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1-14 手机浏览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建设

[作者简介]郑锋(1973-),男,河南商城人,南京工程学院人事处,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术场域内大学教师行为研究——基于我国学术职业变革与发展的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88015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60-02

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积极应对经济、科技等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设置扩充一百多所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270所左右。“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对于处于特定转型时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十二五”期间,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正确处理和协调,但是,如何建设一支适应跨越式发展和本科教育需要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这类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高层次人才紧缺。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匮乏,在本学科领域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在本学科领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匮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团队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新建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

2.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相比,师资队伍整体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够强,人才队伍的技术应用和创新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师科技开发、应用实践、教学创新的投入与成效,也严重影响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等各项改革的进程与成效,影响了学校特色的凝聚和彰显。从国际应用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来看,应用型大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目前,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专业教育实践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实践教学队伍中,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科技开发应用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特色不够明显。

3.新进师资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这些年,新建本科院校都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对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但是,存在的客观问题是,虽然新的高学历师资具有较好的学术理论功底,但是在教学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突出重点,重点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第一,努力构建全方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拓宽教师来源,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速度。在人才引进中,补充博士毕业生与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相结合;对新进青年教师强调要从国外著名大学和国内著名高校选调博士毕业生;人才引进的渠道由国内高校为主向海内外高水平大学、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为主转变,重视吸引具有海外学习、工程实践和研究经历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第二,完善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学术拔尖人才和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完善学校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教学名师计划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队伍培育机制,通过考核和奖励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岗位职责和发展方向,实施动态管理,使人才在使用中持续健康发展,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构建高层次人才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设立高层次人才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重点资助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到海外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技术开发研究,跟踪国际技术创新前沿,提高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能力。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为其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提供更多机会。

第四,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为学校所用。采取师资共享、专兼结合、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引入(聘用)国内外优秀人才;确立“不拘一格,广纳贤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通过外聘教师,弥补部分学科专业师资的不足;通过返聘对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且热衷于教育事业的退休教师,为学校建设发挥余热;通过聘任一批对有益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优秀人才为兼职教授,每年不定期地到校开展教学、科研和指导青年教师工作,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服务;注重从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招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到校兼职。

2.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素质中青年教师队伍。第一,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对没有任教经历的新进青年教师全面实行助教制度,教师在助教期内应该认真履行对学生课内外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辅导职责,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助教期内实行坐班制,享受相应待遇,对没有完成助教任务的教师,不得安排单独承担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也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对青年教师要配备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导师,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师德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尽快熟悉大学教师角色的要求,尽早融入学科专业建设中去,提高他们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发挥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效用,学校将把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业绩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晋升正高级职务、岗位聘任、聘期考核的基本条件。

第三,完善教师在职培训进修。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教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制订培养计划和激励政策,将学历教育培养与非学历教育培养有机结合;继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参照引进人才的规定,对通过在职培养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或项目资助费;积极支持并组织广大教师参加以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师职业技能为目标的进修与培训。

第四,加强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赴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兼做班主任等,切实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加强过程考核,确保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扎实有效地推进。特别是从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应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参加科技研发、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工程实践锻炼,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掌握工程实践和工程试验。

第五,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教师以国家、省政府留学基金等形式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深造,投入专项经费,加大选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力度,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与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积极拓宽渠道帮助教师赴海外留学深造,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以竞争优选的方式选派和推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出国(境)进修深造,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六,加强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广大中青年教师开展探索性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以项目为驱动,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等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对获得国家、省基金项目的教师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配套,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重点奖励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突出教学科学研究成果,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学研究。

3.大力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第一,以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或国际国内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以重点建设学科、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实验室为支撑,突破学科壁垒和人才壁垒,大力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快人才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培养和建设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最终形成品牌、特色优势。第二,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纽带,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培植教学团队,依靠教学团队的整体作用,加强教学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拓宽教与学的互动渠道,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挥教学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广大教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研究、实践性教学。第三,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建立和完善依托学科带头人凝聚学术队伍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使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团队和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4.推进工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技术力量。建立完善工程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工程实验教师提升专业技术职务、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工程实验技术人员致力于实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行实验实训设备的自制、改造、维修和功能拓展;有计划地组织工程实验技术人员前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专项技术培训,解决实验室在理论、技术、科研、管理、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工程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通过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和科研项目的开发来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改革用人制度,加大聘用力度,实行多元化用人模式,制定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岗位责任、任期考核、津贴分配的政策,努力建成一支固定与流动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献身实验科学、爱岗敬业、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工程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5.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搞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着力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有关师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作为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监督机制,健全教师评教及教学质量跟踪体系,使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遵循学术道德;引导教师跟随时展步伐,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增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自觉性;继续开展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引导教师自觉抵制各种学术腐败,优化学术环境。严格考核管理,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公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6.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树立紧紧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意识,强化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尚;建立尊重人才的风尚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鼓励探索,鼓励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变人才拥有优势为人才产出优势;及时了解学校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引进人才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主动听取广大教师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科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完善管理制度,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条件使广大教师安心工作、多出成果,体现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创建人才辈出、业绩显著、声誉日隆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2

一、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三支队伍人才建设,已经超出了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本身的意义。首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性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工人阶级既是企业的主人,也是生产力的代表,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实践操作人员这三支队伍的身上,企业这三支队伍的素质,标志着企业现代化程度。所以,企业抓三支队伍建设是社会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委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将是蓬勃发展,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产品质量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企业人才的竞争,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立足不败之地的关键。有了人才企业才能发展。日本的汽车工业之所以日益发展,在国际的汽车行业中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术更新快,核心问题还是人才问题。就我们国家企业来看,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可见,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培养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决不是出卖体力的劳动场所,它是一顶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庞大的技术工程中需要的是科学管理(包括人、才、物、技术、设备)。科学管理首先需要的是懂科学管理、专业技术能进行高级操作的人才队伍,这样企业才能按着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先进的设备才能创造出高质量产品和较高的效益。例如,浑江发电公司20万千瓦机组机炉协调控制投入使用,解决了全国的机组机炉协调控制的难点,就说明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高级操作队伍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一个企业如果不具备综上所述的三支队伍或者三支队伍素质不高,企业就不可能发展。所以,加强企业三支队伍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三支队伍的特点与三支队伍建设规律

企业是盈利为目的的经济集团,在这个集团中不仅要有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高级操作队伍,而且要掌握这三支队伍的特点与建设规律,不断提高三支队伍的素质,才能使三支队伍健康成长,企业充满生机。企业的管理队伍、专业队伍、高级操作队伍虽然处在一个企业的整体之中,但是它们各有特点。管理队伍人员主要突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即组织协调、规划企业发展,科学地使用人、财、物等特点;专业技术队伍人员主要突出技术业务水平、强烈的科技意识和责任心等特点;高级操作队伍人员主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他们从工作范围、性质上各有特点,但从队伍建设和企业整体上又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是企业职工完成生产任务的力量源泉、思想基础。无论是搞管理的、搞专业技术的,还是具体操作的都必须有这种精神,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建设之中,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是企业骨干队伍缺乏竞争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工作中斤斤计较,未出成果先要待遇,这样的骨干队伍不可能完成生产建设任务。

第二,“三支队伍”都具有一定的管理、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业务、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三支队伍”建设核心的东西,是“三支队伍‘建设最明显的特点。管理队伍人员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专业技术队伍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高级操作队伍要有适应设备需要的操水平。但是,他们都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三支队伍”的共同特点。

第三,“三支队伍都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的实事求是工作精神。严肃的科学态度是企业“三支队伍”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管理工作、技术、设备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作为管理企业和具体技术操作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高超的业务水平,更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否则,就会影响企业和的发展。

在企业整体建设中,“三支队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从特点上看有个别也有一般,从相互联系上也有不可分隔的关系。通常看来,企业在生产建设中就是管理工作,其它都是次要的,这种说法不全面。管理人员可以管好技术、设备。但是,却代替不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分为两种:一是宏观控制,二是微观管理。无论是宏观控制还是微观管理,都代替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操作人员。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管理人员的规划才能变成现实。所以,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生产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但是,他们离不开管理人员的规划和操作人员的实践,离开科学管理与实践操作,专业技术人员只能是仅仅限于设计,科学技术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高级操作队伍是企业生产建设中的实践者,无论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先进的设备,只有通过他们的实践操作才能发挥出设备的效能,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由此可见,这三支队伍在企业里,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在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可偏废。这要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这说明,实践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必须到实践之中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的三支队伍建设也是同样。如果我们企业的骨干队伍只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不去努力实践是不行的。相反,企业只注重骨干队伍的实践经验,不注重理论建设的骨干队伍也没有希望。所以,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三支队伍建设才能健康成长

第二,科学态度与业务水平的统一。科学态度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基础,业务水平是三支队伍的重要标志。企业这三支骨干队伍仅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而没有科学态度,再好的业务水平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在科学问题上只有诚实才能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如果我们只注重诚实不掌握科学技术企业也不会发展。所以,企业这三支队伍必须在科学态度与精湛的业务水平统一中发展壮大。

第三,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的统一。实际这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三支队伍成员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主要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个人成长或者一支队伍的形成,如果主观上不努力,客观条件再好也没有作用。但是仅凭主观努力没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也不行,就是说企业要给骨干队伍提高素质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努力与组织培养统一起来,促进企业三支队伍迅速成长。

三、目前“三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总是的措施

企业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既是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内容,又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好这三支队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或者说是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如何认识企业三支队伍的存在和在企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设好这三支队伍是企业和企业领导目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第一,客观地认识三支队伍建设情况。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客观地认识本企业的三支队伍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目前企业这三支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责任感不强。其主要表现为企业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把自己与企业分隔开来,总有一种天塌大家顶的想法。缺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甚至觉得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不如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好,实质这种思想倾向是缺乏一种责任感。没有这种民族责任感再高的技术水平,也干不好党的事业。二是业务水平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现在企业三支队伍成员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五十岁以上的这部分人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可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水平,接受现代技术较慢,这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形势;二是三十五岁以下的这部分人员思想比较活跃,文化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产建设中的难点,甚至影响生产建设。三是组织培养不够。企业这三支队伍是企业的骨干队伍,对他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锻炼,使这些人到岗就能适应并发挥作用。现在很多企业仍然是采取到岗后进行培养的办法,这样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些问题既是影响企业骨干发挥作用的因素,又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计划的培养人才。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主要渠道,是我们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被实践证明的良好方法。高质量职工队伍的形成必须通过科学的培养,不能期望他自然形成。要有计划、有组织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企业骨干多方面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培养人应该注重对事业负责,要跳出对个人负责的小圈子。因为事业是永恒的,标准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只有从大局出发才能培养出适应客观形势需要的人才。

第三,合理的使用人才。企业三支队伍成员,布满企业各个岗位,如果使用的不合理、不及时,就会造成人才浪费,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里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使用人才,象人们经常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花钱培养人才不是浪费,最大的浪费是把人才放错了位置。在使用人才方面,值得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及时使用,浑江发电公司领悟认为用人要抓住人才思维最活跃、创造性最强、身体最隹时刻启用,这样对事业、对职工都有益处。事业有发展,骨干有进步,职工有希望(职工都希望自己进步和发展)。如果失去机会,弥补性的启用,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对事业根本无益,只不过是无花空折枝而已。所以,浑江发电公司坚持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使企业三支队伍充满生机,企业也持续莛分展。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

《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师团队在已有建设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努力打造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突出的“工程型”教师团队。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上,制定了引进来、走出去、上台阶、促骨干、老带新的建设原则。

引进来:有计划地引进建筑设计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改善教师结构;目前,《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师团队已经拥有强大的外聘教师队伍,为专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下一步将继续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学,聘请专业技师担任学生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建立一只稳定的,管理到位的、认真负责的兼职教师队伍。

走出去:《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真正全面了解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第一门课、入门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识图能力培养课。为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建筑企业挂职锻炼,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成果、有检查,丰富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实践技能。

上台阶: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精品课建设、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促骨干:骨干教师是专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要根据学院教师发展规划,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骨干教师进行精品课建设、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以骨干教师带动相关教师,进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老带新:近几年学院引进年轻教师多,团队根据专业建设,为每位新入职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新入职教师安排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企业经历的老教师作为导师,以助课-说课-听课―指导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一、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及校外专业带头人选拔聘任

课程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骨干和核心,对于校内专业带头人,团队安排每年参加行业高级别专业研讨会以及省市专业技术会议,不仅能够更好服务社会,还可以提高行业影响力。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带头人申报科研教研课题,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水平,并及时将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一线。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要引进校外专业带头人一名,要求行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具有丰富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对高职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团队根据发展需求,对校外带头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步骤的培训与提高,使之成为真正的双师型带头人。

二、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

我团队每年安排骨干教师至少参加一次各级行业研讨会、培训会,至少下企业挂职两个月,以开阔眼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和教改能力,继续改善教师学历、职称结构。

三、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提高团队的学历结构,力争硕士以上学位达到95%以上。

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团队有计划地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研、科研课题,进行课题的研究,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水平。每年均有约十项社会服务项目,涉及建筑设计、监理、评标、施工等多个领域。

五、进一步优化双师结构

团队多位老师凭借自己的学识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教师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反过来又反哺教学,实现了产学结合,团队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受到同行和学生好评。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

六、“手拉手”加强年轻教师培养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对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实时追踪与全面了解,并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始终坚持“送、下、带”等措施,“送”即送到高等院校深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下”即下到施工现场顶岗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带”即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老教师带领开展教学工作,从教学实施计划的制定、备课、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内化职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使得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七、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

继续坚持每周1次的团队教学研究;加强或扩大与其他教学团队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每学期2次;加强与校外教学团队的交流,每学期2次;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团队内成员的教学及专业水平,学习其他团队的先进经验,与同行分享本团队的经验与教训,与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八、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团队与15家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综合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和教师科研需要。

九、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继续完善和丰富精品课程资源,扩大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争取将《建筑构造与识图》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省级资源共享课程。

通过团队建设,以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突出的“工程型”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进程,在教学改革、精品课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资源共享、合作双赢。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对口、技能过硬的建筑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期

[2]都丽莎张龙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职教通讯》2015年第9期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4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骨科学是外科实践教学中仅次于普外科的重要环节,专业性及操作实践性强。但是往往由于见习时间短而内容多,导致许多学生见习时感到困难,这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质量对医学生的医学生涯影响至关重要。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

一、骨科临床医学生见习带教现状及问题

临床检查和疾病的内容多、范围广,而在临床教学中往往因为实习生自身的原因,再加上带教老师日常工作多而忽略系统的教学,导致实习教学的较多不足[1]。从学生因素来看,医学实习生对学习重视不够,实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实习与就业问题上徘徊及冲突。从教师因素来看,由于带教老师医务工作繁忙,责任大,而实习带教酬劳少,麻烦多,造成部分带教老师教学责任心不强、热情不高、教学意识淡薄。认为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有的带教老师把实习带教工作当成一种负担[2]。此外,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从临床实习带教方法来看,主要采用床边教学及PBL教学方法,还需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利用现有的教学器具、模拟的多媒体课件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3]。

二、骨科临床医学生见习带教培养过程要求

骨科临床带教培养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课讲授、实验与见习、临床实习。其中理论课程与实验、见习紧密结合,交叉进行,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及时得到实践,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无论是理论课程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我们都非常重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优选全国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合理,符合我国骨科外科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病例、教具、模型、图片尽可能地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课与实验课、见习课紧密结合,交叉进行,实践时间与理论课程时间接近1∶1,但是以往的教学见习,学生在临床只能看老师示教,缺乏实践的机会,而一旦临床实习时,学生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不适应时期,面对病人比较胆怯,针对这一情况,院里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了临床前实训基地,添置了实验模型,增设了骨科实践教学的实验课程[4]。

学生总结、看手术录像、模拟人操作、互相操作与临床实地见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完成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的提高。带教教师做到课前复习,课后总结,操作示范后再逐个指导,直到每位同学都能掌握操作要点。再次,高度重视临床实习,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环节,在骨科外科门诊学生可以接触初诊、小手术,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初步了解疑难杂症的诊治;在骨科外科病房,学生掌握了骨科的基本技能、手术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临床实习中安排主任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小讲课,严格出入科考试制度。

同时,介绍骨科外科学的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仪器,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最后,细化学生实习内容。该部分实习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病房实习内容:(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管理4~6张病床,参加每日早晚2次查房,完成病史,开医嘱,填写各类申请单,观察病情变化,书写病程记录,常规换药及对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工作等。(2)参加病房值班,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值班医生的各项工作。(3)参加手术,当好助手,掌握外科无菌操作原则,了解手术基本过程和手术前后处理原则。

(4)每周参加主任查房及病例讨论一次,教学病例讨论一次。(5)结合有关病种,阅读指定的参考文献。第二部分为门诊实习内容:(1)掌握门诊常见病的检查、X线读片、诊断、治疗及病史书写,尤其是有关骨科外科疾病的基本理论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操作常规。(2)熟悉掌握骨科各类常见病症及并发症状的处理原则,较熟掌握骨科常见小手术的操作技能,基本掌握石膏固定术、骨折复位术、骨折牵引术等。(3)协助老师,担任骨科常见小手术及门诊手术室各类手术的助手,熟悉其基本操作程序。(4)在老师指导下参加有关专科门诊,熟悉其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5)了解门诊各种器械的保养保管、药物管理、护理配合、消毒隔离等各种医疗制度。(6)参加业务讲座。

三、骨科临床带教中对医学生见习环节的要求

结合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为使实习生在科室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骨科临床带教中对医学生见习环节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查房与教学相接合:主任和主治医师进行临床查房时,有意识地针对一些典型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进行系统的讲解和提问,加深同学们的认识。(2)教学查房:针对典型病例检查、诊断和治疗,由主治医师或住院总负责进行专门的教学查房,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感性的教育,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向临床过渡。(3)专题讲座和讨论:对一些口外分枝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难点,由主治以上医师给予每周一次结合临床实际的小讲课,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针对性教学。(4)病例讨论:针对临床上的疑难病例由主任医师主持,各级医师参加发表及总结意见,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模式有利于其将来的工作和成就。(5)出科和毕业考试:精心准备考核病例,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综合能力的考核,使考核既具有广度,又兼有深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骨科临床带教中教学方法改革

骨科临床带教中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根据实践内容和学生特点施教,在有限的学时内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有益的探索。通过问题互动式、启发式、典型病案介绍、临床操作示教、图片展示、临床教学查房等多种教学手段或方法,培养学生外科临床思维、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

经过数年的实践,骨科临床实习中的教学方法整理后主要包括:(1)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参加包括手术操作的全部医疗活动。(2)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和“互动式教学”的方法,实行每周2次主治医生带教查房,晚坐班期间由总值班带晚查房。(3)参加科内病例讨论及手术前讨论,参加医院的各种继续教育学术讲座。(4)由高级职称医生定期组织病例分析,学生递交书面作业。(5)临床实习的出科考核,各专业实习结束前需由包括一名高级职称教师参加的监考老师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病例部分(病史采集、专科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处理计划)和操作部分(无菌操作、洗手、穿脱手术衣、缝合、打结、止血、包扎),对于每一轮回的最低分要进行由教学管理科监督下的复考。(6)出科理论考试中考查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等理论知识。(7)毕业考试采用临床综合能力多站考试+医学综合理论笔试,摈弃了死记硬背的模式,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8)指导学生书写科研论文、参与科研活动,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医疗查房在骨科临床带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不仅需要医生在查房过程中了解病情、观察病情,而且需要医生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处理措施,并给病人施治。临床医生在诊治每一个病人时便是一个积累经验的学习过程,同样专门针对学生的教学查房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每周科室都会组织一次学科带头人的医疗查房,主要针对疑难病例,各级医生从中都可以学到上级医生的临床思维及处理能力。定期的教学查房可以是教授组织的,也可以是高年资的住院医生以上教师组织,可采用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查房也是培养学生外科临床思维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观察病情、了解和熟悉病情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爱护病人、关心病人的良好医德医风。

除上述方法外,骨科带教老师体会到,需要进一步加强带教老师自身专业素质,同时积极调动临床实习生主动学习,让医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实践机会锻炼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团结协作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改进教学管理理念,为确保培养出德、智、体、美,并具有一定临床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做出努力。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55-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面临教育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时刻,在创新创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竞争加剧的时候,各高校都在加强内涵建设,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要保持高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走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可谓是重中之重。因此,新的形势下如何多渠道推促教师教学发展,对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分工合作,协同创新,技能互补,互担责任的一个教师群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首先,明确团队目标,为教师教学发展建立组织平台。作为一支高效的团队,最基本的是必须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即每一个成员要清楚地了解目标,并在这一目标下共同努力,以达完成。根据教育部(教高司函【2007】136号)称,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为教师教学发展营建良好的内部环境。在建设教学团队时应该注意团队成员的规模,一般人数不宜过多,3-8人左右为宜。这样的规模容易建立彼此融洽的关系,保持教师之间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作为团队带头人,他是教学团队的核心,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出色,而且有较强的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能够指导和带动其他老师引导青年教师发展。当然,一个团队里还要考虑各种结构问题,比如年龄、职称等,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个性、年龄和职称上要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组建教学团队时,一定要合理规划,注意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再次,规范团队建设,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教学团队与其他的组织一样,内部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需要有符合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活动规则。例如,明确团队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甚至包括相互协作的方式,处理问题和矛盾的基本原则,有效沟通的路径等等。此外,像培养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导师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每一位教师才能在团队中受益和发展。

最后,培育团队精神,为教师教育发展营造文化氛围。作为一所大学,我们一直在强调大学精神,这是一所学校灵魂所在,也是一所学校生命力的象征。学校有大学精神,同样团队也有团队精神。而在团队中,奉献和勇担责任的精神尤为重要,这也是团队能够更好地达成目标的有力支柱。奉献精神强调团队中的个体时刻要从集体出发,在功利面前不要太看重个人的得失,要有合作精神。勇担责任则是每一个人需要将团队视为“家”的这样一个场域,敢于创新,并不惧怕在创新中出现困难和挫折,并敢于担责。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团队归属感,营造教师教学发展的文化氛围。

二、以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作为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是必备的两把钥匙,缺一不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要坚持以教研提升教学,以教学促进教研,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研究,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

首先,课堂是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实验地。要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课堂是最好的实验地,围绕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学团队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教材的使用、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反馈信息的处理等方面做好详细规划,提出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方式导入课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教师积累的教学改革经验、教改项目、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并倡导学生从事课堂实践性学习。事实上,教师的大部分研究课题与论文都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基于课堂的团队教学与研究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其次,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是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助推器。定期开展研讨,把教学中的问题置于研究课题之下,在学科带头人等引领之下,进行理论学习、研究瓶颈问题的解救措施。为了切实地展开课题的研究,倡导以教学团队为单元,每年定期举办教师教学信息与学术研讨会。同时,主张开展跨学科团队对话,不同学术背景和知识的群体相互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活跃学术气氛,便于形成一种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和谐竞争,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而且,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邀请教学名师和学术名人开展学术讲座或报告,使专业教师拓展新的教学视野,获取新的教学理念,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带动学生进入实践教学与学习的课堂情景,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再次,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平台是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有力保障。学校通过组建学术交流信息资料库,开展学术沙龙和讲座,组建各种学术交流群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资料和信息的服务,使教师、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橱窗、校园网,以及其他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群等途径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与沟通。

另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核心力量。在教师队伍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科研团队或教学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是教师群体学习效仿的对象。与一般教师相比,这些教师在某些方面要更为拔尖,特别是在组织、参与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方面更有能力和手段,且对这些活动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和研究中保持核心地位的法宝。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发展路径,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发挥团队力量,凝练团队精神。

三、持续培养和引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师,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就目前形势来看,各高校的竞争都放在内涵性发展上,大家提出的目标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能够参与到未来竞争的核心工作。特别是诸如新设本科院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必须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房子”的现象。因此,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形势下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而提高应用型教师技能则是高校目前面临的最基本最严峻的一项任务。为加快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学校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加强应用型教师的技能培养。

一是加强岗前培训。对于新进教师,学校主管人事单位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并组织相应的岗前培训,同时还聘请学校教学名师、讲师团、教学督导、咨询员等给新进教师传经送宝,从现代教育观念、思路、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和行动,以及教育任务、教育模式等方面入手,让新进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从应用型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学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掌握专业实践能力,甚至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考察、见习、锻炼,或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也是必要的。

二是加强在职教师技能培养。高校教育的好不好,教学质量的高不高,有没有特色和优势,教师在当中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培养在职教师的技能,或者说技能培养是保证教师能力提高的前提。任何学校都应该鼓励专业教师想办法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考核。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培训,以适应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规定在开课前新进教师由教研室组织一至两次试讲,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当然,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学习和培训,并取得培训证书。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每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肯定是由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组成的,这样的团队在知识结构、年龄和梯队建设上具有互补和延续性。当然,相对于资深教师来说,年轻教师在教学上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需要获得老教师的帮助。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学校应该肩负起“传帮带”的工作,由老带少,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四是有计划引进企事业管理人才,带动“双师型”的转化。积极引进企事业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既能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还可以加强校企联合、专业与市场的结合,为学校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推动专业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

五是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顶岗”。学校在做这项规划时,应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开展专业实训和实践训练,优先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事业锻炼,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例如,开展行业或企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实践教师带着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课题,到行业或企业向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请教,在后者的帮助下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并进行科研,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及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都处于年轻和上升时期,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积累不深,欠缺必要的教学资源储备。特别是一些新办本科院校和民办与独立院校,在当前教师队伍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队伍年轻,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第二,专业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理论水平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第三,专职专任教师数量较少,生师比不尽合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多数专业教师的平均周学时数超过12学时,甚至个别专业教师周学时数超过20学时。加之当前的职称评定等方面需要,专业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部分精力放在个人学术等方面,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技能培养,导致部分专业教师“能讲不能做”。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和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尽管每所学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做了相关工作的部署,如培养“骨干教师”和实施“低职高聘”等。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骨干教师的个人业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升,学校有一批骨干教师已经在职称上上升到高级系列,还有一些正在积极申报高级职称,他们主持承担了部分厅级和校级教改工程项目。但是,就全校来看,骨干教师对学校专职专任教师的引领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的团队建设还相当薄弱;二是骨干教师在教学基层单位(教研室)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这与目前的教研室架构和活动有关;三是骨干教师在专业教师群的“帮扶带”作用还有待加强,需要骨干教师引领出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为解决上述教师队伍问题,一方面需要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帮扶带”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给这项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制度、政策支持;再有积极加强和组建、重构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另外是组建结构合理、高效有序的教学团队,并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在全校内起到示范作用,发挥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使整个教师队伍获得质的改变。

有人说: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何一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最主要环节。在这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中,有待于我们持续地探索和挖掘。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教师的专业学习和锻炼,促进其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壮大提供前提与保障,为教师教育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3]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4]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9,(2).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6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它的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呈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为领军的梯形结构。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显得重要。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它既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升格,也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更不是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翻版,它是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是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所有这些改革与创新都要依靠一批技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完成,否则寸步难行。教师,是职业院校中第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各项教学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处在初创阶段,学校师资现状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技术应用能力薄弱;教师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意识滞后;一些紧缺专业师资来源匮乏,缺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课;中青年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意识强、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成为职业院校当务之急,长久之虑。

一、教师梯队的构成

一名教师从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入职学校,从实习教师到合格教师、主讲教师、骨干教师甚至专业带头人,少则十几年,多则二十几年。

一个专业按普通高校工科类专科层次的最低教师数配置:至少有2名副高以上高级教师,2名中级职称教师,2名中级技能型教师。

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专业教师的配置标准,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应是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为领军的梯形结构。

(一)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

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新教师,依靠本人努力和老教师的帮带,经过2-3年时间的历练,一般能够顺利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一个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他们了解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领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熟悉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掌握课程教学规律,对学校、对学生建立了感情。这些青年教师年轻,成长性快,可塑性大,是学校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庞大群体,是教师队伍的基础。在民办职业院校中恰又是这部分教师最不稳定。

(二)以“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

主讲教师是高等院校承担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他们应该是“双师型”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人才的培养特征是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这就决定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在职称上他们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经济师,或程序设计师,或技师等等的“双师型”。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校内基本技能训练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数量上,“双师型”专业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的80%以上,所以“双师型”专业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

(三)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

堪称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师能胜任2门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教学水平高,效果好,能起示范作用,又能从事各项教学建设,诸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撰写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开展教育科研,并取得优秀教学成果。他们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帮带青年教师,他们是专业教师团队的核心力量。

(四)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军

专业带头人学术(业务)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一个专业教师团队中,他们能够团结、凝聚全体教师深化教学改革,组织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组织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开展科技服务。专业带头人往往是学校中某个专业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代表,是专业建设的领导力量。

二、教师梯队的组建

为了组建教师梯队,引导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他们有明确奋斗目标和较强的上进心,学校要制订教师各个梯队的评选(或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包括青年合格教师认定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中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办法、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制订和实施这些《办法》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突出教育思想和教师的职业道德

入选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定位正确;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诚实守法,团结协作;严谨笃学,为人师表。

(二)促进持续稳定

入选教师必须具有教师任职资格,有一定的校龄和教龄。一般,各个梯队教师至少有1年及以上校龄,青年合格教师须有3年以上教龄,“双师型”教师要有5年以上教龄,中青年骨干教师至少有8年以上教龄,专业带头人要有10-15年教龄。教师能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均衡教育,要有一个长时期的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栈??椋?奔涠塘耸遣怀傻摹

(三)有一定的教师职务要求

青年合格教师首先是助教,“双师型”专业教师须是讲师又是有工程师或经济师或技师等职称或职业技能资格。中青年骨干教师也须有讲师以上职称,专业带头人须具有副高以上教师职称,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四)强化教育教学能力

设置教师梯队评选(认定)标准时,要充分体现教学为主,标准内容要涵盖教学工作量、学术(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效果与业绩等诸方面,规定要具体、明确,宜于操作。各梯队教师之间的标准互相衔接,形成由低到高的知识、能力的梯度结构,防止评选(或认定)时各梯队教师标准界限不清。

(五)严格评选程序

评选(或认定)时,由教务处、科研处、督导处分项组织考核、考评,提供翔实材料;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发动广大师生参与,使评选(认定)过程成为推动教师提升学历、职务(职业资格)、学术(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六)实行动态管理

实习教师、合格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表示教师成长历程,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学校每学年评选(认定)一次,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者,第二年取消其教师相应称号及其待遇。年复一年持之以恒,成为一项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

三、教师梯队建设的保证措施

建设教师梯队学校需加大投入力度,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构成教师成长的保障体系。

(一)拓宽师资来源

按照学生与教师的生师比18:1-23:1要求,逐年扩大师资队伍,尽可能从“211工程”大学遴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有计划地从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有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争取专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从兄弟院校中调整,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在学校内凡有教师任职资格、有教学能力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政工人员都应兼职任教,充分发挥他们双肩挑作用。

(二)鼓励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

有计划的组织有2年以上教龄的中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只要专业对口,学校给予时间保证,并给取得硕士学位后的教师三年内报销全部学费,这一点对民办高职院校尤为重要。通过几年努力,使得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中青年教师总数的35%以上。

(三)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教师

在高职院校中,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着力点在于学校自己培训打造。建立导师制,让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都承担青年教师的帮带任务,带领青年教师从备课、授课、辅导、改作、考试考核、实验、实训、实习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做到规范到位。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取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利用假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取得企业生产、管理的直接经验。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服务、科技开发,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教师梯队建设奖励基金

对各类入选教师:青年合格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按月发放津贴,津贴金额视学校财力,最低起点的如分别给200元、400元、600元、800元的月津贴,其中青年合格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津贴就高不就低,避免重复,“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月津贴可与它们重复。实践证明,学校投入这笔款项,总金额并不太大,但对教师尤其对中青年教师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稳定作用。

(五)营造和谐思奋的文化氛围

学校要以人为本,对教师的劳动要充分尊重、爱惜。对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要努力改善,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孩子入托、入学等种种困难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在工作上放手使用,鼓励教师的首创精神。在业务上、学术上倡导科学、民主、兼容、和谐的风尚。营造团结思奋、温馨友善的文化氛围往往是赢得教师稳定的最好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1篇7

[关键词]骨科研究生培养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处于关键地位,而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学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关于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研究生的话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医疗卫生人士的关注。

作为一名从医25年的骨科医师,笔者于2002年开始培养骨科研究生,累计超过30名毕业生,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是关节镜与运动医学。众所周知,作为骨科的一个分支,关节镜与运动医学近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这一专业具有明显的“新、精、尖”的特点,因此关节镜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与骨科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既有共同之处,却又有自身的特点,现将笔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列出,与大家交流。

一、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实践,但是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还是应该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作为一所三甲级别的教学医院,所培养出的研究生不能只是“手术匠”、“处方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紧跟时代医学发展的前沿,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必须有扎实丰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在目前本科毕业就业率持续偏低和高学历普及化的客观环境下,硕士研究生中比重最大的是应届本科毕业生,骨科在本科学习阶段是考察科目,造成了他们的骨科理论知识匮乏、临床水平偏低的客观现状。因此在培养的第一阶段必须加强对骨科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关节镜和运动医学专业属于骨科的朝阳学科,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只是近20年的事情(新),治疗疾病和范畴主要是运动医学方面(精),治疗手段主要是关节镜、射频等离子等高新设备(尖),这一专业的手术方法、治疗规范、康复措施等紧跟国际趋势,其中很多新理念、新观点修正甚至颠覆了传统骨科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关节镜与运动医学的专著外,还要不断阅读国外的专业期刊,及时了解国际动态,把握治疗趋势,才能更好的提高医疗质量。具体要求是:1.第一年学校理论学习阶段,要求研究生自学骨科基本理论和关节镜运动医学相关知识,达到熟悉程度;2.临床阶段的前半程,参与大骨科的轮转,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并要求开始阅读关节镜和运动医学专业期刊,了解国际前沿;下半程专修关节镜与运动医学临床实践,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具体措施包括科内主任讲座、特邀专家授课、参加学术会议等,达到拓展骨科知识面、加深专科深度、启发科研思维的目的。实践证明,大骨科教学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视野更宽阔,解决问题思路更清晰,想问题更为全面,同时又能凸显专科优势,毕业后更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狠抓基础操作、基本技能的培训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如果单纯依靠医学理论,忽视实践操作,临床医学将衍变为理论医学,临床能力是由许多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能力领域组成,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复杂的能力集合[1]。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2]。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对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际能力考核分为三个部分:病历评估、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病例答辩。笔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病历书写方面的问题:

1.自信息化工程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以后,大多数医院的病程记录都采用了电子病历,然而电子病历中存在各病种的“病历模版”,研究生在进行病历记录往往只需要更改诊断与具体的治疗措施即可,而问病史、查体、鉴别诊断等的记录均可采取拷贝“病历模版”,无需再多动脑思考分析,这对研究生基本临床能力的训练显然是起了弱化效用,不利于医学临床思维的培养。

2.导师、教员对研究生没有严格要求,因为是电子病历,导师、带教教员在例行查房时往往只重视诊断结果、治疗措施而忽视了查体问诊等一系列过程;或者是有的导师自身对病历的书写重视不够,就算是发现了临床研究生在病历书写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及时对其进行纠正。久而久之,临床研究生病历书写缺乏严格的训练,病历记录大都“千人一面”,表面上病历书写的质量不错,其实病历质量是有所下降了。然而作为医疗服务当中最基本的医疗文书,病历不仅是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真实的全程记录与证明,是医疗单位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和防范医疗风险的证据,同时还对临床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也要着力加强临床研究生病历书写能力的锻炼。

(二)临床基本技能弱化:

临床研究生在临床基本技能方面普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体格检查的手法不规范、顺序不正确、手术基本操作不规范等等,这主要是由于平常临床训练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关心不够、要求不严。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培养制,导师应该在日常的临床训练当中积极引导研究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临床基本技能,首先要注重抓基础、抓规范,然后才是对研究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而现在有的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责任心不够强,言传身教不够多,对研究生的不当操作进行及时纠正不够勤,有的导师甚至自己本身就没有按照规范严格进行操作。

2.研究生自我定位不准。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有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应该学习的是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操作、诊疗手段,眼高手低,忽视了日常最基本和最基础技能的的锻炼,养成了“重视手术技巧、忽视基本技能”的不良观点。

3.思想上存在误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大大提高了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随之而来的是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传统的基本诊疗技术已经不再重要,高精尖的辅助诊疗技术完全可以“包打天下”,以至于对待患者动辄就采用高精尖的辅助诊疗技术。过多过滥的使用辅助诊疗技术,不仅造成了患者医疗费用的增加,也不利于自身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

4.临床教学制度坚持不严。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疑难病例会诊等措施都是培养年轻医师形成正确临床思维、养成良好临床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而目前有的临床科室对此做不到制度化、持续化,或者形同虚设。

(三)临床思维视野狭窄:

在临床病历分析和答辩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回答考核提问时往往只是“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对临床知识缺乏上下联系、融会贯通,有的甚至只注重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解答,而不关注危及病人生命的相关科室疾病的询问、体检及相关检查等,这是临床视野狭小的表现。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要根据个人情况具体对待、逐步解决。我们的做法是:一、所有研究生,不论是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都必须在骨科各病区和相关科室(如放射科)进行轮转,根据他们既往的临床工作时间和经历,由高级职称医师具体指导他们的临床工作,承担住院医师的工作,使他们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诊患者的基本诊治处理步骤以及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二、研究生临床前三个月,要求必须手写病历,每周进行一次体格检查的考试,以此达到监督、培训的目的。新病人教学查房或科内疑难病例讨论时,床位住院医生(研究生)首先汇报病史、分析病情并做出初步诊断,达到了体检、阅片、和分析病情的目的,避免了临床工作中应付、做假现象的发生。三、大骨科临床轮转结束后,对诸如外科打结、缝合、止血等基本操作进行考核,使他们重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通过上述三点措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使他们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四、关节镜手术技巧和操作的培训,由于关节镜手术操作主要由主刀一人独立在镜下完成,并且由于止血带时间的限制(肩、髋除外),研究生很少能有时间独立操作和锻炼,其解决途径主要是尸体标本的培训,因此要多参加大型的关节镜学术会议并参加其中的尸体Workshop课程,达到锻炼、熟悉镜下操作的目的,以后才可以逐步开展临床工作。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论来自实践、高于实践。同样,创新的思路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往往会启发我们去搞创新。科研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还敢于怀疑前人的成果,善于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有开拓的勇气和创新的魄力。为此,研究生导师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要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首先,应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创新灵感的来源有赖于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科学的发展,使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产生了许多新的有前途的边缘学科只有通过现代信息交流手段,博览群书,捕捉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积极思考,才有可能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一些新的交叉点、创新点。关节镜与运动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起点很高,与国际先进技术密切结合,通过阅读专科国际期刊,能够启发科研思维。

其次,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良好的智能基础、独特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实验技能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他们根据中国国情,结合自己实验室条件,改良或采取新的方法完成实验研究。研究生学习期间,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实验技术培训和学术活动,并通过参与各种课题的申报,培养和发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机构等。创新环境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基本背景。环境是创新人才借以在其中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有着无法忽视的作用,因为创造性活动一方面源于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有赖于环境对个体创造性活动的支持[3]。

最后,我们还需要发挥导师的职责,推行教学改革等措施,引导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总之,骨科关节镜与运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和总结,培养有中国特色的有国际水准的研究生,需要导师们不懈努力和认真研讨。

[参考文献]

[1]陈自强,徐迪雄.浅谈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评价的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2):195-197.

[2]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士官;任职教育;教员;能力素质

教员队伍是院校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任职教育院校中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员能力素质,对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当前,士官任职教育正在以“教为战、学为战、训为战”思想为指导,紧贴部队深化教学改革,这对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士官任职教育需要,推动士官任职教育创新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广大教员的能力素质。

一、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

士官任职教育是为适应军队岗位任职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武器装备使用、保管、维护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组训施教能力的应用操作型人才,同军队其它类型的教育相比,士官任职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较弱

士官学员大多数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思维水平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学习离不开教员的指导,这些都说明士官学员的认知能力较弱。

(二)教学目标具有显明的岗位指向性

士官的选拔、晋升都要经过相应的学习培训,以便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是士官使用的一条根本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士官任职教育具有明显的岗位指向性,其直接目的是满足学员第一岗位任职需要或者岗位变换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士官任职教育教学过程强调:“工作怎么干,学就怎么教”,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获得岗位任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目标较强的针对性和岗位需求的实用性,更加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环节。

(四)教学内容具有显著的动态性

士官任职教育是提供学员任职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打赢”现代战争的需要。它要求任职教育要提供现代战争应具有的高新技术知识,课程内容应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而及时更新,使其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

(五)教学训练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士官任职教育时间短,对动手能力要求高,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需求,在课程设置、内容选取、装备操作、教学方法等方面皆以实践为基础,出现多形式、多方向的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综合性较强[1]。

二、士官任职教育对教员的基本要求

教员是决定士官任职教育走向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为适应新一轮士官任职教育教学改革,对士官任职教育教员提出如下要求。

(一)必须具有“双师型”教员素质

士官岗位任职教育的职业性、目标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从业教员应该是“双师型”教员。这里的“双师型”教员可以概括为“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要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训练,既是任职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具有能进行专业理论或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开发及应用的能力;“四证”是指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学位)证、技术(技能)等级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和教员上岗资格证。

(二)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士官任职教育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士官人才,这就要求教员必须确立“教为战”的教学指导思想,围绕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设计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形成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为实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作战适应能力。

(三)必须具有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

目前,士官岗位任职教育是在以前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采用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还不能适应岗位任职教育需求,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改革。这就要求教员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从而具有课程开发和整w设计能力。

(四)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

士官任职教育,具有学制短、内容多、标准高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保证专业教育必需的专业基础,又要使学员具有适应岗位需要的任职能力,这就要求教员除科学编排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讲求实用高效外,还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仿真教学、虚拟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员获得更多信息,提高岗位适应性。

三、提高士官任职教育教员能力素质的方法途径

深化士官任职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士官任职教育教学质量,教员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士官任职教育院校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多措施并举,提高教员的能力素质。

(一)从骨干入手,打造一支“双师型”骨干教员队伍

教学骨干具有“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双师”素质是对士官任职教育教员的基本要求,一支过硬的“双师型“骨干教员队伍是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从教员培养角度来讲,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员骨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选配骨干教员标准。在骨干教员的选拔上要按照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综合,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合理的人才流动思路,抓好梯队建设,进行优化组合。二要拓宽来源渠道。可以从部队选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骨干教员岗位,也可以从军地院校选用品学兼优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骨干教员岗位,还可以从部队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指挥军官、专业技术军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士官充实到骨干教员岗位,形成各类人员优势互补。三是鼓励参加全国的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让更多的骨干教员真正做到“凭证上岗。”四是加强骨干教员送学,为骨干教员创造机会和条件提高综合素质。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作技能

过硬的专业实作技能是对士官任职教育教员的基本要求,实践锻炼是提高教员专业实作技能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士官任职教育教员的专业实作技能,必须从实践锻炼抓起。一是分批组织教员到部队任职、代职或兼职,了解部队人员的思想、武器装备,训练方法等,为日后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通过亲身实践和学习,提高了专业实训能力。二是组织教员参加部队演练或导弹发射等活动,让他们深入到班、排、连等基层单位观摩训练,熟悉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对提高教员的专业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利用校内实训中心开展专业教员校内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及考核,提升教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选派专业教员参加各种培训机构、高校组织的技能培训班或装备厂家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教员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坚持以研促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与科研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员要广泛参与科研课题,注重在科研创新中提高教学能力,尤其要重视教研类课题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为此,一要鼓励年轻教员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团队,利用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和学科优势,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科研攻关。二要支持教员参加军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和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视野、接受新的信息、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为科研和教学创新开阔思路。三要定期安排教员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掌握部队面临的具体任务,研究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便丰富教员的军事专业知识,吸纳部队各种演习、训练的先进经验,听取部队对毕业士官学员的反馈意见,使教学更加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增强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前沿性和指导性。

(四)加强业务培训,掌握基本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向信息化转变是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人才的根本要求。士官任职教育学员不但要从教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到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能学到实际工作要求必须精通的本专业相关业务处理能力,主要是指相P的由信息平台支撑的各种业务工作系统或软件。特别是我军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教员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员不但要掌握面对面的理论讲解、板书说明、现场答疑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还要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灵活使用网络、多媒体、模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教授学员信息化知识,培养学员信息化素养,所有这些都需要定期对教员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相关教学软件等地培训,以便全面提高教员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对信息化素质的更高要求[2]。

参考文献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1篇9

[关键词]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葫芦岛市自2007年起,在全市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制订了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截至2008年8月,对全市2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科专业素养一级、二级培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教师教育的标准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出台相关文件,构建总体框架

2006年下半年,葫芦岛市教育局在教师进修学院的主体参与下,组织人力研究制订工程实施的有关文件。2007年4月,市教育局出台《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制管理办法》,对工程实施的有关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安排。文件规定: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从2007年启动,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高中阶段、初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在职专任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素养培训和考核,3年离岗培训120学时。培训以模块形式按年度逐级推进,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主。

(二)研制等级标准,描绘工程愿景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的研制,是工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体系,关于这一点,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可供参考的先例。我们大胆尝试,研制出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等级标准共分4级,每个等级7个模块,每个模块设有内容标准、考核形式、推荐书籍和培训建议4个项目。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代性。在设计《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关于教师专业素养或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使《等级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实践性。《等级标准》强调实践性学习,体现强烈的实践意识,促使教师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通过独立反思与合作研讨解决实践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第三,研究性。《等级标准》设计了校本教学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师的实践反思、课堂教学专题研究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等模块,凸显了教师的研究。第四,实效性。在内容的选择上,着眼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际需要,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确保培训收到实效。第五,整体性。《等级标准》中的内容以学科专业素养为主,又兼顾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新课程改革理论等内容,同时又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套餐”,是基于教师的专业生活与生命的整体l生、多层次的思考。第六,动态性。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坚持动态生成性,既保持相对的稳定,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培训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加以生成、调整和完善。

(三)明确培训原则,建立制约机制

我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培训遵循下列原则:第一,分级负责的原则。本工程遵循统一部署,统一组织、市县分级负责,“谁培训谁考核”的原则。培训和考核由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市县两级分别实施。第二,全员覆盖的原则。实现受培训教师的全员覆盖是本工程的主要特点。第三,务求实效的原则。本工程以追求实际效果,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为主要目标。不走过场,务求实效。第四,严格管理的原则。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一级标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对不参加培训学习的或考核不及格的教师,除不获得市教育局统一颁发的学科专业素养等级证书外,视为继续教育不合格,不发给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学科专业素养等级制管理办法》中规定,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等级按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学前和特殊教育类别,各分4个等级进行测试。达到各等级标准的教师由市教育局统一制发《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等级证书》。一级证书为教师任职的必要条件;二级证书为评选县级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三级证书为评选市级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四级证书为评选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省以上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各级证书均纳入相应评先选优、教师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二级以上证书在评职晋级中赋予一定分数;三级以上等级证书是教师高级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要认真组织,严格考核,保证学科专业素养等级制的严肃性。

(四)选拔骨干教师,组建培训队伍

2007年7月6日,市教育局召开了县(市)区教育局、进修学校、局直学校领导,市教师进修学院各部室主任、教研员及兼职教研员等260多人参加的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启动大会。从2007年7月开始,到2008年7月,先后组织了160余名培训者分别到6个县(市)区对全市小学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初高中教师和教师进修学校研训教师进行了6天的免费离岗培训,办班200余期,培训人数近22000人。

市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从全市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挑选了160余人作为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一级、二级培训的培训者。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培训内容的研讨和编写。各学科都几次召开培训者会议,研讨培训内容。对培训内容的编写,提出下列要求:突出课改新理念,突出模块主干内容,突出问题解决,突出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每个模块培训内容约3万字,目前中小学各学科培训者共编写一级、二级培训内容200多万字。

(五)开辟“绿色通道”,拓宽培训途径

我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培训采用现场培训、网络视频培训和网络平面文本培训3种形式。通识培训一般都采用网络平面文本培训的形式,学科培训以现场培训、网络视频培训为主和网络平面文本培训为辅。2008年,市教师进修学院投资20万元建成了网络视频摄录编室,在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中,中小学每个学科都有两个模块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培训,有效地缓解了教师离岗现场培训的诸多不便,开创了我市教师教育网络化的新局面。市教师进修学院网站开辟了学科专业素养培训专栏,教师登录网站,即可看到培训内容,同时开辟网上答疑栏目,教师通过与培训者进行网上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于有网上培训作为培训的补充和延续,这就解决了离岗培训内容多、时间紧和任务重的矛盾,离岗培训的内容就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解决。

(六)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科专业素养一级标准的考核已于2008年2月进行。本次教师考核测试全市共设了19个考点、711个考场。全市参加考试人数为19911人,这些教师共参加了39个学科的考核测试,规模之大是建市以来绝无仅有的。经过严格考核,小学有10504名教师合格,占考试人数的95.6%;初中有6271名教师合格,占考试人数的94.3%;高中有2085名教师合格,占考试人数的92%。整个考试工作组织严密、有序。各学科遵循基础性、方向性、适切性、时代性、科学性、应用性等原则,命制了考核试题。考核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总的考核操作思路是:把考核作为—个过程,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增加教师过重的负担,简便易行,不搞表面形式,注重实际效果。二、主要收获和基本经验

我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受到了省内外教育界同行、专家和领导的关注,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和肯定。2007年12月,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报》以专刊的形式,介绍了我市开展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做法;2008年2月,我们主编了《新课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培训丛书(一级)》(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最近,市教师进修学院申报的课题《提升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行动研究》已被列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回顾工程的实施过程,我们有如下的收获和基本经验。

(一)研制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使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专业化意味着标准化,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不仅可以为在职教师培训建立培训目标体系提供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让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有了明确的要求,向着预想的专业方向发展。同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资格认定划定标准,可以真正实现政府对教师教育的宏观指导作用。在目前还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我们“摸石头过河”,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构建了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可以说,在实现教师教育的标准化方面我们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我们相信,我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标准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二)突出问题解决,培训收到了实效

突出问题解决,是我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培训的—个鲜明特点。在已经进行的一级培训中,围绕课改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教师普遍感到解渴。一位历史老师在邮件中表示:“在倍受应试教育长期困扰,难于将历史教学愉快、轻松地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能够在此次培训中系统地了解史学的最新动态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不啻于久旱逢甘露,真是太及时了,真希望这样的培训多一些,使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通过培训后的反馈,教师们普遍反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诸多的困惑和不解在本次培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三)凸显案例教学,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专业化的高层境界在于指向教师实践性教学智慧的养成,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规定,教师教育有效途径必然指向实践性教学。我们把问题解决、案例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作为培训讲义的编写和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而一以贯之。要求培训者要叩问教学细节,精心提炼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撰写鲜活的教学案例,进行一些有价值的原创性的研究,采用现身说法,把先进理念细化为看得见的行为。在培训内容编写过程中,培训者们开发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其中许多案例都来自他们自己平时教学的积累。培训深入微观层面,叩问教学细节,以案例教学方式为主,培训者现场讲课,现身说法,注重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四)实行任务驱动,锻炼了培训队伍

在一级、二级培训中,我们选拔了160余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者,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对这些骨干教师来说,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培训者们以极大的激情履行培训者的职责。接受培训任务后,他们多方查阅培训资料,虚心向专家请教、与同事交流,反复地修改讲义。培训者每天做完讲座后,都要结合当天情形,把出现的灵感及时充实到讲稿中,常常修改讲稿到深夜,直到最后初稿面目全非,最终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份理念新、重问题解决、内容翔实、案例充分、操作性强的讲稿,培训效果一次比一次好。一位培训者所感言:“我们劳累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幸福着。”对骨干教师实行任务驱动,让骨干教师“教别人”,这是,非常有效的实践性培训。经过3年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将有200多名骨干教师在培训实践中经受磨炼。工程的实施对造就一批数量可观的教育专家意义深远。

三、工程启示与思考

反思前一段工作,我们对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进一步实施有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一)坚持动态生成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标准是评判教师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的科学构建是工程实施的灵魂。能否构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等级标准,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关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的科学性、方向性,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生成,制订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

(二)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实施的更重要、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过程,是引领教师学习的过程,是唤醒教师心灵的过程,是课改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校学习化组织建设的过程,是催人奋进的过程。教师需要用心灵去学习、去工作,教师的学习不能依赖任何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自觉学习意识,必须自立、自强。只有教师具有自觉学习的心向,培训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在培训中我们看到,大多数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但有些教师对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专业发展缺乏内在的自主性,对自己职业认同感偏低,有种职业厌倦感。唤醒教师学习的心灵,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情感,是今后培训工作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要创设“积极学习”的环境,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运用激励促进教师积极学习。

(三)建立常态的网络培训机制,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通道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几次培训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建立常态培训机制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把网络培训作为改革传统教师培训的有力工具,大力开展网络视频培训和网络平面文本培训。要开辟网络上的专题讲座、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故事、教学感悟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栏目,充分利用教育论坛、教师博客、电子邮件等网络交互平台,创建积极的网络文化场域,赋予学习者对话的空间,实现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10

Abstract:Youngteachers'trainingoflocaluniversitiesshouldbaseontheirpositionsandcharacteristics,combinewithuniversityteachers'careerdevelopmentandthegrowthrules,innovateunceasinglysystemmechanism,paygreatattentiontotraining’sintegrityandsystematicness,takethepracticalandeffectivemeasures,constructteachers’troopwhichhavereasonablestructure,characteristicandadaptwithuniversities’development.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养

Keyword:Theuniversityteacherstraining

作者简介:王婧,1973年出生,女,籍贯:黑龙江,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行政管理

教师是推动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开创未来事业的重要使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且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应主要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结合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注重教师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一、外引内培,促“双师型”队伍建设

地方应用型高校尤其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采取外引和内培两种渠道,把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实务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注重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从业经历的实务类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承担应用类及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不断把最新技术、前沿信息、实际案例带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并存的多元化用人体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聘请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精通专业业务、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作为专任教师的有效补充。

(二)实施“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

“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是以增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计划,要求教师到企业、事务所、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单位参与管理、服务、研究、挂职锻炼等工作。教师应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践习。践习每5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践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将践习经历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校和系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教师产学研践习基地。设立教师产学研践习专项基金,根据教师的践习任务和践习成效提供一定的资助经费。青年教师在践习过程中,把践习单位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践习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和方法建议,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多项举措,促青年教师学能提升

(一)举办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

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是根据学校近年发展的态势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而实施的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研修班培训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教育教学能力开发、校史校情介绍、素质培训、团队合作等五个单元,通过专家作专题报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讲解学校规章制度、新老教师结对互动、座谈研讨、经验交流、团队拓展培训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尽快成长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和谐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教师岗位,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学校为新聘用的未系统从事过高校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导师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副教授以上职务的老教师担任。系部会同导师为青年教师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导师通过带辅导、全程听课、合作试讲、共同承接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论文等方式做好“传、帮、带、跟、促”等工作,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实施这项制度,使青年教师和导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教好书育好人。

(三)积极推进学历学位提升和国内访问进修

为更新和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校有计划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尤其加强在职博士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并在经费资助、工作量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积极推荐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领域学习进修,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通过资助青年教师在职研修,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四)拓宽渠道,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访学

积极拓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资源和渠道,扩大选派规模,提高进修层次,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培训效益。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研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努力使大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都有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使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构想和战略性思维的青年骨干教师。

(五)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德育能力和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动力和基础,师德建设应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组建师德师风宣讲团、举行“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师德论坛等多种形式,树师德,铸师魂,促进青年教师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制定师德规范和师德底线要求,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维护学术尊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六)加强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为提高教师口语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学校举办外语强化培训班,重点加强口语训练,帮助教师过好语言关,为开展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和出国深造打好基础。同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鼓励和督促教师掌握教育和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工具和手段。

三、评奖激励,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一)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建立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重点选拔一批在各学科领域做出较大成绩,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青年优秀人才进行为期3年的培养。设立专项培养经费,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多渠道为骨干教师争取海外研修机会,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骨干教师出国(境)学习和考察;优先支持和帮助他们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并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和实行学术休假;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破除项目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创新创业,促进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今后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奠定基础。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形成学术带头人领跑、骨干教师传递、优秀青年教师继起的教师梯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讲台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教学是教师的永恒职责。为了鼓励广大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讲课比赛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青年教师通过比赛,汇报自己的教学成果,互相学习切磋,为今后的发展和成才开辟一个良好的起点,同时以比赛促提高、以比赛促发展,在未来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再创佳绩。

举办“为人、为师、为学”系列讲座,请讲课比赛的获奖教师与青年教师们进行交流座谈,介绍教学经验和体会,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状态、接受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三)设立各类奖项,表彰优秀

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奖教金”等各类奖项的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在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充分发扬榜样示范作用,激励青年教师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长发展的引路人。

四、多方资助,助青年教师科研进步

(一)加大科研奖励力度

为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新进校的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并制定鼓励政策,加大科研奖励力度,规范科研管理,支持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参加科研团队、撰写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二)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学术专长申报课题,除了部级、省部级、教委级课题外,校内还有“攀登计划”、“预研究计划”等多项课题资助,科研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

关键词: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看,不论是育人环境的改善和德育工作的加强,还是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其关键都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师内容的变革中,还是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革中,教师都是中心环节。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科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说,教师参加科研、建立学校群众性的科研队伍,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认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参与教育科研使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一旦中小学教师亲自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就能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教育客观规律,进而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质量。

(二)当好教改骨干与先锋,为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具有教育改革性质的科学研究,既能使参与的中小学教师把对教改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又能使他们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带回到教改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而且也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改的质量。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实现教师自身的多方面价值。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科研活动,能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角色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于是,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更具有开拓性,而且教师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自觉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抱有浓厚兴趣和参与愿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改革日益得到全国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得到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重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使他们从对教育科研感到陌生到觉得并非高不可攀;从初步尝试,到积极投入;从摸索前行,到较系统、科学和规范地研究;从“星星之火”到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在学校普遍开展。正如林崇德教授说的那样:“这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一大成功:中小学教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五)中小学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和实践,他们会很快掌握中小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成为中小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六)在行动中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客体是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课题,又把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科研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

一项课题的研究,仅有优秀的选题、周密的设计方案、科学的研究过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来从事研究,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得不出研究成果的。因此,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工作的职责。中小学教师是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之余挤时间从事科研活动的。由于研究能力较低和科研专业知识的匮乏,他们迫切需要培训、进修或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迫切感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教育科研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教育科研,又使自己成为了教学骨干力量,这些对于自身的职称评定、晋级提拔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在多方面尝到了甜头。因此,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给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培训、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教育改革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这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具有群众基础,教师科研队伍也才能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

(二)做好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工作。学校群众性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领导重视是基础,抓好培训工作是关键。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1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团队;教学实施;问题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与日俱增,汽车后市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想满足市场要求,高职院校如何组织教学团队有效进行教学实践,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实施中的问题的探讨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国外,教师的团队工作是推进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西方学者提倡教师在共同的工作中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有系统地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学习和改进彼此的教学策略,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在2006年后,在政策指引下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实际上当前更应该开始把研究视点及重点放到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上来,更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施。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由具备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互补、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团队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群体。其类型应融合理论实践教学于一体,在系(分院)专业群大类下,以专业、课程、班级进行更为细致微观的分类,可以有效解决职业院校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科研能力差得问题,并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和推动基于工作工程的教学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指向是明确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两项的要求始终居于前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校园与企业管理文化的“无缝”对接,而我院专业教学团队中技能人才的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远不能满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训车间的“学徒制”,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徒制”,所以何种结构的教学团队能有效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是教学团队实施教学的第二个关键问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应能有效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实现成员能力互补,解决教学改革中师资问题,达到合作发展,尤其是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根据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现状的调研,进一步优化团队规模与结构,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调研在教学团队教学实施中的第三个问题是观念问题,原来职业院校教研室体系,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个体,思维需要进一步开放,这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作用发挥。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导致教师团队必然是跨界的,教师个人的职业性薄弱时,班级某课程微教学团队可以通过不同能力的教师互补为教学组,从而实现跨界,同时把不同能力教师发挥到极致,不造成资源浪费。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服务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实际情况是:汽车服务院从上到下设置学院、教学管理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2个专业共用1个教学团队,形成教学管理统筹,专业带头人、学术与教学骨干为核心的专兼结合教学梯队,在团队内资源共享。在对实际教学实施情况了解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也就是每年按指标参加省培或国培,所以最后一个问题依然是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培养问题,其重点还是应放在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双师能力的培养上,除积极参加省培、国培外,还要积极探索各种校内外培训与合作形式,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

1.完善带头人制度,要通过一定的考核和标准进行选拔,注意专兼结合,同时制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制度和与之配套的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培养水平。注重引进和聘请,并让专业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企业及科研院所进修学习成为常态,力争培养出“白领技师”型专业带头人。校内专任教师专业带头人,侧重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培养,企业引进2名高级技师,具有本专业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掌握本行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前沿技术的专业带头人,侧重于专业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培养,使二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成为专业领军人物,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带动专业及专业群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

2.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学团队“双骨干教师”机制需逐步建立,应积极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同时除参加外,应积极通过参加专业进修、企业实践、科研及学术交流术等方式,积极选送教师赴美国、德国、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培训与考察,使骨干教师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能课程和教学资源课件的开发,能参与科研项目与教材的编写。造就一批职业道德优良、教学能力强、实践技能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其成为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