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2-03 手机浏览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在金融市场上,利率作为中央银行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变量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利率是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控的重点,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利率能直接影响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资金成本、投资方向。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都实行利率管制、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行的现状,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放开货币当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主体,由各金融机构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自主调节利率水平,货币管理当局则通过其他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影响利率水平。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给与金融机构更多的利率决定权,促进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并且更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失去了利率管制下存贷款利差带来的高额利润,还要承担伴随而来的各种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商业银行传统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及自主投资收入。

(一)存贷款利差收入减少

在我国实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决定的存贷款利差较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入主要凭借高利差。根据各商业银行年报显示,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银行总利润的80%左右。但是一旦放弃对利率的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加剧,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导致市场存贷款利差减小,商业银行的利润下降,主要收入减少。针对这个现象,商业银行必须减少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大力发展与利率相关性较低的中间业务,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盈利结构模式。

(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增加

中间业务即表外业务,是指与利率不直接挂钩、商业银行提供的结算、、咨询等业务,不纳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间业务收入作为一项非利息收入,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根据我国各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中间业务收入目前约占经营收入的25%左右,并且比重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远低于国外,如美国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是衡量银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银行发展水平越高,受存贷款利差影响越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贷款利差收入所占比重必将减少,但对中间业务收入影响不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着重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开拓,增加中间业务产品种类,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将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商业银行收入的新增长方向,规避利率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投资收入不确定性增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投资债权、货币等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但随着金融逐步自由化、银行投资渠道的拓宽,投资收益在银行收入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利率波动增加,势必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因此,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金融资产的利率风险,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增加,造成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

(四)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增加

利率市场化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利息成本及风险成本。利息成本主要是指由于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势必会导致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而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水平的提高将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风险成本主要体现为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加大,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度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价值差距加大,银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成本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

综合而言,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遇到的挑战是根本性的。放开利率管制势必会造成存贷款利差收入减少、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增加、投资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及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增加。因此,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盈利结构,将中间业务收入作为新增长点,全面管理利率风险,从而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潘雨飞.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对策[J].财经视点,2012.

[2]郭颖.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最优化

我国商业银行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演变而来的,尤其是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依然以传统的存贷差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信贷资产质量、盈利模式和资产分配结构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急需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管理方式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断发展,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严峻的形式迫使商业银行摒弃无效率的信贷管理模式,采用其他途径来优化自身的信贷资产组合。但在商业银行经营不断摸索向前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只有改变这些不利现状,才能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银行机构信贷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多企业一半以上的经营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可以说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银行信贷资金拉动的。除个别年份(2005年)以外,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年度增长幅度大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离不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来看,尽管自200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不良贷款总额由2004年的13.21%下降到2009年的1.58%,但仍然与国际先进银行存在巨大差距。关键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银行业账面不良资产反应的数据与实际发生的信贷资产损失有一定的差距,这些相对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实际上是信贷资产约束软化的结果。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还是令人担忧的,这种“企业欠款,政府买单”的软约束管理模式,使商业银行片面追求信贷规模,而缺乏注重信贷资产组合的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只有改变这些不利现状,才能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信贷资产盈利模式单一

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然比较单一。事实上,随着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其与一般企业具有越来越相似的性质,唯一的不同就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具有特殊性。银行的利润来源和盈利方式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国家不断收缩信贷规模的调控背景下,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商业银行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银行仍然多采用单一的贷款盈利模式经营,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不仅束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还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盲目追求存贷差,银行经营者往往选择放松信贷风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潜在损失。另外,当银行用单一的盈利方式进行经营时,意味着其放弃了信用型产品和服务型产品的机会,而这些风险小、成本低的中间业务才应该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信贷资产结构分配失衡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结构分布也出现了明显不合理的现象,这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偏重于粗放型的增长,房地产投资的增加不仅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其价格泡沫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觑。而银行对批发零售和文化产业的贷款很少,这并不利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又是农业大国,除农业银行专门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以外,其他的商业银行均未向农业提供贷款,这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集中度,使得农业风险不能充分得到分散,农业发展实际得到的贷款不足,阻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信用风险依然严峻,因此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信贷资产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目前对于单项信用资产管理方法己经日趋成熟,毋庸置疑,度量单个借款人或单项贷款资产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基础,但如果将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最终指标不是单项资产的风险大小,而是整个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这是因为:

1.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不等同于单项资产的风险之和。就贷款而言,每一项信贷资产都存在违约的可能。一旦违约,这项资产的一部分价值将会失去,将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相乘,可以获得该资产的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实际上也是该项信贷资产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平均损失大小。从严格意义上讲,预期损失不属于风险的范畴。真正的风险是真实损失对于预期损失的偏离,即未预料到的损失或意外损失。构建贷款组合虽然对组合的预期损失并没什么作用,但对组合将要面临的意外损失却有重要影响,因为贷款组合的风险是小于单项资产风险之和的,有效的贷款组合更是可以使得组合风险大大小于单项资产的风险之和,这是分散化所起的作用。因此,如果对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仅对单项资产或单个借款人进行,就会高估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降低银行资产管理的水平。

2.仅着眼于单向信贷资产或单个借款人的信贷资产进行管理可能导致过度的风险集中。在实践中,当银行对某个人或企业,或某类产品、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个部门的风险暴露达到一定水平时出现风险集中。一旦市场出现不利变动,这类风险集中度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影响,使之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应该通过信贷资产组合的分散化管理模式避免风险过于集中而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分散化的程度取决于组合各资产违约风险的相关性及组合中持有单项资产的量,这正是组合管理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管理方法更加势在必行,因为我国商业信贷资产行业分布过于集中,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资产组合的优化管理,可以最大化的降低的风险,增加信贷资产的收益,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3.在商品经济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性质越来越趋向于通过降低风险获取相应的收益。信贷资产管理的“风险―收益”意味着银行在经营信贷资产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度量信贷资产的的风险,同时还要保证信贷资产的收益回报,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最优化模型的主旨就在于,立足于资产组合的视角,确立给定收益下的最小风险所组成的信贷资产组合,及其中每一种信贷资产的比重,方便银行人员对信贷资产进行最优化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必然导致其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信贷资产的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银行贷款资产进行管理、配置,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宏观结构

1.信贷资产组合遵循市场化国际化原则。经营应遵循世界市场化的竞争机制,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对商业银行经营过程进行规范,不断创新和完善对于金融资产的处置业务,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风险资产。我国商业银行要严格遵守市场化的原则,以市场化的会计准则、市场化的网络系统和市场化的风险评估为手段,运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最优模型来管理信贷资产。

2.降低信贷资产的行业集中度。商业银行应该将信贷资产分散的安排在多种不同的行业,避免向那些收益率较高的行业集中,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鼓励向知识产权、高科技产业和节能减排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3.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以保证信贷资产组合的质量。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现有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资产组合管理的切入点,逐步实现从没有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到局部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到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转变,从多个维度如行业、区域、期限等划分贷款组合,有目的性、有预见性的按照最优组合策略调整信贷资产组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出面对跨地区、跨行业、跨贷款行甚至是跨国的信贷资产组合进行协调,优化信贷资产比例、提高信贷资产收益,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降低信贷风险的产生及其在不同地区、行业间的传播。

(二)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微观结构

1.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盈利能力。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提高单位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进而通过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商业银行总体的盈利能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盈利能力,是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根本之策,同时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2.建立和提高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约束力。具体到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约束力方面,商业银行要从存量和增量上加强管理。一是调整资产结构,优化存量,减少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现代商业银行要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理性发展模式,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要明确管理职责,落实贷后管理制度,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减少资产占用,提高资金回报率,降低经营风险。二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本增量,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的行业和地区,尽可能将经济资本配置到低风险业务上,加强对新增贷款客户违约概率和资产波动情况的监管,严格客户准入标准,狠抓新增贷款质量。

3.保持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的动态性和长期性。商业银行应该有主动的调整意识,并积极通过自身机制转变和利用日益改善的政策市场条件,那么在信贷资产管理中可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定期调整信贷资产组合的机制,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权重与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保证实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周斌泉,赵泽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10).

[2]聂广礼.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组合管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基于2005-2008试点阶段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05).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

包商银行2009年业绩较佳,盈利9.14亿元,同比增长15.94%,资产利润率1.27%,资本利润率26.64%,信贷不良率0.52%。包商银行贷存比较低,为41.34%,据此猜测包商盈利增长来自存贷款利息差的比重不大,手续费及中间业务收入也不高,为6.27%。那么包商的盈利增长来自于何处?我们期望通过分析包商银行的三张财务报表来知道答案。

利润表

营业收入构成

从年报利润表数据中可以看到,2009年包商银行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到了58%,手续费收入占到了6%,投资收益占到了37%,投资收益成为除传统存贷款业务外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8年和2009年营业收入构成变化不大,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是营业收入的两大支柱。

包商银行贷款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合计占比76.22%,可以看出包商银行是一家定位于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利息净收入主要来源于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营业支出构成

包商银行的营业支出中以业务及管理费占比最大,2009年业务及管理费用占到了营业支出的81.07%,2008年为72.86%。这个与包商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也有很大关系,业务金额小、笔数多,所以管理费用比较高。

资产负债表

资金来源(负债项)

通过分析包商银行2009年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我们发现包商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吸收存款和同业拆借。2009年包商银行总负债780.84亿元,其中吸收存款676.04亿元,占负债总额的87%,同业存放款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占了剩余的比例。

资金运用(资产项)

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看到包商银行将资金运用于投资的特征明显。包商把吸收来的存款只有33.84%的比例用于发放贷款及垫款,25.09%的比例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款项,剩余40%的比例用来做投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

现金流量表

包商银行的投资特征通过现金流量表更明显地体现了出来。通过分析包商银行的现金流量表,发现包商银行2009年投资活动非常活跃,投资活动现金流入达到449.32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达到474.99亿元,这个水平大大高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与2008年相对保守的投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2008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仅为70.18亿元,现金流出仅为141.17亿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包商银行利润构成分为两块,第一块为存贷款利息差收入,另一大块为债券投资收益。包商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存贷款利息收入不高,为了提高资金运用率和盈利水平,包商把大量的资金配置到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投资上面。因此,可以说包商银行是一家投资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商业银行。

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比较

看到了包商银行以贷款和投资双向并举的盈利模式,我们感到比较震惊。那么其他的资产在800亿元以上的城商行是什么样的一种盈利模式?是否也遵循了这一模式?

大型城商行基本分成了三种盈利模式

通过对资产800亿以上的18家城市商业银行利润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8家大型城商行中有13家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上。按照营业收入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可以粗略地划分成三种盈利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存贷款银行,特征是利息收入占到了营业收入比重的70%以上,典型代表是重庆银行,利息收入比为93%。第二种模式是综合型银行,特征是存贷款业务为主,同时投资和中间业务都做得比较好,收益明显,典型代表是东莞市商业银行。第三种模式是投资性明显的银行,特征是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非常高,存贷比较低,典型代表是广州银行和天津银行,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一半以上。

投资收益基本来源于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通过对18家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利润表中投资收益构成项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投资收益构成中,基本为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对比分析

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为辅,且表现出同质性

通过对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润表项目的观察和对比,可以看到这17家银行的盈利模式具有同质性。首先,利息收入占到了营业收入的绝对大比重,最高的为恒丰银行95.77%,最低的为中国银行68.42%。第二,中间业务对于营业收入的贡献也比较高,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依托网点优势,手续费收入均在14%以上,招商银行后来居上,占到了15.54%。第三,投资收益的贡献比较低。可以说17家大型银行都还是传统的存贷款银行,努力在向多元化发展。

存贷款利差为主、投资收益为辅的盈利模式是大型城商行的生存选择

城商行难以与大行竞争存贷款业务,存贷款利差较低。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实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受制于资本规模限制,无法涉足大型项目,存贷款利差增长受限。截至2009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5.68万亿元,存款规模达4.65万亿元,贷款规模达2.89万亿元。全国所有城商行加起来的规模仅与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差不多。更为关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这意味着,受资本规模限制,城商行无法涉足超大型项目。因此,在2009年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下,城市商业银行难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带来存贷款利息差的增长。所以,当信贷份额已经被大行瓜分完毕的市场条件下,城商行需要寻找其他的盈利渠道。

此外,2009年在国家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下,基准利率一路走低,存贷款利差也相应的比较低,城商行难以通过存贷款利差获得较高收益。

城商行另辟债券投资盈利模式,获得较高利差。2009年债券市场一直走高,银行间国债收益率和银行间金融债的利差都比较高。城商行把剩余资金配置到中长期债券上面可获得较高收益,成为2009年业绩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目前城商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业绩波动

城市商业银行把大量的资金配置于债券市场,净利润受投资收益的影响很大。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性强,投资收益的波动就会导致业绩的波动。业绩波动不利于城商行的健康发展和壮大,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业绩大幅波动会造成公司股票价格的大幅变化。

流动性风险

银行把大量的资金配置在债券市场,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无法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变现持有的债券头寸,不能及时以合理价格取得资金以履行其偿债义务(包括储户提存)和其他承诺(比如担保、贷款承诺等或有负债),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影响银行信誉,严重时还会造成银行流动性危机。

利率变化风险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上市银行成长性评价指标

一、引言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起,我国经济长期面临下行的压力,而今年央行公布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后,我国的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略微宽松”的主基调已然奠定。但是,占据融资市场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却陷入了资本紧缺的风险中,出现了不良贷款率上升、静态资本充足率的不宽裕、资本金补充的外援渠道萎缩等现象。一旦银行出现资本紧缺风险,这不仅仅意味着银行将人为控制资产规模而减少信贷投放,也意味着正在高速发展的债券市场必将面临紧缩,给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对国家综合实力能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上市银行成长性现状

本文以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将从上市银行的成长潜力、盈利能力情况的描述性统计来评价上市银行的成长性现状。

成长潜力主要是指资本增长潜力,衡量资本增长的指标很多,为了简要起见,本文选取了总资产增长进行分析。总资产增长率是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值,可以反映银行本年规模增长的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的资本增长潜力。净利润增长率反映净利润的增长速度,总资产收益率反映单位资产的盈利情况,故本文选取了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来反映盈利能力。

各类银行2013~2014年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与资产收益率

从表中可知资本增长潜力大。以总资产增长率来衡量的资本增长潜力来看,2013年的均值为14.26%,高于同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3.27%,2014年的均值为14.88%,高于同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3.86%,连续两年都维持了较高的增速,足可见上市银行存在较大的资本增长潜力。

三、我国上市银行成长性实证研究

(一)我国上市银行成长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本文在设计上市银行成长性指标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选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时,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两者结合构建出严谨、合理的指标体系。二是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与上市银行成长性的相关程度,以便于深入研究上市银行真正的成长状况,充分体现上市银行的成长趋势。三是可操作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基本能保证评价结果较为科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一些易于采取的客观数据,简化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避免过于繁琐带来的工作困扰。

2.成长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分别从成长潜力、盈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方面加入更多的二级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价上市银行的成长性。此外,根据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

①成长潜力指标。本文选取总资产增长率和成本收入比来反映成长潜力。这两个指标分别从银行规模增长情况和获取收入能力情况考察银行的成长潜力。总资产增长率越大,说明银行的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好,是正向指标。成本收入比越低,表明单位收入所付出的费用越小,成长潜力越好,所以属于逆向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孙立梅,任旭,沙静静(2008)选取了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来代表银行绩效,吴静(2008)在因子分析法中得出盈利因子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方面有较高的载荷,故本文选取了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作为盈利能力的下一级指标。这三个指标都能用来衡量上市银行的利润情况,体现银行的竞争实力,指标值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其成长性往往也更好,更有助于其发展壮大。因此,盈利能力的三个二级指标都属于正向指标。

③流动性指标。余力,胡凯敏(2012)将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率和贷存款比率作为流动性的下一级指标,孙立梅(2008)选取了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来体现流动性风险防范情况,故本文结合两者选取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率和贷存款比率。这三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衡量上市银行的流动性情况,指标值越大,流动性越大。对于上市银行来说,过高或过低的流动性都不利于其发展,既要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又要减少资金的浪费,所以要维持适当的流动性,即流动性的这三个二级指标都应为适度指标。

④安全性指标。张科(2007)从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来评价安全性风险管理能力,所以本文选取了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安全性的下一级指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表示上市银行的安全性越好。银行安全性越高,有助于加强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得以提高业绩,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为正向指标,不良贷款率为逆向指标。

(二)上市银行成长性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处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权威性,本文选取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共计16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各银行数据,研究它们的成长性情况。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中各个银行2014年度,并经整理所得。但由于指标性质的不同,需要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对正向指标的处理为:

式(3.1)

对逆向指标的处理为:

式(3.2)

对适度指标的处理为:

式(3.3)

其中,Xij代表第i个上市银行的第j个初始指标值,Xij’代表第i个上市银行的第j个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maxi(Xij)、mini(Xij)和meani(Xij)分别代表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i=(1,2,……,16),j=(1,2,……,11)。

2.评价指标的计算。熵值法是利用熵值来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熵值越大,则说明该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那么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越大,重要性程度越高。本文将通过熵值法对上市银行成长性进行评价。

首先,将Xij*全部整理成矩阵形式,设为矩阵R。设fij为R中第j项指标下第i个指标值的比重,则有:

式(3.4)

设Ei为第j项指标的熵值,则有:

式(3.5)

其中,式(3.6)

设Wi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则有:

式(3.7)

根据熵值法原理,指标熵值越大,被赋予的权重也越大,则在系统评价中的重要程度越高。因此,总资产增长率、成本收入比、净利润增长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熵值较大,则说明成长潜力、盈利能力和安全性管理在综合成长性评价中较为重要,这也是提高上市银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3.成长性测定结果及分析。基于熵值法计算出各个二级指标的熵值和权重,对16家上市银行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综合得分和各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具体如下表。

上市银行成长性综合评价

整体上来看,16家上市银行总体成长性处于中上水平,发展差距不大。成长性排序依次为南京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从大型商业银行来看,其成长性较好,安全性高,流动性适度,成长潜力和盈利能力较差。从各项指标得分来看,工商银行在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上有绝对的优势,成长潜力和盈利能力都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上来说,大型商业银行可能由于其国有性质对安全性十分重视,流动性控制也较为得当,但成长潜力和盈利能力表现平平,甚至是居于下游水平,这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提升。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看,其成长性较差,各个银行发展不均衡。从各项指标得分来看,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成长潜力、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管理上都表现出相对的优势,但安全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总而言之,股份制银行发展很不均衡,虽然有些银行有自身的成长优势,但其他方面的不足还很明显,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从城市商业银行来看,其成长性较好,成长潜力好,盈利能力较强,安全性管理得当,只在流动性上稍有不足。从中可以得出,城市商业银行可能得益于地缘性优势而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这样的发展方式很有利于上市银行的成长。

四、政策建议

根据全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提高上市银行成长性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外部环境

健康、安全的外部环境是我国银行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能让商业银行集中精力开展业务,不被恶性商业行为所影响。所以,优化外部环境是提高上市银行成长性的有力举措,据此提出建议:第一,健全法律法规,在《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现有法律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查漏补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第二,创新监管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功能性监管和分业监管的结合模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积聚。

(二)提高盈利水平

根据本文计算得出的净利润增长率的权重较大,即盈利能力在综合得分中的影响程度较高,这表明增强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能有效提高其成长性,故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其盈利能力不强,这可能是其资产总额、上年净利润等指标基数大造成的,而其利润绝对值很可能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所以应当发挥其规模优势,创造规模经济效益,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从创新角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产品来提高其盈利水平,通过系统管理加速创新,如通过开展并购贷款达到差异化经营,增大客户群范围,形成自身的产品优势;

(三)加强安全性管理

根据本文计算得出,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权重较大,不良贷款率的权重也不低,即安全性指标在综合得分中影响程度较高,这表明提高上市银行的安全性管理水平能有效提高其成长性,故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大型商业银行虽然对安全性比较重视,对不良贷款率控制得也比较好,但是总分支行之间的层级冗长,管理效率低下,加大了风险集中度,所以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扁平化管理”,不断减少层级数。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灵活的经营方式会加强其不稳定性,必须加强对决策、组织和评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特别是要重视不良贷款率,加强监测重点贷款行业和客户,对不良资产进行预防和化解。

参考文献

[1]刘斌,葛兆强.商业银行成长:理论内涵与成长机理分析[J].当代财经,2007(6).

[2]张芳.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郭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邓颖.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成长战略[D].北京工业大学,2010.

[5]孙立梅,任旭,沙进进.我国商业银行成长性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08(3).

[6]吴静.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成长性评价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5).

[7]任英.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8]EmiliaPeni,SamiV?h?maa.DidGoodCorporateGovernanceImproveBankPerformanceduringtheFinancialCrisi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12,411-412.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

(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

1、以净利润为基础的盈利能力指标。

以净利润为指数的指标是评价盈利能力最基础的指标,对其他指标以及整个指标体系起着关键性作用。(1)总资产收益率(ROA)。其公式为:ROA=净利润/总资产,其中“总资产”指企业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具体项目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房屋设备及办公用品、土地或矿产资产。一般来说,由于各行业对资金利用程度的大小不同,ROA水平的高低评判也相应不同。对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重资金运作的企业来说,ROA的评判更为重要。总资产收益率是将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相比较,反映了公司管理者运营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效率。它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企业总资产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率越高,投资盈利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财务分析主体可以根据该指标与同期净资产收益率进行比较,判断财务杠杆作用情况。(2)净资产收益率(ROE)。其公式为:ROE=净利润/普通股股东权益。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一定时期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也是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排序中,该指标被列为首位所需披露指标。(3)每股收益(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从财务分析角度看,每股收益主要取决于每股账面价值,即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总额减去优先股权益后的余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的比值,它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每股的权益,也有利于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

2、以市价为基础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在评价体系中适当反映市盈率、市净率等与股票市价相关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盈利分析是必需的。(1)市盈率(P/ERatio)。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亦称价格与收益比率,是用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每股净收益比较而得的一个数值。反映了股价与股票发行者取得经营利润能力的关系,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公司的盈利状况。(2)市净率(PBR)。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是把每股净资产与每股市价联系起来,可以说明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以及股票的投资价值。

(二)各方面对盈利能力指标的影响

1、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与企业息息相关,其中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反之,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国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2、利润构成。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从而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3、经营模式。

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如何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独特的经营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较好的经营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

4、利润及利润质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的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5、历史与未来。

在财务分析时,一些财务人员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它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如果仅以历史资料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很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判断。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一般来讲,一家公司的能力主要分为四种能力,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而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宋献中教授的一句话,道明了上市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性。“总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总资产的盈利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的举债能力越强,利用财务杠杆的效果就更好。”以上专家的话告诉我们,针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一般要从总资产收益率(ROA)开始。下面就应用杜邦分析法,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盈利能力分析。

(一)杜邦分析法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

财务分析中,杜邦分析体系一般主要是对企业、上市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进行分析,其最初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比率也是针对非金融机构提出来的。因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运营机制不同、盈利路径也不相同,因此在用杜邦分析系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应该在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模型。权益净利率主要受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的影响,我们借鉴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将权益净利率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模型的核心。在分析过程中,将权益净利率作为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然后对这一比率进行层层分解,分析构成这一比率的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构成要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权益净利率分析。

借鉴杜邦分析体系,将权益净利率与资产收益率以及财务杠杆联系起来,分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权益乘数将资产收益率和权益净利率联系起来,即:权益报酬率=(净收益/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权益总额)=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

2、权益乘数分析。

权益乘数是将资产与权益相比较,比值越大,权益乘数越大,商业银行运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的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资本风险越大。所谓财务杠杆效应,就是当资产收益率为正数时,权益乘数越大,权益净利率就越大,银行的收益就越高。但是,财务杠杆具有两面性,它在增加收益正面影响的同时,也能够扩大损失的负面影响。如果两家银行的资产净利率都是负数,权益乘数大的银行损失越严重。在实际工作中,银行业的权益乘数通常是由监管法规规定的。因此,资产收益就成为评价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比率。

3、资产收益率分解分析。

通过资产收益率的进一步分解我们可以掌握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因为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在对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时,我们要结合商业银行特殊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结构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我们采用如下指标:(1)净利息收益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净利息收入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净利息收益率=净利息收入/资产总额。(2)中间业务收益率。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多样化等特点。(3)营业费用支出率。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营业费用与一般的企业相同。在分析过程中,为了统一口径,文中的营业费用是指商业银行因为经营业务所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商业银行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设立银行网点的各项费用。(4)所得税支出率。所得税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税收支出,对银行利润有重要的影响。所得税支出率=所得税支出额/资产总额。

(二)招商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

招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简称招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由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是中国内地规模第六大的银行、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八行五保之一。总行设在深圳市福田区。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6年9月8日,招商银行开始在香港公开招股,发行约22亿股H股,集资200亿港元,并在9月22日于港交所上市。资本净额超过2,900亿、资产总额超过4.4万亿。招商银行在所有股份制银行中,各方面的排名都靠前,它的零售业务开办得最早,信用卡发行量非常大,管理机制也很好,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下面通过招商银行近五年的年报进行盈利能力分析:(1)对招商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分析。我们要分两个阶段进行。2010~2012年,ROA开始稳定上升,增长幅度较大,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盈利状态。2013年开始,ROA又有小幅回落,这不仅是受股市小幅震荡、欧债危机和整体经济环境的间接影响,更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其后零售时代的二次转型效果不满意、银行的国企作风日益明显,失去了原先的锐意进取、创新能力和灵活机制,对市场的灵敏度和反映度也落后于其他上市银行。(2)净利息收益率。近5年变化不大,但利息收入的绝对金额在增长,主要是由于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张,贷款与垫款利息的收入仍然是招商银行利息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中间业务收入稳步增长,说明招商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2010~2014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长较为明显,特别是2013年、2014年,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迅速,主要是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结算与清算手续费、银行卡手续费、财务顾问咨询手续费增加。(3)营业支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整体费用支出较大。影响营业支出的因素较多,下面对营业支出进行进一步分析。业务及管理费用占比由2010年的74.14%下降至2011年的70.24%,下降速度明显,但2012年又回升至75.19%,而2013年、2014年则是稳步下降。受人员增加影响,员工费用的总额虽然是逐年上升的,但占营业支出的比重却在下降。招商银行通过改进费用预算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日常费用管理等措施,深挖费用管理空间,切实提高成本效率和费用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费用管控成效显著,费用平稳增长,增幅小于营业收入增幅。说明业务及管理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折旧与摊销费用下降比较明显。近5年,资产减值损失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大幅上升,2010年招商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占比为14.32%,到2011年上升至16.85%。2012年,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减值损失下降至10.29%。但是,2013开始由于经济下行,资产质量下降计提拨备增加,同时对产能过剩行业进一步增提风险补充拨备,特别是2014年贷款减值损失达312.54亿元,较上年增长206.53%,贷款减值损失是资产减值损失最大组成部分。由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使营业支出的整体构成发生了变化,资产减值损失成为营业支出中比重较大的一部分。

(三)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1、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提高非贷款业务比重。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金融法规的完善,金融业务进一步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现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银行增强盈利能力的创新点。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发展互联网上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等高科技化智能型的金融产品,拓展为客户服务的渠道,缩短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银行服务。同时“,余额宝”等第三方平台通过自身优势的加入使本就竞争激烈的银行业更加残酷。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也可以弥补网点不足的缺点,扩大银行服务的范围,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争取更多的客户。

2、增加负债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有大多数银行负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吸收存款获取资金,在存款业务种类和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存款业务方面创新的空间不大。股份制银行应该合理利用金融市场,开展主动型的负债业务。

3、加强管理水平,严格非盈利性资产支出和营业费用控制。

毋庸置疑,商业银行的非盈利性资产和营业费用支出的失控会降低其盈利水平。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管理水平,尽量减少非盈利性资产的支出,加强对营业费用支出的控制,降低资产费用率,从而提高其盈利能力。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1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差收窄盈利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利差较大,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证作用。但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现在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进行到成熟阶段,利差开始逐步收窄。面对日趋缩小的存贷利差,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风险日趋加大,促使商业银行思考如何加快转变盈利模式。

一、利差概述

1.存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客户按照约定条件存入银行账户的货币,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金额即本金的利率。影响存款利率的主要因素包括通货膨胀率、金融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以及中央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是指在借款期限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率。通货膨胀率、银行业的目标收益率以及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基础利率影响贷款利率的变动。

2.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是存款与贷款平均利率之间的差额,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来源。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在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有一定浮动权限的利率差额。存贷利差包括名义利差和实际利差,其中更有意义的是实际利差。实际利差是衡量银行盈利的指标,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实际利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利差扣除了不良贷款等因素对银行盈利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出商业银行资金经营管理状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变动的特点与趋势

(一)利差变动的特点

在当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名义利差的高低,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根据表1,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经历了由从紧到适度宽松、再回归到稳健的三次转变。在此期间,中央银行共15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上升至7.47%的高点,后逐步回落到5.31%的低位,目前上升至6.06%的位置。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上升至4.14%,接着下降到2.25%,后又上升至3%。从2008年9月16日至今,存贷利差基本保持在3.06%的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1.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刺激投资、消费和贷款等需求,中央银行采取了将贷款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不变的措施。

2.存款利率上浮和存款定期化对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产生影响。在这期间,一共有4次不对称调整,商业银行的名义利差不仅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还出现了近年来的最大降幅,与2006年的高点相比累计下调了0.54个百分点。

3.2010~2012年,经历了第二次的降息,年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大于年定期存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的调整,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进一步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由于2011年上半年加息后存款重新定价造成资金成本上升,从而导致利差下降。

(二)未来利差发展的趋势

根据国家的政策,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此次改革政策无疑推进了利率完全市场化。其意义:

(1)融资成本降低,银行对产品定价更具多元化、自主化。

(2)银行竞争加大,企业、居民贷款门槛降低,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完成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推动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这也会引发存款利率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的松动,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利差将逐步收窄,我国商业银行终将告别高利差的时代。

三、利差收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虽然大型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结构转型方面有可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利差缩小对所有银行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管理能力方面

在利差收窄前,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和以扩大存贷款为主的发展模式就可以实现利润的增长。但在利差收窄的趋势下,大型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竞争的冲击,信贷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而中小型银行没有大型银行的销售渠道和定价能力的优势,随着利差的收窄则无法通过利差来增加银行的收入。

(二)业务创新能力方面

在存贷利差收窄趋势下,依靠经营传统业务的利润增长岌岌可危。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合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导致了金融的“脱媒”。金融行业交叉渗透经营趋势日趋明显,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加大,经营传统业务的利润越来越少。

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收取服务费或代客买卖差价的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基金和债券的买卖、代客买卖资金产品、收费、托管、支付结算等业务。虽然这些也务不触及银行自有资金、不承担市场风险,但是业务又集中在支付结算等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上,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多,原创型和再创型较少,较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开辟新的盈利途径。

(三)监管方面

利差收窄向银行监管发起挑战。第一,面对传统业务的收益日趋下降银行务必加快业务的创新,而产品的创新是有风险,面对这些不可知的风险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需要更高要求。第二,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金融衍生品的交叉,金融秩序的稳定更为艰巨;第三,利差收窄也很可能造成单体银行机构资金流动性困难甚至危机整个银行的营运。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强化危机处,提高监管。

(四)风险管理水平方面

1.一般来说,做好风险的对冲、转移和分散,把风险控制的恰到好处,高风险才能获得高收益。,实质上,利差收窄是考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利差空间缩窄,盈利压力加大,商业银行可能更倾向于扩大表内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这会增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目前国内银行同质化经营程度较高,资金同向性强,可能有积聚系统性流动性的风险。所以,稳定和提高盈利能力,拓展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积极地调整风险的偏好是商业银行必须做的。与此同时,较强的风险的管理能力是更需要具备的,但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经验仍有不足,需要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2.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收窄的趋势背景下,经营的风险与环境趋向复杂。由于银行汇率风险增加,可能会使得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各类变化相互作用影响。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可能会引发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许多重大的金融改革是紧密相连的,比如人民币的国际化、资本的项目开放和汇率的市场化等等金融改革。我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然能够保持速度较快的增长,如果在未来利差收窄后,我国国内的利率上升,不能自由浮动的汇率,将可能会导致热钱的加速流入,我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相反地,如果更加放宽我国汇率的浮动幅度,又会导致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套利行为的复苏和创新,更有可能会使人民币发生较大波动和迅速升值,汇率风险必须控制的恰到好处才能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维护金融秩序。

(五)业务结构方面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所占份额比高达3.5:4.1,其中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平均所占份额是2.5:1,这也与商业银行依靠信贷规模扩张获取主要利润收入的现状相符。而存贷利差缩小可能会改变上述的业务结构,并给商业银行定价能力提出挑战。而在这其中,不同规模银行的净息差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商业银行由于在营销渠道和议价能力方面的相对优势以及庞大的资产规模基数,使其净息差的收窄程度总体上好于中小银行。

(六)收入结构方面

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收入分为利息与非利息收入,其中利息收入主要来自银行的利差收入。因此,随着利差减小,商业银行自身的利润状况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会带来较高的相对竞争性,同时降低银行收入过度依赖利差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必须主动地拓展非利差收入业务,改善收入结构,从而降低对存贷款业务、利差收入的依赖。

综上所述,各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相同的,在利差收窄下造成利润被压缩,银行业受利差“保护”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多方面挑战,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已势在必行。

四、在利差收窄趋势下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一)加快调整经营模式,从存贷款的传统模式中,向新型营业模式转化。

由于在传统模式中,存贷款都发生于银行。银行成为了一个融资中心。从而想要获得利差收入变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商业交易模式中,银行扮演着交换中介角色,利用资金证券化,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一做法,有利于银行突破资本约束,继而发展壮大。但是还是会有一些风险是分散不了的;而在商业银行的价值管理这种模式中,银行又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银行通过提供信息给客户,从而让客户自主选择的融资方式,比如像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这些业务。这样银行就不必承担市场风险及其信用风险,一切风险由客户承担。

现在,我国经济正在向着结构调整发展中,商业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调整,普遍都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盈利便成为商业银行的大势所趋。

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利息,很多国内商业银行并不常使用银行的基本资财,通过依靠科技、互联网、资金以及信誉等方面的长处,以中间人或其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结算、咨询、担保以及其他委托事项,并从其中收取一定费用。

国内商业银行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通过单独向企业收取利率作为咨询费和顾问费,将利息收入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中间业务收入科目下,这种现象在同业存款中也是相似的。

(二)改变传统信贷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发展的有机协调。

因为伴随着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大规模急速发展,以及企业投资增长的减缓,这使客户的议价能力逐日增强,同时贷款市场间竞争越发激烈,利差收窄后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同时再加之客户对于银行业贷款的需求的逐步下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将信贷资源分散开来,改变原有的传统信贷模式,把越来越多的信贷项目投放给一些小规模企业以及绿色生态领域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可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增速的目标。

为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一下三个方面来改变传统的信贷模式。

1.积极开发新的融资产品,增强网上银行贷款功能,从而拓宽中小企业申请和发放贷款的渠道。

2.开发新型贷款担保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质押物缺乏的问题。加强以商标权、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知识产权等作为抵押、质押工具。

3.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成本,全方位建立分层次委托授权体系和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全面拓展各层次援助创业贷款、各商业领域融资和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租赁等服务,由此可以促进我国实际经济体系的发展和民生问题改善,从而实现银行业利益最大化并促进其加快发展的有机协调。

(三)设立多样化的机构内部监管,提高自我监督管理效率。

1.设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得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管理层,为了保证其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能够尽可能实现,通过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的、对机构内部各单位和人员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措施、制度和程序。使之成为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能够抵御利差收窄的完整体系。

2.设立商业银行的同业自律机制

从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自律机制设立的现状来看,同业组织的公会或协会是为了维护商业银行业公平竞争、共同利益、行业协调和监管的需要自觉建立起来的。这是对央行金融管理的拓展,也是银行业的自我民主管理。故我国商业银行业应积极设立起商业银行的同业自律机制。

3.优化商业银行机构内部人员控制与审计机制

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调控制度,推动银行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各级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集体议事功能,着重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结构治理。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自我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监管新新的有效性,充分行使自身职能,有效解决银行公司治理问题。

(四)调整风险偏好,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当今,信贷资产质量和利率市场化之间互相制约、相互影响,这两者显然已经成为全国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若利率风险一旦转化为信用风险,这现象将会冲击银行业的经营,使其发展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而导致利差收窄问题,商业银行做了以下几点努力。

1.银行业应抓住重点来控制各个领域,其中应该增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管理,提高管理风险能力,加强信贷风险防伪控制的预见性,避免重蹈其他国家利差收窄后银行业信用风险激增的悲剧。

2.银行业在全面调整客户等级结构和银行金融产品的同时,应当要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的信贷资产管理流程和顾客的信用风险管理,完善审批、委托授权制度,优化地区和各行业政策,由此来配合信贷结构调整的需求。

3.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部门还应该尽快创出新一轮的资产证券化、土地房产权证大众化以及信用保险化等相关政策,诸如此类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的流动性而设下的前提。这也是为了应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而创造出来的有利条件。

(五)加快拓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推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转型。

1.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是业务和客户,所以商业银行必须紧抓并落实这两大基础:首先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深入发展,其次积极调整客户结构,丰富客户资源。

2.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推动商业银行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由“存贷批发型”向“全面综合型”的经营理念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理念转变。实现商业银行走“低资本、低耗用”的特色化经营道路

3.首先要加快拓展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收入趋向多元化,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深入发展。其次要加快推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布局广度的进一步扩大,争取在证券、基金、保险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在存贷利差逐渐缩小、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实现从以大客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以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经营模式转变,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作为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逐步丰富和完善客户资源。由此可见,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转型,是商业银行全面改革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兰.存贷利差趋小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金融学院,2012(6)

[2]赵国栋.商业银行利差研究[J].财经之窗,2010(1)

[3]陈双成,黄守信.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与盈利模式研究[J].金融视界,2010(5)

[4]吕铮.中国商业银行实际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R].东北财经,2010(12)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贡献度盈余管理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上市公司中的特殊经营群体,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爆发一连串的会计丑闻及相关财务违规行为,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日益受到关注。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主要涉及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社会责任履行意识淡薄、慈善事业参与力度不够、员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等,这些将影响我国银行业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履行并不仅仅局限于单方面追求社会贡献度,其带来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现代经济环境下,盈余管理也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大顽疾。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改善公司治理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对于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多采用定性方法,实证研究也主要围绕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高管薪酬等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甚少。而且考虑到金融行业货币经营的特性,实证研究中又往往将其剔除。鉴于此,本文以金融行业为研究主体,研究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和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

国外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盈余管理模式。但是对于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以一般商业企业为样本,GelbandStrawser(2001)研究表明,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公告更为真实、更具有信息内涵,这些公告中的信息能为企业带来正面影响,这样不用再通过盈余管理来攫取短期利益。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鲜有文献介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机理。池祥麟、陈庭萱(2007)分析1992-2002年35个国家的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研究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越好,其盈余管理程度也较低。Chihetal(2008)指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越多,信息透明度越高,隐蔽的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就越少,银行管理层会主动规避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朱松(2011)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履行好的企业,市场评价越高,盈余信息含量也相对较高。邓学衷等(2011)通过分析深圳A股上市工业公司,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效果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艾琳(2012)以2007-2010年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管理层的行为,从而抑制商业银行的管理程度,银行规模、资产负债率及上市年限等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不稳定。陈鹰(2012)通过对上交所上市公司进行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稳定,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盈余管理都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产生影响。这为我们对盈余管理的行为辨识提供探讨思路,从而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信息参评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研究对象,为了增加样本容量,提高分析的精度,研究选取混合横截面数据,其中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在2010年上市,这样2009年样本容量为14,2010-2012年样本容量为16,共得到62个样本观测值。样本数据来自于样本上市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取自巨潮网、上交所和深交所。回归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

(二)变量指标和统计方法

本文研究变量主要包括社会贡献度考核变量以及盈余管理测度变量等,具体如下(见下页表1)。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关键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员工、客户、政府、社区等。企业作为一契约集合体,真正的契约缔结者正是利益相关者,企业只有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才能高效有序运转。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采取内容分析法考核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贡献度忽略不可计量的因素,取货币形式部分作为对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考核,得到社会贡献度总额(CSR)。考虑到各银行规模及盈利能力的影响,选取每股社会贡献(CSR1)和社会贡献度与年度营业收入之比(CSR2)作为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最终衡量指标。

CSR1=社会贡献总额/年末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CSR2=社会贡献总额/年度营业收入

对于盈余管理的衡量,目前广为采用的是JONES和JONES拓展模型,但是该方法主要用来测度一般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融资金融机构,其利润考核及财务评估机制与一般上市公司还是存在显著差别的;另外,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存在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通过分析税前、损失准备提取前的营业利润与贷款准备金的关系,有效的验证了盈余管理倾向性,但却未能量化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借鉴采用可计量呆账费用法(Kanagaretnametal,2004;艾林,2012),以残差项ε即可计量呆账费用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模型如下:

LLPi,t/Ai,t-1=α1×ΔLOANSi,t/Ai,t-1+α2×ΔNPLi,t/Ai,t-1+α3×LOANSi,t/Ai,t-1+α4×NPLi,t/Ai,t-1+α5×LLPi,t-1/Ai,t-1+C+εi,t

其中,ΔLOANSi,t代表本年期末相对期初贷款总额变动量,ΔNPLi,t为本年不良贷款总额变动量,LLPi,t和LLPi,t-1分别代表期初和期末贷款损失准备,LOANSi,t和NPLi,t相当于本年放贷总额以及不良贷款额,Ai,t-1表示年初资产总额。

控制变量主要选取银行规模、资产负债率、资本充足率、审计事务所规模。其中BIG4为虚拟变量,如果商业银行聘请审计的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事务所,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三)研究假设

社会责任的履行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社会关注度,提升银行声誉,另一方面会使其面临更多的社会监督,促进财务机制的有效运转,这样社会责任可以抑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某种角度看,可以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效替代机制。另外,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是企业家道德良知驱动下的行为,社会贡献度的大小很好地体现了作为道德人的道德维度(李伟阳、肖红军,2011)。这样看来,利益相关者也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缓解了两者之间因问题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管理层更加关注对方的利益,从而减少了自身盈余管理的机会。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能够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提高满意度和社会声誉,但是此举可能是企业为了掩饰自身盈余管理行为特意作出的光鲜行为,此时社会贡献度不再成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广告牌,这就是所谓的堑壕机制(钟向东、樊行健,2011)。也有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相对更有实施盈余管理的条件,管理层往往采取平滑收益的方法以降低收益波动(Fukui,2000)。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二: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盈余管理等财务违规现象的发生不能归咎于道德沦丧,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否并非决定了盈余管理的动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往往是由制度性因素导致的,比如审计人员的默许、基金管理人员的集中行为等(Coffee,2003)。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三: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不相关。

(四)模型构建

根据选取的社会贡献度和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变量,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EM=α1CSR1+α2LNA+α3LEV+α4CAR+α5AGE+α6BIG4+C+ε(1)

EM=α1CSR2+α2LNA+α3LEV+α4CAR+α5AGE+α6BIG4+C+ε(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总体来看,上市商业银行每股社会贡献4.066065元,但是各银行间社会贡献度相差较大;社会贡献与营业收入之比最小值为0.95275,最大值为1.75826,相比每股社会贡献样本差异较小。盈余管理平均为-3445.9355元,说明商业银行有负向盈余管理的倾向。规模取对数后均值为28.4319,资产规模的均值为3.987千亿元。银行作为重要融资渠道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但是各上市银行间变化不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0.1218355,最低0.0888,均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0.08。BIG4均值为0.8710,有87.1%的商业银行审计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事务所,商业银行更加依赖大事务所以保证审计质量(见上页表2)。

(二)回归结果分析

F检验值均通过了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度较好;且回归结果显示的D.W.值满足dL

由表3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上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同衡量指标下社会贡献度影响的方向不同。当以每股社会贡献(CRS1)表示时,模型(1)回归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假设二;而当社会责任用社会贡献度与营业收入之比(CRS2)表示时,模型(2)显示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一成立,即履行社会责任越好的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社会责任履行的积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操纵行为。两模型回归结果之所以不同,原因可能是两个社会贡献度衡量指标缺乏统一的口径。

两个模型下,资产规模均与盈余管理程度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型2下资本充足率与盈余管理在10%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银行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内部机制相对更加健全,从而不乏各层次高端管理人才,为盈余管理提供了隐形空间。资产负债率与审计事务所的选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显著影响其盈余管理的倾向,且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敦促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调查取数过程中注意到,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范围与方式基本没有统一标准,同一银行不同年度的社会责任披露内容也参差不齐。社会责任披露定性部分可以根据各银行经营惯性和运营模式体现个性化特点,定量部分要尽量确保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对此立法机构要及时出台规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相关法规。除此之外,应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减少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抑制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后,对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不可过多依赖其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而忽视对其进行审计规整、监督,这样往往会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便利。

社会责任贡献度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社会责任履行是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的,是因商业银行性质不同引起,还是取决于各主体盈余管理的模式,哪些因素决定了两者的作用方向,这些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池祥麟,陈庭萱.盈余操纵、盈余资讯内涵与企业社会责任――银行业全球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发展(中国台湾),2007,(1).

2.ChihHL,ShenCH,andKangF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InvestorProtec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SomeInternationalEvidence[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8,(1).

3.RufBM,MuralidharK,BrownRM,JanneyJJ,andPaulK.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hangei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FinancialPerformance:AStakeholderTheory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1,(2).

4.KiridaranKanagaretnam,CheeYLandGeraldJL.AuditorReputa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InternationalEvidencefromtheBankingIndustry[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4,(2).

5.朱松.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2011,(11).

6.邓学衷,刘秀梅,李辛欣.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对深圳A股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1,(5).

7.许友传,杨继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J].经济科学,2010,(4).

8.艾琳.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J].甘肃金融,2012,(8).

9.陈鹰.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者保护和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数据[J].甘肃社会科学,2012,(5).

10.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11.钟向东,樊行健.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J].财会月刊,2011,(9).

12.Fukui,Y.EarningsManagementwiththeHelpofHistoricalCostAccounting:NotforManagersbutforInvestors’[R].WorkingPaper,To-hokuUniversity,2000.

13.Leuz,C.,D.Nanda,P.D.Wysocki.InvestorProtec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板门限模型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及其盈利能力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开启了中国金融机构基于金融市场变化对贷款利率进行自主决策的时代。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表明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而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打破其对利差盈利的过度依赖,倒逼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调整利润结构。由此产生的利差效应(利差收窄)和利好效应(银行改革转型)能否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另外,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是否能缓解利差收窄引致的盈利缩小?因此,厘清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对于商业银行实现转型,提升盈利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探讨较为丰富,学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结论。李媛以中国10家金融机构2005-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经济形势低迷时的利率市场化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吴琼采用中国9家重组的和38家未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发现存贷利差的收窄和价格竞争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促进银行在管理、经营业务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转型,来提升其盈利能力。Dabo以尼日利亚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金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效应。认为监管松弛条件下适度的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陈巧利认为放开管制的贷款利率可以促进银行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经营。提升其在借贷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在可控范围内实现自主的差别定价,优化银行资本要素的配置,提升盈利水平。

关于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性的探讨也比较充分。Young和Rice认为中间业务属于一种非利息收入,其获取渠道相对稳定,有利于优化银行盈利结构。Chiorazzo等采用意大利商业银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中间业务与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中间业务推进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且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陈一洪基于2009-2013年24家中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学者从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Mercieca等采用755家欧洲成员国的银行数据,探究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与中间业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并未提升银行经营效率。郑荣年和牛慕鸿利用14家中国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间业务会直接推高银行的风险水平.却不利于银行盈利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对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有力探讨,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其一,未能将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其二,既有研究多以线性关系进行探讨,忽略了利率市场化与中间业务间接影响盈利能力的非线性机制。其三,盈利能力的测度无法综合体现银行的固有属性且缺乏银行间的对比。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测度银行的盈利能力,通过设定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中间业务的门限效应,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以期为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提供可靠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1.利率市场化的正向促进效应

第一,银行自主定价权利的扩大。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金融监管当局逐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货币资本的定价权利转交给金融市场,相比改革之前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利。如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产规模、财务情况、客户群体、客户偏好、同业比较和市场预期适度调整本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对于资金需求规模较大、刚性较强且信用水平较好的个人和企业提升其借贷利率;对于闲散资金持有量大、资金流动性低的个人和企业适度降低其存款利率,但需要通过向其销售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进行揽储。

第二,提升银行创新转型的意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多以利差为主,而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的加。促使金融市场上存贷利差的收窄。如果此时商业银行仍然过度依赖利差盈利模式进行揽储,必然失去市场竞争力,唯有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在保持既有客户资源对本行粘性的同时,拓展非利息业务,提升银行利润结构的稳定性。

2.利率市场化的负向抑制效应

第一,利差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提升银行盈利成本。利差收窄后,银行需要增加对中间业务研发、人才引进的投入,同时需要调整柜台人员和理财人员的人数比例。短期来看,中间业务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专业化的中间业务研发人才的培养、金融衍生品的销售、理财产品需求的提升都有较大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第二,加大银行风险及其管理难度。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国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为主,一旦推行利率市场化,银行的借贷规模便在短期内急剧膨胀,但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完善。间接导致银行肆意提升借贷利率,诱发流动性风险。另外,商业银行低水平的信息甄别诱发资金需求者的道德风险,一旦出现资金断裂或信用水平被评级机构过度调低,银行便会冻结企业资金以保证其自身资产的安全,如此便会诱发借贷者的道德风险,出现逆向选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具有双刃性。

假设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存在中间业务的阈值转换特征。

(二)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1.中间业务的利好效应

第一.单一的利差盈利模式在受到政策冲击或者金融危机时是极其不稳定的,脆弱性较强。根据Haken的协同效应发展理论。只有当银行的既有资源被充分分配在利差业务和非利息业务上,才能增强银行的抗压力,且如果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便会产生协同效应,实现“1+1>2”效益模式。另外,根据多元化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可以实现风险细化,降低单一盈利模式下的风险收益。

第二,弱化金融脱媒的负向效应,有助于银行金融地位的界定。信息技术的提升和交通道路的疏通有利于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一些银行具备的信息渠道被投资者捕获,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便可以通过非银行的第三方平台直接实现资金融通,相对银行而言,产生了金融脱媒。而中间业务不依赖于资金的供求信息,属于单方交易需求,因而丰富了银行咨询金融功能,而非简单的金融媒介职能。

2.中间业务的利差效应

中间业务的利差效应表现在银行风险水平的增大,具体主要有中间业务风险和监管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种类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态势,存在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且比例不一,银行间的差异也同样显著,由此引致的产品风险是存在的。与利差业务相比,以金融理财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缺乏严格的分类。相应的监管条例的适用范围则变小。且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金融监管效率的低下,较易诱发监管风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样具有双刃性。

三、研究设计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测度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银行的盈利能力绝非采用单一盈利财务指标可以进行测度的,需要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盈利能力(PRO)。从银行资本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资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之后利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对其进行测度。

利率市场化(IRL)。左峥等研究表明银行净利息差是反映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指标,部分净利差数据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年报获取。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商业银行实际的贷存款利率之差表示。实际贷款利率=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实际存款利率=利息支出/(短期借款+存款)。

中间业务(INB)。本文选择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商业银行营业净收人的比重。测度中间业务发展状况。

控制变量。银行规模(SOB)直接取自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的总资产数额,为减少数据波动性,取自然对数。资本充足率(CAR)同样可从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直接获取。

本文选取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5年面板数据,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各银行年报,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差值法估算。样本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

四、实证分析

本文在实证分析时,将样本区分为国有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分别进行回归解释说明。

(一)国有银行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门限个数与门限值的计算采用格栅搜索的方法,其原则是残差平方和最小,之后采用自抽样的方法对似然比检验进行模拟,与统计分布表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计算出P值。采用Statal2.0统计软件进行门限检验,按照门限值为单一门限、双重门限、三重门限的顺序进行检验,其对应的原假设为不存在门限值、存在一个门限值、存在两个门限值,而相应的备择假设为存在一个门限值、存在两个门限值、存在三个门限值。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国有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间业务变化存在双重门限,门限值分别为0.141和0.388,即其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1%和38.8%,同时发现F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表3给出了国有银行的面板门限参数估计的具体结果。

从表3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而逐步改变,呈现非线性变化的关系。当国有银行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INB)小于门限值0.141时,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加强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当INB介于两个门限值0.141和0.388之间时,利率市场化仍然不利于国有银行的发展,但影响程度明显降低,不过当INB达到0.388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显著有利于银行竞争,提升其盈利能力。利率市场化与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非线性效应的变化,可以从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中间业务三个不同的状态过程进行说明。其一,国有银行对利差收入主导的盈利模式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也即中间业务利润占比非常低,一旦利率市场化得到实施,单笔业务利差盈利收窄,银行利润下滑,盈利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强逐步减弱。其二,商业银行发现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中间业务的拓展、银行管理方式和银行运营体制等方面。短期内银行的革新需要引进人才、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培训新老员工、制定发展规划、改革企业体制、完善人事管理与财务管理制度。最终提升中间业务的利润占比,但同时上述策略的实现导致银行短期运营成本的显著上升,因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仍然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第一阶段。其三,中间业务的利润占比达到38.8%甚至更高时,其获取的利润额可以弥补利差收窄引致减少的利润额。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非利息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增加了投资收益率,@著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示性函数的回归系数为0.161,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假设检验,表明当商业银行净利差减少1%时.其盈利能力将增加0.161%。非线性效应验证并诠释了假设1和假设2,在前两个阶段中,利率市场化引致的促进效应小于抑制效应,而在第三阶段中商业银行改革创新大大提升了促进效应使其大于同期的抑制效应,而在整个过程中导致促进效应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另外,INB的回归系数为0.067,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进一步从侧面对假设2进行了验证。中间业务变化引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同的盈利能力属于一种间接效应,这里面包含了利差效应(负值系数)和利好效应(正值系数),而INB自身系数属于一种直接效应,说明INB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双刃效应,由此假设3得到验证。

就控制变量而言,银行规模(SOB)的回归系数为0.228,但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假设检验,可能是因为中国国有银行本身的体制属性,依靠政府的支持,银行规模较大,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国有银行的经营区域和影响范围。而过度的市场垄断和不完善的委托激励。造成了国有银行资源配置的劣化。但由于其承担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任,针对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相对比较困难。上述正负效应的对冲,加上国有银行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回归系数的不显著。资本充足率(CAR)的回归系数为0.347,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与商业银行规模相比,其资本充足率从经营效率的角度来保证银行产品创新、员工培训和财务管理完善等方面的实现。切实提升了盈利能力。

(二)中小型银行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根据门槛设定的不同原假设。按照单一、双重、三重的门槛个数先后进行检验,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发现,与国有银行的门限个数一样,中间业务存在两个门限值,分别是0.227和0.464。进一步发现中小型银行的门限值均大于国有银行的门限值,可能是因为中小型银行对利差主导盈利模式的依赖性弱于国有银行。相比而言更A向于发展中间业务。

表5给出了中小型银行的面板门限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表5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这种非线性效应与国有银行一样可以从中间业务的三种不同状态过程进行说明。当INB小于0.227时,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中小型银行的利差盈利占比下降,企业利润快速下滑。相应的示性函数的回归系数为-0.210。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之后,银行开始着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中小型银行规模较小,区域范围远不及国有银行。使其在进行革新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无论是营运体制革新。还是中间产品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市场份额的拓展,均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总体利润水平实现逆转,转向盈利,此时达到第二种状态过程,INB的占比超过0.227,但小于0.464。在中小型银行改革创新的同时,金融宏观管理环境和投资者的理财意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金融市场对资产的配置更具有话语权,个人的理财概念和需求出现骤增。因此,中小型银行进一步开发中间业务。当INB超过0.464时,利率市场化引致的中间业务拓展的回归次数显著提升。达到0.243,大于国有银行第三种状态过程的影响程度。就控制变量而言,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国有银行的回归系数保持高度一致。但是SOB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可能是因为中小型银行规模尚小,对利差收入的需求加大,造成了盈利能力对银行规模扩张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受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且其对中小型银行产生的影响明显大于国有银行。当中间业务收入与总营业收入之比处在较低水平时,金融市场实行利率市场化则会导致盈利能力显著下降;随着银行改革创新的逐步进行,中间业务脱离利差收入与金融媒介作用的影响,提升了银行盈利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和间接地提升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当市场改革达到绩优水平,投资者的理财意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显著提升银行盈利能力。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杜邦体系;盈利能力;工商银行

一、引言

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一些经营愈百年的外资银行驻入我国必然带给我国商业银行巨大的挑战与竞争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稳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金融业持续良好发展的重任。工商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上市银行,其业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以工商银行为例,根据其年报财务数据分析评价其综合盈利能力。

二、基于杜邦分析法的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杜邦体系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的杜邦公司创造的,并逐渐在企业当中盛行起来。其核心指标权益净利率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综合性的财务分析指标,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应用也最为广泛。杜邦体系分析法不仅能够体现公司的销售规模、资产营运、成本控制、筹资结构和成本控制状况,也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清偿债务能力和盈利能力。传统的杜邦体系分析法是将权益净利率分解为权益乘数与总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总资产除/股东权益,数值越高,则表明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的程度越高,企业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但风险也因此更高;若该权益乘数较小,则说明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的程度较低,公司在获取少的杠杆收益的同时也承担较低的风险。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除/总资产,该指标反映了公司所拥有资产的盈利能力,是影响权益净利率最重要的指标。资产收益率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的乘积。

在财务分析中,杜邦分析体系一般主要是对企业、上市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进行分析,其最初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比率也是针对非金融机构提出来的。因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运营机制不同、盈利路径也不相同,因此在用杜邦分析系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应该在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模式、业务特点建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模型。

权益净利率的数值两个因素影响,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本文依据典型的杜邦体系分析法,以权益净利率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模型的核心。在分析过程中,将权益净利率作为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然后对这一比率进行层层分解,分析构成这一比率的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构成要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借鉴杜邦分析法构建出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模型如下图所示。

三、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以工商银行为例

本文以工商银行2010年-2013年年报数据为例,对工商银行的盈利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上数据由工商银行年报数据计算而得

(一)总体指标分析:

由表2可知,权益净利率表示每一单位货币表示的权益创造的净收益,2010年-2011年权益净利率呈上升趋势,2011-2013年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呈倒U型,说明工商银行盈利能力稳中有升。总体来看,由于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所有者权益增加速度略快于净利润增加幅度。

根据杜邦权益分析,权益净利率=权益乘数x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代表每一单位所有者权益拥有的资产,总资产净利率表示每单位货币表示的资产创造的净收益。由表2可知,工商银行的权益乘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是权益净利率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2010―2013年,工商银行总资产净利率稳中有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因此对权益乘数的负向影响仅产生了部分抵消作用。因此工商银行应当适当增加负债数额,有效运用财务杠杆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单项指标分析:

1.净利息收入率

有表1知净利息收入是工商银行净利润的主要来源。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近年来增长较快,得益于工商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和利率定价管理。净利息收入率=净利息收入/资产总额,整体来看,工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率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2010―2012年略有上升,归因于人民银行2010年下半年及2011年前三季度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49%和2.61%,比2010年上升14个基点和17个基点。受2012年人民银行降息以及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政策的影响,2013年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40%和2.57%,均比2012年下降9个基点。

2.中间业务收入率

中间业务是指是指银行不占用自身资金并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代办收付款和其他委托业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其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多样化等特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2010-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率稳中有升,影响收入的主要业务有三个:银行卡发卡量和消费额增长带动,投资银行业务增长较快,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业务增加较快。以2013年为例2013年银行卡业务收入285.33亿元,增加50.39亿,增长21.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294.86亿元,增加33.69亿元,增长21.9%,主要是银团安排、并购重组和股权融资等业务的较快增长所致。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业务较2012年增加30.14亿元,增长11%。

3.营业支出率

由表1知工商银行的营业支出率近年来较为稳定,呈上升趋势。由表1可知工商银行2010―2013年的营业支出整体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其首要驱动因素是业务及管理费用的逐年上升,如2013年业务及管理费1,6520.80亿元,比2012年增加119.44亿元;另外,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上升也是导致营业支出上升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2011年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311.21亿元,比上年增加31.33亿元,增长11.2%。其中计提贷款减值损失318.32亿元,增加39.44亿元,增长14.1%,2013年工商银行实施稳健审慎的拨备计提政策,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比上年增加了45.76亿元,增长13.6%。

4.所得税支出率

实际税率较低,维持在23%左右,由于法定税率的降低、递延税收资产调整因素消失以及持有的国债利息收入免税等原因,可以看出所得税率的迅速下降是工商银行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所得税费用支出逐年上升,所得税费用支出率维持在40%的状态。

四、结论

盈利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持续成长力,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工商银行的盈利性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各项指标较为稳定,但仍有许多可以改进完善的地方:第一,工商银行应该适当提高负债水平,以有效运用财务杠杆获得更多收益。第二,工商银行应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改善收入来源单一,优化收入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竞争力。第三,在营业支出方面,工商银行应当加大对业务及管理费用的控制力度,厉行节约,构建集团化经营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利润核算和考核体系。(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莹.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1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双刃剑”效应;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7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和盈利模式自主调节利率,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即政府部门在金融市场不再全面干预而是转变为“守夜人”的利率机制。

2利率市场化的“双刃剑”效应

2.1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2.1.1扩大管理自,降低经营风险

在利润市场化的前提下,利率可以有效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利润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资金状况和盈利能力,结合客户信用、贷款质量、行业发展前景和风险差异等因素,以灵活调节本行的利率水平,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负相关,利率市场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2.1.2打破固定存贷利差,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传统业务的存贷固定利差模式,挤压银行存贷款差的利润空间,促使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激烈。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必然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产品,加快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改变传统单一的业务盈利模式,促进银行业务的创新转型发展。

2.1.3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促进行业竞争公平化

利率市场化本质上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最终会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合理,品种齐全,赋有经济与法律手段监管体制,信息披露制度充分,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将为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打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利率市场化机制本身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经营成本决定利率水平,银行间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商业银行间的差异不断减少,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2.2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2.2.1传统盈利模式无法持续

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要的业务,利息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中间业务发展较慢。无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讲,还是从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上看,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利率将明显提高,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盈利能力将下降,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利润空间会缩窄。随着银行间竞争愈加激烈,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2.2利润风险

为了抢占市场资源,商业银行将上调利率,将会承担更多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利率风险将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导致利率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波动。

3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3.1加快业务创新,优化业务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新兴金融业务即将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根据业务特点,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本行的多样化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中间业务具有收益稳定、成本低、风险小、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商业银行可以调整业务模式,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减少传统业务的比重,从而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减少利率风险的承担,达到提升银行竞争力的目的。

3.2找准市场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针对大规模市场,通过提供与竞争者存在差异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取优势的战略。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类似性,银行间同质化竞争现象长期存在。伴随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同的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机制、市场客户和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度将明显提升。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科学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找准市场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具有特色的经营模式。

3.3健全利率市场化管理机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首先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保障风险管理政策的贯彻实施。其次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的规范流程,提供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的应对操作环节。再次银行内部设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有效协调相关部门间应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工作。最后研发新的利率计量工具和技术,从而为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仲林.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财经科学,2015,(01).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11

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首先设定一个含有个体固定效应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并提出相应的估计和检验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借助渐进分布理论估计待估参数,运用自举法(bootstrap)检验门槛值的显著性(Hansen,1999)。这里建立一个关于面板双重门槛回归模型,对其估计步骤进行介绍。对(2)式的门槛值(γ1,γ2)的计算可以使用如下三阶段估计方法:首先假设存在一个门槛值,将单一门槛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记为S1(γ),并使用格点搜索方法寻找使S1(γ)最小化的门槛值γ̂1;接着对于计算的γ̂1,用双门槛回归模型对其进行估计,将估计双门槛回归模型得到的残差平方和记为Sr2(γ2),并最小化Sr2(γ2),得到第二个门槛估计值,即γ̂r2=argminSr2(γ2);最后对于已计算的γ̂r2,使残差平方和Sr1(γ1)最小化,再估计γ1,即γ̂r1=argminSr1(γ1)。通过上述三阶段估计方法,得到门槛值(γ1,γ2)的最终。

二、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选取本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利率市场化关于地方银行盈利能力的门槛效应展开研究①。其中以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变量,即模型的因变量;以银行净利差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反应变量,即模型的核心自变量;以城市银行的个体特征(市场份额、人均资产)以及宏观变量(准备金率、基准利差)等为控制变量,以业务结构为门槛变量。本文搜集和整理了2008—2012年间河南省14家地市级城市银行的数据,分别是郑州银行、开封市商业银行(简称“开封商行”)、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安阳银行、鹤壁银行、新乡银行、焦作市商业银行(简称“焦作商行”)、许昌银行、漯河银行、三门峡银行、南阳银行、商丘银行、信阳银行②。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各家银行的年度报告和历年《河南金融年鉴》。部分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部分数据来自城市银行的债券募集说明书,还有部分数据根据历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进行了推算。对比银行选取了10家国内商业银行在河南省的分支机构,分为大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股份制银行”)两类。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

(二)变量设计(1)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衡量的是银行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ROA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净利润/第t年末总资产。(2)净利差(NIM)。净利差的计算公式为:NIM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利息收入-第t年利息支出)/第t年末总资产。净利差反映了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的运用效果,也是中央银行放松利率管制与商业银行谋求市场定价行为之间的动态博弈结果。(3)中间业务收入占比(IOIR)。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计算公式为IOIR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第t年末总资产。该变量代表银行的业务结构变化,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4)基准利差(JZLC)。基准利差的计算公式为名义贷款利率减去名义存款利率,即DKLLt-CKLLt,DKLLt为一年期贷款利率,CKLLt为一年期存款利率,两者的差值反映了官方约定的银行赚取利差收入的基础空间。(5)准备金率(ZBJL)。按央行公布的历次准备金率的调整期间,逐月计算加权平均后,求得各年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6)市场份额(SCFE)。SCFE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末总资产/河南省银行业第t年末总资产。市场份额是银行竞争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该变量反映了商业银行对市场结构的势力分割。(7)人均资产(RJZC)。人均资产反映企业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RJZC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末总资产/第t年末职工人数。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河南省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快速提高。其中,城市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高,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2012年末,城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已经超过了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盈利能力在2008—2009年间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随后才转为缓慢上升。2008—2012年间河南省三类银行净利差的变动方向是一致,呈逐渐上升态势,2009年和2012年稍有下降。城市银行净利差高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大约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城市银行的贷款对象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这些客户的经营风险普遍较高,多数缺乏担保或抵押,为了弥补风险,城市银行就会对其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从2008年至今,河南省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年增加,但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绝对地位的现象没有根本性改变。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股份制银行次之,城市银行最低。不过,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股份制银行则保持平稳上升态势。城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城市银行的业务转型步伐相对缓慢。2008—2012年间,城市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尽管如此,2012年末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仍然占到40.53%,股份制银行次之,为13.79%,城市银行占比最小,仅占9.53%。2008—2012年间,河南省三类银行的人均资产呈上升趋势,其中股份制银行人均资产最高,大型银行次之,城市银行最低。股份制银行的人均资产波动性相对较大,这与股份制银行职工人数增加较慢,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有关;城市银行的职工人数增加较快,但是资产规模增加较为平稳。

三、实证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传统面板计量分析方法隐含假设是时间序列均为平稳,实际数据并不如此。如果数据是非平稳的,运用传统面板计量方法就会造成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各个变量进行面板的单位根检验。为避免单一检验可能形成的误判,本文选取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等四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LLC检验是一种基于相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则是基于不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四种检验的原假设均为变量存在单位根。从表2中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观察,绝大部分的检验方法拒绝了原假设,即变量并不存在单位根。表中变量均为I(0)单整,选择上述变量进行模型估计不会存在虚假回归现象。

(二)面板门槛模型估计建立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面板门槛模型,其中以NIM为核心解释变量,以IOIR为门槛变量,如(3)式。基于(3)式估计门槛值及其95%渐近置信区间,所得结果见表3:结合表4可知,单一门槛模型和双重门槛模型的F值都显著,三重门槛模型的F值不显著。因此,首先尝试建立双重门槛回归面板模型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估计的门槛值进行检验(即γ1=0.050%,γ2=0.110%)。对γ1门槛值进行检验,发现估计导致置信区间过大而归于无效,可见γ1的估计结果不可靠,γ2则为正常,因此选择建立以γ=0.110%为门槛值的单一门槛面板模型更为合理。构造出γ门槛估计值的95%置信区间图见图1,其中所取95%置信区间是所有LR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7.35(对应图中虚线)的各个门槛估计值所构成的区间。使用POLS方法估计(3)式,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5。该面板模型既考虑固定效应因素,又考虑了异方差因素,并经过了稳健性检验。由表5可知,银行净利差与盈利能力之间确实存在着较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将净利差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过程划分为低水平区制(IOIR≤0.110%)和高水平区制(IOIR>0.110%)两个区制。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高于0.110%时,即银行处于低水平区制内时,净利差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为0.407。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于0.110%时,即银行处于高水平区制内时,净利差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下降为0.287。反言之,银行处于低水平区制时,其净利差水平下降给银行盈利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比银行处于高水平区制更大。表6列示了2008—2012年分别处于不同区制内商业银行的家数。可以看出,大型银行全部处于高水平区制内,股份制银行基本上处于高水平区制内。城市银行正处于从低水平区制向高水平区制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城市银行处于低水平区制,只有少部分处于高水平区制。2010年以前只有洛阳银行和漯河银行处于高水平区制,2011年和2012年开封商行已经跨入高水平区制,鹤壁银行、焦作银行和南阳银行则在区制分界点上下波动。各区制内极不均匀的分布说明了城市银行与其他银行在业务结构优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大大超过其他银行。在当前中国的金融政策环境下,城市银行依靠较大的净利差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暂时现象。一旦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金融市场日渐完善,竞争环境更加充分,城市银行单一业务的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对城市银行来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尽快实施业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及早从低水平区制跨入到高水平区制。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利用河南省不同类型银行的面板数据,以业务结构为门槛变量,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地方银行盈利能力的非线性影响。估计结果表明:近些年来,较之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河南省地方银行表现出更高的盈利能力。非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地方银行形成得天独厚的高净利差水平,地方银行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日臻完善,一旦改革完成,银行净利差水平收窄现象就会到来,这将给地方银行带来比其他银行更大的价格冲击和成本冲击,地方银行以利息收入为主、盈利靠规模驱动的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无法持续。严峻的生存环境、激烈的同业竞争以及偏高的风险水平,将使地方银行陷入发展困境,必须尽早考虑经营转型战略。

(一)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保持稳定合理的净利差水平一方面,地方银行应该创新金融产品,丰富存贷款产品线,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方式,以质换量,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稳定和扩大客户基础。另一方面,地方银行应该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立足于地方经济,找准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范围,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客户融资、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等业务,以信贷结构调整获取更多的利差收益。

(二)加快实施业务转型,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相比,河南省地方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还存在着很大提升空间。地方银行应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业务创新力度,优化业务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谨慎进入保险、证券、信托等新业务领域,降低银行盈利对净利差的依赖程度,挖掘资产收益率的提升潜力。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范文篇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银行

一、绪论

(一)背景

随着我国互联网是迅速发展,互联网模式迅速占据各行各业,而我国的互联网经济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15年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9亿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表明我国的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此外,政府的大数据政策也开始向互联网行业倾斜,表明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美好机遇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理财等模块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11.9万亿,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9.5万亿。

通过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可以对于我国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比存在的优劣势做出对比,可以为传统金融的转变提供良好的方案此外为互联网金融的问题给出良好的解决措施,从而有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理论和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在企业对企业销售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可能得自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站、顾客来访纪录,还有许多其他来源。这些数据,并非公司顾客关系管理数据库的常态数据组。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Theory)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二、传统金融盈利模式分析

(一)传统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分析

广义上说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有银行,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等,这些公司都属于我国传统进行机构,传统金融的盈利模式分为不同的机构进行简单介绍。

1.银行。我国的银行主要盈利模式是吸纳存款给存款人发放利息,同时对外房贷,收取贷款利息,其中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就的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同行拆借,承兑汇票贴现利息收入,信用证,托管业务等。这些构成了银行的盈利来源。

2.证券。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因此,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狭义上,也是最活跃的证券市场指的是资本证券市场、货币证券市场和商品证券市场。

3.保险。保险公司(insurancecompany)是销售保险合约、提供风险保障的公司。保险公司可以这样分类: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按照中华民国保险法之规定,两者必须分开经营。所以有的保险公司成立了集团公司,下设独立核算的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进行分散和转嫁。

(二)传统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局限性

第一,产品品种优势不明显,投资门槛高,客户体验度差。银行的流程繁琐和复杂,使得一些客户避而远之,加上银行近些年的理财产品不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理念差。

第二,渠道单一。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更多的是来自物理渠道的客户,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多来自网点的客户,而线上客户缺乏,也没有线上客户来源,线上市场推广策略缺乏,缺乏市场前瞻性。

第三,传统的管理战略思想导致银行发展缓慢。银行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一直都是国家控股,对于银行的战略管理也是以国家战略管理为核心而展开的,因此,银行的变革一直在比较缓慢的。

第四,缺乏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内部晋升渠道。现代管理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才能给公司带来发展,银行人才的竞争和选拔也缺乏合理性,传统银行很多都是关系户,导致银行内部人才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三、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

第一,第三方支付企业指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预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其他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代表企业:支付宝、易宝支付、拉卡拉、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企业,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金融型支付企业。

第二,P2P小额贷款。P2P金融又叫P2P信贷,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

第三,众筹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创新的一种模式,意义不仅在金融创新本身,而在于对传统金融领域和金融业态提出的挑战,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颠覆性。

第四,虚拟电子货币模式。虚拟货币是一种计算机运算产生或者网络社区发行管理的网络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也可以使用像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二)互联网金融主要盈利收入来源

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很多的经营模式以规模制胜,P2P模式中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赚取中间的差价,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利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虚拟货币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卖虚拟货币的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之后所得利润。对于众筹融资模式来说,盈利模式大多数以收取佣金的形式来实现收益,其次,很多众筹平台也采取分成模式或广告模式,也就是众筹成功之后从其收取一定的广告费。

四、大数据及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一)博弈论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选择

1.假设前提

第一,金融市场中只存在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个参与者。

第二,经济人假设。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两个理性经济人,以个人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决策。

第三,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有合作和不合作,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互联网金融在应对商业银行时采取的措施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选择,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

第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博弈过程是完全的信息动态博弈,即在博弈过程中,商业银行很清楚的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模式及其有点,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也了解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

2.博弈过程

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博弈模型

博弈过程的开始我们以商业银行首先做出选择,上图所示。最上方商业首先进行选择信息集(合作,不合作),如果商业银行选择不合作,那么博弈结束,各自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开始自己的发展。

如果商业银行选择合作,那么就开始由互联金融机构开始选择,这个时候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选择不合作,那么互联网金融机构就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优势综合自己的优势来大力发展自身,而商业银行则不能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去发展自身。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合作,那么相互之间就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商业银行在博弈中的处境和地位,选择不合作那么就会处于劣势,可能会被互联网金融抢占原有的市场,如果选择合作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业选择合作那么双方都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局面,如果互联网金融不选择合作,那么商业银行就会成为牺牲品,优势被互联网金融所利用,逐渐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

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是否合作,都可以看得出来其的发展结构。如果选择不合作,那么必然受到道德风险的阻碍,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那么在短期内必然受到信用方面的负面影响。所以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比要和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如果为了避免不合作情况的发生,商业银行会选择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签订一份相互合作的协议,以维持合作的状态。

(二)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盈利模式

互联网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客户大数据必然是其发展的基础。大数据能力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要素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

数据是大银行的战略资产。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银行可谓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其资产不仅是贷款等,还包括数据。要把数据作为重要资产保护、经营,这是大银行区别于小银行,也是现代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关键之处。而且数据财富是没有天花板的,可以不断挖掘、不断创造,最近国际上很多机构都在探讨如何量化数据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商业银行通过对自己原有客户群体的数据挖掘提炼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从而改变当前银行的困局。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每个用户都会办理银行卡,利用这个基础进行相关客户端软件安装,对于有余额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发展互联网银行多种理财方式和渠道。

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中将转移到以大数据客户资源为核心,以数据资源为主要竞争力量和利润来源,来扩大和发展银行相关业务。

五、结论

在以网络化和大数据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金融和大数据交叉融合,大数据由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持商业决策,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发展,大数据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客户体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