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1
读完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北京。全篇文章的文笔淡淡的,但如茉莉,清香中耐人寻味。
《城南旧事》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名叫英子的女孩在经历风风雨雨,先后认识了妞儿、秀贞、兰姨娘、德先叔、宋妈这几个人几件事后开始长大成人,成人后便开始回忆童年,并写下了《城南旧事》这本书。作者还在代序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它们的时侯,人物却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
英子的童年是纯洁的,如一块无瑕的翡翠。而我的童年则是甜蜜的,如蜂蜜一般甜美。记得在一个酷暑难耐的下午,我和哥哥一边手紧握着捉知了的竹竿,一边兴高采烈地跑到林间小路,耳边满是蝉鸣声,这里一声“知了知了”,那里又一声“知了知了”,把我和哥哥弄得团团转,不知所措。终于,我们在一棵虽然不高大却很茂盛的桃树上发现了一只知了,于是我们就慢慢地、轻手轻脚地走了过去,活像一个小偷儿,近了,近了,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拿竹竿一粘,粘住了!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看《城南旧事》这本书,心头总是漾起一丝丝温暖,因为在这个钢筋泥水的城市里,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了,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画面一幅画面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己。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2
《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的童年回忆,从冬天的骆驼队当引子开始回忆她的童年。小英子童年的惊心动魄,充满着奇妙和悲伤的经历,让我觉得有趣和亲切。
英子认识了“疯子”秀贞,跟她成为了朋友。慢慢英子知道了秀贞根本不是疯子,而是丈夫被婆婆强硬的逼回老家,女儿刚生下来就被自己的父母扔了以后被所有人误认为疯子的;英子发现她最好的朋友妞儿不是她父母亲生的,她居然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大雨中看着她们俩去赶火车,追不上一阵大哭以后就昏迷了。
生了一场大病后,英子搬家了;搬家以后,英子下了学在草堆里发现了一个男人,接下来的日子英子总去找那个男人听他讲故事,但在一天中午,英子看见那个男人被警察抓走了,因为他偷东西;后来,兰姨娘来了,她非常和气漂亮,引起了爸爸的'注意,但英子很巧妙地把兰姨娘和德先叔拉在了一起;跟英子很亲的宋妈因为儿子死了,女儿也被卖了,回了老家;随后爸爸也在她小学毕业那一天因病去世了。英子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城南旧事》是一本很感人的书。那一条条胡同交织在一起,风轻轻地吹着一棵粗大老柳树的柳枝,让它们碰到了已经破旧了的窗户。阳光洒在小小的跨院里,照着一簇挂着晶莹剔透露珠的紫罗兰。通过英子的悲欢离合,我体会到了人欢聚时的欣喜若狂,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掉下来的眼泪和互相长久的思念盼望。英子童年的短暂快乐与珍贵让我知道了家庭的意义: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城南旧事》把老北京城带到了读者们的眼前,让它鲜活了起来。离别把整本书连在了一起,让它带着淡淡的忧伤。就像它的主题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一本好的书会给你的心灵上一堂非同寻常的课。让你有一次灵魂的洗刷。所以我拿起了《城南旧事》……
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名叫英子的女孩在北京胡同生活时发生的一些事。
在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看海去”。其中英子的天真无暇,她那双童真的眼睛。那个大男孩对于弟弟深深的愧疚之心,都让我十分感慨,想,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恶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没有争名夺利,没有恶意的谎言的社会里,那该是有多么幸福啊!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妞儿让我清楚的`认识到那个年代的艰苦。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作者林海音细致又饶具魔力的文笔和她超逸的文字风格,她通过英子的双眼道尽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南城风光恰切的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之余,更为我们这些读者假设出一个清晰的时空背景。在整本书中还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我喜欢城南旧事,不单单因为这是一本故事,它也是梦幻的,在读它时仿若音乐,轻轻的扣动着人心。
我爱读书!读书能把无知的我领进知识的大门,它也让我有了想象的羽翼!读书更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女孩蜕变,成长!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4
读过《城南旧事》,其中描写骆驼的一小段话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发出“嗞嗞”的声音。磨着磨着,一些白泡泡就出来了,挂在骆驼的.嘴上,别有一番乐趣。
我从“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体会到,林海音对骆驼十分感兴趣,并且非常之喜爱,深深地被骆驼吸引住了;也让我看到了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小林海音看着骆驼,眼睛直直的,牙齿有节奏地磨着。
再来看看“大鼻孔里冒着热气”这半句,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如果她不喜欢骆驼,她会观察那么仔细吗?这就是林海音高明之处——一整段没用一个“爱”,却通过自己的动作和骆驼的动作表现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5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发出耀眼的光茫;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受益匪浅。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本这样的书,它使我懂得很多道理,这本书旧事《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她以一个孩子的心态来记录她得童年生活,在北京城南的一点一滴。
看完书后,古城的楼房、地上的落叶、各种老店的'招牌,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读着《城南旧事》,我似乎走进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北京城南度过的快乐时光。我见到了与英子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人物:妞儿、秀贞、在草丛里的小偷、兰姨娘、德先叔,以及与英子朝夕相处的宋妈和因病去世的父亲。这一切的人物,都与英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
当我读到英子和秀贞玩的时候,我真害怕秀贞会伤害英子。当英子知道妞儿是秀贞的女儿的时候,她不仅帮她们母女重逢,还把钻石表盒妈妈的金手镯送给她们当盘缠,让她们去找妞儿的父亲。此刻,我感到震惊,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竟懂得爱,懂得友谊,懂得给予。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英子的童年很快乐,很精彩,因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正因为她拥有着一颗纯真的心,她得童年才如此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
合上这本是,我的心里飘出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不能散去。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6
城南的古老故事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感是因为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我对里面的内容一无所知;熟悉是因为这本书从去年起就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
暑假期间,这本书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但它是如此灰色。我总是被我喜欢读的书压得喘不过气来。在母亲的催促下,我不情愿地打开了书的第一页,但我又不愿意合上书。我现在怎么能读这么好的书呢?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英子,他生活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南部。有英子的父母,弟弟和妹妹,还有一个雇来的保姆,宋妈。第一个故事是:惠安堂里有一个疯女人。她的母亲不让英子照顾她。但是英子非常喜欢她。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哥哥答应陪她去看海,偷别人的东西给哥哥看。但对英子来说,他是他的朋友。但最后,我失去了这个朋友。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聪明的主人公让兰阿姨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她的'父亲。保护我的家……
读完这本书,我记得妈妈对我说:妈妈一定要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我妈妈的话的意思。读了这本书,我渐渐明白:童年会随着我的成长而消失,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成年人。但童年的快乐记忆不会消失,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会珍惜现在的一切。让每一天都开心。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7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在书中讲述了她童年在北京城南的生活,以一个小孩童稚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人、那些事,从另一个纯真的角度分析了世俗和成人的人情世故。那悠悠的怀旧笔调使得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思绪万千。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英子可以和每个人都成为朋友?为什么不论是被所有人视为疯子的秀贞,还是被养父母打骂的妞儿,又或是为供弟弟上学而偷东西的小偷都愿意把心事将给英子听?我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能模模糊糊地想清楚,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这样一句话解答了我的疑问:“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时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这或许就是一条与人相处的秘诀吧!敞开心扉,真诚地接纳别人,走进他们的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某件事,最终将会获得他人的信任。
英子以她儿童的思想和眼光来看待世间的善恶、冷暖,于是有很多事情她不能理解。她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说秀贞是疯子,都不敢和她来往。在英子看来,秀贞只是个一心寻找被丢弃的女儿的伟大母亲,不但不是疯子,而且值得怜惜。她分不出那个躲在树林里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她觉得那个人一心供弟弟上学,应该是个好人;但他又是个小偷,从偷东西这一点上讲,他又应该是个坏人。于是,英子迷茫了,他不能分辨那个人是好是坏。英子的看法是错的吗?我觉得不然,是成人用他们的想法绑定了某些东西,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然后就根据心中的`那些“定理”给事物下了定义。而英子看到了别人不曾触碰的事物的内在本质,所以她得出了和别人不同的答案。
其实,《城南旧事》里面的人物都很善良,不论是惠安馆的秀贞、努力供弟弟上学的小偷;还是命运悲惨的妞儿、忠诚可怜的宋妈;或是兰姨娘,坚强、令人尊敬的爸爸,他们都是好人。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离开了英子。林海音也曾说:“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这些人物的离去,让英子伤心和惋惜,但他们都给英子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让英子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
在一周内,我把《城南旧事》这本书读了两遍,尽管这样,我仍然感觉到这本书中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等待我去挖掘。英子虽是个懵懂好奇的旁观者,观看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但正因为她的旁观者身份,因为她天真的眼光,使得一些事情变得引人思考。这本书中透露出的某些意味深远的东西,我会在日后慢慢回想、细细品味。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8
早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时,我还在上小学,而时隔多年重读这篇小说任然能感觉到一种亲切的温暖。
小说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去描绘还原了一个北京城的面貌,也通过儿童的叙述语调讲述了几个相互串连的故事。而就是这种童真的叙述,使得整个故事在讲述人情冷暖与世事无常之时显得委婉而凄美,因而冲淡了其中的某些感伤的色彩,只是淡淡地表露出一些惆怅。在宋妈失去爱子与爱女伤心欲绝的时候,“我”吃着驴打滚,又念起了《下雪》的小诗,这种对比之下产生的无奈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状态。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她用这句类似于自言自语的话终结了对父亲的存在之感,看似轻巧地向自己解释了父亲的离开,但是细读之,话语间的哀伤却又被释放出来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童年视角也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吸引力,像关于父亲与兰姨娘的暧昧,小偷与警探通过她产生的似有似无的结局,作为一个儿童所不能理解的那些并不美好的想象,在这里都被她若隐若现地回避处理了,而还原出一个孩子心中纯洁而美好的世界。这里的道德伦理、人性善恶,统统都被回归到了如赤子般纯净的'状态,也为小说更增强了一份温情。而至于秀贞与妞儿的去向,小偷的最后结局等等,都被她模糊处理了,既表现了儿童记事的模糊,又将我们推到了虚实的假想从而产生了一种不完满的美感。又留给了我们对美好结局的一个想象空间。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9
《城南旧事》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六岁女孩英子的童年故事。里面一共有五个小故事,都是以小英子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贯穿线索的。
作者林海音五岁那年来到北京。她在北京,像树生了根一样,一住就是26年,欢欣与悲伤,离别与成长,英子最美好的生命岁月都在这里度过了。离开后,林海音思念北平,忆起童年趣事,回想那些曾相遇的人们,写下了这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旧事中总会被许多的意象牵引着,让英子牵挂的是那如约而至的骆驼队!然而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复返。
瑞比较喜欢英子毕业典礼上的保留曲目《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瑞明白英子爸爸的那句忠告已是最后的提醒!
毕业意味着长大,又一个轮回的开启……
结尾处,英子默念:“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走进英子的城南旧事,感知那份美好生活的记录,阅读那份朴素情感的描绘,体味着那份良好心境的感染,淡淡的忧伤中暗含着隐隐的温暖!那些刻在时光上的文字,如积木一般,在成长的旅途中,砌成了层层的记忆,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感恩那日与你们温暖相遇……谢谢!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篇10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在家里百般无聊的看着电视,突然想起找本书看看。
我来到书架前,眼睛被一本书吸引了----那是一本算得上“旧”的书了:我轻轻的翻动着泛黄的书页,书的边角都已磨破,那一分为二的破旧封皮上写着几个黑色的大字:城南旧事。哟!这不是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吗,记得在我上二年级时可是最喜欢看这本书的啊!《城南旧事》这本书是一部系列小说集,包括了五个短篇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和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它们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各有自己的主要人物,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就是《惠安馆》。《惠安馆》描述了住在北京城南惠安馆附近一个胡同的女孩英子童年的生活和两个朋友的故事:一个是胡同里惠安会馆里的疯子秀贞,一个是在油盐店里结识的小朋友妞儿。后来英子发现原来这两个人是亲母女,为了帮助秀贞找到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英子不顾父母的反对想尽办法来帮助她。但最后,母女俩却在寻找小桂子(妞儿的真名)的生父的时候,双双惨死在火车轮下。英子得知消息后大病一场,隐隐的知道自己无忧无虑的幼年随着她们的'消失而消失了。
我喜欢这篇文章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令我很伤感,特别是疯子秀贞。第二个原因就是里面描写景的句子非常生动,并且非常细致。比如这段:雨声那样大,噼噼啪啪地打在砖地上,地上的雨水越来越多了,院角虽然有一个沟眼,但是也挤不过那么多的雨水。
院子的水涨高了,漫过了较低的台阶,水溅到屋门来,溅到我们的被角上了,我和妞儿看这汹涌的雨水看呆了。我喜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