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2-07 手机浏览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民间游戏;小学

一、引言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活动,俗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及困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定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价值

民间游戏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儿童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有些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替代的。

(一)民间游戏能锻炼儿童身体增强儿童体质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感官

特别是运动器官总是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它们均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如:通过奔跑跳跃的动作,可加强儿童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活动,总之,民间游戏能锻炼儿童身体,增进健康,是个不争的事实。

(二)民间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智力,对儿童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游戏,儿童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事实的确如此。有的游戏如讲故事和演节目。

(三)民间游戏有助于人格的塑造

民间游戏对儿童来说不仅有开发智力增强体能的作用,而且还有健全人格的功能。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增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

(四)民间游戏能促进儿童受到美育影响

儿童民间游戏常常贯穿于歌舞之中。在载歌载舞时,儿童能感受到韵律美和节奏美。儿童扮演角色时漂亮的服饰道具等能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

四、民间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开展

(一)在思维培养上开展民间游戏

国内外有许多的研究已经表明,民间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主要为言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

1.言语能力方面

言语能力就是指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会不自觉的训练自己语音识辨和口头表达。在与同伴们的交流过程中,理解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创造性思维方面

儿童在解九连环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它并不像其他游戏一样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注重个人的独创性和想象能力。儿童在不断的尝试和发现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想象力,推理能力。

(二)由社会性的发展方面开展民间游戏

比如制作乐器和风筝。动手能力制作类的游戏对儿童的影响在于: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玩具,能够得到社会性的发展。

1.合作能力

合作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孩子合作能力的发展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重视。

2.交往能力

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儿童不可避免的要与人交往。有很多独生子女,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使儿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沟通。

3.学习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亲手挑选材料,工具,做好充分准备以后才可以开始制作。通常最初都是尝试阶段,可能需要经过很多次的尝试,才能够有一点进步。

(三)民间游戏从音乐方面对儿童身心发展施加影响

独特的乐器制作类游戏对儿童的影响有:综合能力的培养,乐感的培养,情感表达的培养。

1.综合能力的培养

乐器制作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对于一个工匠来说,是很精细的工作。即使是儿童制作的简单乐器,要使得乐器能够有使用价值,对儿童手工活的灵活性要求也很高。

2.乐感的培养

长期处在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当中,受到了浓郁的音乐熏陶。对于儿童音乐乐感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3.情感的表达

虽然对儿童自身发展各个方面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但是所有的研究几乎都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音乐教育对此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经历通常会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增强学习的动机加强自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8]

五、总结

我们不可否认,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最为纯朴和极具教育价值的游戏,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那些曾经的瑰宝是应该得到流传和发展的,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缪雯晓.挖掘民间游戏中的教育价值[J].学前课程研究.2007.3.

[2]于培杰.风筝起源之我见[J]中国民俗,1997.4.68

[3]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5

[4]付植芳.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J]河南教育2009.3

[5]汪长根.王明国.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J]学海.2002.3

[6]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基于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

[7]李淑红.儿童音乐心理的阶段性发展和教育[J]教学视窗.2004.1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心理健康;孤残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74-02

孤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是寻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弃儿,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儿童患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残疾,让孤残儿童享有同正常儿童一样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是福利机构的重要职责。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福利机构的儿童失去亲情母爱,生活在半封闭的环境中,使儿童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自身价值的认同等使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机构中的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它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倾向、扭曲心理严重与自律道德差等。

一、福利机构特殊的教养环境对孤残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

1.机构养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机构照顾是一种封闭的团体式的照顾。虽然满足了儿童24小时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但这种养育环境,客观上为儿童营造了一种比较淡化的亲子感情关系和氛围,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三班倒。对于机构中的儿童而言,就像有二到三组不同的父母。儿童的照顾者经常更换,无法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照顾,造成角色缺位或角色冲突。因此机构中长大的儿童缺少家庭生活体验,缺少与他人正常的依恋关系,缺少感情交流,对儿童的身体、智力以及人格的社会化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有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失去母亲的儿童,且没有代替母亲的人,其身体发育、情绪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会出现长期缺陷,这些孩子成人后常常因神经质而变的粗暴、冷酷、冲动等。

2.教养者自身素质对孤残儿童的影响:机构中的保育员、特殊教育老师等工作人员众多,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素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相当于家庭教养中父母“教”与“育”,但他们又集众多角色,既要担负着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和情感照顾,又要担负着家长、朋友、教师等多重角色,而不同的教养人员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会有分歧,易出现不一样的教养行为,从而使孩子产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心理素质不能健康发展。

3.儿童特点:福利院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基本上是入院有期,出院无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福利院的儿童在个体认同、同辈团体方面发生困扰,从而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儿童福利院缺少实现社会化所必须的场合和舞台,儿童自身受生理、行为偏差和情绪问题、人格特质所限,影响了儿童可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了他们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与质量,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也怪僻、孤独、自私和神经质,而培养不出社会规范的行为,扮演不成社会所期待的角色。

二、提高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心理素质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机构教养环境:营造家文化。让孤残儿童享受到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呵护和关爱,让从事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必须做到:尊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把被动的、单纯的工作责任,变为主动的、亲情的家长责任,从亲情的培养到孩子依恋情结的建立让每个孩子都在工作人员的视线内生活,在保育员的怀抱中长大。创设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不同室区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区设置假山盆景、鱼缸、秋千椅,在楼道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对“家”的认同感,体会到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小主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自豪感。

2.教养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言传身教”,教养者良好的文化素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时时刻刻浸透着孩子们的心灵,教养者要用良好的行为去带动、教化和影响孩子们,要培养他们稳定的心境、开朗的性格。要因人施教,教养者既讲民主,又不放纵,多放手、少捆缚,多鼓励、少责罚,当孩子的意愿与教养者不一致时,不要乱用权威,应以说服为主,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对孩子尊重但不放纵,关爱但不溺爱。要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结合孩子们兴趣、挖掘潜力,创造环境,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儿童自我实践,使孩子们从教养人员长期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3.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发挥机构社工专业心理辅导、纠正行为偏差,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培训专业人员开展新生婴儿早期抚触,利用义工资源开展模拟亲子的启蒙教育,有针对性开展小班化结构教育等让儿童在类似父母的怀抱中享受亲情,享受成人怀抱中的安全感,获得身体接触带来的,对培养孤残儿童良好的情商,降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行为偏差,其根源可能更多的是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社工、心理咨询师专业介入是增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篇3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对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众多音乐教师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而且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儿童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教育有利于儿童健康情趣的培养,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的证实。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专家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对于儿童,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治疗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音乐教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和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从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补救性和预防性两项任务。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孩子进行专门的帮助、辅导、咨询、治疗,使之得以克服,是矫正性的;预防性任务,侧重预防不健康、不正常状况的出现,增强其“免疫力”,重在“防患于未然”。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预防性和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结合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道德修养教育

利用音乐教学手段,将德育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形式之中。结合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通过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幼儿小班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从音乐的印象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凭听觉直接感受音乐说表达的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喜悦、欢乐、悲伤、愤怒、呐喊、幽默等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情感上、精神上理解音乐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与健康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儿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他们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的心理,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在音乐教学中充份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明确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其审美功能,至于其它非艺术的目的只是审美功能的附庸。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功能应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儿童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孩子们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教大班孩子们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真正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四、音乐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空间

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使儿童在没有压力、天性舒展的状况下,给想象力以无限驰骋的自由空间,使创造力得以迸发、显现。一段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想象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因此,必须开拓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里翱翔。音乐可以在拓展想象空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活动直观具体,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活动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把想象现实化,可以为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建立起模式。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音乐听觉感受力、音乐控制力、音乐情感、音乐记忆和想象力才得到锻炼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转化为创造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想象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我们应让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