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作文1100字(精选7篇)
元宵作文篇1
每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都非常热闹,我们主要是观看放烟花。但今年与往年不一样,因为今年是龙年,我们是龙传人,所以我们看了一场非常精彩戏。
正月十五那天,我去了世纪广场,那里人山人海,有几千人,大家都围成一个圈看节目,我和我妈妈赶到时,节目已经开始了。有玩龙灯,有玩狮子,有跳舞等等。听说玩狮子人是从广州请来,要花几万元才能请来,可令我印象最深是玩龙灯。
玩龙灯开始了,这时上来了一条巨大长龙,前面有一个人举着一个球,而龙就在后面追那个球。当那条长龙走到中央时,向对面观众敬礼,拜年。那条龙又接着在空中飞腾,突然那条龙好像弹簧似形状绕了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这时观众们尖叫声和掌声大起来了,接着那条龙慢慢盘成了一圈一圈,像一个大饼,接着又散开了,最后向大家敬个礼就出场了。
看完节目,亲戚们都到我家去吃午饭,桌子上摆着一碟碟美味佳肴,我们坐到了桌子上。“大家吃吧。”爸爸说完,我对着一大桌让人垂涎三尺佳肴,立刻狼吞虎咽吃起来。由于盆子里冬菇实在太滑,我夹了很久才夹到,可是不小心把冬菇汁贱到了爸爸脸上,把爸爸搞成大花脸,我们全都哈哈笑,妈妈却捂住嘴偷笑。爸爸一看,马上装出可怜相,我们笑得更厉害了,爸爸拿出纸把脸上冬菇汁擦干净了。“咦,怎么有一股焦焦味道呢?”爸爸说道。“天哪,我汤圆。”于是,妈妈像火箭似冲进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妈妈端了一盆黑黑东西出来了。爸爸一看,笑着说:“你好棒呀。”黑汤圆你也做得出来。“哈哈……”这笑声奏出我家和谐乐曲。
今年元宵节我们全家人在广场看了精彩表演,还在一起吃了汤圆,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真好!这快乐幸福元宵真让人难忘呀!
元宵作文篇2
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作文篇3
元宵节赏花灯是一种中国传统习俗。这不,昨晚我就去赏了,我们这个家庭有一个规定,大年三十去姥姥家,和正月十五去姥姥家,大年初一去奶奶家,大年初五去奶奶家。所以说,今天来是必定的。
在姥姥家赏的焰火汇演,可漂亮了,又打出笑脸的,又打出圆圈的。在那里吃晚饭赏一会焰火汇演聊聊家常,我们就走了。来的时候搬来了一箱烟花。走的时候,我们下去放,还有几挂白色的全放了。把我姐姐他们送回家,我们就去陶瓷科技城去赏花灯了。那里的花灯,真叫个漂亮啊。
去了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劈山救母,演的很形象,可惜就是不动,如果动的话就好了。会更逼真,还有一个叫鬼什么来着,忘了,不过也挺好的。还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边走,我一边听妈妈解释着牛郎织女是怎么一回事。
渐渐地,我有些渴了,妈妈说:“要不要梨汤?”“要!”我们俩买了两杯,10元钱啊。够坑的。最让我生气的是,竟然和矿泉水一个味,不不不不,比矿泉水还难喝啊。我猜测,矿泉水加上食用色素加了梨片,真够难喝的。走着走着,我赏见了孔雀开屏,真够大啊,而且还很漂亮。一个羽毛上有许多的灯泡,LED的。我们该向回走了,漂亮漂亮真漂亮。赏得我眼都花了。
妈妈说:“总的时候买一个纪念品回家。”我高兴的要死。
我来到几个小摊前,有许多种类,我都不知道选什么好了,我最终决定,选狼牙棒。因为这个很吸引人,我赏用心许多人买呢。所以我也买了我们打价一段时间后,决定8元钱出手。我也很同意。
快走的时候,我赏到了我最想赏的,也是最喜欢赏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还有中国航天事业的。这两项我都很喜欢,有天宫一号,由神州八号的。多种多样,我也很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有一点太假了,不过也挺好的。出去的时候还有一条龙。
这次去赏花灯很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买的梨汤。我们都没有喝完就不要了。我感觉那十块钱真是花的冤枉钱,下一次来的时候,再也不能买了。真是欺骗客户吗。喝的我很难受很难受得。总体来说花灯不错。
有机会他家去赏赏吧。
元宵作文篇4
又是一年元宵节将至,在我印象中最有趣的一年元宵节是去年。
去年元宵节那天,我来到楼下,自信极了,这一次我一点可以破我姐姐的记录!我也可以算是一个“老”手了,只见彩纸上写道(打一草药名)有的是(打一电影名)我对草药可一点也不了解呀!我也不经常看电影呀,我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的回到家里,“只好等到明年了!”我闷闷不乐的走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溜走了,悄悄地,到了晚上,我抬头一看,只见几时不见的月亮姐姐变胖了不少,嘴巴肥嘟嘟的,身上的那件雪白的毛衣呀也变得紧紧的了,真美呀!我们开着小汽车来到了饭店,只见不远处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不停的移动,不,仔细一看发现那是一盏明亮的孔明灯,闪烁着光芒,在漆黑的夜空给予自身的光明,时而高,时而低,“孔明灯为什么会飞呢?”
我抓了抓脑瓜,望着天空,叫住了正要吃饭的爸爸,“是应为烂烧空气呀!”爸爸嘴不离饭,边吃边说,我眼睛睁的大大的,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是不是像热气球一样?”“对啊!”爸爸简略的说了句,原来如此,当我还沉浸在漂亮的孔明当中时,只见喷泉射出有两楼那么高的水柱时还不停的变换着颜色——火红,金黄,墨绿,海蓝……水不停的上升,刹那间,又降下来,突然升上去,忽高忽低,令人捉摸不透其中的顺序,在月亮姐姐的衬托下,一副喜气洋洋的节日气象,好像有人为了过节特地安排的。“一盏,两盏,三盏……”
原来,大家都来啦,都被这景色迷住了,来到路边,到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别人手上拿着格式的灯——雪白的小白兔灯笼,胖乎乎的小猪灯笼,高大的牛灯笼……数不胜数,街上的东西令人琳琅满目,一望看不到边,街上行人有说有笑,成群结队,五六一大群,三四个一小群,隐约能见别人在小店里喝汤圆,马路封住了,那儿都是挂着笑脸的大人和小孩,不时冒出几个慈祥的老人……
虽然去年的元宵节已经快过去一年了,但是那天的趣事我却记忆犹新。我希望今年的元宵节能和去年一样有趣。
元宵作文篇5
在河南信阳商城、光山、____县的部分地区有这么个送灯的习惯:
每年正月15晚上,每家都要给家里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坟前送灯,表达对先人的纪念,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黑暗,不再孤独。送灯就是去坟前点蜡烛,蜡烛外面用个简易的灯罩罩好防风,送灯时候会放炮,放礼花,烧香灯。灯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种颜色的彩纸做成。
送灯是很隆重的,我们家乡有句话“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送灯的隆重。十五这天,不管离家多远,远在外地的游子都要回到家乡,中午吃团圆饭,晚上送灯。如果哪家祖坟没有人送灯,就说明这家人没有后人了,这是每家人都忌讳的。
我们每年正月十五吃过团圆饭,要烧纸拜祖先后才开始吃。饭后,就由家里的小孩或年轻人,削竹签,粘灯罩。当然蜡烛是提前买好的。如果祖坟比较远的话,就得提前早早准备了。当竹签,灯罩准备好后,就由大人领着小孩们成群结队到祖坟上去送灯了。到祖坟后,先要在坟头上压坟头纸,一般压三叠,正中一叠,两边分别一叠。意思是,儿孙们来看望祖先了,也表明这座坟有后人,也就是后继有人。来来往的人看到达坟头纸后,就知道这坟还有后人。(当然这压坟头纸还有由来,下面再说。)然后,将坟前杂草拔掉或砍净,插上一排竹签,三至四支竹签一组,围成灯罩大小,在中间栽上一要蜡烛,罩上灯罩。待天快黑时,点着蜡烛。这个过程在我们老家叫“发亮”。接着烧纸,放鞭炮和礼花。然后,大人小孩们磕头,说些____祖先我们来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话。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坟地或路上,你会看见到处是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灯,一片片,一串串,象天上的星空。你会听见到处都是炮声,到处都是盛开的礼花,你真正才会感到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发至内心的喜悦,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只有这一天,小孩一个人走在坟地也不会害怕,也只有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妇齐上阵,同姓家族共欢乐。
元宵作文篇6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作文篇7
时光飞转,正月十五又在元宵的香甜中匆忙地来赶赴这团圆的盛会。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这个历久弥香的传统佳节不但没有褪色,而且愈发的蓬荜生辉。
元宵之夜,千家万户都被团圆的喜悦所包围着。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上,碗里漂浮着白白嫩嫩的元宵,腾腾热气暖着每个人的心。爸爸指着它们说:“吃元宵的学问也有不少,四个表示四喜临门,八个代表八面玲珑,十个代表十全十美……它们可是寄托着人们无数的心愿呢!”带着这些美好的祝福,品着嘴里入口即化的甜蜜,我们家的猜灯谜比赛也拉开了帷幕。妈妈不紧不慢地读出了谜面:“天女散花,打一新词。”我脑筋一转,竟与爸爸同时报出了正确答案:“高消费!”妈妈赞许地点点头:“不错嘛,脑袋很灵活,每人奖一个元宵!”我暗自得意:这个我在网上看过,现学现用。接下来,我也尝试了一回考官的滋味:“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常用词。”这下可把爸爸妈妈给难倒了,我摇头晃脑地公布了谜底:“哈哈,不知道了吧!是‘感谢’。”听了这个答案,他们面面相觑了一会儿,随即,银铃般的笑声便久久萦绕在我家上空。这时,绚烂的烟花绽开了笑靥,映得人间溢彩流光。好像在点缀元宵佳节,又好像是在庆贺虎虎生威的崭新的一年……
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传统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扩展的。起初只是白昼为市,夜间燃灯,到了清代才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流传至今。
这个传统节日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载体。它让平时不能经常见面的亲朋好友们能有一个机会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传统食物元宵那圆圆胖胖的形象就是寓意着一家人能幸福美满,那馅儿也让人甜到了心里,不由地对未来一年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元宵,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你让无数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古色古香;元宵,你是联结人们情感的一座桥梁,你让常年出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了亲情与友情的温馨;元宵,你是闪耀在雄鸡心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让炎黄子孙为古老而富有魅力的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啊,我爱我们的节日——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