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学故事,经典国学故事 一年级(整理10篇 )
经典国学故事篇1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知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经典国学故事篇2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智者对不同的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观点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经典国学故事篇3
一提到国学,你是不是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诵读二字呢?诵读经典固然是好的,但对于国学精粹而言,不仅要多读,还得细“品”。
什么是“品”呢?你先别急,听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之前老师让我们背《笠翁对韵》,这里面的'很多字都不太好读,死记硬背的话,记起来就好很难,但如果多读多诵,掌握住音律韵味可就简单了点儿,但也只是简单点儿罢了,还是不太好背,我曾为此大发牢骚,很不想背。直到后来,我学会了“品”,才由衷爱上了国学。“品”呢?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品”重在理解,体会。先说理解。《笠翁对韵》中一篇原文读下来,先是难读,接着感到不理解;就比如(十五·删)中有一篇文章写到“埋笔冢,烂柯山”。有的同学读下来就会发问:“什么是埋笔冢?什么是烂柯山”?因为不理解,所以会有些迷茫,不解其义,又怎能熟练背下来呢?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查电脑找解义,如“埋笔冢”是指晋代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书三十多年用过的五筐笔头埋成的墓,又称“退笔冢”。理解了意思,加深了印象,以后背时绝不会出错,读起来也会更加熟练。再说体会;在“品”中,体会也很重要。《笠翁对韵》虽然只是启蒙音律,但是要想记熟它,也需要体会。比如读书时读到“龙潜终得跃,鸟倦亦知还。”这句话时,有没有想到“蛟龙就算潜得再深也终有跃出水面的一天,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联想呢?这样多想想实在是好,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体会了,既能使我们加深印象,又能让我们拥有自己的见解,多好哇!
理解与体会结合在一起就是“品”了,学会了“品”,学会国学内容就易如反掌了。
也正是“品”字使我爱上了国学。
经典国学故事篇4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经典国学故事篇5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助刘邦建立了西汉。韩信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当地的一些无赖总是期负他。一次,一群无赖拦住了韩信,其中一个对他说:“虽然你长得又高又大,爱佩带刀剑,其实你胆子很小。如果你有胆子,就用你的'佩剑来刺我;没胆子的话,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吧!”韩信知道,如果要和他们打架,自己肯定会吃亏。于是,他就忍住一时之气,从那人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后来,他把这次耻辱当成前进的基石,终于在日后一展才华。
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有时候是没有必要生气的,能忍耐就忍耐一下,一个可以忍得住气的人更能成就大的事业。
经典国学故事篇6
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孙权曾经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经典国学故事篇7
话说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足智多谋,善于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经典国学故事篇8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经典国学故事篇9
5岁时,妈妈就教我学经典。那时侯,每天晚上我都会听着经典入睡。渐渐地,我不仅能熟读经典,并且喜欢上了经典。我曾经读过的经典的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
我学经典的过程是快乐的'。《论语》是我最喜欢读的经典,每次读《论语》时,我都会一边读,一边悟,从中领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时候,妈妈还会提出问题让我解答,如有答不上来的,我就会反复的读,直到理解为止。
我还把从《论语》中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学习和生活中。比如学习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我看到,我们班的班长学习非常好,而且身上的优点也多,上课坐的端正,积极发言,爱动脑
这些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有的同学上课爱做小动作,不听讲,不思考……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我就会好好的反省自己,并改正。子曰:“过则勿惮改”。
经典告诉我们的都是最简单的道理,经典能让我们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
我喜欢读经典,我不仅要把《论语》读完、读懂,还要读更多的经典来提高自己,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国学故事篇10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
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
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