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例(3篇)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一、善于启发,增强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友善的环境。新型课堂要求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发挥个性潜能。一般来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进行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即与以前的不同)。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有自己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同时还应该明确,学习的创造力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方面。而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等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意识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重视班级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多层次的因材施教;尤其要关心的是学困生,少批评多鼓励,努力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重视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
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只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动口表述、交流评价,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萌发创新意识,诱发创造的灵感。
二、引导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学生的想象力差在阅读中的表现,往往是对课文的情景理解很片面,在说话、作文中就表现为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以训练创造思维为主,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为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在教学中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和物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可爱的草塘》草塘大:写草塘绿得有层次;还有写水泡子鱼多和小河水清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发展想象力。
2.巧设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有意识的巧设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
3.教师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情很重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去唤起学生的想象;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涌现。
三、重视练习,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发。开发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养的重要素质。语文教学开发式的发散思维训练,主要在编制练习题时推出开放式的问题。
1.编制有发挥空间的练习。思维训练的开发,有利于对学生“全脑”的开发。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动体验、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描述火烧云形态的变化。学生两天后的作业让我大为吃惊。学生的笔下同样出现了变化“多”“快”的景物,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有生动逼真的植物,并且都能抓住变化极“快”的特点。就连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仿照课文写出了语句较为通顺的片段。实践证明,诸如此类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编制多种答案的练习。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创造思维训练。例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学到老班长牺牲这一段,编制“面对老班长的牺牲,我想说……”的说话练习。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篇2
无数的实例证明。想象是青少年极为可贵的品质。此次全国高考作文,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讲,思维空间无限广阔,符合青少年善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辛格曾说过:“可以预料,经常处于幻想状态的人至少在观念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探索倾向,也可以在编造逸话奇闻的故事方面具有创造力。”
中央电视台1999年7月14日在“新闻30分”中报道说,英国已决定在大学专设幻想学士学位,重点培养和造就在想象力方面的专门人才。
今年的高考试题与之不是不谋而合吗?
什么是想象呢?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想像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素质,想象是以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形象思维。根据心理学给想象所下的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如果没有想象,世界将会怎样?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其形式上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再造想象,它可以把文字、图画、音乐等材料通过形象思维再现出来;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聘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既可以再造想象,更可以创造想象,而国家考试中心更注重考生的创造想象,对那些颇具奇思妙想价值的文章可鼓励加1—5分。
因此,考生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常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独创性,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突破。因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
今年高考作文的成功之作多在于其独创性的突破。
想象应具有概括性。表现为能够恰切地把握词义并能运用词语再现客观事物或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唯此,才能摆脱具体事物的羁绊,使想象飞腾起来,在想象的过程中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概括性的想象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掌握客观世界,并通过分析组合新的形象。
想象的逻辑性。想象是跳跃的,又是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展开、深化的。我们不能把想象看成是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想到哪儿是哪儿;想象可能沿着各种方向展开,有纵向的由古及今,从现在到未来;有横向的由此及彼,因类相连。要按照一定的路子迅速想开去,适时地收回来,撒得开,收得拢,保持思路的前后一致。如果想象缺乏连贯性,就会导致思路混乱,形象支离破碎。想象的逻辑性,从本质上看是指能把握形象的联系、转换、分解、组合的规律,并能创造出新的精神实体本质。
想象的合理性。一是指想象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二是要展示想象的层次性。即想象的内容光怪陆离,或异或幻,但寻其脉络,仍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绘画幼儿创新能力语言引导作品评价
美术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不仅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美术创造不同于简单的临摹,而是用线条、形体、色彩等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创造性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深化生活,因而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
一、幼儿的日常生活积累是创造性绘画的基础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欠缺,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展开想象创造,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大的空间。平时应引导幼儿观察、积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表象,这是幼儿想象空间的物质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进而达到发展幼儿的感官、丰富其想象力、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1.直接认知
直接认知,就是让幼儿直接观察客观事物。比如组织孩子们根据季节与大自然做个亲密接触,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积累素材,为想象力的发挥打下基础。这样,幼儿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获得了想象加工的“原材料”,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绘画作品。
2.问接认知
间接认知,即利用文学作品、故事启迪,刨设情境等方式积累幼儿的知识。幼儿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作,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如:童话是具有幻想性质的故事,可先让幼儿听童话故事,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利用绘画反映故事,及时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
二、选对绘画内容,给孩子留下“异想天开”的空间
选择适合幼儿经验的绘画内容,对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幼儿由于缺乏旧知识旧经验的束缚,想象会更大胆、更富有创新意识。如果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所以,正确的选择绘画内容是创造性绘画的前提,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了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例如,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讲卫生的小动物》中,笔者没有提供范例,而是提出简单要求后让幼儿们自由发挥。一幼儿大胆想象,创造性地画了一只章鱼在大街上捡树叶、碎纸等垃圾。我问他为什么选择章鱼来做讲卫生的小动物,该幼儿答:“章鱼的‘手’多,可以用很多手来捡垃圾,这样一条街的垃圾很快就捡完了。”小作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画画时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出了自己的个性。这种留有创造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依据,孩子不是凭空想象,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在绘画活动中。教师正确语言引导的作用
学龄前期的幼儿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及理解能力,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能够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善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1.用生动有趣、启发、探索的语言为幼儿营造创造的氛围,激发幼儿想象力
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于枯燥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富于童趣的语言易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语言,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造活动。应经常用商讨、探究的语言组织活动,使教师和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
2.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信心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不断地受到鼓舞,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孩子在天资上存在差异性,老师在活动中要找出不易为常人所发现的创造金点,并恰当地给予表扬,让幼儿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不容置疑的肯定,他会在以后的创造活动中更加竭尽全力地发挥其想象力。
四、正确评价幼儿作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
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够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正确评价,对发现、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
“儿童绘画阶段论”表明:无论你给写实期的儿童传授多少知识,儿童的绘画水平依然如此。幼儿美术作品中的童心和童趣是幼儿美术心理特征的体现,教师评价幼儿美术活动要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一般有涂鸦期,象征期,图示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美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2.尊重幼儿的作品
由于幼儿作品有如上述特点,所以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对幼儿的每一件作品都应加以肯定。幼儿一番“涂鸦”之后,完成的作品即使在成人眼中很难看,但在孩子心中却是世界最美妙的画,这时候的幼儿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尊重孩子的作品,多肯定,多鼓励,以激起幼儿的创作勇气。