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师德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7-30 手机浏览

师德范文

[关键词]德育工作师德建设重中之重

教育是人类的崇高事业,师德却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师德是教育的灵魂,高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标。身为一名教职人员不能仅局限为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我们教职人员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高校德育管理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为了实现教师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高校德育工作特别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师德建设。我们作为其中一分子,在点滴上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平等,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1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在迅速发展,经济在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之不和谐的因素也就随之而出现。从事德育工作的极大多数人群,尤其是战斗在德育工作最前沿的教师,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准却没有与时代同步增长。这就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明显减弱。卖一个冰棍赚多少钱,卖一辆汽车赚多少钱,……转化一个差生又值多少钱。诚然,这种说法难登大雅之堂。虽然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油盐酱醋,也有妻儿老小,也渴望过幸福生活。除此之外,由于个别人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使我们个别的德育工作者也产生责任感不强的情况。社会总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不管不问;家长认为是老师的事,不多加干涉;老师认为家长是法定监护人。比教师更有责任。在高校内部,也有一部分教师有这样一种想法:德育工作是高校政教处、团委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种种认识,我们的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责任心不强。其实,问题也不难解决。一方面,为从事德育工作的人群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作的环境,让他们不再为生活担忧,为油盐酱醋的涨价而担忧,让他们能够静心地工作,潜心于德育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推动我们的德育工作,让我们的社会道德有所好转,这比花钱去造监狱远远好得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加强自身素质,不应该斤斤计较,而应以身作则,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宏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成功的开展,民族才有希望。

2教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精神。

2.1服务精神: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绝对不允许因学生来源的差异而施予不同的教育。

2.2奉献精神: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必要时无条件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

2.3敬业精神:教育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专业团体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必须不断创新,在专业方面要不断提高。

2.4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人生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

2.5以身作则精神: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说大部分专业服务属于技术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道德服务,自然会向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的加强道德修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上述五大专业精神既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者专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学生服务,向大学生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以自己的表率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事。这些都是教师的专业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这样一种道德水平,是教师的工作特点所致。

3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推动师德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1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师德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章立制能为教师树立师德活动准则和处理问题的规范。高校的这种机制不但制约了我们的师德行为,也对我们教师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制约机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制度。建议在每年年初高校要同每一位教职人员签定责任状,做到层层包干,落实到人,形成全方位抓师德教育的局面,并于年底针对考核情况进行奖励。应设立师德单项奖和综合奖,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年度奖励:另外高校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应制定《师德建设考核评定方案》、《师德奖惩条例》等,并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进行专人管理;对教师平时工作中师德方面的先进事迹及违纪行为也应做好记载及统计。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起到了制约和激励的作用。

3.2细划师德建设内容,加强群众监督力度。应根据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平时的具体教学实际,将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细化,逐渐培养教师的自觉习惯。然而受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教师出现违反师德的状况,一些教师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现象,出现了一些有悖于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法,也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

污染了育人环境,玷污了学生心灵,甚至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众反映极为强烈。面对这些存在于教师队伍中的不良风气,针对高校教师中存在一些问题的苗头,为防患于未然,高校应制定“十做到”、“十不准”,并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的认识,帮助教师明辨是非,而且能建立起新型的师德观念。另外,还应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师德活动,了解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立言立行,边整边改,促进师德水平的显著提高。

4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必须坚持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在学习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不断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校领导要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为其创造机会和时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不懂科学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群众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贡献给学生。所以应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

师德范文篇2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师德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因此,我国规范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以下几方面: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就我国教育界的现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来看,要求教师要真正做到“经师”“人师”,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当代教师素质提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这就对现代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要求。

教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集中体现在教师职业责任心上,做为一个人民教师,在教学上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全体学生负责。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我们当教师一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便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我们教师有的并不如此,他们总是偏爱优生,而歧视后进生。公开让全班学生对之疏远,甚至进行人格侮辱。在批评学生不是耐心开导,而是威胁恐吓。使学生终日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更加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对后进生,做为教师要多加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大家族里得到成长壮大。不能对儿童感情用事,厚此薄彼。

二、对学生未来负责。我们常说:“一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今教育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包级制”,而对学生培养过程是“流水式”,倘若出现不合格的学生难分清楚是哪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这样就是处在“无责任”位置上。对于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构成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当今有的教师就抱有这种思想,他们没能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那几节课一上完,就溜之大吉。平时不钻研,临上课时才匆匆上阵,没有课前准备。今天不高兴,让学生自习,明天喝醉洒,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就误了学生。我们应该承认,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重复性劳动单调而缺乏新鲜感,刺激性。而且,目前教师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相对较低。但是我们教师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负起我们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我们祖国千秋大业负责。

三、对学生所授的知识负责。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教师所传授,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科学。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不允许含有不清和错误的概念出现。要保证学生掌握真正知识,作为教师不能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等方法来教学学生。这样,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当有渊博的知识,通达的学识,应当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严密系统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钩深致远,游刃有余,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了知识传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