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文学著作。而我最钟爱的一本文学作品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而编写的七十三需的三国故事。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振奋人心。起初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关羽关云长,相信大家对此人并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将之首,义绝关羽。书中有关他的故事情节描绘的也是有声有色,就拿温酒斩华雄来说。十八路诸侯无一人敢战华雄,这时关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战,曹操为其壮酒送行,关于说:“回来再喝也不迟!”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头进了帐。一摸酒壶还是温热的,曹操大赞关羽的武艺高强。
还有一件家喻户晓的事件,那就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兄长还在人世,义无反顾地带着嫂夫人离曹。一路上遇到曹军将领的百般阻挠,然而关羽越战越勇杀将了过去。最后曹操下令让关羽与其兄相聚,这才免了伤亡与其兄弟相会。从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关羽义绝冲天。然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关羽变得自傲自大以至于失了荆州,身首异处,一代武圣如此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位传奇人物的出场让我逐渐的喜爱上了他,他就是诸葛亮。刘备三兄弟三次恭请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被其诚意所打动,从此为刘氏江山奔走效劳。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实在太多了,咱们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说起,那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相关情节。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从此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建立功不可没。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后又出师北伐,对内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汉出现了兴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诸葛亮的离世使蜀国元气大伤,蜀主无能,使蜀国走上了下坡路。
《三国演义》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当时军阀混战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也是我钟爱《三国演义》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人物纷繁,战役不断,引人入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更是家喻户晓,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七擒孟获。
建新三年孟获率数十万军队侵略蜀军。诸葛亮亲率五十五万大军迎敌,将敌方主帅七擒七纵,让对方主帅输得心服口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擒了王,却不杀王,反而将他放了,岂非徒耗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孟获很得当地人心,因此,收服孟获也就相当于收服了那块地的民心。文中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也就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说:“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服堪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而且,孟获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他雄踞边境,更是因为如果南方不安定,以后怎么北伐谋取天下。
可是,在地形胜于蜀军,军队总人数不少于蜀军,军队战斗力不亚于蜀军的情况下,孟获为何又屡屡兵败,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之中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几点原因:
一轻敌自负。在书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记载:“人每说诸葛亮善能用兵;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还未开始正式交锋,便如此轻敌,诸葛亮名声远扬,如此布阵,孟获也不思考是否有诈,而是直截了当做出了错误判断。此时孟获在寨中,终日饮酒取乐,不理军务,谓众酋长曰:“吾若与诸葛亮对敌,必中奸计。今靠此泸水之险,深沟高垒以待之……”刚刚被诸葛亮放出来,就放此豪言,而让他自信的理由仅仅是一条河流。不仅如此,孟获在被活捉时总是会说一些类似:“此非汝之能也……”,又或是:“此乃弟贪口腹之故……”等等话语,来表明他的被俘只是运气不佳,如此轻敌,怎能不败?
二无识人之才,乏精细之谋。在第三次与诸葛亮的较量中,他试图派弟弟孟优诈降,以达到里应外合的效果,打败诸葛亮。但是,这计谋实在是乏善可陈。一直顽强的孟获突然投降,诸葛亮根本不会相信,况且还不是本人亲自来,而是派弟弟来。光是这诚意就令人怀疑。不仅如此,孟优还是一个贪吃的人,被诸葛亮灌得大醉,别说里应外合了,就连睁开眼都是件难事。最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诸葛亮活捉。
三冒失挺进,不吸取教训。在第一次,第六次,第七次的.较量中,都被诸葛亮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尤其是第七次,依靠着藤甲军,让蜀军难以抵抗。虽不是胜券在握,但也有不少的优势,却还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让藤甲军冲入了峡谷,使藤甲军全军覆没。
四丧失信心,部下骚动。在不断的失败中,孟获的部下渐渐地对胜利不抱有希望,反而被诸葛亮的睿智、包容和自信所折服,认为孟获必输无疑,连自己也人头不保。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孟获拱手交给了诸葛亮。
也许,诸葛亮正是看透了孟获的这些缺点,才使得他如此自信,将孟获七擒七纵。
从诸葛亮身上,我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从孟获身上,我学到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宠信宦官,贪图享乐,导致朝廷日益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们衣食无着,纷纷起兵造反。之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打下来了江山,和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最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打败了蜀国和吴国,并且建立了西晋王朝,告诉了我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故事是:周瑜火烧赤壁、诸葛亮草船借箭、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主要讲的是: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仗,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借刀杀人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于是二更天,便起床借着烛光来偷看周瑜的书信,看见有一封写着“蔡瑁、张允上”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过了一会儿,曹操才反应过来,懊悔不已。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终于获得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的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初次读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的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净英雄”,有那一个个人物在历史的竹简中飘香,他们遭后世谈笑,后人景仰。三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故事,引伶人起舞,骚客放歌。其中,我们可以看见吕布的英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我们可以看见刘备的仁义,实则假仁假义;我们可以看见关羽的忠义,华容道纵曹操;我们可以看见貂蝉的倾世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仿佛看见刀光剑影下的横尸遍野,炮火强弩中的折戟沉沙。那一幕幕如胶卷般放映。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看见那个时代的`面貌;它也可以作为一杯香茗,香飘万里惹游人。我读《三国演义》,情感激荡,有时悲,有时喜,有时惊,有时谙。那说不完的历史,聊不尽的文化,让我在梦里与曹植诗文唱和,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与赵子龙一决高下。
我读《三国演义》有几个体会:
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汉朝至汉高祖打下江山已有几百年,那时是“分久必合”,民生安泰,国富兵强,一片欣欣向荣。谈不上极盛,但也没有什么战乱,人民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好不痛快。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考生熟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求功名勤努力,思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武将练兵磨马,有了很好的国防事务。
但是到汉献帝时,汉朝气数已尽,经十常侍之乱,更是雪上加霜。汉献帝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董卓称自己为尚父;曹操窃国不留贼名;曹丕捅破了窗户纸,进而自称为王,改朝换代;最后汉献帝自杀,泱泱大国“合久必分”。
二《三国演义》是智力的比拼
兵不厌诈。各国斗智斗勇,那天马行空的计谋让人荡气回肠。
曹军挑战孙刘联盟,要越过茫茫海域,可是曹军只擅长陆战,不熟悉水战,更不幸的是,曹操中离间计错斩水师统领蔡瑁,接受了部下想当然的计谋:把船只连起来,如同陆地般宽阔,这样岂不是成了陆地?这个消息传到孙刘联盟那里,周瑜与诸葛亮喜上眉梢,两人同时猜中它的要害:火。结果,借着东风,让那片领域成为了一片火海,啼哭声,惨叫声,声声入耳,风中飘散着焚木的味道。“火烧赤壁”让智者指点江山,写激扬文字。
《三国演义》中计谋很多,“空城计”吓退浩浩司马大军;陆逊火攻,挫败在山上扎营的刘备士兵;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
三明主难求
军师们足智多谋,但是难求明主。袁绍错怪许攸,至许攸投曹,许攸告知袁军粮草所在,这是交战中的转折点;吕布不爱惜将士,致将士叛乱,陈宫被俘。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三国演义》给予后人无尽的财富。
让我们翻开手中书卷,品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6
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靠贤臣帮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难觅,所以曹操“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也不在乎。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身边的谋臣不胜枚举,曾经得罪过他的,他也不计前嫌。
还有曹操的乐观、豁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战败后,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没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也学过他的好几首诗,我都很喜欢。
再说另外一个人,此人身长八尺,头戴纶巾,面如冠玉,手执鹅毛羽扇,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人——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刘备死后,为了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袢,他因过度劳累而死。
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担惊受怕的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空城计里的细节。在城墙上,木案上清烟萦绕,香烛静静的燃着,轻轻摇羽扇显得自信从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虚汗的脸,额头的隐隐汗珠,城门口挥舞着扫帚军士的荒乱,他司马懿也没注意到,如果换作曹操,诸葛亮这次就难光一劫。
因为诸葛亮帮助刘备横插一手,中原大地才会征战多年,民不聊生,他们可否顾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个不好的下场。如果他帮助有实力的一方统一天下,那就会国泰民安。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7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生动地记录了那时蜀、魏、吴三个大国之间的斗争。
这本书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更是脍炙人口。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真是很妙。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批古判今。《三国演义》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又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给予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增长见识。它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让我们大开眼界,更好的'了解历史。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军事斗争以及社会矛盾。书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死于宝鸡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机智,勇敢,忠诚。他帮助刘备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诸葛亮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往往使人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也是波澜起伏,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可见作者多么“偏心”于诸葛亮。
读完《三国演义》,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热血沸腾。它让我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也让我观摩了各种大战。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8
《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古代名著,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令人流连忘返:战争的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兵器相击的鸣响;人与人的对话充满了无限的情意……就是在这样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称赞的经典名著,我寻找到了许多……
割须代首
曹操有次带兵路过麦田,让兵管好马,不能踩踏麦田,违者砍头。可是,曹操自己的马在走的时候,一只斑鸠飞过,收了惊吓,踩到了麦田。曹操立即要人用军法处置自己的踩踏之罪。众人大惊:没有这个将领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头发代替自己的头割了下来。
其实,曹操用头发代替头的方法是一种象征而已。因为头发会长出来,可是头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来是以身作则,实质是逍遥法外。就像现在某些犯罪的人,他们自首,交出赃款,去除权利,甚至消除党籍,就可以减轻很多罪行了,难道不是和“割须代首”同种性质的吗?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总是“割须代首”的人,那种人不能让人信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在刘备身边当谋士,曹操想拉拢徐庶,知道他是一个孝子,找到了他的母亲,仿冒徐母的字迹写了信,让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更好的谋士。徐母知道了这件事,自杀了。徐庶在曹操这里一生都没有为曹操做什么。
看起来,徐庶想做到忠孝两全,但是其实是误人误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亲自杀。曹操手下除了徐庶还有其他谋士,徐庶的一言不发却使他的才华被自己埋没了。就像现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满足自己的`工作,就以为自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埋没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乐业,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携民渡江
新野之战后,刘备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刘备在弃城逃跑之际,说:“现在这城已经撑不住了,愿意追随我的和我一起过江。”全城人都带着老老小小来了。刘备奔向江陵,众将叫刘备弃下百姓,因为百姓耽误了时间,刘备不肯。在当阳,曹操追到,刘备抵敌不住,独自逃走。
这段故事后人觉得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在真正的危机袭来的时候,独自逃跑。那么“携民渡江”应为“挟民渡江”,爱民实为害民。现在,一些官员要处理城市污水,让市民捐款,市民觉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们拿钱去挥霍,正事从不做。这也是“携民渡江”。所以,我们遇事不要意气行事,要用理性来看到事情的本质。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古代的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很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能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