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生活作文(整理13篇)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1
晨曦揭开风的软,微风拂过云的柔,阳光摩挲叶的脸,露珠亲吻花的蕊。阳光不燥,微风正好。那是孟郊在登科后的快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林语堂曾说:“诗便是中国人的信仰。”我想,生活因诗而精彩。
倚窗栏,品清茗,屋外秋雨连绵,我却仿佛听到了诗人们在倾诉。看“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翕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叹“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那是李煜在感慨。忽然“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是杜甫的悲惨遭遇,但他又不甘被命运就这样束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满怀心系天下的豪情。
渐渐地,屋外雨更猛烈了,密密斜斜地打在窗上,一会儿便是模糊一片。这时,在风雨中,我仿佛又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感慨。“大雨落幽雁,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蓦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他宽阔的脑际仿佛也跨越千年,来到那个疏星点点的夜。江边伫立着一个人影,那是曹操,虽是“烈士暮年”却犹“壮心不已”,在低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最终一气呵成“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雨慢慢停了,迟暮渐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借景抒情,哀叹人生的不如意。面对挫折,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泊宁静,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愿与李白共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雁来雁往,云卷云舒,沧海桑田,不变的是唐诗宋词,楚辞汉赋。是啊,生活不仅仅只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生活因诗而精彩。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2
诗,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文体,一种逐渐消逝的文体。但其实,无论古代,近代或先代,诗从未远离丝毫,仅因我们仍懂得去生活,而生活在,诗一直都在。
诗,就是生活中的诗。
没有什么诗是架空于其诗人经历乃至时代背景之上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南宋与北宋的诗风就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北宋诗人多喜咏雪月风花,究其根本,是建立其生活富足安康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上的。我一直是坚信着成为一个能够发现生活中美丽并赋诗吟唱赞颂的人的前提是他得生活得像个人。而太平盛世正是给了那些才子品位生活的时间与机会,用华丽的辞藻去赞颂着造化神韵或是江南春色。南宋诗人则多是放弃了这种浮华的文风,显得壮烈且悲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靖康之耻尤在眼前,而中原政府面对外寇却是一退再退。在这般动荡不安的岁月中,沉寂在文人骨子中的气节与血性终于在生活的压迫下爆发于纸笔之间。因为这早已不是“肉食者谋之”的“亡国”,这是“匹夫有责”的“亡天下”啊!正所谓“诗是由情感决定的,情感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的逻辑链也至此浮于水面。诗是性灵的吟咏,是“志”的抒发,是内心的呼告。没有生活,就没有诗。
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众所周知,读诗品诗,精要之处亦非是那内容措辞,而是那一股寄寓着情感的诗意。诗之所以经久不衰,更多的是因其用诗意观察生活的独到的角度。“世间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诗意就是诗人看世界的眼睛。山水田园诗想必诸位亦是有所耳闻,其非是拘泥于险峰秀水、壮阔河山,其中最为杰出的反倒是那一首首类似于描绘极为普通农家景象的田园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其全诗无外乎记述了一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日常之事,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样毫无见微知著之点的题材说得难听点就是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孟浩然却是将其生活化,通俗化,以最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最平凡的生活,语言、角度、内容融会贯通,成就了一篇流芳千古的诗篇。由此可见,平凡的生活不意味着乏味,它更像是等待着诗意为其抹去那一抹凡性,返璞归真,随心随性的白描亦是大巧不工。生活之所以能称之为生活,恐怕是因为它是有诗意的生活,等待着发掘,等待着来自诗人内心诗意的共响。失去了诗意的生活还能称之为生活吗,我看仅能呼之生存吧。
诗与生活,生活与诗,正是体现着我们的思考与抉择。美终究是主观的,无法言语的美灵活地寄宿于生活中的处处时空,但很巧,诗是介乎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恰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这个世界的一体两面。桥梁定不止这一座,但这一座一定是我们炎黄子孙用的最长久,走得最习惯的那一座。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3
诗句因为创意被人铭记,生活需要创意才会在纷杂的世界中有不重复的自己。创意诗般的生活,在皎洁的月光下体会生活的静谧,在高山流水的瀑布下感受生活的壮丽。
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笔下有无数想象奇特,形象诡异的诗句。自称“海上钓螯客”。这足以显出其创意,然而不仅如此:曾有人故意刁难他,问他如何钓螯。他答道: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霓虹为线,明月为钩,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他的回答让人意想不到,充满创意。也难怪只有过着这般潇洒生活的人,才会写出这般大气的诗。李白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后人以浪漫,大气,雄壮铭记了他。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人称道。其中前句中的“绿”字用得妙不可言。“绿”字本是形容词,却被他活用为动词。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活了起来;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王安石用自己的创意表现出了春天的美,诠释了生活的诗意。
在所有对李白的评价中最妙,最到位,最有创意的非余光《寻李白》中这句“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明月,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莫属。读起来气势恢如虹,大气磅礴。他对李白的特点和气质抓的十分准:以酒为伴,一身剑侠之气,人如皓月。并完美的将这些文化征貌用“入”“酿”“啸”“吐”连在一起。不仅将李白这位诗仙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这段诗本身的笔触就是对他的继承。
诗句如此,人生有何尝不是这样。创意,是我们不甘于平庸的呐喊,是我们乐于进取的宣言。平凡的人生黯淡无光,创意点缀的生活才丰富多采。让诗的创意在生活中绽放,让创意的思维在课堂上迸发。不甘于随众,作创意的先驱。
在成功时,不骄傲,创意出低调谦虚的自己;在输掉一场球赛后,不去假装满不在乎,选择痛苦一场,创意出渴望胜利的自己;在演讲成功后,不虚伪的平静,选择会心的一笑,创意出真实的自己;在困难时,跳出枷锁,创意出最佳的解决之道;在今冬惟一一场雪,选择错过,创意出一个残缺的冬天……
创意诗般的生活,做不一样的自己,选择诗意的表达方式。生命太短暂,路太清楚,让创意之花永不凋零的开在人生道路上!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4
春意阑珊,残阳如血,栀子花满树芳华,亦如我重叠的,一层又一层。
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春天,我趴在窗台边,望着窗外的流云慢慢地消逝,栀子花在春光里含苞待放。这是我第一次写诗,拿着手中的笔啃了又啃,也写不出一句。不知何时来到我的身后,轻柔地说:“写诗不难,你看窗外有些什么?”“云,鸟,还有栀子花。”“对,这是你所看到的,然后你用语言把它们连接起来,不就绘成了一首小诗吗?”这一刻,我明白写诗原来是中景物的叠加与整合,栀子花此时初绽花瓣,淡粉的颜色在风中瑟瑟。
之后上了六年级,那是春月镂银,有着淡淡的银丝包裹着,银光之下,是那树栀子花静谧地站着,含着苞,露出几片花瓣。我再次拾起笔来。自从读过了余光中写的《乡愁》,我发现原来诗中不仅有景物、意象的相加,更多的还是的相加,从刚开始的生死的家恨,到后面国土分离的国仇。他将许多情感放进了一个锥形瓶,轻轻摇晃,情感便交织在一起,看似相离,实则处处有联系,令人回味无穷。望着那月景,我写下了月的美,月的冷,还有一缕浅浅的忧伤。栀子花在月光下格外耀眼,抬头昂首,从紧拢的花瓣中散发一股股甜甜的幽香。
而如今,再一次写起诗歌,经过的教导,我才明白诗歌不只是诗,更蕴藏着深深的哲理,有着浓浓的理性美。雪莱曾写“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俯下身来,凝视着窗外的栀子树,静静沉思,把生活中的景物与道理相互结合,相互深入,一个个文字从我的笔尖流露出来,他们在我的赋予下拥有了。栀子花完全盛开,粉粉的花瓣,层层张开,深远的幽香点点飘出,涌进了我的心间。
诗是生活中的加法,把景物相加,把情感相连,把道理相融。诗中包含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把生活处处合为一体,道出无数韵味。
栀子花正绽放,花瓣层层绽放,映出花瓣下的我,映出花瓣下学写诗的我。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5
望秦时明月汉时关,心激起英豪之情;看泉水激石,心中荡漾起磅礴的波涛;望日照庐下炉,看那升起的袅袅紫烟。品一杯香茗,与诗相伴,与诗情为伍。
看那朱阁绮户,不知又有何人照无眠;叹那红丝缠绕,忘不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深忧愁;看那青铜杯酒,自有一番“对影成三人”的情结;抚那站外傲雪梅,有一番“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傲骨皓洁;思那游子远行的依依背影,再看那“枯藤老树昏鸦”,又自谙“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如点点珠玑,悄然落地,发出一声声清鸣。看珠落,饮那香茗,与诗为伴,与诗情为伍。
诗歌又如朦胧青翠的山水画,穿越时空千年。定格于诗的脱俗之景,多么美好,多么惬意。
一抬头,看见你站在那里,你轻轻抚着胡须,静静地看一片舟渐行渐远,船影狭长,仿佛还有深深的不舍,阳光微斜,一丝丝金光洒在迎风微摆的帆上。你是李白,你是诗仙,你的眼中透露出一片晶莹,微微闪烁,透着不舍,透着伤感,那一丝晶莹,拨动我的心伤。船儿渐渐在海与天交汇处逝去,那一汪长江流水也似乎在慢慢升腾、升华、汇集,最终缓缓流入天际。你遥看此情此景,用低沉而深情的语调缓缓吟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番深情,这般画意,深深烙入我心,我心颤抖,我心动情。
生活,有时枯燥乏味,而那一本本泛黄的诗集,如明星般在其中闪烁,湿润了我的心田,丰富了我的情感。
手捧书卷,与诗相伴,身旁茗微凉,香却依然绕梁。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6
一个人在生活中有悲有喜,有苦有乐,但是诗意的生活更加富有情趣,更耐人寻味,我也向往过诗意的生活。
读着《黄河颂》便想起了许多诗人写黄河的诗句,例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想到现实生活中黄河的现状,对人类污染母亲河的行为很气愤。
走在田间的小道上,看见土地干裂,不禁想起了来鹄的诗正好可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再看看天,天上仍然是万里无云。我便抱怨天,为什么不下点雨滋润这些麦苗。
刚回到家中,便下起雨来,我又非常高兴,为麦苗,为农民高兴。过了一会儿,雨停了,抬头看看天,望见一条彩虹横跨在两座山之间,云朵变化莫测,我不能用文字来表现这些云,只能借用来鹄的诗句“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复重”来表现出这些云的变幻莫测。
夜晚,约了几位好友到家中下棋,可是到了夜半也没有来,感到特别的孤独寂寞。正当我吟着赵师秀的《约客》诗句时,好友们突然来到,我非常高兴。早晨,与几位好友来到野外,只见有条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着,便想起了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走进竹林,体验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写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大家一致认为这种生活更加富有情趣,希望能够在这里长住下去。稍后,我们又来到了山中的一间小木屋来体验吴均在山中的生活,是不是真像他在《山中杂诗》中写的那样一样富有情趣。同伴们都希望能够经常从城市的喧嚣中走出来,来体验一下诗人那富有情趣的生活。
我也经常与好友一起倾听书的声音,得知,书的声音悠远,书的声音激昂,书的声音清脆,书的声音涵盖了千古。他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他有“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他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清幽,他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明马度阴山”的决心,我从书中来体验生活的情趣,让我的生活中充满诗意。
诗意的生活,是我的追求,是我理想中的生活。然而我还不能让我的现实生活一直充满诗意,充满情趣。不过我以后会尽自己的能力使我的生活充满诗意,让生活变的更加多彩。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7
诗词,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文化中一枚灿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所以,我愿生活在诗词的那个时代,感受中中华文化之神奇;体验中华文化之奥妙;领略中华文化之风采。
我国诗歌文化,可追溯到西周。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从未间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先回到那个弥漫着细品纯朴民风的西周时代吧,因为那里有千年不衰的《诗经》。我们可以:在《诗经》的江河里采莲,田田莲叶间红裙飘飞,秋水盈盈;在《诗经》的河水边看芦苇,迎风招展;千年蒹葭散发着清香,寒露浓浓;在《诗经》的葱郁树林里,提着篮子于山间采荇,感受着如空气一样温暖而悄悄流动的美。
再来到魏晋时期,因为在那个混战时期,依然有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他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结庐在人境,尔无车马喧”的闲适与恬淡,还感慨着“念此怀悲凄,终小不能静”的壮志难酬。
梦回大唐,去领略诗歌在最鼎盛时期之辉煌,体会诗人之情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潇洒的李白,在人生失意之时大声呼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追求自由之心和蔑视权贵之意,让他挥墨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在黄金时期的诗,不仅有浪漫主义,还有现实主义。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圣”杜甫,多次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之情;老年的杜甫,又在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无可奈何!
唐诗宋词,各领风骚。宋词分两派,婉约和豪放。“花间词人”柳三变,对着“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美景,无限感伤;婉约派“掌门人”易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将思妇闺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豪情壮志的苏东陂,发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呐喊;壮志未酬但一心想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辛弃疾,更是可悲可叹,一切设想那么美好,“可怜白发生”!
啊!诗歌,你就像那滚滚而东流,总是流不尽的江水;你就像巍巍而挺立,总是撼不动的高山。
我就愿意生活在那,充满诗歌氛围的时代;我就愿意陶醉在那,人人会吟诵诗歌的时代。如能与诗人开怀畅饮,对酒吟诗至酣处;如能与词人挥墨成诗,对天高歌至灵魂,我自认为,自己才是最惬意的幸福人。
让我去吧,在诗歌的时代里,我可以聆听他们的心声,我可以品味他们的情感,我可以与他们共赏美景。
如能随了我的心愿——去到诗歌的海洋里,我宁可少活我生命的三分之一。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8
在我小的时候,奶奶常手捧诗集,读诗给我听。奶奶手指着插图,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时高时低地念着、讲着,有时我也跟着念。就这样,诗中的景啊,物啊,情啊,都在奶奶的吟诵声和精美的插图中,被我品了出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眼中的西湖。奶奶告诉我,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致最美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片片荷叶你挤我,我挤你,挤出一大片的绿,向远处不停地荡漾,最后与蓝蓝的天接在一起。这大片的绿中,点缀着温柔的粉、活力的黄、淡淡的白——那些或含苞待放,或刚刚绽放的荷花点缀在绿叶间,就像被绣在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上。风一吹,整幅画就活了起来。我听着奶奶的叙述,想象着挤挤挨挨的荷叶像波浪一般,从这头翻卷到那头,再从那头翻卷着涌来的画面,是那么生动,那么美丽。
上了小学,我开始自己读诗、品诗。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祖国山水的诗,读着它们,我仿佛也踏上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观赏到了祖国的一草一木。“小桥蕴涵古城貌,青石幽雅怡心矣”,这句诗描写的是乌镇的景色。跟着诗人的步伐,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仿佛听到了回荡在小巷中那“噔噔”的脚步声,听到了从屋檐滴落的雨滴敲击石板的“滴答”声……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年暑假,在我的强烈推荐下,爸爸妈妈终于同意带我去乌镇游玩了!一到乌镇,我瞬间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清澈的小河在房屋旁蜿蜒;架在河上的石桥随处可见;乌篷船不慌不忙地在河面穿行……畅游乌镇,吟咏诗词,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吸引下,我有幸游览了雄伟磅礴的泰山,领略到了五岳之首的气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胸怀。去的时候,正值夏天,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这绿不同于春天的嫩绿,而是深绿、墨绿。阳光在层层的绿叶间跳跃,在地面留下斑驳的光点,那美既夺目又神秘……游览过泰山,我更觉得诗歌这位老师的神奇,是他的指引,让我投入了泰山的怀抱,领略了泰山的大气之美!
诗歌还是位阅历丰富的导游,他带我领略神奇的景色,感受各地的不同:“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让我见识了洞庭湖在月光下的空灵与缥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让我欣赏了月影倒映在平羌江上的绝妙景象……
读三千诗歌,游万里祖国,这个想法就像一棵树,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知道,现在的我虽还不能像徐霞客那样踏遍神州大地,但诗歌可以弥补我的遗憾,可以滋润我的心灵。诗歌,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9
诗歌,对我们今天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风格,一种衰落的风格。但实际上,无论古代,现代,还是前代,诗从来都没有远离过丝毫,只是因为我们还懂得生活,生活,诗就一直在。
诗是生活中的诗。
没有一首诗是凌驾于其诗人经历甚至时代背景之上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南宋和北宋的诗歌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北宋诗人喜欢唱雪、月、风、花,这是建立在繁荣健康的生活基础上的。我一直相信,成为一个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能唱出诗词歌赋的人,前提是他要活得像个个体。新千年给了那些有才华的人品味生活的时间和机会,用华丽的辞藻歌颂自然的魅力或江南的春光。南宋诗人大多放弃了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看上去英气逼人,愁容满面。“山河破碎风飘,人生历练飘雨。”靖康之耻特别近在咫尺,而中原政府面对外族侵略者节节败退。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里,文人骨子里沉默的完整性和血性,终于在生活的压迫下爆发在纸笔之间。因为这已经不是“肉食者”的“亡国”,而是“匹夫有责”的“亡国”!所谓“诗由情定,情由命定,命由时代背景定”的逻辑链条已经浮出水面。诗歌是灵魂的语调,是“志”的表达,是内心的呼唤。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歌。
人生是诗意的人生。
众所周知,读诗的本质不是内容的措辞,而是诗意的情感。诗歌经久不衰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它用诗歌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世界上不缺美,缺的是能发现美的眼睛。”诗歌是诗人看世界的眼睛。我相信你听过山水田园诗。它们并不局限于精致的山峰和壮丽的山河,最突出的是类似于普通农民家庭场景的田园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想必大家都听到了。他的整首诗,无非是“老朋友,你在你的农场招待我,给我准备鸡肉和米饭”这种日常琐事。在大多数人眼里,没有明显知识的题材是很难吸引人的。而孟浩然却将其生活化、通俗化,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最平凡的生活。语言、角度、内容融为一体,成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可见,平凡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无聊,更像是诗歌抹去世俗,回归自然,随意写生也是一种极大的巧合。生活之所以能被称为生活,大概是因为它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等待着来自诗人内心的挖掘和诗意的共鸣。没有诗,我们能称之为生活吗?我觉得只能叫生存了。
诗与生活,生活与诗歌反映了我们的思考与选择。毕竟,美是主观的,不可言说的美在生活中处处灵活地寄寓于时空之中。但恰好诗歌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只是连接世界两面的桥梁。桥肯定不止一座,但这一座一定是我们炎黄子孙用得最久,走得最习惯的那一座。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10
在生活中发现小事、大事,细品着事物的意味,展开一段想象,再将其优美化,形成了几段话,便有了打动人心的诗。
细品着《有一回,我漫步林中》。作者漫步在大自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韵味。可能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很好,受到的压力无处宣泄。于是他在阴暗的森林走着,想在大自然中得到安抚,也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感,离开生活的杂乱无章。他想象着在阴暗的环境中,能有几束太阳光落下,透过这层层叠在一起的树叶,似乎心灵得到了解放。
来到森林里散心,贪婪地享受着这片刻的安宁,叶子都被这不速之客感染了。说是突然,实际上也不是。很奇怪,感觉是在意料之中。作者停止不动了,他一定在细细感受着阳光的洗礼和冲刷吧!小鹿就是作者本人吧,他想象着,与大自然又亲近了不少,彷佛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吧,这真是一场奇妙的想象。保留着这份美好、柔软,我们想象着更多美的诗篇来感动自己,带来喜悦和心满意足,使我们发现这生活的奥妙。
我们像那树叶一样,像小鹿一样热爱眼前的那份阳光,热爱着生活。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11
纸页脆黄,依稀印着童年的痕迹;字里行间,充满文学的味道;唐诗宋词,载着多少回忆?云里雾里,我茫然追忆……
每当我想起幼时,诗歌必定是我日常中的一份精彩。那时,我还不满4岁,妈妈用手指着那本《必背古诗集选》,一首接一首地念给我。往往逢我哭闹时,只要看见此书,便会很快停止哽咽,挥着两只白净的小手,脸上满是恬静。如此,李白、杜甫便成为心中的英雄,成为儿时的偶像。诗歌,是幼时的精彩。
迈进小学的门槛,我对诗歌的喜爱远远不止是诵读。这种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早已在我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八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说我“吟”的这诗实在简单,与李白这种大诗人不可比较,但却让我名声大震,诗被校刊选中,老师高兴地奖励我一块巧克力。怡然而笑,诗歌,是年少时的精彩。
跃入毕业季,苦涩的生活如干枯的黄连,乏味、忧郁,而诗歌却成硬性规定,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及色彩,如钢铁般坚硬,没有感情。往日对于诗歌的激情,也不着痕迹地黯淡下去。我又何曾没有过失败的经历?夜在无声地叹息,月是黑暗中的明灯。而我,拾起摔在地上的诗集,用纸巾擦去眼角遗留的泪痕。诗歌,在我心中,不就是用来应付考试的工具,罢了。
青春,我的出口成章、考试满分,只被我视为浮夸、绚丽的表面,而我真正对诗歌的热爱,才是那一份质朴的纯情,应该体现的。
社会中,不乏有许多这样具有真挚感情的人,而他们的这种人文情怀,却被看成做作的行为,他们这种如诗人般的怀才不遇,是凡人所感受不到的!
我试图掀开谣言的面纱,让人们看清诗歌本质。无论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还是杜甫“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反问;是晏殊“花也杯中,月也杯中”的幽怨;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
诗歌无处不在,为生活带来精彩,我爱诗,那是诗人最纯真的情感。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12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一被提出就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去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成为无数人立志的目标。
可为什么要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呢?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不只有当下的动荡不安,去寻找诗和远方,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使人生更富有意义,使生活不沦为“活着”。
当然,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有个重要的前提是“安身”。只有活着,才有好好生活的资本。怎样得以安身呢?我以为它不止步于苟全性命,它更要求我们有家国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在身处茅草屋难以维持生活的情况下依旧忧国忧民,即使难以安身也心系祖国。诚然,我们未处在从前那战火飞扬的时代,但那份厚重的家国情怀应该永存于心。
有了生存的资本,就应该去寻找生活的诗与远方了。生活的诗与远方让人能苦中作乐,让人能在漫漫人生路上寻一方静谧的湖,将生活的苟且沉入湖底。只是寻找的旅途需要我们打破常规的枷锁,冲破禁锢的牢笼。
乐观造就着卓绝,勇敢成就非凡,这是人生中不变的真理。霍金说过“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在世人眼中,遭受了莫大不幸的霍金放宽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苟且,造就了他的卓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患有脑瘫却立志成为网络作家的刘晓琳,被渐冻症折磨却转而致力于绘画与慈善的汪玉婷,他们用乐观这把钥匙,打开常规的枷锁。而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困境中,勇敢是冲破牢笼的力量。平昌冬奥会上,滑雪选手伊丽莎白本是一名业余的滑雪爱好者,但她在面对难关与旁人的阻拦下勇敢前进,她的勇气成就了她的非凡。他们向我们证明,要乐观、勇敢,才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诗。
寻找远方,是无数人心之所向,但它要求我们放远眼光。代表着成功的马云说:“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放远眼光越来越成为必需,放远眼光,展望未来,才能看到生活的远方。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去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吧,不只为了活着,更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
诗歌与生活作文篇13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强调我们应该过诗一样的生活。那今天我就来阐述一下我眼中的诗一样的生活,以及如何过诗一样的生活。
什么是诗一样的生活呢?所谓诗一样的生活就是我们要过的,不受拘束,我们固然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但是我们不能受约束,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我们必须是自由的,我们的心灵要自由的飞翔,我们要去追求我们想要的,而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被迫工作,当你在为了生存和背后工作的时候,你实际上都剥夺了你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幸福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精神世界的满足,远远要大于物质世界的满足,这是最重要一点,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接下来的所有说的一切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说精神世界的满足比物质世界的满足要重要呢?因为一个人的最高价值体系实际上不在于它的物质生活而在于它的精神生活。但是极其可怕的是大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在他们毕业之后就停止,在他们读书的时候他们会被强行灌输进一些精神一些,能够让他们形成自己价值观的东西,比如说一些文章以及一些数学知识一些语言知识,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让我们体会到精神世界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我们毕业的时候,精神世界的体系建造实际上尚未完成,但是大部分人就此结束,他们要去完善自己的一套图判标准,只是单纯凭借自己的经验,这就是经验主义的缺点,他只能用来解释自己经历过的,这解释不了未来可能发生什么。而这就需要我们把实践总结成规律,可是有的人说我不会总结我就会总结不出来怎么办呢?没怎么办呢,你就只能去看书了,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一定要坚持的去学习,坚持的去完善自己的精神体系,价值体系永远都无法完善,因为你要摸索的规律是无穷无尽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底层运行逻辑是什么?这些你不懂你就应该去学啊,如果不懂这些东西然后还不学,那么你最终就将会被时代淘汰,因为时代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诗一样的生活呢?如何才能做诗一样的生活呢?有的人说我每天忙忙碌碌,各种繁琐的事情已经让我失去了精神追求的动力啊,你还要我追求诗一样的生活,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来想一下有什么不可能的,只需要一个生活方式就能够解决这个生活方式,就是“三八生活方式”,就是8小时工作,8小时的休息,最后的8个小时就留给我们去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精神体系,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子我们的生活就充分的被划分开了,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不仅要保证自己的生活,不仅要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而且还保证自己精神的完善,不断的充实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诗一样的生活,然后慢慢的你会发现,随着你知识体系的充分尽力,随着你价值体系的逐渐完善,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时间实际上可以大大缩减了,8个小时,6个小时再到4个小时,再到三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因为随着价值体系的完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也越来越精准,我们的价值就越来越稀缺,社会越来越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才,最后我们的时间价值越来越高,高到别人只能支付起我们两个小时的价值,甚至当你持续不断的提升别人,只能够支付你半个小时的价格,这都是有可能的,而这剩下的时间你又能继续用来为自己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就能创造一种诗一样的生活,不妨从现在开始你就去试一下,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精彩,不仅如此,你还会越来越期待去工作,因为工作的时间到来了,自己提升的时间还会远吗?
所以,从现在做起,追求诗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