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4篇)
语文作文篇1
杨卓明
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学校里出了名的灭绝师太。
她总是盘着道姑头,把头发梳得服服帖帖的,眉毛皱成一团,形成倒八字,眼睛像两道激光,谁被扫到,就会倒霉,最恐怖就是她的嘴巴了,她的嘴巴就像是一把机关枪,谁惹怒了她,她就会狂轰滥炸,我们就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有一天,小灵通兴冲冲地跑进教室,一个箭步就跨上讲台,大声宣布“同学们请安静,先听我说,我们的灭绝师太被转走了!”同学们听了有的忐忑不安,有的欢呼雀跃,还有的'坐在位子上的半信半疑。叮铃铃,伴随着一阵非常熟悉的脚步声1新老师闪亮登场,我们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灭绝师太没被转走,只见灭绝师太的头发被烫成了方便面一样的形状,头发乖乖的贴在背上,原来是倒八字的眉毛变成了弯弯的,像一道月牙儿似的,眼神里充满了暖意,最神奇的是涂了口红,还在对我们微笑,我们的灭绝师太变成了温柔师太。
我希望“师太”一直保持这样。
指导老师:洪老师
点评:流畅生动的语句,好似庐山瀑布,飞流直下,通顺极了,比喻用得十分贴切,说明你一向观察细心,非常棒!
语文作文篇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老师,令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我的小学老师。
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一位很热情的知识渊博的中年语文老师,她的.嗓子微哑,后来告诉我们是年轻时教学没有话筒导致的。她真的懂的很多很多,就很敬佩老师,想要成为像她一样知识渊博的语文老师。当时都是小女孩,班里有个别女生在课堂上公然化妆,她没有点出女生的名字,只是告诉我们:化妆有三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就这一句话,我记到了现在,做人表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在。
她很开朗,活泼,与我们打成一片,我们每个周四下午是她的课,她就组织我们一块在班级里看电影,每到周四下午,我们都跑小卖部买好零食,坐等电影,现在想想那都是回不去的回忆了。我们每个周五都是手抄课外书的精彩语句,她还买了一个大柜子,作为共享书柜,里面都是同学买的《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大家都互相分享好文章,好语句,为写作文而准备。那时,老师,学生,都在为了一个名叫“考试”的东西共同努力。
很幸运,我的小学青春能有这样的这样老师的陪伴。
语文作文篇3
哈勃特曾言:“对于所有盲行的船,所有的风都是逆风。”诚如斯言,帆与风的妥协,方能抵达希望的彼岸。适宜的妥协不是懦弱避让,而是在短暂的屈从中蓄力待发。
水流弯弯,是与大地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它奔流到海的步伐,妥协并非是无原则的退让屈服,而是为了心中的桃花源选择的退一步进两步的方式。倘若人人不屈服于现状,以反抗一切证明自己的不驯与特立独行,等待我们的将是充满戾气、理性荒芜的社会。厦门市高一上语文作文。
因此,心怀梦想,适度地妥协于不如意的`现状,在妥协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温度,方能更好地抵达人生臻美之境,抵达灵魂的高地。
适时的妥协,让我们放下匆忙的步伐,体验生而为人的悲壮与美丽。倘若生命仅是在一味的横冲直撞中消磨殆尽,其本质也是无益无成的。西西弗斯妥协于搬运巨石的枯燥重复劳作,但这并非徒劳。于妥协之中,他窥见了自己灵魂的纯粹,将单调的痛苦升华为生命的快乐,将枯燥的劳作化为幸福的踏板。适度的妥协让人心静致远,在妥协中积蓄着前行的勇气
和力量。妥协于现状,重整灵魂,才能到达更遥远的未来。真正的智者总能在合适的地方妥协,既是对自己的精神保护,亦是以此证明自己的重剑无锋。
学会适时的妥协,需要有洞察世相的锐利双眼,亦需拥有屈服的勇气。林徽因围困李庄时选择提瓶上街买醋,待时局运转又书写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与之相反,川端康成缺乏屈服于悲壮现实的勇气,选择含煤气自杀,让无数人扼腕叹息。学会妥协,是向完美理性追求的要义和必需。妥协并不意味着对理想的背离,也许它往往会成为人生之路上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和助推器。适时的妥协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收敛,是大智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标榜着“叛逆”,不屈服现实而是热衷于另辟门道,由此滋生了许多恶果。生如逆旅,要想一苇杭之,就当学会在狂风面前低头,如此方能劈波斩浪抵达生之彼岸。而如果一味搏斗,力量的悬殊仅会让我们遍体鳞伤,隐匿于历史中。因此,我们面对困境,应当适度妥协,多一些蓄力,少一些鲁莽,如此方能更好地历尽人生中无知的风雨。
妥协不是懦弱,蛮干直冲则是一种悲哀。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学会适度妥协,丰满沧海之一粟的生命!
语文作文篇4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说起吃来,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家乡潮州的小吃,总是让我勾起一个个美好的回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冬节里的一次次关于“吃”的往事。
冬节过小年在我们那里是个大节日,在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过了冬至就预示着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又要来临。要办很多东西来庆祝,我最喜欢的还是小吃“甜圆”。“甜圆”可是冬节的主角,一年只此一次,家家户户必须吃,大人对小孩说:吃过“冬节圆”,又长一岁了。
听爸爸说,以前家家户户自己做“圆”。做“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作大概从几天前就开始了。每家每户买来糯米,然后小城里的人就开始忙开了。听说爸爸小时候巷子里只有一台“地臼”——这种臼使用脚踩着臼槌捶谷物的。每当这个时候“地臼”发出的“咚咚”声就响个不停,每家每户的大人们都带着自家的糯米来到这里捶。直到变成粉末之后,才能把它装回家。
在冬节的前一天晚上,这可是一个有意思的时刻,全家老少必须团聚在一起“搓甜圆”。大家分工合作。首先,大人们对糯米粉“加工处理”,将糯米粉加上温水形成一种粘粘的固体,用手不断的掺和,直到形成一个面团。然后将面团带到餐桌上。一家的老老少少已经围坐在餐桌边摩拳擦掌了。之后一家子忙起来了:首先将糯米团捏成一个个“圆”,做法有点像挤牛肉丸。然后将它搓圆。大家分工合作,像一条工厂流水线。由于全家老少手大小不一,所以搓出来的`“圆”大小也不一样,我们对这方面可有讲究,越是搓的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越好,这叫“父子公孙圆”。一个个做好的白白胖胖的小家伙被均匀地放在铺着糯米粉的筐里。一锅热腾腾的开水已经在等着它们了。最大的几个圆成为“落汤钱”,是拿来祭祖的,一个个肥肥胖胖的,很可爱。“探完了汤”之后,将它们捞起来,装入另一个锅,边煮边加入白糖,白芝麻和粉红色的爆米。之后就可以装入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碗了。大家肯定等不及他们的劳动成果了,纷纷抢着碗围坐在一起吃起来,小孩子最占便宜了。不一会儿,所有的“甜圆”都被吃个精光,连汤汁都一滴不剩。只有那几个有福气的“落汤钱”还稳端端地屹立在那里。它们先要在冬节里给祖先“吃个饱”,但最终的归宿还是那些子孙们。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大饱口福”啊!
如今冬节里潮州城内到处都有大摊小摊的买“圆”店,我们不需要自己做就能吃到“圆”了。可是当年的那些老老少少团聚在搓“圆”吃“圆”的时光还残留在老一辈的心中。像北方人团聚包饺子吃饺子守岁一样,我们这边过小年做“圆”吃“圆”像是在“守小岁”,其实就是一段团聚的时光和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