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例(3篇)
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艺术;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统一性
艺术是人类情感外在形式的表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自觉动力,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精神文明离不开文艺的推动力。我国自1979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以来,就明确概括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即教育、科学、文化和理想、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的文明。精神文明既然包含了教育、科学、文化和理想、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涵盖了艺术的相关内容。
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展现和体味具有内在意蕴的意识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形象与理性的统一、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活动是人们运用审美的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而进行的艺术欣赏和创作的过程。精神文明则要求从教育、科学、文化、理想、道德等方面去建立服务社会客观实际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面貌,这些要求都与艺术活动的要求有了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述了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因此,我们强调艺术服务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再创造、再发挥。而精神文明科学概念的提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曾经论述过人类文明问题,研究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述了与精神文明有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论述过思想文化建设的进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但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把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作为凝聚、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因此,以上关于艺术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都是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认真分析艺术活动的功能特点不难发现,艺术活动的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都同精神文明有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实际上与精神文明的教育、科学、文化内容相统一,只是艺术活动进行了审美的提炼,而这恰恰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发,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又和精神文明的理想、道德风尚内容不谋而合。人们通过艺术审美活动,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处于一种完全忘我的状态,沉醉其中,并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艺术作品欣赏时,读者、观众也同样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沉醉在艺术的天地中流连忘返,这刚好与精神文明内容的文化生活相对应,既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艺术活动的功能与精神文明的统一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结合了艺术的“从属论”、“形象论”、“本质论”而提出的科学概念,因此,具有客观现实的意义。
艺术活动的功能特点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并不是说艺术活动等同精神文明,应当说精神文明包含艺术的内容,艺术能够集中反映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同时,艺术能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从艺术的分类来分析
艺术包括了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等);听觉艺术(音乐、诗歌等);视听艺术(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从艺术的类型可以看出,艺术实际上体现了在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同精神文明的内容产生了交叉。
2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艺术与科学都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都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与科学有着内在的关联。随着西方现代学术朝分门别类的方向发展,艺术与科学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并且逐渐形成两种似乎相互对立的文化符号形式。但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学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又走到了一起。甚至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具有美感的掌握。与此相应,艺术也越来越与各种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一种设计,服务于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美化科技外观产品,这又和精神文明的科学内容紧密联系了起来。
3从艺术与道德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说,艺术是道德教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评价艺术的价值的时候,要重点考虑艺术的思想内容所具有的道德价值和政治倾向。尽管现代西方美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其背后仍然还是隐含阶级利益,也无法回避艺术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再一次说明精神文明与艺术的统一性。
根据艺术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完全有理由通过艺术活动的作用来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如何来推进当今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摆在每位艺术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作为艺术的主导者(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以及艺术观众,该怎样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呢?
作为艺术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情感,要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要勤于观察和思考,深刻了解社会,具有丰富的想像和创造能力,具备精湛的艺术技能。另外,要时刻铭记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有立足于生活,服务于大众的创作思想,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够塑造和谐之美,具有审美价值,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作为艺术观众,要通过艺术审美活动,陶冶情操,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内在之美,传承美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塑造求真、求善的艺术之美。
通过艺术工作者和艺术观众来构建精神文明应当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际上,艺术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承担了精神文明的责任,将艺术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艺术活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当今,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来指导艺术工作,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共湖南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篇2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fine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营造;独特性;当代性
工艺美术是人们经济生活和艺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环境和人类认知的反映,它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规律特征。
一、工艺美术的独特性分析
田自秉先生曾经对于“工艺美术”问题做了大量的探讨,指出:“重视工艺思维,是现代工艺美术创造方式变化的需要。”[1]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工艺美术”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张道一先生访问日本之后对于如何在发展中处理好现代工业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三者关系的探讨。[2]李砚祖先生在他的《装饰之道》中,对于工艺进行了再发现,指出从工艺美术到工艺文化的概念。[3]杭间先生认为:“‘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不是截然分开的东西,而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中国设计的两个过程。”[4]一大批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学者,对于“工艺美术”这个概念也进行大量的讨论。如今,我们对于工艺美术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同时,把工艺美术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进行开设,这些无疑都是对于我们传统的设计造物观念理解的升华,使得我们在现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中,找到了具有自己传统的设计之路。工艺美术是中国特有的设计形式,它既有现代设计的理念又有中国特殊的设计特征。我国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就,而且种类庞大。早在5000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工艺美术的杰作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汉代的画像石、丝织品,宋瓷,明式家具等等。现代的各种陶瓷器皿、玻璃器皿、竹藤的编制物品,还有各种装饰画、商品的包装等等,这些都是工艺美术的范畴。工艺美术无论是哪种分类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拥有社会功能,都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出现。它既有生活上的实用特征,又有生活上的精神需求。工艺美术的独特性在于通过自己的艺术形象去唤起人们对于美的感悟,对于工作的热爱,同时能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情绪,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使得普通的产品变得更加美观,用艺术的匠心来美化物品,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使得人们能感受的“物”的存在。“工艺美术”所创造的产品是悄无声息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中国的传统“造物”观念也形影不离,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二、中国工艺美术独特性的表现形式
1.时代性
工艺美术的产品,它不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它达到了艺术品的要求。它具有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设计制作程序和过程,运用各种材料、工艺,以及创意思维,把它变为物质存在。所以,工艺美术既要表现自己的时代特征,还要运用工艺美术产品的材料以及工艺特征表现它的技术美和装饰美,尽量发挥它特有的时代属性特征。充分利用工艺美术本身的设计特征,表现它的时代感。工艺美术作为中国的“设计”,要符合现代大工业环境下的生产制作技术,利用科学技术以及设计上的各种因素。我们当代的工艺美术从选题、构思、设计、到制作产品,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工艺美术不能只是形式美学的设计,它是为大众服务的产品,应该具有实用性特征。工艺美术要符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这些科学性的技术活动变为工艺美术发展的条件。纵观当代整个“设计”的发展,工艺美术的发展一直是随着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而不断的发展的。我国古代有了青铜技术的发明,才有了各种青铜器工艺品;现代有了塑料材料的发明,才有各种塑料的工艺美术设计作品。同时我们要明白,所有的技术以及材料的发明都可以辅助工艺美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对于工艺美术的认识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框架里,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2.适度性
传统的美术是体现空间、体积和色彩关系。而工艺美术则是立体与平面的关系,通过它的设计、形式、比例、结构、色彩等,将整体特征、结构、形式等众多内容处理得当,把它变为富有感染力的设计作品。同时艺术中的变化统一、对比、比例、节奏、对称等形式法则,都可以运用到现代工艺美术之中。当然,这些法则,不能在一件作品之中全部使用,每种形式法则的运用都是要适度的。如陶瓷器皿的设计,主要运用的就是比例、外形等形式法则。在染织产品之中则需要另外一些法则。一件好的工艺美术作品它不是装饰了众多的花纹,使用了各种技术就是美的。与一般的美术相比较,工艺美术在完成美术所需要的法则的同时,加入了“设计”一词,它可以充分地使用现代设计所产生的各种技术原则和设计法则进行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但是,这绝不是说要进行“量”的累加,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已经进行“质”的提升。
3.地域性
工艺美术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它应该是独自存在的,而不是在现代设计的内容之内。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广大的疆域其居民都有其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和生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就会有自己的造物,有自己的工艺美术,因而自然地形成和构建了与其他地区工艺美术不同的地域性特殊。[5]这种地域的特征自然地表现在其自身的工艺产品之中。由于资讯的传播更加迅速,设计的理念方式得到更广范围、更快速度的传播。这使得现在的各种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现代设计更加强调产品差异性的体现。工艺美术产品作为地方特有的产品形式,从产品的原料到产品的加工方法都是地域代代相传的结果。这种传承工艺的结果就是,产品出现了明显的差别性。差异性正是迎合了现代设计的时代需求,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使得现代社会更加关注地域文化。而地域的工艺美术产品正是地域文化的反映。因此,社会的发展促使了工艺美术在这个时代有了用武之地。
4.实用性
工艺美术的作品应该是民生的,早期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来源于包豪斯设计学校,它的目的就是为大众设计。这点与我们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相似,我们的工艺美术作品是要让人民可以接受的,在经济上是可以负担的,能够买得起的。早期的工艺美术产品都是产生在匠人手中,使用在广大人民生活中。工艺美术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将工艺美术变成高不可攀的高档艺术作品。作为工艺美术,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用性。这是这个门类艺术叫做“工艺美术”的重要原因。脱离了实用,去做艺术,这就违背了工艺美术的初衷。当代的传统民族化设计,要做的是通过工艺美术把传统文化深入到平常生活。实用,则是普及工艺美术产品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中国工艺美术独特的当代性
尽管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是,我们通过历史的梳理会发现,近代以来的工艺美术是在外来文化强势入侵之下开始发生了转变。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性与现代化之间有矛盾吗?工艺美术的独特性向现代化的趋势靠拢其实是一种现代设计全球化的现象。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的工艺美术的独特性还是会继续发展,这种向现代化靠拢的趋势也是会存在的。李伯重先生认为:“在工艺美术发展到清代后期的时候,其实江南地区的轻工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条件,与近代早期的英国相比,要更加突出。”[6]然而,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上来看,中国的工艺美术的水平发展的潜力,不比当时的欧洲差。我们以前把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性认为是“保守”“封闭”“家庭式作坊”等等因素,因为这个原因,也使得我们的工艺美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实在1949年以后,我们所谓的家庭式的作坊几乎没有了,更多的是在国家引导下的现代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张道一先生对于工艺美术的现代化的看法有着深入的理解,指出:“这是由四个矛盾所掩盖的,一是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二是工艺技术加工的水平;三是经济和生产信息的灵通性;四是生产管理体制的先进性。”[7]这些矛盾虽然不是工艺美术自身的矛盾,但是它制约了工艺美术的发展。我们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认识更应该寻找学科以外的客观原因。所谓的工艺美术的“独特性”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沉淀下的设计精华,这种精华性的东西是一种质朴的精神,是在设计之中巧有用心的态度,更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方式。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必须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性发展必将在现代后工业时代的大环境之下进行,我们对于工艺美术的认识,还属于较为薄弱的阶段,要进行深入研究沉淀,找出工艺美术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化的设计之中。其次,工艺美术的特殊性也要与现代高科技、高信息化的新型艺术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脱离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特点,是把现代化的技术特征融入到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之中,使得它成为工艺美术独特性的一方面。总之,独特性与现代化之间它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一直贯穿于现代化之中,这种独特性是要依附于现代化的普遍价值观。对于中国现代的工艺美术独特性的认识,我们一直在不断摸索和发展。工艺美术之所以在现代的设计浪潮之中能生存下来,说明了它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它始终是满足各种人群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工艺美术的独特性只有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之中才有意义。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中国的工艺美术探索仍然在发展途中,它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模式,中国的工艺美术的独特性是一种不断摸索的过程。现代化始终是这个时代的大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与学习外来现代设计文化的关系,使中国的工艺美术的独特性始终建立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注释:
[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编:《装饰艺术文萃》,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2]陈晓华:《工艺与设计之间———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现代性里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3]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4]杭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装饰》2009年第12期。
[5]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1期。
[6]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