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5-09 手机浏览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依据;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依据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空间公共性是指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开交流及其精神共同体形成的历程中物质空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可见,空间公共性是公共生活和物质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按照空间公共性的基本表述,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物质空间、公共生活以及社会意义三个方面。

公共性与物质空间的位置条件、规模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所处的空间位置与该空间位置的交通便利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公共性的强弱。城市市民到达此空间位置的交通越便捷,路程越短,耗时就越少,则越有利于人们在该公共空间进行社会活动,空间公共性的性能越强。空间的规模决定了空间能够容纳的人数,空间的规模越大,可以容纳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大规模社会公共活动的进行,公共性也会更强。

公共生活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使空间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从这公共生活角度去评价空间公共性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时间元素,根据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与管理方法,决定公共空间何时向公众开放以及开放时间的多少,显而易见,全天候、全时段开放的空间公共性最强。其次是身份元素,一些公共空间会有凭票进入、着装等条件规定,这些条件规定是对进入空间公众的身份预设,而这些条件规定的要求程度会造成空间公共性的强弱差异。最后是行为元素,对在空间中发生的、与空间自身功能从属相异的多元化行为采取的限制、激励、不作为等不同的应对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公共性效应。

从社会意义角度出发,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经管者、可达性以及利益。经管者是指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该空间是为公众服务还是为自身利益服务,其管理行为会为其他人带来何种影响;可达性是指访问和接近的权力,对物质空间来说,其表示为进入和使用的权力;利益是指空间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最终为谁服务。社会意义角度上的评价依据提供了与建筑学科不同的评价思路,带给了更有意义的关于空间公共性评价的思考。

二、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公共性问题

1.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其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还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汽车迅速占据了街道的主导,曾经处于街道主到底为的“人”被不断弱化,“街”和“道”的联系被割裂开来,原本完整的“街道”被分割为“街”和“道”,城市街道的公共性问题也浮现出来。例如,按照道路后退红线规定,为保障道路两侧应具有合适的绿化活动空间,但由于管理不善而沦为停车场,同时建筑后退又导致了空间尺度失调,使两侧商业无法有效互动,影响了行为活动的积极性。

2.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最具艺术性和公共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城市广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政治性广场、纪念性广场、日常商业性广场、其他小广场。而城市广场的公共性问题主要存在于政治性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对于多数政治性广场的设计,广场与政治性建筑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主体建筑的严肃和冷峻以及封闭的表皮拉开了与广场交往行为之间的距离,虽然强化了广场和政治性建筑对公众的展示效果,但是降低了与市民互动的参与感。纪念性广场及其附属建筑物或构筑物具有浓厚的国家色彩,纪念性意义非常突出,但是,这种纪念性主要是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不能充分考虑与市民的互动理解,表现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广场公共性的垄断表述。

3.公共机构和建筑

一些公共机构面对的对象并非所有城市市民,这些机构看似距我们只有咫尺之遥,实际上又遥不可及,人们无从了解它们的运作过程,长期下去,这些机构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它们要么表现得盛气凌人、拒绝与公众接近,要么表现得离群索居、逃避公众的接近和参与。如果市政、银行、邮政等公共机构办公空间能够少一些衙门做派,给公众预留更多公共活动空间,把公共机构展示和公众的公共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公共空间,从而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普遍性认同。而机场、车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则存在着人际交往活动弱化和重视功能理性空间的公共性问题。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单纯以展品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功能依据,没有充足的非展览性的公共空间,使观看展品成为唯一可做的活动。在这类公共建筑空间中,如果能够增加适当的与功能活动不相关公共空间,将有助于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设计策略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协同,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其中,城市设计主要进行城市空间中具象的空间三维形态塑造;建筑设计主要是配合营造优质的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在环境层面上运用非建筑的环境要素配合营造优质的城市景观。

1.城市设计——塑造并维护优质的公共空间环境

首先,在保证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场地适应性设计。进行设计时,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各自的场地特征,把气候资源和自然系统相适应的综合考虑到进场地设计中,保证场地内气候与生态的可持续性,营造出更加舒适和高效的公共空间,进而提高城市居民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参加城市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其次,构建开放复合的建筑空间体系。当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建筑空间开始突破自身封闭的状态,而城市空间也在向建筑空间渗透。运用分离、穿插、串联、并联、层叠等方式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不仅会使建筑空间融入城市空间,而且能促进整个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公共性,带来更多关于城市空间公共性构建的新思路。

最后,确保交通组织的合理与便捷。合理便捷的交通组织能使公众出行成为令人激动和愉悦的体验,从而保障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状态。因此,交通组织应能够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以便于实现公共空间承载公共生活的功能。同时,交通组织应支持活动空间使用的步行交通,步行线路应设置在公共空间区域或边缘,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

2.建筑设计——创造“房间中的城市”

建筑设计中,空间公共性的体现是公众在建筑内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实现目标,需要把广场、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元素引进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元素,是建筑空间的公共性与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相融合,创造出“房间中的城市”。为此,要重视城市景观的引进,把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引进到城市公共空间,使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在行为和视线上都能得到连续性的发展,也能加深人们对城市景观的印象。

另外,对建筑边界进行复合化处理,对公共空间的垂直面进行特殊化处理,使其成为建筑和城市的结合部和室内外进行互动的媒介。可以通过底层架空和创造开敞式边庭空间的方法来进行。

3.环境设计——塑造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公共设施以及城市雕塑三类。相对于人工环境景观,自然景观具有视觉统一性,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视觉神经处于相对松弛的休息状态。因此,设置自然景观时,应从环境设计的视觉概念出发,将人工环境的视觉调整到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既不感到视觉饥渴,也不感到视觉疲劳。座椅、指示牌、路灯等公共设施是保障公共空间功能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微观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场所中公共设施的位置和体量。由于公共设施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使用功能决定了形体尺寸,因此,环境设计时,对公共设施的设计、选型、放置和安装要综合考虑,不能随意处置。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既有宏伟庄严的纪念碑,也有情调优美寓意深刻的小品雕塑,它记录着时代文化与政治的变换和沉浮,与建筑一起见证了城市没落和辉煌,因此,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的位置设置应充分考虑作品类型和所处环境,保证外空间结构和内在思想涵义两者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联系,才能全面展示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景观。

参考文献

[1]徐刚.浅析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诉求[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4).

[2]曹李恒.基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艺术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3).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范文

新特的地理环境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使得公共艺术在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着诸多优势和需求,如何选择以乌鲁木齐城市建设为背景的公共艺术题材进行创新从而构建特殊区域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1.以城市公园分布的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在公共空间艺术活动场所公众可以与之交流提出建议。红山公园作为乌鲁木齐城市公共艺术的标志性场所,通过公共艺术的语言在积极表达城市的渊远历史和文化价值,给予公众无限的遐想和深思。

地处红山脚下的河滩快速两旁的公共艺术雕塑“长桥饮马”是乌鲁木齐城市标志形象之一,其承载着城市的精神财富,非常具有地域性特色。该作品通过两匹“饮马”作为设计主题来彰显地域特色,同时通过运用公共艺术手法来传递地域性特色,让公众直接参与和感受了公共艺术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与公众产生精神上的交互,从而表达公共艺术的领域和载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的环境中的展示体现了公众对生活持有的态度以及对自由沟通的向往。公众通过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活动行为方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公共空间中的规范,从而体现出每位公众的以及对社会职责的限定。简单说,城市的特色身份需要运用公共艺术来体现,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影响起着起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在城市特色化建设方面就目前而言更需要的是具备地域性特色的设计感以及带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艺术作品,从而使得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能与整个大气候相融合。

2.以商业空间分布的公共艺术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商品经济的竞争也变得日趋强烈,为了让消费者认同其产品,越来越多的商家们开始通过优质的商业空间环境来展示销售。就我国目前的商业空间发展模式而言,大多运用现代装饰的手法来表现商业空间的高贵与奢华,从而区分商业空间与其余空间的差异。但是其内部空间的表现方式都大体相同,使得目前商业空间环境的发展没有企业特色与文化创意,从而不能让其宣传和销售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将公共艺术中的设计手法巧妙的融入商业空间可为消费者和商家创造优越的商业环境。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应用高新技术、注重新的商业空间环境理念以及人文地域体现和公共审美需要定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空间。

乌鲁木齐的商业空间发展一直紧随时代的潮流,其规模和档次都不亚于内地大中型城市,就目前乌鲁木齐的商业空间环境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乌鲁木齐整体商业环境而言,位于友好路的美美购物一直以来都在打造高品质的商业步行街,在此街上每月都会展示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为商业街增加客流量的同时也为美美购物提供更多的商机。

3.以居住环境分布的公共艺术

居住环境是现代城市中广大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容。公共居住环境的建造是当代公共艺术事业的首要任务。

公共艺术设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因此与人的交互和沟通是公共艺术设计与发展最根本动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在当今社会广大人民只是迫切的对物质生活追求从而经常会忽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更多地注重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技术含量和效率。往往忽略了公共艺术设计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构建,所以难免会出现建筑背弃自然的景象,让带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元素不能凸显其面容。就乌鲁木齐市的小区居住环境而言,其更多的是打造居住环境的现代感,从设计本身并没有关注到小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所需要的情感需求。

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是以社会群体为基调的公共环境场所,它与历史、人文和生态是分不开的,是人类不断优化和改善公共环境的过程也是人类对公共空间的美好向往。新疆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公共艺术的四种分布模式进行考究,从而有效的完善城市公共艺术在新疆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让新疆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有效的促进城市公共艺术产业在新疆的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设计方法

Abstract:thecitypublicspaceisthehumaninteractionandcontactsites,suitableforspaceenvironmentmadepeopleintheplaytotheirpotential.Differentpeopleatdifferenttimesofthefeelingsofeacharenotidentical,theyeachotherblendandcommunication,sothecitycontainsrichsociallifehasrepeatedlytoattractavarietyofpublicspace.

Keywords:Citypublicspac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designmetho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今,人类在科学领域中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影响着文化状态的变化,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变得迅速而便捷,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共享也成为了可能。人们在追求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需求更丰富的文化享有权。因为人类的这种文化需求,文化共生现象便应运而生了,人类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性质的多重性。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上,其艺术风格的新旧共存、东西共处的实践,越来越受到欢迎。

1.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    

凯文·林奇认为:“总体设计是门艺术,它的目标是道德和美学方面的:要造就场所以美化生活——使居民感到自由自在,赋予他们对身居其中的天地一种领地感。”

人类最初的社会生活是在神庙周围进行的宗教仪式活动。古希腊神庙和广场的结合,使社会生活空间从单一的宗教仪式的圣坛上走下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神庙、剧场、竞技场成为人们经常聚集的场所。建筑的不规则布置产生了自由的广场,随着社会生活题材的逐渐成熟和丰富,再加上宜人的气候等条件,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展现生活的一个舞台,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发展到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任何社会生活形式的基础之一。一方面,公共空间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对人们的活动起到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它是一个共享的空间,吸引人们去身临其境、去亲自体验并分享发生其中的故事。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而行为和活动也对环境产生能动的作用。人们在外部空间中通过社会生活相互交往并释放出一种活力,这种活力也流动和渗透于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及城市空间之中。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往和联系的场所,适合的空间环境也促使人们在此发挥潜能。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感受各不相同,它们又彼此交融和沟通,因此城市中包含丰富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吸引各种人再三前往。城市公共空间中吸引人的多是社会生活等潜在的“内容”,而并非外部形体本身,城市公共空间给人各方面的感知不仅是物质上的感知,也包含了心理等多方面的感知,这些感知搭起一个空的结构框架,它需要用各种社会生活去填充。    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就在于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的交流沟通以及它们的彼此共存、互相交融和互相补充。这也是创造健康而有生机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体系的基础。    

2.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    

90年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市民社会的讨论中,对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或能否建构市民社会颇有歧异。然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国已出现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人、群体、社团和利益集团及其交往活动方式,却是不争的事实。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互动发展,这也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市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在其外在形态上势必表现为公共交往和活动的活跃和需求的增长。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各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兴建了数量空前的公共建筑、公园、广场、步行街市等,客观上因应了社会日益开放和市民社会发展的趋向,满足了市民公共交往和活动的需求,改善了市民生活的环境和品质。        

例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形式——虽然相对于中国来说,它是舶来品。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创造上首开先河的当属美国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其设计构思反应了当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现已成为世界各地观光这的又一驻足之地。作为社会城市心脏的广场,成为人们节日欢庆、集市、消闲及吟唱、集会讨论、关注市政发展情形、成为市民社会成长的缩影和见证。而我们兴建的许多广场,则以先入为主的功能和用途划定束缚了市民公共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市民处于履行规划设计意图的被动客体地位。新的公共空间建设往往以历史人文环境的破坏和人性化的市民生活环境的损毁为代价。以欧美为蓝本的城市模式造成传统空间形式、生活肌理及其历史文脉的割裂以致丧失,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已难以寻觅,对市民的人文关怀和市民参与家园建设的权利被轻蔑地践踏在脚下,许多城市广场及其它公共建筑的设计缺乏对市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提炼和汲取,导致设计枯燥乏力,没有生命力。    

3.社会促使我们思考:在城市公共空间以至整个城市的规划、塑造和建设中,如何切实从市民的需求出发,保证市民的有效参与?市民是否有要求的权利和变更的权利,其权利如何体现?       

城市应该使这些场所具有良好的空间质量和良好的设施和赏心悦目的外在形象,使之能够形成一个可以有效的激励这种最高规格的社会行为产生的场所,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责任。规划师应把握其作为市民公共交往和活动场所的本质和内涵,在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中组织有效的公众参与,体现市民的权利和主体地位。在当代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合理表达和实现,是城市精神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对于整个城市而言,人在城市中的行为、城市的社会组织结构、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之对应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应是一个对应的系统。由此,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塑造在很多场合不能局限在对单个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把握上,而应该从城市整体运作的角度上看待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形成。公共空间系统的公共性不是单个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简单代数和,它涉及到公共空间系统自身的结构是否合理、机能是否健康,还涉及到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组织结构、社会背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等多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一切给我们确切的把握它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也许正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魅力所在。    

4.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的多途径,市民参与是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利益最大化的有机保证    

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变得迅速而便捷,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共享也成为了可能。人的视野超越了地理环境的限制,人的意识也突破了种族文化传统的界限。人类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的多途径,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性质的多重性。任何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本关怀地去设计,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设计具有时代精神和真正的建筑学意义。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明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地域性、民族性,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继承,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继承,对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创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享用和感悟不是规划师、建筑师们依据自我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取向所能独立支配的,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共生时代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创造起决定作用的是大众的共生的审美取向,而不是某一家、某一师独断的自我审美取向。多样性的需求决定了多样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在信息包容性越来越强的今天,规划师、建筑师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更具实际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方法和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