我如此好奇走上前笑着对我说:这鸭子中看不中吃,如果你想吃,叫我妈上街给你买一只去。”听了他的话我觉得更加奇怪了。怎么这么好的烧鸭就不能吃呢,出于好奇我走近一看,发现这只鸭子脖子上有道被刀砍过的痕迹,再用手触摸,硬邦邦的。确实不是一只真正的烧鸭,而是一只经过精工雕刻而成的木头鸭,朋友见我对这木头鸭很赶兴趣,就给我讲了这只木头鸭的故事。

他说:说起这木头鸭可有一段来历呢,要从我爷爷经商时说起。”我爷爷原是广东的一名商人,是专门做运输商品生意的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宾阳县

的小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贾云集,各种美食,小吃很有名气,凡到宾阳的各路客商,都争相品尝宾阳美食。而当时的宾阳烧鸭更是名声在外,经过精心烧烤的宾阳色泽金黄,油而不腻,皮酥肉嫩,非常爽口,路过宾阳的人都想品尝,有一次我爷爷开车路过宾阳,见到一个卖烧鸭的摊子,摊子上摆出的烧鸭色泽金黄,油亮发光,让人看了很想品尝。于是爷爷便下车,来到那卖烧鸭的摊子前问:老板你这烧鸭多少钱一只?”那老板一听不像是本地的口音,便问:你不是我们本地人吧。”我爷爷回答说:是的,我是从广东来的。路过你们宾阳,想带只烧鸭回去给儿子们尝尝。”老板说:好吧,既然你不是我们本地人,我就以20元一只低价卖给你,你看怎么样?如果好吃,那你可多帮做宣传广告喔。”当时我爷爷就爽快地答应了,就用20元钱买了这只烧鸭,那卖烧鸭的老板当时就从摊桌底下拿出了一只包装好的烧鸭和一些酱汁递给了爷爷。爷爷回到广东时已经是将近吃晚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正忙着做晚饭。我爷爷一到家就笑着对全家人说:咱们今晚就尝尝鲜吧。于是我爷爷就走进了厨房,打开包装,把烧鸭放在切菜板上,爷爷就拿起菜刀向烧鸭的脖子砍去。正当手起刀落时,问题出现了,菜刀被弹了起来,而且烧鸭却在切菜板上转了一圈,爷爷的手也顿时感到一阵酸麻,真奇怪,这只鸭子怎么那么硬啊。于是我爷爷双手端起鸭子仔细地看了看,只见被砍的地方露出了一道到痕,用手一捏,硬邦邦的分明是一只用木头精心雕刻而成的木头鸭。当时我爷爷很气愤,怎么买到了一只假烧鸭啊。一起之下,把它扔到了垃圾桶里。到清理垃圾时觉得这样扔了怪可惜的,然后就把它甩在了杂物房。

几年过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们家盖了这栋楼,在搬新房清理杂物时,这只尘封多年的木头鸭也重现天日了。你可别说这只木头鸭现在它的价值可不菲啊,已成为一件珍贵的收藏品了。爷爷当年生意场上的一个好朋友,去年从香港回来看望爷爷时,就很看好这只木头鸭,很想把它带走,爷爷没给,最后他说给爷爷6万港币,但爷爷始终留着这只木头雕成的鸭子。

厨房雕刻艺术范文篇3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具有反叛精神,挑战传统。艺术家的作品通常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展现社会矛盾。至于什么是“可接受的范围”则很难定义,因此艺术家能够在最大限度内用艺术的手法去创造无限可能。与艺术相似,烹饪也是探索各种可能性的过程,乐趣在于通过调整色彩、质地、光线及味道等几个方面,在视觉和味觉之间实现平衡。厨师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将文化、季节、场合和情感等因素也融入菜肴之中。我在欣赏以食物为主题的画作时,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在画家的眼中食物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吃起来应该是什么味道呢?梵・高为什么要画向日葵,这种花在他眼中有什么特别之处?食物和水果的哪些特征激发了人们做菜的灵感?我有时也会问自己:“你做菜时是内心固守传统而头脑叛逆?还是头脑固守传统而内心叛逆?”我烹饪追求的是和谐与美感,当然细节也要无可挑剔。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食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无论创作时间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丰富的年代,它们无一例外地展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人们对食物的描绘不仅体现了生活的过程,而且说明了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性。从CatherinedeMedici、GeorgesAugusteEscoffier、AliceWaters、ThomasKeller和FerranAdria等人创造的菜肴看,我们可以发现艺术的表现从画布上转移到了餐盘上。今天,烹饪已经成了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行为,厨师们视自己为艺术家或驻场艺术家。在我看来,食物的意义在于对美的追求和与它相关联的记忆与情感。上述结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没人喜欢吃样子难看但味道美妙的东西;二是如果能有人陪着一起吃并且聊聊天,谁愿意当个孤独的美食家。食物是记忆的符号,特别是当你旧地重游,那段经历就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之中。

食物和艺术影响人的方式其实一模一样。食物和艺术都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学会感恩。人们总是能够记住味蕾与美味的邂逅,正如我们不会忘记眼睛和艺术品的偶遇。我的脑海里镌刻着许许多多的“不期而遇”。第一次看凡・高的画让我非常着迷,我甚至试着从他的笔触中分析他创作时的想法。第一次品尝纳帕谷FarNiente酒庄的陈年霞多丽同样让我印象深刻。我从未见过其他白葡萄酒呈现出那样的金黄色泽,也忘不了那种奶油般的柔滑口感。而如今,FarNiente霞多丽的特征已经成为衡量加州霞多丽品质的标尺。

第一次造访洛杉矶的Nobu的Matsuhisa寿司店,当时已广受赞誉的大厨松久信幸让我赞不绝口。他的寿司使用的鱼生非常新鲜,摆盘极具创意。记得头一回和七姑光顾ChezPanisse之前,我特别激动,心情丝毫不亚于头一回去佛罗伦萨德乌菲兹美术馆看大卫像。走过罗马圣彼德大教堂前由贝尼尼设计的环绕广场的柱廊和巴塞罗那的市场,绝对能够成为你人生中最棒的经历,因为艺术能让人的感官得到满足。至今,我在FrenchLaundry吃的第一顿饭依然历历在目。无论是餐具的摆放、服务员、和朋友的对话、吃的菜,还是在厨房里和餐厅创始人ThomasKeller聊天的情景,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GeorgesAugusteEscoffier既不画画,也不做雕塑,他是个法国厨子,但他确实能称得上是艺术家。他将亨利二世的妻子CatherinedeMedici1655年从意大利北部带到法国的餐饮重新改良成为世人熟知的经典法餐。他先后师从法国名厨LaVarenne和AntoninCareme,并学习了标准法餐菜式、烹饪方法以及各种经典法式酱汁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Escoffier定义了现代法国菜,今天法餐中的很多菜肴都是在他沿用和创造的菜谱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大家对JuliaChild都很熟悉,特别是她教做法餐的电视节目。除她以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还有两个人是加州菜的灵感源泉,一个是AliceWaters,还有一个是ThomasKeller。这两个人的烹饪风格继承了现代法国菜的衣钵。AliceWaters曾学习法国文学,并在巴黎留学。ThomasKeller将他创办的第一家餐厅命名为FrenchLaundry。多年来,他们通过自己烹饪的菜肴和培训的厨师,在现代西餐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加州菜成为现代西餐的典范。

西班牙人FerranAdria则另辟蹊径,让食物以“面目全非”的方式出现在餐桌上。这位科学狂人每年都有6个月泡在实验室里,把食材鼓捣成各种稀奇古怪的形态。他用离心机、真空机和冷冻干燥装置发明了“分子料理”。有谁能想到戳破一只灌满了橙子味空气的气球也能是一道菜?FerranAdria想到了,他在巴塞罗那的高级餐厅日Bulli菜单上就有这道菜。虽然日Bulli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在它曾人气火爆的那几年,一批年轻的厨师将以“分子”为灵感的美食传到了世界各地,并大获成功。哥本哈根的Noma、伦敦的FatDuck、芝加哥的Alinea和旧金山的Benu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又有一批年轻的厨师正在追随前辈们的脚步,积极学习烹饪技艺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经典菜。

有时候,我真想知道Escoffier会怎么评价分子菜。

如果你看过戈雅、伦勃朗、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多那太罗、卡拉瓦乔、维米尔、格里斯、凡・高、毕加索、卢西安・弗洛伊德、安德鲁纽・厄尔惠氏和考尔德的作品,不难看出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生活的艺术家。他们创造艺术,供世人欣赏。我通过观察发现,艺术品的构思,包括如何呈现色彩和光影,反映了艺术家的处世态度。而厨师创作菜肴的态度亦反映了他们的人生哲学。

法国印象派画家尤其钟情于以食物为主题的作品。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图卢兹・罗特列克和高更都喜欢描绘食物和享用食物的情景。从一颗柠檬到一顿野餐,再到船上的聚会,画布上的色彩、人物和动作栩栩如生。画外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画中人的快乐,画布也因此成为生活的作品。

而餐盘的构图则是生活最真实的缩影――生活的理想、脆弱以及享受它的权利。它让我们怀念童年没有欺骗和伪装的自由自在。烹饪行为能给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都带来幸福感,这才是创造食物的意义。只有通过美丽的外观和美妙的味道呈现出的创意才能称得上成功。因为正如Gillet所述:“什么叫好?难道不是厨师尽一切努力去烹制精美似艺术品的菜肴,以满足食客的口味和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