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600字(精选5篇)
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1
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二十三这天是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据说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二十四这天掸尘扫房子,二十五要做豆腐,二十六要割年肉,二十七宰鸡赶大集。二十八要贴花花。二十九,俗称“小除夕”,这一天人们往来拜访。 腊月三十是春节的一个高潮,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在正月十五正式结束,这一天是元宵节,要举行灯会,还要吃元宵、放烟花。最后在烟花声中,结束了春节。
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2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3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4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正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聚、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良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先容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启齿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大年节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启齿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启齿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白叟们吃了则但愿来年“福寿高升”。恰是由于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想,吃启齿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
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聚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聚圆、平平安安地糊口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需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老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启齿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仍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恰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夸姣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续和发扬呢?
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5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
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高兴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气愤,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兴奋。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劳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高采烈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然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整理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斯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