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范例(3篇)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林业;防虫害能力;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S77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63
1林业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的起因
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在大量砍伐天然林的同时种植了大量的人工林,导致目前天然林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人工林的数量激增。人工林防病虫害的能力较弱,较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这是当前林业大面积受病虫害困扰的原因;人们在大面积种植人工林的同时却没有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是林业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另一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工林的培植过程中大量使用不符合规格的化学和农药,使林业周边植物中大量的有益生物被杀死,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繁殖速度快、生命力顽强,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当前林业防虫害措施中的不足之处
2.1人工林的面积未加以控制
人工林的大量种植使得病虫害现象的面积不断扩大,严格控制人工林的数量和管理是减少林业病虫害现象的关键[3]。然而,我国只注意到加强对已发生病虫害现象的林业及地区的管理,使得人工林面积也在不断增长。这无疑加大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使得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更难以有效开展。
2.2监测工作仍然有待提高
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赶在病虫害现象发生之前预报是目前减少林业病虫害现象的有效措施。然而事实上,各地区在林业监测技术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林业监测设备落后、技术更新慢,缺乏优越的监测环境,导致林业病虫害的预报质量差,甚至部分监测仪器只有在病虫害发生之后才能被监测出来。
2.3防治措施单一
在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技术和手段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林业发展地区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经费不足,难以引进或研发更加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设备,只能依靠单纯的喷洒农药技术进行防治。农药防治不仅会对种植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不佳。
3提升林业防虫害能力的策略分析
3.1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
病虫害具有较强的繁殖力,病虫灾害一旦在某林地爆发即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开,加上病虫害生命力顽强,难以被根除,使得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成为做好防止工作的重要手段。根据我国目前各林业产地的基本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各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更新各地的林业病虫害监测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增强当地的监测能力和质量,确保能够做到及时预报病虫害,及时阻止病虫害现象的发生。
3.2因地制宜,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
各地的林业病虫害状况不同,有些地区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有些还在可控制范围内。各地发生病虫害现象的原因也可不相同,部分地区是由于经济条件差,也有可能是由于该地环境条件适宜病虫害生长。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林业培植管理、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对各地实行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是提高林业防治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地应该尽可能的发展生态农业,大力保护当地的天然林。在保护天然林的前提下做好林业建设工作,时刻不放松对病虫害的警惕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林业的损害[5];政府通过加强资金投入或吸引外资等形式,改善林业发展地的基础设施,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基础;增加对林业病虫害技术的技术投入,并及时推广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质量。
4结语
当前林业防虫害措施中的不足之处有:人工林的面积未加以控制、监测工作仍然有待提高、防治措施单一。为了提升林业防虫害能力,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并因地制宜,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具体措施包括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当地的天然林;政府加强资金投入或以吸引外资等形式,改善林业发展地的基础设施;增加对林业病虫害技术的技术投入,并及时推广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毛义成.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园艺,2013(13):106-107.
[2]刘品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11):297.
[3]李小会,李宣进.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5(21):124-125.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篇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1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1.1对天然林的超负荷砍伐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正逐渐发展壮大,而天然林的长期超负载砍伐,导致天然林质量与数量急速降低,森林独有的生态环境以及森林生物结构遭到严重的损坏,减少了天然林自身的病虫害控制能力,进而造成大量的森林病虫灾害的出现。
1.2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多
近年来,人工造林面积有很大的增长。充分地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对木材的大量需要。可是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却发现森林病虫灾害也逐渐严重。其发展趋势与人工造林面积,有着同步增长之势。特别是人工造林多为单一树种,此类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故只要有成灾病虫害的进入,在短时间内,势必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爆发,从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1.3全球经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随着全球经济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森林成灾病虫种类传播速度逐渐加剧,松针褐斑病、松突圆蚧、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重大病虫害,最初均是从国外流入,而正是由于部分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引入,以制约虫灾发生初期,全国相关林业部门尚无法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形成系统的病虫害防治管理。
1.4长期以来化学农药使用不恰当
从出现森林病虫灾害以来,大部分人只看眼前的利益,盲目地依靠化学农药,尽管在一定时期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可同时也杀害了大量的天敌,推动了病虫害自身抗药性的提高,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2解决问题的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从保护我国及本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
2.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地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展,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当前,部级中心预报点体系是建设的重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技术手段的提高,应达到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仪器设备现代化,让测报和监测能力可以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2.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必须有科技的支持,关于本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防治措施必须进行改进。
坚持做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条件下,造林应坚持适时适树,运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落实集约经营和工程造林等林业措施,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林业生产的每个环节,早期预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升林分自然抵卸病虫害的能力,找到一个病虫害防治与林业生产协调发展的方法。
2.4提高林木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传人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按照检疫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和技术性强的特点,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目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升源头管理。加强产地检疫是重点,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无法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少有检疫检查站的条件下,产地检疫应该提高。应提高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加工,仓储,销售单位及花卉,果品,苗木等生产单位的管理,阻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路径。二是提升《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推动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支持和理解。三是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可运到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还应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2.5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增加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基础是提升资金投入,针对因经费投入不够,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未得到有效防治的状况,今后必须持续增加投入。
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由于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给森林和林木一个良好生长环境,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同时对于巩固造林成果、完善提高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树种单一,是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森林病虫害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受到危害。究其主要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交通运输的便利,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二、主要的森林病虫害种类
以杨树病虫害为例,主要病虫害有:
1.蛀干性害虫。主要是:青杨天牛、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等。
2.食叶类害虫。主要是:杨扇舟蛾、杨潜叶跳象、杨小扇舟蛾、刺蛾等。
3.刺吸类害虫。主要是:杨圆蚧、杨牡蛎蚧、青叶跳蝉等。
4.主要病害。主要是:杨灰斑病、烂皮病、杨溃疡病等。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ZU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人的,有的是我县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天幕毛虫、杨扇舟蛾、青杨虎天牛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4.群众对防治重要性认识不高,工作发动难;对有关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群众认为防治是政府的事,舍不得投人。上级给多少药,就防治多少面积,政府不拿钱就不防治。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县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落实好林业措施。林业措施是治理森林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要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考虑到病虫害的治理问题。首先,要从育苗抓起,要选择抗病虫的苗木。造林时,要更适地适树;选用抗性强活免疫性树种,进行合力搭配,营造混交林,以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造林后,及时加强抚育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做好森林病虫害调查。认真调查森林病虫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和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人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5.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