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整改措施 > 全县“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

全县“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

作者:邓勇 来源:整理 时间:2018-01-11 阅读: 字体:
. y .

全县“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更是xx新一轮赶超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面临的机遇:

优质产业再布局带来新机遇。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布局。我县要抢抓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布局的战略机遇,立足现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再谋划引进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我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新机遇。2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经过多年来的刚性投资和建设,我国大中城市及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基本饱和,近两年进入了转型期,因此出现了煤炭、钢材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然而,与城市相比,我们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的升级势在必行,“去库存、补短板”,农村地区将成为消化过剩产能,保障原材料产业稳步发展的投资重点。

比较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南林高速建成通车、341国道升级改造,县城路网框架形成,xx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随着xx西湖建成投用、南湖开挖,马颊河湿地公园启动建设,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成功创建,xx生态环境更加宜业宜居,吸引力、辐射力明显增强。同时,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依然存在。

面临的挑战: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常态下,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靠数量扩张和打价格战支撑的低层次竞争模式难以为继。我县工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比大,转型升级面临着扩规模、提标准的双重任务。

增长动力基础相对薄弱。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转为创新和消费驱动为主,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产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思想开放度低,加大开放招商、促进改革创新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在当前,国家、省市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各项政策都将向贫困县倾斜,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到贫困县。县区之间竞相发展形势会越来越激烈,实现赶超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我县房地产、地方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开始显现,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

把握发展新要求

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创造清新优美、绿色低碳、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新xx。——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抢抓国家支持我县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的机遇,围绕生物基材料整体链条,进一步延链补链,培育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方向,加快培育知名农业品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宜居生态城市。营造社会文明、环境秀美、生活便利的人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营造政策优惠、服务优质、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让县城发展更具活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方式,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宜居生态县城。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生物制造、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0%;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控制在市定目标内,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态县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得到明显改善。
.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