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精选18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3-10-24 手机浏览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

以前的端午节都是和父母在公园度过的,但是今年的端午节却是在农村度过的。而且,这次端午节我也过得与众不同。

早上两点多钟时,我起床穿好衣服后走出门去。一般在这个时候,人们都会起床去踏青。但是我想:一到端午节就踏青未免太没意思了。所以我突发奇想——去放羊。

我拿起鞭子,大舅在前面领着羊,很像一只“头羊”带着羊群。我在后面挥动着鞭子,赶着羊群。不一会儿,就到草地了。羊们一头扎进草地里吃着那些绿油油的草,大舅则坐在一旁听着收音机。我望着那大片的草地,那绿色美得让人无法形容。这种绿色在城里是看不到的,在城里甚至连草也看不见几颗。我看的如醉如痴,禁不住躺在了草地上睡着了。

早上五点多时,我回到了大舅家,早餐是粽子和煮的自家鸡下的鸡蛋。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过端午时拿鸡蛋和小朋友们比赛的情形,上小学时,班级里举行了敲鸡蛋的比赛,拿鸡蛋小的那一头互相敲击,赢得那个鸡蛋会被我们称为“鸡蛋王”,然后,“鸡蛋王”会在我们的注视下被他的主人吃光。想罢,我拿起鸡蛋互相敲击,然后,我将剩下的那个赢了的鸡蛋吃得一干二净。

傍晚时我和大舅一起去接舅妈。舅妈在温室大棚里摘了一天的豆角。一到了那儿,我就钻进了大棚,那豆角秧已经顶到了棚顶,豆角也已经长得很长了。大舅把豆角都装上车后,没有了我坐的地方,我也就只好坐在了“豆角车”里。可是我觉得还是躺着比较舒服,便躺了下来。一路上的颠簸就犹如坐过座山车一样刺激,像要掉下去一样。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着饭桌,吃着饺子,感到非常开心。

今年的端午节给我留下了许多快乐而又很美好的回忆,他已经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永远也忘不掉。我很希望明年的端午还能在农村度过,它虽然不像南方一样热闹,却使我无法忘记。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2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这一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还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灯节是赏元宵灯,那几天是极寒冷的,但寒冷也挡不住人们观花灯的热情。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弟弟。还有叔叔一家子去的。我到了观灯的地方我不禁的惊叹到:“哇塞”,好看死了吧!弟弟妹妹也跟着惊叹道。那是有各种各样的灯,有小马。小猪。小猴。小兔等等,是十二生肖的灯里的动物全部包括。更有骰子灯,常规的圆灯,关刀灯。走马灯是在灯上画上马你追我赶,十分好看。我最喜欢的是兔子的形式。它还有一种象征是多子多孙的,俗称“兔婆”。还有许多灯就不一一说了,还有灯谜,一个灯笼下面有着一个纸条,上面有条谜语,如两个月亮天上挂,是“朋”字。

好啦!有一个特别棒!我们特别喜欢的,一个习俗,就是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圆,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又称“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每一次吃元宵我就特别激动,有好多口味的元宵,汤圆,有我最喜欢的草莓味蓝莓味的也有黑芝麻,豆沙的等等,我每次都吃很多,妈妈会说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不消化,但是太好吃了,会让人一个接一个的吃,别太着急,会烫嘴的!

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真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春节过了,元宵节就算落下序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元宵节是这样过的,你们家乡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快和我讲讲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篇(*)

“咚呛呛,咚呛呛……”

伴着锣鼓声,一年一度的社火大赛开始了!

“看,那个是断桥。”“那个是孙猴子扛芭蕉扇。”“那个是许仙和白娘子。”……

老太太们争这说。

噢,又来了一队社火,这对社火真可笑,一位船夫在划船,船里面坐着一个女人,那女人身子扭来扭去,真可爱。这时来了一个丑婆娘,要简别着一个烟锅,手里拿着一把扫帚,一阵小跑跑到了船夫跟前不停地打船夫,船夫东躲躲西藏藏,丑婆娘就是打不着。

“看城关一小的社火队。”一个人说。

我回过神,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们的腰鼓队。

打腰鼓的学生,一会儿踢腿,一会儿转圈儿,一会儿跑跳,一会儿打鼓。他们虽然在打腰鼓,但在打腰鼓的同时,也加了一些舞蹈的动作。

后来,又有一只大黄牛过来,他的头转来转去,连眼睛都滴溜溜的转着;观音菩萨也请来了,她身穿白袍,左手拿着玉净瓶,右手拿着柳枝站在荷花中央;几个穿这各种颜色衣服的仙女,一手提着花篮,一手不时的向地面撒花;孙悟空扛着金箍棒,看他那威风的样子,肯定是又除掉了一个妖怪……

“咚呛呛,咚呛呛……”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3

家乡的春节,隆重又随意,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讲究的就只是“团圆”二字而已。

腊月二十九,每家每户的大人们用红纸和竹条糊成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房檐上。而我们小孩子要做的,是在他们糊灯笼的同时放鞭炮。听着那种“呲呲”的轻响,就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细语。这两样必须要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寓意着来年屋内屋外都红火吉祥。

大年三十,鸡鸣一声,人们就醒。大人们去集市上采购,孩子们则穿上新的红衣服,女孩子们头上用红头绳扎两个朝天辫,男孩子们在手腕和脚踝处各系一条红铃铛。

年夜饭上桌,鱼和饺子都是必需品。一家人围坐一桌,道着些不咸不淡的家常话,无需华丽的词藻,最朴实的话语也能暖人心窝,兴奋和喜悦装满了每个人的眼睛。

十二点整,孩子们可以出门了。老村长在村口燃起烟花。所有人都如潮水般涌向村口,看一颗不起眼的小火种在空中崩裂,随机变幻成一把撑开的打伞,在夜幕中飞旋。这把伞还没消失殆尽,一朵金黄的金菊又灿然盛放,宛若一位孤傲的仙子,全身包裹着华丽流光,在村里人的注视下翩翩起舞。绚丽的烟花在黑夜中竞相绽放,那流光溢彩的点点光华都尽数撒进人们的眼瞳,照亮了天际,也照亮了人们的脸。

几轮烟花放完,便原地支起一个火堆,大家都围坐过去,绕着篝火唱歌跳舞,好不热闹。随后在火堆上架一个小水壶,每个人都从自己家里挖一瓢水,倒进壶里。人们盘腿而坐,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朗声唱着村歌“……起篓子,起篓子,家家都有钱……”待到水壶咕噜咕噜地直叫唤,老村长就把水壶拿下来稍微放凉。待到水的温度差不多能喝,他就两只手捧着壶,把它贴在胸前,虔诚地闭上眼,嘴里喃喃地念叨着,许着愿,言毕,拿起水壶喝了一小口,便传至身边人。随后他尽力挺了挺佝偻的肩背,瞧着水壶经过一双又一双手,嘴角的弧度慢慢的越咧越大,炽热的火光给他苍老的眼神带去些许温柔和活泼。当水壶最后又传至他手上时,他笑了,火映亮了他的眼,竟有了些年轻时的豪放与灵气。“也不知道我这老骨头能撑多久啦,不过看到咱们村里人如今生活的有滋有味,家家团圆过年,我这心里啊,高兴呐。祝大家以后更好啊,哈哈哈哈……”老村长说着说着,大家眼中都渐渐湿润了。

“千门万户庆团圆,送旧迎新贺新年。误把红灯做笑脸,明年福运又当头。”这大概是对家乡的春节最好的写照。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4

新年“派利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在港台地区非常流行,而我是从小在深圳长大的,深圳属于广东省,广东省与香港距离非常近,故习俗都大同小异,我便从小就熟悉它了。“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意为大吉大利、好运之意,一般老人家则称之为“红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压岁钱”,而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

在小的时候,记忆里每当春节来临之时,我们全家大大小小都要准备利是封,颜色以大红为主,也有金黄或其他色。利是封的外观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有长条形也用小方形。风格、寓意也是千变万化,封面上有字有图,文字都是祈福吉祥话语,图样有生肖、财神等,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佩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

我最喜欢帮爸爸装利是封了,我会按照爸爸要派给的对象进行装袋,平常随手要派的我会选择小型利是封,一般装5元或10元,特殊的会装50或100元。5元或10元的利是封是最常用到的,基本见人随手就派的。像爷爷奶奶出门买菜或爸爸妈妈开车出小区,见到小区的保安或阿姨,大家新年见面,都会说到“恭喜发财”,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派利是。爸爸也要给他的工人派利是,与熟悉的朋友见面也会派到利是。那妈妈呢,上班的第一天,公司的未婚同事都会集体组队到办公室里找已婚或领导一起讨利是封,听妈妈说,这是上班第一天上午的公司活动,现场特别有趣。此时的利是封的更多寓意就是大家新的一年都要行大运,同时也是感谢他们一年的辛苦付出。

而我,也会装着小利是封,约好同学一起到小区里,我左右环顾下,见大家都到齐了,郑得地对他们说道:“今天,我们要成立一个小组,名叫‘利是队’。有谁要参加吗?”

随后,他们纷纷举起手,我马上下达了任务:一起讨利是!于是我们马上开始行动,来到了平时人数比较多的小区游乐场,见到相熟的奶奶或阿姨,我们就会上去说“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然后奶奶或阿姨们就会乐呵呵地跟我们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哈”,就会给我们派个利是封,收到利是封的小伙伴们,别提多开心了!派利是封的大人们,也因为派了更多的利是而感到开心。因为在广东,利是封派的越多,也就代表来年会更发达更有福气。

派利是虽然是小小心意,但代表了大大的寓意,各式讨利是的有趣行为,也更好地促进了大家的感情,给新年增加更多快乐的气氛,我非常喜欢这个习俗!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5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们家乡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6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

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7

我的家乡在大市,那里有着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更具特色。

除夕的前一两天,大人们忙里忙外,买鸡呀、鱼呀、鸭呀……家家户户必须大扫除一次,把房屋和被子都洗干净。我的家乡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家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煮好饭后,家人们都必须去“祭祖”,然后用焚香祷告,祈祷保佑新的一年全家平安。农村过年的仪式很传统,人们的态度也很认真。除夕这天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放鞭炮了。这一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到处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天空中,绽放的烟花此起彼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大家都不会睡觉,一起守岁,等待着新的一年到来。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的截然不同,大年初一门外已经贴上了红红的对联,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裳,挨家挨户地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在这一天,我们家乡是不可以扫地的,因为会把财运扫走。这一天,人们都会向对方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元宵节

元宵佳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闹花灯,广场上处处张灯结彩,人们都在猜灯谜,玩得不亦乐乎,让人觉得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眨眼,春节就这样踏着匆忙而又愉快的脚步,走过去了。大家就在这充满喜庆而又热闹的日子里,迎来了新的一年。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8

我想小朋友们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想到的一定是穿许多漂亮的衣服,吃好多的零食,贴对联,放鞭炮。那么,大人一想到春节这个词,有事什么反应呢,我问妈妈,妈妈说他想到的就是可以让一些很久不回家,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团圆。

那么,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吗?哈哈,那我就给你说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猛。“年”不经常出来,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出来伤及他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住一夜,我一定把“年”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她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吓了一跳,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连忙跑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了吗?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9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可多了,有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但我觉得最特别的还是大年初一的拜年。

拜年的由来是什么呢?原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顶长独角,口如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为此,人们只好准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食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慢慢的,流传至今就形成了“拜年”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早上,鞭炮声络绎不绝,家家户户都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威武的门神,还有的挂上两大红灯笼呢?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一天不仅大人们开心快乐,见面就相互说着吉利的祝福话,更是小孩子们激动不已的日子。看,我一大早就起床去拜年了,为的是拿到更多的红包。首先,我见到奶奶和爷爷就兴奋地把双手合起来,放到胸前祈诚的欢声说:“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话音刚落,我就满脸期待着,激动到眉毛都飞起啦!下一秒两个红通通且厚厚的红包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我迫不及待的伸手接过,并大声喊:“谢谢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满意的笑了。我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了,哼着小歌,蹦蹦跳跳地跑到邻居家向其他小孩炫耀并趁机再向长辈讨红包去。我每遇到一个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做那套拜年的动作,说着吉利喜庆的祝福话,这样红包也越来越多,看着口袋里满满当当的红包,开心得像心里攒着一罐蜜似的。

拜年是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我最喜欢的风俗了,这样既让我拿到了不少的零花钱,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多好呀!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0

转眼之间就到了一年中最末的时候,春节的除夕。我的家乡在千身湖,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快乐的笑脸。

除夕的这一天,大家一大早就开始在门上贴对联,在屋子的门上贴上福字。因为贴对联和福,以工整抒发了美好愿望,而且为节日增加了喜庆的气氛。我也在我的房间门上了福,我把福倒的贴意思是福到了。

之后,家家户户飘出了鸡鸭鱼肉的香味,我们家也不例外,也开始了做年夜饭,但我们在厨房外面的也没有闲着,妈妈从抽届里拿出几张红卡纸,又拿出了几把剪刀,还有一本剪纸大全,提议,我们一起剪纸吧!大家一齐同意,看着剪纸大全剪起来,开始剪一点都不容易,但是我还是一会儿这里剪破,一会儿那里剪破,但我没生气,而耐心的剪下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的剪出了双喜,其他人也剪的非常好,我们十分高兴。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的菜有鱼、有虾、有排骨和饺子等等。光看看就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我立马拿起筷子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活像几天没吃饭的人一样,而且在餐桌上爷爷奶奶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又吃了好吃的,又有了红包,我的心里是吃了蜜一样甜。

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做在电视机旁看春节年欢晚会,一个个节目让我日不暇接,其中我最喜欢看看小品,让我看的哈哈大笑。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活动就是守岁,就是十二点之前不可以睡觉,这对于早睡的人真是个难题。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1

还是不太适应家乡鞭炮声的噼里啪啦,家乡深夜依然灯火通明,家乡烟花?烂的闪耀天际;在城市里就连20__跨年夜都是寂静无声,只有手机和电视作伴。怪不得说家乡的春节最特别,最有年味。

农历腊月廿十多时家乡就热闹起来,小贩们挂出了红红的春联,大街小巷都摆满各种各样的年货,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都随意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年货。大年三十那天,大家都忙着贴春联和门神,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新年气息,红红的祝福语映衬着人们红红的期许。在中午的时候都要祭祀香火神和祖先,每家每户都带着鸡、肉、饭、酒水、水果、元宝,还有一颗虔诚的心去拜祖先,感谢这一年来的一切,喜悦、收获、挫折和泪水。拜完年后还要放鞭炮除旧岁。年夜饭摆满了鸡鸭海鲜,亲人们因团聚而开心的笑容为春节添上了别样的温暖。还有一项特别的风俗,从今晚一直到初三必须整夜亮灯,今晚的十二点放鞭炮还要下床踩地板,为自己下一年的事情做得踏踏实实。

大年初一清晨有些冷淡,可能因为昨晚整夜的鞭炮和烟花而兴奋吧,清晨都听不见喇叭声,似乎是不愿吵醒还在酣甜睡梦中的人们。大街小巷的商店都关了门,放眼望去只剩满地的炮灰和斜洒下来的几道晨光,伴随着蹦蹦跳跳的小孩的身影,拉开了新年的第一天。旭日东升,小镇开始热闹起来,锣鼓喧天,游园、舞狮、耍武术、球赛,显扬出一派喜洋洋的节日气氛。今天的饮食比较清淡,而且忌操刀、杀生,只能吃斋,显得更加清淡。

初二在乡下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拜年。但初二拜年的意义不同,重在为新的一年祈祷,希望新的一年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接下来就回归往常一样了。初六左右回乡下过年的人都陆陆续续地返回工作之地,小孩安心学习,大人忙于工作,生活似乎步入正轨,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但在正月十五那天,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又激起了人们的热情。元宵锣鼓相继擂响,大人小孩都放下手中的活,都来观看游行,只见游行大队浩浩荡荡,一辆辆花车闪着五彩缤纷的灯光开过,几个小孩宛如叠罗汉一样搭得一个比一个高,头旗、红绿大旗、六国牌、八宝花、狮子班、彩龙、锣鼓棚、八音队、飘色台……甚为壮观,围观的人们也被这气氛感染不停地呐喊助威。

突然有点不适应城市的静谧和一如既往,天空还是那般蓝,有时望着望着,就开始想念家乡的树叶年糕,还要多久才能回家乡过那个别样的年?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2

春节将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春节才算是真正值得一过的“年”,于是乎即使不是在体力上、至少也是在心理上开始忙碌起来。在一片过年气氛中,却有不少人在问,这个年该怎么过?

如何过年,竟成了问题。

这个问题对游子及游子的家庭来说,是极易解答的。风尘仆仆地在除夕前赶回家,把自己作为一份大大的年礼献给家人。家人盼回游子,想着法子给他以温馨。忙忙碌碌中,年就饱满而充实地过去了。这是年的经典过法,上过无数次银幕荧屏的。我等平凡小市民,象棵植物一样地生于斯长于斯,极少挪窝,无缘如此过年。

看那些进城的民工,带着给家人的礼物,兜里揣着刚领到的人民币,挤上归家的春运专列。“回家过年喽”,他们欢天喜地叫着。这才叫过年,这才象过年。他们辛苦一年,换来这份过年的喜悦。这是他们应得的喜悦,让人羡慕。

也有人说,过年嘛,就是弄点吃吃。做主妇的最听不得这种说法,她们会说,这是“吃的灯草灰,说的轻巧话。弄点吃吃,这是容易的?”确实,如今的饭桌上,哪天不是鸡鸭鱼肉、时鲜菜蔬?再弄点什么新鲜的吃物以讨得大家的欢心竟成了难事。总不成另向珍稀动植物开辟新的食源?别的且不说,食性过杂,也不合现代文明呀。

倒回去二、三十年时的过年,似乎有套程序,而组成这个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孩子们带来大大的欢喜。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大人们就开始备年货了。数着手里的那点定量供应的“票子”精打细算,家禽只有一只,买了鸡不能买鸭,鱼一斤蛋半斤,还有精确到以两计算的炒货糖果。但大人们总有办法再弄到点什么,末了总会有一顿一年里最丰盛的年夜饭操办出来。过年前几天,大人象赶小猪似的带着家里一群孩子到公共浴室或单位澡堂去洗刷一清,暖堂堂的蒸汽和充足的热水让孩子们的脸红得象苹果。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新鞋,可能只是旧棉袄外的一件花布罩衣,就能让小丫头美得“骨头没有四两重”。还有在年里面各家影院剧场都是满座,黑暗中能听到看客们嗑瓜子的声音……

那种纯朴的快乐,真是不可得了。

现在我们的舌蕾对美味麻木了,添件新衣也过于稀松平常,家里的纯平大彩电不仅让我们懒得上影院剧场,甚至已经让我们懒得看电视节目……

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从食物、衣服、沐浴、看节目中得到的快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你看,那边就有个先生,蹙着额,象哈姆雷特般地在为难:怎么过年,这是个问题……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3

二十四节气中,一些特别重要的节气,总是有劳动人民的民俗过法,而且在我们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每个地方的方式方法还不一样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在我们江南地区则又是吃馄饨,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溧阳这一带立夏时节要吃的美食—-乌米饭。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杜甫在《赠李白》一诗中这样写道。青精饭就是我们溧阳这一带,在立夏时节要吃的乌米饭。每年这个时候,乌饭叶就已经开始慢慢上市了,这个时候可是新鲜的时令货哦。像我这样的吃货,总是会走在小区路上,突然闻到某家人家厨房间飘来的香气中一眼就认出它。“阿婆阿婆,有乌饭卖咯。”我飞跑着回家,告诉了外婆,外婆一脸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在路上就闻到人家家里飘出来的香味喽。”外婆顿时哈哈大笑的说:“你真是个小吃货。”

第二天外婆起早赶到菜场买来了新鲜碧绿的乌饭叶,我和妈妈先把树叶洗干净,一边洗一边有一阵阵清香扑进鼻子,是一种大自然的清香,闻了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脉。然后外婆把洗净的叶儿放入装满热水的盆子里,用手反复按压叶儿,时不时拿起些许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终于将近半个小时的揉压,乌饭树叶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挤了出来,咋一看不就是我写毛笔字的墨汁嘛,再把树叶过滤出来,用纱布包好,用力挤压,最终挤出了大半脸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凉些,再把洗净凉干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糯米已经变成“黑米”了。最后把“黑米”放入蒸锅蒸熟,就是香飘万家的乌饭喽,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颗颗米粒黑油油,亮闪闪,香喷喷,如果不是散发的香气和热气,还以为盛了一碗黑宝石呢。再撒上一层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闭上眼睛大赞人间美味。

吃完乌饭外婆告诉我,立夏时节吃乌米饭是我们这里代代相传的民俗传统。吃乌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炎炎夏日安然度过。我不禁感叹:原来乌米饭不仅仅好吃,到如今还承载了我们一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4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_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粽子。最后,将其中6个粽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5

说到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春节。而在过春节时,我们一定会履行许多传统习俗。那么今天,来谈一谈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还是做生意的,都会赶回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在贴春联时,一般都有左联、右联和横批。人们往往都会在春联上写上吉利的话语,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门前还挂上了大红灯笼,非常喜庆。

晚饭,摆上好酒好菜,非常丰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平常,大人们不准小孩子这个那个的,这一天例外,我们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吃完饭,就开始发红包了。我最喜欢这个了,爷爷奶奶发红包,爸爸妈妈发红包,哥哥姐姐也会发红包。我的瘪口袋,一下子就鼓起来了。有了红包,我可以自己买好吃的、好玩的,当然还要留点慢慢用。

除夕还有许许多多的活动,我们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烟花,大人们看电视、守岁。“爆竹声中一岁除”,由此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的一大习俗。

在夜晚,那爆竹声噼里啪啦,那烟花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但现在许多人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且燃放的烟花爆竹还会污染空气,所以这一习俗已经被“禁止”。

初一,是村里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崭新的衣服。每家都准备茶水、糕点、烟,招待来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户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这一天,我都会准备一个袋子,装水果、零食和烟等,每到一家拜年,都会见人都给零食,都给递烟。都知道小孩不抽烟,也发烟,拿回家给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里装得满满的,真是小百货店呀!

接着几天,是去亲戚家拜年,每个亲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饭。

到了十五,过元宵,吃汤圆。汤圆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来,试问哪个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馋呢?真甜,真香!

过了元宵,春节就过完了。大人们开始干活,我们小孩子开始上学了。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6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随着一声又一声的“新年好”,罗定人民开始了新的一年。

在农历三十,春节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贴“倒福”、剪窗花、大扫除和做年菜。总之,从街头到巷末,家家都忙里忙外。在外面工作的人没有特殊情况的,必定赶回乡下和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圆饭。小孩子们呢?他们有的在家帮忙;有的和大人一起上街买各式各样的坚果、榛子、栗子……为的是在看春节晚会时,既“看饱”也“吃饱”。

在迎接新年到来之际,为了在新的一年和家幸福、出入平安、学业有成,新年有好运!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便准备了鸡、肉、水果,再点几枝香,拜神祈福!当然拜神祈福放鞭炮是不能少的,接着,大人们找来一根棍子,将一捆鞭炮搭在棍子上,像一长串红红辣椒。大人们用打火机点燃鞭炮后便“抱头鼠窜”了。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声里,带来了新年的喜庆。

初二开始,是拜访亲戚时候了。人们坐上了汽车,一家一家地拜访亲戚。大人们教小孩子们在亲戚面前要说吉祥的话,亲戚们会很开心,当然他们也会给小孩子派红包。在罗定,人们不在乎有钱的多少,他们只在乎心意。

到了初四,老人一大早,忙里忙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哦,原来是在包粽子,她们要把糯米塞进叶子里,包出一个又一个粽子。一家人围着餐桌,吃着粽子,有说有笑。家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罗定的春节十分传统,但也不失乐趣,它综合了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博大精深。你那边的春节又是怎样的呢?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7

做籺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天起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或已经开始做了。“籺”是粤西地区最有特色的一种食品,以高州地区的最为出名,有点类似北方的糍粑,材料主要有糯米粉、绿豆或黄豆、虾米仁、花生、木耳、芝麻、香肠或火腿肉、香料等等,做成一个个如半桃子状的外形,因而又叫它“寿桃籺”,但它风味独特,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是本土家居必备的应节食品。

一大早,奶奶就买好了材料,用葱、猪肉、香菇、木耳放在锅里翻炒,再加上一点蚝油,馅儿就炒好了。这是奶奶煮了一锅子沸水,倒在糯米粉上,再用手大力地揉,这米粉会越来越有弹性,吃起来也会有嚼劲。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做。扯一个小剂子出来,搓圆,压扁,然后用手凹造型,把皮放在手里,舀一点刚才炒好的馅,然后像包饺子一样,对折回来,捏紧,这样就捏好了一个。别看它简单,也是有讲究的:馅一定要放饱满,不能瘦,要装多点馅,不然太扁会很难看,但也不能装得太饱满,会对折不回来的,最好放馅儿放得刚刚好,这样包的才好看。这就是煮汤籺了。

奶奶除了煮汤籺,还做了一种椰丝花生芝麻馅的甜籺,吃起来甜甜的,这也是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朋友,你喜欢吃籺吗?欢迎你到高州来!

家乡风俗六年级学生作文篇18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逢五月五,不论是刚升学的小孩子,还是早已工作的大孩子,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呢?那拥有细腻口感的粽子,谁又不爱呢?

据说粽子可有着大来历呢!传说农历五月五日,楚国大将屈原跳河自尽,河岸边的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乘着船往河中洒下一种糯米做的食物,这便是粽子。

一般的粽子分为两种——甜的和咸的。甜的加枣子、蜜饯或是豆沙。咸的要加大肉。形状则是千奇百怪,什么锥形、长方形、圆形都不在话下。只有你想不出的,没有你包不出的。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家都会包粽子。天刚刚亮,甚至连那层薄雾都还没退去,爷爷就早把需要的食材一个挨一个的摆起来,活像个小型展览会。大约吃过午饭,大家就陆续来了。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哪个远房表弟,原本冷清的前厅,一下子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活赛一百零八好汉在忠义堂聚义,只不过人家是讨论军事,我们是闲聊唠嗑包粽子。差不多人都到齐了,爷爷端出一大盆白乎乎的东西——是泡好了的糯米。大家都撸起袖子,连一岁大的婴儿也照这模样抬了抬手。先把粽叶过裹成锥形,倒米,加入大肉,再把叶子合上,一套动作一气呵成。“啊,怎么破了!”也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手一抖,粽子栽了个倒栽葱,里面的米如沙子般撒了开来。“哈哈……哈哈……”瞧表弟那得意样,我恨不得直接把粽子砸他脸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动作,但都是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一个个粽子立在木桌上,似乎也有了生命在偷偷交流似的。

“砰”一个米团飞了过来,也不知是哪家孩子,把食材当飞镖,但毕竟过节嘛,大家都乐在其中。不一会儿,米团便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房屋的上方飞来转去。那个男孩早已成了“大花脸”,却还麻溜的搓着圆球,朝着对面比他大几岁的哥哥扔去,还不时扭动身子,躲避着炮轰似的攻击,一旁的女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粽子,板着脸看着面前的“小圣兽”,可谁叫“过节呢,不然又有“好戏”看喽。

“噗——”起锅了。热气霎时间布满了整间屋子,一股浓浓的鲜香顺着空气漫入鼻子。粽子,寓意着祥和美好,也正是在这一天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氛围。吃着热乎乎的粽子,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犹然而生,那种软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也就不一会儿,大家的盘子便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