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优秀作文

阳关雪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3-11-22 手机浏览

阳关雪读后感篇1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想必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这部散文集也确实汇聚了他很大的心血,这部散文集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余秋雨亲身的游历之作。当然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类似于游记的散文给我们描述了中国壮美的河川大山,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而是向我们揭示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余先生在每游过一个胜地之后都会向我们展现那里不为人知的一面,并以犀利的笔触,客观的评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读过《文化苦旅》之后,发现自己喜欢的文章有很多,《阳关雪》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写的十分的洒脱,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抒发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景仰和慨叹之情。王维的《渭城曲》描写的就是阳关的情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是这首诗激起了余秋雨去寻找阳关遗址的热情。

他在出发之前,向住在阳关附近的老人仔细询问过。但老人给他的答复只是那个地方没什么好看的、也很难找,平时是很少有人去的,只是一些文人会辛辛苦苦的到那里去缅怀一下古迹。而且现在又在下雪,去那里是很受苦的。可余秋雨还是义无反顾地钻进雪里,冲着阳关的方向走去。老人是不可能体会到余先生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对圣地的崇拜之情的,所以老人的劝阻也不能单纯的说成今人对古人的漠然,只是他与余先生所处的精神境界不同罢了。当然,余先生去那里不单单是寻找一下王维当年送别友人的足迹,他还要把自己的感情用笔墨的形式记录下来,创造出一种与古人不同的意境。

来到阳关旧址,他完全被那种壮阔、雄浑的景象所触动,写下了“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这样的描写给人无限的遐想,也唤起人们对阳关的向往。阳关的天气也是变化无常,不一会儿雪就停了,天阳也出来了,更广阔的画面呈现在余先生的眼前,经过一番察看,他认定阳关这里曾经是个古战场。不知有多少士兵在这里奋力厮杀,倒在血泊中,他们没有在历史上哪怕留下一个名字,但他们的坟冢将会作为历史的驻脚永远不会磨灭。

他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前行,脑中不知不觉的就浮现出了外国作家艾略特的《荒原》,这片现在荒芜的土地,曾经就是几个国家的边疆要塞,重要关隘,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记录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事情,“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但却都随着一阵阵烟尘渐渐远去。余先生以一个20世纪文人的情怀在缅怀这片土地。他继续走着,终于看到了刻有“阳关古址”的石碑,今日的.阳关已是面目全非了,只剩下一个破旧的烽火台,和几座坍塌的城墙,他登上这片土地的制高点,感受着西北风的浩荡与凛冽。此时他又想起了王维,开始了他的深刻思考。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并不受到当权者的重视,就连王维那样诗画一绝的人,也只是在宫廷里被当作“玩物”来消遣,并不会得到重用。中国的文化在唐朝时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但这种高潮并没有延续下去,而是渐渐地衰落,像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人物也是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度过余生的。中国的帝王并不懂的保护文化,让它长久的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是在不断的压抑那些才情万丈的文人墨客,使他们成为了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反观欧洲的文艺复兴不知要比唐朝晚了多少年,但他们的文化得到了重视,得到了发扬光大,以至于比中国落后几千年的欧洲文明现在发展的光辉灿烂,艺术之都、文化之都,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荣耀,早已被欧洲夺去。

余先生在这里抒发的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失望之情,中国的艺术家们要比外国的艺术家们悲惨很多,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被重视过。即使是盛唐时期的艺术家们,境遇也没有很大的改观。难道当权者不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吗?余秋雨在这里只能是流露出一种叹然的心情,“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的确,阳关的坍弛,不仅是城墙堡垒的坍弛,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垮坍。

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有王维那么温厚的语句来描写阳关了,有的只是一些文人笔下对它唏嘘感慨的描写。阳关的雪逐渐迷离了人们的视线,雪虽然会停,可是恐怕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阳关了。余先生最后以这句“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结尾,已是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心情。

这篇文章确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不仅会品读到历史的沧桑,也会理解到古迹背后那些不为人知一面,读过之后定会从中汲取到充足的养分。

阳关雪读后感篇2

今天又一次捧过《余秋雨文集》,说真的,我不太喜欢他,觉得他有些鄙俗,但现再在再拿来看,心中竟不免有些敬畏之情,那大概是两年前,第一次拿到同学复印的《文化苦旅》,我第一次知道有一位叫余秋雨的作家,名字是这样的诗意,大概是我拿错了吧,第一篇便是《阳关雪》,现在拿到闲阅,不免竟有些焦渴。

从这篇文章里,看不到繁华的影子的,有的只是塞外大漠,荒凉,凄清,雪还在下着,我竟也无意之间传出一股子凉意,余先生追随着王维的足迹,追寻阳光,我亦追随其脚步,走进向一片理想中的乐土,烈风吹过沙漠,天穹依旧是那样的令人振憾,远处似乎相接,却又若隐若离,浑然天成,孤独久了,远处升起向缕炊烟,心中竟不免喜悦,我竟也物喜己悲,反倒有些凉了。

读过这篇文章,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些不同的感受吧,真正的阳光,不在甘肃,也不在《谓城曲》中,而在每一个华夏人心中,这是个永恒的坐标,从千年前壮士洒血的奋战场,再到文人墨客留恋的地方,更多的只是悲冷,黄沙万里,胸怀壮志,被戌千里,大概只是这大漠才是文人的真正乐土吧!而他们又再抱怨什么?

“王维实在太温厚”我倒十分赞同余先生这句话了,也难怪,在如此浑雄万里,凌厉风行的阳关大漠里,他的诗,如同他的人,如此温顺,让人实在看不出作者是何用意,有的,只是一句轻描淡写,少的竟有些厌恶,但谁又能了解作者那时的心境呢?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不管换作谁,一定会毫不推托,一饮而尽的。

文章内在,这是作家的主旨,这也灵魂所在,否则是不可求的,我读出的是一种对文人的悲衷,长安的宫殿,只为其开了一个小门,允许他以悲微的身份进入,中国的文人,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执的劝阻的,一切还是那样平静,因为那只属于庸人,他们没有把固执的笑输进历史的灵魂里,他们任由自己,没有羁绊与束缚,有的`只是叹息。

“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凉”。

阳关最终接受了一切人,虽已坍驰,但他坍驰在伟大灵魂的骨子里,虽终成废墟,身后沙坟,身前寒峰,却依旧壮美,的却,阴晴圆缺又怎不愁人呢?

这里是不能没有胡羌与箫声的,即使土墩,也受不了这么多叹息的吹拂,羌声总能使人平横,与这个自然浑然天成,西北浩荡千里,却容不下这样多的文人,而他们也终于消失在边地朔风之中……

苦难中的高贵,这是对文人的最高赞叹,不过我似乎觉得海子的话更合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至此,心中终得一丝慰籍,但阳关依旧悲凉,不免黯然神伤,终停笔。

阳关雪读后感篇3

天晴,风停,阳光普照。王维《渭城曲》透射着唐人豪迈的风范。没有洒酒长叹,没有恋恋不舍,平静而充满自信。

然而在余秋雨的笔下,阳关的风雪越见凄迷。那是边关月下的霜华,那是胡羌萧笛的韵乐。

山高而皇帝远,长安的宫殿里永远望不及阳关雪里孤单的背影。谪官逐臣的懊丧与哀怨化浓了这土墩,化深了这阳关雪。文人,是有的,温醇的诗永不褪色,永不漫漶。

土墩坍了大半,只见层层泥沙,层层苇草,除了文人墨迹,缭绕着的是二十五史沉淀下的.军号。远古战场的硝烟远走了,化成远方的山脊没有踪迹,直伸边际。

在这天地中行走,侏儒成了巨人,巨人也变成侏儒。秋雨描述,令我无限地联想,始终无法看清历史的面孔。

坟堆里,掩埋着无名的将士,然而他们还算幸运,毕竟这里并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湮没。这里并不单纯,它的篇章还算光彩。

远树,流水,沙堆,这里便是阳关。如此地荒凉而无奈。

诗人地心在焦渴,秋雨在焦渴,我的心在焦渴。我不忍听闻将士们心头的哀音,不忍瞭望明珠玉盘;我怕触及嫦娥内心冰峰千年的寻觅,更怕回望黄昏下的青冢。

回来吧!阳关的雪无尽,秋雨的旅程无尽,我的心无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是否知道,阳关的雪,为谁飘扬!

阳关雪读后感篇4

寂静的夜里,万物都睡去了,告别了白日的喧闹与繁华,心归于平静,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读着阳关雪,我被深深打动。

我不曾到过阳关,只是在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携着少年的忧伤和孤独,奔赴敦煌,在漫天飞舞的风沙里,感受了几许流浪的疲惫与悲凉,我不曾体会它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小时候,从课本上读这首诗只觉得阳关很远,脑海里出现的是肆虐的风沙,和将要远去的朋友,牵着马离去的孤独的背影,离别的不忍,只好劝朋友再喝一杯酒,阳关迢迢再无故人。

今夜,读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飞雪的茫茫大漠里艰难行进奔赴阳关,在他身上背负的是一个中华儿女厚重的历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层叠的树影,树下流水不断,不远的.山峰上呈现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阳关了!

自古屯扎兵马之处,必是具备此条件的,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走进,视野里坍塌的烽火台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风里佝偻着身子,悲壮地见证着当年历史古战场的惨烈。余秋雨先生所观看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阳关,一个响亮着战争号叫和将士呐喊的历史呼声的阳关。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流放地。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这儿有着无数不屈的灵魂,却在凄冷的风中孤独地哀吟,历史留给了他们的是什么?是淡漠,是无情,是遗忘!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

阳关雪读后感篇5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是这道阳关,隔离了友谊,分别了亲人,而常被寄托无尽的思念、眷依。

阳关在古人笔墨下无限温柔宁静、深入人心,却从未发现是暗藏如此波涛汹涌,当作者余秋雨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灵去探索历史深深埋藏的那一页,不会想到恬润的阳光雪竟如此的寒风凛冽,古战场上毫无一点绿色的印迹,不见一丝生命的划痕,冬雪裹着黄沙,劲风埋藏了生灵,那些苍白的尸骸遗骨惊骇地祼露在永远阴沉的天地之中,随烟尘翻滚在荒漠,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这里,好似凭空出现的土墩、沙地镌刻了它的过往,石碑上的“阳关古址”是它唯一的身份。

的确,中世纪有这么一族人,他们早已恬然随和,他们没有深极人心的叹息,没有无奈尖锐的愤恨,他们有的只是宁静、无懈可击的'微笑,他们的心底,自信的力量感染他们豁达,塑就宽容的心胸,那样的微笑,值得21世纪的我们细细体会,不再埋怨,不作痴想,学会坚强。

谁说文人都尖锐地看待社会?我不同意,他们与众不同但不代表他们小家子气,他们看透了人生只是用另一种角度说明命运绵长悠远,而不被理解,只不过现实给文人留下的道路太窄、太可悲,“羌笛”消散,“春风”不再,只留下几块碑来为世人想象曾经的刀光剑影。

阳关雪读后感篇6

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那么深奥的文化,就这么被深深地掩埋?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叹大诗人王维的唐人风范,在这凄惨之地,竟缠绵淡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境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历史“吹拂”下,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无人与他做伴,惟独那几个土墩。“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余秋雨先生无奈地叹息。阳关不再是阳关,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华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又倒在历史长河的大雪中。阿房宫被毁了;圆明园被一把火烧了;莫高窟里的“东西”被运走了一车又一车……换来的是恶魔铁蹄,是战火,是绝望。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但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我们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动乾坤的华夏!谁知道中华文化废墟还长眠着,它在等待我们把大雪抹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尽”的不是“一杯酒”,是对中华文化的爱与悲怜,“无”的不再是“故人”,而是这千年文明。文化不仅是简单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国是什么的标志。

文化的阳关寂寞着。劲刮着刺骨的北风,飞扬着漫天的狂沙,飘摇着枯涩的芦苇,还有那几个土堆孤寂地哀吟。余秋雨先生漫步长叹,继续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阳关大雪又呼啸而立,文化的哭泣开始萦耳。这是谁在哭泣?也许是文化废墟,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的人,更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后,又来悲怜文化的人。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化,留存于世的不要只是静静的兵马俑,蜿蜒的长城与几个石窟,它应该是不计其数,可千万不要被大雪所掩埋呀!我们的中华文化,快醒一醒吧……

阳关雪读后感篇7

闲暇时间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在这物欲横流、焦躁不安的大社会里,读一本好书静中求定,给心灵来一次洗礼,给心情来一份平静,给人生来一份思考。《文化苦旅》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爱余秋雨,爱极了他的《文化苦旅》,爱极了他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抒发自我情感,爱极了他用文字带领我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绝对身临其境,你知道,对于我这个爱旅游的人来说是多棒的礼物,还有那美得无可挑剔的文字,连标点符号都是另类的美景。

书打开,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人,他就像是我的导游。渐渐,我情不自禁的加入到了旅行的队伍,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天南地北、天高海阔……导游的影子,摸不着,看不到,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莫高窟,这个让人既怜爱又惋惜的地方。这里的雕塑用现在的词来形容“会呼吸的壁石”再合适不过了,它都有脉搏和呼吸,带着少女般的腼腆和娇嗔。“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如此生气,如此鲜活,又如此惋惜,如此让人揪心。恨透了那个中国历史的罪人,那个无知愚昧的王圆箓,那个让中国文化损坏、流失的历史罪人,他可知道他的行为让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来到了阳关,这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圣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成为大家神往的地方,无需任何修饰、任何夸大,这就是文字的.独特魅力。它能到你心坎,带你到未知的地方还让你沉浸其中。在我看来不管是滴官逐臣、废墟还是荒原,纵使痕迹消散,也钟是文化长流中靓丽的风景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谈也永不会相忘于江湖。其实人生何尝不就是一道道废墟组成,人这一生不都是由昨天的废墟累积而成的,没有昨天哪来的今天、明天?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实实在在的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他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像极了我们的母亲,包容,低调,无私奉献,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都江堰就是母亲的化身,因为有个都江堰,才有了千里平川,才有了天府之国。都江堰之于母亲再合适不过了。

如此多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灵魂震撼、精神洗礼、心灵升华,在心底荡漾开来。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中国文化坚实的脚步声在跋涉、在旅行……

阳关雪读后感篇8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是这道阳关,隔离了友谊,分别了亲人,而常被寄托无尽的思念、眷依。

阳关在古人笔墨下无限温柔宁静、深入人心,却从未发现是暗藏如此波涛汹涌,当作者余秋雨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灵去探索历史深深埋藏的那一页,不会想到恬润的阳光雪竟如此的寒风凛冽,古战场上毫无一点绿色的印迹,不见一丝生命的划痕,冬雪裹着黄沙,劲风埋藏了生灵,那些苍白的尸骸遗骨惊骇地祼露在永远阴沉的天地之中,随烟尘翻滚在荒漠,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这里,好似凭空出现的土墩、沙地镌刻了它的过往,石碑上的“阳关古址”是它唯一的身份。

的`确,中世纪有这么一族人,他们早已恬然随和,他们没有深极人心的叹息,没有无奈尖锐的愤恨,他们有的只是宁静、无懈可击的微笑,他们的心底,自信的力量感染他们豁达,塑就宽容的心胸,那样的微笑,值得21世纪的我们细细体会,不再埋怨,不作痴想,学会坚强。

谁说文人都尖锐地看待社会?我不同意,他们与众不同但不代表他们小家子气,他们看透了人生只是用另一种角度说明命运绵长悠远,而不被理解,只不过现实给文人留下的道路太窄、太可悲,“羌笛”消散,“春风”不再,只留下几块碑来为世人想象曾经的刀光剑影。

阳关雪读后感篇9

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很少。读完《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下,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

阳关不反复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

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阳关雪读后感篇10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到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点疑问。

首先,散写作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当然也有一些叙事性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散写作《朝花夕拾》里面就重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琐事。但是这些散文类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当看到一本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时,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类型的游记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

最后,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知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我慢慢的导语了这本散写作。《文化苦旅》这本散写作中在我导语过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风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绘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到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其中最让我喜爱的就是,作者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处此地当时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峡》中写到了流浪江湖的李白;在《阳关雪》中写到了送别故人的王维;在《柳侯祠》中写到了遭到贬谪的柳宗元等等。这些类似的篇目中我不仅导语到了青山秀水的壮丽,更读到了古人的心境与情怀。此时才了解了文化的传承对古迹的首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