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精选4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5-16 手机浏览

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篇1

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

人人都有尊严,无论是团队、个人都有尊严。德国席勒说过: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尊严就像一根鞭子,你用他去打别人,没打到,可能会反过来打到自己。

比如晏子使楚一课,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和齐国,却被晏子取笑了。第一次楚王派人把城门关了,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楚王是在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晏子对守门人说:“只有访问狗国的人才从这个洞钻进去。”楚王知道后,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第二次楚王又讥讽齐国没人,同时讥讽晏子无能。最后被晏子的三言两语说的是所有国家中最不中用的。楚王只好陪着笑。

第三次楚王又讥讽齐国人没出息,做盗贼,晏子拿橘种做例子取笑楚国人没出息,做盗贼,楚王只好赔不是。

这课中,楚王就是拿那鞭子的人,想抽晏子,却没抽中,结果自己被抽到了。我们千万别学楚王,不能侮辱别人。

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篇2

美丽的花朵需要蜜蜂来传播花粉;坚固的楼房需要大理三石建造;而人的生命,却需要尊严的依靠。一个贫苦、残疾但有尊严的人仍然可以生活下去。反之,一个没有尊严的穷人即使有强壮的身子也只能沿街乞讨,我就遇到过这两种人。

那是一个的早晨,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我和妈妈上街购物。刚走了不远,我们便看见路旁围了一群人。就去凑凑热闹。啊!原来是一个双腿残疾的卖艺人!他冒酷暑,在街旁拉二胡。我的心被震动了:一个残疾的人,都可以坐在家里享受国家的求助,为何还要来卖艺呢?想到这里,我向妈妈要了两元钱,和其他人一样,轻轻放在了碗里,就走了。刚走不远,我们就看见了一个乞丐,他身强力壮,穿着一件破衣裳,手拿着碗,向人乞讨。我和妈妈感到讨厌。我想:这个乞丐一点自尊心都没有,刚才那个卖艺人就在他旁边,难道他自身缺陷会比卖艺人严重吗?想着想着,那个乞丐又来向我们乞讨,我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妈妈:"为什么那个乞丐不像卖艺人那样,用劳动换取所得呢?社会就是这样,既然有愿劳动的人,也就有不愿干活的人。"妈妈说。我气那些乞丐,气他们没有尊严,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尊严是雕琢你生命的一把刻刀,它能为你的人生增色不少。啊!就用你的尊严,来为生命化妆吧!

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篇3

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尊严,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乘车去科技馆游玩,回来时,我们走在一座天桥上,我兴奋的四处张望。咦!在这优美的风景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了。只见这个人跪在一张破破烂烂的、不知道从哪捡来的竹席上,身上穿着一件长大衣,大衣上脏兮兮的,好像在泥地里滚过似的。他的脚上穿着一双草鞋,嘿,连脚趾头也开心的出来亮相了。再看他的头发:乱糟糟的像草窝,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好像刚和人打过架似的。他的面前放着一个蓝色的碗,里面孤零零的躺着几枚硬币。这时,正好一个中年人来了,往乞丐的碗里放了几元钱,那位乞丐赶忙“咚咚咚”地给他磕了几个头。看到这里,我目瞪口呆:难道头也是能随便给人磕的吗?这个乞丐未免也太没有尊严了吧?看到这里,我果断地从他身边走过去,这个人没有尊严,不值得我施舍给他。

还有一次,奶奶带我去买豆腐。我们来到一个菜摊前,卖菜的是一位微微驼背的老人。在给我们切豆腐时,她要离豆腐很近才能看见往哪里切,放在称上秤时,也要把眼接近称盘才能看见重量,我才知道老人眼睛已经花了,看不清东西,还要自食其力出来摆摊卖菜。这时,我又想起了那个乞丐,与之相比,乞丐靠别人施舍度日,没有尊严地活着;而这位卖菜的老人,却是凭着自食其力来努力挣钱养家,她用自己的勤劳,诠释着“尊严”的真谛!

尊严让人变得有骨气,尊严让生活变得美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个有尊严的人吧!

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篇4

古语有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大约是所谓“有尊严地活着”的典范,为了守住心中的某种道德标准而不愿意苟活。

“不饮盗泉之水”出自于先秦著作《尸子》,书中记载到“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时,口渴却不喝里面的水,因为厌恶“盗泉”这个名字。“盗泉”因此而出名,为后人所引用。《淮南子.说林》也有相似的话,“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李白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先代的圣贤们借“不饮盗泉”来表明自己的高洁情操,可盗泉这一汪清泉又何其无辜,只因名字不佳,就被人厌弃。将对道德高标准的追求,系于一名,真不知是真君子,还仅为求名呢。

“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于《礼记.檀弓下》,大意是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准备了饭食给饥民。有个饥饿的人蒙着脸走过来,黔敖说:“喂,来吃吧。”原文是“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读到此处,我实在不明白,这个饥饿的人为何“扬其目而视,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最终就算黔敖追上去道歉,但那人还是因为那句“喂,来吃”饿死了。在饥荒的年代,黔敖在路边摆上饮食,来周济饥民,后来发现对方是一个骄傲的君子,追上去道歉了。我私心里感觉此人绝对不是个坏人吧,但因为说话粗鲁,不懂得尊重,善心没有得到理解。这位饿死的人,却成为一个为了尊严绝不苟活的典范。

有时读历史,我感觉也颇多矛盾之处,尤其是将“尊严”这种道德标准制定得如此之高的时候。比如“渴矣不饮盗泉”的孔子。他周游列国没有饭吃,他的学生偷了别人家的东西去换了食物和酒,孔子不也没有发扬“渴不饮盗泉水”的高尚风范,而是非常坦然,没有丝毫心理负担的吃了下去,并没有问食物是哪来的。到了鲁国,衣食无忧了,他才有“肉割不正不割,席不正不坐”一说。从这里来看,孔子这位仁兄所谓的“尊严”,倒是颇能因地宜,因时而变呢。

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仁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该也是死心眼儿。黔敖都已经道歉了,而且还是追上去道歉,但他还是不吃。这次连曾子也看不下去说了句公道话,“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你说“嗟,来食”的时候你不吃是对的,但对方道歉后,你就可以吃了。但我觉这饿死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虽然我认为饿死后,尊严还在不在就难说了。就如《集结号》里面有一句台词“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的死心眼。”这个饿死的人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的确是个死心眼儿。有时,人活着要有点死心眼儿的时候,和内心那个有尊严的、骄傲的自己较劲。

有尊严地活着,这个命题的本身就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心里“尊严”的标准绝不相同。你可以圆滑,却不得不尊重能守住尊严的人。古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我云:人而无尊严,亦不知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