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教学反思 > 大班观察记录:老师去哪儿

大班观察记录:老师去哪儿

作者:邓勇 来源:整理 时间:2016-09-14 阅读: 字体:

大班观察记录:老师去哪儿

背景:

大一班的孩子刚来到新园所,对衡山园的各位老师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熟悉走近身边的老师就成为这次教师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在橱窗里认识平面照片的老师,在电脑大屏幕里了解每个班级老师们的称呼,大部分孩子貌似对这些老师还是处于懵懂的陌生感。

因此我调整设计了这一收集签名的活动,作为采访老师的前期活动形式,先大胆走出班级大门,再勇敢与老师互动,在衡山园的平面地图上请老师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加深相互的了解。

问题一:签名形式改变后,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和个人单打独斗的形式之比较

原先这一活动以往版本设计的是幼儿独自行动,独立收集满10个签名就算完成任务,但是实施中发现因为孩子差异明显,导致有的孩子轻松搞定而有的孩子则沮丧而归。因此我尝试在这学期的大班改变活动形式,幼儿组成小队统一行动,每组里幼儿能力各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带动能力弱的孩子共同执行任务,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收集老师签名的成功感,也减少了一些害羞慢热型孩子不敢开口的挫败感。

但是活动形式改变了,规则也做了一些改变,我要求每个小组加起来的签名不仅要满一定数量,而且每个组员的签名不能重复,这也是考虑增加游戏的挑战和难度,旨在让孩子能结伴认识更多的新园所的老师们。

活动结束后反馈每组的完成情况,发现只有2组成功完成收集10个签名的任务,其他四个组不是缺少签名,就是组员重复找老师签名造成“无效”不计入总额。由于组长是随机选定的,是当天每个组的值日生担任,所以有的未完成任务的组长开始抱怨:“我累死了,又要回头数人数,又要找老师签名。结果还有一个组员掉队了。”

对于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采用了讨论分享的方式,请其他同伴出主意,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张玮轩给无计可施的小组长出主意:“可以做一面旗子,上面画好标记,组长举在手里,这样组员都能看到,就算两个小组的人混在一起,也不会走丢。”王麒铭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每次收集一个签名就数一数,这样就不会糊里糊涂搞不清总数了。”

孩子们的“出谋划策”给这次签名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4个小队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遗憾的。作为一个希望看到每个孩子都成功的老师来说,怎么弥补呢?

问题二:幼儿熟悉规则后,对于收集过程中与老师的情感互动缺失的行为表现

隔了一天之后的中午,小朋友吃好午餐,我为了弥补之前有的孩子在小组合作收集签名过程中只签了一个老师签名的遗憾,就增加了一个继续收集的内容,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地图,可以选择和同伴一起行动,也可以独自行动,在午睡前的这段午休时间里完成签8位老师名字的任务。

第二次出发后的小朋友对于规则已经很熟悉了,不一会儿就纷纷拿着密密麻麻签名的地图返回教室,看着他们得意洋洋的样子,我心里未免也有些得意。

不过马上这种得意被同事们的质疑打消了,一个老师说:“我签名前问了你们班孩子两个问题,居然别转头就逃走了。”一个老师说:“你们班小朋友冲进办公室时,门也不敲,进来后就让我签名,我问他签在哪里,他说‘随便签哪里’?那你设计的地图上的这些房间有什么意义?”还有一个老师说:“我本来想和你们小朋友聊聊的,结果他既不问我叫什么名字?也不睬我的招呼,直接拿着纸跑掉了,这不是仍旧不认识老师嘛!光满足于自己签了多少个名字,但对名字所代表的老师还是一无所知,这样的活动对孩子发展的教育价值不大吧?”

同事们看似尖锐的问题,让原本沾沾自喜的我,陷入了沉思……确实,轰轰烈烈的大活动不应追求所谓形式上的花哨,而应实实在在地渗透对孩子自主性发展的理念,搞一次活动很简单,放孩子们出去闯荡也很简单,但是为什么这样做,确实需要老师沉下心来,仔细琢磨活动过程中的很多门道和反复推敲细节。

反思活动开始前应该增加这样的一些内容:

1、 增加幼儿对收集签名的认识——为什么要收集老师的名字?老师签好名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小朋友不认识老师签的这些名字,可以怎么通过提问来进一步了解老师的称呼?

2、 有的班级老师深谙幼儿年龄特点,没有写自己的汉字名字,而是画了“奥特曼”、“小鱼”代表自己的名字,小朋友一下子就记住了喜欢奥特曼的刘晓炯老师和虞老师。其实这个活动还可以事先与全园老师打好招呼,让她们也用适合大班孩子认读的“前书写”的符号图画表示自己的签名,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辨认和熟悉老师们的称呼。

3、 增强孩子与被收集签名的老师之间的互动讨论,活动前充分让孩子“热身”,模拟收集签名时会遇到的难题和状况——例如,把我自己当成衡山园的某位陌生老师,故意“刁难”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试探孩子们的反应,这样一旦在真实情境中遇到老师的各种回应,小朋友就能游刃有余地一一作答了,也不会出现一溜烟被吓跑的尴尬情况了;同样,礼仪教育也渗透其中,敲门再进、完成任务礼貌致谢道别等基本礼仪规范,都应在开门之前予以一一提示,这样孩子们出去就会心中有目标、行动有规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