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数学评课稿(精选2篇)
圆的认识数学评课稿篇1
“圆的认识”一直是老师们研究的典型课例,本次优质课又是这一内容教学的比拼,又一次领略到了老师们的智慧,感触颇深。
一、组织教学应该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完全可以看课本自学,何需老师花时间“表演”。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一回、体验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数学知识,并从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努力实现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上课的四位老师都用到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骑车、寻找宝物”等基本活动,给学生视觉和触觉上的充分体验。
二、寻宝活动是让学生理解“圆,一中同长”的很好的学习活动。
“寻宝”是同学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只要“寻宝图上的提示语”设计用圆的特征,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基本活动结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师的“寻宝活动”设计首尾呼应,让学生通过“寻宝”很深切地领悟了圆“一中同长”的特征。
三、抓住学习线索,重点突出、学习全面。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要认识很多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要想在一节课时间里清晰透彻地让学生掌握,需要老师有精当的.教学设计,才能是同学们轻松地学会。因此,老师备课必须“深入”,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使学生轻松地展开学习,称之为“浅出”。圆的各部分名称虽然也有出处,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不必安排时间进行探究,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须安排探究时间,所以,认识各部分名称只要求认识,教师就可以以安排学生探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和关系”为主线,组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今天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老师心中定下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此时,学生的学习感受是“浅”,他们只要完成一个任务,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深”,他们学会了很多。
圆的认识数学评课稿篇2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为了突破“圆的画法”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先示范画圆,引起学生注意观察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尝试画圆后,再引导归纳画圆的步骤,从而掌握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每一单项的“练一练”和拓展应用,达到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特别是解决新课伊始提出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数学问题。学生能从半径的特征上去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问题,既统领了全课,又加深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做到了开课是数学问题生活化,课末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四、利用电教手段,改变呈现方式
本课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用计算机呈现教学材料,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集中,化动为静,打破了常规手段的局限性,显示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无可争辩的优势。如创设情境时的三辆车,为了建立圆的表象演示一条曲线围成圆的过程,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的动态展示,以及练习设计的动画显示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手段现代化的乐趣和魅力,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