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例(12篇)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1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通过以后,有关贸易碳排放的量化及其责任划分问题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更成为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在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超过了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意味着部分国内碳排放是由国外需求引起的。但是,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确定的生产责任原则,这部分碳排放责任仍由出口国承担。因而这些国家认为生产责任原则有失公平。为此,一些专家建议修改责任划分原则,以便让进口国承担这部分碳排放的相关责任。随着后京都气候谈判的展开,对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的讨论日趋激烈,因为许多其他国家也面临着相同的困扰,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
对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涉及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当产品是为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而生产时,这些出口产品造成的环境问题由谁负责?是由出口国负责,以便敦促出口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还是由进口国负责,以形成对环境有利的消费偏好?抑或是按一定比例由出口国和进口国分担?进一步分析,是仅仅为产品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负责?还是应该同时为产品的研发、上游投入、使用、废弃物处理等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负责?更进一步,如果上一问题的答案是后者,那么应在多大程度上为这些间接环境问题负责?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是确定各国减排目标的基石,将影响各国减排政策、国际贸易秩序乃至全球气候制度。我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碳排放大国,出口产品中隐含着大量碳排放,在不同责任划分原则下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公平合理的责任划分原则对我国尤为重要,我国应在关注人均碳排放、历史责任的同时,重视责任划分问题。
目前,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展开综述之前,有必要对一些概念和研究背景进行介绍。首先是国家碳排放和国家碳排放责任两个概念。Common和Salma(1992)、Proops等(1993)及Kondo和Moriguchi(1998)对两者做了区分,为研究碳排放责任划分提供了逻辑起点。他们认为,国家碳排放是国内生产、生活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根据实际排放统计经计算获得;而国家碳排放责任是该国按照一定责任划分原则需要承担责任的碳排放,原则不同,则碳排放责任不同,因而与国家碳排放并不必然相等,出口产品的碳排放责任也不必然由出口国承担;其次是直接环境责任和间接环境责任两个概念。Eder和Narodoslawsky(1999)对此做了明确区分,分别指某一行为直接造成的环境责任和该行为引起的其他行为导致的环境责任。间接环境责任被进一步分为需求驱动型和供给驱动型,前者是指该行为所必需的所有先决活动导致的全部环境责任,后者是指该行为所生产的产品在中间消费或最终消费中所引起的全部环境责任;最后是责任划分原则的概念,即责任划分所依据的标准。Eder和Narodoslawsky(1999)按照承担间接责任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六种地区间环境责任划分原则。这六种环境责任原则为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并未形成与之对应的六种划分原则,而是在对生产责任原则提出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责任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
笔者首先对上述三种责任划分原则进行文献综述,每种原则从其主张、依据、计算方法、相关评论等角度展开。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原则作出总体评价,比较不同原则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生产责任原则
生产责任原则(ProducfionResponsibility)主张碳排放责任由其直接排放者承担,因而一个国家需对其国内所有碳排放负责,为此该原则也被称为领土责任原则”(TerritorialResponsibility)。按照该原则,出口产品的碳排放责任由出口国承担,此时,在数量上国家碳排放与国家碳排放责任相等。一般认为,生产责任原则的理论依据是经合组织1974年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即要求污染者赔偿污染损失、支付治理费用,其目的是通过污染成本内部化的方式,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不过,Princen(1999)指出,生产责任原则背后的依据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鼓励消费”的观点,因为工业化国家的主要问题是过度生产和消费不足。
1.应用及计算方法
目前的国际气候制度就是以生产责任原则来划分各国碳排放责任的。UNFCCC和《京都议定书》均以IPCC制定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来对一个国家的碳排放责任进行测度。而且,后京都气候谈判已有提议要么以《指南》作为划分责任的标准,要么以其作为衡量减排效果的基础。而《指南》就是按照生产责任原则的精神,规定国家清单的范围包括在国家领土和该国拥有司法管辖权的近海海区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消除”。丹麦认为该原则对其不公平,一度单方面根据电力进出口来调整其碳排放责任,UNFCCC为维护生产责任原则,随即对该做法表示反对①。
《指南》为生产责任原则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按照排放量和清除量直接来源的不同,清单分为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林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及其他等几大部门,每个部门根据具体国情又细分为类别(如交通)和亚类(如轿车)。关键类别确定后,就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活动数据,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排放因子,EF)结合起来,基本的方程是:排放=AD*EF。然后收集数据、评估排放量、分析不确定性和关键类别,最后形成报告清单。
2.相关评论
对生产责任原则的评论首先是对其公平性的质疑。通过对丹麦进出口碳排放的测算,Munksgaard和Pedersen(2001)认为生产责任原则将出口产品碳排放等同于国内排放,使得丹麦难以完成本国的减排目标,这对丹麦不公平。这种看法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响应(Schaeffer和Leal,1996;Tolmasquim和Machado,2003;Tun等,2007),因为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出口为发达国家消费而产生了大量碳排放。许多学者进而指责发达国家通过进口不仅掠夺了资源,还将碳排放等污染留给发展中国家。Davis和Caldeira(2010)评论道,发达国家的繁荣不仅建立在过去的碳排放上,而且现在通过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得以保持这种繁荣,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
对其减排效果的批评是评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相关文献几乎一致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责任原则将诱使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或扩大进口的方式减少本国的碳排放责任,但这将导致碳泄露从而破坏减排努力;第二,Bastianoni(2004)、Peters和Hertwich(2008)等指出,按IPCC的生产责任原则,国际运输并未发生在某国领土范围内,因而不算入任何国家的碳排放清单,这将使得大约3%的全球碳排放没有任何国家负责;第三,该原则对碳净出口国不利,降低了这些国家参与国际减排协议的意愿;第四,Rothman(1998)、Aldy(2005)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通过进口保持高排放的消费方式,而生产责任原则不利于引导对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相对其他原则而言,生产责任原则的长处在于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IPCC编制并负责更新《指南》,为估算碳排放责任提供了统一可靠的计算方法;UNFCCC建立了国家清单的报告制度,许多国家编制并报告过国家清单,因而相关制度较为健全;生产责任原则与目前的国际气候制度融合较好,与各国的主权边界和环境管辖边界更具一致性。不过也有学者质疑其计算方法的准确性,Rypdal和Winiwarter(2001)通过对五个工业化国家的调查,发现清单的不确定性在±5-20%之间。
三、消费责任原则
消费责任原则(ConsurnptionResponsibility)认为,产品和服务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相应的碳排放应该由消费者承担。按照此原则,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应按其国内最终消费引起的碳排放估算,包括进口产品碳排放,而排除出口产品碳排放。进一步将此原则贯彻到底,产品碳排放的计算将不仅包括直接排放,还包括研发、上游投入、运输等所有间接排放,其计算结果被称为产品内涵碳”(Embodied)。消费责任原则的思想主要源于生态足迹”的理念,即消费活动会消耗自然资源并对环境产生影响,消费者应该为这些影响负责。这背后的依据是,最终消费是造成环境污染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形成对环境有利的消费偏好(Parikh和Painuly,1994;Hamilton和Turton,2002)。
1.计算方法
消费责任原则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最基本的计算公式是:国家碳排放责任=国内碳排放+进口内涵碳-出口内涵碳。由于《指南》没有计算贸易内涵碳的方法,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计算方法。目前,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投入产出法(I-O),基本思路是利用投入产出公式和直接排放系数(单位产值的直接碳排放)矩阵E,计算出完全排放系数矩阵,最后通过完全排放系数乘以相应产值便可得到内涵碳排放。在此基础上,国家碳排放责任的具体计算方法大致可分为:单一地区投入产出法(SRIO)、多地区投入产出法(MRIO)和完全多地区投入产出法(Full-MRIO或True-MRIO)。
SRIO用于计算某一特定国家的碳排放责任,因而只需利用该国的投入产出表和进出口数据,在早期数据缺乏时被广泛使用。由于仅有一国投入产出数据,只能计算出该国产品的完全排放系数,适合于估算出口内涵碳。为计算进口内涵碳,一般假定进口产品完全排放系数与该国产品相同。但是,进口产品往往来自多个国家,国家间的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实证研究表明各国产品完全排放系数相差较大(Proops,1999;Haukland,2004;Lenzen等,2004),因而SRIO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MRIO用于计算两个及以上国家的碳排放责任,首先通过每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估算本国的完全排放系数,然后利用相互之间的贸易总额数据测算出各自的进出口内涵碳,从而解决SRIO不能准确计算进口内涵碳的缺陷。例如,Wyckoff和Roop(1994)、Shui和Harriss(2006)分别测算了六个OECD国家和中美之间的贸易内涵碳。然而,进出口中的中间产品只是产业链上的一环,并未用于最终消费,其内涵碳应累计到最终消费品中,利用贸易总额数据就忽略了中间产品的影响。因此,MRIO不能准确模拟国际产业链,也不能反映溢出效应②(SpilloverEffect)和反馈效应③(FeedbackEffect)。
为考虑中间产品的影响,Lenzen等(2004)、Peters和Hertwich(2004)提出了Full-MRIO。Full-MRIO将进出口产品细分为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然后采用以各国行业为单位的中间产品贸易数据、最终消费数据及各国投入产出矩阵组成一个新的大矩阵,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国的碳排放责任,从而将中间产品的碳排放归结到最终消费中。Peters(2008)对MRIO和Full-MRIO做了详细对比,发现有些国家两种计算方式的结果相差超过20%。Turner等(2007)、Wiedmann等(2007)认为,Full-MRIO是计算消费责任原则最恰当、最准确、最理想的方法。
2.实证结论
Wiedmann等(2009)曾对此前贸易内涵碳的量化研究进行过梳理,之后又出现了一些基于最新数据的实证研究。笔者特意挑选了几篇重要的研究成果,将其总结归纳(见表1)。
尽管这些研究在对象、方法、数据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国际贸易内涵碳数量巨大,大约占到全球总排放的15%左右。如果按照消费责任原则,各国碳排放责任将面临较大调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是主要的碳进口国,这些国家在消费责任原则下将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碳出口国,中国碳净出口最多,占到国内排放的20%以上,因而按消费责任原则将大大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
3.相关评论
现有研究大多认为,消费责任原则将碳排放责任更多地划分给以发达国家为主的高消费国家,体现了公平性。Gardinet(2004)和Caney(2009)还从道德角度论述了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的正当性。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Spangenberg和Lorek(2002)认为碳排放并非完全由消费决定,事实上生产者的决策也会影响碳排放,而且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也有着很大影响。Steckel等(2009)则指出,如果未来碳排放权按祖父原则”(Grandfathering)分配④,消费责任原则反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CP/RAC(2008)对消费责任原则在减排上的优点做了很好的总结:第一,纳入所有与消费有关的排放源,弥补了生产责任原则的不足;第二,有利于解决目前国际气候政策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提高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的意愿、减少碳泄露、解决竞争力等问题上;第三,更好地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第四,量化国际经济、环境的贸易联系,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际碳价格;第五,出口国低碳化生产也是进口国的利益所在,因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例如技术转移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第六,使消费者清楚其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碳排放,同时提高政府和企业对间接排放的认识;第七,有助于制定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政策以及国家和地区层面的气候政策。此外,Peters和Hertwich(2008)还提到消费责任原则有利于形成低碳产品的比较优势;Larsen和Hertwich(2009)认为从地区减排角度看,消费责任原则更有用、更少误导。
然而,对消费责任原则也存在很多质疑。Bastianoni等(2004)指出,在该原则下生产者缺乏减排的直接动力,减排主要通过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来间接鼓励生产者减排,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政策,消费者难以自觉承担这一责任,从而导致减排动力不足。Peters(2008)、Peters和Hertwich(2008)等进一步指出,即使一国采取措施从消费端来减少碳排放,这些国内措施也无法直接约束他国的出口部门;而出口产品并未在出口国消费,出口国也不会主动控制这部分碳排放。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建议除了各国加强合作以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碳关税或边境调节措施来迫使贸易伙伴减排。但是这些贸易措施会对贸易形成限制,造成环保和贸易之间的摩擦。
消费责任原则由于增加了一个计算步骤,需要更多的假设和数据,大大增加了不确定性。Wiedmann(2009)回顾了相关研究指出,其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I-O模型固有的不确定性,包括对数据重新按行业整理、行业内所有产品相同的假设等;在MRIO的计算中,对世界其他地方数据的处理、不同行业的合并及汇率的选择是主要的不确定性(Weber,2008);贸易数据矩阵的整理以及贸易数据本身的不确定性。
四、共担责任原则
共担责任原则(SharedResponsibility)要求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担碳排放责任。该原则意味着贸易碳排放责任不再简单地划分给出口国或进口国,而是由两者按一定比例分担。推广到具体产品,则在产业链各环节及最终消费者之间分配。Kondo等(1998)指出共担责任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受益原则”(BenefitPrinciple)。受益原则主张,所有从碳排放中获益的参与者都需承担责任,从而将责任分配给碳排放背后的所有驱动因素。Rodrigues等(2006)通过模拟谈判,为共担责任原则提供了现实依据。模拟谈判提出国家碳排放责任应具备以下属性:第一,整体碳排放责任等于各部分碳排放责任之和;第二,各国碳排放责任之和等于世界直接碳排放之和;第三,包括来自上游和下游的间接责任;第四,分配给下游(上游)各参与者的碳排放责任等于从上游(下游)获得的产品量之比;第五,只有当直接碳排放量降低,该单位的碳排放责任才能下降;第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具有对称性。同时具备这六个属性的只有共担责任原则。
1.分配比例问题
共担责任原则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责任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即分配比例问题。Kondo等(1998)认为分配比例应考虑产品的类别,比如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以及进出口国家的国情。Ferng(2003)强调分配比例应体现公平,必须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保证平等的人均基本需求。不过上述研究并未提出具体比例或计算比例的方法,仅在随后的实证中假定比例为1/2,即各承担一半责任。Bastianoni等(2004)尝试建立了一种方法,先计算产品生产链各环节的直接碳排放(A:50,B:30,C:20),然后加总各环节上游排放(A:50,B:80,C:100)并汇总(50+80+100=230),各环节分配比例就等于前者除以后者(A:50/230,B:80/230,C:100/230)。该方法的特点是越往下游比例越大,最终消费者将承担大部分责任。其缺点是缺乏理论根据,增加或减少环节数目会引起比例变化。
此后针对分配比例的研究更加注重理论依据,降低了随意性。Rodrigues等(2006)模拟谈判的结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应具有对称性,即分配比例为1/2。背后的理由是,每个参与者都同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即使现实中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如果不假定对称,则会由于存在太多分配的可能性而无法达成一致。Lenzen等(2007)随后提出质疑:并非所有参与者都同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虽然不假定对称会导致过多分配的可能性,但这不足以证明对称性合理;现实中非对称性不是特例,而是常态。而且统一按照1/2计算,增减产业链的环节同样会引起比例变化。随后,他们提出的分配比例为增加值(V)与净产出(X-T))之比,这背后的逻辑是,生产链某个环节增加值越大,代表该环节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越大,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越大。这种方法计算的比例具有不变性(Invariance),即增减产业环节不会引起比例变化。不过,Rodrigues等(2008)随后证明这种不变性仅仅在特定条件下才存在。
2.计算方法及实证
目前,共担责任原则的计算方法多以I-O法为基础。Kondo等(1998)提出了最基本的公式:一国的碳排放责任E=A+pB+(1-p)C,其中A是国内消费引起的国内排放,B是出口引起的国内排放,C是国内消费引起的国外排放,p为分配比例。Ferng(2003)进一步明确了生产责任(A+B)和消费责任(A+C)的边界,生产责任包括国内生产排放和出口产品国际运输的排放,消费责任包括国内消费产品的内涵碳和住宅能源消费。即便明确了边界,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容易引起重复计算,使得各国碳排放责任之和大于全球实际碳排放。
Gallego和Lenzen(2005)充分认识到重复计算的问题,提出一个生产链层面的计算方法。他们将生产链某一环节的碳排放LX严格分为三部分:由最终消费者承担的部分LβY、由下游环节承担的部分Lα(X-Y)和由本环节承担的部分L(1-β)Y+L(1-α)(X-Y)。其中X、Y、X-Y、L分别是总产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该环节的排放系数,α、β是下游环节的分配比例和最终消费者的分配比例。在此基础上,他们构建了一种从上游往下游在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间分配责任的计算方法。接着他们又以类似的思路,建立一种从下游往上游在生产者和最初投入提供者(工人、投资者)间分配责任的方法。Lenzen等(2007)就是在前一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增加值为标准的分配比例。随后Peters(2008)、Zhou和Kojima(2009)又将前一种方法扩展到国家层面。
Rodrigues等(2006)独树一帜,根据其提出的六大属性推导出国家碳排放责任的公式:,其中是该国最终消费品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是最初投入品下游生产活动引起的碳排放。Rodrigues等(2008)将此种方法(以下简称R法)与Gallego和Lenzen(2005)、Lenzen等(2007)的方法(以下简称L法)进行了对比。首先,L法仅从上游考虑,R法则从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考虑,因而R法能鼓励企业从下游寻找减排机会;其次,L法生产链每个环节只有部分责任往下游累计,而R法则是全部责任往下游累计,因而更能如实反映产品的碳排放量。
共担责任原则的实证研究不多。Andrew和Forgie(2008)分别按上述三种原则应用于新西兰的国内排放,主要结论如下:2001年,按共担责任原则,新西兰国内生产者承担44%的国内排放,消费者承担28%,出口承担27%。Zhou和Kojima(2009)测算了2000年中、美、日等10个亚太经济体各自的碳排放责任,发现若按消费责任原则计算,中国碳排放责任减少262MT(百万公吨当量),美国增加212MT;按共担责任原则计算,中国碳排放责任减少63MT,美国增加56MT。
3.相关评论
共担责任原则在公平性上更进了一步。Ferng(2003)认为受益原则是一个合理的基础,因为出口国通过碳排放创造了收入,而进口国通过进口产品提高了生活质量,两者都从碳排放中获益,所以应该共同分担碳排放责任。他还指出,相比生产责任原则,共担责任原则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Zhou和Kojima(2009)认为在众多责任划分原则中,共担责任原则可能更除当,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每天都在做出影响环境的生产和购买决策。
就减排效果而言,Ferng(2003)认为共担责任原则同样有助于解决碳泄露问题。Lenzen等(2007)则指出了共担责任原则独特的优点:相比生产责任原则,该原则下生产链上各环节的责任都与其上、下游环节密切相关,从而鼓励各环节相互配合以减少整个生产链的排放;相比消费责任原则,该原则将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合力减少产品碳排放。
对其可操作性有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Bastianoni等(2004)认为生产责任原则和消费责任原则争执不下,共担责任原则可能成为妥协的方案。Andrew和Forgie(2008)比较了三种原则下新西兰的碳排放责任,他们认为共担责任原则可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另一方面,McKedie等(2006)指出共担责任原则将责任者扩大化,将难以明确各方承担的责任。Peters(2008)认为分担比例问题将成为新的争论焦点。
五、结论及建议
1.对比总结
上述三种原则将产生不同的国家碳排放责任,主要体现在碳排放责任划分的差别,生产责任原则将其划归出口国,消费责任原则将其归于进口国,而共担责任原则要求出口国和进口国共同分担。下面进一步从公平性、减排效果、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总结比较。
就公平性而言,在目前的贸易格局下,生产责任原则将鼓励发达国家将碳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由后者承担减排成本,这明显不公平。消费责任原则让发达国家承担为满足其消费而产生的碳排放,相对更加公平,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共担责任原则要求进口国和出口国共同分担贸易碳排放责任,克服了前两者的极端做法,在公平性上更进一步。
以减排效果而论,生产责任原则在碳泄露、发展中国家参与意愿、控制奢侈消费等方面饱受质疑。消费责任原则有利于解决生产责任原则存在的问题,不过该原则下出口国减排动力不足,而进口国缺乏调动贸易伙伴减排的手段,虽然碳关税等贸易措施可能有效,但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共担责任原则理论上将促进出口国和进口国共同减排。
从可操作性来看。生产责任原则简单直接、对数据要求低,同时也是国际气候制度依据的原则,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消费责任原则增加了一个步骤,对数据要求更高,不确定性增加,而且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可操作性较生产责任原则要低。共担责任原则又增加了新的步骤,对数据要求最高,不确定性也最大,分配比例等理论问题尚待解决,因而可操作性也最差。
2.对我国的影响及建议
这三种原则对我国的影响各不相同,我国需谨慎对待贸易碳排放问题。
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目前我国碳净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大约占到国内碳排放的20%以上,生产责任原则显然对我国最为不利。消费责任原则虽大大减轻了我国的碳排放责任,但也存在三个问题:消费责任原则为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或强制推行碳标签提供了依据;如果未来碳排放权按祖父原则”分配,消费责任原则反而对我国不利;目前国际气候制度采用生产责任原则,虽然引发广泛质疑,但是相关制度已经建立,且发达国家并不愿支持对其不利的消费责任原则,因而消费责任原则短期内难以推行。共担责任原则对我国碳排放责任的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不过该原则的依据更为充分,而且作为前两者的折中方案更容易获得支持。
我国应对之策需在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在气候谈判中,不必强推消费责任原则或共担责任原则,但是要以此推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具体化,即相比碳净进口国而言,碳净出口国应该承担更小的减排责任或获得更大的排放空间;其次,在贸易领域,在现有生产责任原则下,出口产品的碳排放仍计入我国排放清单,我国将按国际减排协议承担相应责任,如果进口国再采取相关贸易措施,那么我国出口产品将面临双重责任,因此我国有理由反对这些贸易措施。
注释: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2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们享受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的同时,气候变化的阴霾已悄然笼罩。2009年7月8日,G8峰会上,8国领导人同意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出不超过2℃的水平(科学家测定为自然界最后的安全阀)。为此,截至2050年,8国会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80%[1]。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上述共识,2009年12月7~20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此后,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同时,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笔者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等方面,综述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并指出低碳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方向。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1998年,AnnP.Kinzig等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ics)的概念[2]。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3]。该白皮书宣布,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能源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到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并于2022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迄今为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了4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评估报告。基于1995年的第2次评估报告,欧盟环境部长呼吁气候变暖要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气温高2℃的范围内。2007年,IPCC总结130多个国家2500名科学家的发现后,发表了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使全球变暖很快突破2℃的安全阀[1]。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回顾: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变化》(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例如,日本要彻底转变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架构,在世界上率先构建最先进的低碳社会”[5]。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包括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6]。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2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1]。与此同时,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可见,低碳经济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优路径。
2低碳经济的内涵
虽然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概括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7]。在对低碳经济本质认识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可以分为经济形态论、发展模式论,或兼而有之。经济形态论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8]。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9]。发展模式论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0]。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1]。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促进提高能效的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创新,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构建新的、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2]。因此,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3低碳经济的研究内容
3.1低碳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衡量和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理论,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任福兵等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建立了3层次多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lphi法确定各层次相关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13]。付加锋等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14]。该研究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相对评估。付允等认为,低碳城市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2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低碳城市的5大支撑体系,即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15]。#p#分页标题#e#
3.2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
国内有关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例如,冯相昭等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我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详细分析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强调指出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措施能有效减少我国CO2的排放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16]。徐国泉等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均呈倒U”[17]。陈劭锋等认为,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3个倒U型”曲线规律,目前我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18]。邹秀萍等借助EKC(经验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进行预测分析[19-22]。刘传江等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来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运用脱钩发展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依据过山车”理论(EKC假说),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分析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来论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23]。
3.3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3.3.1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的是使得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并发展低碳技术。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即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24]。低碳经济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生物炼制技术、绿色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信息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25]。这些技术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即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研究指出,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Z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6]。付允等指出,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与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10]。姬振海指出,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部门的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27]。
3.3.2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我国自身状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特别需要指出,国内学术界尚未系统地以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区域转移问题。马艳等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从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入手,将技术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有机结合[28]。任家华通过分析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征,研究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分析基于环境-资源-创新-经济”的生态创新系统,并提出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态创新路径[29]。齐慧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友好发展的大势所趋[30]。崔奕等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分类评述重点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助于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蹇彪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符合低碳目标的技术创新改造传统行业、发展新兴产业,并通过后者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调整与升级,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33]。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34]。国内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然而涉及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较少。
3.3.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在推动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碳交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目前,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包括2种交易机制,一种是基于配额的配额交易机制(或称排放上限贸易);另一种是基于项目减排的减排量交易机制。这2种方式经过合理的搭配,有可能实现减排效率、成本与低碳技术恰当应用的多重目标[35]。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但其目前的相关业务还只是停留在信息的层次上。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但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36]。首先,我国应了解、整合现有的国内碳交易市场,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37];其次,在条件允许时,努力建立碳商品市场(碳现货市场);最后,通过金融创新,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建立碳金融市场(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38]。在此过程中,必须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1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营销模式;生态环境
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同时,在后续的相关文件和条例中提出了低碳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可以加深对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技术上的创新、产业升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清洁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等方面,客观地表现了低碳经济对于不同国家整体的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能够降低人们对于石油、煤炭等非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带来有效的战略思想。企业在开展自身社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1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与衍生
1.1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
根据联合国最初提出的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能够发现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主要是强调企业在进行社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利用制度或者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减少能源消耗,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必要地贡献。低碳营销模式突出了环保的理念,通过相关的措施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综合的市场竞争力。
1.2低碳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
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低碳经济理念通过有效的方式融入到了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增加了自身整体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企业的低碳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主要是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要保证生产效益的增加,也需要做好相关的环保工作,减少对于环境安全的影响。同时,更加强调了如何提高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激发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支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将低碳营销模式放在战略高度方面,以绿色营销的方式刺激人们的消费。这种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更加强调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生态环境建设、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之间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够达到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这对企业的战略投资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发展低碳营销的必然性
低碳经济最初只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具体的实现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但是,随着各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低碳经济的模式已经遍及了全球各个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为了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主动地采取低碳营销的方式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发展低碳营销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这种营销方式运用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①适应了当前形势整体的发展要求。做好低碳营销的相关工作,需要企业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达到低碳经济的整体要求。制度上的创新、技术上的突破等手段,都是企业低碳营销模式的具体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片面认识,促使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低碳经济的相关特色。当前形势影响下,消费者环保理念的增强,客观地决定了企业利用低碳营销的方式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的必要性;②适应了全球经济环境稳定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整体发展状况,资源的短缺是制约各个国家发展的客观影响因素。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性,不同的国家利用低碳经济的相关法规约束企业的投资活动。而企业采取低碳营销的模式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整体上与全球经济环境稳定的相关要求是相吻合的;③适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利用低碳营销的方式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经营理念,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充分地发挥出了低碳营销模式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增加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低碳营销模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通过采取低碳营销方式,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得到了一定地控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地加大,间接地为环境安全带来了严重地威胁。而企业利用低碳营销模式的作用开展自己的业务活动,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几率,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得到了一定地控制。
3.2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惊人
低碳营销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其中,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地增大。严重威胁着整体的生态安全。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环境质量加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间接地为企业低碳营销模式的应用带来了机遇,客观地体现出了低碳营销的适用性。
3.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
由于大多数机动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非可再生资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始终维持在一种较高的层面上,间接地加大了环境的承载压力。同时,由于低碳经济所涉及的技术还未真正地走向成熟的阶段,导致这种理念在推行的过程中面对着很多的困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需要更多较为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相关的行业拥有更多成熟的管理机制。但是,当前形势影响下,这些方面的工作无法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3.4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面对不容乐观的环境形势,我国在相关的政策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强调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及时的调整工作思路,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客观地体现出了保护环境的先进理念。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的最终目标。同时,也需要提倡消费者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做到绿色消费。这些方面的相关内容客观地体现出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路径
4.1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价值观,渗透低碳发展思想
为了使低碳营销模式能够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全社会所有的消费者与相关的企业能够间接地形成低碳消费价值观在具体的行为中慢慢地渗透低碳发展思想。这样的举措能够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地将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4.2建立绿色核算体系,通过相关措施引导低碳消费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低碳理念逐渐渗透到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绿色的核算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客观地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机制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行为提供了必要地指导,促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行业在运用低碳经营模式开展社会经营活动时,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为自身的品牌效应推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4.3从产品低碳化出发,利用企业部门连接作用同步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低碳营销模式是社会各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实现该目标需要生产企业能够从产品低碳化出发,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步地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企业未来的生存竞争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将低碳营销模式的相关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
5对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思路
5.1社会舆论宣传
低碳消费观念的逐步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社会不同的生产企业或者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工作。利用社会舆论宣传的方式,能够使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主要在于:①社会舆论的影响范围广,覆盖面大,能够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②社会舆论宣传能够使所有的消费者真正地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为低碳消费理念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5.2相关政策支持
低碳消费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在做好低碳经济的生产作业中,需要考虑自身的成本费用。这也客观地决定了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和推行更多的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只有这样,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进而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真正地树立低碳消费观念。政策的支持是保障企业开展低碳消费经营活动的有效措施。
5.3一系列制度建设
为了扩大低碳消费观念的影响范围,需要充分地发挥出制度建设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能够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带来积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低碳消费观念推广的可靠保障,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做好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能够为低碳消费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真正地做到低碳消费。
6结语
通过制定相关的措施体现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将自身的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做好维持自身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相关工作,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需要通过相关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人们能够从本质上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
作者:宋春雷李冰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低碳创意设计面向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日渐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是新时期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共识。由低碳理念引发的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不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更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势与新支柱之一。低碳理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以特定且相关的学术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具体与取向明确的实践活动予以转化。而创意设计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面向,并通过其学理内涵与特质的低碳价值取向,以独创性的低碳造物活动,具体化、物质化的践行方式诠释着低碳理念,进而成为推动与促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和必要依托之一。
一、低碳理念的界定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止无休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①面对此情此景,关注、倡导与践行低碳的理念呼之欲出,并日渐成为共识。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旅游、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多个领域。“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二、创意设计的解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创意设计同“低碳”一样,可谓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综观世界各国,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品质就越高,经济就越强,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
创意设计,简而言之,它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在我国,“创意”的概念源于英文形容词“Creative”的翻译,愿意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其名词“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力”,或“创意”。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如此等等。因此,创意是一个相对“大众化”、“民主化”的语汇,其活动往往表现为一种普适行为——人人可为。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5
内容摘要:当前,碳能源大量消耗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同时,对资源过度开采也导致生态环境剧烈恶化,迫使人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低碳经济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政策框架,为加快建立我国低碳经济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就其内涵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转变现有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
首先,现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能源消费方式为一次能源占绝大比重,而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使用率比较低,这样的能源消费方式加速了环境恶化,同时也带来激烈的一次性能源争夺。低碳经济推行的途径就是在原有一次能源得到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并同改善环境相结合。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等。低碳经济模式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低碳经济得以广泛推广的另一重点就是转变现有的人类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便利的同时,导致人们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低碳经济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发展新能源,也不能仅着眼于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还应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
(二)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该说,如果缺失了低碳技术支持,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
(三)低碳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经济意味着高投入和高成本的经济。虽然在短期之内低碳经济的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还有可能出现高投入、低收益现象,但从长远考虑,低碳经济除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碳汇交易、碳信托基金以及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的产生,这些都是在低碳经济模式良好运行情况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报告,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预计2028年将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总和;从1890年以来,中国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占世界总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2007年上升至9%,居世界第二位,仅排在美国之后。这些指标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人均各类污染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为此,中国从“九五”计划起就明确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要走出一条投入小、消耗少、能循环、可持续、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容易。对于有关低碳经济理念和措施,中国一直抱着密切注视和积极探索的态度。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能源法,按照发展低碳经济总体要求,修订电力法、煤炭法和节约能源法等。建立和完善能源法律立法效果评价机制和执行机制,以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规范和指导。制定法律可按不同行业,包括重工业以及家电行业,制定节能控制指标。
(二)充分利用财税政策
在政府预算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推广节能产品的使用,促使节能技术的普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中央对地方的节能专项拨款;通过科研资助对低碳技术开发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使用税收工具,鼓励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进口和消费,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利用财政收入切实抓好工业、交通和建筑这三大部门能效改进工作。
(三)推进相关金融创新
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应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捕捉低碳经济下商业机会的积极性,以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
(四)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由于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依靠自身技术实力,中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潜力,所以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但应注意的是:如何选择那些对于各个国家和全球都能产生多重效益并提供最大机会的相关政策,并且不需要让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增加过多成本。
(五)增强全民低碳意识
首先,可以加强舆论宣传,吸引大众关注,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其次,加强媒体和公众的作用,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六)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探索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逐步建立碳交易制度。比如:建立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通过建立国际间、国内区域间和企业间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达到全方位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服务的目的。
(七)实现能源多元化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依旧保持不变。我国不得不仍使用污染性较高的煤炭作为主要燃料。因此中国在使用燃煤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清洁煤技术。但能源结构的调整受资源禀赋、技术状况和经济成本的约束,如果能源总量仍大幅增长,那么结构调整就有可能无法满足能源供给的需求,传统能源消费总量仍可能大幅增加,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能源结构调整必须与能源消费总量相适应。
(八)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
以“命令―控制”类行政手段为主,是当前我国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一大误区。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影响居民消费习惯。因此,我国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进程,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只有落实相关政策,才能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R].2008,10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19-01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2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国内早期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革新和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谢军安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对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经济是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人为解决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李建建、马晓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范建华(2010)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第一,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在主体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在发展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第四,在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综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们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
不管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当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肯定都是不达标的,如何来解决当今中国低碳水平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体的推广。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谢军安(2008)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特征以及工业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中国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的产业化转型和技术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国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从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甚至个人层面,全面实行社会经济生活低碳化;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进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第五,积极推进碳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中国的碳平衡交易平台;第六,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紧跟时代风向标;第七,促进低碳经济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
李友华(2009)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学的运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需有一下几个对策: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革和国内国际间合作;第三,制度的创新,尽快完善碳排放的贸易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可分为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区;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体系,例如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六,关注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是碳源的大户,解决农村碳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极大。
可见,在低碳经济政策上面,基本都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技术革新,金融财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的,同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税,碳交易平台等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广低碳经济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最高最好的效率,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低碳创意设计面向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日渐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是新时期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共识。由低碳理念引发的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不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更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势与新支柱之一。低碳理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以特定且相关的学术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具体与取向明确的实践活动予以转化。而创意设计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面向,并通过其学理内涵与特质的低碳价值取向,以独创性的低碳造物活动,具体化、物质化的践行方式诠释着低碳理念,进而成为推动与促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和必要依托之一。
一、低碳理念的界定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止无休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①面对此情此景,关注、倡导与践行低碳的理念呼之欲出,并日渐成为共识。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旅游、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多个领域。“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二、创意设计的解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创意设计同“低碳”一样,可谓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综观世界各国,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品质就越高,经济就越强,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
创意设计,简而言之,它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在我国,“创意”的概念源于英文形容词“Creative”的翻译,愿意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其名词“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力”,或“创意”。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如此等等。因此,创意是一个相对“大众化”、“民主化”的语汇,其活动往往表现为一种普适行为——人人可为。
当然,并非所有的“创意”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与有价值的。正如“发明”被划分为有用发明和无用发明,“创意”也可区别为“有价值创意”与“无价值创意”。比如,用玻璃做成的马桶是创意,但是却不太可能有人去做,因为这种创意在人们看来没有价值。所以,衡量一个创意价值与否的一个前提就是创意的结果要得到目标受众的价值认可。
设计,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现代我们所用的“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的翻译,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根据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
[1][2][3]
联合会(ICSID)的设计定义,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创意是人类的创新设计思维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是思想和意识或者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它是设计活动的思维原点与起点,是设计最为直接的基础要素;而设计是创意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架构,是创意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托。[](P)优秀的设计需要优秀的创意为基础,而精妙的创意更需精妙的设计予以“架构”,并促其价值实现。[]
三、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
低碳理念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达成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和面向的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活方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等。[](P)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相关政策的关注与引导,需要人们积极的配合与践行,更需要来自学科、技术领域的针对性理论和可操作性实践的支撑与保障。而创意设计所从事的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内容)的创造性活动。[](P)创意设计所包含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及建筑设计等专业学科门类,正是低碳理念得以实现与贯彻所必须依托的重要而具体学理诉求。同时,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
“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和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P)
四、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
首先,创意设计是一门时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P)特定的理念与经济模式会赋予创意设计以新的内涵、面向及方式。低碳理念与经济模式是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的,较之其他理念与经济模式,必将对现有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提出特定的新诉求,从而有助于该学科内涵与实践面向的丰富、拓展与完善。以最为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例。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创意活动是以“顾客需求”与“企业效益”为面向的。[](P)而在低碳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则应调整为“生态”、“环保”与“绿色”;实践面向也应因势利导地有所转变,即所谓的“R”,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由其所带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必须兼顾、围绕“低碳”的这个主题。
其次,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是设计学科重要组成,而设计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模式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模式嬗变而不断发展、丰富与拓展的。[](P)构建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在新经济模式下的积极响应。在低碳理念模式下,诸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型创意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创意设计的面向与实践也因之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更新,这正是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所必需的。就创意设计的纵向发展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设计可以解读为人类的造物活动。[](P)“人”是造物活动的核心,造物过程中的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与企业效益为价值取向,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是处在与次之地位。
五、结论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外在必然内在可能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24-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日益恶化的农业和农村环境,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外在必然、内在可能以及具体内外路径与措施,这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外在必然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的发展也应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低碳化之路。特别是当今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更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我国农业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我国人均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这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低碳化转变,努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生产基本自然资源要素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传统农业中粗放的生产方式,生产资源要素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传统农业中粗放式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环境,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我国,由于过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夺性开发,致使草地资源退化、沙化、碱化严重;水土流失加重、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现象突出;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切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传统农业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致使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客观要求转变生产方式,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问题,造成土、水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品质质量下降。此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大量种植、养殖废物有效利用不够,在广大农村随意丢弃、堆放或无控焚烧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业源碳排放高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提高现代化生产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综合生产效益差。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生产水平。首先,在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中,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劳动的综合生产率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降耗,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其次,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能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能源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能有效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的产生,有效治理农业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凸显农业生态效益。再次,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转变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借助低碳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态措施,还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不仅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品质水平,同时增强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破解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农业产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获得,而不是依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在这种粗放型、外延式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多,效率低,利用率不高,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破坏影响深、对资源浪费严重,是一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而与之相对应,在集约型、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中,农业产出的获得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主要依靠减少生产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是一种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改变过去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变过去农业发展单纯依赖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不断破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问题,走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之路,从而切实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在可能
1.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提供先天性基础优势。我国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这为我国农业从高碳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奠定下了先天性基础优势。事实上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我国农业在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就自觉不自觉地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就自觉不自觉地积极探索和实践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主张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强调无机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注重现代农业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相结合,突出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这些自觉和不自觉地农业低碳化生产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当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向低碳化转变提供了先天性基础。
2.农业自身的内在本质特征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转向低碳化发展的先天可行性。固碳和碳减排两种方式是我国农业转向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农业的本质特征在这两种转变方式上具有先天可行性。首先,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产业,与自然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农业天生具有固碳功能。许多农业生产活动,例如秸秆还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都具有固碳功能,都能增加农业自然生态碳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自身具有碳减排功能,比如农作物的生长本身就要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这是农业天生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减碳形式。这些都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在向低碳化方面转变提升上具有先天可行性。
3.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现阶段存在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总体上看仍处于高碳农业发展阶段,存在着巨大的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首先,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这些农资产品进入土壤后,经微生物分解,会释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因而碳排放高,属于典型的高碳农业。其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种养、加工、运输等都要大量消耗石化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而排放量高。再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意识角度看,农民低碳农业意识不足,缺乏低碳农业生产的意识自觉性。例如农民随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随意堆沤大量未利用的畜禽粪便,直接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现象都比较普遍与严重。这些都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农业减排空间巨大,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将大有作为,面临着极大的转变提升空间。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外路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必须走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形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大力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变。
1.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大力强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首先,要树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农业所要追求的GDP是绿色的GDP,是低碳的GDP,是农业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GDP。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路。现代农业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再次,要干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源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避免以往农业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建立和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首先,要建立农业低碳生产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要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要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要统筹规划,强化农村工业科学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能源结构。在农村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例如生物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大力减低对传统高排放的石化能源的依赖。再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技术结构。具体而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有机化农业、无公害低排放绿色农业。
3.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第一,全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要求建立起“农业资源—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新型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等现实发展问题,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新目标。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和改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各种现代生产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经典经验建立起来的人类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农业生产体系强调降低能量消耗、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是一种能获得很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避免石油农业带来的弊病,强化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物能利用率以及物质循环利用率;可以增强以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为支撑的新型农业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转变的新跨越。第三,深入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有机农业强调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和生态环境系统运行规律基础上,避免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要求利用天然性农业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防治病虫害;主张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强化秸秆还田、施用动物粪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农业生产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化。在我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有利于增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充分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可能性。为此,在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大力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全力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切实促进和深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2]周玉新.南京市发展设施农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2009(10)
[3]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9
关键词:桥涵养护病害类型维修技术处治方案
Abstract:combinedwiththeengineeringpractice,thispapermainlyinrecentyearsofshanfenexpresswaybridgeinthedailymaintenanceprocessforthetreatmentofdiseasessometopicsdiscussed,accordingtothedifferentdiseasetakescientifictreatmenttoimprovebridgereinforcementinpurpose,toachieveprolongservicelifeandenhancethedurabilityofpurpose,makethehighwaybridgewasbuiltaftertheopeningtotrafficcanbeinahealthandsafetyperformancestatus,toensuresafety,theroadoperationapartypeace.
Keywords:bridgemaintenancediseasetypesmaintenancetechnologytreatmentplan
中图分类号:TV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国内各地先后出现塌桥、垮塌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伴随着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作为交通建设行业的一份子,塌桥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引起我们的共鸣。正当媒体和监管部门把对事件的关注集中在是不是又是一桩“豆腐渣”工程的时候,作为高速公路的管养单位之一,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急切去了解、去落实,那就是这些我们正在管养的高速公路桥涵,它们在建成通车后至今,其结构安全性到底如何?在日常的营运管养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潜在的病害隐患?……等等这些,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充分履行好社会寄予我们的责任,为社会大众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道路管养业主单位,我们必须及时掌握这些桥涵结构的安全性能及运营状态,必须对一些早期的结构病害或影响到使用安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治。为此,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摸清和掌握各座桥涵的“健康状态”,只有当我们找对了病,才能采取有效的处治措施进行对症下药,方能确保药到病除。下面,我们将就如何针对各种不同的结构病害问题进行处治展开专项探讨。
一、现阶段汕汾高速桥涵的主要病害类型
之所以强调汕汾高速,是因为本路段由于受其独特的近海地理位置、软基地质、台风多雨等因素影响,也造就出了一些与内地所不同的病害类型,如由于受海风影响所引起的表层砼的早期剥落、风化;受海水浸泡影响所引起的桩基砼的侵蚀、腐蚀,受软基地质影响所引起的沥青砼路面不均匀沉降、水泥砼路面断裂等等。近年来省交通集团检测中心对本线路桥涵进行了多次病害专项勘查,目前该线路的桥涵病害类型主要有结构表面裂缝,在形态上具体表现为:在现浇实心板梁、空心板梁和预应力连续箱梁等各类梁体的梁底和腹板侧面出现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及斜向裂缝;在梁体铰缝处出现裂缝、致使桥面外来积水渗入,日积月累,析出渗水结晶物。该类病害类型,都是目前较为常见和普遍存在的病害类型,关于这类病害具体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本文在此就不再多作累述,下面就让我们重点来谈一谈近年来交通建设领域新引进的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在桥涵病害维修加固处治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评价。
二、病害维修处治方案介绍
在进行病害处治方案的研讨制订时,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分析比较,应从处治的质量、处治的成本以及施工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择优录取”。另,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省交通建设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桥涵维修加固领域也涌现出了不少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且部分处治技术已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碳纤维布的应用、水下桩的包封加固、支座的顶升更换等。下面,重点对几种常见病害的处治思路和处治工艺进行介绍。
1、裂缝封缝灌浆处治方案
汕汾高速部分桥涵在营运后期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已提前出现可能危及到结构安全的病害征兆。如K2534+658店市跨线桥(20.348m+26m+3-20m+16.71m),该桥的第8至13跨上部结构形式为钢筋砼连续箱梁,第26践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板梁,其它跨为预应力空心板。2010年检查的主要病害为:底板出现密集横裂、靠支座附近出现斜裂,裂缝主要分布在跨中位置,裂缝宽度在0.06mm~0.12mm之间;腹板裂缝主要分布在1/4~1/3跨径之间,裂缝宽度在0.10mm~0.30mm之间,腹板裂缝在跨中为竖向,两侧为斜裂,裂缝大致成“八字型”分布。且部分腹板裂缝与底板横裂连通,形成“L”型或“U”型裂缝。对于该桥的处治,采取的综合处治措施及工艺要求主要如下:
对裂缝宽度≥0.15mm的采用压力灌注环氧树脂胶来修补裂缝:
1.1工艺流程:基底清扫标注注胶底座的位置配置灌缝用环氧树脂封闭裂缝粘接注胶底座注入灌缝材料养护结构表面处理。
1.2工艺要点:
(1)裂缝的检查和确认:仔细检查裂缝情况,确定其长度和宽度,在裂缝附近沿裂缝划出标记线,并标明裂缝长度和宽度。用钢丝刷反复刷裂缝左右5cm范围内的混凝土表面,尤其是注胶底座粘贴面周围的油污清除干净直至其表面浮浆脱落。
(2)所有灌胶裂缝必须使用高压空气吹洗干净,使其不让灰渣阻塞,之后沿裂缝从上而下将两边30mm~40mm范围内的灰尘、浮浆用小锤、手铲、毛刷依次处理干净,将构件表面整平,凿去突出部分,然后用丙酮清洗,清除周围的油污,清洗时应注意不要将裂缝堵塞。
(3)根据裂缝的宽度和长度将注胶底座按标注位置顺裂缝粘贴在裂缝表面,先在裂缝的首尾各设一个,中间根据裂缝宽度以不大于35cm间距布设,裂缝分岔处应布设,缝宽则疏,缝窄则密。将注胶底座的底部涂上已配好的粘接胶,在已经确定好的底座位置上粘贴和固定底座,并适当用力下压底座,使底部粘接胶部分溢出,包住注胶底座边缘,以免注射时注射胶流失。
(4)用封缝胶将注胶底座之间的裂缝完全封闭,其厚度≮1mm,宽2~3cm。封缝胶泥必须连续,作好段与段之间的搭接,防止漏封。然后在注胶底座上粘贴表示橡胶膨胀限度的纸条。
(5)气密性检查,用胶泥封好缝口后,在灌浆前必须先进行气密性检查,其方法为:①将输气管与最低位置的压浆嘴连接,拔除所有压浆嘴口塞,输入不大于0.4MPa的无油压缩空气;②相邻嘴排气时逐个塞紧口塞,同时沿缝附近涂刷肥皂水检漏;③若有气泡冒出,表明该处漏气,用粉笔作好标记。
(6)裂缝灌胶,按一个人进行灌注时,一次用量为500~1000g进行树脂称量,灌缝时用0.2MPa的无油压缩空气为动力缓慢灌胶,当相邻压胶嘴不夹气冒胶时关闭该阀,逐一冒胶逐一关闭,直至最后一个阀门关闭,注意灌缝胶的可灌时间。
(7)向注胶底座内灌胶,直至弹性橡胶膜膨胀至限高纸条处。
(8)当弹性橡胶内树脂不足时,表示应进行补充灌注,直至达到预估灌缝树脂用量或橡胶膜内树脂不再减少。
(9)当封缝胶固化6小时(25℃)~24小时(25℃)后就可拆除固定基座,并用砂轮机等将密封胶切去,并加以磨平,使混凝土构件表面平整。
腹板灌浆图片
裂缝宽度
1、工艺流程:混凝土表面处理洁净表面环氧树脂胶泥封闭裂缝在胶泥上涂刷一层环氧树脂胶液养护检查质量。
2、工艺要点:(1)用钢丝刷将裂缝周围的油污认真清除干净,并将缝口表面2cm范围内的混凝土打毛。(2)用吸尘器或酒精等将裂缝处的灰尘洗净、清除。(3)使用丙酮等有机溶剂对准备封闭裂缝处进行清洁处理,并使混凝土表面充分干燥。(4)配制环氧树脂胶泥。(5)将环氧树脂胶泥按规定比例称量准确后放置调和板上,调和均匀,一次调和量以可使用时间内用完为准。(6)将拌和好的环氧树脂胶泥均匀的涂刮在构件表面裂缝处,使其将裂缝完全封闭。(7)环氧树脂胶泥封闭裂缝完毕,待其固化后,在胶泥表面涂刷一层环氧树脂胶,以起到防护作用。(8)封缝环氧树脂胶泥固化后,要进行表面清理,使表面平顺。
2、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施工
碳纤维材料的应用近年来已经深入人心,其处治效果大家也都有目共睹。由于其操作灵活方便,无需借助大型或复杂的机械设备来辅助作业,主要依靠人就能简单完成。在汕汾高速的上部构造病害处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K2522+134白石石场高架桥,该桥上部结构形式为钢筋砼空心板,左右幅各为9片梁,主要病害为空心板梁梁底出现横向通长裂缝,横裂主要分布在1/4跨~3/4跨径范围,梁底裂缝宽度在0.06mm~0.25mm之间。由于原来已作封缝处理的梁体,在2010年检查时发现有新增梁底横裂出现,病害出现明显发展,本次维修加固主要是针对白石石场高架桥开裂病害比较严重的板梁。对于该桥的处治,采取的综合处治措施及工艺要求主要如下:
碳纤维布和粘贴碳纤维布配套树脂应采用与碳纤维配套的底层树脂,找平材料和浸渍树脂,其安全性和适配性必须满足《结构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GB/T20490-2008及《公路桥涵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J23-2008)有关要求。
2.1工艺流程:构件基底处理―涂刷底层涂料―环氧腻子修补―粘贴碳纤维布―保护涂层配制并涂刷(上涂层)―养护―表面防护。
2.2工艺要点:
(1)施工前应对粘贴部位混凝土的表层含水率及所处环境温度进行测量,若混凝土表层含水率>4%或环境温度<5℃,则应采取措施,在达到要求后再进行施工,施工前应按设计图纸在加固部位放线定位。
(2)用电动砂轮机清除被加固范围内混凝土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浮浆、由于腐蚀或风化等劣化混凝土,并用高压风枪或毛刷清理干净,露出干净、结实的混凝土结构层,且平整度应达到5mm/m,构件转角处应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不小于20mm。若有裂缝,应先行修补,然后用修补材料修复平整,并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
(3)底层涂料(涂底胶),在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上涂一层很薄的底层胶,既可以浸入混凝土表面,增强混凝土表面强度,又可以改进胶结性能,从而使得混凝土与碳纤维布之间粘结性得以提高。粘结剂的配制,应按粘结剂供应厂商提供的配比和工艺要求进行,且应有专人负责。调胶使用的工具应为低速搅拌器,搅拌应均匀,无气泡产生,并应防止灰尘等杂质混入。
(4)粘贴碳纤维材料涂刷底胶时,底胶应用滚筒刷或特制的毛刷均匀涂布在已用丙酮擦净的混凝土表面,调好的底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施工部位的温度应在5℃~35℃之间,相对湿度应小于70%,如遇雨天砼表面结雾或有水分,应用电吹风将潮湿部位表面处理至干燥后方可施工。
(5)找平处理,碳纤维布只有与所加固补强的混凝土表面紧密接触,才能产生良好的补强效果,但是混凝土表面的锐利突起物、错位和转角部位等都可能使碳纤维布产生损伤,并引起强度降低,混凝土表面小的模板错位及混凝土气孔很难通过基底处理一道工序彻底清理,因此在涂敷的底层涂料指触干燥后,必须用找平胶进行找平,同时将矩形断面直角打磨后补成圆弧状。
(6)浸渍树脂(粘贴主胶)粘贴碳纤维布,浸渍树脂在粘贴材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连接底胶与碳纤维布,它的粘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有利于浸渍树脂顺利地将碳纤维布粘附于混凝土表面,经过碾压,使浸渍树脂很容易浸透碳纤维布,形成一个复合整体,共同抵抗外力作用。
六、结语
以上内容仅对汕汾高速近年来在裂缝封灌、碳纤维粘贴等两项具有代表性的处治方案进行介绍,其它一些常见病害的处治在此就不再进行探讨。总之,为了确保桥涵病害处治质量,使病害处治工作更为彻底、到位,在进行病害方案的筛选和确定时,无论是哪一种病害的处治,建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
1、病害的调查、检测必须做到及时,处治必须及时。对于桥涵病害的检查
处治必须做到防微杜渐,切忌以“小病不医”的心态来对待潜在的病害,桥涵病害的处治应从小做起、从早做起。
2、处治措施的确定、处治材料的选择不能单纯地、过度地考虑处治的成本,
不能以成本、造价作为措施制订的主要依据,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应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新建工程项目如此,养护维修项目也应同样如此。
3、病害处治的工艺控制应严格,应注重处治的过程控制,不能过于注重事后的检查、检测。由于大部分桥涵病害的处治基本上都属于隐蔽工程,在处治完成后除了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表面外观质量的好与坏之外,关于过程处治时的一些情况很难在完工后、事后检查时有所得知,因此,做好对处治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处治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J22-2008)
2、《公路桥涵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J23-2008)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10
【关键词】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1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概念条件路径选择
工业文明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也都为此而努力着,低碳经济随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按照广泛认同的英国鲁宾斯德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LowGreenhouseGasEmissionEconomy),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LowFossilFuelEconomy),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CCICED,2008)。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掀起的低碳化潮流中,我国应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依据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应确立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其发展体系就是提升低碳能源战略地位,构建新型能源结构;推进低碳技术进步,打造低碳技术体系;优化经济结构。构筑低碳产业体系;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确立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
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现阶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有人指出了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条件:一是资源禀赋。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这种特殊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占整体能源结构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这样的高碳能源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制约因素;二是经济转型期。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都使得对能源的需求量剧增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三是技术水平落后。由于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特点,经济总量的增加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的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技术水平落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
虽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诸多不利条件,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也是客观存在的。姜克隽、金乐琴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一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二是减排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这种技术转让的规定能够降低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根据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不超过30美元,而中国的每吨成本大体在15美元,进而达到降低减排成本。三是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与传统工业化国家相比,在扩张过程中建立新设备新企业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设备成本低,与日本、美国、欧洲相比,中国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发展低碳经济。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具有两个重要优势:一是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硬性指标,各级政府均在认真落实这一措施。同时,国家也从财政上对于研发、制造低碳产品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二是国家新能源振兴规划将要颁布,这为我国各行各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条件,加大产业和能源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不断进行低碳经济制度创新,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发达国家低碳技术与设备,促进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尽快取得成效。依据自然条件积极探索利用风能、潮汐能、核能等绿色环保能源,优化当前的能源结构,引导低碳经济在有利条件下顺利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危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3.1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碳排放交易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运用经济手段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制的有效手段。碳排放交易有=i种减排机制:联合履行、排放额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采用CDM机制,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双赢的最好选择。然而,学者也同时指出,CDM作为一个新牛事物,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加之申请程序繁琐,将不可避免地阻碍我国企业利用CDM机制、促进自身发展的进程。因此,我国需加快排污权交易的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完备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体系,使排污权交易有法可依,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良好运行。
3.2技术创新,解除“碳锁定”
所谓“碳锁定”,即如果今天用比较高的碳技术或低效技术去装备笨础设施系统,持续几十年,那么未来排放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被锁定,以后要改变它,可供选择的空间将非常小。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重新界定“新型工业化”内涵,强调“低碳”维度,从观念上解除“碳锁定”效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
3.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筑低碳产业体系
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不同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进入后工业信息化时代,传统工业已经萎缩,发达国家的碳排放70%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以机械制造、冶金钢铁、石化、建材、电力为代表的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高能耗、高物耗产业占整个制造业70%以上,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其发展方向,就是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相统一,推动我国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高碳型产业增长向低碳产业化发展转型。
3.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确立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是制度创新和政策法律的支持。为此,需要各方面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同和政策条件,加强宣传引导,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注重绿色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出台新型产业的倾斜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节能环保等现代的新型技术,培育绿色市场,实施绿色采购,发展绿色贸易,争取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率先取得突破,积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一些经验。总之,应综合地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为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碳中和的基本内涵范文篇12
论文关键词:碳关税,六重,不确定性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虽然世界上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已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拟从2022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碳关税的不确定性,是指碳关税在合理性、合法性、征收标准、操作方法和预期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方面这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决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环境是复杂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其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碳关税实行前所设计的目标、实施速度、预期效果与世界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利益集团博弈的影响。利益集团的博弈,更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进而改变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实施进程与实际效果。
一、征收碳关税”是否合理的不确定性
碳关税”纷争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认为这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必需措施国际贸易论文,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碳关税”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同时也违背了WTO关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对碳关税”在WTO框架下的合理性提出了明确设想:认为‘碳关税’本质上是一种增值税,是政府对市场所产生的扭曲——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一种矫正,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应该看到这一合理性而对‘碳关税’予以接纳”。但是,在国际分工的固有框架下,国家间碳关税的财富调节机制是将一部分收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在没有相应的税收反馈、调节和补偿机制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碳减排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援助,反而会因为碳关税的征收直接影响到出口部门的就业、收入等问题,从而违背了人类公平发展的基本准则,使得碳关税的合理性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争议。
二、征收碳关税”是否合法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和《京都议定书》第10条都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肯定了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各国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小论文。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一种奢侈排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理应负担主要的减排义务。而碳关税是不区分来源国,对未达到美国国内减排标准国家的进口产品一律征收,无视附录1缔约方和非附录1缔约方国家的区分,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另外,在WTO框架下,从GATT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来看,征收碳关税”也有违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再看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其中(b)款要求该措施可以是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而有些学者据此认为碳关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符合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条件,但问题在于碳关税也符合必需性”的措施吗?这一点现在无法证明,仍有其他合理可选择措施的存在。此外,碳关税是否适用第20条(g)款也存在争议。从以上分析可知,碳关税有不合法的理论依据,而实践中国际贸易论文,又有曾经著名的小虾——海龟案”,当环境和贸易冲突时,在WTO法律框架下以保护环境为由而胜诉的先例,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导致了碳关税的合法性具有不确定性。
三、碳关税”征收标准及其是否一致的不确定性
虽然美国和欧盟都没出台具体的碳关税征收方案,但文献中提到的碳关税都是直接基于进口产品的所谓碳含量”或者内涵排放”的标准进行征收。内涵排放”是指产品自此上溯到各个生产阶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和。如果碳关税的征税基础是贸易产品的内涵排放,则影响内涵排放的因素很多,比如能源结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等,此相关信息需要根据各国采取的减排政策措施,定量计算出国家间政策的具体差距,这都需要获得出口国政策的大量信息,这种信息还要细分到各行业、各产品,计算其内涵排放来确定税基,同样需要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信息,需要出口国政府的大量合作。而出口国政府是否愿意配合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即使愿意配合,征收碳关税如此之高的信息要求能否真正做到也是未知之数。因此,征收标准的确定是个技术难题。最后即使碳关税合理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发达国家可能仍有权选择自己的征税标准,就像普惠制一样,可以任由发达国家自己制定不同的普惠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待遇。碳关税征收标准的实施是否也会如此,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四、碳关税”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随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实际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去操作。不论怎样的标准,都需要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制定排放标准并计算排放成本,且进口产品的排放标准或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成本,这需要统计各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所有数据,上文提到了这样高要求的数据几乎难以获得,而且如何计量和监测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标准和方法的统一。目前碳排放的计量方法日益多样化,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大致有ISO/EC207/SC7、IEC/TC111、GHGProtocol、黄金标准、PAS2050等等,这些标准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其核算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时效性,但是究竟选择哪种计量标准和方法能更准确地加以统计,且不会引起各国的争议国际贸易论文,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探索。
五、征收碳关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不确定性
作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减排计划的必要保障,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看出,碳关税的目标是以征税为名达到保护气候安全之实。然而,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协议的实践中同时却会产生碳泄漏的问题,即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碳泄漏的产生主要源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构成的经济传导作用,通过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三种渠道产生,进而增加了非减排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碳关税的实施有可能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不同程度的破坏了全球减排合作机制,造成碳关税目标与预期效果的偏离。
六、利益博弈影响碳关税”能否征收的不确定性
能否征收碳关税还取决于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博弈,首先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虽然发展中国家产业的碳密集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但这主要是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及分工的结果。而且,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和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因此,发达国家欲征碳关税,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相反会结成反碳关税同盟”,争取国际舆论,利用有关国际贸易准则,共同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的企图,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小论文。碳关税可以成为惩罚少数不履行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国家的措施,但不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2010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12月3日,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四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东道主丹麦提出的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草案。由此可见,新一轮博弈刚刚开始。其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内部,碳关税能否征收还取决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其内部分歧主要表现在:碳关税是否是牺牲其他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保护部分行业的一种做法,征收碳关税是否显然是安抚有关利益集团的一剂良药。因此,欧盟内部少数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碳关税议题,而许多其他成员国却一直表示强烈反对。无独有偶,2009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众议院法案获得通过的消息进行评论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他说:在当前整个世界经济仍深陷衰退之中而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贸易大幅衰减之时,我想我们对于发出任何保护主义的信号都应该非常谨慎地考虑。”我想存在其他方式,最好有一个国际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碳关税能否最终实施仍具有不确定性。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世界经济长期来看会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稀缺资源的角逐也会促使经济走向低碳化发展的轨道。因此,碳关税只是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解释不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沉迷的理由。碳关税将是大势所趋,尽管最终能否开征还具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外贸沿着低碳化道路发展的选择应是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贸战略仍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为此,我们应改变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模式,调整贸易政策向竞争力导向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并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参考文献:
①黄凌云,李星.美国拟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