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体育课堂特点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8-06 手机浏览

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关键词:云课堂;社区教育;云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13-01

笔者认为,社区教育课堂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应该因地制宜,保持传统教学形式主流的同时,有选择的尝试“云课堂”的实践,这将是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也将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整合,随着“云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把原有的学习资源与“云技术”有机集合,使社区教育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学习体验更加深刻。

“云课堂”具有随时、随地、随需的特征,教师和学生手持平板电脑终端可在教室内像云一样随意移动,增加了社区教育课堂的轻松性、让学生随心而学,有利于调动学员内心的需求,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改变了传统的老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下面倾听的模式,让课堂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符合在社区教育中提升居民幸福感、创设居民轻松快乐学习的环境和氛围的宗旨。

“云课堂”具有形象、多元、立体的特征。“云课堂”相当于庞大的学习资源库,汇集了课程的教材、习题、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以及各种有趣的体验式互动。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只有的平面教学,适用于传统课堂难以演示以及强调体验的社区教育类课程,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居民普遍感兴趣的旅游课程中,运用“云课堂”,居民通过手指轻轻滑动,就可以点击感兴趣的旅游景点的动态画面,通过形象的立体的展示,如同身临其境的体会旅游的乐趣;生物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云课堂”特有的立体多维演示功能,在ipad上亲手操作青蛙的解剖,了解昆虫的体内结构,近距离观察凶猛动物的身体特征;养生课中可以对症下药,了解自己缺乏的营养元素,并在“云课堂”中找到它……

“云课堂”具有定制的特征,强调个性化教学,可在同一课堂内实现分层教学。社区居民差异度比较大,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宽度和维度要求众口难调。“云课堂”可以设置不同的模块和进度,设置不同级别的练习,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学习和操作,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学习需求。“云课堂”学习系统可实时自动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个别化辅导,真正实现按需教学,体现了及时和互动。

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一、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素质教育理论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知识系统的理性简化形式,是设计、组织、调控课堂内部要素结构和运动论过程的方法论体系。它既是课堂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又是课堂经过内部各要素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的运动过程的程序,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模式既是课堂教学各要素——教材、教师、学生等的组合关系,又是教学各阶段、环节、步骤的活动方式;前者是结构,后者是程序,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各自动态变化,有紧密相联。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三大特征:

1.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达到课堂教学模式的素质教育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简单易行的教学要求的结构框架和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

2.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体现课堂教学活动特点,同时又体现教学内容和可行特点的一个课堂教学模式群体,共同构成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3.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有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程序。由于素质目标的定位和导向,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必然是各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作用的过程,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达成素质教育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须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最佳功能。

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1、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即突出三个要素,一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让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二是全面发展,让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依据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等有关教育科学理论。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理论。强调对课堂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取得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整体功能。

2、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特殊素质目标。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具体内容因课程、学科或活动、教学内容及课型而异。

一般素质目标。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治理能力心理健康等,其具体内容同各类课程。学科或活动、教学内容以及课型基本相同,但层次上则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加深。

3、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

学科或活动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特殊素质和一般素质两方面功能目标作为定位和导向,并体现不同学科或不同活动的特点,双线并进,对应联系。以主线实施特殊素质的教学,以辅线实施一般素质的教学。其中作为特殊素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般素质的载体,在运用主线进行特殊素质教育的同时运用辅线进行一般素质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课型的变化模式。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变化,并体现特定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具体课型的特点。

三、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政策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应从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主动发展,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三个角度去选择。

1.面向全体,促使学生主动学。

维护学生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废止“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把学生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题海”中摆脱出来,真正贯彻“轻负担,高质量”的原则,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在教学上要掌握好上、中、下三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切记“一刀切”。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强化反馈和矫正环节,努力促使大多数学生达标。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作业练习和课业辅导等方面区别情况,分别要求,使好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使之在知识获取和智能发展上都获得成功。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效率。即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机能活动等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组合。并科学合理的配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使教学的量、度、序、法、情、时等仅仅围绕并作用于教学的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实施愉快教学法,使学生爱学。

由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抓好基础,实施愉快和谐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心。在施教中,教师应保持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运用情感的理智性。情境性、易变性等激发求知,启迪思维,使学生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愉快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潜心设计教学情景,增强教学中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发挥富于情感特征的课堂信息反馈和评价的作用,在教与学双向信息传递交流中不断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3.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善学。

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在教育学的双向信息交流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问题意识,加大信息量,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育课堂特点范文篇3

Astudyoftheclassroomteachingactivityspacesofjuniorhighschool

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

――Basedontheperspectiveofverbalbehaviorsof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andstudents

SHIWei-jin,SHENJian-hua,CAIHao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Byusingresearchmethodssuchasobservationandsocialnetworkanalysis,theauthorsanalyzedthestandingandwalkingactivityspacesintheclassroomteachingprocessofjuniorhighschool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andrevealedthefollowingfindings:indifferentstudentformations,thestandingpositionsofjuniorhighschool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weredistributedinadiversifiedway,andshowedacore-peripherystructureintermsofspacestructure;theirwalkingpathsoftenoccurredintheprocessofverballyexplainingthekeypoints,requirementsandmethodsofmovements,werebasicallyatthecenterorapositionattheoutersideofthecenterofstudentformations,andshowedthecharacteristicsoflocalpreferenceintermsoftheselectionofinteractingobjectsandstandingpositions;theefficiencyofverbalinformationcommunicationwashigh,butthedegreeofclosenessofconnectionbetweenvariousstandingpositionswaslow.Accordingly,theauthorsuggestedthatjuniorhighschool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shouldmaintainandmoderatelyenhancetheir“core”standingpositions,andrealizetheunlimitedvalueof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andstudentsbyutilizinglimited“core-periphery”standingposition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standingposition;walkingpath;activityspace;physicaleducationteacher;juniorhighschools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逻辑单位,是有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它必须符合教学活动的时空界限[1]。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基本固定在教室讲台的活动位置,他们是在操场、体育馆进行教学,其站位与行走路径具有明显的“时空限制性”特征。因此,体育课的有效性亦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站位与行走路径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师自身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听清教师讲解和看清教师示范,完成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传习。鉴于此,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20节初中体育课中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观察、记录、编码和分析,探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与时间,以期从体育课堂教学有限空间中提取更有效的空间,为优化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观察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借助课堂教学录像对20节初中体育课中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路径进行了观察与记录,操作步骤为:精读相配套的每节体育课教案,解析每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录像,熟悉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与学的活动及情景;对照课堂教学录像进行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记录;结合课堂教学录像,校核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记录;用G1、G2……G20分别标记记录的20节初中体育课,以此形成课堂观察的原始记录[2]。

1.2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对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结构及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3]。在社会学范畴中,社会网络指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4]。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以关系数据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数值来考察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等属性和特征,并通过具体观察记录对处于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其关系结构、密切程度和互动特征等。从社会网络分析入手,基于师生互动言语行为的视角去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属性和特征,为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规定,并基于上述观察法所形成的课堂观察原始记录进行了编码统计处理,最终构建了相应的体育教师站位的活动矩阵,具体操作步骤为:

第一,按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及学生的位置,对初中体育教师的站位进行了编号标记,并使用暴风影音5视频播放器和秒表对不同学生队形中的初中体育教师在各个站位与行走路径的时长和频次进行统计,进而得出了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站位的“点出度”和“点入度”。(点出度,即体育教师为了与学生言语行为互动,走入某一站位的频次;点入度,即体育教师与学生言语行为互动后,走出某一站位的频次。)

第二,选用Excel2010软件为上述“点出度”和“点入度”的结果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0软件构建了相应的体育教师站位的活动矩阵(见图1)。由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站位的编号是按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进行标记,即按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将每一个站位分别与前一站位和后一站位组合成一个坐标(除首尾两个站位只用一次外,其余站位均要用到2次),故所得矩阵中每一行表示“前一站位”,矩阵中每一列表示“后一站位”。例如:第x行与第y列上的数字表明体育教师为了与学生发生师生言语行为互动,从站位x走出后,直接走入站位y的频次。如果体育教师站立于某一点不动,师生互动言语行为便没有发生位移,对于其站位进行相同编号地重复标记,则显得意义不大,故体育教师站位活动矩阵对角线上的频次空缺。

1.3数理统计

运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频数、百分数及均数的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队形

综合运用多种队形的能力,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功。从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到基本部分再到结束部分,体育教师均在运用各种队形的变化来组织教学,并完成课的教学任务。为此,本研究对20节初中体育课中常用队形所呈现的特点做了统计分析(见表1、表2)。

从表1可见体育课中常用队形以横队、纵队、圆形、双排对面站立形、弧形、扇形、散点形等8种队形为主。其中,在20节体育课中,横队队形运用最为频繁,为56次、占37.33%,其次是圆形队形,为33次、占22.00%,而扇形队形和弧形队形则运用最少,分别为2次和5次、占1.33%和3.33%。在开始部分与结束部分中,横队队形与圆形队形运用最为频繁。在基本部分阶段的技能练习内容中,运用队形以方形、双排对面站立形和圆形为主;体能练习内容中,运用队形以圆形和方形为主;教学游戏或比赛内容中,运用队形以纵队为主。

从表2可见,健美操类体育课中以圆形为主,球类体育课中以横队、双排对面站立形为主,体操类体育课中以横队和圆形为主,田径类体育课中以横队、方形和圆形为主,武术类体育课中以横队和散点形为主。

结合录像观察发现,常用队形都是学生面朝体育教师,这样利于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并控制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但与此同时,如体育教师长时间站立于某一位置或行走于某一区域,则不利于调动其他位置或区域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消解体育教师的中心性,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在运用不同队形时,体育教师要依据体育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并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按照需求在站位位置与行走路径的空间利用上通过队形的动态转换,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组合。

2.2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站位

近体学和距离学研究证明,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和角度有着十分重要的联体关系[5]。结合录像观察分析发现,无论是不同教材,还是不同任务的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体育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路径在不同学生队形中所发生的活动区域均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横队队形、纵队队形与双排对面站立队形相似;圆形队形与方形队形相似;弧形队形、扇形队形与八字队形相似。基于此,本研究以圆形队形、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作为剖析初中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案例,其中,依据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站位情况,将圆形队形、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分别划分为24个点、44个点、46个和44个点,用以剖析体育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路径分布情况(见图2)。

核心-边缘结构作为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方法[6],其主要是依据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中站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甄别出活动空间中的哪些活动位置处于核心地位,哪些活动位置处于边缘地位,从而划分出核心位置和边缘位置。从图2体育教师站位的核心-边缘分布情况来看,阴影部分的体育教师站位均处于核心位置,其余站位均处于边缘位置,这表明不同学生队形中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空间各不相同。从体育课堂教学场地布置的实际情况看,圆形队形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活动空间基本覆盖到每个学生,而其他队形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活动空间未全部覆盖到每个学生,具体表现为圆形队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与边缘位置基本交叉排列,而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与边缘位置并未交叉排列。结合录像观察以及转录文本分析发现,不同学生队形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讲授和言语指令主要发生于核心位置,言语提问、接受学生情感、表扬或鼓励、采纳学生观点及批评或维护权威主要发生于边缘位置。

基于图2体育教师站位的核心-边缘分布情况,结合体育教师站位及行走路径的累计时间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区域主要集中于学生队伍的中央位置或学生练习场地外的位置。这表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区域不仅取决于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频次,还取决于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累计时长。

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在规定时空中进行的活动,必然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站位分配作为优化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所蕴含的课堂教学影响已触动到教学主体的角色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教学流程的展开等诸多细节。结合图2与表3可知,体育教师站位的合理区域中,圆形队形主要位于圆心中央及圆心偏后的弧线上、横队队形主要位于教师站位与第1排学生左右翼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及顶点中线的位置、扇形队形主要位于学生队伍中间或顶点的位置、散点队形主要分散于学生队伍之中或位于学生队伍外正对第1排学生队伍中间的位置。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与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课堂极为有效的教学时间段,结合相应的“核心-边缘”站位进行师生间的互动。

2.3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行走路径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布局是影响教学反思与师生互动的重大结构性限制,如何从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时空中提取更有用的时空,并获取更高效的管理力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7-9]。受限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复杂性特征,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行走路径的“时空限制性”[10]。由图2可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及教师站位的选择上呈现出局部偏向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中各个站位均无孤立的节点,表明体育教师在任意两个站位间发生过往或返的走动,但各站位之间的连线密集度和粗细度差距较大,其中,点3、点11、点13和点16站位连线最密集、也较粗,表明上述站位是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选位置,与其他站位间的往返较为频繁,即与其站位之间存在较多的往返行走路径;而其他学生队形,诸如队形2(横队队形)、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以及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中的部分站位均存在孤立的节点,表明体育教师未行走至某些位置。

基于图2体育教师站位连线的粗细程度和密集程度,结合录像观察分析发现,体育教师站位间的连接最密集、较粗的行走路径往往发生于体育教师的言语讲解过程,基本居于学生队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具体为动作要领、要求与方法的言语讲解过程,例如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中的点13走到点16、学生队形2(横队队形)中的点6走到点38、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中的点5走到点2、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中的点33走到点42。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站位间连接最稀疏、较细的行走路径上往往发生的言语互动类型多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此时多为表扬、鼓励或提问等言语行为,并穿插动作技术要领的纠正、保护与帮助等言语行为。

2.4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行走密度

体育课中教师行走密度与节奏的合理性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亦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Ucinet6.0软件对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构成的活动网络中,任意两个站位间距离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言语信息传播效率较高,任意两个站位之间,圆形队形平均只要通过3个站位便可建立相应的联系;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平均需要通过4个站位方能建立相应的联系。其中,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2.674个、学生队形2(横队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938个、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388个、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964个。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Ucinet6.0软件对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构成的活动网络中,实际拥有的连线数与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最多连线数的比(活动网络密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个站位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较小,网络的整体连接度不高。其中,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的活动网络基本处于最为紧密,活动网络密度为0.1830;其次是学生队形2(横队队形),活动网络密度为0.1348;再次为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活动网络密度为0.1048,而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的活动网络基本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活动网络密度仅为0.0280。结合录像观察发现,体育教师在某一站位所发生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小组间的互动言语行为时,由于互动言语内容多针对学生个体的表扬或鼓励、采纳学生观点、动作技术要领的纠正等,故对其它站位的学生个体或学生小组影响作用较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材的体育课中所运用的学生队形不同。

2)不同学生队形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站位分布呈现多元化,并在空间结构上表现核心-边缘结构。

3)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走路径多发生于教师言语讲解动作要领、要求与方法的过程,基本居于学生队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且在互动对象与站位的选择上呈现出局部偏向性的特点。

4)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言语信息传播效率较高,任意两个活动位置之间平均需要通过3~4个活动位置便可建立相应的联系,但各个站位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较小。

3.2建议

1)体育教师需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队形动态转换的调动与排列能力,为综合运用多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教师应保持并适度加强自身的“核心”站位,利用有限的“核心-边缘”站位,实现无限的师生互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