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4-22 手机浏览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态文明

马克思说过,“人区别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理智的头脑和能劳动的双手。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主动地改变环境。”人类通过对土地的耕种和动物的驯养开创了农业文明。由此在生命水平上实现了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宰,也确立了人类在物种世界中的主导地位。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创造了有文字记载的灿烂历史。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农业文明则开始了人们定居的生活,由此使人产生出田园牧歌的家园感受。而后,人类步入工业文明,在短短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这是一个人类借助科学技术企图“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时代。

在这一时刻,富有远见的恩格斯严肃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83页)但是,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1、公元六世纪出现了鼠疫(俗称黑死病),它一出现就几乎遍及全世界,当时得病的人不计其数,到处尸骸遍野。

2、18世纪由鸡瘟病毒变异后出现了霍乱,从印度开始扩散直至全世界,成为鼠疫之外当时最可怕的疾病。

3、19世纪在拉丁美洲、南欧、东欧、亚洲、非洲、加勒比海和中东地区的农牧业地区出现了炭疽病毒,人一旦与病畜或染菌的产品接触就会被感染。

4、1967年英国爆发了轰动全世界的口蹄疫,疫病在牲畜间快速的、大面积的传播,最终不得不宰杀牲畜40多万头才止住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5、1976年在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出现了一种由啮齿类动物传播的埃博拉病毒,得病者大量死亡。

6、1980年10月美国出现了爱滋病毒,经调查该病毒的宿主或者至少是宿主之一的动物是生活在非洲的绿猴。这种病至今无法根治。

7、1985年4月,医学家们在英国首先发现了一种新病,专家们对这一世界始发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于1986年11月将该病定名为BSE(即疯牛病),并首次在英国报刊上报道。10年来,这种病迅速蔓延,英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头牛患这种神经错乱、痴呆、并不久就死亡的病。病毒很快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国等。

8、1994年9月,在澳大利亚东岸昆士兰省首府布里斯班尼近郊的亨德拉镇由狐蝠传播的亨德拉病毒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这种病的死亡率甚至达到60%。

9、早在1878年意大利就暴发了禽流感,开始还只是在家禽间传播,到了1997年这种病毒已有人类被感染并死亡。

10、2003年在美国由冈比亚土拨鼠传播的新病毒猴痘又一次使得全球人民为之恐慌。

谁也没有想到,与人类如此亲近的动物竟会是致人死地的病毒的宿主。当自然界对人的报复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才不得不认真加以审视和思考。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已经确认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及《21世纪议程》,由此揭开了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序幕。但人们似乎并不因此而收敛自己“征服自然”的野心。2003年口蹄疫再次在英国暴发,并开始危及欧洲大陆,人们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微词骤然多了起来。一些专家把此次口蹄疫与英国1967年的那次作了分析比较,认为虽然那次损失也不小,但蔓延速度、扩散范围都比这一次轻得多。这次之所以势如野火,一发不可收拾,与欧盟推行的“农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无关系。虽然这一政策曾为欧洲各国的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埋下了一旦疫情发生就难以控制的祸根。饲养场如同工厂,规模越大,产值越高,利润也就越大。而且在饲养场中,场主们强迫本来是食草动物的牛食用同类的肉骨等组织,尽管这样做有益于人们的食物的富足,但显然这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殃及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欧盟;只要一头牲畜染上疫病,就难免“全军覆没”。是的,我们不难发现,畜牧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一切!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的生命活动是在自然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中展开的,它是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却并不谨慎考虑自然界的平衡。人畜共处让病毒不断地由畜到人,再由人到畜。依赖土地和家畜的定居方式让农民生活在自己排放出来的污水中,从而为病菌从一个人的身体进入另一个人的引用水源提供了捷径。城市的出现又让这种变化变的更为显著。当动物进入了生产、批发、销售和消费的城市工业生产链环时,家畜养殖的范畴越来越宽泛。现在,当交通进入地球一端到另一端只要一天的情况下,动物贸易、人口和货物的广泛流动,为病菌创造了超出发生地以外的广大的繁殖圈。现代人该不该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行为方式上是不是该收敛一些,替动物多考虑一些呢。比如,是不是所有动物都可以作为口中之物?人与动物的距离是该远还是近?是让它们去它们该去的地方———大自然,还是把它们圈起来、养起来作为自己的宠物和玩偶?

社会越发展,自由与自然的关系就越趋向统一。如何保持自然界的平衡,是人保护自身平衡、社会平衡的条件。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广大家园。这个大家园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每个小家、小地区的安危。问题就难在这个家园的安危没有个体的小家的安危那么利害明显。大家园的破坏,不是很明显地显现于小家园中,甚至一代两代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但是终究大家园被破坏的恶果要由小家园来承担。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为我们指出,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的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生物物种的消失、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说到:“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当中的社会人,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所以,如果人们像对待机器一样地对待生物,就会违反自然规律,长此以往当然就会出问题。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也讲到:人能征服自然界,但常常遭到自然的报复。以至于将人最初取得的成果也丧失掉,甚至更严重。恩格斯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地区居民为得到耕地而砍伐森林,也曾种植庄稼有所收获,但现如今变成了荒漠。不但没了耕地,连保持水分的条件也破坏掉了。这说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影响人自身。所以恩格斯得出结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是的,以往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败。而今,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确立,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而在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美学观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以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主体条件生存于自然中的。要通过人的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转换。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就必须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样自然则给予馈赠性回报;如违反规律,自然就给予人以灾难性的回报。这就涉及到人如何人化自然的问题了。我们必须了解,人如何影响自然,对自然规律把握到何种程度,都取决于自然。如果真能达到“自由自觉”的程度,人就能把握自然规律了。

生态美学的研究,就是以当代生态文化观念对相应审美现象的再认识,它把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到一种理性的自觉,由此形成生态美这一特定的审美范畴。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或人类一个个体的独奏曲。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为我们指出,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的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生物物种的消失、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生态美学理论的出现让人们在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不忘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变化。以往,全球每100—300年灭绝一种生物,如今变为每年灭绝一种;沙进人退的趋势日渐发展,荒漠化加速发展,沙尘暴频频光顾;水危机也日趋加剧,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湖泊,要么变得干涸见底,要么变得污浊不堪;沿海赤潮增多,鱼虾渐少,我国近海渔场已几乎无鱼可捞。由于生态的恶化,水灾、旱灾、蝗灾日趋频繁,不断加重。有科学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雪逐渐融化,长期沉睡于冰雪之中的数万种病毒将苏醒过来,给人类免疫系统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生态美学告诉我们解决危机、扭转局面的根本之道是建立更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称之为“绿色生活方式”。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过度开垦、放牧;善待动物,不吃野生动物,不以野生动物牟取暴利,视动物为朋友;节约资源,将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以简化,加以节制,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3]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44-145

[4]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5]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1篇2

建设环境工程的根本宗旨就是消除污染进而改善环境。针对环境污染,不应局限于被动式的末端治理,而是有必要拓展至先期的减排和治理。只有更新了理念,才能在根本上净化环境。生态环境与环境工程的建设密不可分,二者具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对于此,有必要探析环境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结合环境工程的真实情况,在生态学角度下不断完善环境,符合可持续的环保需要。

关键词:

环境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

经济在快速进步,这种形势下更多人也意识到环保的必要价值,开始重视环保。环境工程的内涵为:针对环境污染,探析相应的防治手段及技术。这种基础上,致力于防控更广范围的环境污染,消除多层次的污染。然而受到多样的要素影响,环境工程现有的建设状况并不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1]。建设环境工程的做法应当有利于净化城乡环境,为人们提供洁净且优美的日常生活环境。探析环境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深层联系,有助于明确详细的建设思路,在根本上推进综合的环保事业完善。

1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现状

经济进步的同时不应当毁损环境。近些年,生活水准正在快速提高,更多人也逐渐接受了环保的意识。同时,多数企业也能做到认真依照相应的环保法规来维护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然而不应当忽视,现今时期内的生态破坏仍没能彻底消除,形势仍较严峻。例如水土流失、盐渍化以及沙漠化、珍稀生物面对灭绝的灾难、海域及草场的生态退化。这些生态难题表现出尤为严峻的威胁性,危害到持续性的人类进步以及发展[2]。详细来看,生态遭受破坏主要体现为如下:首先,某些城乡地区仍忽视处理废水,相关人员也没能接受新式的处理技术。在较偏僻地区,不经处理的日常生活污水都会直接排入河湖;在某些工业区,污水不经过滤而渗入地下,因此也将会带来污染。从各个地区来看,污水处理配备的成套设备质量不是很高,某些经济滞后的地区也缺乏了处理污水必要的设备,例如收集污水所需的管网还缺乏完整性,处理率也迟迟没有提升。其次,从垃圾处理来看,某些地区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近些年,城市人口已经占有更高的总比例,同时城区也堆积了更多的废物和垃圾,这种现状就会引发污染。城市中堆积的垃圾包含了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排出来的固态废物,这部分废物占用较多土地,也破坏了原本优美清洁的城区环境。与之相比,无害垃圾处理的具体技术还没能完善,垃圾处理并不符合无害化的基本指标。再次,针对噪声控制、大气污染的控制都缺乏了力度。某些地区近些年呈现较快的经济进步状态。然而,排放至大气中的尾气也逐渐在变多。这是由于,汽车尾气总量是较大的,很难彻底杜绝尾气带来的污染[3]。此外,多数城市都具备较大规模的在建工程,这类在建项目也会带来噪声以及粉尘的双重污染。

2生态环境与环境工程建设的联系

从生态角度看,环境工程与生态环境二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从根本目标来看,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宗旨是保护生态。同时,环境工程也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根本原理,如生物学、环境科学、社会学以及工程学。由此可见,二者有着多层次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探析时应当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来探究。环境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二者具备共同点,同时也表现出差异性。这是因为,环境生态工程的着眼点在于长久性的生态改善,但环境工程建设相对更重视治理末端的生态污染,它的目标是更详细且更具体的,虽然见效更快但却缺乏长久的成效性。与此相比,环境生态工程更重视确保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重点是消除累积性的生态污染。由此可知,环境生态工程虽然历时较长,见效也相对较慢,但是这类工程却能收到长久性的治理实效。此外,环境生态工程相比于环境工程也更能避免各区域的生态破坏。受到人为干扰,生态破坏都是很难彻底杜绝的[4]。只有加强整治,才可以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并且慎防水土流失。

3探析完善的对策

开发自然环境、发展地区经济,这二者并非彼此矛盾,而是可以整合于同一平台上。如果能够选择保护生态的方式来推进经济,那么就会收获双重的实效。人们应当明确:环境能够承载的破坏总量都是有限度的,不可以无限去破坏生态。一旦超出限度,那么环境将会反过来报复人类,威胁根本的生存权利。较长时期以来,受到多样的人为破坏,较多地区已经倾向于生态枯竭,物种遭受了破坏同时生态也被污染。面对这种严峻现状,需要停止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强调建设环境工程以及生态工程。只有从全面入手来逐渐完善环境工程,才可以从本质上保护生态,逐渐修复某些地区遭到损坏的生态环境。

3.1开发可再生的新资源

生态环境的根本理论应当用来解决现今的生态破坏难题。建设环境以及生态工程,首要的切入点就是确保达到最优的综合利用实效,在这种基础上不断摸索开发可再生资源。截至目前,能够被再次利用的固态废弃物只有30%,大部分废弃物还没能被转为珍贵的二次能源。这种趋势下,工业垃圾的总数明显变得更多。从发达国家来看,较多国家都已经可以综合利用可再生的二次能源。然而反思我国,这一方面仍有待完善。重视二次资源,就要在本质上提高综合运用各类资源的效率,回收利用废弃物等[5]。

3.2强化生态保护的必要意识

如果不能在根本上扭转不适当的认识,那么环境工程建设就很难被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每个人都负有相应的义务。相关部门应能加强宣传,不断为城乡居民灌输新阶段的生态保护理念。只有强化了平日的宣传,人们才会真正接受并认可环境生态工程本身的价值,从而积极参与现今的环境工程建设中。

3.3完善环评体系

从目前来看,针对生态环境的环评体系还没能达到健全。为此,相关部门就有必要设立更健全的环评指标,全面考虑多样的生态要素。在环境可以承载的限度内,适度开发生态资源。完善环境评价,也可以督促各类企业认真予以遵守,确保自身行为是合法的。

4结论

建设环境工程,具体内容包含了初期的决策、环境工程立项、设计以及施工、后期的工程运行。建设环境工程的根本宗旨就是防控范围更广的环境污染,改进全面的生态。在目前状态下,环境质量正在受到更广的重视。环境工程应能促进生态和谐,优化现有的生活环境。在未来的实践中,相关人员还需要优化调配环境工程所需的资源,慎重防控环境遭受损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炳方,刘远新,臧小平等.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3):276-282.

[2]李珍.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2011(S3):46.

[3]魏左平,董志勤,靳守茂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呼和浩特市城市园林绿化为例[J].园林科技,2013(4):1-5.

[4]朴彩顺.试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195.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1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1.1什么是生态环境监测

近年来,在环境监测理论和实践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兴起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环境监测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以获得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所显示格局的认识和数据。

1.2生态环境监测的划分类型

划分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方法有很多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普通的划分方法是以生态环境监测对象的价值为尺度,按照不同的生态系统圈进行划分,形成农村、城市、草原、森林、荒漠等生态环境监测类型。虽然这是一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划分类型不能囊括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全部,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目前最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划分方法,是把生态环境监测的空间尺度及检测对象作为划分生态环境监测的出发点,根据这种划分方法,生态环境监测被划分为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和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两大类。

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遥感技术、生态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生态调查及生态统计等手段,在相关专业数据和原有自然本底图的基础上,在区域生态范围内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

微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数量众多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工作的基础条件,对某一生态系统或者景观生态区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监测,收集相关属性信息。干扰性生态、污染性的生态环境监测均为组成微观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部分。微观生态环境监测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微观生态环境监测的主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式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网。

1.3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主要有:动态监测生态系统现状和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监测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的恢复过程;收集监测数据,对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诸多重要的国际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2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2.1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在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态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建立了53个生态定位站,组织进行了数量颇多的生态研究工作,世界各国对其所取的成果予以了相当的关注,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前景已相当可观;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得到重大发展。

2.2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不足之处

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是显得比较落后的,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急需进入实施阶段,仅在小范围内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偏重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及手段的作用。

3关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策略分析

3.1确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不仅没有统一制定而且还存在诸多缺陷,如:尚未把微观和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有机结合、监测方法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等。因此,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要从一致性指标、诊断性指标、预警性指标这三种基本指标类型出发,体现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等原则。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制定后还需实践中经过考查与检验,才能在大范围内推广和运用。

3.2探索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以方法

在遵循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这一原则下,充分考虑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环境监测台站选址、监测内容、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确定、现有方法和设备、监测的场地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整理等方面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制定技术路线、确立最佳方案,探索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3.3在交流与推广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为了使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及业务知识面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及拓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生态环境监测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培训,组织学术交流。还可以组织举行先进经验交流会,组织行业内部经验交流;为了使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得到逐步的推广和实践,可以考虑在基层监测站和专业监测站推广已在实践中发展成熟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经过验收证明是质量合格、适用度好的仪器;为了在基层落实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从当地的现实情况出发,在优先监测重点问题的基础上要强化动态研究,不断积累资料,有步骤地拓宽监测项目和监测范围。

4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展望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是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通过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等方式为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管理服务及决策部门服务,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所追求的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时至今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已显得日益严峻,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已不能单纯依靠理化、生物等指标,生态环境监测必将得到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的重视与掌握。

结语

总之,探讨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意义。作为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应紧密结合本工作的特点,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清水河;环境容量;测算

1旅游环境容量的涵义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我们可以把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概括为当旅游环境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与后代人有害变化,并且不发生降低游人旅游质量与游兴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接纳的最大游客量。

2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

根据旅游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及旅游业的概况,建立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得分指标体系,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环境容量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综合后得出的最大游客量,即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容量。

不同类型风景区各个分量的权重赋值也不同。山岳类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各分量权重赋值结果如下表:

表2-1旅游环境容量各分量权重赋值

指标旅游生态环境容量Q(e)旅游空间环境容量Q(r)旅游设施环境容量Q(f)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Q(s)

权重fi0.3440.2260.2620.168

清水河景区位于伏牛山与外方山东麓,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团城乡。属于山岳类旅游区,其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实现的定量评价模型为:

Q=0.344*Q(e)+0.226*Q(r)+0.262*Q(f)+0.168*Q(s)

其中:Q(e)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Q(r)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Q(f)为旅游设施环境容量,Q(s)为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

2.1旅游生态环境容量Q(e)的计算

清水河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Q(e)的计算

清水河景区属于山岳类旅游区,其旅游生态环境容量Q(e)表达式为:

Q(e)=Min{Q(w),Q(a),Q(g),Q(v)}

其中:Q(w)是水体环境容量;Q(a)是大气环境容量;Q(g)是固体垃圾环境容量;Q(v)是生物环境容量。

旅游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量和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如表2-1、2-2:

表2-2旅游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量

旅游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量

生化需氧量(BOD5),g/人*日40

固体垃圾,g/人*日500

总悬浮微粒,g/人*日60

粪便,g/人*日400

表2-3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指标标准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B类)色颜色无异常变化

嗅不得含有任何异嗅

漂浮物

不得含有漂浮的浮膜、油班和聚集的其他物质

透明度,m≥1.2

生化需氧量(BOD5),mg/L≤4

溶解氧(DO),mg/L≥4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mg/m30.12

二氧化硫,mg/m30.05

可吸入颗粒物,mg/m30.05

氮氧化物,mg/m30.10

二氧化氮,mg/m30.08

(1)Q(w)=水体环境污染物容量/人均污水生产量。山岳类风景区水体环境容量主要考虑水色、透明度等,而富营养化是目前危害清水河水体最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选生化需氧量(BOD5)作为水环境容量的评价指标,据环保部门测算清水河水体每年生化需氧量为120吨。则:

Q(w)=8219(人次)

(2)Q(a)=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物容量/人均废气生产量。清水河景区大气生态环境容量根据公式Q(a)=SKF/P计算,S为风景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K为山体类风景区可旅游面积占总面积比例1/20,P为人均绿地面积40平方米,F为清水河景区平均森林覆盖率70%。则:

Q(a)=21875(人次)

(3)Q(g)=每日处理固体垃圾总量/人均固体垃圾生产量。考虑到清水河景区对环境视觉美感要求较高,因此对固体垃圾,基本上不考虑自然净化,全部采用人工处理。清水河景区每日处理固体垃圾总量为2.5吨。则:

Q(g)=5000(人次)

(4)Q(v)=游览面积/人均生物影响承受标准面积。清水河景区景点旅游为沿线旅游,故在计算生物环境生态容量时,以主要景点游览线路里程和旅游者沿线活动范围(线路两侧各5m)为依据计算游览面积,并通过现场检测,确定人均生物影响承受面积标准为15m2/人,清水河景区游览线路长度9公里,则:

Q(v)=6000(人次)

则:Q(e)=Min{Q(w),Q(a),Q(g),Q(v)}=5000(人次)

由以上计算可得:清水河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为5000人次。

同时,由以上计算可看出:清水河景区旅游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比较大,固体环境容量是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瓶颈,但可以通过增加环卫工人的人数加以改善,因此清水河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潜力很大。

2.2旅游空间环境容量Q(r)的计算

清水河景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主要表现为游客对山体游览线路的占有,其表达式为:Q(r)=LT/Pt

清水河景区游览线路长度9公里,每天平均开放时间10小时,旅游者游览一趟需3小时,游客每人合理占有游线长度为10米,则旅游空间环境容量为:

Q(r)=LT/Pt=3000(人次)

2.3旅游设施环境容量Q(f)的计算

清水河景区过夜游客和不过夜游客比例为1:5,设施环境容量则为床位的6倍。根据旅游者生活设施需求和清水河生活设施供给情况,可计算出清水河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如下:

表2-4清水河景区旅游设施环境容量计算

指标旅游者每日生活基本消耗标准清水河景区旅游设施供给环境容量

(人次)

停车场面积4.5平方米/床9000平方米2000床

12000人

供电3千瓦/床100千伏安1600床

4800人

耗水宾馆2吨/床

不过夜游客25升/人1300吨610床

3700人

旅游床位1床/人200床200床

1000人

餐饮茶座

座位1座/床300座300床

1500人

文化、体育

娱乐设施

数量0.5个/床200个400床

2000人

则Q(f)=Min{Qi}=1000(人次)

由以上计算可得,清水河景区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为1000人次。

同时,由以上计算可看出:清水河景区旅游床位、餐饮茶座座位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数量是旅游设施环境容量的瓶颈,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设施数量加以改善。

2.4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Q(s)

通过在风景区游客高峰期、平峰期等不同时期对游客进行心理问卷调查,求出游客在良好心理感应时占有的游览长度为15米,游览线路长度为9公里,每天平均开放时间10小时,旅游者游览一趟需3小时,则旅游心理环境容量计算为:

Q(s)=LT/Pt=2000(人次)

由以上计算可得:

表2-5清水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各指标的计算结果

指标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5000300010002000

则Q=0.344*Q(e)+0.226*Q(r)+0.262*Q(f)+0.168*Q(s)=2996(人次)

我们取清水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为3000人次。

3清水河景区日饱和旅游环境容量、日超饱和旅游环境容量、年适宜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

日饱和旅游环境容量MaxQ=2.5Q=7500(人次)

日超饱和旅游环境容量Q(c)=2MaxQ=15000(人次)

年旅游环境容量Q(y)=DQ=1095000(人次)

由以上计算可得,清水河景区日旅游环境容量为3000人次,日超饱和旅游环境容量为15000人次,年旅游环境容量为110万人次。

4建立假日旅游预警系统

4.1假日旅游预警系统

假日旅游预警系统是为准确提供旅游的发展态势信息,引导和方便人们假日旅游,促进各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假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组建的一种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以一定的标准监测、控制景区的旅游客流量,以缓解或消除假日里旅游供求矛盾,以利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利于加强旅游经营和管理,利于引导消费者,保证旅游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2确定景区预警状态

景区预警状态包括无警状态、轻警状态、中警状态和重警状态。这四个状态的描述为:重警状态指景区受到巨大影响,已经无法正常运行,旅游系统、生态系统即将崩溃。中警状态是指景区各项服务与设施已经受到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生态系统加速恶化。轻警状态是指景区开始受到影响,生态系统和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开始受到破坏,旅游者的旅游感受开始下降。无警状态是指景区一切运行正常。

4.3确定景区预警状态的警限

(1)确定景区现实预警状态的警限

警限指警报界限。当景区的现实值超过日适宜环境容量的时候,即Y≥Q,景区即将受到破坏,进入警报界限,此时

y1=Y/Q≥Q/Q=1(Q为景区日适宜环境容量)

表明,当y1≥1时,景区目前已经进入轻警界线,处于轻警状态。

当景区的现实值超过日饱和预警指标值的时候,即Y≥Max(Q)=2.5Q,景区得正常运转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各项服务设施将受到破坏,游客的旅游感受将大打折扣,此时

y2=Y/Q≥Max(Q)/Q=2.5Q/Q=2.5

表明,当Y≥2.5时,旅游目的地系统目前已经进入更高一个层次的警报状态,本文将其定义为中警状态。

当旅游目的地的现实值超过日超饱和预警指标值的时候,即Y≥Q(c)=5Q,景区得不能正常运转,生态系统、旅游系统将进入崩溃状态,游客讲不能进行一切旅游活动,此时

y=Y/Q≥Q(c)/Q=5Q/Q=5

表明,当Y≥5时,景区目前已经进入最高层次的警报状态,本文将其定义为重警状态。

(2)确定景区未来预警状态的警限

景区未来预警是在旅游目的地现实值的基础上按照往年数据外推法推算出未来值Y',然后再和预警指标值相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未来的旅游目的地的警限。

当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值超过日适宜预警指标值的时候,即Y≥Q,景区即将受到破坏,将进入警报界限,此时

y'=Y'/Q≥Q/Q=1

表明,当y'≥1时,旅游目的地将进入轻警界线,处于轻警状态。

当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值超过日饱和预警指标值的时候,即Y'≥Max(Q)=2.5Q,景区得正常运转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各项服务设施将受到破坏,游客的旅游感受将大打折扣,此时

y'=Y'/Q≥Max(Q)/Q=2.5Q/Q=2.5

表明,当y'≥2.5时,景区即将进入更高一个层次的警报状态,本文将其定义为中警状态。

当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值超过日超饱和预警指标值的时候,即Y'≥Q(c)=5Q,景区得不能正常运转,生态系统、旅游系统将进入崩溃状态,游客讲不能进行一切旅游活动,此时

y'=Y'/Q≥Q(c)/Q=5Q/Q=5

表明,当y'≥5时,景区目前已经进入最高层次的警报状态,本文将其定义为重警状态。

4.4建立旅游警度预报子系统

旅游警度预报子系统采用的预警灯图法是一种输出数据的简便易行的方式,结果直接明了,形式类似于交通信号灯,即用类似于交通信号灯的灯色表示宏观经济运行的势态。旅游警度预报子系统包括控制指标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控制指标灯系统

控制指标灯系统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系统。上文中设计了四种预警状态,因此设计四种预警信号灯:“红灯区”、“黄灯区”、“蓝灯区”和“绿灯区”。四个灯区分别用来表示重警状态、中警状态、轻警状态和无警状态。相应的:红灯区(重警警区),预警值在5以上;黄灯区(中警警区),预警值介于2.5到5之间;蓝灯区(轻警警区),预警值介于1到2.5之间;绿灯区(无警警区),预警值处于1以下。景区旅游预警系统控制指标灯系统如图所示(图1)。

图1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警警限与信号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预警系统中主要实现以下几个功能:数据输入和数据库管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信息功能。

预警信息的方式很多,在目前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主要选择把预警结果通过MAPGIS的属性连接功能将其输入到MAPGIS中作为绘制预警结果图的信息。通过预警结果信息传入,利用MAPGIS的DEM子系统把预警的结果通过插值原理,将其绘制成等值线图,并通过空间分析子系统的区域相交功能,将其与其它的地理信息进行叠加,并对不同的警度级别赋以不同的参数,便可得到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警结果图。然后在基于GIS技术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上添加预警功能,采用信号灯系统,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信息。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5

资源压力度包括水资源压力度、土地资源压力度、矿产资源压力度、森林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度包括水环境压力度、大气环境压力度和固废消纳压力度。承载饱和度大于1,说明该区域在现有条件下已没有发展余地,如果继续发展,则将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反,如果承载饱和度小于1,说明有继续发展的余地。生态承载力综合评判依据和方法一级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生态系统自我抵抗能力和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自我恢复与更新能力,分值越高,表示生态系统承载稳定性越高,80分以上表示承载稳定性最高,80~60分表示承载稳定较高,其余依次类推,20分以下表示承载稳定性最低;二级评价结果主要反映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实际上代表了现实承载力的高低。分值越大,表示现实承载力越高,分值越低,表示现实承载越小。三级评价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度的评价。当CCPS>1时,承载力超负荷;CCPS<1时,承载力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大庆市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分布状况大庆市土地总面积为21219.16km2。土地利用结构为:林地面积609.2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7%;草地面积4231.2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94%;耕地面积9468.8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4.62%;水域湿地面积4347.9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49%;建设用地面积1351.4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7%;未利用土地面积1210.4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70%,2.1.2生态环境状况现状评价(1)大庆市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利用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数据,以整个大庆市、大庆市区及所辖四县作为基本评价单元,评价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大庆市整体作为一个评价单元,其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51.84、60.39、30.36、22.54和96.2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1.04,评价等级为“良”(表2)。将大庆市区及所辖4县作为基本评价区域,除肇州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表现为“一般”水平外,其余评价单元评价等级均为“良”,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高,均大于64,其次是林甸县和大庆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在60左右。(2)生态环境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处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0mm,而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00mm,约为降水量的4倍。大庆市是黑龙江省西部重点干旱区,城市供水主要依赖外引嫩江水和开发区域内的地下水,属于严重缺水城市。水分条件是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主要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其反映被评价区域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的综合情况。大庆市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耕地和草地分布较广,分布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4.62%和19.94%,二者总面积超过全市国土面积的60%,但是林地覆盖率相对较低,而且几乎都是人工林,这决定了大庆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另外,大庆市境内虽然没有天然河流,但湖泡湿地广布,水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丰度指数和水网密度值数处在较高水平;由于大庆市的土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较严重,使得大庆市土地退化指数相对较大;另外,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安排部署,大庆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力实施,使得大庆市目前的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综合各指标体系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评价等级为“良”。大庆市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807.59km2和1077.13km2,分别占市区国土面积的35.42%和21.1%;市区内分布有较多湖库,面积较大,占市区国土面积的10.07%,水网密度指数较高;虽然市区耕地、草地和湖库面积较大,但林地覆盖率的偏低,导致大庆市区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相对较低;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使得环境质量指数相对较低,土地退化指数相对偏高。综合各指标体系对大庆市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8.83,评价等级为“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杜蒙县)是大庆市重要的农牧业产区,其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2091.03km2和1110.05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4.76%和18.45%;杜蒙县分布有大庆市主要防风林和农田草原防护林,林地面积为302.54km2;另外,该县湖库面积较大,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4.97%,水产业较发达,分布有大龙虎泡等重要湖库。良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杜蒙县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均较高,但是由于近年来土地退化较为严重,所以土地退化指数相对较高。综合各指标体系对杜蒙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4.69,评价等级为“良”。肇源县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耕地面积为1981.72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7.63%,其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5%;草地和湖库面积分别为919.86km2和267.59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2.11%和6.43%;林地面积为40.81km2,只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虽然林地面积较小,但由于耕地、草地和湖库面积较大,使得该县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均较高,综合各指标体系对杜蒙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4.61,评价等级为“良”。林甸县是大庆市重要的农牧业产区,其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885.71km2和900.31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53%和25.56%;林地和湖库面积均较小,均不足全县国土面积的1%。虽然林地面积较小,但由于耕地和草地面积较大,使得该县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均较高,但由于湖库和河流分布较少,所以水网密度指数较低,综合各指标体系对杜蒙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1.34,评价等级为“良”。肇州县是大庆市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优越,农牧业物产丰富,其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702.94km2和900.31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47%和7.77%;林地和湖库面积分别该县国土面积的0.43%和2.54%。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均较低,分别为31.75和43.67。综合各指标体系对肇州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1.70,评价等级为“一般”。综上所述,大庆市各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序是杜蒙县、肇源县、林甸县、大庆市区和肇州县,其中前4个评价单元生态环境状况相差不大,而肇州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与前4个评价单元相差较大。

生态承载力指标核算结果

大庆市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1)判断矩阵构造(确定权重)。经过各种因素的反复比较讨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22-26]。(2)弹性度计算与分析。承载指数计算首先需确定各因子的分值大小。分值大小确定采取2种办法,对有确切数据的因子采用分段回归的方法;对没有确切数据的因子,采用半定量化或专家评分的方法。本研究中采用了半定量和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各个因子的平均变动范围,来确定各因子的分值大小。在确定各因子分值后,利用承载力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见式(1)。(式略用前述结果与表1比较,大庆市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状态,有一定的抵御外力的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从原始数据分析可知,水资源仍是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弹性度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根据二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首先需要确定各种资源在承载力中的权重,方法如生态弹性度。为了使结果有明显易见和具有可比性,对各承载力因子采用分值表示方法。分值的确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和参照值,为了使结果有可比性,本研究以中国不同区域水资源拥有量为依据。其他分值因缺乏全国、区域的统计数据或资料,笔者以大庆市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大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其分值。在确定各因子分值后,利用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模型,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指数表达模式(式略)用计算结果可知,大庆市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大气环境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能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大庆市承载压力度计算根据三级评价和承载力压力度的概念,首先需要确定各种资源在承载力中的权重,方法如生态弹性度中的计算方法。承载力各因子确定后,按照三级评价的计算方法,给各因子确定适当的分值,环境压力度各个因子不能按人均确定标准。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大庆市实际资源利用情况或规划实施后资源利用情况,与大庆市实际拥有可利用资源量的比较确定其资源压力度;环境压力度各因子采用实际排放量和大庆市环境容量去比较,确定其压力度值。这样计算可反映大庆市生态环境实际受到的压力,再用生态环境压力表达式去计算可得压力度值。(式略)当CCPS>1时,承载力超负荷;CCPS<1时,承载力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本研究的CCPS<1,因此,大庆市资源-环境压力度现实值较小,处于承载低负荷状态。(2)受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流动、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会下降[27]。代入“十二五”规划实施后的预测数值,可得本次规划实施后的承载压力度见式(6)。(式略)本次评价规划后的CCPS<1,“十二五”期末,大庆市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实施后,大庆市对资源的利用强度进一步加大,但承载压力度仍然小于1,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绿色经济是减轻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最佳方式[28],因此,应重视绿色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地位,做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降低规划实施后的生态环境压力水平。

结论与讨论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分析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情况“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各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年度变化幅度在-0.12~0.18之间,生态环境状况较为稳定,各评价区域大体呈现出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趋势,其中大庆市区的增加幅度最大,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增加0.18,整个大庆市2008—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减少0.12,其他评价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更小,尤其是杜蒙县、林甸县和肇源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均未超过0.02,各评价单元2004—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等级均未发生变化。另外,大庆市整体与大庆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分析(1)生物丰度指数变化分析。“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各评价区域的生物丰度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年度变化范围在-0.10~0.10之间,生物丰度指数较为稳定,各评价区域大体呈现出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趋势。其中大庆市区的降低幅度最大,出现在2008—2009年,其生物丰度指数减少0.1;增加幅度最大出现在2006—2007年的杜蒙县,其生物丰度指数增加0.1,肇州县、林甸县和肇源县的生物丰度指数历年变化甚小,生物丰贫程度保持相对稳定,年度变化未超过0.05。大庆市整体生物丰度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各评价区域的生物丰贫变化的综合情况。生物丰度指数的变化决定于被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2008—2009年间,大庆市区的生物丰度指数减小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部分高覆盖度草地发生了退化。2006—2007年间,杜蒙县生物丰度指数的增大与部分耕地转化为水域湿地有关,水域湿地面积增加了3.1km2,其他评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较小。(2)植被覆盖指数变化分析。“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各评价区域的植被覆盖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年度变化范围在-0.07~0.08之间,植被覆盖指数较为稳定,各评价区域大体呈现出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杜蒙县,2006—2007年增加0.08,而2007—2008年减少0.07,肇州县、林甸县、肇源县和大庆市区的植被覆盖指数历年变化均较小,植被覆盖程度保持相对稳定。大庆市整体植被覆盖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各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综合变化情况。植被覆盖指数的变化决定于被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2006—2007年间,杜蒙县的植被覆盖指数增加较大,主要是由于退耕还草,8.2km2的耕地转化为草地。2007—2008年间,杜蒙县植被覆盖指数的减小与草地退化直接相关,其他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较小。(3)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分析。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反映了被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减。影响环境质量指数主要有SO2年排放量、COD年排放量、固体废物年排放量和年均降雨量等4个指标。由于大庆市固体废物处理较好,固体废物每年实现零排放,因此SO2年排放量、COD年排放量和年均降雨量的变化就成为影响环境质量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4)水网密度指数变化。“十一五”期间,大庆市河流长度、湖库面积和水资源量变化甚微,所以水网密度指数几乎保持较平稳水平,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影响因素分析中可知,水网密度指数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影响较弱,所以不再探讨水网密度指数变化。(5)土地退化指数变化。土地退化是生态系统衰退的重要表征之一。土地退化指数通过加权计算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由于笔者获得的土地退化数据仅为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故无法对土地退化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3.2大庆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结论(1)大庆市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状态,有一定的抵御外力的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从原始数据分析可知,水资源是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弹性度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2)大庆市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大气环境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能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3)大庆市目前的资源-环境压力度小于1,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1篇6

关键词:耦合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态势;边疆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59-05

1引言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当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配合得当、互惠互利时,为良性耦合;反之,相互摩擦、彼此掣肘时,为恶性耦合[2]。从协同学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和耦合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3]。目前,国内对“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进行耦合分析的成果已颇为丰富。许多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系统理论体系,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态和规律[4~5]、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演进态势[2,6]、区域系统耦合状态[7]、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8]以及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9]等内容,其理论和方法在区域层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该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决定着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10]。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建立于资源环境系统之上,并与之发生耦合关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能量与物质循环方式对资源环境产生胁迫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效应又通过降低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而对其产生约束作用。在这种双重机制作用下,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土地总面积38.32万km2,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是一个典型的低纬度高原山区省份,固有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尚不发达。1949~2005年,全省总人口由1595.00万人增加到4450.40万人,增加了2.79倍;经济规模(GDP)由8.93亿元增加到3472.89亿元,增加了388.90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41.79元,相当于1990年的4.2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5.90元,相当于1990年的6.11倍,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城镇化水平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同时,云南又是一个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省份[11],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12~13]。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16]:云南省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低,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这对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因此,研究识别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对协调未来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遵循建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及系统性原则,结合云南省区域状况,构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统一各指标量纲与缩小指标间数量级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式(1)、(2)中,xij表示第i年j项指标值,x′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ax(xj)为第j项指标最大值,min(xj)为第j项指标最小值。当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式(1)进行处理;而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好时,则采用负向指标计算式(2)进行处理。

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个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指标因子的权重值(表1)。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本文从1991~2006年《云南统计年鉴》[17]、1991~2006《中国统计年鉴》[18]、1991~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以及1990~2005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获取1990~2005年原始数据,并进行处理和计算。

2.2系统耦合状态评价方法和模型

本文采用李崇明等[20]提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确定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以及与的协调程度(后有研究人员称为耦合度[3,7,21]),模型如下:

公式(3)中,为两系统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为各指标权重。鉴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二者间的交互胁迫关系,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考虑,显然与是这一复合系统的主导部分,按照一般系统理论,该复合系统的演化方程可表示为:

公式(4)、(5)中,A、B为受自身与外来影响下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演化状态。VA、VB分别为二子系统在受到自身与外界条件影响下的演化速度。在整个复合系统中,A与B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以看做是VA与VB的函数,即V=f(VA,VB),这样就可以VA与VB为控制变量,通过分析的变化来研究两个系统间的协调耦合关系。

由于整个系统的演化满足组合S型发展机制,可以假定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动态协合关系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样在每个周期内,由于V的变化是VA与VB引起的,可以把VA与VB的演化轨迹投影在一个二维平面(V经济发展初期,不受资源环境限制,资源环境不受经济影响,发展只受自身因素影响。此状态下,只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其发展能力无限提高,资源环境始终不变,是一种理想状态。

良性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开始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此状态下区域社会经济提升速度快于资源消耗和环境变化速度,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胁迫作用,但处于可接收范围内,两个子系统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分水岭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此种状态下,资源环境刚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变化速度相等,系统处于由良性状态向不可持续演变的临界点,为系统状态演进的分水岭。

不协调发展阶段

资源储量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资源环境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此状态下,高度重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足,系统向着不可持续状况演变。

系统崩溃阶段

经济增长在资源环境的影响下达到极限,在经济增长极限值要求下,资源增长呈现无穷大趋势。此种状态下,过度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完全忽视自身支撑能力的提高,系统处于一种无限消耗阶段,面临崩溃的危险。区域系统将有两种演进方向:一是两系统间的矛盾不可协调,走向崩溃,因这种情况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二是人类采取一系列政策、技术、工程等措施,及时调控系统运行状况,引导其进入螺旋式上升阶段,实现系统的高级协调共生。

3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状态分析

3.1系统耦合度计算

根据表1及公式(1)~(3)可计算出云南省1990~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f(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g(y),结果如图2所示。然后依据f(x)和g(y)进行非线性模拟,首先计算A与B、VA与VB,其结果为:

3.2结果分析

(1)从社会经济综合指数f(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g(y)来看(图2),1990~2005年,云南省f(x)和g(y)均呈上升趋势,除在1996年和2001年之后有所波动外,两者基本同步增长,但在2003年之前g(y)>f(x),f(x)不断逼近g(y),表明云南省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关系中,相比之下,经济发展大大超前,而环境保护则滞后得多。2004年之后f(x)>g(y),说明在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同时,在1996年、2002~2004年,g(y)下降趋势下,f(x)仍能获得相同速率的增长,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环境的投入不但不会降低其发展速度,反而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

图41990~2005年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度

(2)从VA与VB变化情况看(图3),两者大致可看作“U”型曲线,两系统处于同步变化状态,1994年之前VA>VB,1994年之后VA

(3)从耦合度α的变化情况(图4)并结合表2分析,近15年以来,1990~1993年α处于39°~42°之间,为协调发展状态,1994年突破45°成为系统发展的分水岭,之后均处于50°~84°之间,2001年更高达83°。α经历了先下降(1990~1992年)后上升(1993~2001年)再下降(2002~2005年)的过程,尽管近4年来呈快速下降趋势,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有所提高,但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在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4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近年来,云南省在环境保护和治理、降低能耗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2005年,环保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达1.4%,相当于2000年的1倍;1990~2005年,“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以年均27%的速度增加;2005年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相当于1990年的4倍多;2005年,万元工业产值耗能、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万元GDP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均有所下降,吨能创造工业产值和吨能创造生产总值也有极大提升。这些因素的促进下,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呈下降趋势。

尽管如此,云南省未来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胁迫和约束双重机制加强,二者协调发展仍面临巨大压力。可以预见,云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胁迫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5年以来,由于过度追求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加之人口压力不断增大,致使区域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严重,区域土地、水、矿产等各种资源供给日趋紧张,区域综合支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而历史上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欠的旧账越积越多,形成累积效应,并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滞后效应表现出来,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

(2)长期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劳动力素质不高、技术落后,云南省在国际、国内区域分工中处于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靠过度消耗资源和加重环境成本的方式来实现。以能源消耗指标为例,在1990~2005年,云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规模以上)以年均5%的速度下降,2005年为3.55吨标准煤/万元,仍高于全国2.59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且在“十五”期间呈波动状态,下降极其缓慢。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以5.9%的速度下降,2005年降为1.73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1.22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云南省在通过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方面面临不小压力。

(3)“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环保投资严重不足。根据2005年《云南省环境公报》,S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大气污染防治面临较大压力,昆明等6个城市空气污染加重,15个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重点城市中,11个城市出现酸雨。云南省77条主要河流的15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在Ⅲ类以下的断面达42%。1990~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以年均1.9%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8.05亿t,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年均8.7%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6646.08亿标立方,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年均5.7%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4661.49万t。与此同时,“三废”处理能力却提高不大,例如,2005年,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35%,远低于全国57%的水平。环保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年均增长4.7%左右,2005年达1.4%,略高于全国1.3%的水平,但远远低于云南省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水平。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环保投入不足加大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

(4)全省总人口将继续增长,加之云南为边疆山区多民族省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各项建设起步晚,对环保设施和技术投入欠账较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各项建设将大大加快,必然加大对资源环境胁迫强度,这已是难以逆转之势。

(5)环境保护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受自然灾害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严重。一方面,云南省自然条件差,全省山地、高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4%,盆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资源富集但开发利用成本高,各类用地受到限制,环保工程措施投入大,技术要求难度高。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影响也较为严重。以农业生产为例,在1952~2005年间,全省农业自然灾害总受灾面积达4745.99万hm2,年均受灾86.29万hm2,占年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28%。1996~2006年,因自然因素(洪水、地震等)和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灾毁耕地共计达4.88万hm2(年均因灾毁而减少耕地0.49万hm2)。此外,云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1999年以来,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6.9%,土壤平均侵蚀模数达1340t/km2・a。以金沙江流域为例,全流域年均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相对量达4427.4元/km2・a,其中坡面侵蚀损失3247.6元/km2・a,重力侵蚀损失1179.8元/km2・a[22]。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云南省未来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5结论

(1)从系统理论思想出发,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进行耦合态势分析,以识别系统协调发展状态,对今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评价结果表明,自1994年突破分水岭以来,云南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近10年,耦合度均在50°~84°之间。尽管2002年后呈下降趋势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但其速度极其缓慢,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其滞后效应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越显明显,系统间的胁迫约束机制加强,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极不协调状态。

(3)分析表明,未来云南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挑战,系统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的难度大,达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因此,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明确区域科学定位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特别是重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133-136.

[2]吴文恒,牛叔文.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2):81-86.

[3]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105-112.

[4]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5]刘耀彬,李仁东.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

[6]马彩虹,赵先贵.陕西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态势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217-221.

[7]张富刚,刘彦随,王介勇.沿海快速发展地区区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海南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1):16-20.

[8]张振杰,杨山.基于系统行为的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88-92.

[9]朱鹤健,何绍福.农业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83-588.

[10]高长波,陈新庚,韦朝海等.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J].生态环境,2006,l5(1):169-174.

[11]杨子生.云南省耕地资源危机及其对策初探[J].自然资源(现《资源科学》),1994,16(5):16-24.

[12]杨子生,李云辉,邹忠,等.中国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13]杨子生,刘彦随.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4]李宏.云南人口变动与土地承载力分析[J].农业经济,2004,(7):7-8.

[15]杨林泉.云南脆弱生态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3):15-17.

[16]陆颖,何大明,柳江,等.云南省15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93-97.

[17]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19]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20]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134-144.

[21]徐学荣,吴祖建,张巨勇,等.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2):31-37.

[22]李云辉,贺一梅,杨子生.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测算方法与区域特征分析[J].山地学报,2002,20(增刊):36-42.

[作者简介]李智国(1977-),男,云南武定人,汉族,讲师,主要从事生态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县域;生态环境;时间;空间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鉴于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均质,本研究从全国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进行一个南北,东西的划分,结合县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

1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概述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为了评价其质量高低,首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筛选建立一套满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2]。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一个动态评价就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立体分析。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纬4°-55°,东经73°-135°,东西、南北在气温、降雨量、农业生产上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各地也呈现不同的现象,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生态环境质量也略有不同,导致农业生态出现土地荒芜,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时间变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迁移呈现由好变坏再到变好的一个过程。第一,由好变坏的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还没有使用大量的化肥,人们也没有过度的砍伐树木,大自然的生物循环链还没有断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之也相对很好。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东南部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滥伐森林,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向县城周边地区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西北地区县城地区的人们开始往沿海大城市迁移,导致农业产地的荒芜,东南地区的县域城市为了增加产量,无节制的使用高化学含量的化肥,致使水土流失,土壤不断贫瘠。第二,由坏变好的一个过程。当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环境变得尤为异常时,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了生态环境,西北部地区土地的荒凉,东南部地区土地的不断贫瘠都让我们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3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空间变化

中国的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由水资源、气候、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水资源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气候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经济状况决定了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三点在空间上进行评价。第一,水资源和气候的分布情况。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缺极少,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此外中国共有五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三类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热带季风气候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我国的西北。第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在近十年来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差距,还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在整体布局上就呈现一种自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弱的一种趋势。经济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能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请到更好的专家来因地制宜,去保护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而相对与经济较差的西北部地区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到农业生态环境这个问题。

4结语

目前国内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在内的多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仍是中国的头等任务[3],国内的指标体系也多为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弱化了生态环境的指标。通过以上动态评价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自然环境状况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受到水资源分布情况,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短时间内又无法显著改变。县域农业生态环境应当看做是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状况。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整治措施,相对于西北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防止风沙的入侵又能保持土壤水分不被流失,对于水资源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可以进行多样化农作物种植,科学的进行施肥,既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又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且经济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应当提出整改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这些地区改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作者:张琦单位:文水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25-232.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水电 开发 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

Abstract:China'ssmallhydropowerresources,therapiddevelopmentandhasanimportantroleforthepromotion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improvetheenergystructure.However,large-scalehydropowerdevelopmenthasalsocausedavarietyof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ForthestatusquoofChina'ssmallhydropowerdevelopmentandit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thispaperputoutsomediscussionsforthelineandgivessomesuggestions.Keywords:smallhydro;development;developmentstat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V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0020-0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与供应的必然要求。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生态效益显著,大力开发小水电,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用电困难、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国家实施的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网改造等工程,小水电以其开发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就近供电、价格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开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水电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成为目前国内小水电开发的焦点。

1我国小水电的发展现状

1.1我国小水电的资源分布特点

小水电的装机容量因各国国情而异,我国小水电是指单机容量为5万kW及以下的小型水电站。我国河流众多,小水电资源非常丰富,可开发量达1.2亿kW。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600多个县市区已建成小水电站45000座,装机容量5100多万kW,年发电量1600多亿kW・h,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在建规模达2000万kW,约占世界小水电开发量的40%以上[1]。

我国小水电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是远离大电网的山区,人烟稀少,负荷比较分散,小水电资源是其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就地供电,是大电网的有力补充。从地理分布来看,小水电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2],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雨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是开发小水电的重点区域。目前,全国小水电已开发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广东等20个省市,尤其是广东、四川、福建、云南、湖南等省份。

1.2我国小水电的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水电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小水电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全国各地对开发小水电的积极性都较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小水电发展的步伐,每年新增装机容量200~300万kW,总装机容量占整个水电的30%以上,占全国电力工业比重6%-7%[3],居世界领先位置。

纵观我国小水电几十年的发展,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村用电紧张的问题,以电代柴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小水电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地区防洪抗旱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小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发展还促进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据统计,我国小水电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0.34~0.44亿吨标准燃煤,与相同数量的火电相比,可减少排放1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4]。

目前,我国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标准,但是小水电开发程度依然较低,开发不规范、投资与收益不相匹配、上网受限制、电价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小水电的发展。

2我国小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说小水电是清洁能源,但是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后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开发过程中如果违规建设、不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践经验表明,我国小水电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保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河水锐减,河床干涸。在小水电设计阶段,一些开发单位忽略了科学的水资源开发规划,没有考虑流域总体规划问题。我国2/3的小水电站是引水式电站[5],若缺乏泄水建筑和调度方案,在枯水期时,上游的水源全部引到电站进行发电,很容易引起下游河段断流,造成河床干涸,影响下游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2)部分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小水电的选址一般坐落在植被良好、林木茂盛的山区,在开发建设的施工阶段,修建公路、引水渠道、厂房等设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山林进行开挖,加之施工废弃物的随意倾倒,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

(3)影响水文环境,破坏生态多样性。小水电站的修建,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河流的水量、水质、水温、泥沙等环境因子,尤其是拦河大坝,严重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它阻隔了某些鱼类及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使其不能顺利进行繁殖,破坏了生物遗传多样性,对某些稀有鱼类和珍稀动植物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3对小水电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对于小水电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好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论证建设水电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缺少环保措施的小水电项目,应不予审批。在项目施工阶段,要严格制度周密的施工方案,杜绝野蛮施工,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建立完善的小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依法监督小水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必须根据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小水电环境管理制度,在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小水电工程涉及的主要生态与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管理制度[5]。

(3)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小水电在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从小水电站的发电效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开发小水电引起的移民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该提供适当补贴,妥善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使小水电的开发建设成为真正惠及山区人民群众的工程。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北方农牧交错带,北起呼伦贝尔,南至河西走廊,南北跨300km以上,由东北向西南呈带状分布,具有明显的农牧交错特征,该区域面积达57.98万km2,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整个交错带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而且不合理发展经济也给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整个交错带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整个面貌也在改善,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与全国相比,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总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受到自然环境的生态状况的影响,农牧业的生产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主要得益于该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该区域贫困面大,财政收入又低,资金投入困难,仍然面临严峻的扶贫脱贫任务。该区域以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蒸发量大,旱灾发生频率较高,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基于该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判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首先要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的发展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否在环境承载力之内,主要通过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两项指标来加以评估,前者指的是协调状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范围,后者指的是协调水平高低的量。从当前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二者的协调水平较低。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具体体现为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社会经济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人的经济活动上,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人口多度增长会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大量消耗资源,一旦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差,又加大了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难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内部联系,在技术水平底下和一定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污染,最终又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甚至出现倒退。就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作为社会生产的原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在其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有利于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衡量指标即为生态环境质量。北方农牧交错带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前景。预测方法分为结构预测和非结构预测两类,前者是在定量化模型基础上加以预测,后者是通过定性分析即经验判断来给出预测结论,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前景预测,在模拟仿真值数据基础上提出四种模式:自然发展模式、人口经济快速增长模式、环境保护模式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协调状况和协调水平进行比较,对协调前景进行预测。随着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将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方案。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二者的协调状况,为促进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其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打破“贫困—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低—环境资源浪费—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内,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来改善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其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应压缩农业、增加畜牧业、稳定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产业优势,获得综合效果,并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改善水、大气环境质量,恢复沙地植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应逐渐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方向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应加强环境立法,本着“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的原则,将环境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树立协调发展观念,增加对环保治理的投入,以观念促发展,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理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保证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生态用地;调控;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6-1474-0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建设好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所谓生态环境用地,是指能通过维持自身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主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生产力及可持续性起到支撑和保育作用的土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分析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及其他相关政策和法规,开展生态与环境建设用地研究,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增强区域生态用地管护,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霸州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临永清、固安、廊坊市安次区,东临天津市西清区、武清区,南接文安,西邻保定雄县,介于北纬38°58′57″-39°13′10″,东经116°15′23″-116°55′09″之间,总面积801.45km2。霸州市地处海河水系下游,境内主要有大清河、中亭河、牛河、雄固霸新河4条河流。市域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量东西分布不均。霸州市现辖有7镇5乡1区和2个办事处,383个行政村(街道),总人口59.7万。全市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金属压延、钢木家具、塑料加工、机械加工、林木加工、食品加工、乐器制造、线缆制造为主的支柱产业,兴起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是中国最大的薄壁管生产基地和钢木家具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西洋乐器生产基地。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对河北省霸州市生态环境及生态用地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现状区域生态承载力与规划期内区域承载力的差值来定量地描述区域承载力状况,按照生态承载类和压力类两类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计算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以现状生态承载力指数与规划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差值作为期内需增加的生态用地调控量。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数据,经济数据来源于霸州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规划数据来自河北省、霸州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3霸州市生态用地结构调控

3.1霸州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霸州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沙化、污染多元化、地下水位下降等。霸州市东北部多风沙地区,多年来形成的风积沙丘,地面起伏不平,土质以沙壤和风沙土为主,地下水资源状况和排水条件都差,加上上世纪中叶前因缺乏管理导致该地区植被被严重破坏,树木遭乱砍滥伐,逐渐导致水土流失风沙屡起。近些年来,霸州市环境污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地膜使用量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工业废水处理不彻底,尤其是中亭河、牛河中每年有大量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环境日益恶化。霸州市严重缺水,随着工业、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的不断增加,在城关、牛百弯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漏斗区,总面积达到394.0km2,漏斗中心埋深分别达到38.23m和50.35m。

3.2霸州市生态承载力差值测算

生态承载力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系统所允许的人类活动的最大强度。本研究用现状区域生态承载力与规划期内区域承载力的差值来定量地描述区域的承载力状况。

3.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分生态环境承载类指标和压力类指标两类。承载类指标能直观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体现生态承载能力的大小,包括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森林覆盖率、城市化水平,为正向指标;压力类指标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所带来压力大小的反映,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恩格尔系数,为负向指标。

根据霸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及林业部门的相关资料,确定现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值;参照《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2022年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值,以此作为规划期内区域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值,霸州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见表1。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特尔斐法确定。

3.2.2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用原始值与极大值(规划值)相比;对于负向指标,用1减去原始值与极大值的比。即:

Fi=Xi/Xmax(正向指标)

Fi=1-Xi/Xmax(负向指标)

式中F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Fi为第i项指标的现状值;Xmax为第i项指标的极大值(规划值)。

3.2.3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用加权求和法,将各因子的标准化数值与该指标的权重乘积相加,得到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表2)。

D=Fi×Wi

式中:D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F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3.2.4生态承载力分析与生态用地差值计算霸州市现状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4832,规划期末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7046,差值为0.2214。由此可见,霸州市现状的生态承载力与规划期内的生态承载力还有一定距离,要保障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生态用地量,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霸州市生态用地结构调控

根据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构,进行生态用地调控的目的在于,从用地结构调整的角度,增加生态用地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中生态用地效益的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本研究所指生态用地包括具有生态调节功能的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

3.3.1生态用地差值预测

S2022=S2009×M2022/M2009

式中:S2022为2022年生态用地面积;S2009为2009年生态用地面积;M2022为2022年生态承载力指数;M2009为2009年生态承载力指数。

根据霸州市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9年生态用地为13996.70hm2。依据上式,可以预测到2022年生态用地为20409.92hm2,两者差值为6413.22hm2。

3.3.2生态用地调控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遵循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相结合的原则,适度、充分、集约地高效利用土地,在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实现土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由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生态过程和经济过程的综合统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经济效应,还要考虑生态效益。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必须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状况进行生态用地调控研究。区域生态建设土地利用调控(H)是在综合平衡社会(S)、经济(E)与资源环境(R)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分析,并通过生态承载力和可供生态环境用地的研究结果,合理配置调控指标,使S-E-R综合生态系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生态用地调控受现状生态承载力、理想生态承载力和可提供生态用地的三重制约。经测算,霸州市现状生态承载力与理想生态承载力差值所需增加的生态用地为6413.22hm2,还需要考虑区域实际可提供的生态用地。在GIS平台上,采用对点、线、面缓冲的方法,进行生态用地布局优化,同时考虑林业、水利等部门规划,计算霸州市可提供生态用地为22434.00hm2,即与现状的生态用地差值为8437.30hm2。这一结果表明,霸州市有充裕的空间达到生态用地的要求,生态用地调控值可取6413.22~8437.30hm2(表3)。

4对策与建议

4.1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

依据评价结果,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实施造林工程,治理东北部风沙。在村庄、城镇周围发展环村林、环城林,创造风景优美、环境怡人的人居环境。对东淀、蓄滞洪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加强城市与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地表水及大气污染,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村。

4.2加强区域生态管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禁使用剧毒、低效、高残留的化学合成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增施有机肥,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杜绝污水灌溉,尤其是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严禁盲目开荒和破坏自然植被的活动,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利用荒地资源。禁止破坏水土保持林、护岸林等一切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以及其他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

4.3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根据区域特性,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畜禽―沼气―作物”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农田林网;东北风沙区可大力发展“林果-牧草-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在南部蓄滞洪区,发展湿地生态模式。

4.4强化生态环境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理能力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及时听取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大科研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制定和实施长期而全面的全民环境教育计划,注重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养成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清军,鲁俊娜,程从勉.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石家庄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122-1127.

[2]杨志峰,胡廷兰,苏美蓉,等.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生态调控[J].生态学报,2007(8):3224-3231.

[3]邓红兵,陈春娣,刘昕,等.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J].生态学报,2009(3):1519-1524.

[4]张磊,万荣荣,胡海波,等.生态用地的环境功能及空间整合――以南京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10):1222-1227.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11

关键词:环境竞争力;人类福祉;动态最优经济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5005006

当前,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各国、各地区发展实力的竞争因素,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此,研究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自然成为各国政府、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竞争力就是测度区域发展实力的重要量度指标,它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由五个要素构成,即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环境影响、环境协调。跟传统的竞争力概念相比,环境竞争力更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作用,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环境的现有及潜在影响力。环境竞争力的主要特点是:既要考虑现有的环境竞争能力,又要考虑变化的潜在影响。以自然环境的考察为主,与生态环境、硬环境相互交融。重视环境质量改善,对区域内及区域外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多重叠加效应。

对于环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文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二是环境竞争力的测算与评价。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国家竞争力、省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于环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较少,其中黄茂兴、高建设等对环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和明晰[1]。在环境竞争力的测算与评价方面,研究文献较多。目前,关于经济-环境系统评价模型框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经济学框架和自然科学框架。经济学框架是建立在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主张指标的货币综合价值核算[2]。根据经济学理论来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绿色GDP核算、自然资源损耗的货币价值核算、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实储蓄指数等。这些方法大都将人类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损耗折算成货币价值,并将其纳入国民收入核算当中。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很多评价框架。在国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压力――状态――反应框架(PSR)模型以及随后由PSR框架扩展得来的DPSIR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美国非政府组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系统模型,这些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管理世界》杂志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共同设立的“省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中心”提出了一个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环境影响、环境协调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模型[3]。

纵观现有文献,对于环境竞争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环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还需进一步深刻揭示和明晰;(2)对于区域经济竞争中的环境因素评估存在经济学框架和自然科学框架两种不同理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两类评价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揭示;(3)环境竞争力的自然科学框架评价方法中的指标选择较为随意,缺乏理论论证。所以,环境竞争力内涵及测算研究还要在理论解释、论证层面上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以上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环境竞争力与人类福祉的作用机理

生态环境通过经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是人类从经济-环境系统中获得的收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见图1)[5]。供给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环境获得的各种产品资源,包括食物、原材料、能源原料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生物遗传等非物质资源。调节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环境过程的调节作用当中获得的收益,例如维护空气质量、调节气候和水分、控制侵蚀、净化水质和处理废弃物、调控人类疾病、生物控制、授粉以及避免遭受风暴侵袭的保护等。文化服务是指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认知、大脑思考、消遣娱乐和美学欣赏等方式,而使人类从生态环境获得的非物质收益,包括文化多元性、精神与宗教价值、知识系统、教育价值、灵感源泉、美学价值、社会关系、地方感、文化遗产价值、消遣和生态旅游等。支持服务是指生产所有的其他生态环境服务所不可或缺的服务,相比于生态环境的其他服务对人类产生相对直接的短期影响,支持服务对人类的影响则要么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要么是发生在一个很长的时间,例如养分循环、制造氧气和形成土壤等。

人类福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自由与选择和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安全保障等。福祉的组成要素,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可以反映

图1自然环境服务及其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联系

出当地的地理、文化与生态状况[5]。事实上,生态环境通过为人类提供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满足人类的各种物质、健康、安全等需要,增加人类的福祉。可以说,生态环境是人类福祉所不可或缺的。首先,生态环境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与人类获取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具有强烈的联系。例如,生态环境供给的食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则是人类生产的基本投入;而生态环境通过净化等调解服务为人类提供干净的水资源。其次,人类的健康与生态环境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存在强烈的联系。例如,生态环境提供的食物质量将直接决定人类的健康状况;生态环境的调节服务可以对传播疾病的害虫的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而生态环境的文化服务则为人类在消遣和精神方面提供惠益,进而提升人类健康状况。此外,安全同样受生态环境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变化影响。供给服务的变化可以影响各种物资的供应以及由于资源不断减少而引发冲突的可能性;调节服务的变化将会影响各种自然灾难发生的规律、频率、分布;生态环境的差异也会引起各种宗教礼仪或精神特性的不同,将会影响社区内的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再次,人类社会关系主要受到生态环境文化服务的变化影响:文化服务可以对与人生体验相联系的品质产生影响。最后,自由与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类福祉的其他要素基础之上的,因此也是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

生态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许多因素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导致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发生变化。这些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发生变化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并称为驱动力。生态环境系统服务的变化受多种驱动力的影响,而且这些驱动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同时,生态环境系统服务的变化反过来又对导致其变化的驱动力具有反作用。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驱动力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作用的路径,可以把驱动力分为直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两大类。其中,直接驱动力是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过程,是导致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驱动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精确程度对它进行识别和测度。直接驱动力包括气候变化、局地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物种引入或消除、技术改进与应用、外部输入(如化肥施用、害虫控制、灌溉等)、各种自然、物理和生物驱动力(如火山喷发等)、收获和资源消耗,等等。间接驱动力的作用比较广泛,常常是通过对一个或者多个直接驱动力的改变而起作用,是激发决策制定过程的各种信号,因而对于间接驱动力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它对直接驱动力的作用而得以确定。直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通常都可以发生协同作用。间接驱动力主要有人口驱动力(如人口数量、年龄和性别结构、受教育结构、空间分布等)、经济驱动力(如经济规模、进出口结构,等等)、社会政治驱动力(如民主化、民间社会组织地位、解决国际分歧的机制等)、文化与宗教驱动力(如个人消费观的选择等)、科学与技术驱动力(如对科研与开发的投资率、新技术的采用率、生物技术发展状况等)[5]。

二、环境竞争力的内涵

从上文可知,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经济-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态环境具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等服务作用。这些服务与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健康水平、良好的社会关系、安全保障和自由与选择状况具有深刻的关系,也就是与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生态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许多驱动力会导致其发生变化,这些驱动力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有些决策可以控制的,有些则不能。人类会响应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变化,寻找其中的变化原因,适时改进社会制度,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速度、规模等状况,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的压力,最终促成生态环境的不同发展状况和不同的服务能力。而生态环境的不同状况也给人类带来不同的福祉,最后,人类又会根据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变化来调整自己行为。总之,区域经济-环境系统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组成的相互有机联系[6-8]。这个系统是一个循环运动的动态发展的整体系统[9]。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物理学上的力与功之间的作用机制十分相似:由社会响应、经济发展压力、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组成的生态环境循环变化的动态系统最终形成环境竞争力,这个环境竞争力作用于人类社会,为人类社会带来功效与福祉。而环境竞争力的做功结果又反馈到生态环境循环变化的动态系统中,再次形成一个新的环境竞争力对人类社会进行做功。环境竞争力与其为人类带来的功效与福祉是循环变化和动态发展的。

对环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探析可知,环境竞争力实际上是人类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能力,最终表现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能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地区环境最大化人类福祉的能力。它是生态环境循环变化和动态发展的结果。首先,环境竞争力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力。经济和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互相依赖的经济-环境系统。其次,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又有反作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循环动态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则形成一个地区的环境竞争力(参见图2)。

图2环境竞争力形成与做功的动态机制

三、环境竞争力内涵及测算的动态经济学分析我们也可以通过动态最优经济学模型进一步分析环境竞争力内涵、环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假设一个封闭的国家没有对外贸易,则可用以下的方程组来描述该国的经济-环境系统模型[10]:

MAXW=∫t=∞t=0Ut(C,S,P)e-ρtdt

(1)

Subjectto:

K・=F(K,L,R,P,M)-C-f(R,S)-

g(D,S)-i(A,P)-j(N)

(2)

S・=a(S)+D-R

(3)

P・=A+b(P)-r(F,P)

(4)

M・=N

(5)

我们维护经济-环境系统的合理运作,最终目标要使经济-环境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福祉最大化。这里的人类不仅包括当代人,还包括未来的子子孙孙。(1)式表示目标函数。其中,W表示人类的福祉总和,Ut(C,S,P)表示t时期的人类福祉,C表示消费的产品数量(如各种农产品、工业品等),S表示生态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存量(如石油等能源原料或者纤维等原材料),P表示环境品质状况(如空气状况、水污染程度等)。通过消费各种产品、资源、环境服务,人类可以获得福祉,越多的产品和资源的消费、越好的环境品质则意味着获得的福祉越多。因此,用Uc、US、UP分别表示边际产品福祉、边际资源存量福祉、边际环境状况福祉,则Uc>0、US>0、UP>0。ρ表示社会福祉贴现率,把不同时期的福祉折现为当前值。

(2)式~(5)式表示实现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

(2)式中,K表示人造资本存量(如厂房、各种生产机器等人造生产工具与设施),K・表示人造资本存量的变动数量。F(K,L,R,P,M)表示生产函数。L表示劳动力数量,假设劳动力数是外生的。R和S均表示资源,只是R表示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源投入,是一种流量概念,而S表示资源存量。f(R,S)表示在资源存量S的状况下,开采R的资源所需要的成本投入。D表示在人类的作用下资源的增长数量。g(D,S)表示在源存量S的状况下,要诱发资源增长D的数量所需要的成本投入。A表示人类对于环境的治理程度。i(A,P)表示在环境品质P状况下,要达到A的环境治理程度所需要的成本投入。N表示人力资本的增长数量。j(N)表示实现人力资本增长数量N需要付出的成本。所以(2)式表示,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人造资本的积累、人们的消费、资源的开采成本、资源的诱发成本、环境的治理成本、人造资本的积累。

(3)式中,S・表示资源的真实变化数量,a(S)表示资源存量S的自然增长数量。(3)式表示,资源的真实变化数量等于资源的自然增长数量加上人类诱发的增长数量再减去生产投入数量。

(4)式中,P・表示环境品质的真实变化情况。b(P)表示环境品质在P状况下的自净情况。r(F,P)表示环境品质在P状况下生产F对环境造成的影响。(4)式表示,环境品质的真实变化等于人类对环境的治理程度加上环境的自净状况减去生产造成的环境影响。

(5)式中,M・表示人力资本的真实变化数量,其应等于人类对人力资本的培育数量N。

需要求解的方程组其实是一个最优控制模型,其哈密尔顿函数则为:

H=U+γKK・+γSS・+γPP・+γMM・

(6)

(6)式中,γK、γS、γP、γM分别表示人造资本、资源、环境品质、人力资本的影子价格。求得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并整理,可以得到整理后的哈密尔顿函数:

H=U(C,S,P)+UC(F-C-f-g-

i-j)+UCgD(a+D-R)+

UCiA(A+b-r)+UCjNN

(7)

(7)式中,gD、iA、jN分别表示边际资源诱发增长投入成本、边际环境治理成本、边际人力资本增长投入成本。(7)式的哈密尔顿函数H表示t期动态真实福祉状况,它等于t期静态福祉U(C,S,P)加上人造资本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加上生态环境的资源真实存量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加上环境品质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加上人力资本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

对t期静态福祉U(C,S,P)进行泰勒公式展开:

U(C,S,P)=U(0,0,0)+C・UC(0,0,0)+

S・US(0,0,0)+

P・UP(0,0,0)+

12!(CC+SS+

PP)2U(0,0,0)+…

(8)

(8)式中,U(0,0,0)表示消费产品、资源数量、环境品质均为0时福祉,其值等于0。UC(0,0,0)、US(0,0,0)、UP(0,0,0)分别表示消费产品、资源数量、环境品质均为0时的边际产品福祉、边际资源福祉、边际环境品质福祉。根据泰勒公式原理,可以把(8)整理,表示为:

U(C,S,P)≈C・UC(0,0,0)+

S・US(0,0,0)+

P・UP(0,0,0)

(9)

把(9)式代入(7)式并整理得:

H≈C・UC(0,0,0)+UCjNN+UC(F-

C-f-g-i-j)+UC(gD(a+

D-R)+iA(A+b-r)+SUC・

US(0,0,0)+PUC・UP(0,0,0))

(10)

(10)式中前半部分C・UC(0,0,0)+UCjNN+UC(F-C-f-g-i-j)表示消费产品、人造资本变动、人力资本变动等给人类带来的动态福祉状况。而(10)中后半部分UC(gD(a+D-R)+iA(A+b-r)+SUC・US(0,0,0)+PUC・UP(0,0,0)),表示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良好环境品质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式中Uc是边际产品福祉,表示消费一单位产品所能带来的福祉,因此式中gD(a+D-R)+iA(A+b-r)+SUC・US(0,0,0)+PUC・UP(0,0,0)则表示,用消费品为计量单位的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环境竞争力,用字母V表示:

V=gD(a+D-R)+iA(A+b-r)+

SUC・US(0,0,0)+PUC・UP(0,0,0)

(11)

因此,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福祉=Uc(边际产品福祉)*V(环境竞争力)。

对(11)式中a(S)和b(P)进行泰勒公式处理,并整理得:

V≈gD・D-gD・R-iA・A+iA・

r+S(US(0,0,0)UC+as(0))+

P(UP(0,0,0)UC+bP(0))+…

(12)

(12)式中US(0,0,0)UC+as(0)和UP(0,0,0)UC+bP(0)均为常数分别用d和e表示,则(12)可以整理为:

V≈gD・D-gD・R+iA・A-iA・r+

S・d+P・e

(13)

由此可见,环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六个部分:人类诱发自然资源增长的能力gD・D,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福祉的能力下降程度-gD・R,人类治理环境的能力iA・A,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品质衰退对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能力下降程度-iA・r,自然资源存量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S・d,环境品质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P・e。换句话说,这六个部分中,gD・D其实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维护反应能力,gD・R表示人类生产行为对自然资源造成的压力,iA・A表示人类对生态环境品质的治理反应能力,iA・r表示人类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品质造成的压力,S・d表示自然资源存量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P・e表示环境品质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由此可见,通过对经济-环境系统的经济模型分析可知,环境竞争力可以按照压力――状态――反应框架(PSR)展开测算分析。

四、结语

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各国各地区发展实力的竞争因素,最终影响着人类福祉状况,因此,评价环境竞争力是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动态最优经济模型,可以深入探析环境竞争力的内涵、测算评价方法,揭示评价环境竞争力的经济学框架和自然科学框架以及这两类评价模型之间的本质联系。首先,环境竞争力是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协调能力,最终表现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能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地区环境最大化人类福祉的能力。其次,环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可以进一步地分解为六个子能力,这六个子能力揭示了:评价环境竞争力不仅要评价生态环境品质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也要分析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品质造成的压力、人类对生态环境品质的治理反应能力。

本文只是在理论上探析环境竞争力的内涵、测算评价方法,至于环境竞争力的完整测算评价模型以及实证分析,还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黄茂兴,高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环境竞争力问题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6.

[2]曹斌,林剑艺,崔胜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99-106.

[3]林寿富.区域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16.

[4]郝翠,李洪远,孟伟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61-166.

[5]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1-90.

[6]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25-29.

[7]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9.

[8]萧代基,郑惠燕,吴瑛,等.环境保护之成本效益分析[M].台北:俊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13-15.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篇12

本文选择1997~2013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省际面板数据以及全国层面的数据,个别缺失数据采用上下年均值估测得出。全文共包括三大类指标,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标有7个基础指标,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标有5基础指标,生态环境质量响应指标有4个基础指标,一共16个指标。(1)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标。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通过当期总量除以当期期末口总数计算获得,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化肥施用浓度等于化肥施用量除以有效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与有效耕地面积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密度等于区域人口总数除以行政区域面积,原始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日生活用水数据直接自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标。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占辖区比重、万人拥有厕所等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等于水资源总量除以人口总数,其中,全国水资源总量1997~1999年数据参照国家水利部1997、1998、1999年水资源公报,2000~2013年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水资源总量1997~2003年数据来源于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3)生态环境质量响应指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等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在测算环境类综合指数中,主成分分析法是非常普遍和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此,本文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如果指标系统中各子指标变化方向与系统的总体方向存在差异,即有些指标是体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发展,而有些指标则体现生态环境质量负向发展,如果不对指标进行相应处理,就不能判定最终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数值增大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还是降低。因此,这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部分子指标进行处理。本文参考钞小静等(2011)的处理方法,对表1中所有逆指标均进行倒数化处理,从而使所有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力都是一样的。另外,各指数量纲不同可能会带来变量取值分散的影响,若直接采用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还会造成主成分向较大方差或较大数量级指标偏倚,因此做主分成分析前还对各指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2.1各级指数的统计特征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降维,从众多的原始变量中合成少数的主变量,用主变量替代原始变量。各主成分的权数(贡献率)能科学客观的对多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代表研究事物的特征。主成分分析基本步骤是: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接着,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特征向量和贡献率等;其次,依据相关原则提取主成分因子(一般选取前m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超过85%的指标定义为主成分);第三,计算主成分;最后依据主成分的相应权重计算综合指数。所得结果见表2。表2描述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数、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响应指数的统计特征。由表2可以发现,压力指数第一成分方差贡献率为78.105%,第一、二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91.626%;状态指数第一成分方差贡献率为72.219%,第一、二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88.483%。依据提取主成分因子的原则(累积贡献率超过85%),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采用第一、二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同理,根据这一原则,响应指数采用第一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采用第一、二、三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

2.2我国全国层面生态环境质量的测度结果根据图1可以发现:自1997年以来我国整体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基本上呈现下滑的态势,其中1997~1999年这一阶段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下滑的幅度很小,2000~2007年这8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处于一个快速下滑的阶段,2008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有小幅度回升,2009年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而2010~2013年则基本保持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我国整体层面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这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人均工业废气排放、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人口密度等变量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人均工业废水排放、化肥施用浓度等变量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环境压力很大,而且这些压力类基础指标在计算主成分又占有较大比重,所以最后导致我国整体层面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滑趋势。从图1也可以看到,1997~1999年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数变化不大,在1999年以后,该指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其变化趋势基本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一致。另外,1997~2013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数及响应指数则基本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虽然我国在环境问题治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原因在于人们为了社会发展施加给生态环境太多的压力,最终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处于下滑的状态。

2.3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测度结果表3描述代表性年份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根据表3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大致呈现出4种不同的变化趋势:第一种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例如,北京、天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9个地区,它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在波动中上升,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转折点大概都出现在2007年左右,具体而言,北京、天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是在2008年后环境质量水平开始出现下滑,青海、宁夏是在2007年后环境质量水平开始出现下滑。由于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因此政府非常重视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因此在1997~2008年之间北京、天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处于一个上升阶段,而在2008年后,缺乏外界压力和监督,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出现下滑。除北京、天津两省外,其他省份均属于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并不发达,因此环境压力并不大,所以出现生态环境质量上升的趋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出现饱和,许多工业产业开始向西部转移,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环境压力增大,出现生态环境下滑的趋势。第二种是呈现波动中上升的变化趋势,例如,河北、上海、福建、广东等4个地区。其中,河北在刚开始还出现略微下降的变化,2000年后才出现上升的趋势,目前上升幅度并不大,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2.115。广东开始呈现快速上升的过程,而在2004年后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上海、福建则一直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良好,社会环保意识强烈,环境污染防治投资力度很大,因此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第三种是呈现波动中下降的变化趋势,例如,山西、吉林、内蒙古、新疆、辽宁、安徽、黑龙江、江西、云南、湖北、山东、湖南、河南、广西、海南等15个地区。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污染治理方面表现不均衡,比如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经济不算发达,但是作为资源大省在源源不断向外输送资源的同时,环境质量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另外,近年来,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一些中部地区经济出现快速,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工业“三废”污染现象严重,导致环境质量出现下滑。第四种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例如,江苏和浙江2个地区。虽然江苏和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目前是处于上升阶段,但是其上升幅度都并不大,与1997年相比,它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还是下降的。这说明,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苏和浙江已经开始真正重视环境问题,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2.4我国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σ系数是一种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差距简单的静态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横截面数据的分布特征,通过σ系数分析可以研究地区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分布情况。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通过1997~2010年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的σ系数来考察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差异问题①。σ系数越大表明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越大。由图2可以发现,1997~2013年σ系数波动呈现出“V”型变化,1997~2003年呈下降趋势,2004~2013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1997~2003年我国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在减小,而在2004~2013年我国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在增大。σ系数波动呈现出“V”型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1997~2013年我国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在提高的,例如,河北、上海、福建、广东,还有北京、天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也算是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在整体上是有所提高的,而有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在下降的,例如,山西、内蒙古、吉林、辽宁、云南、安徽、黑龙江、新疆、山东、江西、湖北、河南、广西、湖南、海南。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