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19 手机浏览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1篇1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Abstract:inthecurrentincreasinglyfiercecompetitionofsmallandmedium-sizedconstructionenterprise,obtainedforaplaceinconstructionindustry,enterprisemanagement,reformandinnovationhasbecomethedevelopmentandexpansionofthenecessaryway.Thisarticlethroughtothemiddleandsmallconstructionenterprisemanagement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smallandmediumenterprisereformandinnovationofthesignificanceofthepaper,inthe"threechargedthreetubeacoordinated"astheenterpriseprojectmanagementfoundation,underthepremiseofforenterprisedopracticalinnovation,canbein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hasachieved,theauthorputsforward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projectmanagementinnovationmeasures.Butalsoforthereformandinnovationof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toprovideinformation.

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Constructionengineeringprojects;Management;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规模并不大的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就越来越大。而作为结构简单、管理模式单一以及队伍人员素质不高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若想能得到立足之地,以致于能得到快速发展壮大,则在现有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就必不可少了。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最庞大的职工队伍多为农民工,这就造成了施工企业中的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施工队伍素质以及施工能力不高,其企业资质也较低等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首先,作为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战斗在施工一线的主要是农民工,好多都是刚放下锄头就去摸泥刀,这就致使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与行业的特点有关,没学过专业知识的包工头到处都是,使得外界有这样的认知,建筑施工这个行业对技术要求不高,且危险性大,环境差,也就导致行业门槛几乎没有。当然,在这里也不排除还有部分企业依旧依据计划经济条件的思维,按部就班的使用传统的施工技术方法,导致管理模式落后,企业进展慢。

其次,项目管理无体系,项目管理的随意性大。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低,且存在好多“皮包公司”,由于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流动也很有限,这也就造成其盈利水平低,因此企业对建筑施工设备的资金投入也固然很少,从而影响企业的施工能力。同时也造成企业的信誉度得不到体现。另外,对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得不到体现。大多企业对计算机等新技术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并未能正确认识,以及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从而致使相关管理措施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意义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本身所具备的软硬条件不足或者是落后,以及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型建筑企业来说,若想在建筑施工行业有立足之地,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以及硬实力是必要的。由于对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较少,而关于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则几乎没有,纵观建筑施工行业的诸多企业,虽然也逐步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却永远都赶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而如何进行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或者是采取什么措施对企业项目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则成为诸多中小型企业处理好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措施

面对上述分析的中小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现状,依据企业现有的项目管理模式,应如何务实创新。笔者认为,对于施工企业中的项目管理应该包括企业对项目的管理以及在项目施工期间所有内部的日常管理等。故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以“三控三管一协调”为基础,对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进行改善: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从而来规范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行为。同时这也就需要基于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来进一步的优化。所谓“三控三管一协调”是指工程进度、质量以及成本控制,合同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和全面地组织协调。首先,完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严格制定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方法,结合统一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同时有效的发挥好安全质量监控的作用,以及对施工的日常安全质量的监控检查工作的加强管理。其次,要对项目合同管理进行规范化。将合同管理融入到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规范各类合同文本,从而有利于建立详细的台账以及对于突发的工程变更及时的作出处理,保证项目的合法收益。同时,加强项目成本控制以及项目技术的创新。

项目管理体系的系统化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并不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有着系统化的项目管理体系,而对于诸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项目管理体系的系统化还是处于初步阶段。而企业内部若不能将项目管理系统化,则很难做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造成管理上的巨大漏洞。这也同时可以借鉴有着成熟经验的企业,或者也可以参考行业其他企业的成熟经验,从而达到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系统化的目的。

项目管理体系的控制策略

作为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需要不断筹划以及不断指挥的过程,从而项目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应有系统和全过程的思维,同时也要特别弄清“三控制”间的逻辑关系。当然,在建筑施工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企业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企业应签署全面的目标责任状;这要求全面界定项目质量以及进度的严格要求,而不能仅仅是经济指标,同时也要注重责任状的完善以及在其执行过程中的严肃进行;其次,项目管理的过程检查;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风险性环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则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也就需要企业有着完善以及成熟的检查方案,同时保证检查过程中的真实记录,以备后续工作之用;最后,要注重兑现,处罚以及总结;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建筑施工行业,应该将处罚的措施逐步细化,达到最终的可操作程度,当然处罚的方式可以是经济和个人前途等多方面的,总结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企业更好的进步,可以有效的避免相同的教训重复出现。

结束语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其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为企业利润的关键。故此,项目管理的创新则成为必要,当然,除了上述的创新措施外,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有效的措施。作为一个企业若项目管理规范化了,不仅能有效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安全的可控度,即保证了企业的盈利目的,又使企业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容焱,吴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苏振民等.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延树.浅议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国工程管理网,2010.

[4]黄炳章.谈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工程管理》,2007.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业;上市公司;发展;综合评价

一、问题提出

“供给侧”这一理念来自于中国的“新供给”,“新供给”是中国式“供给学派”的简称,是中央政府所倚重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新一套理论话语。随着“供给侧”这个词在官方语言中出现的频次开始增多,并成为观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一个新角度。在建筑行业,也可以从这个新的角度来对建筑业进行一个新的认识。

根据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建筑业作为一个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部门,更加需要了解其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建筑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为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提高新的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二、相关的理论研究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五年规划,它的制定有着特殊的宏观经济背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长从2011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需求不振、出口缓慢,企业经营困难。如何克服当前的困难,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这个五年规划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也因此必然存在各种意见主张。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主要从需求侧进行分析,认为对外需求乏力是导致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这一理论支持采用一定的刺激措施拉升经济增长。另一分析框架从供给侧的各种因素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驱动,这一理论认为中国经济今后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革新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也迫使加强对于建筑业的研究与关注。

三、建筑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选取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参考会计上对于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选取了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净利率、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总收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这几个指标建立对建筑业的财务分析。本文中的数据选取了证券之星网站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选取最新的数据可以对目前的建筑业的发展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并且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运用因子分析前,需要对数据先进行处理,使各个指标之间同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正相关性。因此,在计算值前,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公式为了消除不同变量之间由于量纲和数值大小造成的误差,借助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三)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是两个常用的测度因子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的统计指标。KMO的统计值一般介于0与1之间,若该统计指标在0.5到1之间则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若小于0.5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KMO检验的结果是0.658,Bartlett检验的卡方统计量是744.803,拒绝原假设,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因此可以考虑用因子分析对问题进行研究。综合以上两种统计检验指标,得出原始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的结论。本文选取了64家建筑业数据相对全面的进行研究,对反映建筑业财务状况的1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这11个指标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旋转矩阵将这

11个指标可以提取出四个方面来分别说明建筑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将这11个指标的内容在这四个主成分上表现出86.172%的信息,同时根据这些指标所归属的四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运营能力因子、成长能力因子、偿债能力因子。其中,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营业总收入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盈利能力(F1);净利率、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运营能力指标(F2);总资产周转率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成长能力指标(F3);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偿债能力指标(F4)。通过总解释方差表及因子得分系数表,可以得出四个因子的得分排名及综合排名。

根据上述的四个因子的排名和综合排名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在综合排名中,有30家建筑业的得分是正值,这也说明了目前建筑业的大致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其中得分在一分以上的有3家,分别是汇丽B、中国交建、雅百特;在盈利能力方面,有28家建筑业的得分是正值,基本上和综合得分的大致分配情况一致,然而,在这个方面得分在一分以上的有7家,分别是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雅百特、中国电建、金螳螂,明显可以看出来和综合得分的情况有所不同。

四、结论与建议

上面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来,在综合得分中排名第一的汇丽B在运营方面和成长方面的得分都是最高的,综合排名第二的中国交建在盈利能力方面的得分是最高的,综合排名第三的雅百特的运营能力排名第二。这些综合得分和四个因子的得分说明,企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因此需要加强建筑业方面的运营管理和制度约束。

从综合得分和各个方面的得分中得出对建筑业发展的建议:第一,盈利能力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在招标过程中通常是根据“价低者得”原则,因此就降低了公司的正常利润,进而在关于“工程质量”方面也不乏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来规范企业的正常的盈利能力,这样才能维持建筑业的正常发展,进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第二,单纯的看各个方面的发展,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优势,但综合考虑,综合得分都要比企业优势方面的得分要少,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注重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企业要想比自己存在优势的企业学习,这样才能使每个企业发展的更好。第三,由于建筑业的收益周期相对比较长、流动性也不高,因此在后期中容易出现资金断裂问题(如由于各种税收问题),这一问题将会使得整个项目无法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在企业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适当的维权,减少企业的各种外部影响。第四,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投资,在选择地域等方面也需要时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这样才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3

智能建筑延续风平浪静

安防行业、楼宇自控、布线行业在2008年经历过奥运会盛宴和金融危机洗礼后,市场格局并没有出现很大变化。在技术门槛较高的楼宇自控行业中,江森、西门子、霍尼韦尔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良好的口碑,依然领跑该行业,书写着三足鼎立的传奇,他们的成就让很多智能化企业望尘莫及。

综合布线行业中的铜缆、光纤布线技术日益成熟,市场经历数次洗牌之后,康普、南京普天、宁波一舟等大批企业逐渐站稳脚跟,成为其中佼佼者;在安防领域,由于技术相对成熟,不少中小型企业纷纷涌入,整个行业处于群雄混战的阶段。纵观2009年的智能建筑行业,市场格局依旧延续了2007年、2008年的发展态势,行业呈现出风平浪静的景象。

新技术引发盈利模式变革

然而,看似平静的行业中,正悄然酝酿着诸多变化。3G、物联网等新型技术无疑成为智能建筑变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年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3G牌照的发放,为安防行业注入了一剂“兴奋剂”。许多的安防企业已经注意到了3G安防市场,海康、郎驰、中芯微电子、黄金眼、先进视讯、北京星谷科技等企业跃跃欲试,相继推出具有3G业务功能的监控产品。还有不少安防类企业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开始向市场上提供3G防盗报警器、3G摄像机等安防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3G监控类产品部署上的便利性,观看上的便利性将使得监控市场应用、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此外,3G安防产品将逐步改变集成商的盈利模式,现有渠道的集成商将从靠项目集成盈利转变为从长期服务中实现盈利。

物联网风潮席卷而来

就在3G席卷神州大地之时,物联网技术进入民用市场的消息见诸各大报端。这个能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新兴技术一经与安防、智能家居结合起来,便在行业中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物联网风潮”。不少智能化企业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积极投入到物联网安防、智能家居的研发过程中,希望开拓行业中广阔的蓝海空间。

南京视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物联网架构的安防系统,使得有着物联网的安防系统、智能家居系统解决方案逐渐浮出水面。2009年8月上旬,总理到江苏考察,明确提出要建立“传感中国”,抢占传感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把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培育。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1篇4

资本运营常常为人津津乐道。讲到企业的资本运营,多数人可能会把其直接理解为企业上市公募融资。要想弄明白企业的资本之“道”,先要从企业的商业之“道”说起。何谓企业的商业之道?其实就是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生产出来送达消费者并获取回报的过程,简言就是卖产品或者卖服务。企业摆弄的无非是人、财、物,以及产、供、销。人、财、物是企业从事商业的资源配置,而产、供、销就是企业的商业活动。表面看,企业的商业之道都会历经创业、成长和成熟三个不同阶段。而隐含的商业之“道”,则是对应一个企业商业存在的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和品牌模式的创建和成形。

这里所讲的模式,意义要更广义一些。技术模式讲的是商业模式成型和可复制前,企业在人、财、物,以及产、供、销方面所做的一切技术性准备。这个阶段,企业一直处于要素资源、技术路线,以及商业模型的选配和优化之中,还无法准确量化成本和售价,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也都没稳定下来。而商业模式则是指企业已经具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人、财、物、产、供、销的打法,可以管理和量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及售价,且已达成目标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的锁定。这种商业模式不但已经稳定,而且可以通过外部追加增量资本予以复制达成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模型。所谓品牌模式则是指企业不仅可以准确量化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售价,而且已经占有相当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具有行业内的定价权和对行业标准及市场规则的话语权。

企业商业之道的三个发展阶段所对应三种阶段模式的财务表现,在损益表上则分别体现为企业由亏转盈,盈利可持续成长,以及稳定而规模化的盈利。简言之,商业之“道”经营的是产品和服务,结果落脚在企业的损益表上。讲过了商业之“道”,再论企业的资本之“道”,就不难找“北”了。企业资本之“道”有两个维度、两股“道”和三阶段。维度一是企业为渡商业之“道”之需而筹措外部增量资本;维度二则是为最大化兑现资本供应方股东权益的财富效用。外部资本筹措,在“道”法上是要讲究股本融资的成本约束,要基于企业商业之“道”各阶段呈现出来的产、供、销商业形态的风险和获利能力予以评估、定价、重估、再定价,建筑于对损益表渐次予以资本化基础上的。这是一个渐次展开、不断演进、企业损益表渐入佳境而资本杠杆逐渐高企的进程。如果说企业的资本筹措有赖于对损益表的资本化,那么显然这个外部资本的筹措并非IPO公募这条“华山”一股道。其实成熟的市场在多数情况下,分阶段、分轮次私募才是与企业商业成长如影随形相伴生的资本之道。站在最大化财富效用角度,如果能找到私募投资人,且新增资本对损益表形成的利润贡献率大于对原有权益人摊薄情况下,那么这一私募进程就应该持续下去,直至企业发展临进成熟期,公募上市才可能会是一个更合适的选项。对任何企业而言,IPO犹如大姑娘出嫁,正门坐轿子被抬进资本市场的门,一个企业就一次机会。这“一企一次”的IPO提早用还是适时用,财富效用大不一样。IPO除了直接筹资外,其实还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以往多年商业努力聚焦在损益表上的财务表现完成首次公开资本性定价。

如果说企业的商业之道是在卖产品,那么企业的资本之道实在就是在卖损益表,是对损益表所体现的商业之道的资本化过程。一个企业的资本之道建筑于企业的商业之道之上,与商业之道的不同阶段相辅相成,是―个先私募后公募,渐进的过程。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作为国内黑色金属流通领域最大的综合服务商,五矿发展(600058.SH)在行业低迷期选择了拥抱互联网,主动踏进并不熟悉的线上丛林。

这家公司最近在股价上并没有太多强劲的表现,但是其基本面却发生了变化:其一,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032.59亿元,同时实现全年大幅盈利;其二,适应市场变化,创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服务平台――鑫益联。

互联网浪潮袭来,已有很多实体企业进行主动变革,而五矿发展的线上战略又是怎样进行的?进军线上,是否有利可图?其建立电商的商业逻辑是怎样的?

钢铁“缓冲区”

曾几何时,钢厂处于一个非常强势的地位,贸易商如果要从钢厂拿到货,必须先交保证金,还要签订采购的长期协议,明确规定每年向钢厂的采购额度,如果购货不足,达不到协议量就要扣除保证金。

彼时的钢贸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提前全额付款,但是钢厂仍旧会借助优势地位对贸易商百般刁难。比如:控制发货节奏,控制商品种类。

随着市场的变化,现在钢厂很难再要求贸易商全额预付,也很难再要求签订长期协议。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五矿发展董事长姚子平将钢贸定义为市场的“缓冲区”。

“甚至有些钢厂要求与我们合作销售,也就是货物先放在五矿这,不用付全款,等卖完之后再根据盈利状况来分享盈利、风险共担。”姚子平对《英才》记者说,这是五矿发展预付款项数额减少的原因。

2012年华东地区出现了“爆仓”事件,对于存货的控制引起了钢贸商的重视。

“过去,这种存货风险主要体现在冒领、重复质押等方面,这几年,五矿发展加大了工程钢材的配供。”姚子平讲。

所谓工程钢材配供,就是将钢材直接供货给建筑施工工地。由于建筑行业对钢材需求规模大,因此要求配供企业在全国有较多的仓库,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以便于大型建筑企业采购,同时降低成本。这些单位对钢材的品质、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比较高,自然愿意与五矿这样的企业合作。

大型建筑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项目,五矿发展具备强大的采购、物流和资金等多种给予配供能力支持。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存货周转,使得库存风险降低。这对大型建筑企业非常有吸引力,此项业务发展很快。

但与此同时,五矿发展应收账款剧烈增加。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下游业主是甲方,建筑企业是乙方,而建筑企业对五矿发展来说又是甲方,五矿发展是乙方。

“由于建筑行业有工程垫资开工的普遍特性,所以五矿发展的赊销比较多。”姚子平解释称,“这几年我们的预付降下来、应收上来,和业务模式转变有直接关系。这是一种主动变化,不是被动‘挨打’。我们有心理预期。而且我们赊销的对象是中建、中铁建、中交建等中字头的大型国有建筑单位,五矿发展对应收款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民营企业,五矿发展也找到了规避风险的方法,那就是要求私营企业主以个人名义承担连带责任。

五矿发展还借助信保公司的力量应对应收风险。公司每年都要花费一定的信用保险费用,如果出现违约,信保公司会核定额度,进行赔付。信保公司并不是孤立的,其与银行体系相连,一旦违约,企业就会进入信保公司的黑名单,这从根本上杜绝了企业主动违约的可能性。

挺进线上

短期看,钢贸赊销的模式不会变化。五矿发展需要有更好的商业模式。

“电商和物流体系的结合再辅之以金融服务体系,就可以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姚子平对《英才》记者说。

2014年5月20日,由中国五矿打造,以钢铁产品为突破口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鑫益联正式商用,全年计划完成交易额100万吨。

其实,中国五矿尝试电商平台早有苗头。2010年,中国五矿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规划了五矿发展电商发展的路径,2012年成立中国钢铁流通E联盟,2013年中国五矿推出电商平台,2014年正式商用。“上线后前两个月的交易量就达到了40多万吨。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没有任何水分。”五矿发展副总经理、电商平台主管喻恩刚对《英才》记者表示。

对于鑫益联的电商模式,有市场分析认为其类似于淘宝,亦有分析认为其更像是大宗商品界的京东商城,因为五矿发展有自己的仓储物流。

而喻恩刚给出的答案是――更像天猫。因为鑫益联的卖方并非只有五矿发展一家,而是所有通过审核的钢厂、钢贸企业,这一点并不是京东的主要模式,而天猫似乎更与这一点相吻合。

对大宗商品电商来说,仓储物流至关重要。而在短时间内建立如此庞大的大宗商品仓储物流体系,还不现实。

姚子平给《英才》记者举了个例子:以钢材为例,物流体系的配套建设投入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级,一个仓储物流园的投资就要将近十亿元,全国要建立庞大数量的网点才能实现24小时配送服务。

于是整合就变成了必然的选择。中国五矿采取了行业联盟的形式,由五矿发展牵头引领,由鑫益联对进盟的仓库进行数码仓改造。

鑫益联特有的数码仓挂牌销售模式,要求货主必须先将货物运进联盟里的数码仓。数码仓的仓储管理系统与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具有视频监控等相关技术手段,加之现场驻守的监查,货物一旦入库,电脑就能够即时显示,卖家才能顺利挂单,锁定货物,为现货交易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锁定了风险。

与此同时,数码仓还要接受三级监管,分别是监管总部的稽查、监管大区的巡查和现场驻守的监查。

之所以这么注重数码仓的真实可靠,因为这是仓单融资和订单融资的基础。

当货物进入数码仓之后,卖家在鑫益联平台上挂单,但是挂单之后并不能保证马上成交,对于卖家来说会有资金周转的问题。此时,真实的仓储体系便提供了融资的可能。

“银行通过鑫益联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货物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然后乘以即时的成交价,这笔货物的价值就出来了。以此来作为折现基础,自动支付到卖家账户。卖家轻松实现仓储质押和资金的融通。”姚子平对《英才》记者描述。

银行方面对这种有实物质押的形式非常欢迎,鑫益联通过数码仓可以轻松实现产业与金融的对接。

目前鑫益联需要以各种形式增加各地数码仓的数量。除了自建,加盟是最主要的方式。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税收策划;要点分析

前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税收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企业经营的外部成本,缴税的数额对于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建筑企业对于税收策划重要性的认识也随之提高,而税收策划的前瞻性和超前性也要求企业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税收策划专业人才,根据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在遵守税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手段,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筹划,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的财务收益,达到经济利益合法地最大化。

一.税收筹划的概述

1.税收筹划的基本定义

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循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选择可能的方法,对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选择和合理规划,从而节约税款支付,协调企业战略、经营与财务、税务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企业利益合法最大化的筹划。对于资金和实力不足的中小型建筑企业而言,从源头上开展税收策划,是实现企业安全合法减少税收负担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上提倡的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对社会整体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基本手段。

2.税收筹划的意义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其发展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必然要实现企业收入的最大化和成本费用的最小化。税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支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税收进行合理的筹划,尽可能减少税收方面的支出,获得更多的利益,是企业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进行税收策划,必然要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这也必然会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国家角度来说,虽然减少了税收收入,但企业的税收筹划却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促使企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国家还可以根据企业现有的税收筹划方法,对税收法规和管理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补充和修订,推动税法的不断完善。

3.税收筹划的特点

(1)合法性:合法性是税收筹划存在和实行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可动摇的。

(2)目的性:税收筹划是企业追求减少税收负担的产物,其目的性十分明显。

(3)前瞻性:指企业或个人对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等作出的事前设计和安排。由于在实际进行的经济活动中,税收行为具有滞后性,这就为税收的提前筹划提供了可能性。

(4)综合性:指多种税基相互影响和干扰,一种税种税基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几种税种税基的连锁性变化。因此,税收策划还要对综合情况进行考虑,着眼整体税务的轻重。

二.建筑企业的税收特点

建筑企业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有所不同,建筑工程建设的特殊性使得建筑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完全不同的显著特点:工程施工周期长、异地施工普遍存在、贷款利息大等。相对自身的特殊性,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纳税项目包括营业税、城建税、增值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税目。建筑企业的税收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1.营业税刚性大

当前我国的税务法律规定,从事建筑、维修和装潢工程作业的纳税人,无论其与合作方的结算方式如何,其营业额必须包括工程应用到的所有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开发建设方提供的工程机械和设备除外)。

2.征收面较广

由于部分建筑企业在财务核算上能力不足,并且其评定标准较为混乱,难以掌握,造成基层税务机关在实际征税过程中为了保证税源,更加倾向于对大部分建筑企业实行核定征收的方法。

三.建筑企业会计税收的策划方法

1.对企业收入进行确认

建筑企业在工程中的收入多少不仅决定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的费用多少,而且会直接对企业的获利总额造成影响,最后决定企业应缴所得税的数量。税法的相关规定指出,建筑企业可以按照当前完成的工作量及工程的进度分期确认收入,而由于其施工项目的时间跨度较大,无法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因此,在税法所允许的时间范围之内,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量推迟工程结算的收入确认时间,进而起到推迟纳税期限,对无息交税资金进行充分利用。

2.对不用计算赋税的费用进行扣除

费用扣除主要对企业所得税产生影响。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应该对费用进行列支、针对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进行预先估计,从而缩小税基,减少企业所得税。首先,对国家允许的自身企业的列支费用如折旧费、职工福利费等进行充分列支,这样,可以合理减少账目上的企业利润,合法减少所要缴纳的税务费用。其次,要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和费用提前进行计算和记录。最后,对于税法规定的有列支限额的费用不要超过最大限额。

3.对企业成本进行计算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成本的数额直接影响企业每期的应纳税所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对已发生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核销入账。如已发生的坏账应该及时查明和处理;不明支出和企业亏损要及时查明原因;属于正常损耗的费用及时处理和收拢。

(2)缩短未来几年需要分摊列支的费用、损失的摊销期,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

4.区分列账内容法

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设置,严格区分列账内容。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中,如果出现费用使用不明的情况,可能出现重复纳税的现象,导致税负的增加,出现费用支出超过税法规定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使所要缴纳的所得税增加的情况。节约开支是解决费用用途不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一些费用也可以通过对列账内容的区分的方法加以避免。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分别设置不同的明细科目,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列账内容进行严格区分,特别是涉及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费用项目,更要科学设置,认真对待。

5.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改变

建筑企业在进行税收策划时,可以通过对自身的组织形式的改变来实现。通过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实施的税收筹划,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组织集团股份公司,平衡税负。其主要优势在于,集团公司可以对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和注册地点以及财务管理的方式进行整体调整,从企业总体着眼,进行税收筹划,平衡协调集团子公司之间的税负关系,从而减少集团公司的缴税数额,增加公司的税后利润。

第二,企业可以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享受税收的相关补助和优惠政策。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对其进行鼓励,建筑企业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将集团公司内部新型建筑材料等相关技术资源进行整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降低税负。

第三,建筑企业可以以兼并或收购亏损企业的形式,享受盈亏抵补的税收优惠。税法规定,企业收购或兼并亏损企业,可以合并报表,未来5年内的亏损都可以通过盈利企业的盈利进行抵消。所以,建筑企业可以在对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前提下,兼并或着收购亏损企业,对被兼并企业亏损部分在税法规定的弥补期限内通过盈利进行税收弥补,从而降低企业税负。

4.认真对待合同内容

建筑企业,特别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需要与合作方签订各种各样的经济合同。由于合同中所涉及的价格因素会对企业纳税产生影响,因此,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合同中价格条款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如总分包合同中对于价格的界定,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费用的区别划分,土地转让合同中的转让办法,以及合作建房合同、代建房合同等相应的经济合同,都必须仔细斟酌和分析,避免合同漏洞所造成的不合理税负支出,合法维护建筑企业的自身利益。

四.建筑企业税收策划的原则

对建筑企业进行税收策划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遵纪守法原则

遵纪守法是区分税收策划和偷税漏税的重要标准,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坚持遵纪守法的原则是前提和基础,对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做到严格的遵守,同时对建筑企业在税务工作中的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进行积极举报。建筑企业只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并且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遵纪守法原则,才能保证企业的合法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2.利益最大化原则

在对企业自身进行税收筹划时,企业依法纳税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机构,建筑企业必须保留足够可以维持自身正常发展的资金,而不能在没有税收筹划的情况下,盲目缴税,使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因此,建筑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必须在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

3.对风险利益的权衡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和利益是并存的,企业规模越大,盈利越多,所必须缴纳的税款也就越多,风险和利益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工作时,必须将节税风险和节税利益结合起来,共同重视,对双方的轻重利弊进行科学的权衡,在保障企业财务和发展安全的基础上,对利益的最大化展开追逐。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企业的税务筹划并不是简单的对税收因素进行考虑,而是一项关系企业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复杂问题。对建筑企业来说,应该对国家税收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宏观的税收政策导向进行认真研究,主动纳税,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立足企业的未来发展,采取多种方式,遵照企业税收策划的基本原则,从组织形式、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对企业税收进行积极策划,尽最大努力,做到企业自身的节税增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和企业资金应用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平铜矿)

参考文献:

[1]樊涛生.建筑企业税收策划问题研究[J].品牌,2011,(5):52.

[2]方芳.论新形势下建筑企业的税收策划[J].中国电子商务,2012,(24):132.

[3]刘洋.关于建筑企业税收策划问题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0,(27):116-117.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薪酬绩效考核建筑企业

随着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在由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向着精细化发展转变,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管理角度,这种转变都需要以人才为支撑。为了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良好的薪酬体系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立良好的薪酬体系,必须了解影响薪酬水平的重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

1建筑企业薪酬设计面临的问题

薪酬是员工在完成某一工作的时候得到的奖励,是自然人从事社会劳动时的报酬总和。薪酬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两部分,他们给员工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经济报酬包括货币以及能够以货币形式衡量的劳动报酬。而非经济报酬则主要通过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来体现。薪酬体系的作用就是激励和吸引人才,是保障组织发展的工具。因此,企业要因地适宜的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薪酬体系,全面考虑薪酬体系的影响因素,才会设计出一套完善的薪酬体系,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1。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由于市场环境影响,企业性质不同,发展规模不同,薪酬策略相应的也出现不同。但是,建筑企业目前薪酬设计存在的问题表明,当前建筑企业的薪酬设计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建筑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这是薪酬体系设计存在问题最大的表现。第二,薪酬体系缺少战略上的思考。第三,薪酬福利制度缺乏激励效果。第四,缺少完善的薪酬增长机制。

2建筑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企业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下列几个因素。第一,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一个产业的经济环境好坏会对这个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当这个产业环境向好时,企业的收入会逐年增加,那么员工的薪酬也会有较大幅度增加,企业也会愿意花费精力用在激励员工上。此外政策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最低工资标准这一政策,会促使企业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这个数值。第二,同行业薪酬水平。在一个行业中,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市场上出现一些企业的薪酬体系比另一些的薪酬体系更加完善时,人才便会产生流动,由坏的企业向好的企业流动。第三,建筑企业的盈利水平。当宏观环境向好时,在微观中仍然有很多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被淘汰,当一个企业自身都难保时,难免顾及不上员工利益,因此当遇到这样的企业时。

薪酬改革只能是一张白纸。而对于那些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来讲,薪酬体系设计将会得到重视。第四,劳动力市场。当市场上劳动力供过于求时,相应的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会降低薪酬标准。而当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企业为了吸引劳动力,就要提高薪酬标准,制定完善的薪酬体系。第五,员工自身的价值与工龄。企业在设计薪酬时必然会区分出岗位的重要性与员工自身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当一个岗位被定义为重要岗位时,那么薪酬相应的较重要性较低的岗位相比就会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员工的工龄是影响薪酬设计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员工刚刚由校园步入社会时,由于其生活成本较低且无工作经验,企业需要加以培养。这时员工的工资处于较低水平,而随着人力资本在不断的工作中的已积累时,其工资水平就会逐渐上涨。第六,员工的工作绩效。员工的能力有强有弱,但是能力强的人不代表其绩效就一定好,因此在影响薪酬体系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员工的绩效,这样才会有效的激励员工。

本文依据研究理论基础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六点假设即:假设一:宏观环境的变化与建筑企业薪酬激励效果成正相关关系。假设二:同行薪酬水平与企业薪酬满意度成负相关关系。假设三:盈利水平与薪酬体系设计的激励效果呈现正相关。假设四:劳动力市场与薪酬体系设计激励效果呈负相关关系。假设五:员工价值与薪酬激励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假设六:工作绩效与薪酬体系设计的激励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得第一手研究数据。在问卷中,针对每个影响因素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进行测量。调查问卷的问题共分为七大部分:薪酬激励效果量表、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影响的量表、同行业薪酬水平量表、盈利水平量表、劳动力市场量表、员工自身价值量表、员工工作绩效量表。问卷采用了七级量表的形式是为了减少离群点与误差。按1—7的项目是“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来划分的七种选择。

问卷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进行,即根据所在企业的部门,根据部门人数,选取固定比例的人数进行问卷调查。笔者针对13个建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560份,一共返回了533份,其中问卷有效的有527份,回收率为94%。最后,采用了EXCEL、SPSS和AMOS这三种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4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进而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后我们对本文研究的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对模型的拟合最终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得出分析结论。

首先,本文应用α信度系数来进行测量量表的可信程度。结果表明,薪酬激励效果信度系数为0.7060,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信度系数为0.7318,同行业薪酬水平信度系数为0.7072,企业盈利能力信度系数为0.7209,劳动力市场信度系数为0.7666,个人价值信度系数为0.7689,绩效考核信度系数为0.7438。七大因素的25个项目的信度系数为0.8767。α系数总体为0.8767>0.7,因此可以认为该量表信度较高。

其次,模型显著性检验表我们可以看出薪酬激励效果与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同行业薪酬水平、建筑企业的盈利水平、劳动力市场、员工自身的价值与工龄、员工的工作绩效的P值都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最终的验证结果薪酬激励的效果与所提出的六个假设都有显著相关,验证了本文假设的合理性。研究表明:第一,薪酬激励效果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影响成正比,在好的经济环境中薪酬的向上激励越强,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影响薪酬的重要因素。第二,同行薪酬水平当中,如果同行薪酬水平越高则本企业的薪酬激励效果越弱,同行薪酬水平是影响薪酬的重要因素。第三,盈利水平这一因素当中,如果企业的盈利效果越高,则证明企业薪酬的激励性越强,盈利水平是影响薪酬的重要因素。第四,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一个负相关的关系,即劳动力市场越充沛,薪酬的激励效果越弱,而劳动力越稀缺则说明薪酬激励性越强,劳动力是影响薪酬的重要因素。第五,员工自身价值与工龄与薪酬激励效果有着正相关的影响,员工的价值与工龄越高,薪酬的涨幅越大,激励性越强.员工自身价值是影响薪酬的重要因素。第六,工作绩效与薪酬激励效果也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在绩效考核高的情况下,薪酬激励越强,绩效考核级别间薪酬差距越大,则薪酬的激励效果越明显。

5.2对于建筑企业薪酬设计的启示

通过本文对于建筑企业薪酬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未来建筑企业战略发展以及人才储备上有较多的借鉴意义。

首先对于建筑企业应当重视人才,在薪酬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关注点以及员工的关注点,当企业盈利较为可观时应当尽量提升员工薪酬,提高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其次是要考虑员工的情况,员工在企业工作希望得到公司的认可,而薪酬是衡量一个员工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应当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给与合理的定薪。

其次要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环境,因此要第一时间掌握对手的薪酬体系情况以及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状况,为企业的发展提前做好预防,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第三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给与员工工作导向性,配合薪酬体系是为了激励员工朝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因此绩效考核也是影响薪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不同的考核级别薪酬差距都有较大距离。

最后企业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知识型员工的不断涌入,企业的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

5.3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本文调查结果只能反映出某一时期人们对于薪酬的影响因素看法,因此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此外在笔者总结的影响建筑企业薪酬激励以及设计的影响因素中主要是结合笔者的工作阅历以及查阅的有限资料去加以总结,总结中不够全面,模型建立包含因素不够全面都是本文研究的局限。在未来的研究中,不局限于薪酬管理的研究理论,更要拓宽知识面,了解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以及法律、经济、人文等领域,对薪酬设计的发展要时刻把握,将薪酬设计的影响因素更全面的掌握,对于薪酬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交叉研究,寻找影响薪酬设计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参考文献: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计价人工费,市场人工费,差异,匹配措施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引言:作为建安造价组成之一的人工费近十余年来一直维持上涨的势头,北京工程造价信息作为发承包方计取人工费(以下简称计价人工费)的主要价格参考依据,其公布的造价信息建筑工程人工费2006年平均工日单价为41元,2013年7月份已达到95元/工日,翻了两番。

与此同时,建筑市场的劳务价格(简称市场人工费)也是一路狂飙,从2006年普通务工人员日工资50-60元,涨至现在的100-200,甚至更多。

计价人工费和市场人工费都在上涨,但一个现象出现了,作为建筑业夹心层的建筑施工企业认为其人工费严重亏损,人工费收入大幅度低于其对劳务企业的支出,从而也导致北京市场上几乎每个工程人工费结算都会有分歧产生,甚至发生纠纷进而诉诸法律。尽管造价主管部门也参考劳务市场行情逐月更新、公布工日信息单价,供发承包参考,然而建筑施工企业反映的人工费亏损的现象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人在建筑施工总包企业从事造价管理十余年,也深受这种现象困扰,同时这种现象也对建筑市场秩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经过对工程计价人工费及市场人工费调研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在涵盖内容、计价方式等均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对数据进行表面对比。要想有效对比,必须要消除二者差异使之有效匹配。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及个人理解,就目前建筑市场人工费的现状、造成人工费差异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作简要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计价人工费与市场人工费间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1、涵盖内容不同

计价人工费:依据现行的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颁布的“2012年《北京市建设工程计价依据――预算定额》”的描述,人工费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人工单价包括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性质津贴、交通补助和劳动保护费”。由此可见计价依据中的人工费仅指一线施工工人的施工所得。

市场人工费:普遍认为是建筑施工企业与劳务企业就承包某项工程确定的人工费,一般等于Σ(综合单价*工程量)。由于现在劳务单位都是企业化管理,必然要发生一定的管理费,还要按国家规定给企业职工缴纳基本的社会保险费用,此外还有劳务企业的利润和各级包工头的盈利,以上各项费用也相应含在了合同单价里,可见这个市场人工费既包括支付给一线施工工人的工资所得还包括付给劳务企业的管理费、规费及应得的利润,是劳务企业及一线工人的合计所得。而对于与计价人工费相对应的一线工人的工资所得,工程实践中往往只有劳务企业掌握,建筑施工企业不容易获得准确信息。

通过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涵盖内容的差异点在于劳务企业不直接制造产品而参与管理的人员如项目经理、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劳务企业组织层的管理费用、规费费用,含在了市场人工费里。那计价定额里有没有考虑这笔费用呢?让我们看下2012计价依据对有关费用的描述:企业管理费是指“建筑安装企业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所需的费用”;规费是指“1、社会保险费2、住房公积金”;利润是指“施工企业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从字面理解,此三项中的两项均表明是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所得,至于是否包含劳务企业的相应费用并未明确说明。因此造成计价人工费与支出人工费在涵盖内容上无法有效匹配,更无从分析盈亏。

2、依据的作业模式及计量单位不同

计价依据人工费是由工日数量乘造价信息工日单价确定的。依据2012计价依据说明,工日消耗量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根据目前本市企业的装备水平、成熟的施工工艺、合理的劳动组织条件测定的,8小时为1个工日单位,包含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和人工幅度差。工日不分列工种和技术等级,为综合工日。工日单价仅区分建筑、装饰、安装、市政等分别列项,每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综合工日单价,未区分工种和技术等级。

而市场人工费的计量却存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建筑施工总包企业与劳务企业之间的计量,一般施工内容不同计量方式也不同,如主体结构劳务施工一般为建筑面积综合单价包干,装饰一般既可采取建筑面积综合单价、工日单价也可采取工程量包干单价。第二层次为劳务企业与施工班组之间的单价计量方式,一般有日工资和工程量包干单价两种。

按日工资计量时,劳务工人的实际工作时间通常超过八小时,一般为10-12小时,该劳务人员的劳务所得=日工资单价*天数。壮工(技术水平低的工种,如搬运工、水泥工)多采用日工资计量。

工程量包干单价是指完成单位工程量的劳务单价,该项承包内容的人工费=工程量包干单价*工程量。包干工程量单价是指完成一个单位成品的人工费,这个成品可以是包含多个施工内容和工序的。如砌筑1立方米加气块墙劳务包干单价为340元/立方米,单价包含的工作内容为搬运、砌筑砌块、植筋、构造柱及圈过梁的钢筋、混凝土、模板施工等。这个单价不再考虑工作时间的长短,仅按达到规定质量的成品量计量,因此多干多得,一定程度上促使工效提高,即完成单位产品的工日消耗量会较计价定额低。而对应的收入却需要分别套用砌块子目、构造柱混凝土子目、模板支拆子目、钢筋制安子目计取人工费后汇总才和市场价砌筑人工费包含的内容一致。

可见计价定额分析的工日消耗量、参考的作业模式均跟工程实际不同。

二、使二者尽量匹配的措施

1、在现有计价模式下可采取的措施

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应以市场为导向,计价依据是服务于市场的工具,是规范和统一计价规则的依据,因此应该完善计价依据费用的设置使之尽量同市场计价口径匹配。

针对市场人工费包含劳务企业管理费、规费的情况,应该在2012计价依据中考虑此部分费用。此前北京市2001年预算定额编制中,就考虑了单独劳务分包时的管理费分割,即按照人工费的26%计取。可是此费用的测算依据不足、费用组成明细不清晰、费用归属不明,仍然缺乏实际操作价值。

个人认为可以经广泛而严密的费用测算工作,科学地编制出适合本地市场劳务企业的管理费、规费、利润费用明细和费率,并将其包含在计价依据相应的企业管理费、规费、利润中,同时明确劳务企业占的比例以便在投标测算及竣工结算时参考。

2、未来可以尝试并完善的措施

(1)增加多样化的人工计价模式

可以借鉴市场人工费中的工程量包干单价方式,在计价定额中增加相对应的人工清单单价,实行人工费用清单制,一个清单项可以根据施工组织情况包含一项或若干项施工内容,但只填列一个综合人工单价,不再是由工日数量*工日单价得出人工费。造价主管部门可以同口径在造价信息上公布相应的市场变化情况,以便过程中可以参考调价。

此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其与市场人工费计价方式一致,具有普遍性,可以使上游(建筑企业与业主)、下游(建筑企业和劳务企业)劳务费结算支付成为同一口径;可以使各个不同工程在同样分项施工内容中使用同样的价格信息;可以使建筑企业在第一时间测算出预计收入并判断出风险,从而与建设方之间减少分歧;长远看更可以建立劳务价格数据库,并可以实现数据库及时更新和完善,从而促使劳务费用结算逐步透明化、及时化和可溯化,为劳务市场的健康运营奠定基础。

(2)搭建建设方、施工企业、劳务企业间统一的人工费价格平台

通过对计价定额人工费及市场人工费形成的过程发现建筑施工企业与建设方确定的人工费是依据定额工日消耗量和信息价,而施工企业与劳务企业之间的人工费是依据市场形成的价格。作为建筑市场主体的三者之间并无统一的价格确认平台。

工程实践中常常发生总包企业认为劳务费市场价高于计价人工费要求建设单位调整,而建设单位却以调整市场价格无政策依据、市场价格的合理性难调研为由不予调整,仅同意政府主管部门有文件支持的按信息价进行调整。

尽管造价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务市场的价格变化,但由于建筑劳务是个复杂的商品,它随时间、地点、季节、供需关系、结构类型、难易程度的不同,价格也会有差异,因此造价信息每月公布的一个综合工日价格很难完全真实反映市场行情。因此要想达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劳务费差异问题必须要搭建一个三方都认可的平台,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人工费价格,为三者找到一个契合点。

既然说建筑劳务是商品,虽然这个商品的价格组成、受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必然遵循市场形成价格的规律,只有充分竞争才能得到反映市场价真实情况的价格。能达到充分竞争的有效方法就是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招投标机制确定劳务价格,达到市场形成劳务价格的目的。即要求超过一定金额的劳务工程必须在政府指定的招标机构处公开招标并公示,招标价格确定后由造价处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指定网站或者造价信息上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公布,具体公布内容要包括劳务种类、承包方式、中标价格及对应的结构类型、施工内容、工日含量、质量等级、地点、工期、付款等信息。公布的工程劳务种类要尽可能齐全、完整、有延续性。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为了保证能落实实施,必须要有政策的支持,造价主管部门可以发文强调“施工过程中,人工费可以参考劳务招标市场价公布的价格进行调整”。此外,还应该发挥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市场价格的采集、整理、归纳和工作,为招标市场价的合理性提供支持。

结论:随着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工单价的上涨仍是必然趋势。为了规范管理,劳务分包模式也仍然会是政府倡导的主流做法,解决计价人工费与市场人工费之间的差异问题刻不容缓。政府在完善现有计价依据的同时,可通过加强造价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劳务价格查询系统,并使之指导劳务市场计价,达到计价人工费与市场人工费之间的基本匹配,使建筑市场计价更规范、公平及透明。

参考文献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建筑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主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企业的发展不仅靠管理和技术产生效益,还要通过资本运作创造效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资本经营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生产经营的状况,走建筑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之路。

一、资本运作概述

资本运作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的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资金,并进行资本交易及使用获取利润,实现资本增值,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

二、建筑企业资本运作概况

我国目前的建筑业企业数量较多,仅上市公司就有三四十家,小型企业更是数不胜数,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资本运作首先要有资金,小型企业融资方式非常单一,由于缺乏经营业绩和偿债能力,无法获得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仅限于企业之间的借贷。但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和壮大,融资方式也发生转变,通过对不同板块、不同行业的运营分析,例如国际贸易业务、离岸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委贷业务等的了解,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成本的最小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虽然有突破,但也有难度,很多建筑企业都面临政策上、政治上和经济环境的困境。

1.政策影响建筑企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虽然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6月7日起,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56%下调到6%。同时,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但是各银行并没有降低放款利率,反而以各种名义增加企业负担,如服务费、管理费等,企业取得借款时财务费用已经达到10%左右。

另外,各金融机构对建筑企业贷款一向持谨慎态度,尤其是2013年以后,房地产市场受挫,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收紧,对建筑企业采取抽贷政策,基本不会放新的贷款。即使要放贷,也会附加各种条件,如限制资金用途,不得垫付项目款等,导致企业能取得授信,无法享用资金的状况。

另外,建筑企业净资产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大,无可抵押资产,资产负债率高,利润率低,各项指标均难以满足银行贷款要求,使得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援助。

2.行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不足

建筑企业良莠不齐,各种规模、人才、技术水平的企业普遍存在。项目少,企业多,各企业都想分一杯羹,招标企业压低盈利空间,企业盈利能力不足。

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建筑板块净利率低得惊人,只有不到2.5%,山西省净利率更低,只有不到2%。绝大多数企业生产任务不足,从而产生不顾一切的低价竞标、盲目而不计后果的垫资承包等等。投资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主材自供或指定经销商,这样施工企业利润空间微乎其微或趋于零,一旦建材、人工等价格上涨施工成本增加甚至出现亏本现象。

盈利能力不足,导致各金融机构不看好,投资方不愿意继续投入,资本筹集能力非常低。

3.观念影响市场

多年来,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将贷款规模给了大中型和国有企业。建筑企业资本量少、利润低、竞争力差,资金的回收率也不理想,导致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主观上认为其财务风险大、信誉低,放贷条件苛刻,投资意愿低。虽然,国家一直出台政策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规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放贷速度,但是各大银行一直没有按此规定执行。国有企业可以以信用取得流动资金,民营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即使有抵押也贷不下来款。

4.信息不透明、法律不健全

建筑企业大多数没有上市,信息公布更是无从谈起,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几张报表看出企业的发展,对企业了解不全影响企业的融资。

同时,国家虽然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没有从法律层面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各协会也没有起到相应的宣传和支撑作用,在无抵押物的条件下,企业的信用无从谈起,更别提融资了。

5.资金少,资本运作力度低

建筑企业资金流动量大,但是存量少,每次回款基本能满足付款需求,结余资金更少。所以,建筑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做得很差,仅限于企业间相互投资,或建立企业联盟,延长产业链结构,扩大企业规模。

三、资本运作方案选择

建筑企业形式多样,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结合国家政策,通过利用银行和投资者的条件和逐利意愿、改变投资者观念,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方案。

1.企业发行债券

在允许风险范围内,债券型融资方式具有财务杠杆效应和节税效应,是企业融资中应优先考虑的方式。发展多年的建筑企业,其净资产规模及财务状况能达到公司发行债券的条件。随着国内一大批成熟企业的实践,大型建筑企业已逐步对企业债券有了较深的认识,如中国建筑在2008年曾分两次发行62亿元的5年期债券,融资数额巨大。企业应积极了解债券及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政策,以公司承接的高利润大型建设项目为依托,利用当地银行和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争取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2.BOT模式

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转让)、PPP(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私人经营)投资业务市场,是具有潜力的国内外建筑市场需求,也是众多企业向高端迈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大,这种融资方式广泛兴起,该模式具有高利润、政府优惠、特许经营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前景。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公用设施建设,甚至实施小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综合开发等方面。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成立项目专设公司,与有关政府部门达成项目特许协议;第二,专设公司与建设承包商签署建设合同,并得到保险公司的担保,专设公司与项目运营承包商签署项目经营协议;第三,专设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第四,进入经营阶段后,专设公司把项目收入转移给一个担保信托,担保信托再把这部分收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通过进行BOT模式的资本运作后,企业不仅会提高项目盈利能力,会使保持稳定的现金流,加深银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打开融资面,提升社会影响力。

3.企业兼并、收购

企业兼并、收购是企业资本运营中最复杂、最普遍的运作形式。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实现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并购等方式来组建企业集团,对具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产品和业务,沿其经营链条的纵向和横向加大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的资本和实现投资业务结构调整,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企业成长,实现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但要以突出主业,发展核心业务,培育优良资产为前提,防止盲目扩张。

4.建立企业和银企战略联盟

缺少资金和融资能力薄弱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建筑企业拓展业务的瓶颈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的独立投标资格和履约能力,潜在的生产力难以实现。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方法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和银企联盟,企业在无抵押物的情况下可以寻找合作伙伴,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实现互保,达到融资目的。

另外,也可以推进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的融合,以财团的金融资本支持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依托金融机构在国内外的融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承包企业的投融资能力;借助于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担保、结算、咨询等服务,可以提高企业在投标中的竞争力。

5.成立资金中心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关系密切。“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建设、内涵化提升”正在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一些大的国有建筑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动因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必要性一般来讲,企业选择的发

展途径有两种:一是专业化发展,一是多元化发展。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通常被认为可以拥有专业及技术优势,但可能会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及整合服务的需求,同时单一产业受周期影响较大。而后者则被认为是克服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最佳手段,它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途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建筑施工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是由施工企业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这种行业性质是建筑施工行业的根本属性之一,靠一般的管理手段难以化解,一直是施工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施工企业通过多元化,形成一个产业组合,各产业的发展周期不同,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先天性的大周期、深波动的问题。

(二)建筑业多元化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1)分散经营风险。建设项目具有高投入、周期长的特点,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数年的建设期。目前承包商在与业主的博弈中,往往处在弱势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较大的融资、时间风险落在承包商一方。承包商往往需要为项目进行长期垫资,这严重影响了承包商的资金链,对承包商拓展市场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多元化经营中,承包商可以从其他相对稳定的经营项目中汲取资金,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经验数据也表明,经营范围越大,经营活动越分散的企业,利润率波动也越小。因为通过把收益互不相干的经营活动联结在一起,可以降低企业对外部某种或多种因素的依赖,降低企业发展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2)产生协同效应。建筑企业拥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广布的项目机构、众多的相关人才,这些都是其丰富的内部资源;同时,建设项目的业主方来自各行各业,这有助于承包商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采购、金融、保险等相关方的接触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建筑企业丰富的外部资源。发展多元化,可以充分整合建筑企业的内部优势,合理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发展具有优势的相关产业。此外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与相关伙伴方的合作关系,向伙伴方可提供支持的产业发展,开拓新市场。

(3)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建筑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从业者众多,行业内竞争激烈,且建筑业处于产业链末端,总体来讲建筑企业的整体润率低下。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业的利润水平仅有2%~3%,而负债率则高达65%,经营所得几乎只能维持企业生存之需。建筑企业若想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寻求提高收益的途径。只有保证较好的收益率,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建筑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经验战略,进入一些如房地产、建筑材料等利润率较高的产业,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及风险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经济模式主要包括:

(1)横向多元化。企业结构和参与产业的横向多元化,即企业向与现有产品、技术、市场毫无关联的经营范围扩展。

(2)纵向多元化。建筑企业除了做传统的普通民用、公共建筑施工以外,通过纵向扩大土木工程领域的业务范围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主要包括:

(1)资源配置风险。

由于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行业技术特点,集中在了混凝土、钢构、施工组织等核心竞争力上,这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具交集,甚至可以说是壁垒很高。如果建筑企业要进入其他领域,需要铸造一些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的情况下,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每个发展的产业领域,新投资的产业会通过财务流、物流、决策流、人事流给企业即有产业经营带来全面影响,从而对原有业务产生影响,无法与相应的一元化经营的竞争对手竞争。

(2)资金风险。建筑企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下端,所以利润率是很低的,盈利能力不强。而在发展多元化的过程中,初入新市场一定有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拓展过程。如果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片面“求大”,而不是“求强”,结果会使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需要输血的项目多,而能够造血的项目少,投入大于产出。这对于利润率低,资金需求量高的建筑企业来说,无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发生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这会造成企业规模与效益的严重失衡,使企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困境。

(3)管理和文化冲突。建筑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会造成管理理念上的冲突,不同业务单位的业绩评价、集权与分权的界定,各职能部门协作的矛盾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上面临风险。如果是通过并购形成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企业文化存在融合风险,而企业文化冲突对企业经营往往是致命的。

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营决策程序。

首先,建筑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承揽工作要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对外地的工程更应慎之慎,要对合作方的资信能力、财务情况、品质信誉、资金保障程度等进行调查论证,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战和自身实力决定是否参加投标。其次,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这些制度包括工程项目评审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单位和成本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最后,建筑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重大投资事项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董事长或总经理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建筑企业来讲,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主营业务不佳,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甚至会使原有建设领域的经营受到牵连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放下建筑企业专业化的传统与优势,而应重视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相关部分的技术投入,不断进行创新,做到多元化中的差异化,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三)发展周期互补产业

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仅以做大企业为目标,而应在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避免浪费企业资源和进入同建筑行业周期相同的产业。如果主营业务与多元化产业同时进入萧条时期,这对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来说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与建筑行业周期互补的产业,尽量规避市场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充分考虑自身品牌、客户等相关资源,率先进入一些与建筑行业相关性较强的行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技术、信息等多种优势,建筑企业应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使企业的经营范围囊括完整的产业链。这样能保证建筑企业在具有行业优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的收益。

(四)强化内部审计作用,拓展内部审计责权目前,建筑企业

内审部门作用主要停留在监督和威慑方面,为保证企业全面风险

管理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有必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责权,关注重

点转移至各个风险管理构成要素能否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正常运行,业务流程是否满足防范风险的需要,各种量化管理的内部模型是否有效等。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来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作出优化。

(五)加强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重视人的本质和人性发展的管理方法,首先要尊重人,许多建筑企业把发现和发挥下属的才能并委以重任,作为对下属的最大尊重。

参考文献:

[1]洪锡熙:《风险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11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设计;定律;影响;效益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正处于一个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对建筑发展及其内涵进行重新思考的时期。中国巨大的建筑消费市场,对国外建筑企业包括建筑设计企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开始允许外商设计企业进入国内,国外设计公司的进入必将促进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如何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值得我们思考。

一、建筑设计市场现状分析

现状一:违背“简单就是美”的定律

中国建筑市场现在崇尚“重形式”、“重外观”,浮夸之风充斥着整个国内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地方为了体现本区域的经济实力,不惜以重金装饰于建筑外表,而忽略了建筑的本质――居住活动的空间。一栋外装饰豪华而内部空间及使用功能差强人意的建筑是毫无意义的。时下逐渐流行的景观设计,是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的表现,但是如果使用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舒适。更有沿海某城市,把下属区县的新建建筑风格分别按照欧洲十国的风格建造,殊不知在西方建筑史中,建筑只有以各个时期的风格而定,如:“巴洛克建筑”、“哥特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等,却从来没有“英式建筑”、“法式建筑”、“荷兰建筑”等。可能连欧洲的建筑师都无法诠释这些风格。柯布西耶的“由内而外”的思想,沙里文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应该受到重视。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

比如迈耶的“白色建筑”,纯白的颜色、简单的造型都是迈耶风格的体现,但是这样的设计手法并没有让人感到单调和乏味,相反它给人的感觉是稳重、大方、心旷神怡。因此,并不是复杂的造型,华丽的颜色,昂贵的材料才能造出“美”的建筑。

现状二:建筑没有内涵,缺少生命力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应该有其自有的精神及灵魂。中国的建筑市场存在着过多的“拿来主义”,不可否认“拿来主义”在中国的建筑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它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和“独特性”。一栋好的建筑不仅要符合内部及外部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要与当地的人文背景、风土人情、环境历史等相结合。如果机械的“拿来主义”,必将使中国的建筑趋于平庸,毫无特色,粗制滥造。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从设计和经济上而言都不能算作经典,但正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很好的融入了环境,具有象征意义,成为了澳大利亚的代表,它才成为经典建筑。赖特的“流水别墅”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它具有唯一性,这种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故宫的威严与雄伟只有在古城北京的人文背景及历史底蕴下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果以上几个建筑异地而建,那建筑的灵魂及生命力将不复存在。以前曾看到“白宫”造型出现在某区政府建筑之上,“上海大剧院”造型出现在餐饮建筑,书报亭等建筑之上等等,实在是给人低级庸俗之感。许多著名建筑作品均充满了内涵,建筑有了它的内涵、精神才会有它的生命力,百看不厌。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该有这样的设计理念为后人留下些传世之作。

现状三:一味复古,缺少严谨性

建筑做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历史性”,每一栋建筑都有自身的历史烙印,从中可以解读建筑形成时期的一些历史人文等信息,具有考古价值。而现今有许多复古建筑(包括中式,欧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中国蔓延,特别是前几年风靡一时的欧陆风格,这种反时代的建筑将会对后人造成曲解,使建筑本身富含的“历史性”信息大大降低。如雅典神庙,故宫,凯旋门等建筑均有它的历史价值,伦敦的千年桥,千年眼是作为庆祝2000年到来而建成的,如果采用古建筑的风格而建造,那么它将毫无历史可鉴性,反而会成为后人的笑垢。建筑应该有它的历史烙印,反映的是某段时期,某个地方的经济、社会、人文等信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去仿造,只能给后世留下垢语。

现状四:“长官意识、甲方万能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设计院的改制使得国内设计院在整个建筑市场中处于被动及支配地位。政府领导为了政绩工程过多的参与指导,直接造成建筑规划的不合理性。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使更多的项目私有化,面对甲方提出的各种超规范的不合理要求,设计院往往会显得比较被动,既要迎合甲方又要满足规范,使建筑存在不合理性及隐患。在经济的驱使下各个设计院为了承接项目,采取低价竞争,粗制滥造,直接影响了国内设计院的名声。另外,设计院改制后造成的人才流失,更加剧了国内设计院设计力量的薄弱,长此以往,我国的建筑市场将很难健康的发展。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坚定设计理念,我相信我们的设计市场一定会在风雨过后看见彩虹的。

二、“入世”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变化

1、市场认识和观念发生改变

“入世”之初,业界和理论界谈论较多的可能要数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外国设计事务所将给国内设计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几年过去了,“洋设计”的确进来了不少,但似乎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中国设计企业和设计师在近距离地了解国外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及技术实力后,已经从当初的“忧洋”和“惧洋冲击”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内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甚至在很多项目上携手合作(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瑞士赫尔・佐格设计公司在国家主体育场“鸟巢”上的合作)。而大量的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发现:工程咨询业是一个本土性色彩较强的行业。虽然大量“洋设计”抢滩中国,似乎万里重洋并未对它们构成任何妨碍,但综合一系列现象和分析,这种看法仅仅是基于感性认知。尽管国际建筑设计公司目前占据了我国一部分高端市场,但在整个市场份额中,国外设计公司承担的业务量还是比较小的,国外设计公司占国内设计市场执业机构总量的比例也只有5%左右。就比较优势来看,国外设计公司承揽的项目一旦展开后,因其和本部距离遥远,其设计师现场勘察和处理设计问题往往也需要支付大量的差旅费,这必然影响其盈利能力。美国1997年经济普查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建筑设计机构中涉足海外业务的仅占5.1%,海外业务总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只有5.7%。

从国内建设主体来看,业主更趋成熟。经过几年的市场发展与比较,一些原先“唯洋是从”的业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并找到了新感觉--国内设计师的智慧和作品同样精彩。而国内设计单位在经历了WTO初期人才流失的阵痛之后,由于近年来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系列改革,人才外流的现象和忧虑已经大大“和缓”,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人才从外企重新“回流”国企的现象。而国外设计师加盟国内设计院,也已不是个例和新闻,例如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工作室,就有外籍设计师受聘工作。

2、经营、盈利思维发生改变

在市场发生转变的情况下,设计企业经营与盈利思维表现为两个转变:从“机会型”向“经营型”转变,内部运作模式从“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筑设计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源的机会导向,依靠受保护的市场,依靠历史积累形成的资质优势,依靠与自己有直接隶属关系的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照。具体而言,过去发展的关键看“划定”,但在新的形势下,过去在某种程度上受保护的区域或行业市场以及相应的资质授权等,在愈来愈充分的市场竞争中都将不再作为比较优势而存在。因此,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只能将盈利模式从“机会型”向“经营型”转变,即依靠自身的竞争力来取得市场优势和发展空间。

在“机会型”模式下,企业的业务市场主要是靠计划分配、划拨或垄断得来,市场开拓的压力相对较小,为生存进行资源整合的压力和动力也就不大。而在“经营型”模式下,市场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必须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和产业价值链,打造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背景和考虑,企业在运作管理上,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优势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而需发挥管理能力,整合综合优势。因此,企业内部运作也就要从“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近年来,一部分设计企业转变原有的业务方式,着手推行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化承包,建立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组成的承包服务体系,正是这一思维的反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与环境、社会两大效益的相互关联中,经济效益起到的是基础性的作用。没有经济效益的建筑,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反过来,建筑活动只有在有效地塑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体现出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冰源.推进专业化培养特色化[J].建筑设计管理,2003(6).

[2]易冰源.市场开放和大型民用设计企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勘察设计,2002(8).

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篇12

Abstract:China'sconstructionindustryhasbeeninaweakpositionforalongtime.Constructionmarketchaos.Itscompetitivenessisinthelowcomparedwithforeigncounterparts.Themainreasonthatledtothissituationisirrationalindustrialstructure,intensehomogenizationcompetition,lowindustryconcentration.Underthegovernment'sintervention,itisaneffectivewaytoraisethecompetitivenessofchina'sconstructionindustrytoachieveindustrialrestructuringandimproveindustryconcentrationdegree,toseekappropriatebalanceofmonopolyandcompetition,toadjusttheproportionofenterprisesofallsizestorealizetheorganizationinlinewiththeobjectivelawsofconstructionproductivities.

关键词:建筑业;产业结构;集中度

Keywords:construction;industrialstructure;concent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84-03

0引言

建筑业是历史最悠久的行业之一,从人类文明的发端至今,始终保持了其核心经济活动的地位。这一行业不仅为所有其它行业提供了基础训练,同时由于和公共工程、进而和实施财政政策联系密切,建筑业始终被视为对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业。我国的工程建造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的整体规模继续扩大,对外市场开拓取得较大成效。但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行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建设市场混乱、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竞争力低下等也越来越突出。

1当前我国建筑业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建造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产值利润率水平低、科技投入小、社会包袱沉重等,这些都制约着企业竞争力和实际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工程建造企业存在着“四高四低”即高竞争性、高劳动强度、高负债率、高企业负担、低利润率、低技术水平、低资本含量、低收入水平。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建筑业的各项指标多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利润率为2.87%,仅高于化纤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业,位于倒数第三,远低于第二产业平均利润率6.16%;资产负债率为64.92%,位于倒数第三;人均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不仅居于工业行业末位,而且远低于人均12.38万元的第二产业平均水平;人均资本含量为2.92万元,居于第二行业末位;行业投资比重持续回落,技术装备率人均0.9109万元,比2006年的0.9273万元下降了1.77%。由数据可见,我国工程建造企业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弱化。

2原因分析

“建筑业是以大自然为对象并在其中建造不动产,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在中国通用的建筑业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第一、广义的建筑业反映的是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其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生产和服务内容,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安装、建筑构配件生产、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科研培训等活动,这种定义反映了建筑业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第二、狭义的建筑业是指国家标准的产业分类中的建筑业,则属于第二产业,产业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建造、设备、线路、管道安装、装饰装修等活动。在本文中我们指的是广义的建筑业。其价值实现和增值如图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的设计公司所出的设计图纸,一般只达到初步设计的详细程度。而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则由建造承包商去完成。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在目前阶段,工程建造企业多是通过为业主提供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等服务,来获取订单。目前一方面业主或最终用户对产品/服务流程的各环节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市场长期作为买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获利困难。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凭借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强有力的动员、组织及管理市场资源的能力,向产品/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扩展,为业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全方位服务,获取竞争的优势地位。同时他们依靠信息、信誉、资金、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与建造活动相关的派生服务,如保险担保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物业管理、价值管理等。这些又反过来巩固其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根据目前产品/服务各环节的盈利能力,做出建筑业的微笑曲线如图2所示。

发达国家的大型工程承包商多占据资金流向的上游和高附加值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多占据资金流向的下游和低附加值段。从建筑市场买方投入的资源看,低附加值段一般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而高附加值段一般属于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在产品/服务流程中融资和担保保险等活动属于资金密集活动,设计和咨询等活动属于知识密集型活动,劳动力提供的活动属于劳动密集型,建筑业的竞争在产品/服务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展开。因此将建筑业仅仅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种认识使得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建筑业竞争的本质,并由此推导出按照国际分工、发挥我们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错误观点。

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产业或企业,其成长和发展都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需求,一是其本身的生产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5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即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产业的盈利能力并非取决于产品的外观或其技术含量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产业结构。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因为他们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目前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建筑市场,买方市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资源短缺影响了材料供给;建筑业低附加值段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使行业的知识和资本的门槛低,容易进入。这都是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而建筑业整体的结构性问题,是导致我国建筑业整体竞争力不足的主因。我国建筑业的结构性问题体现在:

2.1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建筑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生产场所流动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求波动性、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低效率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设计与施工管理分离、施工管理与作业职能分离。因此,建筑业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是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力密集型的总承包企业和当地劳务化化的专业施工公司,前者按项目的需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后者承担施工作业。这就把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所引起的无效生产耗费和社会问题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同时也界定了建筑业不同企业的生存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建筑业管理“条块分割”,建筑企业大而全的现状,这种不符合建筑业行业特点的情况导致了我国建筑业无效的生产耗费巨大,建筑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为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资质的管理。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其目的就是按照行业特点组织社会资源,增强全行业的竞争力。但是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统计,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间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相比无明显提高,低于专业承包企业。这说明我国的总承包企业整体上并没有升级形成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在整体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是与劳务化的专业施工公司一样,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相互进行同质化竞争。

同时我国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超级企业,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据资料统计,各国建筑业行业规模前十名的企业在全社会建筑业施工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美国42.01%、日本38.09%。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我国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1043.71亿元,约为750642.8百万美元。另据2008年8月13日,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Hill)在其官方网站了2008年度EngineeringNews-Record(以下简称“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显示,我国的建筑业十强2007年累计营业额为85519.4百万美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1.39%。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包括用行政手段将部门或系统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捆绑在一起的集团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我国的建筑企业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程度高的现状,导致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层次,相互间恶性竞争,极大的削弱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没竞争力。

2.2以国内竞争为主,国外营业额低根据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旗下的杂志《工程新闻记录》(ENR)公布的2007年度的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榜,我国建筑业前十位企业的国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例为13.21%,不仅远低于世界建筑业前十位企业的61.82%,也低于世界建筑业225强的34.51%的平均数。这说明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建筑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围绕着不同的发展主题。我国的建筑企业大多拥挤在国际工程承包产业链的利润最低薄的施工环节,数量众多但实力有限,也不太重视企业的技术研发、环境保护和价值创新。但是凭借着劳动力的低成本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企业的业务规模在逐步壮大。

国际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凭借着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有效运作的组织系统,获得了系统性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利润,它们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对价值链的整合,为客户提出多种的创新服务模式,如:

DB模式;设计-建造模式

PMC模式;项目管理模式

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这些承包模式的提出使他们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确保了它们能牢牢占据价值链的高附加值段。如国内近年来相继完成的世界级规模的石油化工装置扬巴80万吨/年乙烯工程、南海石化80万吨/年乙烯工程等都采用了PMC的管理模式,由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为主担任PMC管理,EPC承包商也主要由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商承担;近期的奥运项目,也多由国外承包商承担。

3中国建筑业的结构重组

3.1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国际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中去。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的建筑市场越来越开放,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陆续进入。由于服务贸易协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相关协定,进一步加强了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竞争优势,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过度的竞争力使得经济上的富国、强国变得更加富裕强大,它促进了最发达国家世界范围的经济一体化”。改变我国建筑行业“规模不经济”的现状,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已刻不容缓。

3.2对垄断的再认识现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竞争政策被视为基本国策。它为企业竞争建立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创造符合实际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对垄断的认识是制定竞争政策的基础。

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一直对垄断持否定态度,认为垄断破坏了市场价格机制培植资源的作用,妨碍了技术创新与进步。然而产业经济运动的历史和现实却与之表现的不完全一致。

历史上日本、韩国等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都通过国家扶植寡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国都对垄断进行了再认识,普遍出现了放宽限制和放松管制的倾向。就连一向坚持反垄断的美国也迫于竞争压力开始放松了反垄断、反兼并的管制,当局常常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为由,对大量的垄断事件不予过问。只要寡头企业不对本国经济带来损害,或者实施成本小于获得收益,就会获得鼓励。例如波音兼并麦道案,微软拆分案等,美国政府都是做出了有利于确保本国企业垄断地位的裁决。

与此同时,现代经济学家也开始再度审视垄断问题,主流的垄断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熊彼得假定”就认为垄断企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在熊彼特看来大企业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的垄断并不是真正的垄断,这种具有技术意义上的垄断一方面要同原有的旧技术、旧产品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到潜在竞争的威胁,因此实际上仍处于竞争中。也有人认为垄断等同于规模经济和生产集中,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垄断和竞争是对立统一的,垄断是局部的,竞争是广泛的。由于“创造行毁灭”,竞争政策考虑的不只是保护单个的竞争者,而是要把竞争作为一种制度加以保护。时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企业国际化浪潮,已经使很多产业异乎寻常地集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已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美、日、欧、韩的工业现行化国家主导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

3.3我国建筑产业结构重组的目标和实施通过上文分析,我国建筑业结构重组的目标应是: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谋求适度的垄断和竞争的均衡;通过调整各种规模企业的比例,实现符合建筑产品生产客观规律的生产力组织,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金字塔”式的多层结构来表示我国建筑业结构重组的目标。其中在顶层是由极少数大型企业形成的寡占结构,以谋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具备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的管理优势,是行业的组织者;中层和下层是由为数众多的专业施工企业和当地化的劳务公司组成,它们具有专业化、当地化和低成本的优势。各层次的企业之间形成的是协作、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结构模式既能实现规模经济,又能使竞争在同一层面的企业间充分展开,避免了不同层面企业间的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大型企业通过业务外包,与中小企业间在经济活动中结为松散的联合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从经济活动实践中看,这种“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模式在美、日、英、法、德等国家中尤为突出。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才有可能。政府可以通过企业注册、资质认证、重新颁发营业执照以及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手段,有计划的促进和控制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魏新亚,林知炎.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