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2-26 手机浏览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管理控制

一、引言

自动监测系统具有长期性、连续性、自动化运行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14个城市环境空气的手工监测逐步被自动监测取代,据统计,自2000年到2012年底,辽宁省各市先后共建设了77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涉及美国热电、美国大西比、河北先河等3个品牌,分布14个城市,主要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PM2.5、CO、O3。为保证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必须加强对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按照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暂行)的要求,依据《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2005年以来,采取了标准样品检查、PM10采样流量检查和运行管理检查等方式,加强对辽宁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质控检查,促进了各级监测站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有效管理,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可靠运行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

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管理

1.制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监测人员要明确其岗位职责,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子站巡检制度》、《校准制度》、《标定规程》、《仪器定期检验规程》、《中午报送数据制度》、《数据审核、修约规则》。有了这些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系统在可靠的质量控制之中。

2.严格子站巡检,安全措施到位

子站巡检是质量保证的关键。要保证子站每周进行一次巡检,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并诊断其参数、空调情况、供电情况站房安全情况、卫生清洁等等并作详细记录。采样系统的日常维护:外采样管路至少半年清洁一次,三通电磁阀每季度清洁一次;采样管路每季度做一次气密性检查,同时分析仪器采样流量及多元气体校准仪也是每半年校准一次,确保采样管路无堵塞、无附着和无泄露,使采样流量恒稳。采样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分析仪使用的特氟龙滤膜每1-2周更换一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拨码诊断轮参数每周诊断一次,确认其在正确范围内,并作好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仪器在标准状态下运行。零气发生器的活性碳和分子筛等过滤材料每半年更换一次,臭氧发生器的生产能力每半年检定一次。真空泵每年检查一次并更换套件,保证采样流量稳定,风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压缩机每月排水一次。在校准方面使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基准,并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对监测仪器抽测,校准过程中使用的标准气体,采用有资质的气体生产厂家,使用到期后及时更换,钢瓶减压阀使用双级调压稳压结构。校零每周进行,校标最少每两周进行一次,线性度的测试每季度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中,对于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目的进行了阐述:“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部门对空气污染物的趋势分析,空气污染预报,以及数据校正,对数据的制式化,标准化做出高要求的工作可以看出数据的可比较性,追踪性尤为关键。

从完善的角度来讲,质量控制环节应该做到数据的多元化比较,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校准,最后完成独立评估,有效的为全程质量监测做出完善和促进。所以为更好的做到全面性的务实工作,以下将对空气监测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具体规范,我国规范中的主要具体控制手段为:主要控制手段: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因在我国操作规范中并未明确的划分进行上述操作的明确责任范畴和权限的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导致责任重叠和责任空白的情况下发生。

所以关键性的可行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不同的质控操作要做到有明确的权限以及责任划分。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四、建议与总结

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管理和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1.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如,仪器日常校准,仪器的年度审核,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化应由专人负责。

2.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3.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21世纪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的透明化可以作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发展的一个目标,建设和完善空气质量信息系统,促进数据的集中处理、优化,提高空气监测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和.环境保护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布点优化[J].莱钢科技,2010(3).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染源;相关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6303

1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与区域污染源具有极强的相关性[1~3]。在特定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物在浓度量值、首要污染物天数,以及出现的特定时间段上会呈现特定特征[4]。笔者在系统分析了抚顺市城区高污染燃料的消耗特征、大气污染物治理排放特征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抚顺市城区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物的浓度量值、首要污染物天数的及月分布,与高污染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科学客观地划分提供必要条件。

2主要污染物的识别与确定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分方案需要明确确定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中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共确定六项污染物[5],分别是SO2、NO2、CO、O3、PM10和PM2.5。这六项污染物在崴吵乔域环境空气质量浓度特征、首要污染物天数以及时间分布上呈现了以下明显特点。

(1)以PM10、PM2.5代表的烟(粉)尘颗粒物和O3,是自2012年全市有系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来最主要的三种污染物。2012年二级空气质量以下污染天数为73d,O3占了47d约64%,PM10为26d约36%;2013年二级空气质量以下污染天数为78d,O3占了21d约27%,PM10为30d约38%,PM2.5为27d约35%;距现在最近的2014年,二级空气质量以下污染天数为123d,O3占了41d约33%,PM10为10d约8%,PM2.5达到了71d约58%(图1)。这些数据表明,抚顺市的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即为O3和烟(粉)尘颗粒物。

(2)PM10、PM2.5和O3污染物在年度内出现的时间段上,PM10、PM2.5主要出现春、秋和冬季三季,O3污染物主要出现在夏季。

(3)SO2、NO2、CO、O3、PM10和PM2.5六项污染物,特别是PM10、PM2.5和O3污染物在浓度上,年度内呈现规律性分布。SO2、NO2、PM10和PM2.5一直呈凹型抛物线,这表明4种污染物在污染排放源上具有同一性,而O3呈凸型抛物线。研究表明,O3是环境空气的二次污染物,是由于NO2引发,在夏季强紫外光辐射照射下产生了NO、O、NO2、O2和O3各成分间循环的光化学反应。图1也表明,O3的存在与抚顺市的光照时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尽管日照时间仅是NO、O、NO2、O2和O3各成分间转化的一个因素,但是光照时间却和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存在一致性。因此,在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方面,应O3将与NO2归类,分析NO2与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通过上述3个规律的分析可知,PM10、PM2.5代表的烟(粉)尘颗粒物和NO2是首要的污染物因子。而SO2一直以来作为环境空气污染必须分析的污染物,在抚顺市的浓度量值在年度内的分布特征又与PM10、PM2.5具有相同分布特征和同源性,所以也应该把SO2作为污染物因子。因此,抚顺市环境空气污染物因子确定为PM10、PM2.5、NO2和SO2。

3主要污染物与污染源相关性分析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是建立两种变量是否有关联的重要方法。

为客观分析污染物排放源强度与环境空气质量间的关系,做如下技术处理。

(1)将全年烟气中的SO2、烟(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为取暖期附加排放量和工业污染源排放背景值两部分,工业污染源各排放总量按12个月平均到每月中,冬季取暖期的排放量按5个月平均,分别再加到1、2、3、11和12月等5个月中。按照此方法,全年分成了取暖期和非取暖期两段,取暖期分别为1、2、3、11和12月共5个月份,非取暖期为4、5、6、7、8、9和10月共7个月份。冬季取暖期的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取暖锅炉排放源和工业生产使用的高污染燃料源,非取暖期仅为生产使用的高污染燃料源。

(2)将各污染物月排放量进行二次曲线拟合,与对应污染物的月平均浓度或者污染天数进行相关性比较,确定污染物排放是否和环境空气污染因子具有相关性。

3.1烟气SO2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SO2浓度间的相关性

烟气SO2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SO2浓度间的相关性如图2。

由图2可知,烟气SO2的排放量的拟合线与环境空气SO2月浓度的拟合均是一致的凹抛物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相关性分别达到了0.7180和0.9634。凹抛物线特征进一步说明,两者存在的良好的相关性,环境空气中的SO2的浓度与烟气排放SO2的数量极其相关。SO2的排放量在一年中的1、2和3月及11月、12月高,而环境空气SO2对应月的平均浓度也高,这也是取暖期比非取暖期多燃烧消耗了大量高污染燃料所致[7]。但是根据第五章的环境空气质量分析表明,SO2虽不是首要超标污染物,但是仍有一些天IAQI值超过100,因此仍需作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分的污染标识物之一。

3.2烟气中烟(粉)尘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之间的相关性

抚顺市高污染燃料燃烧排放烟(粉)尘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之间的相关性如图3,4所示(以抚顺市2014年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空气质量为代表)。

由图3可知,烟气烟(粉)尘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月均浓度均呈现1~3月份、11~12月份高而中间各月份低的现象,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表明取暖期比非取暖期多燃烧消耗了大量高污染燃料所致[8]。图4表明,每月污染天数的分布特征与烟(粉)尘排放量也呈现良好的相关系,并且燃烧排放的烟(粉)尘造成空气中的PM10和PM2.5超标的污染物,已在2013年开始成为抚顺市的最主要的污染物,2014年两者污染天数之和已达80d,占全年污染天数的65%。PM10和PM2.5的污染应该受到严格的注意和防控。

从三者的拟合线来看(图3),烟(粉)尘的排放量的拟合线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月均浓度拟合线均是一致的凹抛物线型。虽然PM10和PM2.5的拟合度并不高,但是在9次多项式以内,2次多项式抛物线拟合形式的相关系数仍然最高。凹抛物线的特征也说明了烟(粉)尘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月均浓度存在的良好的相关性。这个结论与其他城市的研究结果相同[9]。

PM2.5月首要污染天数间的相关性

造成PM10和PM2.5拟合线相关系数不高的原因,与非取暖期呈现部分高值有关,这是因为非取暖期高污染燃料燃烧排放烟(粉)尘颗粒物数量虽然低于取暖期,但由于烟(粉)尘粒度过细,沉降性不佳,几年累积的结果,一旦空气层结稳定,必然会造成环境空气PM10和PM2.5偏高的现象[6],研究表明,高污染燃料的燃烧,如果治理水平不高,在常规的干法除尘工艺条件下,直径小于2.5μm的PM2.5无法去除,除非采用湿法除尘。这说明了取暖期和非取暖期高污染燃料燃烧排放的烟(粉)尘均是PM10和PM2.5成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全国很多城市均把高污染燃料燃烧排放的烟(粉)尘作为环境空气PM10和PM2.5超标的元凶。

综合上述分析,烟气中烟(粉)尘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之间均在良好的相关性,PM10和PM2.5的烟(粉)尘应作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分的最主要的污染标识物之一。

3.3烟气NOx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NO2浓度间的相关性

烟气NOx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NO2浓度间的相关性如图5。

由图5可知,烟气NOx的月排放量及其拟合线与NO2月浓度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两者的拟合线来看,烟气NOx的月排放量与环境空气NO2月平均浓度的拟合线均是一直的凹抛物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180和0.7294。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前述SO2和烟(粉)尘颗粒物的分析结果一样,凹抛物线特征进一步说明了两者存在的良好相关性,环境空气中的NOx的浓度与烟气排放NO2的数量极其相关[10]。NOx的排放量在一年中的1、2、3、11、12月呈现高值,而环境空气NO2在对应月上的平均浓度也呈现高值,这与取暖期比非取暖期多燃烧消耗了大量高污染燃料有关。

NO2在夏季浓度偏低,还在于夏季转化为O3所致。一般而言,O3与NOx的排放量的关系如图6。

图6表明,由NOx氧化物、O2和紫外线光化学反应产生的O3应该引起重视。5~9月份虽然出现的降水天气对烟(粉)尘颗粒物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但是这些月份的强辐射,NOx会引发O3的产生[11]。只有控制了NOx的排放,才能抑制O3的产生,进而改变夏季抚顺市空气O3超标的现象。

因此,NOx作为高污染燃料燃烧的烟气排放的引发的O3污染的引发剂的角度,NO2、NO等NOx也应该作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分的污染标识物。

4结语

PM10、PM2.5代表的烟(粉)尘颗粒物和NO2是首要的污染物因子;烟气SO2的排放量的拟合线与环境空气SO2月浓度的拟合均是一致的凹抛物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相关性分别达到了0.7180和0.9634;烟(粉)尘的排放量的拟合线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月均浓度拟合线均是一致的凹抛物线型,排放量与环境空气PM10和PM2.5月均浓度存在的良好的相关性;烟气NOx的月排放量及其拟合线与NO2月浓度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180和0.7294,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方荔华.西安市能源构成与环境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2]孙雪丽,程水源,陈东升.区域污染对北京市采暖期SO2污染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5):83~87.

[3]李小飞,张明军,王圣杰,等.潜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12,33(6):1936~1943.

[4]任婉侠,薛冰,张琳,等.中国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的时空变化[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10):2788~2796.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6]余晔,夏敦胜,陈雷华.兰州市PM10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31(1):22~28.

[7]卢广平,陈宝智.抚顺市大气环境质量及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4):109~111.

[8]黄丽坤,王广智,王琨.哈尔滨市采暖与非采暖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5(1):146~149.

[9]宋晓焱,邵龙义,宋建军.煤矿区城市PM10单颗粒微观形貌及粒径分布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2):292~297.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0222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加快进行,人们对环境也更加关注,由于环境空气污染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和空气质量被划分了几个等级,但往往这些等级让人们觉得有所不同,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空气监测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一些需要改善的建议,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环境改善的需要。

2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发展概况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对环境空气监测展开了工作,监测设备主要以城市自己配备为主,而我国的环境空气监测项目、技术和方法大多数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技术,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采用了统一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在我国的各个主要城市建立起环境监测站,收集本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90年代后,我国城市环境监测站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络,随着我国对环境认识意识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目前我国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评价和反应空气质量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空气污染指数(API),这种方法是将常规监测到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简单地转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从而进行等级划分,来判断空气的污染程度,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等被记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项目中。我国目前对空气质量的好坏分为几个等级。

4存在的问题

4.1一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还不完善

在“十一五”计划中,我国有113个城市被列为国家环境重点保护城市,这足以说明我国很多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标,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不够完善。由于各地方部门对城市保护环境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其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不完善,使得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在各个区县设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站,并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列为重点解决问题,积极推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新标准,努力完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区域性空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我国对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没有形成全面对区域性空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价能力,从而很难分析一些污染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区域性空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由于对环境空气监测的资金投入得较少,监测仪器也相对缺乏,没有展开对人体影响较大和污染物严重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没有开展对相关工作的研究,而国内也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展开了对一氧化碳和臭氧项目的监测,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4.3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气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已经出现,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的污染类型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汽车尾气污染和煤烟型污染,而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的评估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空气质量污染的状况,也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环境知情权的需求。总的来说,我国新型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5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分析可知,我国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而来制定更加科学的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空气质量标准,本文对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5.1我国空气质量要按功能区进行分类

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而目前很多地方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特定的工业区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这些区域大多数成为了居住区、商业区、公共绿地区等,这些特定工业区的污染源一是通过改造升级,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二是企业进行搬迁,远离了城区,然而这些地区已经不再适用三级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要按照新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进行分类。

5.2不断修订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分级制度

我国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分级不再对应于功能区的分类,而要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级,比如一些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等,应该执行统一的浓度限值。增加PM2.5项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可以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一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应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大力发展PM2.5项目,使城市环境达到国家的统一标准。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以后,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大力发展对PM2.5、CO等项目的监测工作,预计在2016年全国各城市都将推行此项目,使环境达到国家的标准。

5.3完善空气污染指数的表述方式

由于国内外对空气污染指数处于“50-100”的描述差别很大,因此,综合来说,国外给公众提供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信息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我国环境空气监测体系要更加注意,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根本,要使用大众能够听懂的语言来提醒市民要以预防为主,提高市民的忧患意识,用更加亲切的语言来表述空气污染指数,从而能够使市民对环境更加重视。

5.4完善空气污染指数计算时所包含的污染物种类

我国在公布空气污染指数或者是进行空气污染指数预报时,往往只是计算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空气污染指数,虽然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已经包括一氧化碳和臭氧的浓度限值,但这些并不是常规监测考核指标,我国大多数城市并没有把这两项放入空气污染指数中计算,而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把这两项纳入了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中,在这一方面,我国还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因此我国要增加对空气污染指数计算时所包含的污染物种类。

5.5完善空气污染指数对公众制度

目前我国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公布大多都是计算一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而在发达国家,大多数都已经实行了每小时对公众公布空气污染指数的政策,而每小时公布空气污染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空气污染指数变化,从而使得空气污染指数能够更加真实客观,也便于公众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因此,我国全国范围内所有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应该统一联网,及时进行公布,从而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公布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6结语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对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改变以往对环境空气监测质控的思想,从监测的开始到报告的每个环境都要进行监控,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选择恰当的公式对其进行正确地计算,并且进行必要的统计和检验,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及时性,这样人们才能更加重视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监测的质量越来越高,才能使我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方,王瑞斌,李钢.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监测现状与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6).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广佛肇经济(卷);API;SO2;NO2;PM10

1引言

近些年城市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区域性的灰霾天气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能否对空气质量作出准确全面的分析评价关系到城市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方法,例如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1]、权重综合污染指数法[2]、模糊马尔可夫预测法[3]、分形模型[4]、橡树岭大气环境质量指数[5]。相对来说,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API)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6],将自动化监测的几种常规大气污染物简化为单一概念指数值[7],同时划分环境污染及健康危害程度指数区间,以此表示空气质量等级。

在过去的文献中已有较多关于空气污染指数的研究,陈雷华对兰州市2001~2007年逐日API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是PM10,冬季和春季污染最严重,采暖期污染日更集中[8]。段玉森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小波分析方法揭示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API的时空模态区域分异规律,表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污染特征[6]。李小飞也指出我国由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不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7]。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空气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来探讨的,对于单一城市[8-11]或者大区域城市群[6,7,12]的讨论较多,而对于小型经济圈的分析较少。本研究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广佛肇经济圈的空气污染问题,为市民生活出行提供参考指南,也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持。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广州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佛山是广东省的工商业重镇,随着这几年肇庆不断接收广佛地区的产业转移,广佛肇成为珠江三角洲最大的经济圈。本研究收集了从2003年3月1日到2012年2月29日广州、佛山、肇庆3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形成三大时间序列,每个列向量含有3288个样本数据。所有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环境信息GIS综合平台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http:///EQPublish/CityAirQuality.aspx)。

2.2研究方法

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分为5个等级(0~50、51~100、101~200、201~300、301~500)7个档次(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中度重污染、重污染)[11](表1),API越大,污染级别越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越大。

本研究使用Excel2003分别绘制3个城市API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曲线,分析SO2、NO2、PM10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广州、佛山、肇庆不同污染物的污染比重,对近十年的空气污染级别进行总体评价。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API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广州、佛山、肇庆位于南亚热带,通常按照气候划分季节,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从2003年3月1日到2012年2月29日广佛肇经济圈的API季节、年际平均值变化情况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API季节变化

图2API年际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3个城市近10年API的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近,冬季污染指数较大,夏季污染指数较小,表明冬季空气质量较差,夏季空气质量较好。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李小飞计算中国46个城市的API季节变化[7],显示空气污染指数为冬季(88)>春季(79)>秋季(73)>夏季(63)。因为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夏季大气边界层对流活动较强,空气扩散条件好,并且雨量充沛,对污染物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所以夏季空气质量较好。由于冬季供暖导致能源消耗量较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同时冬季大气边界层逆温现象出现的几率较高,容易造成污染物在大气中累积,故冬季空气质量较差。

近10年广佛肇经济圈API总体降低,表明环境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与孙丹研究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结果一致[12]。2004年广州空气污染天数较多,2005年后由于亚运会而加强了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工作,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到2010年污染指数达到最低。佛山2003年API较高,从2006年开始不断得到改善,也是到2010年亚运会期间空气质量最好,这与近几年燃煤脱硫除尘是分不开的。肇庆从2003年到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有变差趋势,这段时期主要引进了广佛地区的产业转移,污染物排放量增大。随后环境保护部门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显著,到2009年平均API只有44,近两年又有小幅回升。

3.2SO2、NO2、PM10的季节变化

对于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季节变化,图3、图4、图5分别列出了3个城市主要污染物在不同季节的污染天数分布情况。近10年广州和佛山的大气SO2污染主要集中在夏季,分别约占全年SO2污染天数的54%和58%,冬季和春季则较少见SO2污染。肇庆的SO2污染季节波动较小,在春季和秋季的SO2污染天数相对较多,分别占全年的37%和30%。

统计近10年大气NO2污染天数,广州有132d,其中58%出现在冬季,春季和秋季分别占20%和23%,夏季未见NO2污染。佛山只出现19d的NO2污染,其中有13d分布在冬季,夏季同样未见NO2污染。肇庆在近10年只出现2d的NO2污染,冬季和春季各占1d。以上表明NO2污染最容易出现在大气扩散条件较差的冬季,广州NO2污染天数分布较多,已出现汽车尾气污染型的特征。

广佛肇经济圈属于颗粒物污染主导型,表现出常年污染性特征。3个城市的PM10季节分布较均匀,基本位于20%~30%上下浮动,夏季相对低一些,秋季的PM10污染天数相对多一些,总体上季节性变化不大。

图3SO2季节变化

图4NO2季节变化

图5PM10季节变化

3.3广佛肇空气污染总体评价

图6显示近10年广佛肇经济圈大部分天数的API处于优良级别,广州无污染天数占267%,轻微污染天数只占70%,只出现1d重污染(2003年11月2日)、11d轻度污染天气,全年API大多位于51~100。佛山API良好级别占699%,轻微污染天数偏少,近十年只出现一天轻度污染(2005年3月17日),未见重污染天气。肇庆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好,API优良级别占了979%,轻微污染只有21%,未发生重污染现象。

从图7可以看出,3个城市都以颗粒物污染为主,广州PM10占了有污染天数的833%,SO2占112%,NO2占55%,呈现出煤烟污染主导型同时伴随汽车尾气影响的特征。佛山PM10占了有污染天数的927%,SO2占65%,NO2占08%,由于佛山陶瓷工业发达,工业染料中的煤和重油比例较大,燃烧排放大量烟尘,导致空气中PM10浓度较高。肇庆PM10占了有污染天数的983%,SO2占16%,NO2只有01%,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的肇庆并非排污大户,其空气质量总体上较好,颗粒物污染比例较大是受到了广佛地区污染物输送的影响。因此,建议佛山重点加强燃煤的脱硫除尘,广州还应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广佛肇经济圈应形成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图6空气污染级别分布

图7主要污染物比例

4结语

(1)广佛肇经济圈冬季污染指数较大,夏季污染指数较小,表明冬季空气质量较差,夏季空气质量较好,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近10年API总体降低,表明环境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

(2)近10年广州和佛山的大气SO2污染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则较少见SO2污染。肇庆的SO2污染季节波动较小,在春季和秋季的SO2污染天数相对较多。NO2污染最容易出现在大气扩散条件较差的冬季,广州NO2污染天数分布较多,已出现汽车尾气污染型的特征。广佛肇属于颗粒物污染主导型,表现出常年污染性特征。3个城市的PM10季节分布较均匀,夏季相对低一些,秋季的PM10污染天数相对多一些,总体上季节性变化不大。

(3)近10年广佛肇大部分天数的API处于优良级别,广州全年API大多位于51~100。佛山API良好级别占69.9%,轻微污染天数偏少。肇庆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好,未发生重污染现象。广州呈现出煤烟污染主导型同时伴随汽车尾气影响的特征,佛山陶瓷工业是空气中PM10浓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肇庆空气质量总体上较好,颗粒物污染比例较大是受到了广佛地区污染物输送的影响。

(4)建议佛山重点加强燃煤的脱硫除尘,广州还应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广佛肇经济圈应形成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2013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参考文献:

[1]蔡国梁,邢桂芬,李玉秀,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5):4~6.

[2]普映娟,王琳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2):93~94.

[3]方红.模糊马尔可夫预测法在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1):60~62.

[4]陈辉,厉青,杨一鹏,等.基于分形模型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5):954~960.

[5]OttWayneR,ThomGaryC,等.Acriticalreviewofairpollutionindexsystems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J].JournaloftheAirPollutionControlAssociation,1976,26(5):460~470.

[6]段玉森,魏海萍,伏晴艳,等.中国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的时空模态区域分异[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2):384~391.

[7]李小飞,张明军,王圣杰,等.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12,33(6):1936~1943.

[8]陈雷华,余晔,陈晋北,等.2001~2007年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6):1627~1633.

[9]曲晓黎,付桂琴,贾俊妹,等.2005~2009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3):29~32.

[10]张孟,林琳,张子宜.长春市空气质量污染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25(3):57~61.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5

摘要《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已进入关键时期。通过结合新《环境保护法》和新时期大气环境管理实践,从立法模式、目标导向、政府责任和制度逻辑等方面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建议,指出应积极尝试改革立法方式,树立改善空气质量的立法思维,充分体现政府为质量达标负总责的立法思路,建立“质量达标—总量控制—排放达标”相互联动的制度框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清洁空气:立法模式:环境保护法

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目前,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尽管总体上与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相比有了很大改进,但与新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要求依然有较大的差距,科研学术界对目前的修订草案也依然有很多分歧和争议。新《环境保护法》的许多精神以及一些有意义的条款都没有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中得到体现,《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从立法模式、目标导向、政府责任、制度逻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为了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得到一个真正向大气污染宣战、让老百姓对蓝天有期待的“清洁空气法”,提出五条框架性修改建议。

尝试改革立法方式,建立科学立法新模式

尽管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新《环境保护法》为新时期科学立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板。根据新《环境保护法》的框架要求,环保立法工作近中期将面临着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的任务。为更好落实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真正实现保护大气环境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需要提高到国家层面,建议尝试改革立法模式,突破部门立法的限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来立法,让公众和专家充分参与立法过程。法律制定要突破传统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即使无法做到像近300页的美国《清洁空气法》那样详尽,也要尽可能成为一部职责清晰、规定详细、可实施操作的法律,为重拳治霾、铁规减排、依法行政、环境法治奠定法律基础。

如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法”这种惯例去制定单项法,那么上位法应该是“环境污染防治法”,而不是《环境保护法》。建议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为契机,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并吸取《环境保护法》修订的经验,将现行的以原则性要求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扩充成为包含详细法律规定的“清洁空气法”(以下统称“清洁空气法”),以增强法律在实施中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根据行政程序,以往的做法是先由全国人大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再制定实施细则,环保部门再制定实施办法,地方人大或政府再制定条例和规定。这样一方面造成实施时间拖延很长;另一方面留给行政部门很大的“法律空间”和“自由裁量权”。

明确清洁空气目标,支撑环境管理转型

防治环境污染是我国环境立法一直以来围绕的主题,其重点是对各种污染源的排放行为做出法律规定。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立法目标应该适时进行调整,清晰树立面向改善环境质量目标的立法新思维,为全面实现环境质量导向的环境管理转型提供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实现向环境质量管理转型的法律、体制和公众基础。为此,建议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名称直接修改成“清洁空气法”,作为面向民生、科学立法、依法治国的突破口,切实推进空气污染依法治理工作。而且,建议已经启动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和准备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分别更名为“清洁水法”和“清洁土壤法”或“土壤环境保护法”,为支撑面向环境质量的管理转型提供法律保障。

清洁空气是确保公众健康的必要条件。建议把保障公众健康放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首要位置,“清洁空气法”要体现这一要点。政府部门不应回避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在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要加强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这种影响的有效措施。建议“清洁空气法”要在条款中具体体现新《环境保护法》第39条的要求,把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效益落实到法律条文中。例如规定建立更加有效的灰霾重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以及根据对健康影响的干预效果评估各级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效等。同时,建议增加法律条款,明确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政策的制定要求,要进行社会一经济一技术一环境综合分析,特别是费用效益分析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落实政府目标责任,建立达标管理机制

“清洁空气法”要充分体现污染源对排放达标(包括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负责、政府对区域空气质量达标负责的总体立法思路。明确空气污染控制或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期限,真正落实辖区政府改善空气质量的责任。建议在“清洁空气法”中进一步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的最终目标,通过保护大气环境减少或防范大气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授权政府对未来可能恶化的大气环境问题尽早进行预防和应对,以避免类似氮氧化物减排工作和PM2.5污染防治工作启动太晚,错过最佳控制时机的情况再次发生。由于“十一五”期间没有对氮氧化物采取总量控制措施,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了37%。为了让百姓看到我国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建议国务院明确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时间表,在“清洁空气法”中明确国家空气质量达标的期限,在“十三五”期间至少有一批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如果不能在法律中明确提出时间表,则建议增加一项要求“各级政府2016年6月5日之前本地区空气质量标准达标期限,并向社会做出承诺”的条款。

考虑到大部分城市目前都达不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因此不达标城市必须实行严格的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制度。这是“清洁空气法”要重点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落实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根本途径。建议新的“清洁空气法”专门设立一章对此做出详细规定,给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分别对目前已经达标的、近期(如五年)能够达标的、中远期实现达标的城市提出空气质量管理要求。对于不达标地区和城市,新法律应该亮出几个“杀手锏”,如党政同责、区域限批、行业限批。考虑到目前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法律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规划的协调也应做出规定。在达标规划的技术层面上,要注意空气质量改善和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协同问题,注意排放总量控制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以及主要“双高”行业的生产总量控制的关系,明确提出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优化减排管理模式,理顺总量控制机制

污染减排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支撑手段,是实现蓝天白云的“硬道理”。但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基于技术可行性和基于减排潜力测算的总量控制,总量污染减排与质量改善、企业达标之间存在着脱节。随着以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模式的确立,“清洁空气法”需从立法层面调整优化污染减排的手段与模式,制定、实施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多种污染物环境容量控制方案,提高总量减排的精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建议将现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嵌入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框架中,运用污染源达标排放、超低排放、最佳可行技术改造等多重手段,共同推进污染减排。对于远距离传输的高架点源以及可监测、可统计、可核实的大型污染源,实施全国和区域总量控制;对仅限于局地影响及监测、统计基础薄弱的污染源、污染物,以治污减排工程、技术、管理、政策推动作为重点,强调地方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排放标准实施的监管。

新的“清洁空气法”还应理顺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等多种排放控制手段之间的关系。目前,上述手段之间尚存在不衔接和相互矛盾的问题。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全国所有燃煤电厂若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三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约为500万吨;而按照“十二五”总量控制要求,除烟粉尘外前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合计为1550万吨;若所有燃煤电厂都实现超低排放,即烟粉尘排放浓度10毫克/米3、二氧化硫35毫克/米3、氮氧化物50毫克/米3,上述三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合计为160万吨。因此,建议“清洁空气法”进一步理顺质量达标、总量控制以及达标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质量达标确定总量控制目标,以总量控制作为制定排放标准的依据,通过排放标准的修订来实现总量控制和质量达标。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制度,但国务院和环保部都一直没有出台详细的法规。“清洁空气法”应该明确这项制度与企业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总量控制制度以及将来的环境税制度之间的关系。作为应对当前企业排放普遍超标问题的法律“底线”,建议“清洁空气法”明确规定企业应全面实施达标排放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同时规定排放标准和排污许可证是对企业监督的关键法律依据。

强化经济激励手段,全面公开环境信息

目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没有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法》确立的“多元共治,多策并举”的思路。草案尤其缺乏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总体上看,这一立法缺陷与我们以往要求企业“必须怎么干”的传统立法模式有直接关系。因此,“清洁空气法”除了要关注不同污染防治对象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平衡好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包括媒体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确立清晰的政府主责、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因此,“清洁空气法”要特别强调地方政府以及非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对清洁空气“督政”给出具体规定和法律依据。

建议“清洁空气法”要确立法律、行政、市场和信息多种手段“并举”的框架。特别是市场经济激励型政策,也是需要政府出面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因此,建议“清洁空气法”把一些目前试点证明有效、可以全面推广的经济政策予以固定化,如排污权有偿使用、环境责任保险、大气治理补偿、环境税费等制度,对于那些没有全面试点但有很好发展前景的经济政策手段给出一些鼓励性的法律条款。

环境法治最基本的保障是环境信息公开。新《环境保护法》的最大亮点也在于此,其用单独一章确立了信息公开在环境保护中的独特地位。新《环境保护法>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力,而且环保部门也应该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便利。建议在“清洁空气法”中,将企业排污信息和空气质量监测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公益诉讼专门形成一章,并制定可操作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违法举报奖励制度。还要特别设立大气环境信息公开负面清单制度,以全面建立政府和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常态化制度。

主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EB/OL].2014-11-30.http://npc.gov.cn/npc/xinwen/lfgz/flca/2014-12/29/content_1891880.htm

[2]EPA.CleanAirAct[EB/OL]./epw.senate.gov/envlaws/cleanair.pdf.

[3]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EB/OL]./npc.gov.cn/huiyi/lfzt/hjbhfxzaca/2014-04/25/content_1861320.htm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6

关键词:空气质量管理;问卷调查;满意度评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520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城市能源资源基础数据库与中国城市能源资源效率评估年度报告”(12XNL005)

作者简介:宋国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肖翠翠,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估研究都是利用仪器监测空气污染物的数据\\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量有限,因此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能不足。从公共政策管理的角度来看,公众对社会政策的偏好(民意)会显著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而现有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过程缺乏公众对政策“自下而上”的回应,评估结果也不能直接、有效地与管理行动关联起来。约翰・C托马斯认为公众调查方法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重要方法之一,1990年代,瑞典首次将顾客满意度(ConsumerSatisfactionIndex,缩写为CSI)作为一种评估方法应用到管理科学的领域(P33-36)。

宋国君等人提出了环境保护满意度的概念,并选择本溪作为案例城市进行调查,问卷涉及空气、水、噪声、生活垃圾、固废和生态6个方面,为公众满意度研究提出了新思路,此后将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引入到“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领域,提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满意度的概念,分别在抚顺和牡丹江2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和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果总体一致,可靠性较好。本文在原有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对问卷设计、数据处理方法等做了改进和完善,并在抚顺市开展了新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满意度调查在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将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调查作为公众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的一种回应性手段,将政策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原则(P322),从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控制、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调查居民的认知和感受,并与基于监测数据的评价结合,将居民可感知的空气质量评估结果与科学监测评估结果进行相互印证,填补了空气质量管理中公众回应性信息的缺失。

一、现有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监测点的数量有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量基本上是按照功能区进行设置的,监测点位的有限导致其功能和空间代表性可能不足,评价结果比较单一。根据美国联邦行政法典(40CFR,part58)对监测网络的要求,监测网络要足以覆盖不同地形、不同气象条件、不同排放状况的各种区域。加州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网络之一,有超过250个监测点位用于评价空气质量,监测范围覆盖了全部排放浓度最高的区域和敏感人群区域。其次,空气质量监测点没有和人口暴露的程度结合起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AQG)(P9-19)\和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参见EPAofU.S.HealthbasedAmbientAirStandards,2007。\均强调了人口暴露的指标,要求监测点要设在空气质量差、人口暴露程度较高的区域,并且对各项污染物达标的统计要求作了详细规定。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参见《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评价,其监测数据来自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点中的评价点位。在大型固定污染源附近以及城市主干道路等暴露人群比例较高的区位,通常没有设置相应的空气质量评价点。第三,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已采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这为城市空气质量日评估创作了条件,但连续监测运行、维护等的费用较高参见阜康市环保局文件《关于申请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经费的请示》(2009)。。

(二)已有空气质量管理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差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过程包括空气质量管理、污染源排放控制管理及政府信息公开三个方面,但是现有污染源排放控制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差,空气质量信息和政府管理信息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关联。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中,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监测布点,污染监控点是为监测地区主要污染源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主要用于收集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总量数据。而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主要依据空气质量评价点的监测数据,评估结果主要是由不同空气质量评价点监测数据的平均值得到的,通常用日均值和年均值表达。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污染监控点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够,污染监控点的监测值通常远高于空气质量评估结果中的数值,空气质量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污染水平,还可能导致空气质量的评价结果与公众的直观感受出现差异。此外,现有空气质量评价缺少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和污染趋势评价,政府虽然公布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等指标,但是对政府管理行动及其他信息的公开程度还非常欠缺,空气质量评估与政府的管理行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关联。

(三)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缺乏公众回应性手段,没有考虑公众直观感受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由多个人组合成的集合体(P149-152)。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在政策制定主体系统中,对信息掌握最不均衡、最不全面的也是公众(P2-5)。公众参与和回应是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公众的回应性标准是衡量一项公共政策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准(P226-234),因此在政策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应融入有效的公民参与,但目前在我国空气质量管理中还没有合适的手段来体现公众对政策的回应性。城市空气质量评估只考虑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设、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等指标,没有考虑到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直观感受,加上空气质量信息、污染源信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信息公开不充分,导致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信息了解不足,只能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污染状况信息被动了解空气质量信息。一方面公众不能将自身感知的周围污染源排放等信息直接反馈给政府管理部门,缺乏公众对政府管理的回应,不利于实施公众监督;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估只考虑了总体评估结果,缺失了污染源排放信息和政府管理行动信息,公众无法判断空气质量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可能由于数据质量的问题进一步导致公众的直观感受与空气质量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

(四)缺乏自下而上的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绩效的评估

空气质量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空气污染问题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P23)。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作为委托人,政府作为人,公众和第三方有权利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进行评估,有效的绩效考评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制定决策,客户的满意度是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P18-54),并且公众参与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的帕累托优化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P45-47)。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要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地方政府是当地空气质量的主要管理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是,地方政府在权衡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时,往往存在监管失衡,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缺乏有效的核查手段,对地方政府管理绩效仅仅通过“环保目标责任制”、“城考”等行政手段进行考核,从而使地方环境监管“失灵”。目前实施的“城考”制度中虽然涉及公众参与性指标,用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指标来反映公众参与的程度,但是问卷设计和内容较为简单,问卷处理也只有满意率指标。空气质量绩效评估总体上仍缺乏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导致空气质量管理和政策的部分失效。

二、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设计

在以顾客为导向的评估模式中,公共政策为顾客提供物品和服务,顾客表明对服务供应的态度会导致服务交付的改进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P33-36)。顾客通过参与评估,使得评估更容易为政策制定者或服务提供者所使用,并使他们清楚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和不满,从而最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基于满意度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估方法正是借鉴了公共政策科学中的顾客导向评估模式,在这种评估中,顾客对应的是空气质量的影响人群,政策对应的是空气质量相关的管理政策,影响人群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评估可以很好反映空气质量管理的效果,与现有的基于监测数据的评估相比具有较好的管理意义,并且弥补了数据评估的不足。

(一)满意度评估方法的定位

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中,将环境政策目标分解为最终目标、环节目标和行动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影响人群的健康和人类福利,环节目标是使空气质量达标,行动目标则是污染源排放控制达标及政府管理有效等具体措施。因此,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要考虑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状况、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三个层面的目标。

图1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目标分析

居民是政府管理城市空气质量效果的直接“测量者”\。因此,基于问卷的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的直接目标是关注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最终目标是促进空气质量达标和人群健康。满意度评估方法的定位是将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调查与基于科学的监测数据的空气质量绩效评估结合起来,使满意度评估成为对监测数据评估的检验和补充,使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紧紧围绕着环境保护和人群健康的目标(如图1所示)。

(二)满意度评估方法的评估对象

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空气质量受影响人群,主要目的是调查空气质量状况及改善效果、公众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的满意程度。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空气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政府管理层面增加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部分,即调查问卷包括三个模块:空气质量状况评估、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评估、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状况评估。

1空气质量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市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的满意程度、近几年来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市民对空气能见度水平的满意程度、空气中是否有刺激性气味、空气质量的季节性差异等指标。

2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针对不同类型污染源的排放控制状况,包括工业大烟囱污染、市政燃煤锅炉污染、城区燃煤小炉灶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工厂露天料厂扬尘污染、建筑施工工地扬尘、地面扬尘、道路、公共场所垃圾、机动车尾气污染等。

3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频次、信息公开程度的满意程度、居民希望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空气质量方面的信息、市民对环境违法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对空气质量保护规划的关注程度等等。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物污染;办公环境;防治方法;空气品质

AstudyOnTheBiologicalPollutionInThe

OfficeEnvironment

SunShuxia

(AcademyofArt,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71005)

【Abstract】Inordertohelppeopletorealizethebiologicalpollutionwhichiseasytoignoreandimprovethequalityofofficeenvironment.Onthebasisofliterature,comprehensiveanalyzethemainpollutantswhichleadtothesickbuildingsyndrome(SBS),Putforwardtheconceptofbiologicalpollution.Dissertationbiologicalpollutionsources,harm,kinds,andcontrolmethod,putforwardafeasiblemethod.

【KeyWords】Biologicalpollution,Officeenvironment,Controlmethod,Airquality

1办公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污染物来源

近几年来高档办公楼和写字楼在我国越建越多,装修也越来越豪华,与此同时不合格的装修材料及办公桌椅等家具和现代办公电器(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造成的室内甲醛、苯、氨、氡、电磁辐射等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也逐渐增多,如复印机,会使室内臭氧的含量增多,引起呼吸疾病;人们在办公环境中使用的杀虫剂、清洁剂、涂改液、化妆品等,会产生苯、一氧化碳、二氯甲烷等气体,造成化学性污染。这些污染物不仅容易使人致癌,而且严重影响办公环境中人体的循环系统以及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再加上配有取暖、制冷、通风和空气调节(HVAC)等机械设施系统的广泛使用,使得办公环境开窗通风时间逐渐减少,办公环境通常处于封闭状态,不仅容易滋生细菌、霉菌和病毒,也使得污染物得不到足够扩散,加剧了办公环境的污染。

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污染极易产生强烈刺激性气味引起人们的嗅觉感受,物理污染产生的声音、光线、热量、电磁辐射等引起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由此引起人们对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的关注。而对无色无味肉眼察觉不到的生物污染却极易被人们所忽视。尤其是作为办公环境的公共场所,要比居住环境中的生物污染相对高很多。

2办公环境中生物污染的危害

有人称,现代办公环境是一座潜藏着危机、随时会伤害人的细菌工厂。“病态建筑综合症”转眼就潜入您的办公环境。1992年美国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称:大楼综合症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现象,它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高达600亿美元。室内空气污染21%是生物污染造成的。目前,加拿大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人们68%的疾病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室内空气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花粉、病毒、生物有机成分等,它主要以生物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在这些生物污染因子中有一些细菌和病毒是人类呼吸道传染疾病的病原体,有些真菌、花粉和生物有机体成分能够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呼吸道病毒绝大部分是在室内通过空气传播的,其危害小到隐性感染大到威胁生命。更何况作为公共场所的办公环境,是人们每天必须参与的社会活动,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因此办公环境中生物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

3办公环境中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3.1来自于动物

动物是室内环境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主要来自于哺乳类、禽类和昆虫类三类动物。据爱丁堡大学科学家统计,共有1407种病原体能使人生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原生动物、寄生虫等,其中58%来自动物。因此在办公环境中应尽量不要饲养宠物,如果已经饲养,也应保持宠物的干净卫生。

3.2来自于人体自身

人体的生物性污染分释放普通微生物和释放病毒两个方面。一个人在静止条件下平均每分钟可向环境散发1000个菌粒。每次咳嗽或打喷嚏可向环境散发104~106个带菌粒子。说话也可以排放大量微生物,大便和冲厕排放的细菌更多。因此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与人交谈时要注意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在人员较多的办公环境,室内人员所呼出的CO2会造成室内含氧量降低,引起大脑缺氧、不舒适。因此要经常通风换气,使室内CO2浓度保持在0.07%以下,最高不超过0.1%。

3.3来自于生活用水和污水

水是微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有的可在其中繁殖,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着微生物。

污水中含菌量可达108cfu/m3,甚至有可能含致病菌。室内污水和排放水体含有病毒及真菌。地漏水封要达到国家标准不低于50mm,才能达到防臭和污染物溢出,而市场上90%以上的地漏达不到这个标准,多数只有10~20mm水封,水很容易在温度高时蒸发掉,使楼层间的污染空气串门儿。如果办公环境中有病人,也可以通过下水道和排气道产生气溶胶污染整个高层空气。非典期间发生在香港陶大花园的非典传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在空调和加湿器中,因温度、湿度适宜,很容易滋生微生物,散发到空气中,造成室内空气生物性污染。尤其是空调系统不仅容易滋生微生物,还有来自室内外的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同时,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物中的主体,而细菌是依附在尘埃粒子上的,尘埃粒子就成为了细菌和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载体。细菌会随着尘埃粒子通过通风系统,进到室内空气中。使空调本来送出的应该是干净卫生的新鲜空气,由于清洁不及时却送出了充满灰尘和各种病菌的脏空气。因此要保证每年定期清洁空调,预防空调产生的生物性污染。

3.4来自于空气和土壤

地球上的土壤不仅是微生物的贮存体,也是它的繁殖体。1g表土层可分离出细菌108~109个、放线菌107~108个、霉菌105~106个。土壤的中的微生物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入室内:一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土,随通风进入室内;二是人进出房间带进的土;三是室内养花、种草用的土。

同时,办公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来源于室外空气,通过室内外空气的交换,进入室内。空气不是微生物的繁殖体,但可以是贮存体。空气中含菌的尘埃粒子,随空气在室内无孔不入。因此要防止室外污染的空气对室内的污染,比如在机械通风中要注意新风口设计的位置,尤其是当新风口和排风口离得太近时,污浊空气会再次由新风口回收造成室内二次污染;另外就是将新风口设置在污染物附近,如马路边、油烟排气口、垃圾场等,所收集的新风必然是污浊空气。因此在办公环境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新风口的采集位置。

3.5小结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来源可知,微生物比较适宜生存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而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难以存活。所以将空气水蒸汽的浓度控制在60%以下可以有效降低生物污染。加之在办公环境中,人们会不断向环境中排放水分、气溶胶或供微生物吸附的颗粒物,造成室内湿度较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因此应采取有效通风、除湿、适当疏散人群等措施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避免生物污染。

4生物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

4.1物理方法

4.1.1过滤除菌法

大部分的空气净化器除菌主要措施为空气过滤。滤料有玻璃纤维、合成纤维、石棉纤维以及由这些制成的滤纸或滤布等。过滤机理主要包括机械阻截、静电吸附、扩散、惯性和重力效应作用。优点是:不仅可以在有人的条件下进行操作,而且微生物在过滤器孔隙被拦截不会在过滤器上大量繁殖,更可贵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和寿命可达5年;缺点是:对于直径小于0.1um细菌的病毒类微生物控制能力相对较差。

4.1.2静电除菌法

达到消毒要求,事后应通风排除。

消毒剂气溶胶喷洒,既气溶胶喷雾器与适宜的上述消毒液,使用时注意温湿度和事后通风排除。

熏蒸消毒,既稀释后的消毒剂装在容器内,置于封闭的空间里点火熏蒸,消毒液挥发后,渗透到室内每一个角落,杀灭细菌。如10~20g/m3甲醛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12~24h或2~5g/m3乙型丙内脂熏蒸2h或3%过氧乙酸以3g/m3熏蒸1~1.5h或3g/m3醛氯合剂熏蒸1h或10mg/m3臭氧熏蒸5min可达到消毒要求。3.5mg/m3碘和4mg/m3乳酸熏蒸时间很短几分钟就可以比较随意。

上述消毒剂除了乳酸消毒时人可以在现场,剩下的消毒剂消毒时人都不能在现场。

4.3生物方法

通过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杀灭空气中微生物的方法称为生物法,因为生物体的化学成分特别复杂,所以我们把目前已搞清楚的生物单体(如:抗菌素)归为化学法,把生物整体归为生物法。

4.3.1植物熏蒸消毒方法

植物熏蒸消毒不但能净化空气,还能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体免疫力,相对化学熏蒸消毒对人体更健康。

杉木锯末和氯酸钾或红松锯末和氯酸钾制成的烟雾筒,熏蒸时按照10g/m3的用量计算所消毒空间的使用量,可达到对表面或空气消毒。

苍术、艾叶、粘木粉或野、艾叶、粘木粉制成的每盘15g重的盘香,熏蒸时按照一盘/45m3的用量计算所消毒空间的使用盘香的量,可达到对表面或空气消毒。

无盐食醋、苍术、艾叶、榆树皮粉、粘木粉、硝酸钾制成的每盘28g重的盘香,熏蒸时按照0.6g/m3的用量计算所消毒空间的使用盘香的量,可达到对空气消毒。

4.3.2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方法

室内适当的绿化不仅可美化环境、活跃气氛、除尘杀菌和吸收有害气体,还符合生物防治的原则。据报导,柑橘、迷迭香、吊兰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浓度。这种方法不产生二次污染、省钱、省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杀死微生物,是最理想的控制室内生物污染的方法。由于办公环境大都是在白天进行使用,不存在植物夜间释放CO2与人争氧气的问题,但是也要注意植物的选择,有些植物对人体健康有毒有害。据调查在办公环境中每10m2放1.5m高的植物两盆比较适合。因此,有针对性的结合办公环境的室内设计适当进行植物绿化可起到明显的效果。

5总结

目前办公环境的空气品质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人们一天之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在办公环境中度过,而拥有良好的办公环境,才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对于室内主要污染物之一的生物污染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只有消除生物污染的来源及其赖以生存的潮湿环境、合理组织通风及空气过滤才能有效地去除室内空气中的生物污染物,有效的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

上述提到的生物污染防治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运用中是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使用。更有效的措施是将这些技术防治方法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相结合(如绿色建材、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等)并将其运用到办公环境中,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广生.吴吉祥.室内环境生物污染防控100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朱天乐.室内空气污染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贾劲松.室内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4]翟峰.您的办公室环境达标了吗[J].秘书之友.2003年9期

[5]刘新会,牛军峰,史江红,刘希涛.环境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8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适宜人们生存的空气是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前提。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恶化的空气质量已经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威胁。保证空气质量是保障民生的基本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90年代的北京曾经沙尘肆虐,空气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痛失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自1998年开始,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环境质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绿地面积、制定法律法规等。在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推出单双号限行的制度,并将其固定下来作为缓解交通环境压力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市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二级及以上的天数从2000年的177d天增加到2008年的274天。SO2、CO、NO2及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有下降。“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

如何准确测度空气质量,分析各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以及如何提高空气质量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空气质量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广义的室外的环境空气质量,从空气质量这一角度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的环境状况。另一种含义是指小范围的局部的空气质量状况,例如,室内空气质量,高校教室空气质量、手术台空气质量、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本文中的空气质量是前者,即广义的室外空气的质量。通过阅读近五年来的空气质量相关文献,将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质量评价及预测模型的研究

空气质量评价是研究空气质量问题的基础,有效的评价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现实中的空气质量,发现潜在的空气质量问题,从而为寻求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对评价方法,一般要求简单、准确、全面、具有可比性。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模型为测度空气质量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方法。

(1)单因子法

例如,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污染物浓度限值标准,采用最大单因子级别法,所有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浓度低于空气质量标准中X级标准限值时,为达到X级标准。[1]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其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即遗失了大量的信息,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完整。

(2)综合指数法

这类方法由于能够较准确、全面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具备了通用性和可比性,成为目前较通用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而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例如,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环境质量定性评价指数法等。2010年李祚泳得到对7项空气污染物皆适用的空气质量普适韦伯指数公式。该公式应用于多个实例分析,并与多种其它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比较表明,空气质量普适韦伯指数公式,具有简单、实用和直观的特点,为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

(3)综合模型法

这类方法是广泛利用统计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构建模型反映空气质量状况。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于测度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例如,潘磊、沙斐提出将非线性时间序列门限自回归模型引入浦东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是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工作的进一步要求。[3]

作者利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历史监测数据资料,建立了浦东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预报计算模型,并预测出浦东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实际监测情况的符合程度,认为该模型在监测工作中有应用可行性。但该模型,对于突发性的因素造成空气质量急剧改变的响应速度较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如,王艳平等采用“Matlab”中BP神经网络的工具箱函数,对济南、青岛两市空气质量中长期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显示,网络的预测精度高,自适应性强,训练速度快,避免复杂运算,节省大量时间,预测效果理想。[4]

2、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和趋势探讨

我国对空气质量现状的分析,大部分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而言的。根据一定时期内当地的空气质量检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比较,揭示该地区空气质量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等。

(1)分析空气质量的阶段特征

例如,2010年胡友彪对北京市2000-2004年的空气质量日报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其年变化和月变化的特征以及中重度污染日的分布特征。认为从2000年到2004年中,北京市2001年和2002年的污染颇为严重,其平均的污染指数为113和112。北京市一年中,冬季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12和1月两个月份,这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是密切相关的。[5]再如,汕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黄孝扬通过对汕头市各监测点2006-2008年的监测资料分析,认为PM10的浓度受整个大气气象环境影响较大,因冬季空气较为干燥、春季阴霾或静风天气而偏高;夏秋季多雨湿度较大、风速较快有利于污染物扩散而偏低。[6]

(2)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分析

对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通常是把握全局,研究某一地区在若干年内的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走向,从而可以动态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梁淑轩、吴虹等运用模糊数学法,对保定市2002年至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表明: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逐年好转,SO2、PM10依然是保定市空气质量的制约因子,且NO2的权重逐步上升。[7]

再如,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王红梅、黄晓通过昆明市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研究昆明市20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认为昆明市20年来昆明市总体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作为首要污染物,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二氧化硫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8]大部分研究表明,在政府的环境政策要求下,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工业正处速发展区的中小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依然日益严重。

3、特定的事件或行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价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在实施前后一般要做空气质量影响评价,例如三峡工程、告诉公路建设等。此外一些重大活动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如,马宁、刘民等认为北京市在申办、筹办、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了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实施、推进了一批环保措施的落实,从而持续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9]再如,王书肖、许嘉钰等通过建立2005年北京市燃煤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MM5-CMAQ模型计算了各区县各行业燃煤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10]崔华胜在实验中发现扫路机影响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在作业扬尘与残留垃圾灰土二次扰动扬尘2个方面。[11]

4、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1)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管理

工业废气的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源泉,采用先进设备处理工业废气,适时监测废气排放,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如汕头市环境保护局黄孝扬提倡各大电厂和其他工业污染源采用全自动仪器实施监控。

(2)绿化固土

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消声滞尘的作用,是改善空气质量的终端力量。如牟晓玲通过平板降尘发实验和空气采样分析,得出结论,在绿色植物较多、车辆较少的地方,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少,认为一些绿色植被有杀菌净化的作用。

(3)推广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逐步代替传统能源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尽早地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如利用价格措施促使机动车“油改气”等。武昌市环保局杨志等提倡,在采暖锅炉改燃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在居民中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逐步消除“小浴池”、“小煤炉”的排污影响。

(4)联防联控措施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是流动性的,各个地区之间难以分割,相互影响,因此各个城市“各自为战”难以奏效,采取联防联控措施是必然要求。2010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部等9部门联合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切实改善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关于空气质量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针对某地区空气质量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却很少,空气质量到底与我们想象中的影响因素,如绿色植被覆盖率、机动车保有量等的相关性有多大,这方面研究的欠缺是空气质量研究的漏洞。本文正是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自1999年以来经济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产业结构、绿地面积、能源结构、人口规模这数个因素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Eviews的数据分析,找出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显著相关因素,为其他省市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提出可行的参考模板,并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1、变量选择

经分析,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的因素可能有①经济整体增长。空气质量可能会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而恶化,也可能会因生产技术的提高、环保投入的加大而改善。②机动车保有量。机动车排放的废弃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影响空气质量。③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气质量,第三产业对空气污染的影响较小,一般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产业是第二产业。④绿色植被覆盖率。绿色植被能够滞尘降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⑤能源结构。煤、石油的消耗会产生大量的CO、CO2、SO2和颗粒物,恶化空气质量,而天然气、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相对影响较小。⑥人口总量。无论是人口总量大,其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应该更明显。

本文选择1999年-2009年每年“空气质量级别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北京市每年的空气质量状况。北京市GDP增长率、北京市每年的机动车保有量、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北京市城市绿地覆盖率、北京市天然气消耗占总能源的比重(在模型和数据修复过程中改为能源消耗总量)、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作为解释被解释变量。由于北京市城区的统计数据不全,严重残缺,因此普遍采用整个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包括郊区)。

2、数据分析

(1)模型设定

初始模型设定为: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UiYi表示北京市第i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X1i、X2i、X3i、X4i、X5i、X6i分别表示第i年北京市GDP年增长率、机动车保有量、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北京市GDP的份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北京市常住人口。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

(2)初次回归

运用Eviews5.1,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回归结果如下:

Yi=-296.4499-155.1908x1-0.1651x2-3.1353x3+7.1886x4-2.8663x5+0.3500x6(342.2319)(186.8753)(0.3837)(3.1462)(3.2598)(9.9981)(0.3882)t=(-0.8662)(-0.8304)(-0.4303)(-0.9966)(2.2052)(-0.2867)(0.9016)R2=0.9885调整的R2=0.9712F=57.1741df=11可决系数R2较高,调整的R2也比较高,但对各个参数的t检验却不显著,x3和x6系数的符号和预期相反。根据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看出,解释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法,确定变量x6、x4加入变量的t检验值均不显著(0.05的显著性水平),即当x4和x6不变时,x1、x2、x3、x5各自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显著,无法继续加入变量。

(3)最终回归

考虑到可能是变量或者数据选择的问题,将“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更换为“北京市能源消耗总量”重新做多元回归。

Yi=-183.8254-60.8069x1+0.0572x2-2.3611x3+6.6117x4-0.0086x5+0.2267x6(116.5901)(122.8378)(0.3069)(2.3823)(2.3954)(0.0169)(0.1359)t=(-1.5767)(-0.4950)(0.1863)(-0.9911)(2.7602)(-0.5102)(1.6679)R2=0.9889调整的R2=0.9723F=59.6989df=11虽然R2有所提高,但是除了x4的t检验值稍微显著,其他变量的t检验依旧不显著,x2、x3和x6的系数依旧和预期相反。同样以x6和x4为基础加入新变量时发现剩下的各变量的t检验值均不显著,即同样无法继续加入新的变量。

分别做y对x1、x4、x6;x2、x4、x6;x3、x4、x6;x6、x4、x5的回归进行White检验和DW检验,结果显示上述四个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因此模型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因此最终的回归结果为:

Yi=-243.8508+5.1464x1+0.1702x2(37.3452)(2.0601)(0.0370)t=(-6.5296)(2.4981)(4.5944)R2=0.9809调整的R2=0.9761F=205.2237df=11其中:x1-北京市城市绿化覆盖率x2-北京市常住人口。

三、结果分析与建议

1、城市绿色植被覆盖率与空气质量

从本文中对于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显著因素的分析,我们看到北京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将平均增加5.1464天,因此公共绿地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北京为迎接奥运,在很多地区都植入了人工草坪来调节北京的绿色调,并在一定程度上短期改善北京整体环境。但人工草坪从长期来看,对北京的整体环境有着负面作用,人工草坪因其针状叶除了可以吸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悬浮颗粒物外,极其耗水,众所周知北京是极其严重缺水的城市(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是世界人均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下限标准);更无法形成自然绿地那样的系统群落,反而会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反作用。因而在后奥运时代,要扩大绿地面积,提高城市中绿色植被覆盖率,就集中在将人工草坪恢复为自然绿地,并尽量将北京市内的水泥广场周围植入自然绿地,减少水泥广场的热岛效应。

2、人口规模与空气质量

本文中对于人口规模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程度的分析显示出,人口每增加一万人,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将平均增加0.1702天,表明人口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口增加也不一定直接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北京自2000年起推行奥运精神,全市内改善市民的行为,到2008年奥运期间,市内街道、相关活动场所的环境卫生保持都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因而为继续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应该做的是继续推行奥运精神,将每年都当做奥运年来改善市内的各个角落。

3、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

从本文中对于能源消耗总量对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来看,北京市空气质量并未因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多而恶化或改善,这种分析结果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北京市内能源结构并未发生真正的改变,而仅仅是在尾气、污染方面花巨额资金来治理,因而在能源消耗量增大时,并没有明显影响到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从这个方面来看,要大幅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政府应该从改变北京市能源结构入手,扩大天然气、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北京市内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减少煤炭、液化石油气的消耗。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气流环境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不止要求吃饱穿暖有房住,而且要求吃好穿好居住更舒适,特别是对住房更加追求品位.人们不仅追求住房结构和布局的合理,还追求房屋内空气温湿环境的舒适性,而且还更加追求住房装修的豪华和情调,大量的新设备,新材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空调系统引起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以及富丽堂皇的装修引起的室内环境的污染,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

建筑环境学主要研究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热湿与气流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等若干部分。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建筑环境学面临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协调满足人们对住房装修的豪华与情调要求与室内空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之间的矛盾。

一、能源消耗

目前建筑物的年耗能量中,为满足室内温湿度要求的空调系统能耗所占的比例约为50%,照明所占比例约为33%.由此可见,空调系统能耗是非常大的。

随着空调的迅速普及,空调的用电负荷在逐年猛增,空调能耗已占全国耗电量的15%左右。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成建宏9月16日在空调能效国家标准新闻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这个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成建宏说,中国已成为世界空调产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据统计,2003年我国房间空调器的产量已达4000多万台、商用空调产量达到20多万套;我国房间空调拥有量已在1亿台左右;全国商用空调拥有量在120万套左右。

由于空调用电时间集中,加重了高峰用电负荷。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空调用电负荷甚至高达城镇总体用电负荷的40%左右。

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市场出现非良性竞争,致使我国空调产品效率不高,浪费严重,我国空调产品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因此出台空调能效国家标准,提高空调能效,强化负荷管理,对缓解我国的电力供需矛盾、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长,加剧了能源危机。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一70%。据测算,目前我国民用建筑能耗量占全国商品能耗总量的25%,其中60%为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在同等条件下采暖能耗的3倍。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相当严峻。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l.2%。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不到1吨标准煤,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的1/5—1/10,但是建筑用能比例显著增加。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能耗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环境保护

由于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非常巨大,而它所消耗的电能或热能大多是来自热电厂或独立的工业锅炉,其燃烧过程的排放物是大气污染的根源。因此,空调系统的使用是环境污染的间接原因之一。

燃烧过程的排放物中,煤烟、硫酸烟雾、铅、二氧化硫、氧化氮、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等都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而环境污染会给人类、生物、气候等带来巨大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

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如下:

1、煤烟

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如金属颗粒),则可引起相应的尘肺等疾病。

2、硫酸烟雾

对皮肤、眼结膜、鼻粘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严重患者如并发胃穿孔、声带水肿、狭窄、心力衷竭或胃脏刺激症状均有生命危险。

3、铅

略超大气污染允许深度以上时,可引起红血球碍害等慢性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引起强烈的急性中毒症状。

4、二氧化硫

浓度为1-5ppm时可闻到嗅味,5ppm长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5、氧化氮

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征是对深部呼吸道的作用,重者可臻肺坏疽;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

6、一氧化碳

对血液中的血色素亲和能力比氧大210倍,能引起严重缺氧症状即煤气中毒。约100ppm时就可使人感到头痛和疲劳。

7、硫化氢

浓度为100ppm吸入2-15分钟可使人嗅觉疲劳,高浓度时可引起全身碍害而死亡。

8、氰化物

轻度中毒有粘膜刺激症状,重者可使意识逐渐昏,虽直性痉挛,血压下降,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氰化物中毒后遗症为头痛,失语症、癫痫发作等。氰化物蒸汽可引起急性结膜充血、气喘等。

10、氟化物

可由呼吸道、胃肠道或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使骨骼、造血、神经系统、牙齿以及皮肤粘膜等受到侵害。重者或因呼吸麻痹、虚脱等而死亡。

11、氯化物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对策防治

近几年时间,中国大气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大家对于像PM2.5,PM10等这些专业的污染名词都已十分了解。特别是近半年时间以来,我国更是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笼罩在了雾霾天气之中,74个重点监测的城市半数以上空气质量都达到了污染级别,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PM2.5高峰值直接爆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多人开始反思,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大家追求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深入,工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这原本的良好环境却在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面前变得越来越脆弱。并且环境问题已然反过来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自身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一旦继续恶化下去,必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大气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现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亟待正确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今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探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积极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

一、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

大气,不同于其他的系统环境,并不能完全将各个国家的大气环境隔绝开,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存在于地球上的一个统一的大气环境中。所以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也就应该着眼于全球环境下进行分析。

(一)能源结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就开始愈演愈烈,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比如像是煤炭和石油等)技术却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合理有效并且无害的进行利用,对于这些矿产资源的粗糙利用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然后在人类的后知后觉之中,这种大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现今,虽然很多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但是相对能源利用率还是相对偏低。而世界上大多不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依旧依赖着传统落后的能源结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得到改变。依赖传统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也不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能源利用现状是全球大气污染问题最为根本的一大问题。

(二)环保意识

大部分的国家走得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即使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看到了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很多国家也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一条一模一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这些国家看来,显然国家经济的发展高于对环境的保护。特别像是对大气这种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大国强国都缺乏应有的担当,相互之间互相推诿,逃避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这种情况对于像大气这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没有所有国家的一起努力,仅凭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来关注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完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二、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特殊性

虽然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大气问题也有着全球环境的下的一些共性问题,但是在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中也有一些特殊性的存在。我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很多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属小问题的问题,在我国通过13亿人的基数放大之后,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拿汽车来说,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对于环境来说,我们的燃油质量还相对来说偏低,虽然,燃油的国Ⅳ标准已经,但是全部的燃油要改成国Ⅳ标准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转变过程,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却是越来越快的。所以这个所排放出的汽车尾气是我国目前空气质量问题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比如工业排放,生产生活排放,我国的能源结构等问题,都造成了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一些成因。

三、如何控制我国的空气污染

(一)转变观念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所对环境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污染,坚决不能再次走上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坚决不能以污染空气质量来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代价。要转变固有的观念,将环保意识牢记在心。对于空气污染问题,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调整过来,只有重视空气质量,才有可能在做决策的时候将空气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只有全民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的齐心协力的解决好空气污染问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生产总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相比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在很多生产领域,我们依旧还走着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许多能源的利用率还十分的低。对于这些传统行业,我们应该积极的加大技术投入,转变这种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生产方式转变了,才有可能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三)加强环境监测

虽然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一定要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但是,控制排放标准就意味着环保投入成本的增加,在经济利益面前,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个企业都能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排放,偷排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所以只有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力度,完善空气质量监督系统,开辟空气质量投诉举报专线,对于出现这种偷排以及多排的情况,进行从严从重处罚,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利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

(四)倡全民环保

治理空气污染问题,并不完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这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经常在公共平台上积极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为大家的居住环境一起共同努力。只有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空气保护中,才有可能使得空气质量朝着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之路上转变。

参考文献:

[1]钟声.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0(03).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1篇11

一、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基本概念和空间组成

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指建筑内部各功能空间用房的室内环境设计,主要包括整体的规划、布局、家具、陈设、绿化及室内各界面环境设计。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办公手段和办公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办公空间的组成也更加趋于人性化、高效与合理,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结构比较复杂,按照各自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导入空间、逗留空间、业务空间、决策空间以及余暇空间等。

二、合理的功能分区与空间规划

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规划是各项办公程序能够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同时也是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物质基础。对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分区,通常情况下要根据工作流程与办公性质来整体考虑。不同性质的办公空间有不同的办公特点,对办公功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设计事务所、证券公司、IT行业等办公空间适宜采用开敞式办公的方式,而党政机关、医院等办公场所则适宜采用相对封闭的办公方式,因为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同,其工作性质也不尽相同。同时,在办公环境中,设置办公余暇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利于企业人性化办公环境的营造,如设员工休息区、茶水间或工作之余休息放松的活动室等。

三、内部空间物理环境的营造

办公空间内的声、光、色等物质因素构成其内部空间的物理环境,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是人们得以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

1.光环境

办公空间的光环境主要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与设计合理的人工照明相结合,充分重视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具体营造时,应考虑到不同职能的办公空间对照明度的要求不同,在满足基本照明度的同时,配置能够进行调节的局部照明或点光源来满足不同照明度的需要。

2.声环境

在内部空间的营造中,可以通过隔音的设计手法及选用吸音的装饰材料来降低办公空间内所产生的噪音。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设计良好的办公空间环境有利于企业员工健康、高效地工作,更有利于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3.空气环境

对于空气环境的营造,创造优质的空气品质,首先要考虑消除有害气体。选择低挥发性的材料,控制建筑围合结构以减少微生物的生长,选择合理的自然通风方式以提高房间的通风换气效果;在环境设计中,注重绿化、水体等自然要素的引入,利用生态的方法,增加负氧离子,净化空气质量。

4.色彩环境

色彩是有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的,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心灵感受不同。对于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色彩的运用应考虑不同的办公性质和使用特点,并且,利用色彩的属性来改善空间效果,如空间较小较矮的办公室可以考虑用浅色、亮色作为办公室的主色调,从人的心理角度增加室内空间的空间感;阴暗、背光的办公室,可以考虑运用偏暖色调来弥补办公室没有阳光的阴冷感。

四、内部空间人文环境的营造

1.空间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想环境尺度并不单指房间面积的大小,还包括理想的层高、通道宽度和隔断高度,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桌椅及家具等。写字楼的层高一般给人的感觉都不高,可结合建筑结构进行错落有致的造型吊顶,利用人的视错觉可以解决层高不足问题。如果办公空间不大,应少用隔断进行空间分隔或使用有一定通透性的隔断,对于办公家具的选用也应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以实用、舒适、方便为标准,否则就会降低工作效率。

2.企业文化的空间表现

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企业文化在空间环境的视觉传达是通过色彩、造型、材质及陈设等装饰要素对环境气氛的营造来实现的。为了体现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现代办公机构将企业文化用具体的符号代表,以统一的色彩和标识组合来反映企业特点,规划空间环境,营造办公空间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氛。

3.景观绿化的合理配置

景观绿化是办公建筑内部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其合理配置对于丰富美化室内环境、缓解人的心理疲劳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在配置时,要具体分析各个功能空间不同的特点,以及景观绿化本身的形态特点,以点、线、面不同的格局创造丰富、立体的绿色办公环境。如北京某建筑大厦,其中庭的水景设计就非常有特点,大厅布局强调450轴线,聚水为池,并把具有江南园林特点的石与竹等元素引入室内,形成室内园林,成为大量人流经过和使用的开放的公共广场,营造出宜人的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

结语

在设计实践中,对于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绝不是简单的功能分区加“擦脂抹粉”,是对空间的整体氛围及环境的再塑造,是要以人为中心,结合人文科学、艺术、生活等多方视角考虑进行的综合性设计。人文是设计者本身涵养与风格的体现,科学是办公自动化与通讯设备的运用,艺术是形式美法则的体现,生活是环境人性化的规划和安排,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高品质的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邓宏.办公空间设计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空气环境的重要性范文1篇12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

化学教学是一个整体,各年级教学的内容中涉及环保的内容不少,直接涉及的内容有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新能源、温室效应等。其中空气和水是与我们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学中可以以”空气”和”水”作为主要知识点进行环境教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形式上作了改动: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调查等多种途径,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期把教学内容与化境保护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专题学习中,我们可以规定学习目标,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空气洁净的重要性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关于空气污染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以发人深省的幽默漫画为主线索,引出了“温室效应、臭氧的困境、酸雨、汽车尾气”多个专题的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探讨如何可以避免其产生,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中毒,以及中毒后如何处理等。使学生明白,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搞好大气污染防治是多么的紧迫和重要。

在“水”的专题学习中,学生分别就“全球水资源概况与分布、中国水资源特点、水循环、水的自净、水危机、水污染、水污染的处理和防治”等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了深入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凝结、除水、渗透和径流等作用不断进行着循环。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干预水的正常循环过程。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和农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有毒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到水中,这些有毒重金属会不断地积累和转移而有机物易使水”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茂盛,造成水中缺氧,使水中鱼类等因缺氧死亡。中国是人口大国,缺水问题显得特别严重,进行节水革命已是时不我待。“在堂课上主要培养了学生们的节水意识,培养学生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树立起节约用水的好风尚。

二、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职责,实验是化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并且比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我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与加强环境意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让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

1、实验操作规范化,提高环保意识。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而挥发,污染空气;贮存浓盐酸、氨水等易挥发物质的试剂瓶不能敞口放置,否则容易污染空气。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同时对其它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实验装置环保化,加强环境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改进实验条件,深入环保教育,让学生在设计实验中,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教育好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例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做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有的同学设计出燃烧装置,有的设计出储气装置,从而防止了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时机,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

三、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开展丰富彩的各类活动。结合这些活动,可以时常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教育,从而形成了”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使学生认识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意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正确的态度等。例如:1、开设讲座,培养环保意识,学校三月份开展了“环保月”的主题活动,不仅升旗仪式、黑板报、宣传栏的主题都是有关于环保内容之外,学校德育处还专门请了专家开设讲座,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讲座后,我还指导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讲座,学生扩大了知识面,了解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环境构成的影响,认识到不可以用旧报纸、旧杂志来包裹芝麻糖、早点等食品,平时应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2、开展社会实践,保护身边环境,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它的实践性,因此,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在社区、学校,同学们展开了保护身边环境的实际行动:制作废电池回收箱并呼吁收集了大量废电池,在学校、社区树立倡议牌子:“请不要随手乱扔垃圾、请将垃圾分类丢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等标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小战士。在这些活动中,创设了一种人人参与的环境和气氛,让每位参与者真正动了起来,不仅是动口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思考人的作用和责任。

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