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儿童口腔保健宣教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5-15 手机浏览

儿童口腔保健宣教范文

【关键词】口腔保健;托幼机构;分级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5-02

儿童口腔保健是托幼机构保健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乳牙要替换,家长和老师们的保健意识不足,导致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一直难于开展,或开展后效果不佳。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从2006年开始研究托幼机构的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管理方法,2010年基本形成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口腔保健工作模式,即分级管理模式。

1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

2006年根据我院对全市托幼机构的口腔检查结果显示,全市共93所托幼机构,其中开展口腔保健的只有21所,所开展的保健内容也只是氟离子透析。从2006年开始,口腔科开始接管口腔保健的工作后,逐步研究完善分级管理的模式。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保健工作的常规开展,定期复评。

1.1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主要根据实检率和患龋率将托幼机构初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实检率主要反映家长的保健意识水平及托幼机构对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视度与执行力度;患龋率主要反映龋病的流行程度,见表1。

1.2根据分级的情况开展相应的口腔保健工作保健工作内容:①初级:宣教、体检。②中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防龋)。③高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窝沟封闭)、治疗等。

1.2.1宣教内容①每学年对新生家长普及基本的口腔保健常识。②对于中班的孩子教授鼓漱技能,对于中班孩子的家长讲授窝沟封闭的概念。③对于大班的孩子教授有效刷牙的技能,对大班孩子的家长讲授龋齿的治疗。④对于学前班孩子的家长讲授替牙的知识。

1.2.2体检内容初级的口腔保健,由儿童保健科的医师在进行六一体检时对龋齿初步检查;中级及高级的口腔保健由口腔科医师对龋齿、牙齿牙列发育、口腔黏膜病等进行专业的检查。

1.2.3预防中级保健的预防是应用氟化物进行龋齿预防,主要是氟化泡沫。高级保健的预防工作还包括在幼儿园内进行窝沟封闭。

1.2.4治疗开展高级口腔保健的托幼机构,我们会每半年在体检后将便携式牙椅搬到幼儿园,对简单的浅龋、中龋进行充填治疗。

1.3定期评估工作的效果及基本情况予以评级调整一般每2年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根据统计的全园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口腔卫生指数等指标,分析保健工作的效果,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改善。其次再次评估托幼机构的基本情况,看其是否具备提高保健工作级别的条件,同时结合园长和保健医的意愿。

以上工作同时还配合“创建广西口腔健康幼儿园”的项目同时进行。对于保健工作认真、出色、有成效的幼儿园予以“口腔健康幼儿园”的称号,颁匾、给予一定的奖金。还有年终托幼机构的检查给予评优和奖励。通过以上两个途径来激励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

2模式的效果评估

通过六年的管理模式探讨,柳州市儿童口腔保健的覆盖率不断提高,至2012年覆盖率达到52.8%,见表2。可见,根据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开展不同内容的口腔保健工作,得到了幼儿园的认可和接受,同时也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

一部分幼儿园从初级模式提高到中级模式,一部分幼儿园从中级模式提高到高级模式,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均有了提高,见表3。这也反映了随着保健工作等级的提高,医疗机构在托幼机构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的增多,防龋治龋的方法多样而全面,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种方式的口腔保健,自然口腔保健工作的其效果也应该是越好的。

分级管理模式不仅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的规划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托幼机构能根据自身硬件软件等条件,相应开展适合的口腔保健工作;同时对各级医院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社区医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能开展哪级的保健工作,负责管理哪些幼儿园都是挺有参考意义的。

3问题与展望

根据柳州市的情况,针对儿童保健需求层次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保健工作内容,这样的分级管理模式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在以后的工作中仍需进一步完善该管理模式,如在高级保健内容中开展龋齿高危人群的监测等新项目,使它能成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同时为社区医院、公立医院的职能划分提供参考。

虽然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经济杠杆和有效的奖惩措施尚不完善,部分托幼机构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

而且现在一些非儿童牙病专科的医院口腔科及口腔诊所对儿童牙病的诊疗水平低下也限制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以上的问题仍急需我们继续努力去解决。

总之,在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络中,实施有效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是维护儿童口腔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开展需要各界仁人志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华,邓汉辉,李志辉,等.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6,14(1).

[2]杨少萍,张斌,杨蓉,等.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

[3]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

[4]石启明,刘寿桃.深圳市社区口腔保健网络模式初探[J].临床和检验医学杂志,2006,5(8).

儿童口腔保健宣教范文

【关键词】儿童;龋病;发病因素;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3-02

龋病是危害儿童口腔健康的最常见且患病率高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和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WHO也指出,防治龋病是核心的口腔保健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危害人类的健康。龋病不但可引起局部感染、可继发牙髓、根尖组织疾病、恒牙发育、对儿童面颊部生长发育有影响,而且由于疼痛引起进食减少,对营养素的摄入减少,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本文对2013年10月对辖区内113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习惯及口腔保健与龋病的关系进行调查,以探讨儿童龋病的发病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对自贡市大安区马吃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4所幼儿园的3-6岁1135名在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体检,开展龋病筛查。

1.2方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儿保医生按照《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教材中龋病的诊断标准[1]进行筛查,牙齿窝点隙、光滑面有明显龋洞,或有明显釉质下破坏,或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则记录为龋齿。在自然光线下使用口镜和探针进行口腔视诊和探诊,受检者取坐位或站位,生活习惯的调查则设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儿童家长填写。

2结果

2.1不同性别儿童患龋率研究证实男童和女童患龋率无明显的差别,男童为33.17%,女童为39.21%。其中,接受检查者男童630例,女童505例,男童患龋齿209人次,女童患龋齿198人次。

2.2各年龄组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均辖区1135例儿童中,患龋病者407例,患龋病率为35.83%。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高。

2.3生活习惯儿童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密切关系,由辖区内1135名儿童家长填写生活习惯的调查表显示,睡前经常喜好吃甜食、零食的儿童龋齿病率高于睡前少吃甜食、零食的儿童;父母对儿童口腔卫生不太重视、没有给予正确指导帮助清洁口腔、睡前没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或刷牙频率较低的儿童,龋齿病率高于经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儿童。

3讨论

3.1不同年龄组儿童龋病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过精过细,粗纤维素等洁齿物质减小,随着年龄的增长甜食和零食的摄入量也增加,给龋齿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因此家长应对儿童饮食进行调节,多吃对牙齿有益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蔬菜等,并食用含钙较高的蛋类、肉等,少吃含蔗糖的食物。

3.2儿童龋齿与口腔卫生和生活习惯相关医生向家长宣传母乳喂养对于牙齿成长的好处,给予科学指导添加辅食。了解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有可能患龋病及口腔黏膜感染,母乳喂养儿无需饮温开水,而人工或混合喂养儿的食物残渣易残留口腔,因此,需要每次喂完后饮一点温开水清洁口腔,睡前不给小儿甜食饮料。4-6个月时,乳牙开始萌出,应安排婴儿第一次看牙,以防新萌的乳牙患龋病,影响后续乳牙及恒牙的发育。每日早晚2次使用无菌纱布或者指套为小儿清洁乳牙。幼儿期:3-6岁时小儿乳牙全部萌出,3岁以前开始刷牙有很好的预防龋齿的作用,避免牙周组织发炎,以致影响恒牙正常发育,它可以弥补儿童刷牙不彻底带来的患龋风险。正确刷牙可以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细菌,保持口腔卫生,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是防龋的重要环节[3]。

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关系的儿童的健康成长,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龋病行之有效且效果最好的措施[4]。医务人员走出医院,步入社区、学校、幼儿园,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爱牙知识,开展有效的口腔健康知识传播,提高家长对龋齿危害性的认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儿童不良的饮食结构,对幼儿园的儿童膳食进行科学管理,适时监控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情况。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儿童从人幼儿园开始建立口腔健康检查档案。

着眼于未来,教育部门提倡家长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和习惯,指导小儿正确刷牙具有重要意义,使龋齿发病率降至最低,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口腔清洁习惯、定期检查习惯和正确就医习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5-284.

[2]张玲,张绍强.2001――2005年深圳市龙岗区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成效分析[J].现代医学口腔医学杂志,2008,22(1):84.

儿童口腔保健宣教范文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27-0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3讨论

3.1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3.2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3.3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4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人民卫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沈家平,朱维建,孙志达,等。江苏省居民口腔健康行为调查[J]口腔医学研究,2006,22(5):549-551

[4]袁菁华,卫生公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公共政策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4,20(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