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1
记得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时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极旧的初中语文课本摆在桌上,便不禁翻开,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怀念》。读完后,不受控制得哭了出来。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史铁生,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什么是生与死的思考。单觉得,一儿子失去了母亲,一母亲诀别了儿子,是多么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怜,还摇轮椅生活呢。也许那时的哭就是怜悯吧,我没体会到生命,也没体会到死亡。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很是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需要冷静地思考,哭的情绪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现在,我猜应该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珍贵、无私、包容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冷。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2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的人罢了。然而当我读了《我与地坛》,感受到他的心灵深处最朴实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一个伟大的灵魂是非常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的,正如史铁生。他说:“如果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的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难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的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的,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经说:“他不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的`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的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他宁静的思考生与死的含义,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丰满的思想。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朋友依靠的港湾和心灵的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了别人的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的确,他把命运交给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了死的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的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了。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的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的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的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的“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感觉自己很有福,因为我听过史铁生,读过史铁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抢救他的医生,当他去世时,我一定会安详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的女儿所说:“铁生叔叔累了,应让他休息。”
一生短暂易逝,人只有这一生,不能被苦难,嘲讽打败。无论是何种困难,都应想想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做人应有一颗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众生,在人生的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轮椅上的铁生正对着我们笑呢!但他已经死了,他没有死!他永远都不会死,铁一样地活着!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3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是作者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
作者青年时丧失了双腿,天天在园中寻求慰藉。却没有想过,那个在背后默默付出一切的人。每次在事情发生后,我们都会明白过来自己在哪里做的不好,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就像作者,即使小说获奖了,又能怎样呢?那个最疼爱他,最希望他好的母亲已经病逝了,她为作者付出了许多,却无力享受。况且作者在拥有母亲的时候还不懂得珍惜,只知道对发脾气,摔家里的东西。母亲对“我”的关心“我”却只当做儿戏,不予重视,殊不知,这关心的背后是一个母亲对“我”的`殷殷期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对父母的劝诫左耳进右耳出,不当回事。这可是一个当父母的对孩子的期望呀!就这样被我们忽视。有多少人,对父母发过脾气,在父母的面前大呼小叫!又有多少人在父母面前不尊敬长辈!
醒悟吧!做为孩子的我们,应当做一个孝顺、懂事的人,而不是没礼貌,不学无术的逆子。现在醒悟还来得及,好好爱你们的父母吧!不要让他们对你失望。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4
引:刘老师推荐我读《我与地坛》。我很幸运地在世界读书日未到之时,很纯净地读完,一遍又一遍。他说,告别最亲的人,是人生一关。经历这个过程,人才真正长大。不破生死观,人生很痛苦。于是,一边修复,一边安之若素。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一种空间,让自己与心灵对话,隐喻着不羁的灵魂与向死而生的觉醒。这样的散文,很魔性地在某个时刻抓住你,洋葱一般剥开你的心。生活中的'灰,让心荒芜;人生中的善,又让心不曾衰败。
人在疼痛的时候,会生发很多呐喊或者尖叫,为的是缓解恐惧和感觉,让疼不那么疼。可是也有时,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来表达那种痛楚。疼痛,甚至是难于疼痛的,只有你又被疼痛刺痛,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疼痛,然后,不疼。想起妈妈对史老的喃喃自语:“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没头没脑的悲伤。你有多少贪恋母爱的回忆,她就曾有过多少胜于你难过的哀伤。追思无益。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沉浸的痛苦,是最痛最苦的哀伤。强化着苦和痛,找不到灵魂行走的方式。更迭的记忆是忧伤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刺痛,又不断刺痛记忆,让忧伤在不断的放弃中修复、抚平和重生。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生经历中有一大部分称之为阅历的话,我想贯穿人经历的最认真的就是这句话。时间教学会人成长和沉积,也教会人取舍和选择,更教会人如何做一个认真的人。经常有人说:我们至少要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我却认真地跟同事说跟朋友说:读后感以后不要轻易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要求太高了。如果想说,就说,尽量少给别人惹麻烦。到了这个年纪,不再抬杠;若是到了花甲之年,不光这句话,我想很多话我都不敢说了。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了我牙牙学语,最终教会我恭默守静。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而已。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5
夕阳夕下,雁雀归巢,又是那座熟悉的古园,那被夕阳拉得长长的身影,他静默,无语,深邃的眼眸似将夕阳的脚步停驻……
生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忙碌的,当然也是粗疏和浮泛的,而我们常因此获得幸福感。
但对于“他”——史铁生来说,生命是个苦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超越苦难的过程。
初识史铁生是在中学课本中,同是《我与地坛》,只不过仅仅是一个选段,那时的我对他的印象只是一个文章写得好的残疾人罢了,殊不知他那崇高的人格和对生命的感悟。而今我有幸再次拜读这位伟人的文章,内心不觉被一股洪流般的力量惊醒,放眼人生,感悟生命。
十二岁,正是浪漫的青春时代,正是做梦的季节,用他的话说,正是最狂妄的年龄,而他却忽地残疾了双腿。他无奈,他徘徊。放眼人生未走过的路,他沉沦,而这时地坛却成了他唯一放飞思绪的地方,也是他涅槃重生的熔炉。
双腿残疾,无助的他只能将自己仅存的一点生活的勇气献给了这座园子,他见证太阳升起,目送夕阳西下,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以弥补内心对现实的胆怯。但是他并不是庸庸碌碌,他思考人生,思虑生活,不仅为他自己的下半生,更因为他并未放下希望。
在这座园子里他见证了太多,思考了太多,既有夜幕间散步的夫妇,陪伴他爱唱歌的小伙子,当然也有曾经让他一见倾心气质不凡的中年女工程师,还有一对天真无邪的兄妹。但是岁月流逝,当陪他唱歌的小伙子离去,中年女工程师逃出他的视线,他看到了世事的变化;当他看到多年前曾经捡“小灯笼”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园游玩,遭到几个人的戏耍,只因她是一个智障少女时,他看到了漂亮和智障并存对一个人的伤害,看到了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冷酷。他反观自己庆幸自己并不是精神上的残疾,因为对于他来说广阔辽远的精神世界才是自己真正的乐土。他看到了社会中的弱者(也包括自己)并没有被时光抛弃,他曾经抱怨上帝,为什么将苦难带到人间,为什么不将残疾彻底消除。但是他看透了——一个没有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肥力的沙漠。他终于认为上帝是对的,差别永远是要有的,人类的全部曲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最终,他接受了苦难,选择了写作,用笔书写自己的内心,用心诠释生命的真谛。
残疾使他涅槃,地坛正是他的跳板,恰是如此,他审视世界,审视自我,思索死亡与生命,他用自己的经历来感悟生命,不只是他的生命还有在地坛古园中来来去去的.更多的生命。
在他的文章中我读到了生命,读懂了生命,更主要的是他对待生命的那份纯真。生命是延续的,正如他在文中所说:“那一天,我将沉默地走下山去,拄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涯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他对死亡的诠释正如朝阳,终有光照大地。
对于我们,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需要的正是那份自强不息,那份对待生命的纯真,不让时光白白流逝,不让自己的青春变为一个个的遗憾,享受生命中的欢乐也要去享受生命中的苦难,五味杂陈,又不失价值方能使生命绽放出最华丽的光彩。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6
早闻史铁生先生《我与地坛》一书,一直没能有机会看看,这个寒假通篇读完的,竟也只有这册书了。
先生文章中出现过多次地坛的描述,春夏秋冬,得意失落,好似地坛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想我是敬慕这种人的,在世间能找到这样一处静心的林子,能坦然道出:不再是我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样的.句子。
先生文风婉转静寂,带着通世的透彻。
其中有一句话我抄过很多很多遍。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的离开它,
我会怎样想念它,
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
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世人多爱倾诉相思之情,恨不得日日为此丢魂,夜夜为此洗面才算相思入骨。
哪怕有一夜没能午夜回魂,都好似感情不够浓烈。
然而真正浓郁深沉的思念,是道不明说不清,容不得半分矫情,做不到频频回首的。
原谅我才疏学浅,
我能想到这般描写思念不敢入梦的。
唯史铁生这句
和元稹的“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7
当我在读《我与地坛》时,它就像一块吸力强大的磁铁,把我所有的思绪,所有的精力都吸附了进去。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吸引,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沉溺。因为,从这本书中,我们会不断地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共11篇文章,围绕我与地坛,史铁生写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认识,写了他对母亲的忏悔和深切的怀念,写了他与地坛无法割舍的情感和缘分。
作者是不幸的,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他失去了双腿,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打击,他沉沦,他痛苦,他想到了死,而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地坛,他一连几个小时都在想关于生死的事情,而在与地坛相伴的十五年里,他认识到了亲情的可贵,母亲的伟大,也学会了正确地对待生死,和人存在的意义,终于,他重新焕发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完成了自我生命的救赎。
在《合欢树》一文中,他回忆了母亲如何领着自己到处寻医,即使医生下了断言,母亲也依旧不肯放弃,而母亲所做的一切,都在诠释着人世间最真挚而伟大的情感——“母爱”。合欢树是母亲种下的,母亲不在了,合欢树却年年开花,延续着爱,也延续着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读完这篇文章,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人世间,最弥足珍贵的情感,就是母爱。
还有一部散文名篇——《秋天的怀念》也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中讲述史铁生多次拒绝母亲外出看花的邀请,而母亲却几次三番地邀请,为的,就是让有病的儿子去散散心,减轻病痛带给他的折磨。可当史铁生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的时候,竟然是他和母亲的最后一次相见。史铁生用余下的人生认真思考和执行着母亲的遗愿——“好好活!”
读到这里,也让我不禁思考,在人生中,我们会经历许多风雨,但不管怎样,既然来到这世间,我们就要好好活。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蜂儿如同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喜欢这样生动细腻而又充满朝气的文字,这样的充满阳光和生命力的文字,完全不像一个身患重症的人写出来的.。
在地坛公园,史铁生花费几年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采访的时候,他总是爱笑,黑镜框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孩子般的狡猾。这是要有一颗多么阔达的心,才能不惧死亡,坦然面对。
“听凭偶然,没有道理可讲,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史铁生就是这样的英雄。
正是因为史铁生在地坛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才使他的文章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的,“史铁生的文章是可以放心地推荐给儿女的”。
我也把这本《我与地坛》散文集推荐给你,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对作者感兴趣,或者对他的故事感兴趣,不妨找来这本《我与地坛》,和我一起读一读吧!
我相信,当你读这本书时,你一定会珍惜当下自己这个普通的生活。我们没有作者的不幸,也没有作者坚强的灵魂,可我们只要珍惜当下,好好爱这个世界,就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8
春江月为侣,月影星相随;逆风花拂发,雪夜灯照还。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如小草般径自生长,我们常常想奋力奔跑于家人前方,直到唠叨声渐渐淡出耳畔为止。但当我们长大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一份长久无声的陪伴正温暖着岁月,带来最长情的告白。
史铁生在22岁那年失去双腿。随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年少轻狂的他发疯似的离开家,去地坛的园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完全不顾母亲的劝阻和安慰。这一切,在母亲去世后发生了改变,史铁生必须坚强地生活下去,他开始写作,开始回忆母亲的种种往事。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不敢问。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与我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段独处的时间。”苍老的母亲心里明白史铁生的不易,对于这个不幸的孩子,她能做的,只是默默地陪伴着他,在所有人都认为他的生命可能到此结束的时候默默地支持着他。我们都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的一块肉。”当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时,谁能想到,母亲内心的苦难是加倍的呢!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从她的身上,我能看到陪伴的力量,这力量,支撑着史铁生一生不断奋进,支撑他带着母亲的爱写出许多动人的文字。
史铁生还提到了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他说:“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事又翻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无言处最能默酿情浓,我在想,史铁生早出的背影一定总在母亲的'视线中拉长,那背影,定是一头连着他的轮椅,一头向着家的方向。不知道这位母亲究竟这样站了多少个春秋,也不知道这位母亲究竟这样盼望了儿子归家的脚步多久,当年的史铁生没有想过,他也后悔没有这样想过。史铁生十分感念母亲无声的陪伴,这陪伴在默然中铺就了成长的路,滋生绵长的依赖,那些有母亲陪伴的日子,成为了他心底最沉婉的暖意。
读完《我与地坛》,热泪盈眶的同时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阵阵暖意同样在我平静的心中泛起涟漪。我从小被姥姥带着长大,姥姥陪伴我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我的父母的总和。姥姥和文中的母亲一样,是一个开明的人,她会把陪伴倾注于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不强迫我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四五年级正是我内心个人意识萌发的时候,我开始厌倦姥姥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别忘了带红领巾,别忘了装上水杯!”,我开始不愿和姥姥一起出行,只是因为她走得太慢,年少轻狂的我认为,自己将要奔向的,是全世界。姥姥生前最喜欢赏花,每年春天她都会去城南的玉渊潭公园约上几个好姐妹看花,小小的我总是不和她一起去,不知道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拌了多少次嘴。今年春天,我又去玉渊潭看了花,可是姥姥,已经离我们而去整整三年了,我不由得想起一句歌词“城南花已开,愿君永长在。”现在我才意识到,姥姥对我意味着的,正是我苦苦追寻的全世界啊!
陪伴,或许是同奶奶一起缝制一件衣裳,或许是同妈妈一起聊聊家常,或许是同爸爸一起看看球赛,或许是一句祝福的话语,或许是一段耐心的倾听。我们在慢慢长大,他们在慢慢变老,也许他们期待的,只是我们的一份简单的陪伴。适逢新冠肺炎疫情宅家之际,抓紧时间和家人共度一段难得的时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就是我从《我与地坛》中悟出来的道理。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9
翻开书本,与作者一起忘却苦难,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嘴角笑意浮现……
他是我最近才认识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铁生,他终生近乎瘫痪,却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最震撼我心灵的,是他写的著作《我与地坛》。书中的他面对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惧,受到了沉重打击的他却顽强地屹立着,思绪还飘回了过去:儿时教堂里响亮清脆的钟声;年幼时与幼儿园的两位老师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灿烂的笑容……
在他还很小时生命便猛然对他开始了残酷的考验,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不断地对他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却也给了他独特的经历,与医院里的一位位病友的谈笑,在地坛公园的奇闻妙见,老家四合院内的那棵高大的合欢树……他在苦难中学会了以微笑去面对,在逆境中学会了用双眼去发现生活的乐趣。与死神共舞间,他渐渐释然,不再沉浸于消沉悲观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对。样一位身体残疾的.人都能笑看生活中的苦难,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平时里的我们,有的已经成为了小公主,小皇帝,成天依赖着父母使我们遇到困难就用“不”来回答,是永远不能在苦难中成长的。
史铁生的经历又将另一个人的影子带入了我的脑海之中——海伦·凯勒。这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女孩却在苦难的面前豪不屈服,奇迹般地学会了说话,又考入了普通人都梦寐以求的哈弗大学,又创作了大量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在黑暗中添上了闪光的一笔。
是啊,他们俩个都身残志坚,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为他们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尽头一定会有彩虹。史铁生在死亡威胁下仍保持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海伦凯勒在命运面前仍不屈不挠地做着斗争。是的,他们都会用笑来面对苦难!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篇10
《我与地坛》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考的的大书,虽然书本不厚,但其中所蕴含的哲思却令人惊叹。史铁生所经历的,是我们一般人从未经历过的,与他相比,我们少了一种在直刺心灵的痛苦后的静静沉思。但我们在尝试理解,尝试着去思考他的思考。
或许是由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史铁生似乎很是笃信命运这种东西。他相信人一生下来就有已经安排好的命运,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会想,当你个人相信他不可能抗争命运的时候,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以为尤其是对于史铁生这样身体可怜的人来说,生活一定是灰暗无光的,只能整日沉浸在痛苦中。然而我惊讶的发现,他虽然时常想到死亡,却始终坚持着走了过来。
我意识到一件事情。与命运抗争,不难;逃出命运的魔爪,也不难;真正难的,是接受你的命运。不满意,你可以抗争,可以拼命的反抗,反抗到死都可以,但是顺从很难。史铁生所做的,便是接受了他的命运,他在不断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中,真正意识到了他生命的方向:既然上帝告诉我,痛苦不能消失,人生已然如此,那我只好赋予他一点我自己的快乐。
他知道,既然上帝命令他活着,他就不应该自寻烦恼,而应该活得有意义。对我们来说,我们或许不会经历这样的人生,但我们却要了解一件事: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灵魂创造的意义。
长大之后,我时常怀念小学的语文课文,曾经一度以为,《落花生》是史铁生先生所作。直到前天,我才澄清了模糊的记忆。
20xx年,寒假,有人为我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集》,那时的我全身躁动与不安,没心思阅读更不会去懂。少年不经事,也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想要的美好未来会触手可摸。
时间是每个人人生课堂上最渊博的老师。我便喜欢上了史铁生这样的作家,反复的咀嚼《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抒情散文。
我与史铁生共同走进了地坛,它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地坛洗尽了铅华,显出朴质与简约。于是,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我想,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铁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生存,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作者,母亲是用爱包容着作者,“有过我和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依稀地记着许地山的《落花生》里的段落: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今天,我孤独一人站在地坛中,弯腰去拾起那些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