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生物质能的优势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4-28 手机浏览

生物质能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法;比较优势

一、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对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研究,这一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国内不同区域之间某种产品,或同一区域内不同产品之间比较优势的衡量和比较。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EAI(EfficiencyAdvantageIndices),规模优势指数SAI(ScaleAdvantageIndices),综合优势指数AAI(AggregatedAdvantageIndices)。

1、效率优势指数EAI

EAI是各种种植区域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域所有作物平均水平的比率与全国该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进行对比。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EAIij=(APij/APIt)/(APj/APt)

式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单产;APit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平均单产;APj为黑龙江省j种农作物平均单产;Apt为全省所有农作物的平均单产。EAJij>1,说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i区j种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EAIij

2、规模优势指数SAI

SAI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它是市场需求、资源察赋、种植制度等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规模优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SAIij=(GSij/GSi)/(GSj/GS)。

式中,SAIij为i区j中农作物规模优势系数;GSij为i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全省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为全省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SAIij>1,表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i区的j种作物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其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SAIij值越小,专业化程度越低。

3、综合优势指数AAI

AAI是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能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优势度。PAI与SAI的相互制约关系显著,即只要其中一方优势出现被动,就会对整体水平影响很大,导致比较优势的丧失。其计算公式如下:

AAIij=(EAIij×SAIij)0.5

式中,AAIij>1,表明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相比,i区j种农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具体区分为,AAIij>2表明i区j种农作物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1.5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6-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8)。本文用2005-2007年3年的平均数来反映各项指数。

二、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

根据2005-2007年连续3年的统计资料测定,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差异情况如表1所示。并根据表1对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地区差异做了如下分析:

(一)水稻比较优势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综合优势指数的比较中,各市的综合优势指数都大于1。鸡西地区的综合优势指数较之其他7个地区综合优势指数略高一些,但并不明显。大庆、佳木斯、哈尔滨、黑河的综合优势指数相近,都在1.4左右,具有一般的比较优势。在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的比较中,鸡西的水稻生产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但其生产规模却具有明显的优势,使其在综合优势的比较中略显优势。从总体上讲,各地区的综合优势指数都高于黑龙江省的平均水平。就其原因是这些地区水资源稳定,黑龙江省地区气候适宜。黑龙江省生产的水稻质量高、口感好。

(二)小麦比较优势研究

从表1可看出,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的综合优势指数都大于1,黑河的综合优势指数为2.471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说明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无论在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上,黑河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2007年黑河的小麦种植面积是全省播种面积的21.54%,规模优势指数是其他地区的4倍。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综合优势指数都在1.3左右,具有一般比较优势。黑河处于黑龙江的西北部是重要的春小麦生产基地,土地肥沃,年降水量500-550毫米,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小麦的抗旱能力强,黑河比较适宜小麦的种植。

(三)玉米比较优势研究

从表1看出,各地区的综合优势指数均大于1,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都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具有明显优势的是绥化地区,综合优势指数约为1.6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他地区综合优势指数均在1.3以上具有一般的比较优势。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都大于1的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3个地区。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其位于松嫩平原,当地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玉米、大豆轮作区,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资源成本较低,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与玉米生育期进程同步,玉米营养品质好,产量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农民具有种植玉米的传统。玉米是绥化的优势粮食作物。

(四)大豆比较优势研究

从表1中可看出,在综合优势指数比较中,个地的综合优势指数均大于1,并且都在1.2之上。黑河的综合优势指数大于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其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均大于1,规模优势指数大于2,2007年黑河大豆播种面积占全省的13.42%。佳木斯的优势仅次于黑河。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在鸡西水稻具有极强比较优势,水稻在其它地区具有一般比较优势。在黑河小麦和大豆都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大豆的比较优势高于小麦。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比较优势较高,哈尔滨和绥化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其中绥化的优势高于略高于哈尔滨,在其它地区具有一般比较优势。在佳木斯和牡丹江大豆具有比较优势,佳木斯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牡丹江具有一般比较优势。

(二)对策建议

1、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

扩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生产,水稻在保持种植面积的同时提高其单产量,发展鸡西为中心的南部优质水稻种植区域。黑龙江省是春小麦种植地区,黑河是主要的麦豆产区,建立以黑河为中心的西北部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带。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位于松嫩平原地区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利用资源优势形成规模种植。大豆生产虽然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地区优势不明显但综合该地现状及生产条件而言,也应重点发展大豆的生产。黑河豆麦轮作,大豆生产上也应加大力度。充分利用非转基因大豆优势。

2、加大科技投入

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优势粮食作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加速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确保优势粮食作物生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尤其像黑河地区这样的低产田。具体为:进行种子工程,创新、改造种子资源,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专用抗病性好的品种;开展设施农业研究,在节水灌溉、大棚温室设计制造和栽培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要加强粮食作物加工技术研究和引进,提高加水平和能力。

3、积极推进优势粮食作物的产业化经营

着力解决农业经营规模小、竞争乏力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民组织化,实行产业化经营。解决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产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变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为联合组织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增强进入市场和谈判的能力。建立粮食作物加工基地。在粮食作物优势产区建立加工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动粮食作物及农村发展。

4、强化对优势粮食作物发展的支持

政策扶持是优势粮食作物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和计划、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要加大对优势粮食作物保护和支持力度,向优势粮食作物和优势区域倾斜。如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搞好优势粮食作物布局区域内重点水利工程和道路的修建,提灌溉、防灾和运输能力;要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支持,积极扶持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建设,帮助它们解决关键问题;加大对优势粮食作物所需生产资料、有机肥料生产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利用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网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慧兰.区域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理论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7).

2、李道和.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实证指标体系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9).

3、宋光钧.皖西地区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特区经济,2008(2).

4、李建东,王家华,李勇.辽宁省铁岭市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6(4).

5、张娇芳.山西主要粮食作物地区比较优势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

生物质能的优势范文

新疆作为我国耐盐寒性牧草的天然基因库,其特有的种质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饲用品质,而且具有珍贵的种源。分析新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现状,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优质牧草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在此基础上,阐述新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确定优势草种,建立牧草基因库;组织基础生物学研究,开发积累基础资料;组织人工驯化栽培,培育优质牧草新品种等等方面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牧草种质;利用;开发

1前言

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复杂,山盆相间,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全区平均降水量为147mm,年平均气温南疆为10℃,北疆5~7℃。这种特殊地理位置与复杂的生态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天然种质资源,更是今后西北天然牧草优势基因库构建的前提。新疆草地类型多,野生牧草资源丰富,有适合不同生境的野生牧草。此外天然草原辽阔,草地占有面积仅次于和内蒙,位居第3。

2新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现状

根据本区的地域气候特点,可细分为2个区、13个亚区、25个分区。2个区有北疆温性荒漠-山地草地区;南疆暖温荒漠-山地草原区。北疆区,高低海拔差在4000m左右;南疆区,高低海拔差在5000m左右。如此巨大的高度差,确保地域牧草种质资源的丰富,同时,具备适应性强、分布广阔等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新疆有天然草地5725.88万hm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4800.68万hm2、天然割草地面积155.17万hm2。新疆天然草地从大地貌单元上划分,又可分为山地草地、平原草地和沙漠草地三大部分。山地草地总面积为3324.69万hm2;平原草地总面积为1944.52万hm2;沙漠草地有456.67万hm2。

草地有高等植物3270种,分属108科、687属。科、属、种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总数的30.59%,21.6%,12.1%。其中几种鹅观草、芒堰麦草、单穗赖草、等几十种植物为新疆特有种。另外,在牧草资源中,国内仅产于新疆的种类也很多,反映了新疆草原的特殊性。新疆共有野生和引种栽培高等植物4081种,康属于161科、877属,牧草种数达到2930种,占植物种数的70%以上,其中在草地中分布的数量最高、饲用价值最高的有382种,占牧草资源种数的13%。新疆主要野生牧草资源见表1。近年来由于长期疏于草原建设管理,大面积的开荒,放牧,采矿等现象严重,造成天然草地的严重退还,许多优质野生牧草种质资源颜临灭绝。目前新疆草地退化面积已达到3000万hm2,严重退化面积超过700万hm2,草地生产力迅速下降。野生牧草有其自身特点,为适应自然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往往结实率较低,休眠期较长,硬实率较高,不利于草地的建设和利用。野生牧草虽然种类繁多,但可供家畜放牧选择利用的,在天然牧草中所在的种类有限。现阶段,地方政府在种草利用方面,多停留在进口牧草方面,忽略了优质的本地野生牧草资源。此外,对野生牧草的利用上,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由此,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优质牧草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

3新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3.1确定优势草种,建立牧草基因库新疆本地有着优质的牧草种质资源,是最天然的牧草资源基因库。不能视如此多的优质牧草而不见,应着力加大对优质牧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丰富牧草的育种材料,同时对于开发优良牧草草种意义显著。为此,建议配合草原资源动态监测,通过草质生态保护补贴奖励的机制,鼓励地方牧民配合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调查,摸清本地野生牧草的种类、分布、数量等等,进一步确定优势种群,利用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培育高产基因,发展野生牧草基因库。

3.2组织基础生物学研究,开发积累基础资料经发现的优质牧草资源,积极组织基础生物学研究,了解其分布、形态、生物属性等等。对于植被环境特征主要研究分布区域、土壤条件、群落科属组成野生牧草营养成分及季节动态变化、产草量等。对于生态学特征主要研究耐旱性、耐寒性、耐热性等,为合理开发利用积累基础资料。当前应重点研究以无芒雀麦、宽叶鹅观草等优势草种的生物学特性。

3.3组织人工驯化栽培,培育优质牧草新品种开发和利用野生优良牧草,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育优良新品种,栽植大规模的人工草场,解决外来品种适应性差的问题。在做足基础生物学研究的前提下,应更进一步研究优质牧草性状的现状。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人工驯化栽培,逐步筛选出优质的牧草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需对优势的种群、性状良好的种质,进一步的纯化培育。通过不断的遴选和培育,将其转变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牧草类型,最终形成优势牧草品种。或者,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同样可培育适合新疆地域特点栽培的优质牧草。

参考文献

[1]窦玉梅.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104-105.

生物质能的优势范文篇3

东北平原主产区

本区域处于温带,土壤肥沃,耕地平整连片,水土资源匹配,生态环境较好,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优质粳稻为主的水稻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油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奶牛、生猪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本区域地处暖温带,地势平坦,具有适宜农业生产的温度、雨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是我国传统农区,农业生产精细化程度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长江流域主产区

本区域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积温较高,雨热同季,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双季稻为主的优质水稻产业带,以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带,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以淡水鱼类、河蟹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

汾渭平原主产区

本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光热水土条件匹配良好。“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

河套灌区主产区

本区域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地形平坦,适宜黄河水自流灌溉。光照充足,积温较高,昼夜温差大,农业生产气候条件独特。“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

华南主产区

本区域地处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南亚热带区域,丘陵广布,是我国砖红壤、赤红壤集中分布区域,农业生产类型多样。“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优质高档籼稻为主的优质水稻产业带,甘蔗产业带,以对虾、罗非鱼、鳗鲡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

甘肃新疆主产区

本区域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以绿洲灌溉农业和草食畜牧业为主。“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

同时,加快建设其他农业地区和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主要包括:西南和东北的小麦产业带,西南和东南的玉米产业带,南方的高蛋白及菜用大豆产业带,北方的油菜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马铃薯产业带,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的甘蔗产业带,海南、云南和广东的天然橡胶产业带,海南的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海的生猪产业带,西北的肉牛、肉羊产业带,京津沪郊区和西北的奶牛产业带,黄渤海的水产品产业带等。

表1种植业优势品种发展表

水稻重点建设东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水稻优势区,在扩大双季稻、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同时,推进东北“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扩大粳稻生产。加强超级稻和杂交粳稻育种等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提高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水平,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

小麦提升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优势区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机械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玉米加强东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优势地位,积极挖掘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生产潜力,稳定增加专用玉米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着力提高单产水平。

马铃薯推进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南方5个优势区建设,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的产业布局,组装集成推广脱毒专用品种和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等关键技术,积极推进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产量和品质。

油料以长江流域油菜优势产业带和北方油菜优势区为重点,开发利用南方冬闲耕地,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冀鲁豫及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生产,巩固提高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西北、东北盐碱地油葵等油料作物生产。

棉花稳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大力发展西北内陆棉区,重点推进新疆棉区建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快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平整改良土壤,提升棉花采摘机械化水平,改善品质,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

甘蔗重点建设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甘蔗优势产区,力争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优化品种,合理施肥,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着力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产和蔗糖糖分。

蔬菜稳定提高大中城市城郊菜园子,着力建设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黄淮海和环渤海设施蔬菜五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突出加强海南和广西的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设施化生产,保障蔬菜供应总量平衡、季节均衡、区域和品种平衡。

苹果加快渤海湾、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区产业化发展进程,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扩大出口、增加效益”的思路,大力推广标准园创建,在苗木繁育、栽培耕作、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

柑橘加快长江上中游等柑橘优势区产业化发展进程,以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熟期结构、区域结构为目标,加快现代集约化柑橘生产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柑橘商品化处理能力、保鲜贮藏能力,大力发展柑橘罐头和橙汁加工。

天然橡胶加强广东、海南、云南天然橡胶优势区建设,优化良种苗木,加快新品种和老旧低产胶园更新,加强非生产期胶园抚管,着力提高单产,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提升橡胶基地建设水平,完善科技研发和生产服务体系,推进橡胶初加工集中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生猪重点建设东北、中部、西南和沿海地区优势区,全面推进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加大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我国优良种猪自我供种能力。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生猪养殖水平,保障猪肉有效供给,实现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

肉牛加强东北、西北、南方和中原肉牛优势区建设,加快品种改良,开发选育地方良种,适度引进利用国外良种。在饲草料丰富的地方积极发展母牛养殖,鼓励集中专业育肥,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生产效率。

肉羊加强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和西南等肉羊优势区建设。加强新品种培育、良种选育和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加快肉羊养殖良种化。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积极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奶牛建设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部产区、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等五大奶业产区,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建立苜蓿等优质饲料基地,提高挤奶机械化水平。净化奶牛群体重大疫病,强化生鲜乳质量监管。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促进乳制品消费。

蛋禽巩固中原、东北等主产区生产,推进蛋鸡养殖区域南移。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蛋鸡和蛋鸭。加快国内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开发利用地方品种资源,提高种禽产业化生产水平;加强种禽疾病净化,保证雏禽质量;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禽蛋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禽蛋市场供给和质量安全。

肉禽稳定传统肉禽主产区生产,加快推动有潜力的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优质黄羽肉鸡和水禽,适度发展白羽肉鸡,提高家禽产品质量。加强地方肉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重点加强肉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禽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达到产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目标。

优势出口

水产品加强黄渤海、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两带一区”出口水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势区域内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斑点叉尾和海藻8个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和产业化,促进水产原良种体系逐步完善和高效运转,基本建成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宗淡水鱼类加强长江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三北”四个大宗淡水鱼类优势产区建设,以推进健康养殖池塘改造、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和水生动物防疫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亲本更新和原良种推广,提高大宗淡水鱼类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养殖水域环境修复,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开发大宗淡水鱼类加工技术和加工产品。

名优水产品种加强沿海海水鱼类、东中部名优淡水鱼类、“三北”和西南冷水性鱼类、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淡水虾类优势产区建设。积极发展海参、珍珠、龟鳖等特色和土著品种养殖。提高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和高标准冷水鱼养殖等设施渔业规模,加强原良种工程建设,提高自主遗传育种能力和原良种覆盖率。加强苗种扩繁能力建设,保障苗种供应。加强优质全价配合饲料研发,推广配合饲料养殖技术。

粮食

加工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粮食优势区,大力发展粮食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打造现代化部级口粮、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加工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经济作

物加工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经济作物优势区,大力发展棉籽、油料、糖料、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着力突破产后加工处理技术与设备瓶颈,稳步提升深加工水平。

养殖产

品加工在中原、东北、西北、沿海等养殖产品优势区,积极发展肉品、乳品、水产品加工业,推进传统特色养殖品工业化生产,健全产业链,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追溯体系,保障养殖产品食用安全。

东北

垦区继续强化水稻、玉米、大豆等优势品种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扩大场县(乡)共建领域和范围,推进奶牛、肉牛和生猪等重点畜禽品种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加工和物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西北

垦区稳定发展棉花、种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夯实生产基地建设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提升养殖基地建设水平,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东部

垦区突出发展小麦、水稻、生猪等种业,优化高水平良种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现代种业企业,大力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挖掘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南方

垦区着力推进天然橡胶、糖料、热带水果等热带作物生产,加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建设,提升热作产品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壮大蔗糖等加工龙头企业,优化发展糖业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