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碳排放现状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01 手机浏览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行业差异;LMDI模型

Abstract:Inthispaper,theuseofLMDIdecompositionmethod,2000-2010HubeiProvincecarbonemissionsdrivingfactors.TheresultsshowedthattheoveralleconomicdevelopmentisthemostimportantfactorintheincreaseofcarbonemissionsinHubeiProvince,contributiontoenergyefficiencytoreducecarbonemissions,energystructuralconditiontoreducecarbonemissionscontributelittletothe.

Keywords:carbonemissionfactors;industrydifferences;LMDImodel

中图分类号:TE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近年来,低碳减排已成为国际政治政治经济的重要话题。我国也向世界承诺在2022年碳排放量相较于2005年要减少40%—45%,湖北省政府也提出了单位GDP碳排放量每年减少4%以上的目标。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湖北省的能源消费情况不容乐观,从2000——2010年,柴油消费量上升了66%,原煤的消耗量上升了151%,这些能源的使用是碳排放的最重要来源。随着2012年1月我国关于在湖北等9个省(直辖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展开,如何有效率地设置相关机制开展试点工作是目前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目前湖北省的碳排放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是后续做好低碳减排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探究湖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行业差异。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探究主要基于国家层面。Angetal.(1998)首先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源而排放的C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部门总产出的变化对CO2排放产生了比较大的正向效应,而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则对CO2排放起到了较大的抑制作用。Liuetal.(2007)把对中国工业部门CO2排放的研究扩大到36个行业,他同样运用LMDI分解法,集中研究了中国1998—2005年期间工业部门的CO2排放,其结论认为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业终端能源强度是推动CO2排放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徐国泉等(2006)运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研究了中国1995—2004年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宋德勇和卢忠宝(2009)采用了两阶段LMDI方法,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周期性波动。结论表明中国四个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是碳排放波动的重要原因。

就对省份的研究,温景光(2010)对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是江苏省碳排放呈指数增长的最重要原因,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省人均碳排放效果并不显著。田云等(2011)对武汉市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认为能源结构、效率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并且波动性较强。孙志威等(2011)运用LMDI法对天津省碳排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之间的相互制约是碳排放的主要变化来源。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第一,指数分解法是目前研究碳排放驱动因素较为有效的工具方法,但在碳排放量的计算上存在着一定缺陷;第二,学者大多数从时间序列上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很少有对地区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本文将采用LMD分解法对湖北省的整体碳排放驱动因素分别进行整体分析以及行业的对比分析,得到关于湖北省碳排放更为细致可靠的信息,为碳交易机制的开展建立良好基础。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一)模型、数据收集、估算与整理

本文使用的基础等式为Kaya恒等式的扩展,并采用不带残差项的LMDI分解法对湖北省碳排放量驱动因素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关于湖北省能源消费数据、湖北省分行业产值来自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00—2010),《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10)。另外,在碳排放系数的处理上,本文认为IPCC给出的碳排放系数不能直接引用,必须将其转化成以各自能源发热量为标准的碳排放系数,才能运用在数理分析中。基于此,本文重新测度了所用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二)因素分析

1、湖北省工业总排放量分析

能源强度为消费单位某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能源本身的状况所决定,较为固定。所以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三者为湖北省碳排放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图1湖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年度变化折线图图2湖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累积变化折线图

由湖北省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素表以及图1图2可以发现,虽然湖北省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在有些年份为负,但是其累积效应始终为正值。

近年来,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减少效用较为显著,说明湖北省抑制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效率的变化,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从图1、图2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曲线呈现关于X轴对称的态势,这也说明经济发展是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加大设备投资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是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库兹涅兹曲线,长期来看,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应该是倒U型的关系,而湖北省目前仍然处在倒U型曲线的左端,说明湖北省低碳发展任重而道远。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30-08

一、引言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06.10亿元,在全国省级行政区排名第七。与此同时,能源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1985―2013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从4548.85万吨标煤增长到31170.36万吨标煤,增长了5.85倍,年均增长7.12%。在河北省能源消费种类中,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直高达90%左右,石油占9%左右,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费比重非常低。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费总量及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河北省的碳排量从1985年的3310.99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2301.82万吨,增加了5.74倍。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也同步增长,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河北省经济绿色发展,有必要对河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二、河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现状分析

(一)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总量分析。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见图1)。能源消费总量由1985年的4548.85万吨标煤增长到2013年的31170.36万吨标煤,增长了5.8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12%。从整体形势上看,能源消费总量在1985―1999年缓慢上涨,能源消费增长率呈现波动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5.42%;从2000―2005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2.12%,这与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相吻合;2006―2008年能源消费增速放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64%,主要由于我国为举办奥运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相关努力,河北省为此也采取了相关措施,能源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2009―2013年能源消费缓慢上升后又逐渐下降,年平均增速为5.11%,这与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与全国进行对比,1985―2013年河北省平均能源消费增长率为7.12%,而全国为5.97%,且大部分年份河北省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全国,波动幅度较大,2013年河北省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31%。总体来看,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速度快。

2.能源消费强度分析。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使用的能源量,体现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由图2可以看出,河北省能源消费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河北省能源经济效率越来越高。与全国比较来看,从1985―2013年全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低于河北省,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平均值为5.13吨/万元,然而河北省却高达7.17吨/万元,河北省能源消费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说明河北省能源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能源消费结构分析。1985―2013年河北省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直高达90%左右,而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全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在70%左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对河北来说占比较高。由图3与图4可以看到,2013年河北省相对于全国来说,劣质能源例如煤炭占比较高,相对全国高出了23个百分点,然而,例如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占比相对较少,河北省与全国相比少了1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应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

4.河北省与其他省份能源消费情况比较。图5显示了华北各省份能源消费情况,从能源总量来看,2012年河北省在华北各省份中能源消费总量最大,达到了30250万吨标准煤;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河北省能源消费强度小于内蒙古与山西,为1.14吨/万元,但与北京、天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的能源消耗强度分别为0.40吨/万元与0.64吨/万元;从能源消费弹性来看,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大于北京,小于其他三个省(市)。从整体来看,河北省属于能源消费大省,虽然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改善,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河北省经济增长现状

1.河北省经济总量分析。近些年,河北省经济取得飞速发展,按1985年价计算,河北省实际GDP由1985年的396.7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727.24亿元,增长了18.48倍。由图6可以看到,大部分年份河北省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总的来说,河北省在此期间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

2.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从图7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一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30.33%下降到2013年的12.37%;第二产业占比稳中有升,由1985年的46.44%上升到2013年的52.16%;第三产业增幅较大,由1985年的23.23%增长至2013年的35.47%。总的来看,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85年的0.31∶0.46∶0.23变为2013年的0.12∶0.52∶0.36。虽然在29年间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第二产业仍占比最大。

3.河北省与其他省份经济增长比较分析。由图8、图9可以看出,2004―2013年,河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五省市中第一的位置,但是人均GDP在五省市中排名比较靠后,十年间河北省人均GDP均排在第四位,仅仅高于山西省人均GDP,并且与北京、天津相比人均GDP的差距非常大。

(三)碳排放现状分析

1.碳排放测算方法。在本文中碳排放主要是指化石能源的碳排放,计算碳排放所涉及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其他能源五类。水电和其他能源中的风能、太阳能通常被视为零碳能源,不需要计算碳排放量,而其他能源中的生物质能等由于数据缺失,暂时忽略不计。因此本文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C=∑Ci=∑Ei×ηi。其中,C表示碳排放量,Ei表示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ηi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转换系数。本文中碳排放系数利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碳排放系数进行碳排放测算,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6、0.5825和0.4435。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计算河北省1985―2013年各年份的碳排放量(见表1)。

2.碳排放总体分析。如表1所示,1985―2013年,河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快速上升,从3310.98万吨上升到22301.82万吨,上升了5.74倍,29年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7.05%,高于全国同时期5.54%的增长速度,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碳排放强度是衡量单位GDP的碳排放指标[1],由图10得出,河北省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85年8.35吨/万元GDP下降到2013年2.89吨/万元GDP,下降了65.39%。虽然河北省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下降,但大部分年份碳排放的下降率均小于GDP的增长率,并没有实现碳绝对减排。从横向来看,河北的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全国的碳排放强度。

三、河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实证分析

(一)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说明。为了研究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河北省人均能源消费量作为能源消费变量,选取地区实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变量,样本数据区间为1985―2013年。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1985年为基期,计算历年的实际GDP。1985―2013年河北省人均能源消费量和实际GDP见表2。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自2014年《河北省经济年鉴》,人均能源消费量经计算得到,即能源消费总量除以总人口,且数据均来自2014年《河北省经济年鉴》。

2.实证分析。为了消除数据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所分析的数据取对数处理,取对数后容易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且不会改变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稳定关系。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一阶差分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平稳性检验,二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均通过平稳性检验,这说明可以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目前国内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Engle和Granger1987年所提出的EG两步法以及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Johansen检验法。前者主要是对单方程、双变量进行的。后者主要是对多方程、多变量进行的检验[2]。在此运用E-G两步法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与LNE进行回归,回归方程如下:

LNGDP=6.4620+1.69121LNE(1)

t=(120.7404)(25.1683)

R2=0.9591DW=0.1729

模型回归结果表明,R2高达0.9591,模型拟合程度良好,t值也通过了检验,但是DW值为0.1729,说明模型可能存在正自相关,模型有可能存在伪回归,因此对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判断二者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如表4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表明1985―2013年河北省人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存在协整关系。

选取滞后期1~5期,对序列LNE与LNGDP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检验中可以得到,从滞后3期到5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LNGDP不是LNEGranger原因”,从滞后1期到5期,不能拒绝原假设“LNE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说明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河北省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依赖各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各产业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经济增长能引起能源消费的增加。同时也反映出河北省的生产技术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二)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在本文中使用tapio脱钩指标,对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3](见表6)。

运用因果链对脱钩指标进行分解,将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脱钩弹性表示为减排脱钩弹性(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弹性)与节能脱钩弹性(能源消耗与GDP之间的脱钩弹性)的乘积,减排弹性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e(co2,E)=■(2)

节能脱钩弹性表达式为:

e(E,GDP)=■(3)

GDP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表达式为:

e(CO2,GDP)=■(4)

将上式相乘可以得到:

e(CO2,GDP)=e(CO2,E)×e(e,GDP)(5)

本文通过河北省1985―2013年的实际GDP(1985年为基期计算得到)、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计算出河北省碳排放增长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及实际GDP增长率,进而得出脱钩值及脱钩类型(见表7)。

根据表7,从二氧化碳与GDP整体脱钩弹性来看,1985―2013年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弹性值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5―1993年,这个阶段脱钩弹性值均较高,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状态。这一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其中重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第二阶段为1994―1999年,这期间河北省的脱钩弹性值总体比较小,这一阶段主要是由于河北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而使得碳排放增长速度放缓。第三阶段为2000―2005年,这个时期的脱钩状态为扩张负脱钩或是增长连结状态,这个阶段河北省经济加速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其发展的主导力量,河北省呈现典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4]。第四阶段为2006―2013年,这几年河北省的脱钩弹性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属于弱脱钩状态,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迫于环境压力而淘汰相关落后产能。

从减排弹性来看,1985―2013年河北省大部分年份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处于增长连结状态,即减排弹性在0.8~1.2,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同步增长。

从节能弹性来看,1985―2013年河北省大部分年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呈现弱脱钩状态,说明了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费的速度。且通过图11可以看到,河北省节能脱钩弹性值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弹性值非常接近,其两者的折线图基本重合,这也说明了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状态主要是受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的影响。

(三)河北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样本区间为1985―2013年,数据来自《河北省经济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且采用以1985年为基期的实际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gdp;采用人均能源消费量作为能源消费指标e,采用人均碳排放量作为碳排放指标car。

1.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使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见表8)。

由ADF检验可知,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三者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在1%的显著水平下三者的二阶差分均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对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三者之间进行协整检验,由于为多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故在此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在做协整检验之前,先要确定其滞后阶数,由表9所示的结果,综合考虑LR、FPE、AIC、SC、HQ等因素,我们选择滞后阶数为4期进行分析。

由表10,我们得出河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的协整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均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由此,可以得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显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我们进一步用格兰杰因果关系确定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因果关系(见表11)。

表11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但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我们预期的能源消费带动碳排放结论有矛盾,这可能是因为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并没有官方数据,也没有确定的计算标准或是与滞后期的长短选取有一定关系,导致了该关系并不明显[5]。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二者存在协整关系,且存在由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河北省生产技术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均较低。

2.河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表明,GDP与碳排放之间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状态,河北应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3.河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三者关系研究表明,三者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由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

(二)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河北省产业结构仍是第二产业占比重较大,产业大都属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减少碳排放根本。第一,削减钢铁、水泥、玻璃等过剩产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第二,通过发展绿色金融、物流、养老、信息、咨询等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从重工业向服务业转变,实现河北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即把碳基能源调整为非碳基能源,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第一,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技术改造,增加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第二,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3.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推动企业低碳化发展。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推动示范企业低碳化发展,打造清洁生产园区,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加快清洁生产园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h.基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能源政策探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2]张在旭.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互动研究[J].中外能源,2015,20(12):2034-2038.

[3]孙小祥,杨桂山,徐昔保.无锡市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2):1537-1542.

碳排放现状范文1篇3

关键词:马尔可夫调制碳排放期权随机

中图分类号:F7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9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各国面临极大的挑战,其中碳排放交易机制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有效实现全球减排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平均减排成本,传导减排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首次明确提出了碳减排目标,为了在2022年之前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

由于碳排放期权价格的重要性,因此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Buchner,etal和Laurikka,etal分别指出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以及交易市场对国际市场的现金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ixit,etal和Trigeorgis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数值算例,在此基础上,Insley给出了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随机模型,奠定了随机模型基础。马尔可夫调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工业、工程等状态突变的模型中,由此解决了随机模型受到国际政策、战争等突变因素的难题。基于上述成果,该文立足于马尔可夫调制的随机模型,由此来研究碳排放期权价格的确立方法。

1随机模型

设是具有自然流的完备概率空间,令是定义在此概率空间上的布郎运动。

令为一右连续的马氏链,取值于有限空间。生成元为:

其中若表示从状态转到状态的概率。

假设与布朗运动是相互独立的。易知的每一个样本轨道是右连续的阶梯函数,且在的任何一个有限区间上至多含有有限多个跳跃点。

设碳排放的价格是一个非平稳的随机过程,且被约束为一个几何布朗运动,考虑如下的随机微分系统:

(1)

其中表示时刻排放一吨的价格,表示漂移率,表示波动率,,且。由于碳排放价格为几何布朗运动,将进一步转化为,和应用引理得到

(2)

且方程(2)的风险中性形式为

(3)

其中代表风险溢价,。

2主要方法和结论

设期权价格为,即未来排放一吨的价格,使得期货合约的当前值等于零,是在风险中性情况下的现货价格。进一步利用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得到

(4)

对上式两边同时去对数得

(5)

下面进一步利用卡尔曼滤波最大似然递推算法去估计上式中的参数。因为可以看到期货报价,利用(4)式可以得到测量方程,因此不可观测的现货价格就是状态变量,利用Harvey的理论,得到的测量方程为

(6)

其中是一个的矩阵,表示每天可以使用的期货价格的个数,和表示状态变量的个数,则有;是一个的矩阵,形式如下

(7)

其中是最接近期货合约到期的时间。由于剩余时间每一天都发生变化直到期货合约到期为止,因此在向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下,上式就是一个卡尔曼滤波的形式;是一系列非相关的误差矩阵,且设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即:

(8)

选取,其中表示单位矩阵,表示马氏链取值状态。

验证测量方程为卡尔曼滤波形式后,为使用递推算法,必须将(2)式离散化得到

(9)

且利用Harvey[4]的理论,得到

(10)

其中。因此,再利用相关数据和最大似然递推算法就可以估计出来的值。

3结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利用随机微分方程和几何布朗运动理论建立了碳排放期权价格的随机模型,并分析了此模型的风险中性和离散形式。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卡尔曼滤波的条件,从而应用卡尔曼滤波最大似然递推算法对随机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由于该文在随机模型中添加了马儿可夫链,使得此模型系统对现实突变(状态跳跃)有更好的效果。此理论部分的建立,为后续此系统的实证部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hringerC.,HffmanT.,LangeA.,etal.AssessingEmissionRegulationinEurope:AnInteractiveSimulationApproach[J].TheEnergyJournal,2005,26(4):1-21.

[2]BuchnerB.,CarraroC.,EllermanA.D.TheAllocationofEuropeanUnionAllowances:Lessons,UnifyingThemesandGeneralPrinciples[J].FondazioneEniEnricoMattei,NotadiLavoro,2006,116.

[3]DixitA.K.andPindyckR.S..Investmentunderuncertaint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4.

[4]HarveyA.C.Forecasting,structuraltimeseriesmodelsandtheKalman-filter[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5]InsleyM.OntheOptiontoInvestinPollutionControlunderaRegimeofTradableEmissionsAllowances[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2003,36(4):860-883.

[6]LaurikkaH.,KoljonenT.Emissionstradingandinvestmentdecisionsinthepowersector:acasestudyinFindland[J].EnergyPolicy,2006,34:1063-1074.

碳排放现状范文1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陕西省;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60%,并于2022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2007年11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年7月8日,G8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的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80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1978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7400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6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6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2022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5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2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2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4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78.1%,2005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565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97.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3%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UNDP)[1];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us-Response,DSR)模型[2]。张亚欣(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朱守先(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付加锋(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朱有志(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付加锋,2010;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表1)。

2.1.1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1.2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1.3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1.4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1.5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2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2008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2.2.1碳排放产出水平.

评价碳排放产出水平即碳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陕西省2008年单位碳排放产出为0.4873万元/吨碳,全国平均水平为0.5668万元/吨碳,每吨碳排放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795万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看,2008年陕西省为0.9208万元/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1.0550万元/吨标准煤,陕西省消耗一吨标准煤的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342万元。

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陕西省为69.23%,全国为71.55%,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陕西省碳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2.2.2碳排放水平评价。

社会活动的最终表现即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此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从根本上受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2008年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为3.7373吨碳/人,低于全国(3.9945吨碳/人)平均水平0.

2572吨碳/人。平均能源碳排放系数1.8896吨碳/吨标准煤,接近全国(1.8613吨碳/吨标准煤)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1.0860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为0.9479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产出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0.1381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01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2.19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0.18吨标准煤。从碳排放水平的对比看,陕西省目前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于降低单位能源投入的碳排放,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2.3低碳消费水平评价。

由于各国(或地区)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的不同,会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较大的差异。2008年陕西省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3.6076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4.3794吨碳/万元;政府消费产生的碳排放11.3917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12.7055吨碳/万元,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陕西省为0.0178吨碳/人,全国平均为0.1910吨碳/人,陕西省平均每人零碳能源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732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3%,距离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零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人均零碳能源消费水平。

2.2.4低碳资源水平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碳汇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低碳物质基础。2008年陕西省零碳能源比重为0.90%,全国平均为8.9%,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1%。

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资源,森林低碳投资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37.3%,全国平均为20.36%,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拟制作用,目前陕西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8.8%,全国平均为38.2%,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低碳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看,目前的关键是大力开发零碳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2.5人民生活。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8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36元,全国平均为476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25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2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58元,全国平均为157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23元,在全国排名第22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结果看,提高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研究结论及建议。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有七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七项指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消费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正确认识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陕西省产业结构、产业能源消费和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且低碳产出的三项评价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实现“二产”的低碳化。对于那些单位产值能耗大、碳排放多的产业,应限制其发展;鼓励能耗小、碳排放少的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以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结构,有选择的淘汰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低碳产业。

(2)陕西省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零碳能源消费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由于陕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所致,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低效。虽然陕西省短期内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资源。同时,陕西省的邻省内蒙又是我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陕西省可以利用地理邻接的优势,争取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在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外,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将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清洁利用。

(3)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消费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向居民普及低碳常识,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居民空间装饰的低碳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该有重点、有力度的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如最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秸秆还田、气化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以生物或自然的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如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在陕北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等。

(4)植树种草,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碳汇。陕西省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2008年森林覆盖率提提高到37.3%,城市绿化面积已达到38.8%,但可开发提高的空间较大。首先,在陕北地区继续推进并扩大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草地种植和保护面积;在关中地区推行平原绿化工程,重视城市屋顶、路边草地、休闲旅游地的绿化;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秦岭南北麓、渭北山地、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群和生态区,如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西安浐灞生态区等,也不失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份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UNDP.2007/20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2]CSD.Indicator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GuidelinesandMethodologies(ThirdEdition)[M]。NewYork,UnitedNationsPublication,2007.

[3]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6):43-47.

[4]朱守先,庄贵阳。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以吉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2):230-233.

[5]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38-43.

[6]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和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4-6.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能源;碳排放;城市规划

0引言

城市是消费最为集中的地域,消费了能源的75%,排放了全球温室气体的80%,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压力及能源安全压力,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建设构想,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碳排放量的最小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特征

1.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特征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2008年单位GDP的排放强度为每美元0.59kg二氧化碳,高于同期世界碳强度平均水平的每美元0.46kg二氧化碳。我国碳强度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以后,我国的碳强度大约为日本的两倍。

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上升达到另一个高峰,只不过峰值点低于上一个峰值,呈现比较明显的双峰曲线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收入很低的情况下,跨越了能源消耗或碳排放的强度高峰,相遇于发达国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2工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人类发展报告2009/10》的计算结果显示,按照中国的通行行业划分,在工业部门内部,排放量排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五大行业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比例超过7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电力成为二氧化碳激增的主要原因。据IEA统计,中国在1990-2008年来自发电行业的排放量基本源于燃煤发电。世界能源展望(2009)参考情景预测,到2030年,我国交通部门的排放量将占到总排放量的12%。

2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

2.1能源结构分析

能源结构之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结构是能源系统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用能方式,并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

研究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可以掌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为能源供需平衡奠定基础。不同国家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各不相同。能源生产的资源条件,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能源贸易以及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能源结构变化相应的变化。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在中国的消费比例为18.8%。世界平均水平为34.8%,中国比世界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占中国的消费比例为3.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1%)20个百分点以上,而中国的煤炭消费比例高达70.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9.2%)41个百分点;中国的核电只占不到1%,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5.5%。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巨大,可以调整的空间也很大。

2.2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的低碳化,只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是同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工业、服务、消费等领域有密切关系的产业。产业的低碳化主要核心的两部分,一是清洁能源,即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电、潮汐、地热等,也包括延伸出来的清洁煤炭技术等;另一个就是节能减排技术,主要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各种技术,涉及供应、交通、建筑等。

除了两个核心部分,还有衍生出来的低碳金融,包括碳排放交易、投资低碳的基金、信贷等衍生品。

2.3人口因素分析

人口是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核心,是发展的原动力和最终受益者,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20世纪下半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稳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人口过多必然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从而加重资源危机。目前由于人类技术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上,资源是有限的,人口过多必然加剧资源的利用危机,降低人均资源量。

3结论

城市低碳发展是一个涉及人口、资源、技术、制度等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动态进程,人口因素是传统因素分析的必然研究内容,而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传统分析较少涉及的,本文对以上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概况,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徐筑燕.发展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2]娄伟.低碳经济规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6

一、模型分析

(一)Kaya恒等式及LMDI因素分解法

Kaya恒等式是日本的YoichiKaya教授在IPCC的研讨会上提出的。

碳排放量的基本公式C=∑ci=∑■■■■P①

其中,E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Y为(GDP);P为人口数量。其中,能源结构因素Si=Ei/E,第i种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份额;各类能源排放强度Fi=Ci/Ei,即消费单位i能源的碳排放量;能源强度I=E/Y,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因素R=Y/P,代表人均收入。

由此碳排放量公式可以写为

C=∑ci=∑SiFiIRP②

人均碳排放公式为

A=C/P=∑SiFiIR

其中,A为人均碳排放量。

ΔA=At-A0=∑SitFttItRt-∑S0iF0iI0R0=ΔAS+ΔAF+ΔAI+ΔAR+ΔArsd③

ΔAS=∑W′iln■,ΔAF=∑Wtiln■,ΔAI=∑Wtiln■,ΔAR=∑Wtiln■

(二)数据整理

由于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相对稳定,故ΔAF=0,DF=1。胡初枝综合了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徐国泉等的数据对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做了简均。本文引用胡初枝计算的碳排放系数,本文采用煤炭碳排放系数0.7329,石油碳排放系数0.5574,天然气碳排放系数0.4226。

二、吉林省碳排放因素分析

(一)吉林省人均碳排放的一般规律

从图1可以发现吉林省人均碳排放的一般规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1-1989年间,人均碳排放平稳上升;在1989-2002年间呈现,状态,甚至某些年份人均碳排放下降,;2003年开始上升出现加速状态。

(二)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吉林省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根据因素分解法,我们把影响吉林省碳排放的因素归为3类,分别为能源强度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和经济增长因素。根据公式①-③,本文计算出具体影响数值,如表1所示。

其中,ΔAs为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ΔAI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作用,ΔAR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作用,三者之和为ΔA,即三者人均排放的变化量。由表3的分析结果,绘制相应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

1.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如图2所示,1981-2009年,对吉林省人均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的是能源强度的下降。

2.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如图2所示,1981-2009年,能源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不大,对碳排放呈现微弱的减少作用,在某些年份还会促进碳排放的增加。吉林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近30年内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煤炭消费占50%以上,很多年份达到70%以上,从2003年开始,煤炭的消费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这加速了吉林省碳排放数量。

3.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如图2所示,1981-2009年,对吉林省人均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的是经济增长(人均GDP)。

1981-2009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没有抵消掉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增加作用,因此吉林省仍旧显示出碳排放连年增长的态势。

三、结论及对策

(一)结论

1.通过以上模型和计算结果,发现吉林省人均碳排放在1980-2003年间呈现比较平稳的状态,从2004-2009年出现加速状态。

2.1981-2009年,对吉林省人均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的是能源强度的下降。

3.1981-2009年,能源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不大,对碳排放呈现微弱的减少作用,在某些年份还会促进碳排放的增加。

4.1981-2009年,对吉林省人均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的是经济增长(人均GDP)。

5.1981-2009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没有抵消掉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增加作用,因此吉林省仍旧显示出碳排放连年增长的态势。

(二)对策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1.改善能源结构,发达国家如法、德等国近年来碳排放的下降主要源于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逐渐向以核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在法国核能的比重较高。针对吉林省的特征,要逐渐降低煤炭的比重,适当增加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尽量开放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

2.加大运用碳减排技术,燃煤的碳排放多,因此应研发和使用碳捕获技术,特别是煤炭领域,加强清洁煤的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继续提升能源强度的作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吉林省碳减排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AngBW,ZhangFQ,ChoiKH.FactorizingChangesinEnergyanEnvironmentalIndicatorsthroughDecomposition[J].Energy,1998(6).

2.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5[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6(6).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Kaya公式;产业低碳化;陕西交通运输业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1)04-0115-04

AstudyontheIndustrialLow-CarbonizationwithanExpansionofKayaFormula

YAOYu,HANCui-cui

(InternationalBusinessSchool,ShaanxiNormalUniversity,Shaanxi710062,China)

Abstract:Inthisarticle,Kayaformulain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oflowcarbonizationiswidelyusedin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Low-Carbonization.Factorsaffectingindustrialcarbonemissionsaredecomposedtocarbonintensityofenergystructure,scaleindustrialenergyintensity,theindustrialscaleofperunitoutputandindustrialGDP,whichsolvesinfluenceofinfluentfactorsintheLow-CarbonizationIndustry.Finally,ittakestransportationindustryinShaanxiProvinceasanexampletoputforwardpolicysuggestions.Energysavingandreductionofemissionarethedecisivefactorsincarbonemission.PrimarypolicyistechnologypromotionanddevelopmentofEnergysavingandreductionofemission.

Keywords:Kayaformula;IndustrialLow-Carbonization;Shaanxitransportationindustry

一、基于Kaya公式的低碳经济研究与低碳产业化问题

Kaya公式最早源自日本YoichiKaya教授(1989)在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的报告,他提出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力,这就是后来著名的“Kaya恒等式”[1]。后来JuanAntonioDuro,EmilioPadilla(2005)运用Kaya公式分解方法,分析国际间与各国内的人均CO2排放的不平衡性,并且得出人均CO2排放的不平衡主要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结论[2]。J.W.Tester(2005)等运用碳排放Kaya公式分析了碳排放的各个因素状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3]。

我国学者也将Kaya公式引进到了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查冬兰、周德群(2007)在对我国28个省区1995-2005年间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入Kaya因子,深入研究能源消耗导致的地区间人均CO2排放的差别[4]。黄成和陈长虹(2007)等运用Kaya公式对上海市能源环境现状分析,并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节约能源使用来发挥节能潜力对上海市能源环境前景进行预测[5]。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2008)利用Kaya恒等式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1971-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CO2排放量的因子展开分析[6]。冯相昭和邹骥(2008)在讨论Kaya恒等式及其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期间中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展开详细分析[7]。张坤民(2008)用碳排放Kaya公式分析中国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面临着能源禀赋、发展水平、总量突出和锁定效应等挑战提出相应政策[8]。

总体来看,应用Kaya公式的研究,主要是用来分析区域内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在区域的宏观层面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对我国而言,实现区域低碳化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低碳化。如何将Kaya公式应用到产业领域,探讨产业低碳化道路值得研究。基于此,笔者希望借助Kaya公式尝试探讨产业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从而为实现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寻找切实方法。

二、Kaya公式的产业低碳化模型构建

(一)Kaya公式简介

Kaya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排放建立起联系,具体可以表述如下:

CO2=×××POP(2-1)

式中,CO2、PE、GDP和POP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内人口总量。其中,CO2/PE、PE/GDP、GDP/POP又可以分别被称为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微积分的有关知识,公式(2-1)右侧任意一个参数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微小变化,每个参数的变化率总和将被认为近似等于相应期间内CO2排放量的变化率,因此公式(2-1)可以转化为:

d(lnCO2)=d(ln)+d(ln)+d(ln)

+d(lnPOP)(2-2)

(二)产业低碳化模型构建

将Kaya恒等式的分析思路引入产业低碳化研究,通过将影响产业CO2排放的能源结构碳强度、规模产业能源强度、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和产业GDP带入恒等式,可以得到如下表达式:

CO2=×××IGDP(2-3)

式中,CO2、PE、S和IGDP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产业规模以及产业GDP。

其中,CO2/PE被称为能源结构碳强度,其数值反映了减排技术的状况,数值减小反映了减排技术的改善,反之则相反。在技术水平确定条件下,能源结构是决定能源结构碳强度的主要原因,当能源消费构成转向高碳排放的煤炭时,能源结构碳强度数值增大,当能源消费构成转向低碳排放的天然气,甚至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时,能源结构碳强度数值减小。

PE/S被称为规模产业能源强度,其数值反映了节能技术的状况,其数值减小反映了节能技术的改善,反之则相反。节能技术可以通过两方面改善,一是产业技术的革新和淘汰高耗能的落后产业;二是在产业链上进行调整,走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

S/IGDP被称为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当假设产业规模产出不变时,其数值反映了社会对该产业的价值评估状况,其数值越小说明了社会对该产业的价值认可越强,单位产品的价值越高,反之则相反;当假设产业产品价格不变时,其数值也反映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其数值越小说明了该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增强,反之则相反。

对(2-3)进行取自然对数再微分可得如下表达式:

d(lnCO2)=d(ln)+d(ln)+d(ln)

+d(lnGDP)(2-4)

基于这一表达式,可以分析产业碳排放不同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即公式右侧任意变量在任意时刻的微小变化,其变化率总和将被认为近似等于相应期间内CO2排放量的变化率。

三、以陕西省交通运输业为例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

基于产业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笔者选取以下变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产业规模,产业GDP。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参照陕西交通运输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参考IPCC的参考方法和部分缺省数据,估算1998-2008年的陕西交通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产业规模选用陕西省的货物周转量,产业GDP采用陕西省交通运输业GDP增加值,所选取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本研究归纳整理得到数据表3-1:

(二)数据分析

对表3-1数据采用式2-4进行数据计算可以得到陕西省交通运输业1998-2008年CO2排放影响因素对排放总量的影响贡献程度,见表3-2和图3-1:

结果表明:从纵向时间变化看,CO2排放总量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2.65%,增速总体较快,1999年和2000年除外,进入本世纪后就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速整体呈波浪形,增长趋势在达到2003年峰值(45.25%)之后逐年有所下降,特别是2008年达到了最低点,排放增加率为5.33%;能源结构碳强度整体对碳排放呈负向影响,说明能源结构和减排技术在朝着减少碳排放的方向发展,但对产业碳排放的整体影响较小,10年均值仅为-0.59%,说明在陕西交通运输业,能源结构整体调整力度不大、减排技术也未有明显改进;规模产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一直呈剧烈的波动状态,并且阶段性明显,说明节能工作受非市场作用(如政策作用)影响较大,前四年呈负向影响,峰值为2000年-26.98%,中间4年呈正向影响,峰值为2003年41.01%,后2年又呈负向影响,2008年甚至达到负向贡献-42.31%,10年整体来看,年均值为-1.38%,负向贡献存在,但节能的趋势不明显;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尽管不如前者波动剧烈但也呈不稳定状态,且波动不规律,5年呈正向、5年呈负向,说明产业供求关系所造成的运输价格不稳定,10年均值为3.35%,说明运输价格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或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在下降;产业GDP的影响表现为持续的碳排放正向贡献,10年均值为12.01%,并且有8年正向贡献在10%以上或接近10%,除2004年外基本保持了稳态增长的趋势,说明陕西交通运输业正处于健康快速发展阶段。

从横向的年贡献差异看,1999年碳排放增长率为-1.33%,基本实现平衡,主要原因是行业GDP的正向贡献被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的负向贡献所抵消,即产业GDP增加主要是由于运输价格上升引起的,运输规模并未有较大变化,同时节能减排也对碳排放减少做了少量贡献;2000年碳排放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下降了近两成以上(-22.48%),很不寻常,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大幅下降,达到了-26.98%,同时行业发展的正向贡献很大程度是由于运输价格上涨造成的,对整体碳排放变化作用减小;2001年碳排放增长快速上升(13.9%),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GDP增长(20.96%),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变化不大,说明产业发展主要是由规模拉动而非价格拉动;2002年碳排放继续快速增长,增长率达到16.7%,产业GDP增长依然是主导因素,达到11.39%,同时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也有正向贡献,说明当年的运输价格是下降的;2003年碳排放增长率达到峰值,达到不同寻常的45.25%,规模产业能源强度和行业GDP增长率成为两大引擎,特别是规模产业能源强度达到41.01%,行业出现了高能耗转向;2004年碳排放增长率尽管比2003年有显著下降,但仍达到两成左右,行业规模扩大成为主导因素,尽管行业GDP有所下降,但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变化达到了31.16%,行业发展体现了规模扩大和价格下降两个特点;2005年和2006年陕西运输业碳排放仍持续以两位数增长,但造成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发生变化,产业发展和规模产业能耗率正向影响较大,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表现为负值,且均接近一成,反映运输业价格两年上升较大;2007年碳排放增长率仍维持高位,但略有下降,达到13.66%,与前两年相比,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由负值转向正值,其与产业GDP共同导致该年碳排放增加;2008年碳排放增长率显著下降,达到5.33%,为进入本世纪最低的一年,也是惟一增长率下降到一成以下的一年,但当年产业GDP和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依然保持高增长,特别是后者正向贡献达到33.13%,反映了运输业价格显著下降,造成碳排放增长率较大下降的原因是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显著降低,其负向贡献率达到-42.31%,反映了陕西运输产业在节能领域有较大改善。

总体来看,代表节能改善的规模产业能源强度和代表产业发展的产业GDP增加对碳排放变化率的影响较大,其中前者波动较大,反映了节能改善主要来自外部干预,没有稳定性;后者保持稳态,反映了陕西运输产业处在平稳的上升期。代表减排改善和能源结构的能源碳强度的影响力整体不大,且一直平稳,说明陕西运输业在减排技术和能源结构上并无太大改变。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在十年中也呈波动状态,反映了陕西运输业价格并非持续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和2008年出现了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的显著降低,尽管产业GDP变化不大,但实际产业规模却大大增加。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降低CO2排放不应牺牲产业GDP的增长,其所带来的CO2排放增加不可避免,近年来陕西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产业GDP上,单位产出的产业规模比率对碳排放的正向贡献反映了产业实际规模发展快于GDP增速;节能和减排始终是碳排放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实现CO2排放减少的首要政策还是推进节能和减排技术的推广和研发;但目前这两方面均有问题,反映减排的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碳排放长期贡献不大,而反应节能的规模产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呈剧烈波动影响,反映了节能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压力,陕西省交通运输业从2007年开始规模产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为负主要是来自于国家的节能政策,2006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特别强调了交通运输业节能,9月陕西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将交通运输节能作为节能的重点领域;实践证明,节能才是降低碳排放增长率的最有效手段。

四、本文创新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将区域低碳化经济发展中广泛使用的Kaya公式引入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中,对Kaya公式进行了修正和扩展,解决了产业低碳化发展中影响因素影响力的判断问题,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产业低碳化影响因素的穷尽上缺乏科学方法,仅是通过直接的理论分析得到影响因素,缺乏科学严密性,有可能遗漏关键点;同时,影响因素的影响力为绝对影响力,缺乏标准化的转化,不具备历史的可比性;这都有待于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YoichiKaya.ImpactofCarbonDioxideEmissiononGNPGrowth:InterpretationofProposedScenarios[R].PresentationtotheEnergyandIndustrySubgroup,ResponseStrategiesWorkingGroup,IPCC,Paris,1989.

[2]JuanAntonioDuro,EmilioPadilla.InternationalinequalitiesinpercapitaCO2emi-ssions:AdecompositionmethodologybyKayafactors[J].EnergyEconomics,2006,(28):170-187.

[3]J・W・Testeretal.SustainableEnergy:ChoosingamongOptions[M].TheMITPress,2005.

[4]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J].系统工程,2007(11):65-71.

[5]黄成,陈长虹.新形势下上海市能源环境前景探讨[J].节能减排――形势与任务,2004,(4):342-345.

[6]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1971-2005年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1):42-47.

[7]冯相昭,邹骥.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43-47.

碳排放现状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陕西省;低碳经济;路径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出了约束性碳减排目标。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及减排措施所有不同,有必要深入分析区域碳排放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低碳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碳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陕西省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陕西省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占到80%以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同时,第三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陕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随着陕西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迅速上升,离不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在推动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致了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陕西省经济的发展状况,对陕西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陕西省各产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环境中CO2的排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2000-2014年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碳排放量总体逐步上升。2000-2014年陕西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7.55%,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为10.62%,碳排放呈现出“高速增长—波动—逐步下降”的特点,其中2000-2005年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18.45%,2006-2009年期间碳排放增速波动较大,2010-2014年碳排放量逐步下降,平均增速7.83%。陕西省能源消费主要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组成。煤炭消费比例在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占主导地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有研究表明:天然气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比煤炭高23%。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近年来陕西省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陕西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温室气体总量的持续增长,环境质量与产业结构协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都会崛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省作为国家首批五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新增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能够避免陕西省进入资源诅咒的怪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2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支撑陕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陕西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尤其是煤炭。陕西能源生产企业大多具有生产规模小、能源加工转换率低等特点,增加了陕西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使得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陕西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经济低碳发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应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挑战,实现从传统的高碳低增长方式向低碳高增长模式转变。陕西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具体发展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2.3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化工高碳排放的产业特征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陕西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面对资源开发强度大和环境容量小的矛盾,要求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促进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减少“三废”排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因此,作为国家低碳示范省,发展低碳经济是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以低碳理念引领省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培育低碳竞争力、倡导低碳生活,对陕西省实现低碳转型刻不容缓。

3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

陕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突破原有发展路径。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推进陕西的低碳化进程。

3.1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依赖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提倡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发展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将资源有序地引导向低碳经济方向,坚持走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二是从陕西目前发展来看,应结合其经济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新路径的另一重要着力点就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平衡全省工业的整体碳排放量。

3.2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陕西省从机制上完善技术支撑,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创新的支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正在进行,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一方面,应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预算制度,逐步形成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产了联合技术系统开发及利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鼓励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结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陕西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3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低碳化发展

陕西已经进入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结构碳排放占很大比例。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考虑是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快陕西省经济增长转变方式,关中地区要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陕南、陕北利用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围绕各类产业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可持续性,能够解决陕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达到减少碳排放的发展目标,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导致产业高碳化,反而会进一步增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碳优势。

4结论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陕西省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必要性。提出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陕西省低碳化发展。

作者:吴昌熙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效广,杨乃定.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和路径[J].环境保护科学,2012(05):45-49.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9

>>从资源枯竭之忧到资源再生之虑:碳排放研究述评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供给侧改革下资源枯竭地区碳排放问题研究从低硫到低碳:国际排放权会计发展述评资源枯竭城市艺术化再生研究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现状述评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进展お资源环境税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从资源税到碳税碳排放:从环境保护到资产管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碳排放转移研究现状碳排放交易研究综述从企业角度对碳排放问题进行博弈分析突围资源枯竭之困碳排放权会计计量模式研究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综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9]Nordhaus,W.D.Economicaspectsofglobalwarminginapost-Copenhagenenvironment[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0,107(26):11721-11726.

[30]Duraiappah,A.K.FormulatingandSolvingNonlinearIntegratedEcological-EconomicModelsUsingGAMS[J].ComputationalEconomics,2001,18(2):193-215.

[31]vonBelow,D.,Persson,T.Uncertainty,ClimateChangeandtheGlobalEconomy[J].NBERWorkingPapers14426,2008.

[32]Weitzman,M.L.OnModelingandInterpretingtheEconomicsofCatastrophicClimateChange[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9,91(1):1-19.

[33]Olmstead,S.M,Stavins,R.N.AnInternationalPolicyArchitectureforthePost-KyotoEra[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6,96(2):35-38.

[34]Pindyck,R.S.UncertainOutcomesandClimateChangePolicy[J].NBERWorkingPapers:15259,2009.

[35]Nordhaus,W.D.AReviewofthe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7,45(3):686-702.

[36]Weitzman,M.L.AReviewofthe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7,45(3):703-724.

[37]Anthoff,D.,Tol,R.SJ.TheImpactofClimateChangeontheBalancedGrowthEquivalent:AnApplicationofFUND[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9,43(3):351-367.

[38]Barrett,S.ClimateTreatiesand‘Breakthrough’Technolog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6,96(2):22~25.

[39]Nordhaus,W.D.AfterKyoto:AlternativeMechanismstoControlGlobalWarm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6,96(2):31-34.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10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领域,交通运输属于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这些变化导致了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们的健康。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我国耗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仅次于工业和能源生产行业。高能耗带来高排放,依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21%,所占比例较大。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我国未来能源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将持续增加。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我国交通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从我国气候环境的发展变化状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雾霾天气持续,尤其是今年以来各地区PM2.5指数不断爆表,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而交通部门的碳排放是雾霾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我国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在日益加重,要实现城市交通领域能耗碳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并且可持续,就必须创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因此,为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交通部于2011年初确定选择厦门、杭州、南昌等10个城市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12年初,又确定北京、昆明、西安等16个城市为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旨在交通运输结构、能源消耗优化用能结构、交通运输组织、智能交通发展等六个方面探索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规律和途径。

………..

1.2研究目的和内容

能源短缺和由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部门作为化石燃料消耗较高的重点行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占全国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未来还将面临着日益严峻资源匮乏和城市环境的约束,因此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势不可挡。在城市交通的大系统内,参照交通部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要求,重点研究的是城市交通包括水路、公路以及城市客运这三大子行业,其中城市客运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客运交通工具主要涉及公交车、出租车及私家车。以杭州市交通的三大子行业为研究对象,测算不同交通方式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采用Laspeyres分解方法计算出影响杭州市交通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并计算出各个驱动因素的贡献率;然后根据改进的Kaya恒等式,并利用LMDI分解法把影响杭州市碳排放的驱动因子划分为六个影响效应,并计算出各个影响效应的贡献率;利用SD的理论建立杭州市城市交通能耗碳排放仿真模型,模型模拟区间为2005~2022年,并进行政策及情景的优化与评估,为建立城市低碳交通体系提供对策建议。本文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通过测算2005~2012杭州市的公路、水路、公交车、出租车及私家车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了解其现状及总体变化趋势。第二,利用Laspeyres、LMDI分解法分别找出杭州市交通能源消耗、碳排放驱动因素,验证哪些因素对交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有显着影响,哪些因素对交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着;哪些因素对交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起到正向影响,哪些因素对交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起到反向影响。第三,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杭州市交通能源消耗碳排放的SD仿真模型,并进行政策及情景的优化与评估,结合目前杭州市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现状和问题,对政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

第2章杭州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现状分析

2.1杭州市人口、交通现状

依据《杭州统计年鉴》中常住人口的统计数据,2012年末杭州市人口总量为880.2万人。如下图2-1所示,根据2005~2012年杭州市的常住人口总量可以直观看出,常住人口总量从2005年的750.7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880.2万人,增加了129.5万人,增幅巨大。2005~2009年平均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为1.92%,2009~2010年增幅突增,年增长率为7.41%。常住人口数量从2009年的810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870.04万人,增加了60.04万人。2010~2012年,年均增长率较低,仅为0.58%。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共交通主要由公交车、出租车等构成。伴随着杭州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结构的调整以及“公交优先”政策的深入落实,杭州市的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在2005~2012年期间,公交车的数量由2162辆上升到8423辆,增长了2.90倍;但是出租车的数量增加平稳,由2005年的8320量增加至2012年的10783辆,年增长率为3.8%,具体变化比照下图2-2所示。

………

2.2杭州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现状

碳排放现状范文

【关键词】低碳国土规划

一、以低碳为目标进行国土规划的意义

低碳概念是一种从各个方面实现低碳化的的一种概念,它要求生产、生活、发展等各个环节都要以低碳的形式实现,比如它包括实现低碳形式的经济发展、低碳形式的日常生活、低碳形式的能源消耗等。人们之所以开始重视低碳的理念,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能源已经被严重消耗,目前人们的生存环境已逐渐被破坏,若继续使用高能源、高排放的生活、生产、发展的方式,未来人们将失去生存空间的缘故,为此,人们提出低碳的概念。低碳的概念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低碳经济,它是指人们要在减少能源消耗的情况下,找出让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低碳生活,指人们要习惯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节省碳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赢得持续生存的空间;低碳发展,是指使用环保技术、绿色技术,使人们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实现低碳的理念。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的方式极不平衡,且我国的人口数量多,这使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目前我国的环境正持续恶化,雾霾现象、酸雨现象、癌症村现象等异常现象正在频繁发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以上生态发展的现象给人们以警示,要求人们必须要重视低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用合理的国土规划实现低碳的概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低碳概念下我国土地的碳排放现状

(1)直接碳排放的现状。所谓的直接碳排放,是指自然资源循环带来的碳排放,它与国土使用的现状有关,比如如果使用加大农田耕作、增多草场面积、积极植树造林等方法会让绿色覆盖面积增加,从而使碳排放量减少。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直接碳排放却逐渐增多。2013年的数据统计中记载,2013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0万亩,且我部分区域的耕地退化严重,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有三成已经受到侵蚀,现被侵蚀的耕地面积已达近3亿亩,其中受严重污染不能持续耕作的土地已达1.1%的比例。我国曾是排名世界第二的草原大国,草地是我国的重要天然资源,然而据统计,过度使用草地使我国的草原的草资源严重退化,据2013年统计,我国草地生产力已下降至建国初期的一半,草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正以每年1.34万倾左右的速度向沙漠化方向发展。据2013年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全国森林面积约297.29万平方公里,即将退化的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新增面积不及20万平方公里,且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约0.132公倾,仅为世界的119位,同时我国的森林面积发展不平衡,南方城市,尤其是福建的植树造林工作颇见成效,而北方的植物造林工作未积极开展,这造成我国直接碳排放出现南北不平衡的问题。

(2)人为碳排放的现状。人为碳排放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碳排放。据统计,我国的人为碳排放量自2000年始-2012年期间年年上升,2012年,我国的人为碳排放比例占世界的27%左右,其中人均的碳排放量为7公吨,这意味着我国是数一数二的人为碳排放量的大国。其中,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人为碳排放量略微减缓,这是由于我国的能源转化技术正在推进,然而这种减缓幅度非常微小,它暂时不足以改变我国人为碳排放的现状。

(3)间接碳排放的现状。所为的间接碳排放是指除去以上的碳排放类型以外,其它的碳排放的总量。经过统计可能了解,我国间接碳排放量在1985年以前数量比较少,而在1985-1995这段时间,由于经济的增长,间接碳排放的总量已攀升至一倍多,1995-2005年之间,间接碳排放量又攀升至一倍多,直至如今,根据统计,我国的间接碳排放量又在2005年的数量上攀升一倍。由此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间接碳排放量每隔十年就要攀升一倍的数量。

三、以低碳为目标优化国土规划的方法

(1)调整国土开发的强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土开发的强度能决定低碳理念能否实现。以国外的国土开发强度的数据为参考,目前亚洲强国均将国土开发的强度定于10%左右,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将国土开发强度定于1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可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国土开发强土定于10%,而绝不能超过20%的数值。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数据统计可以了解,我国的部分南方发达城市国土开发的强度已经超过20%的数据,这些城市正是碳排放量数值最高的几个城市,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要通过国土规划使国土开发趋于平衡,特别要限制南方城市的国土开发。

(2)优化国土利用的结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土地的碳排放量从高到低的类型为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特别是工矿用地类型的碳排放量比其它二类用地的总和还要多。这意味着我国必须优化国土利用的结构,通过合理的规划国土结构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我国西部与东部的很多城市,均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这类产业往往为碳排放量极大的产业。为改善这一现状,我国需要优化国土利用的方式,使我国能以低碳的方式发展经济。部分工业产业属于高污染的产业,为了减少我国的碳排放量,我国需要对这些产业进行限制,利用国土的规划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变。

碳排放现状范文篇12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排放权京都议定书

目前国际国内碳排放权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结合本国国情和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使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更加完善,对得对接发达国家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特殊的排污权交易(排污权又称排放权,是一种排放污染物的权利),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协议进行买卖,协议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二氧化碳减排量,实现排放量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移。排放权交易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方略。

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际发展现状

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当前,排放权交易在国际市场发展较快。研究报告显示,预计每年的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市场。

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三种灵活的交易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灵活的交易机制使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异常活跃。目前碳市场处于过渡阶段,规则仍然没有形成,未形成全球市场,各国、各地区都在发展区域性的碳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碳市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正在积极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异常活跃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隐忧。2012年《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各国正在商议“后京都时代”的全球碳市场,全球气候大会已经成为各国政要角逐的新战场。

(二)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低碳发展趋势,从全局战略出发,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策。

中国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污染加剧,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因此中国提出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提升能源利用率的潜力较大。特别是CDM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已占世界的73%,2008年则达到84%。

中国企业为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创造了大量减排额,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面对国际国内的压力,中国坚持《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推动着全球气候大会和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并已经在国内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首先中国在5省8市试点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国家规定,试点地区要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本地区低碳发展规划。

另外各地区争相建立专业碳交易所。目前,中国已成立了四个碳排放交易所,2008年建立了北京、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10年10月建立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作为我国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行者,四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碳交易市场,提高中国在碳排放交易中的竞争力和地位。目前,江西、广东等地也正在筹建碳交易平台。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到,需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节能减排强度进一步增大,以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并且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建设,尽快建立全国的碳交易平台,掌握全球碳交易话语权,改变中国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障碍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和法律滞后

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尚处于摸索阶段,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一些省市区如北京、天津、上海等都相继出台了一些排放权标准,而且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专门的立法,法律制度尚不够健全,同时国家政策不够明朗,使中国的排放权交易缺乏统一的标准,逐步形成各地区各自为战的局面,各地区排放权交易的成本上升,并没有因为各区域交易平台的建立而使交易成本下降,同时还可能会形成各地区的市场壁垒。

(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已经成为公认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有的排放权交易中行政干预和政府指导色彩较浓,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完善的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单靠行政命令、政府指导是不可能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只有完善市场机制,尽量减少行政命令、行政审批,让其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运作,同时借鉴先进的市场管理经验,才能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取得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提升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