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保险论文(收集3篇)
少儿保险论文范文篇1
【中图分类号】R179G478
【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8-0675-02
【关键词】生活变动事件;安全;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学校安全管理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学校安全事件会通过各种路径扩散,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安全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学校安全事件如学校暴力事件、踩踏事件、恐怖事件、校舍倒塌事件和各种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等时有发生,学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地之一。如何针对现存的问题,预防和控制学校安全事件的发生,降低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将是今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3年,来自23个国家的100名专家在巴黎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学校安全问题,提出了学校安全研究的5个主题:风险评估、危机计划与管理、建筑与设施安全、协作、教育培训[1]。2007年在日本专门就学校安全问题举行了一次研讨会[2]。
学校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加强对学校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可以为学校安全管理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大大促进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和研究学校安全问题。
1从管理科学角度研究
1.1学校突发安全事件本质性认知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学校突发安全事件的本质,从本质上研究学校安全问题特征和发生原因。
1.2学校安全管理系统性复杂性与循证管理决策从复杂科学的观点看,学校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如何应用复杂科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学校安全管理,用复杂性思维来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是学校安全管理研究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国外在安全和灾难危机管理别强调循证[3],在我国如何加强学校安全的循证管理决策也是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1.3学生应急心理与行为管理及应急疏散理论与基础技术应当根据儿童青少年应急心理与行为的特点,根据学校建筑特点,开展安全应急疏散理论与基础技术研究。
1.4学校突发安全事件预案预测预警的科学问题开展学校突发安全事件预案编制和演习模拟的科学化研究[4],开展学校突发安全事件预警信息收集、分析和机制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学校安全预警信息收集系统、预警信息分析系统和预警信息系统。
1.5学校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方法学校安全风险性评估是学校安全管理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但是学校建立安全和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基础,而且是学校预防安全和突发事件的依据。英国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学校应对学校内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并对评价出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美国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学校威胁评价指南(threatassessmentinschools)”,可以借助计算机领域有关安全的研究方法,对学校安全管理进行脆弱性评估,减少学校安全风险[5]。
1.6学校安全管理的后评估从危机管理角度,在危机后处理阶段,目前往往存在不重视危机后管理的问题。没有建立独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事件诱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不重视危机后遗症的处理如“创伤后紧张综合征”;没有建立危机后的学习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事件的的后评估研究。
1.7学校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促进学校安全管理能力水平的提高。
1.8学校安全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学校的学生教师个人、群体及点校安全信息资源,建立学校安全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1.9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标准根据我国城市和乡村中小学校的具体特点,研制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标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标准。
1.10学校安全法制管理与保障机制开展学校安全法制管理研究,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法制;开展学生安全风险、意外伤害保险及保障救济机制研究。
2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
2.1学校安全信息监测研究学校安全信息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学校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监测系统。
2.2学校安全风险识别及其预警模型研究在学校安全风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安全风险特征参数识别及其预警分析模型的研究。
2.3信息传播、扩散的机理研究根据学校涉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人群特点,开展学校安全事件的信息传播、扩散的规律和特点研究。
2.4学校安全信息共享在建立学校安全信息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学校安全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区域内学校安全信息共享的机制。
3从生命科学的认知与心理角度研究
3.1学生的安全认知和心理变化规律国外在儿童安全认知和行为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6-8]。我国也应当在研究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的安全认知特点、心理变化和安全行为规律研究,特别是安全心理和从众心理的研究。多采用追踪观察的方法,从更准确和更细致的角度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安全行为特点。
3.2危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行为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在危机情形下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特点、能力[9-12]及其影响儿童青少年在危机情形下的行为方式、能力的因素,进一步研究儿童群体癔症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儿童群体癔症的诱发因素及有效治疗和预防的措施。
3.3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预测与干预机制在研究危机情形下儿童青少年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应急行为预测与应急干预机制研究,特别是如何加强安全事故和灾难后儿童青少年心理救助方式方法研究。
3.4非常态下儿童青少年个体与群体运动特征在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在危机情形下儿童青少年个体与群体运动特征研究。
4从工程科学角度研究
4.1学校校址的选择学校校址的选择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安全与健康,研究如何从环境安全和健康的角度、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来科学地选择中小学校的校址。
4.2学校建筑工程质量学校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安全,许多学校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说明学校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学校建筑工程设计、校园环境设计和质量,建立学校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保障学校校舍和校园环境的安全。
4.3学校仪器设备安全学校仪器设备如实验仪器、电器、运动器材往往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价,以便设计更加安全的学校仪器设备,保障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的安全。
5从教育学角度研究
5.1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研究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点,确定学校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研究需要把什么样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5.2学校安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在学校安全教育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模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5.3学校安全文化研究[2]加强学校安全文化研究不是纯理论的,它是与学校的安全教学、学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抓好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安全文化的氛围一旦形成,则具有改变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
5.4学校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建立学校安全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可寻找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
6从医学角度研究
6.1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研究学生伤害的种类和人群分布特点,研究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开展学生伤害的干预研究。研究用各种模型如Haddon模型[13]详细分析儿童伤害发生的各种因素,为开展学生伤害的干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6.2学生伤害的急救研究如何建立更加快速有效的学生伤害的急救体系,保证学生在意外伤害后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学校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涉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心理学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是典型的跨层次、跨部门和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不同学科间开拓、交叉、渗透与融合,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技术提供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在学校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有许多空白点,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建议教育和卫生部门针对“学校安全管理中的科学问题”设立一个重大研究计划,建立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就这一计划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7参考文献
[1]OECD.Lessonsindanger:Schoolsafetyandsecurity.Paris:OECD,2005.
[2]TAKAYUKIN.SchoolsafetyforDRH-Asiacontentsdevelopment-objectiveoftheworkshop,2007.
[3]ERIKAH.Theimportanceofevidence-baseddisasterplanning.AnnEmergMed,2006,47:34-49.
[4]DAVIDM,GIAMPIEROEGB,DAANvanG.Designinggamingsimulationsfortheassessmentof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sinemergencyresponse.SafScien,2006,44:523535.
[5]PETERS.Incidentanalysis,vulnerabilities,andpFraudSecur,2005,3:17-19.
[6]SUZANNEZ,LAURAK.Behaviouralobservationsofadult-childpairsatpedestriancrossings.AccidAnalPrev,2003,35:771-776.
[7]SUZANNEZ,LINDAW,LINSAYS.Stop,look,listen,andthink?Whatyoungchildrenreallydowhencrossingtheroad.AccidAnalPrev,2002,34:4350.
[8]HUGOH,VanDerMOLEN.Behaviorofchildrenandaccompanyingadultsatapedestriancrosswalk.JSafetRes,1982,13(3):113-119.
[9]MOTOMURANY.SchoolcrisisinterventionintheIkedaincident:Organizationandactivityofthementalsupportteam.PsychClinNeurosci,2003,57:239-240.
[10]JOHNNSONK.Schoolcrisismanagement.HunterHouse:Alameda,CA,2000.
[11]HADDONW.Thebasicstrategiesforreducingdamagefromhazardsofallkinds.HazardPrevention,1980:8-12.
[12]SMALLGWN,AMJr.Masshysteriaamongschoolchildren.Earlylossasapredisposingfactor.ArchGeneralPsychiatry,1982,39(6):721-724.
少儿保险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胎盘植入
中图分类号R7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5-0143-02
凶险性前置胎盘是1993年首先由Chattopadpyay等提出,定义为:既往有剖宫产史,本次妊娠为前置胎盘,且胎盘附着于原子宫瘢痕部位者,常伴有胎盘植入。为进一步加强对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认识,降低母婴并发症,本文对2009年3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所有患者孕期均彩超检查证实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均为单胎有1次剖宫产病史,平均有2次以上流产史,10例患者孕期有反复阴道流血病史,曾经在本院及外院保胎治疗,其中1例孕36周因失血性休克急诊本院手术治疗,入院孕周31~39周。
1.2方法
13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生产时平均孕周为35周,对于孕周小,患者阴道出血少、无胎儿窘迫现象者给予积极保胎治疗,保胎过程中使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治疗,同时应用盐酸利托君抑制宫缩及纠正患者贫血症状,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孕周36周左右时终止妊娠。13例孕妇终止妊娠的方式都是剖宫产术,术前通知新生儿科医生协助抢救,为防术中出血,术前医生均充分备血,建立双侧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且常规备卡孕栓、欣母沛促子宫收缩药物,术中尽量避开子宫前壁血管选择切口进入宫腔,并常规宫壁注射缩宫素、欣母沛,对于小部分胎盘植入者,在胎盘植入部位用1-0可吸收线8字缝合止血,并局部注射氨甲喋呤50mg,术后随访血hCG下降情况,对于合并子宫收缩乏力者行B-Lynch捆绑术保留子宫,所有胎盘植入者术后均病理检查证实。
2结果
13例患者中9例出现产后出血,平均出血量为(1900±227)ml,6例伴有胎盘植入。13例患者均采用剖宫产结束分娩,5例新生儿因窒息抢救,术中对患者常规应用催产素、卡孕栓及欣母沛促进子宫收缩,对伴有胎盘植入者4例进行局部缝扎止血及B-Lynch捆绑术保留子宫成功,1例出血3500ml保留子宫成功。2例产后出血严重进行子宫切除治疗,其中1例术中见胎盘植入膀胱,请泌尿外科医生上台协助,给予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子宫切除术,术中共出血8000ml,术后转上级医院ICU监护治疗。
3讨论
随着剖宫产率及流产次数的增加,孕产妇子宫切口瘢痕形成及内膜损伤加重,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可导致严重产科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围产儿抢救、死亡,围生期子宫切除率高,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及生殖健康,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孕产妇死亡[1]。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2)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努力降低剖宫产率,尤其是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加强对妇产科医生及助产士的培训,正确判断产程,提高接产技能,减少母婴产伤。开展无痛分娩及导乐分娩,解除产妇对分娩疼痛的顾虑,树立阴道分娩信心。孕期对孕妇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正确宣传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的利弊,摈弃迷信观念,降低选时剖宫产率。(3)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对于有多次流产史及剖宫产史患者,孕期应加强监护,尽早行彩超检查确定胎盘位置,对于前壁胎盘且到达宫颈内口者,应严密随访、注意识别是否存在胎盘植入瘢痕处的发生。(4)积极治疗,改善妊娠结局。在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尽力纠正孕期贫血,以提高患者对急性出血的耐受程度,同时应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努力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改善围生儿结局。(5)主张选择性手术,避免急诊手术。相关资料表明孕36周以后主动结束妊娠的围生儿结局明显好于等待至36周以上自然临产者,因此对于无自觉症状的患者,孕36周前应动员其住院产,完善有关辅助检查,尤其在术前应行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侵入性和穿入性胎盘,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66.7%,明确诊断,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减少母婴并发症[2]。(6)术前组织讨论,加强医患沟通。针对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高风险,术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尤为重要,应由高年资医生反复向其强调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危害性、手术风险及子宫切除的风险,提高对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3]。(7)多种治疗方案综合应用,必要时果断切除子宫。对于孕期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尤其伴有胎盘植入者,应高度重视,客观的分析本院的医疗条件,对无把握者应于分娩前转至有治疗条件的综合性医院治疗,避免术中请外院医师会诊。胎盘植入可造成产后出血,尤以植入位于子宫切口处最为凶险,因此术中切口的选择尤为重要,术中应尽量避免在胎盘附着部位选择切口,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新生儿窒息抢救率[4]。术中在胎儿娩出后常规宫壁注射缩宫素及欣母沛,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于胎盘植入面积小可行局部组织切除、8字缝合止血并局部注射氨甲喋呤,促进胎盘吸收,伴有宫缩乏力者采用B-Lynch捆绑术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术前明确诊断胎盘植入者,可行介入治疗,预防性行髂内动脉栓塞术,减少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对于无法控制的子宫出血,仍应果断的行子宫切除术,以抢救患者生命为重,避免延误抢救时机,但在何时切除子宫为宜有待于在今后的病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周茹.凶险性中央性前置胎盘1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01-102.
[2]朱志军,刘炳光.MRI技术在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10,5(5):47-49.
少儿保险论文范文篇3
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医院风险管理是指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与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及所造成的危害[1]。儿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病情变化快、工作量大、节奏快,医务人员精神高度紧张,使得儿科的护理人员面临的风险多于其他科室。笔者所在医院自2007年实施风险管理以来,从评估风险因素入手,采取风险管理对策,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过程总结如下。
1护理风险的识别
1.1管道脱落的危险因素
1.1.1患儿因素患儿肢体无意识,活动范围大,易拔除管道,尤其是手足部的留置针。头部的活动及哭闹,张口动作易导致气管插管、胃管脱出。
1.1.2管道因素管道固定不牢或不妥当、患儿易出汗及好动导致粘胶松脱导管脱出。
1.1.3护理观察及操作技术因素年轻护士由于经验不足,进行吸痰、翻身、拍背等操作时,未妥善放置好管道,未及时发现管道折叠、扭曲而阻塞或管道因过度牵拉而脱落。
1.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2.1部分患儿年幼体弱,机体的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太多,如留置针、气管插管等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1.2.2部分患儿卫生习惯差,怕开窗通风,家属探视频繁,室内空气污浊。
1.2.3部分医务人员洗手不规范,易导致交叉感染。
1.3病房管理存在危险因素
1.3.1家属晚间与患儿同挤一床易致患儿坠床。因走廊、厕所地板滑且无扶手,易跌倒或摔伤。
1.3.2患儿年幼,皮肤感觉迟钝,用热水袋保暖或冰敷时易烫伤或冻伤。
1.3.3强迫及大小便长时间浸湿局部,易发生压疮或红臀。
1.4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常不能识别风险,对风险的存在缺乏预见性。如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操作规范,导致交叉感染。缺乏沟通技巧,宣教不到位,患儿一旦发生并发症,家属便对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持怀疑态度,甚至发生纠纷。
2风险管理对策
2.1加强对管道的管理
2.1.1对护士加强管道风险意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可能存在疏漏的环节,掌握规避管道护理风险的方法与技巧,做到有效预防。制定管道滑脱应急预案,使护士操作依据预案有条不紊。若发生管道意外,组织全科护士讨论、分析原因,找出缺陷,提出整改措施。
2.1.2加强专业理论的技术操作培训加强管道护理业务学习,使护士熟悉管道护理常见风险和意外发生后临床表现,如患儿躁动、发绀等,先检查气管插管有无痰痂堵塞或脱出,并将此作为常规处理。规范护理操作,注意翻身、吸痰等操作环节,操作后注意检查管道是否放置妥当。
2.1.3正确固定管道胃管尽量选择经鼻插入,用一根胶布固定在鼻孔下方,然后再用3M敷贴固定在脸部,将胃管末端放置在患儿的头侧,远离手臂。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粘敷贴前先干燥局部皮肤后再固定,如头皮静脉穿刺,剃除大于敷贴范围的头发,再用抗过敏胶带绕头部一圈加强固定,留置针末端固定避开关节处。
2.1.4做好约束和合理使用镇静剂躁动的患儿易致管道滑脱,给予适当的肢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可预防管道滑脱。
2.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2.2.1物品分类放置,清洁、污染物品严格分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出院的终末处理。定时对病房空气进行细菌学监测,未达标者要寻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2.2.2医护人员手部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要求上班者不留长指甲,不戴饰物。重视手卫生,操作前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2.3掌握各种相关管道的拔管指征,病情好转,尽早拔除留置针、气管插管等,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意外脱管的发生。
2.2.4加强陪护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和陪护制度。
2.3加强病房管理
2.3.1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物品放置固定有序。地板湿时要挂“防滑标记”作温馨提示,指导家属正确保暖,告知家属不能与患儿同睡一床。防止坠床、跌倒、烫伤事件发生。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有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进行紧急处理。
2.3.2各种抢救仪器及物品,保证齐全完好,随时保持处于备用状态。
2.3.3加强健康宣教,对于各种诱发因素,入院时及时告知家属,如患儿吐奶时,使其侧卧避免误吸;人工喂养时奶嘴不要过大,以防呛咳而发生窒息。对每位患儿认真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如定时翻身、睡水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和红臀的发生。
2.4加强组织管理护士长及高年资的护理人员组成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制订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实施体系,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特别是在繁重和大量的护理工作时,重点进行高危环节控制、高危时段和工作日警示,强化高危意识。将护理隐患降至最低限度。科室每季度召开护理安全缺陷讨论会,对科室现存或潜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2]。
2.5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及业务综合素质的培训组织全体护士学习相关案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使她们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从管理上强化对护士的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使她们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质量标准,护士长督促检查并将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改变护理安全观念,建立畅通而不被惩罚的护理差错报告制度,修订建立简单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学习和共同分享患者安全的经验,提升科室的护理安全文化。
3小结
3.1实施风险管理以来,通过对患儿住院期间安全管理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做了详细的评估,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减少和避免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了优质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3.2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全科护士能自觉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减少和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实现了医院抓质量、保安全、促效益的工作目标。提高了科室的知名度,增加了科室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3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士的沟通技巧和综合服务能力,让如实告知与知情同意成为护患双方建立信任的桥梁,促进医患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3]。科室的护理服务质量明显得到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护理部每月进行1次问卷调查,患儿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杨顺英.风险管理在产科应用.中国临床护理,2009,1(1):64-65.
[2]蒋云华,李凡.护理风险与护理风险管理缺陷管理策略.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2(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