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论文范例(3篇)
声学论文范文
如果说既往超声诊断医师的知识是由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基础知识和超声专业知识加上其他影像手段所构成的相对单纯的平面型知识结构,那么介入性超声的进展,还要求超声医师(尤其是从事介入超声的医师)了解更加广泛、深入的相关临床专业知识,也就是要求知识的结构向更为复杂的立体交叉型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超声医师已有知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是对自身知识更新能力和适应竞争能力的检验。实践已经证明,超声医师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超声医学包括介入性超声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这样一种立体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在每一个病例中的运用同样是教学的要点。比如恶性梗阻性黄疸这样的病例,介入超声的直接目的是在扩张的胆管内置入引流管,缓解胆管系统内压力,减轻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我们针对连续的4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术后随访结果,为学生举办了题目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超声治疗”的科室内讲课。从梗阻性黄疸的病理变化,发生因素,患者症状的科学解释几个方面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不同部位梗阻之间的异同;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做外科手术,为什么要选择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在选择穿刺部位时的思路等等。讲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查询相关科技文献,并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从病理、解剖、临床到介入超声原理到科研观点的立体思维框架。学生普遍表现为比传统的课堂授课要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去学习。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重视基础培养
严格要求细节操作尽管医学逻辑性思维很重要,但是离不开每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和细节操作,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实战性人才,不是空有想法的理论家,尤其在实习阶段,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超声诊断还是介入性超声病例,基础方面包括:超声成像原理,伪像的鉴别,测量、取图、描述报告的具体要领和要求。细节操作方面包括:围术期适应证、禁忌证的取舍,与患者的术前谈话、签字、穿刺操作的定位、穿刺针、引流管等工具的特点、使用方式,选择不同工具的原因,术中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随访内容等等。只有重视细节,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介入超声工作,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工作依然在病例讨论结合理论讲授这样一种核心模式下完成。
三实习作业法-规范报告书写
声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声乐技能学习误区分析
学习声乐的学生大都懂得获得好的声音技术离不开歌唱器官的协调合作,但在具体实施发声练习或演唱作品时,总会出现声音虚弱无力,气息用不上,共鸣腔打不开,咬字吐字不清等现象,尤其以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为多。究其原因,还是对歌唱发声的技术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文章即针对声乐技能学习中在用声、呼吸、共鸣、语言等方面出现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用声的误区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二、关于呼吸的误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三、关于共鸣的误区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第二种误区是:过分强调头腔共鸣,造成声音听觉上的“假、大、空”现象,却误认为是产生了共鸣。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声门闭合无力,气息泄漏,声音沉闷、空洞,失去了良好共鸣所应具备的音色。
另外,也有学生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产生了胸腔共鸣。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很有力度,实则是喉和胸部压力过大,用了纯粹的“力”,而不是“气”,没有体会到共鸣产生时胸、肺部的松弛和气息的流动。
上述几种理解上的误区说明,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基音作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泛音,也就不会产生各阶段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务必要考虑共鸣产生的基础和它的整体性,任何强调局部共鸣的要求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四、关于语言的误区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把发声和语言协调的运用以达到自如地歌唱,乃是诸多声乐学习者苦恼的问题。
这里存在着自然的语言动作与歌唱的发声动作之间理解与运用上的误区。语言动作涉及我们常说的五音(唇、齿、舌、牙、喉)、四呼(开、齐、撮、合)。歌唱发声动作主要指喉、咽部的正确打开,声门和呼吸的协调运用。文章前面分析过喉、咽打开状态的要领是喉头下降至深呼吸完成时的位置,而这个下降动作的完成能够带动喉部多种肌肉组织参与运动,舌骨下肌群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完成两种动作参与最多的部位就是“口腔和咽、喉的交界点舌体”。
发声动作符合歌唱的要求,语言动作还处于自然意识状态,就必定造成发声性能的破坏。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喉、咽部状态的稳定是无庸质疑的,那么语言动作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发声动作的稳定呢?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舌体在歌唱发声时始终处于放松状态,不能随母音、音高、音量的变化而僵硬或紧缩。
(二)辅音的发出应在喉咽稳定打开后迅速完成,听觉上如同时进行的一样,要点是辅音的除阻不影响喉咽状态的稳定。
(三)相关的部位发生作用时,“只用最必要的力量,排除任何支援性的和连带性的紧张”。
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字音的音韵、声调,才能真正做到歌唱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字正腔圆。
通过对以上存在的几种问题的误区分析可以看出,生活中发声动作、呼吸动作、语言动作等的本能习惯是产生诸种歌唱认识误区的直接原因。在声乐技能学习中,只有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排除讲话习惯带给我们的影响,声乐演唱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子正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
声学论文范文
首先,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第一步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唱,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声乐入门,可以概括为声乐技术的掌握。众所周知,对声音的训练是必要且循序渐进的,包括呼吸的支持、声区的扩展,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如天生的嗓音条件、学生的喜好、对声音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声乐这门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等等,老师在教学生掌握声乐技术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心态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因素,唯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其次,声乐的综合素质是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完全体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艺术修养,才能感染和启发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就好比一面镜子,既能照出自己,也能折射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生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竟然如出一辙,虽然看似巧合,但认真思考一下还是有原因的,对高师声乐教学的老师而言,声乐方面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只有自己重视了才能影响学生去重视和积极对待。比如,声乐表演专业配有专门的钢琴伴奏,也叫艺术指导老师,所以不用担心伴奏的问题,而在高师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很少有专门的钢琴伴奏来为同学们合伴奏和指导,基本都是声乐老师全权负责,这就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老师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有利的,如果老师不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有可能得不到解决,当他们踏入工作岗位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声乐的综合素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在我们欣赏很多好的声乐作品时,打动我们的都是那优美、扣人心弦的文学语言,是它们给这门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生命和动力,也直接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对声乐中思想素质的教育也会对学生的情操、思想、品格、道德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发挥一定的作用。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自身的综合能力,至此,也可以把大家觉得深沉的内容以简单通俗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
最后,在课堂中教学素质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一般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教学的信息,即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通过加工处理,掌握了声乐技术以及相关的声乐理论知识;其二是声乐课的观摩是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效果是很显著的。根据笔者调查研究,一般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育专业课为一对二,也就是2个人一节小课,而地方院校很多则是一对4或者一对更多,虽然老师的教学量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把声部相同、问题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笔者才开始教学的时候就遇到过此类问题,始终能不到解决,后来想到这个方法,把学生调到一起后,效果是很明显的,而且学生之间也更有沟通的机会和学习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较快地拉近了教学上的差距和不足。此外,教师在跟不同的学生授课的时候,特别是程度相差很大的学生,就一定要跟学生讲解为什么你和他不一样,为什么我要求你这样做。因为很多学生在观摩他人上课的时候,很少会去找自己的问题,倾听自己的声音,往往都是在看他人的问题,模仿他人的优点,但是声乐是因人而异的,有时一个误区就可以耽误一个学生几年的光阴,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把不同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否则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会有很多问题,这样下去很可能物极必反。另外,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本专业的特色,体现教与学的运用,可以多变换演唱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声乐教学中来,如齐唱、重唱、合唱的练习。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其实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模式还是很感兴趣并且能够较好完成的,而且这样的训练能够让他们提高团队协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带动不自信或者有问题的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他们自己来指导训练,参与训练,正如在我们音乐教育系统中五项全能比赛包含合唱指挥这一项,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当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和水平的时候,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应战和舞台实践的训练了。我们每一年都会举行教学班音乐会,其中有学生担任独唱或合唱的任务,可以在音乐厅,在社区,在广场或者更多的地方进行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在准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为他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师声乐的“教”与“学”体现了这门课程的双重性,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日益完善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从而让更多的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受益,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和市场,做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韩悦单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