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技术范例(3篇)
移动互联网新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用户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41-01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所谓移动互联网是是指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这两者在基于各自长期的独立发展后进行互相融合的所产生的新型网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以宽带IP为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等多项开放式的电信网络.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一)移动终端的便携性。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结构是一张立体的网络结构。GPRS、EDGE、3G、4G、WLAN和WIFI将这种立体结构物进行无缝覆盖,使得移动终端具有通过上述任何形式联通网络的特性;再加上移动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所以这样就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能够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并利用互联网上各种的资源。
(二)业务使用的安全性。
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尤其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时,能够更具备安全性。如今不少的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都具备各种网上支付方式,其中不少的支付功能需要用户使用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甚至有的业务需要专门的APP验证软件进行联网验证,这无疑使得人们在进行业务交易时变得更加安全,个人的隐私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三)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具备便携性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各种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尤其是处在无线网络传输环境,人们经常会发现发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忽快忽慢,这便是因为技术能力与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了无线网络传输网络数据的能力;在终端能力这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传输网络数据的能力会因为受到终端的大小、处理能力和电池容量等因素的限制而变弱。此外,无线资源的稀少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必须遵循按流量计费的商业模式,这也就限制了一大部分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时,不能享受网络数据容量较大的网络业务[1]。
(四)精确的定位性。
移动终端因为能够连接互联网,这使得移动终端具备了定位性,例如:人们可以使用移动终端里的地图功能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甚至人们还能够定位自己的目的地。此外,无论是什么样的移动终端,其个性化程度都相当高,尤其是智能手机,我们可以通过任何一个智能手机的号码能够精确的找到其主人是谁。而如今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越来越丰富,这也就使得移动互联网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谓非常的迅猛,移动互联网先后经历了大型机时代(上世纪60年代),小型机时代(上世纪70年代)、桌面互联网发展时代(上世纪90年代)再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时代(本世纪初发展到现在)。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也促进了移动终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终端,现在全球手机市场也呈现出一种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娱乐类的业务为例,当前基于手机的娱乐型的业务已经创造了一个价值达到数百亿元的商业市场,也由此成为运营商集中火力发展的领域。
此外,移动互联网业也在推动着社交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配置。例如:Google推出后两周,用户数量就突破1000万,在三周之后其独立访问用户总数已经增加到2000万人;Facebook的用户数量增长达到7.5亿,每天的分享次数高达40亿,而现在它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2.5亿;随着人人网在2011年5月份上市,现在人人网已经拥有了8000万用户同时还拥有2000万活跃用户[2]。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技术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移动互联网会逐渐将电信、互联网、媒体和娱乐等产业进行融合,并让各种宽带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都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长远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多样化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在追求创新前提下的一个重要趋势。
(1)网络接入技术逐渐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WiMAX和传统3G加强版的技术。不同的接入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场所,使用户在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接入技术进入相应的网络,这样就要求移动终端要具备多种接入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多模终端。
(2)移动终端的多样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各种新型业务的出现,移动终端设备也呈现出多样化,移动互联网设备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终端产品。例如:Intel推出的MID,是利用蜂窝网络、wlan和Wi-Fi等接入技术,并充分发挥Intel在多媒体计算方面的能力,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服务。2007年11月初美国亚马逊公司了电子书阅读终端――Kindle,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从亚马逊网站下载电子书、订阅报纸及博客。
2、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
业务想要成功,就需要成功的商业模式来进行支持。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新的空间。目前,广告商业模式仍然是主题的盈利模式,它是指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而盈利则是要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实现,例如:如门户网站和移动搜索。此外内容商业模式与服务商业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内容类商业模式是指通过对用户收取信息和音视频等内容费用实现盈利,比较典型例子有:付费的信息类、手机流媒体、移动网络游戏和UGC类应用;服务类商业模式是指基本信息和内容对用户免费开放,但是用户要为相关增值服务付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盈利,例如:即时通信、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均属于此类[3]。三种商业模式就构成了商业模式的多元化。
3、APP应用的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APP应用逐渐变得火爆起来,在未来的10年中,APP应用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几乎是半年一个变化,特别是随着苹果公司的iphone5S和三星公司的GalaxyS5两款高端智能手机相继问世,把智能手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在这些条件的带动下,用户对于APP应用需求增大,无论是社交、饮食或则旅游,用户都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搜索,这也就促使APP应用的发展加开脚步。就相关数据统计苹果公司的APPStore上的应用以达到百万之上,拥有注册用户账号5000万以上。为了把握住机遇,不少APP应用开发者都在积极创新,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新的APP应用,争夺更多的,以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实战新闻:《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12年12月21日
[2]石现升:《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2011年08月25日中广互联
移动互联网新技术范文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隐私性、移动性、融合性、局限性、智能性等典型特点。具体而言,便捷性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移动网络使用。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者应当综合考虑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用户,实现移动互联网业务渠道的高度融合和开放。移动性主要体现在终端用户能够在移动状态下随时享受到互联网服务,方便携带和使用移动终端产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主要借鉴Web和SOA业务模式,实现移动互联网内容和业务开发者对移动电信网络业务的合理开放。移动互联网的隐私性主要体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实现对移动终端用户内容和服务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
现阶段,美国的移动互联网主要由接入网、主干网、近距网络和编队网构成,并且开启了研发空间互联网路由器的网络历程。国内外互联网主要存在传输时延大、传输距离远和传输误码率高等问题,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容易流失,造成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使得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干扰,降低了传输协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指标,限制了移动的空间网络和移动宽带,使得移动网络空间资源的互联操作受到制约,不利于异构网络的传输安全,削弱了移动接入资源的互联互通性和互联网的可扩展性。
2.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WLAN利用的速率有待提高,能够增加移动互联网能源的消耗和蓝牙的能耗,降低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输速率,不利于移动设备的有效识别和连接,不利于蓝牙技术的运用率,降低了WLAN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速率,降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挥和创新,不利于整体网络系统能耗的减少和终端定位节能技术的运用效率。因而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定位过程中,降低移动接入资源的耗能是我国遇到的技术瓶颈。此外,我国在移动操作系统、网络定位技术、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网络接入和管理等服务技术还应当不断完善。
三、未来趋势及展望
3.1向着多样化和便携式发展
融合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融合产物,其向着便携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主要向着宽带化、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接入技术,实现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实现移动网络用户内容体验和制作的丰富化,进而促进多元化移动网络业务模式的形成,促进各种业务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移动接入网络无线接入手段的多样化。
3.2向着高校定位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将向着高效精确、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升高校定位技术研究的精准度。尤其是在多类定位技术的重叠区域,应当提升移动互联网感知定位和网络定位的综合利用率,以便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精确高效的定位服务,进而提升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的效率和质量。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提升了信息定位的效率。
3.3与物联网高度结合
物联网作为绝大多数国家大力推广和创新发展的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其用途十分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丰富物联网的功能,提高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效率,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络应当努力实现与物联网的高度融合,优化移动终端的识别和网络信息采集等重要节点,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创新和接入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物联网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因而,未来应当完善物联网的传输、定位和节能等环节。
3.4与高效智能化接轨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传送地址无法满足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效智能化完美接轨,信息传送设置应当保护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进而满足网络结构的规模化需求,实现移动互联网传送数据的完整性和技术的安全性,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的自动化配置和计算,有利于保持网络路由聚类的有效性,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热点业务
移动互联网在通讯行业领域的发展主要因为互联网络具有全面和便捷的特点。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的了解,有助于人们对互联网的更多的了解,了解互联网发展未来的热点业务,更加有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网络通讯技术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1新时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1.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数在不断的增加,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增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每个人的电子产品至少有一部,而移动互联网又是产品的重要保证,人们的需求在增加的同时,对互联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这块要加大投资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研究显示,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要明显高于对无线网络的需求,并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态,目前我国使用手机的增长速度在不断的下降,但是对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却没有随之下降,在种类上有所突破,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它有着广阔的上升空间,这也给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只有充分的掌握了这项技术,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今各种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只有把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才能够在众多的公司中立于不败之地。
1.2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所有地区都会呈现增长的,增长的速度会受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地域差异明显,我国东部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快于西部地区的速度,另一个方面,大多数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是能够跟的上时代潮流的人,像那么在山村里面留守的老年人来说使用移动互联网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人群和地域的差异也就导致了运营商面对的客户是有差异的。
2移动互联网的热点业务
2.1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实现移动社交业务。在移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中,服务的区域化逐渐发展成为焦点。人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处理工作上的相关事宜,非常的便捷方便,手机也可以随时随地的看电视、看资讯等。
2.2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广告也风生水起,最近几年的广告一直呈现着增长的态势,甚至一部分的广告的点击率要高于某些电视剧的点击率。相比较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介,广告上会更多的选择在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上投放广告来进行产品的宣传的相关工作。
2.3支付手段和方式的移动化电子化也是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移动支付的发展也是移动行业和金融行业相融合的一大进步如今支付手段便捷了,人们的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购物、买票等,最终实现了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也能保障其账号的安全。支付手段的创新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渠道,预先发现这种商机的人会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蓝图,保障自己的长期收益。
3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3.1娱乐化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互联网运用比较多的地方在手机游戏、音乐和视频等娱乐方面,人们对这方面的使用是最频繁的也是最直接的,互联网技术在娱乐设备上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增加了生活的色彩。
3.2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之前的信息传递基本是文字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图片信息和视屏信息的方式传递信息。对于一些广告商还可以运用Push的方式来插播广告和新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发展的作用上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3.3商务化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商务交流,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网上购物或者是网上炒股,还可以经营银行之间的转账业务,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到一切事情。
4结语
当今社会,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速度已然是非常快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速度,我们很难预测到互联网接下来发展的状况,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社会互联网技术将会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
参考文献:
[1]王艳芳.谈局域网中的通信协议及其配置方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