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丝戏作文1500字
牵丝戏
我惊奇地发现,关乎那张皮影的一切,包括那些不该早被道忘的细节,都像泡冰般汤上海而,那样模糊却清晰地浮现出来。
自我记事起,便住在祖父家开始了我的童年。彼时曾祖父已年通八十,身体却硬朗着。我疑心他也是祖父请来的客人。后来才知道那本就是他的家。
偌大的屋子里有一个禁区-其实是除却曾祖父以外所有人的禁区-他的书桌是万万碰不得的,尤其是上面躺着的一张皮影。
对我来说,皮影算是个稀罕物什,而最令我觉得神秘的一点是,那张皮影是亭子的模样,镂得精致,却通体红色,好像洒上了血。
这个细节让我一直对曾祖父隐隐畏惧着,总是远远瞥上一眼便匆匆地挪开目光。后来长大了些,与祖父谈起那张皮影,他知道的也不多,谈时是微微气恼的模样,仿佛他的父亲事事皆要瞒他。“我只知道,那好像是用你曾祖母出嫁时的喜帕做的”。
后来我又听祖父或是祖母零零散散地谈论起早逝的曾祖母。大抵她是个林黛玉那般的闺秀,嫁给当初同样出身书香门第的曾祖父,无奈曾祖父志不在仕途,亦无经营之才,便想靠刻皮影、唱皮影戏谋生。
我偶然听过曾祖父开嗓,总是唱那一阕《牡丹亭》。当年闺秀出身的曾祖母,年轻时亦在小城里小有名气,最爱的便是昆曲《牡丹亭》。我不曾有幸亲睹她的绝代芳华,却依稀能幻想出她水袖轻舞那般倾城模样。
记得有次我经过曾祖父房门外,里面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昆曲,是他在唱。我本想快步走开,奈何那一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却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驻足于他的门外,等待内心深处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情愫消逝。他发现了我,眸中流露出深深的悲伤,当即便沉默了。我也只好默默走开。
在那之后曾祖父依旧会唱《牡丹亭》,却不知为何不唱那段“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开口便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了。
可是除却这个,还有一个令我疑惑的细节。曾祖父分明是以皮影戏为业,却刻了那么一座亭子皮影,如此钟爱,甚至不让人碰一下,真的是对昆曲的爱吗?
我后来便离开了祖父家,回了上海,整整十年不曾回去看过。那张皮影,那阕《牡丹亭》,那位白发老人,那双饱含伤痛却容纳下星辰大海的眼眸,都随着时间而逐渐沉寂,像过去鲜活的人们存在过的故事那样。我被母亲塞进北上的火车,去参加曾祖父的葬礼。我努力回忆着曾经与他之间的往事,想起他总会从口袋里摸出两颗水果糖,剥开白色的包装,轻轻填入我口中。
我又想起那张皮影。节,都像泡沫般涌上海面,那样模糊却清晰地浮现出来。我终于明白,现信合地发理,关乎那张皮影的一切,包括那些本该早被遗忘的十年,不是我忘记了它,而是它蛰伏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对它的执念
我没赶上他的下葬。灵堂里的人们得体地啜泣着,恰到好处的悲痛。
越来越深。
那张皮影,连同他的书桌,它的主人一起,逐渐被全世界遗忘。
拿起那张蒙尘的皮影,我从没好好地端详过它,第一次这样温情抚祖母的喜帕仍像血一样红,那上面的樱桃仍鲜艳得像是可以摘下来吃一样。我看见它的背面刻着几个字,繁体,而且小,但我依旧一眼辨认出来。
那是曾祖母的名字。那一种微微潦草的张扬刻法,正是出自曾祖父之手。
我想起他曾用嘶哑声线唱出的那一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觉得他当时的心情大抵与陶渊明很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响叮当。一个个并不起眼的细节,那一句算不上动听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一个算不上大雅的曾祖母的名字,那一张别人碰不得的皮影,那一块犹自鲜艳的喜帕,那一双忧伤的眼眸,它们最终都成了我心中对曾祖父、曾祖母的全部念想,细节终成了模糊。
可模糊,只是对于看戏的人。对于牵丝戏之中的人,那些细节大抵会在一个个蒙太奇之后,愈发清晰了罢。
看戏
看戏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三(2)班章逸轩
今天是五月四日,黄岩要唱大戏了。于是,我买了一些食品,早早吃过晚饭,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戏场。
戏场外早已停了不少车子。走进戏场,平时空无一人的戏场已经万象更新:台上铺上了地毯,放上了桌椅,拉上了幕布;台下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说笑的、叫卖的,热闹极了!场子旁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摊。
“咚咚咚……”锣鼓敲响了,人们像听到命令似的,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喧闹声也知趣的小了许多。幕布缓缓拉开了,几个穿着古装的演员甩着长长的水袖,在台上有声有色地舞动。一会儿又出来一个黑头发的叔叔,他肩上扛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糖果。要分糖果了,我们都在台前挤来挤去。叔叔把糖果从袋子里取了出来,向四面八方撒去,天空马上下起糖果雨。我踮着脚,伸着手,叫:“这边,这边……”叔叔听到了,把几颗五颜六色的糖扔向我。
戏演的很热闹。小旦在悠扬的二胡声中扭着动着婀娜的姿态出场了,他那如哭如泣的演唱不时地引来了台下的一片叹息,有时还会赢得几把眼泪;武生在“呯呯呯”的鼓掌声中连翻了十几个筋斗,博得一阵阵喝彩;丑角那可笑的打扮和滑稽的动作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
小孩子看戏享口福,年轻人看戏起热闹,或许只有老人才看得懂戏。正如台上的那幅对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均是梨园弟子;哭装哭,笑装笑,打装打,闹装闹,哭笑打闹上下一片热闹。”
指导老师:郑利琴
熊猫牵着我俩的手
姜老师递给我由日本小朋友上原寿香写的一篇作文。看照片,是一个很秀气小姑娘,可是她在作文的右上角,却用钢笔画了一幅很幽默的“自画像”:塌鼻子,小眼睛,两条粗粗的辫子。
上原寿香是我的日本同学。那是怎么一回事呢?还得从浦东开放说起——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上海浦东新区最繁华的杨家渡附近,随着浦东开放,这所百年老校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今年春天,还和日本长野县轻井?g西部小学结为友谊学校。他们并应邀请来我校参观访问,这可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班主任姜老师说:“日本老师要来我们学校了,为了表达中日两国小朋友的友谊,每一个同学可以选择一件小礼品,请日本老师带回去,赠送给日本的小朋友……”
那天放学后,我一边走一边想:选怎样的礼品好呢?祝贺卡,太一般了。照相本,也太普通了,贵重一点呢,游戏机——哎,爸爸送给我的那只手掌式游戏机还是日本产的,岂不让日本小朋友笑话!还是回家让爸爸参谋买什么好。
谁知爸爸却说:“不行,买来的礼物再精美,价格再高,也算不上贵重。”
“您的意思是,要我自己做——”
“对!”爸爸鼓励我说,“中国人并不比日本人笨,你不但要亲手做,而且还要做最棒的!”
做什么呢?这真叫我伤了一番脑筋。这一天晚饭后,我失望地坐在写字台前,忽然,目光落在了我的钢笔盒上。盒盖上画着一只黑白相间的熊猫,那蓝宝石般的眼珠随着灯光的照射,一闪一闪,我瞧着它,它也仿佛瞧着我说:“就做我吧。”
有了!我一阵兴奋,喊道:“爸爸,我做一只熊猫作为赠送的礼物行吗?”“那太好了啊。”
说干就干。我搬出了爸爸的工具箱和妈妈的针线包,用软塑料泡沫削成熊猫的身体,用白色绒布做茸毛,一段锃亮的铜丝包上翠绿的纸,并粘上几片绿叶子,作为竹子,然后用两粒小小的黑钮扣做熊猫的眼珠……忙乎了整整一个晚上,一只熊猫终于制作好了。我抚摸着,左右端祥着:“哎,这能送人吗?”
爸爸却说:“它虽然没买的那样精美,却凝聚着中国小朋友的一片心意,而且熊猫还是我国的友谊使者呢!”
第二天早晨,我刚进教室,讲台上已经堆满了各种小礼品,都是每一个同学亲手制作的。刺绣、绒线挂毯、飞机模型……姜老师高兴地说:“愿这些小制作带去你们对日本小朋友的友谊。”
终于盼到了日本的老师和小朋友来我校参观访问的那一天。他们到了我们的教室。这时姜老师走到我面前,轻声说:“贺心彤,你代表我们班向池井先生赠送礼物。”我站了起来,走到安川校长和池井老师面前,端端正正在地行了个队礼,然后双手捧着“熊猫”、“飞机模型”……用刚学会的日语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池井老师弯着腰,双手接过我们的小制作,称赞着,微笑着,也用生硬的汉语说:“谢谢,谢谢,太美了!”她激动地说,“我一定把这些珍贵礼物带给我校的同学们,让它们成为友谊的象征。”
一只“熊猫”,竟带来了一位可爱的日本同学,我太高兴了。我也打算写一篇作文寄给她,题目就叫《熊猫牵着我俩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